台灣淨零排放6大優點2023!(持續更新)

Posted by Eric on February 11, 2020

台灣淨零排放

對比臺灣公布的 2050 淨零路徑,臺灣社會還需要更多關注與努力,讓「淨零未來」成為可能。 在綠色能源發展上,王美花部長認為雖然過去的發展腳步較國外比起來起步較慢,從2016年起以「急行軍」速度發展綠能。 接下來,綠色和平將持續推動臺灣政府及企業訂定更積極且具體的減碳政策,削減溫室氣體排放。

2021 年 10 月 31 日,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6)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引發各界矚目。 往年 COP 皆以減少碳排放量為主,這回首度明確提及逐步減少煤炭的使用,最終各國也成功達成了共識。 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的減碳成效將是全球升溫能否控制在攝氏 1.5 度內的關鍵之一。 雖然當局已在 2020 年做出「2060 淨零碳排」的承諾,但仍需要採取更積極的措施,從該國的能源系統和海外基礎設施項目中逐步淘汰煤炭,並努力在 2025 年之前實現排放峰值。 中國雖在第 76 屆聯合國大會中表示「不再新建海外燃煤電廠」,然而這項宣布尚未有具體細節。 回顧2022年,疫情延燒不斷、俄烏戰爭開打、全球通膨加劇、淨零碳排迫在眉睫,面對詭譎多變的全球局勢,該如何因應成了各界關切重點。

台灣淨零排放: 企業碳盤查成本增,3大關卡增加落實難度

最新研究顯示,如果全球無法遏制碳排放,未來十年內將有59個國家的償債成本可能上升,其中中國大陸、印度、美國和加拿大的成本預料將會增加更多,因為這些國家的信用評級將被下調兩級。 他強調,這正是高雄積極推動淨零轉型與數位轉型的「雙軸轉型」的重要意義,而且,廠商在進行數位轉型的過程,必須把減碳納入生產製程的調整。 陳其邁舉例,過去數位轉型是利用AIoT的技術,讓成本更低、效益更高,面對CBAM的要求,若減碳技術沒有落實的生產過程,無論是鋼鐵、石化或肥料等產品,外銷歐盟的碳關稅將成額外費用,增加成本。 隨著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許多貿易體不僅早已在轄內徵收碳費或碳稅許久,要求碳排量大的企業大戶擔負「碳污染」的環境與社會成本,現在更將開始執行「碳邊境稅」政策,以管制產品進口的碳排放量。 再以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為例,351 台灣淨零排放2023 戶只租不賣,從房屋乃至家電、電梯等內裝設備都導入服務化模式,資產的擁有權為廠商所有,廠商可以對這些資產做最妥善的維護和利用,做到以更少的資源來創造更多的收益。 房屋主結構採用循環建築設計,特色是考量到建築物各層次有不同的生命週期。

台灣淨零排放

也邀請您一同關注立法院內正在修訂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與綠色和平一起呼籲政府將「2050 淨零碳排」目標,以及「有效碳定價」兩大原則入法,在維持臺灣產業競爭力同時,也避免更加劇烈的氣候危機發生,為您我及下一代,創造更加安全、永續的未來。 2021 年,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在臺灣除了延續過去幾年推動企業能源轉型的工作,以「RE10X10 綠電倡議」邀集中小企業以購買 10% 綠電為起點,逐步轉用再生能源,也持續推動政府修訂更加積極的溫室氣體管理法規。 其中,制定碳定價制度是國際間公認有效的減碳政策,全球已有 60 個國家地區實施碳費或碳稅等碳定價制度。

台灣淨零排放: 農委會淨零止步於「產地到貨卡」 運輸消費「產地到餐桌」歸零仍無解

由工商時報與度量衡公會共同主辦,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協辦的機械產業年度盛會「2023台中自動化機械暨智慧製造展」,即將於2023年9月1日至4日在臺中國際展覽館揭開序幕。 展覽期間,將同期舉辦「低碳淨零X智慧轉型」專題論壇,以深度剖析製造業在智慧化和低碳化轉型過程的核心挑戰。 報告中針對臺灣實行不同碳定價制度,包含未實施碳定價、環保署方案、綠色和平方案和歐盟等效方案來做討論,結果顯示不管在減碳成效、GDP 成長與產業競爭力上,碳定價費率的高低將顯著影響其有效性。

  • 達成淨零排放是規模巨大、議題關係錯綜複雜的艱鉅挑戰,要解決複雜問題必須先釐清問題、擬定策略與途徑,並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檢討與修正。
  • 截至2021年,英國、瑞典、法國、丹麥、匈牙利、紐西蘭等6國已完成淨零排放立法;歐盟、南韓正進行立法程序;而美、日、德、中等國則已做政策宣示,但尚未立法。
  • 近年不少電動車買主遇到自家社區無法安裝充電樁的爭議,陳彥伯提到,充電樁部分涉及公寓大廈管理相關規定,會與相關單位合作、讓電動運具環境更完善;內政部次長邱昌嶽也表示,未來將預留充電設備停車位,這部分法制工作已經快要完成。
  • 王寳貫指出,近年氣候變遷已轉變為氣候危機,國際共同目標是將升溫限制在攝氏1.5度,避免不可逆轉的極端風險。
  • 碳交所表示,整個揭牌儀式呼應永續主題,盡可能採取減碳措施,包括選擇蔬食餐飲、可回收的布置及器具等,至活動產生的碳排,經專業團隊進行活動溫室氣體盤查,排放量約4噸,透過購買 Gold Standard 台灣案場之碳權,達成揭牌儀式的碳中和。
  • 短中期(截至2030年):推動既有技術,優先布建成熟光電風電,同時研發新技術如氫能混燒等,並與日本、澳洲展開國際合作,預期2040年商業化。
  • 隨著國際對於 2050 年對於淨零碳排的倡議,企業除了減碳以外,國際間逐漸承認以課徵碳稅或購買碳權的方式支付日益昂貴的碳排成本,全球的碳權市場市值在近幾年也迎來成長,根據 Refinitiv 報告, 2022 年市值達到 8650 億歐元。

格斯董事長張忠傑表示,格斯以Made in Taiwan(MIT)為自豪,此座台灣首座GWh的鋰電池超級工廠從設計、製造流程以及場地規劃都是在地。 軟包電芯的優點包含:高能量密度、大容量減少組裝成本、低溫昇相對也會更安全。 格斯科技26日於中壢工業區舉辦中壢廠區啟用典禮,象徵台灣鋰電池產業進入新的里程碑。 而本座工廠是台灣首座GWh規格電池芯超級工廠,主攻鈦酸鋰(LTO)及高鎳三元材料系統,而其對大的特色就是「台灣國產的軟包電芯技術」。 格斯科技(GUS)今(26)日於中壢工業區舉辦中壢廠區啟用典禮,力推「軟包電芯」技術,成為市場矚目焦點。 其合作夥伴橫跨歐日印多國,已簽署多筆合作備忘錄(MOU),電池芯技術實力備受肯定,而這也是全台首座GWh級規格電池芯超級工廠落成,年產能全開可望達到600萬顆電池芯。

台灣淨零排放: 未來生活實驗室

綠色和平小教室:碳邊境稅 碳邊境稅(carbon border tax,俗稱碳關稅),指貿易體在進口高耗能產品時所徵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別關稅,主要針對進口產品中的碳密集型產品(carbon-intensive production,或稱高碳排產品)進行徵收。 製造過程碳排越高的產品,所須支付的碳邊境稅也就越高,但如果已在出口地繳交標準一致的碳費或碳稅,則可能免除碳邊境稅費用。 以共享汽車為例,使用量提升帶來的車輛耗損,促使廠商重新設計車輛,導入模組化和數位化設計讓車輛更好維修管理、零組件更容易升級再運用,以降低整體營運成本。

導入碳捕獲與封存(CCS) 台灣淨零排放2023 技術,從整廠運用可行性角度也可在此範疇下討論。 該研究以加州為例,提出要在2050年達到相對於1990年80%的深度減排目標,去碳電力將成為主要的能源供給,但僅靠去碳能源與能源效率的提升是不夠的,還需搭配廣泛的電氣化(包含運具及終端能源使用的電氣化)。 比較特殊的是農業和畜牧業,因為這也算是人類生產活動的一部分,所以人類養殖為了食用而存在的動植物所產生的碳排也是減碳的標的,這當中最被重視的就是牛打嗝和放屁所產生的大量甲烷,但這些養殖動物的呼吸是不會被算成碳排放的。 溫室氣體管理法所定義的排放源只有指直接或間接排放溫室氣體到大氣中的單元或程序,很明確地就是限定在人類生產活動的範圍以內。 當幾乎所有的國際趨勢和政策標的,都開始以碳為基礎標的時,我們台灣商人就應該去了解這些碳規則,和可能的因應策略。 例如推動港埠風電專區、發展智慧能源產業商業模式、獎勵補助與租稅減免及建立國際合作機制等。

台灣淨零排放: 台灣企業碳排放

二、在合作機構、工具挑選上,劉北辰建議參考如國際非營利組織CDP(前身為Carbon 台灣淨零排放 Disclosure Project,碳揭露計畫),CDP透過問卷調查,並提供協作平台,協助供應鏈揭露其產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資料。 淨零排放已成全球趨勢,如歐盟將於2023年將開徵碳關稅,部分產業要求繳交碳排放量費用,進口企業也需申報,企業邁向減碳已是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究竟企業要如何做好碳盤查,釐清自身到底有多少碳排放量,進而制訂減碳策略?

  • 若廣達在未來幾年積極實踐減碳,降低生產流程碳排、使用綠電與優化水資源管理,但因業務性質而導致減碳效果有限,仍無法達成碳中和時,購買碳權就是廣達能援用的解決方案,碳權交易所對國際供應鏈廠商的重要性即在此。
  • 另一方面,在經濟部的協助下,高雄本地的大型工業,將會發揮大帶小的功能,帶動臺灣整體製造業進入碳中和的時代,推動產業轉型。
  • 首先,兩者的相同之處在於,皆是針對化石燃料能源、商品或服務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來課稅,目的為促使排放者自願減量。
  • 面對2050淨零碳排目標,經濟部部長王美花認為,臺灣在推動淨零碳排上有拉力與推力,因為臺灣身處重要供應鏈,在做全球出口產品時,下游的客戶也會要求做減排、淨零碳排的需求。

因此,如果不同部會間各自努力,少了對話與協作,要達成淨零目標就會有很大的危機。 台灣淨零排放2023 台灣淨零排放2023 產業及能源效率:涵蓋範圍如產業、住商、運輸、農業部門,使用端包含低碳建築、電氣爐、電熔爐等,重要關鍵為電力的提供來自低碳能源,並導入循環經濟以降低能資源的耗損,進而減少碳排放,實質內涵上也和永續性的消費與生產系統有關。 這次揭牌典禮亦進行高雄總公司辦公室導覽,隨後由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以高北現場連線方式進行業務簡報,說明碳交所的使命及近期規畫。

台灣淨零排放: 臺灣的減碳目標是什麼?

國際研究預估未來 20 年資源開採量將加倍達 1770 億噸,碳排也將增加為 1.5 倍達 800 億噸。 按照傳統的線性生產和消費模式,英國研究報告也指出到 2050 年全球對鋼鐵、鋁、塑膠等材料需求將增加 2 到 4 倍;糧食需求也將增加 42%。 本期首先專訪科技部林敏聰政務次長與自然司永續學門李明旭召集人,從台灣的在地特性切入,分享如何借重國際經驗以減碳四大支柱有系統性的面對減碳所涉及的複雜問題,點出在淨零路徑規劃與執行上應注意的關鍵要素,揭開台灣邁向淨零目標的可能性。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即將在今年10月開始施行,加上全球RE100的企業承諾,都一再顯示,減碳不再只是道德倡議,更是臺灣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繼續脫穎而出,所必須面對的貿易議題以及供應鏈要求。 製造部門瞄準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及循環經濟3大面向;商業部門則有設備或操作行為改善、使用低碳能源、商業模式低碳轉型與綠建築4個項目;建築部門則訂出2050年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運輸部門則要求在2040年將電動車及電動機車的市售比達到100%目標。 由國際氣候組織發起的RE100聚焦能源議題,以「實現全球100% 綠電革命」為訴求,目前已號召超過 350 家具有規模影響力的企業加入,蘋果、Google、可口可樂及台積電都是其中一員。

台灣淨零排放

最後,不管是淨零目標的推動或是能源轉型過程,都需要公眾溝通與對話,降低利害關係人的疑慮,將其關注的議題爭點妥善納入政策推動。 環保署副署長王雅玢表示,今年2月公布《氣候變遷因應法》,納入2050淨零排放目標、強化氣候治理,增訂氣候變遷調適專章,也納入強化排放管制的經濟誘因,來促進我國溫室氣體減量的作為,在強化排放管制的關鍵行動就是碳盤查。 碳交所係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第36條,由金管會指定辦理碳交易事宜,環保署會攜手碳交所,共同為2050淨零排放努力。 國發會已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12大戰略,待《氣候變遷因應法》子法逐步完善碳定價和碳交易機制後,未來會透過自願減量、增量抵換、國外碳權交易三大板塊機制三管齊下,運用交易平台,落實減碳目標,加速淨零轉型進程。

台灣淨零排放: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符合黃金標準,才是真淨零

「例如間接性灌水雖能減少碳排,但不能少到產量跟著減少;或者肥料的使用不至於到影響生產。」莊老達指出,所有淨零增匯的行動,都要以維持目前的生產水準來達到目標。 《氣候變遷因應法》,簡稱《氣候法》,其前身《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是 2015 年公告實施最重要的氣候治理法律。 七年過去,隨著國際最新的科學證據顯示全球急遽升溫、氣候危機來臨,全世界無不紛紛著手更新氣候治理的法律工具,以強化自己的減碳目標與政策工具,而臺灣也透過修法跟進了國際趨勢,並於 2023 台灣淨零排放2023 年 1 月 10 日三讀通過。

綠色和平期望各國承諾減碳,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並且以走向 100% 再生能源為目標,交出具體路徑和時間表。 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發表「對抗氣候變遷的新能源及台灣要如何達成25GW的光電計畫」為題的專題演講,他認為必須以優先處理重症的方式,面對氣候變遷及國內再生能源短缺的問題,建議政府在土地取得、法規鬆綁上加重政策支持的力道。 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以「再生能源帶動的綠色經濟與未來」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時表示,根據2019年統計,台灣總排碳量90%來自能源使用,其中56.4%來自電力排放、34%是其他能源使用,主要就是汽車燃油的碳排放。 氣候危機頻發,全球紛紛著手更新氣候治理的法律工具,以強化減碳目標與政策,減緩氣候變遷。 2023 年 1 月 10 日臺灣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成為亞洲少數將淨零排放入法,並且實施碳定價的政府,綠色和平為您剖析 4 大修法亮點。

台灣淨零排放: 蔡英文:「因應氣候變遷、朝淨零轉型努力,需要零碳能源」

包含:交通工具翻轉,禁售油車、能源轉型、產業要求綠電供給,投資條件改變、老舊建築改善耗能巨大、永續人才需求增加、Z世代要求政府與企業加速減碳。 其中,訂定「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的氣候行動目標就是常見的方式之一。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示將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而台灣也在其中。 據保險巨頭安聯(Allianz)估計,近期全球各地出現的熱浪,已導致今年全球經濟產出減少0.6個百分點。

這篇文章將與你一同從零開始認識淨零(Net Zero),讓低碳轉型不再只是口號,成為你我日常實踐的一部分。 科學家早在 1960 年代就示警溫室氣體對地球的傷害,歷經超過 50 年的爭論與忽視,氣候變遷正以乾旱、暴雨、熱浪等極端型態威脅您我生存,各種因應措施也隨著危機浮上檯面,其中,訂定碳中和(Carbon Neutral)目標就是常見的手段之一。 聯合國資料顯示中國、印度等產品製造國的境內排放承擔了外銷出口產品的排放量,而歐美等進口國的排放量則是低於實際消費活動的排放。 從時程規劃來看,歐盟將推出全球首個碳關稅計畫,預計2023年開始實施,2026年全面生效。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