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子創辦人8大分析2023!(小編貼心推薦)

Posted by John on December 12, 2022

小日子創辦人

十年回顧,我最記得的一個畫面,是第一期的封面故事「我們喜歡吃早餐」,其中一組受訪對象,當時住在臺北市外雙溪中央社區的宏光小二夫婦和兩個女兒,當時的他們工作非常忙碌還抽空受訪,後來他們到林口開了知鳥咖啡,去年全家移居到臺東開了臺東有知鳥……。 小日子創辦人 冠:另類的美或不那麼主流的美,我覺得就是舒淇了,很多明星身上多少還是帶有偶像包袱,但他的率真讓我留下很大的印象,儘管一路走來飽受風雨,但他也不避諱去談論,你會覺得他對於人生的樣貌,就是很游刃有餘,甚至是開口講話也是如此。 我覺得漂亮女生是當一個人真的很了解自己時,他由內而外所散發出的一種「我知道我是誰」的氣質。

容易被文字感動,所以對於編輯、記者等任何與文字有關係的事務都有極高興趣。 但在她心中一直有想說的故事,也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情感與文化有興趣,所以在一次與小日子創辦人黃威融的談話中,認識到台灣代表性濃厚的小日子雜誌,知道小日子除了擔任起台灣生活紀錄者、觀察者的角色,也是庶民生活的代表,劉冠吟期望可以將這樣的形象更深植人心。 形容起自己是個很容易為所做的事瘋狂投入之人,劉冠吟將自己對工作的態度度比喻成書名「人生是一個人的狂熱」。 她認為,每個人都必須找到一件自己願意一頭栽入的事情去做,當對於所做的事有所認定與執著時,就不會覺得工作是種負擔或者被迫害,人生要快樂就是去做自己覺得有熱情的事情。 現在的她,在現實與夢想中找到平衡,劉冠吟表示,現實生活中是很苦澀的,它並非報導的這麼浪漫,在做自己喜歡的寫作與溝通時,必須背負很大的業績壓力,但不覺得這樣痛苦,因為那是她喜歡的東西。

小日子創辦人: 《小日子》創辦人:既然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哪有「什麼科系比較好」這種蠢問題?

他提到,哲學系是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沒有明確出路」是不爭的事實。 MOL (Medianews On Line) 銘報即時新聞,為銘傳大學傳播學院所設立,是國內首創即時報導大眾傳播界動態的專業網站,以「新聞中的新聞,媒介中的媒介」自許,每天即時報導傳播界新聞,報導內容屢獲傳播媒體關注及引用,深受大傳界人士好評。 也許是受到自身父母的淡定與從容影響,劉冠吟父母從小對她所做的事情給予很大的發展空間,造就她勇於嘗試的個性。 她認為,文化與環境更勝過千言萬語,才是真正最能夠促使一個人走那個方向的主因。 我國小是田徑隊,負責短跑 100 公尺衝刺;國中是游泳選手,主式是蝶式,所以我的肩膀是非常寬,那時候不太曉得所謂的美麗或漂亮是什麼樣子,直到我被班上同學叫「象腿女」,才驚覺原來女生的腳要細才是美,而我這種比較有肌肉的就是「象腿女」。 烤箱裡傳來陣陣烘焙香味,三樓空間的甜點師嚴格把關每道甜品製程。

小日子創辦人

整個袋體皆由環保材質製成,在網購時選用門市取貨,透過反覆利用,減少資源浪費。 作為首間使用環保循環袋的臺灣服飾品牌,前方並未有明確指引的道路,即便再生料包材會帶來更高昂的成本,兩人依然堅持,只為「做對的事情」。 面對既有體制,帶著堅定的意志,在經營上沒有華麗的商業技巧,而是純粹地將「人」擺在第一順位思考,不但為市場帶來嶄新的局面,也接收到來自各處的溫度與善良,兩人期盼能夠延續這份善意,決定創立門市,提供一處探索日常的店鋪空間,讓客人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樣貌。

小日子創辦人: 社會「無用之事」對創意人的重要性

他認為,台大人文社會學院應該將具思辨性、概念性的東西套入世俗,譬如透過建築、音樂等實際媒介來詮釋概念,那麼抽象的哲學就會變得更有趣。 念中文系不該成為考古機器,念歷史系不應只知道歷史,不只是人文社會學科,所有大學教育真正該給學生的,是學科背後更深層的「概念」,這些東西在黃威融成為一個雜食性創意人後,都變得無比重要。 然而,台灣的大學仍欠缺這項深層教育,甚至開始將人文、社會科學視為無用之專業。 小日子雜誌給人輕鬆且慢慢體會生活的感覺,但當小日子的編輯可不是這麼一回事,編輯是個看似簡單卻不簡單的工作,一個月必須完成企劃、採訪、撰稿等許多事情,看似一本步調慢的雜誌卻是急出來的。 小日子創辦人 劉冠吟笑稱,自己是個強勢的主管,但也盡量做到最少干擾原則,認為不管教就是最好的管教,因為在小日子工作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只有他們認定這件事情是值得的才會願意燃燒生命去衝。 感謝 2012 年參與《小日子》創刊的經驗,讓我跟長期在媒體集團下工作的許多編輯同行有了重大的區隔:我參與了一本與臺灣社會轉變高度相關的生活雜誌的誕生,雖然很快離開,但一直保持關注和聯繫,見證了這十年的變化。

小日子創辦人

我最喜歡的三期,有兩期是亭伶企劃的,42 期「在咖啡館工作的人」以及 43 期「一個人的暖食風景」,還有今年一月號「貓與狗的小日子」。 前面那兩期我覺得是切 中我心裡想要呈現的「臺灣人現在到底怎麼生 活」這件事。 各式各樣藏在都市角落裡工作的 人,游牧型的工作型態;還有城市的單身獨居 者,回家後把烹飪當成一種療癒儀式。 由於當時哲學系的課程相對它系輕鬆,讓他有更多時間去接觸有興趣的藝術領域。

小日子創辦人: 時間

回首當初自己對於哲學的一無所知,期許自己能將這個影響他重大,卻長期被社會誤解、忽視的學科,帶給更多人們知道。 當時我深信,透過大量翻閱世界各國的厲害雜誌,理解它們的內容構成:主題企劃、攝影執行、版面設計,絕對可以讓自己成為厲害的創意人和編輯人(當時根本不會用文青來說明自己的身分)。 直到現在,當黃威融與好友談及「哪些科系才有前途」、「是否該讓孩子擇其所愛」的話題,從哲學系畢業的他總被視作特例,好友老是笑說:「那是因為你比較聰明,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點一直讓他倍感無奈。 「你就是你自己人生的編輯,你所經歷過的事或交往過的人,不論好與壞總會在生命留下些什麼,成為日後看事情或做決定很重要的元素」劉冠吟說。 她以自己為例子,就讀台大中文系卻從沒當過家教,反而在餐飲業打工,卻在經營小日子商號中派上用場,一切就是如此奇妙,想去做的東西總會在日後的人生浮出來。

可是好像在那一天,全世界都要我給一個交代,並期待我用什麼方式作說明。 劉冠吟 《小日子》雜誌發行人,曾在媒體、金融、科技、行銷及公關等產業走跳,後回歸最喜愛的文字工作,興趣廣泛、好吃好辯,形容自己是高速轉動的工作狂,目前育有一女罵罵號、一犬有春。 五月出版書籍《女子力不是溫柔,是戰鬥》,再簡單的小日子,也需要挺身前進。 不管是記者、發言人、或是行銷公關工作,都是記錄別人的見聞,寫別人的故事。

小日子創辦人: SMALLTALK|拋棄對於生活的成見 進入異色的插畫世界

我心中有一個想法始終蠢蠢欲動:我想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想靠自己的力量,做跟臺灣有關係的事。 在接手《小日子》之前,我上一份工作是在鴻海擔任發言人及公關。 在鴻海任職三年多,現在回想起來,那還是人生中最刺激也珍貴的工作經驗。 能在臺灣最大企業的管理總部工作,一窺內部運作的方式,彷彿看見了近三十年臺灣產業發展的縮影。 黃威融指出,在台灣,理工法商學科太過強勢,正因如此,人文社會學科更應利用自身優勢與其做出區別。 小日子創辦人2023 即使問設計系與法律系學生同個問題,彼此的表達方式都應該要有所差別。

小日子創辦人

「我大概到了四十多歲,才覺得那時候的土壤對我極其重要。」台大哲學系畢業至今 20 餘年,黃威融才開始認為當初沒走錯路。 年輕時歷練不夠,許多事情無法有深刻體會,隨著時間的磨練,尤其是身處藝術創作領域,他開始對人、事、物都有更深刻的思考與增長,也對過去哲學系所學有所體悟。 回想哲學系教給他的感知能力,皆被主流社會視為無用之事,但對創意工作者而言,其實是極為重要的。 社會對哲學系出路的質疑,基本上就反映人們認為這個世間有較恰當、合理的道路,而這樣的論點其實就代表每個人的個性、特質並不重要。 台灣至今仍停留在「製造業思維」,期望每個人都在社會上扮演好螺絲釘,別想著當藝術家,或是自己開店。 但是,既然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人有自由意志能做選擇,每個人都有該做的事與該去的地方,就不會有所謂明星科系,更不會有所謂「應該要走的道路」,這也是後來黃威融會做風格化雜誌的原因。

小日子創辦人: 黑曜精靈|走過自我懷疑的黑暗時期 成為舞臺上最耀眼的精靈

我們想把這些生活點滴化為養分也化為商機,讓更多人認識《小日子》。 小日子創辦人 我是一個即知即行的人,一旦感覺到有光線在前面,就會全速前進。 Leo Lo 羅竟祐,畢業於台中市衛道高中,現就讀台灣大學哲學系,雙主修政治系國際關係組。 本來只是想擠進台大的他,在翻閱一些哲學普及書籍後發現自己對哲學的興趣,同時看見了不一樣的生活樣貌。

小日子創辦人

最後是「勇敢」,但這是一體兩面的,感覺我的書名好像一直叫大家去逞強,但其實不是,而是你應該去接納自己真正的模樣,用你原本的樣子去對應這個世界,這也是我在流產後才學會的事。 以前我一直隱隱地覺得,如果一直悲傷下去,實在是太遜了,但學著接受現在的樣子去面對世界是很重要的,因為人就是會緊張跟焦慮,沒有關係的。 這個想法一直在我心中發酵,直到六年前,大學學長問我說,有沒有意願一起把「臺灣的小日子」這個概念發揚光大?

小日子創辦人: 品牌一條街|用一條街串起一座城 看見迷人的常民紋理

能夠認清自己想要的,勇於拒絕不想要的生活,在人生中始終保持溫柔而堅定的前進,就是我心裡面最美麗的女性姿態了。 《小日子》從二○一二年創刊以來,一直嚴守著紙本雜誌本位的製作原則,扎實地執行老派編輯學中的每個步驟。 在這個網路主流的時代,沒有數位版本的《小日子》傳播力道相對貧弱,碰到二○一四年這個不景氣的轉捩點,我們的第一個因應策略就是決定把數位內容完整化,大力強化品牌及雜誌內容的聲量。 18 歲的智慧與心靈想要讀懂哲學系的抽象概念,對黃威融來說是一大挑戰。

  • 她認為,每個人都必須找到一件自己願意一頭栽入的事情去做,當對於所做的事有所認定與執著時,就不會覺得工作是種負擔或者被迫害,人生要快樂就是去做自己覺得有熱情的事情。
  • 整個袋體皆由環保材質製成,在網購時選用門市取貨,透過反覆利用,減少資源浪費。
  • 經此一役,不到一年的時間,我拋下「小日子創刊總編輯」的身分,之後我的職稱變成:很多雜誌的「創刊總編輯」,這是我當初沒有預料到的。
  • 即使問設計系與法律系學生同個問題,彼此的表達方式都應該要有所差別。

在《小日子》的這六年間,有過快樂的時光,也有令人灰心喪志的時候,一路上最讓人振奮的就是與各地創業者相遇,尤其是女性的創業家,光是看著她們,就足夠讓我充滿勇氣。 像是「印花樂」的Ama、企鵝和小花,「Yaboo Café」的Tina 和 Emily等。 我覺得,女性創業者共同的特點就是特別浪漫和有創意,不會劃地自限,從來不覺得女性就應該如何,或女性就不能怎麼樣,盡力朝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找出最能發揮自己工作特長及愉快生活的平衡點。 今年初《在田中央》這本書終於推出了,我是 2010 年開始跟黃聲遠老師提寫書的想法,我 不是建築人,憑藉著編輯的直覺和時代的觀察 參與這本書的製作,這深受詹宏志的啟發。 不只是看侯孝賢、楊德昌的電影,而是一種「臺灣電影就是要靠我們」的氣魄格局。 當年詹宏志只是在出版社工作,卻願意支持這群拍電影的哥兒們,當時還沒有網路,連絡國外影展,都是利用公司的傳真機。

小日子創辦人: 學科背後的概念才是學校該教的事

冠:我覺得什麼都想要不是不可能,這不是一種逞強,而是不要提前自我設限,先去做你想做的那件事情,不需要先跟自己說,我一定得選,才能往下走,因為在走的過程中,你會想辦法解決前面所碰到的事。 在臺灣的環境裡,女人迷一直鼓勵讀者多去理解政治、參與政治、表達自己對公眾事務的意見,我希望政治在某種程度上,對大家來說是有機會去改變的。 所以即使我知道,就算當時,對自己或對公司最好的決定是直接開一個控訴或澄清記者會,但是我知道一旦我站出來,無論澄清、控訴也好,最後只會造成「對立」,那並不是我想看到的。 講到這個,我覺得瑋軒真的比我能忍耐,之前被謠傳說他要出來選,我心裡想說不可能,但在第一時間他也沒有解釋、沒有反駁,儘管那時候反彈聲浪很大,如果是我應該會受不了被這樣講,但他不一樣,他很能忍。 我非常喜歡 whiskey,因為它是一種透明的酒,它的透明度就像我的個性,很有後勁,一嘗起來,會有很多層次。 就像我,雖然是一個很坦率透明的人,但很立體,有前中後味,如果你越認識我你會越愛我,以上取自於我先生的話(笑)。

小日子創辦人

沿著木頭階梯而上,咖啡豆香縈繞,長廊型空間設計將品牌服飾區與咖啡廳空間巧妙區隔,搭配整片落地窗,金黃陽光灑入,不論是自己逛街,或攜伴與朋友挑完服飾的此刻,坐在咖啡廳用餐空間小憩,點一杯咖啡師精選的手沖飲品,搭配甫烘焙出爐的戚風蛋糕,世界的喧囂暫時都與我無關。 冠:發覺自己對美的觀念鬆綁後,我對於外型上比較喜歡中性或是非主流大眾美的標準,那種越來越耐看的類型,因為近幾年刻板化的美,實在太規格化了,所以一旦看到自我特質很強大、很做自己的人,就會讓我耳目一新。 冠:我也是經過了一段時間,大概是跟生孩子有關,因為生小孩讓我重新檢視自己的身體,從懷孕到臨盆之前,身體就很巨大,我是自然產,記得當時過程中的痛覺似乎已大過於我施力的感覺,生完後的兩個月,兩手拳頭都握不起來,才明白原來身體可以用力到這種程度。 瑋:在無名小站正妹牆、帥哥牆時代,所謂的漂亮,似乎只有一個模樣,而這也是「女人迷」創立的原因,我們想要改變、打破這件事,因為「美麗」是很多元、有著各種樣子和姿態的。 數位內容做完後,不管是閱讀量、點閱率都節節升高,品牌聲量也日益浩大。 就現實面而言,從網路部分進來的廣告業務增多,連帶的是營運面的壓力減輕。

小日子創辦人: 社會的進步 仰賴我們與雞蛋站在一起

知名著作包含《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雜誌俱樂部,招生中》、《中年大叔的 20 個偏見》等。 最後一題我再補充,我都會跟年輕人說,選工作就是選老闆,而且要選的是直接帶你的主管,這一行某一種程度是「師徒制」。 我二、三十歲時都要想盡辦法搜集情資,知道詹宏志、詹偉雄在讀什麼書,在做什麼事情。 因為廣告和雜誌都是綜合型的東西,一個判斷,會 跟累積的飲食、音樂、閱讀經驗都有關。 還記得第一次加薪,加了兩、三千塊,我去買了十張滾石唱片出的爵士和世界音樂的 CD。

小日子創辦人

也許有些人從大傳系畢業,擁有許多採訪與撰稿的經驗,但生活上卻是「一片死寂荒蕪」,那麼在做雜誌時,該如何選出與文字最相配的照片? 這些創意,甚至是思維模式,都必須倚賴自身對生活的觀察及深刻體會,才能靈活運用在工作上。 至今成立16年的QUEEN SHOP,從網路品牌到全台擁有26間實體店面。 品牌創辦人秉持「以服飾的本質出發,想帶給大家多元美學生活」的精神,QUEEN SHOP Life Store因此而生,成為品牌首間複合式店面,除了服飾陳列選購更結合咖啡廳、甜點烘焙教室與花藝空間,期待一起拼湊出更富層次的日常之美。 意識到人們的生活不僅有日常消費,還需要雋永地與生態共存,兩人也希望能透過企業的力量,將環保意識更全面地推廣,QUEEN SHOP便於2020年加入行政院「網購包裝減量聯盟」,提倡民眾使用「循環袋」,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小日子創辦人: 社會的進步 仰賴我們與雞蛋站在一起

接下來我們做了《小日子》的電子商務,將採訪過的店家的產品,匯集在我們的網路商店銷售。 鄰近輔大商圈,位在捷運站步行可達之地,推開木質調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沉穩靜謐的服飾陳列空間,品牌的全風格服飾都能在此尋得,同時也提供隱密的試穿空間, 門市人員的悉心協助與溫暖笑容,也讓人放下緊張思緒,開始享受當下愜意的美好時光。 在捷運開發時,生意因封路面臨困境,卻也為四處流動的生活帶來新的契機。 小日子創辦人2023 從買零件、組裝電腦開始,面對未知從頭摸索,就此迎來兩人的網購經營事業。

張瑋軒 《女人迷》創辦人暨執行長,於 2011 年和夥伴陳怡蓁、蔡純如共同創業,期望打造出多元共融的社會,讓每個人可以無所畏懼地成為真實的自己。 創業至今九年多,是臺灣社會女性、同婚、家庭多項議題的重要推手。 七月出版書籍《親愛的,別害怕與眾不同》,與你併肩,讓今天就是最好的一天。 曾做過記者、公關、發言人,到接管文創雜誌第一品牌《小日子》,不論在哪一份工作,劉冠吟都樂於與文字為伍。 喜歡寫作、旅遊、認識新朋友,好吃、嗜酒、熱愛工作,育有一女罵罵號,一犬有春。

小日子創辦人: 時間

這些東西可能三、四年都不會用上,但不知哪天可能救了我,這是很重要的養成過程吧。 被問到從哲學系畢業,是否在做雜誌、廣告時,感覺能力不及專業學科畢業的學生? 黃威融回答,在創意產業工作,最重要的是先讓自己成為「有趣的人」,過去他在面試應徵者時,總希望能遇到對生活有獨特感受與見解的人,像是問應徵者最近看過哪些戲劇? 《小日子》第五十八期的封面故事是「移居到喜歡的所在 開始新生活」,這一刊的受訪者都是移居到新的地方、開創新生活的女性,也是令我深受感動的一期。 我常常覺得,創業有時候指的不只是工作而已,在生活中有所突破,也是一種創業。

小日子創辦人

Huang Wei Jung 黃威融,畢業於台灣大學哲學系,是一位已經走進人生第四個十年的大叔,現任誠品刊物《提案》編輯顧問。 於 1990 年代初期進入編輯領域,親眼目睹了台灣社會的轉變,同時結識了許多雜誌界與設計界的同好。 曾任《數位時代》雜誌後製副總編輯,並參與《Shopping Design》與《小日子》之創刊。

小日子創辦人: 品牌一條街|用一條街串起一座城 看見迷人的常民紋理

因此,在後來的許多回顧和反省的場合,我多次坦白創辦《小日子》的確是真心真意,但是我並不具備經營一本雜誌的能力,所以選擇在創刊後不到一年離開,讓更懂得經營的夥伴來管理。 自私的說,離開《小日子》,成就今日的我:2016 年協助忠泰建設之《AAA—城市藝術生活誌》創刊,2020 年參與《新北市文化季刊》改版,2022 年協助《新竹縣藝文手帖》創刊 ……。 如果我的忍耐,可以讓這件事情過去,可以讓臺灣政治少一點對立,那我就用幽默的方式去看待吧! 因為我相信時間能告訴大家我是個什麼樣的人,事實證明我現在還站在這裡,我不會因為這件事情就改變自己,但當然還是謝謝大家的肯定(笑)。 瑋:老實說,我的個性很衝動,不衝動的話,可能就不會創業了(笑)原本我就是個直接的人,那天早上起來整個風雲變色,電話被打爆、訊息被灌爆,所有人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我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因為我的確從頭到尾沒有答應過。

小日子創辦人: 黑曜精靈|走過自我懷疑的黑暗時期 成為舞臺上最耀眼的精靈

另一側空間擺滿綠意的植栽,現場有觀葉植物、多肉植物與永生花的販售,而花藝師日常整花的工序也持續進行著,每月開放報名課程,讓這個美好空間能夠與更多人共享。

新舊時代的更迭,在網路創造與人之間緊密的連結下,兩人也更能聆聽顧客真實的回饋,並開創了消費者退換貨的權益以及會員制度。 瑋:「親愛的別害怕與眾不同。」是我想給大家的一句話,每天挑一件超出你能力所及的事情做,持續地做,你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走了這麼遠,原來你可以做得到,這時的你已經不會再感到害怕。 曾經我把頭髮剪得很短,後腦杓的髮是完全削上去,為的就是不想讓自己馬上被看到,試圖融合在環境裡。 直到有天我意識到這不是我所想要的,我要的是做好我自己,如果今天要做的是這件事,那我就把每一天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所以現在就是做自己。

小日子創辦人: 社會「無用之事」對創意人的重要性

或許相較專業人士,他無法談及更高深的理論,但喜歡音樂不一定要成為作曲家,常看電影也不代表要成為專業影評者,過去他曾接觸的藝術領域都成為自己日後辦雜誌、創作的養分。 「我念哲學系的原因很簡單,分數到就填上去啦!」回想起 30 年前,念書是黃威融為了與父母爭取更多遊樂時間的籌碼,很少去深思念書背後的意義。 選填大學科系時,眼看身旁的同學都進入台大,分數無法到達台大商學院的他,為了繼續和朋友玩在一起,最後選擇進入台大哲學系。 當時網路並不發達,他對於台大哲學系的了解僅僅是幾則政治性的新聞。 明星國中考上明星高中的機率就是比較高,從明星高中上台大的機率更是如此,社會創造出的菁英系統皆有其道理。 生活風格雜誌《小日子》的創辦人,現為誠品《提案》編輯顧問的黃威融,便是在這套菁英系統中長大。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