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賢身價7大優勢2023!(持續更新)

Posted by Tim on August 1, 2019

童子賢身價

施崇棠最後把大部份關鍵人才和資源讓給了和碩,和碩雖然是代工廠,但從成立第一天開始,就有品牌廠的設計能力,華碩四千名研發工程師,二千二百名去了和碩,三百二十名設計人才,分給和碩一百二十人,連最賺錢的子公司,像是華擎和景碩,也歸屬在和碩旗下,光這兩家公司,一年就可以帶進二十五億利潤。 更勁爆的是,施崇棠透露,分家後童子賢還曾要求華碩把和碩併回去,當時和碩還是華碩百分之百持股的子公司。 「剛開始華碩沒人關心(釋股案),主控權在華碩」,且因為分得不夠徹底,和碩面臨嚴重的抽單壓力,童子賢回頭要求華碩把公司併回去,釋股案才加速推動。 分家後,華碩接連面對PC下滑,平板、手機崛起的變局,品牌挑戰不比代工少,以小筆電為例,這個產品在六年內,從占公司營收23%的明星產品,降到0%,為了開拓新產品線,施崇棠就把手機團隊轉做平板電腦,才快速填補營收空窗。 三年前,他要求沈振來直接負責手機事業,去年第四季,手機出現獲利後,今年華碩更發動有史以來最大的宣傳攻勢,一個月內在十個國家舉辦大型發表會,施崇棠首次登上歐洲舞台,華碩今年出貨量目標二千五百萬支,挑戰宏達電的地位,施崇棠歐洲登台,親自為進攻揭開序幕。 照目前的結果來看,施崇棠顯然是華碩分家的最大受益者,根據和碩年報,華碩和施崇棠持有和碩的股份,占和碩股份的22.22%,徐世昌和童子賢的持股只有6.37%,此外,華碩訂單占和碩營收比例,2013年仍占和碩營收19.33%,對華碩仍有相當依賴。

最賺錢的子公司,最大的事業體,都分給童子賢,卻被認為是「拋棄」,分到的是「破船」,在華碩分家八年後,《今周刊》獨家訪問施崇棠,揭露那些年不為人知的分家內幕。 童子賢身價 1.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擔任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 童子賢對此回應,應該是執政黨智庫希望融合產業發展、經濟發展等意見。 日前,崇越董事長郭智輝撰文提出「女性照護替代役」的概念,跳脫醫療產業的框架,或許會是新的解方。

童子賢身價: 陳泰銘淡出 童子賢接棒 P.52

分家後,童子賢還曾要求華碩把和碩併回去,當時和碩還是華碩百分之百持股的子公司。 童子賢身價 一位和碩高階主管說,當時童子賢與和碩副董事長徐世昌、執行長程建中、投資長蘇艷雪,直接到華碩董事長辦公室要求施崇棠,「把和碩併回華碩」,施崇棠再次拒絕,「分了就分了」,認為品牌和代工應該自己發展自己的能力,希望童子賢想辦法,表明只有徹底分家,品牌和代工才會有機會再起。 華碩是為了爭取品牌客戶信任,才讓品牌和代工分家,但是,華碩與和碩在○七年第一次分家後,卻為何花了二年時間,才把華碩對和碩的持股,從百分之百降到二五%以下? 施崇棠否認華碩曾考慮把和碩賣給鴻海,「怎麼可能,我連聽都沒有聽過,我當然是希望和碩把它(鴻海)擊敗呀,那個東西(指釋股),一定要老童同意呀!」施崇棠說。

童子賢身價

2011年和碩分家後上半年連續兩季出現虧損[7],當年年底宣佈完成轉型,營收比2010年增加13%[8]。 2007年,時任華碩電腦副董事長的童子賢以花蓮人身份與多位藝文人士如黃春明等人反對蘇花高[2][3],但其因長年久居台北而未回居花蓮致其立場備受批評。 裴洛西訪台期間,和碩副董事長程建中、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和董事長劉德音等商界要人,都出席總統蔡英文為裴洛西設的午宴。 2022年中國新冠疫情為蘋果帶來空前挑戰,和碩一度被迫暫停iPhone生產,如今童子賢的新職位可能會為蘋果及其在中國的供應鏈增添不確定性。 衛福部近年致力提升「醫療照護韌性」,以應對未來超高齡社會的照護需求。

童子賢身價: 製造業近2年脫中 童子賢:正確趨勢

陸續與誠品合作推出一系列PEGACASA電子精品.智慧家居[10]與手機周邊3C商品及晶碩子公司的隱形眼鏡.家電品牌廠的豆漿機等,不以終端品牌自居,而是以Designed by pegatron的概念與全球接軌。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以一身休閒T-Shirt裝束,視訊現身「玉山科技協會白皮書發表會」,並應邀演講,指出五大關鍵字,將是未來台灣產業未來的五大重點,包括「培養」人才、創意、專利,「收集」資金、「分散」製造基地,「連結」國際與人才與經驗,並「反省」目前台灣高度仰賴高科技業的現況。 蘋果iPhone 6不僅帶動果粉史上最大換機潮,也打造新一波「科技新貴」! 今年接下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不僅在科技業發言更具份量,他領導的和碩(4938)也受惠iPhone 6熱銷而鍍金。 在和碩兩周前的法說會後,亮麗業績帶動與鴻海(2317)的比價效應,童子賢身價更因此暴增逾12億元。

他說,華碩成立後三年,營收和成長一度出現困難,產品品質下滑,施崇棠回憶,負責品質管制的創辦人之一廖敏雄,「一Q(檢查)下去就知道了。」廖敏雄等人請施崇棠當代表,與宏碁談判把華碩買下來,施振榮出了一個不高的價格,施崇棠只好回去告訴夥伴,繼續努力,日後,在其他創辦人推舉下,施崇棠才取代童子賢成為董事長。 施崇棠和童子賢在創業初期,有時一年也不接觸一次,童子賢友人說,創業時,施崇棠不常開董事會,一個人做決定。 但施崇棠信奉歐洲管理大師馬立克的信條,他認為管理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控制結果,馬立克認為,「我們不應該注重工作的樂趣,而是要注重工作的成效。」在管理領域,「最重要的不是和藹可親與被喜歡,而是成效與正確。」 施崇棠的挑戰是如何替企業創造更高價值,這個人會不會因此喜歡他,並不是他的第一考慮。 用人布局是他經營企業最關鍵的決策,分家後,施崇棠留在品牌事業,讓童子賢接掌代工,同時,他讓沈振來升上執行長位置,替他擴張品牌事業。 分家後,華碩接連面對PC下滑,平板、手機崛起的變局,品牌挑戰不比代工少,以小筆電為例,這個產品在六年內,從占公司營收二三%的明星產品,降到○%,為了開拓新產品線,施崇棠就把手機團隊轉做平板電腦,才填補營收空窗。

童子賢身價: 沉默8年,施崇棠驚爆 華碩分家內幕

但不只護理照護需求,目前國內長照體系仍過度仰賴外籍人力,今年6月全台共計有超過22萬名外籍看護工。 近年台灣的護理人力荒備受各界關注,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資料顯示,護理人力缺口逐年擴大,預計明年短缺值將達1萬5000~2萬4000。 上半年至今,許多醫院更因為護理師人力不足,病床無法開滿,連帶影響醫療服務量能。

童子賢身價

三年前,他要求沈振來直接負責手機事業,去年第四季,手機出現獲利後,華碩今年出貨量目標二千五百萬支,挑戰宏達電的地位。 分家八年過去,華碩股東是最大受益者,八年中兩家公司市值增加兩千億元,施崇棠也是,他在和碩的持股價值,在和碩上市後增加了四十一億台幣,根據和碩年報,華碩和施崇棠持有和碩的股份,占和碩股份的二二. 由於華碩目前在和碩並不擁有董事席位,但如果需要,華碩可輕易在董監改選戰中取得席次,影響和碩經營權。 和碩去年仍是華碩的主要代工廠,華碩跟和碩的交易金額,去年達一千多億元,這塊餅,足以改變台灣代工廠的排名,施崇棠和童子賢關係生變,廣達等代工廠勢必會加緊爭取華碩訂單,影響和碩營收。 施崇棠和童子賢,個性完全相反,一位個性如老僧,為了思考策略,每天在辦公室開會到半夜二點,連飯都忘了吃;一位是多才多藝的「非典型企業家」,最擅長的,就是看懂人的心。 施崇棠從理性邏輯出發,最在乎的是整個大局的成敗,談到這一段,他略顯激動認為,代工部門當年被抽單,是因為太晚才分家,如果一開始就是兩個獨立的事業體,就不需要經歷這些痛苦的過程。

童子賢身價: 服務

〔記者方韋傑/台北報導〕電子代工大廠和碩(4938)董事長童子賢昨出席台北智慧城市展,會後被問及對於中國又爆疫情的看法,童子賢預估影響將持續1、2個月,且過去2年就算沒有美中貿易戰、COVID-19疫情,還是會有製造物流業重心從中國分散的趨勢,現在也被認為這是正確的趨勢。 童子賢29歲創辦華碩,40歲催生華碩工業設計部門,2007年6月27日48歲成立華碩代工和碩聯合子公司[4]。 華碩與和碩[5]分割成兩個獨立公司,並在2010年6月24日台灣證劵市場上市公司掛牌交易,童子賢任董事長[6],離開華碩經營團隊。 童子賢故弄玄虛,表示「哈哈哈哈,這是一個非常有陷阱的問題,其實大尺寸(手機),我認為是它外在的訴求,當然重要。」,只是iPhone 6的確讓他身價鍍金,因為和碩從法說會後,股價狂飆,從10日56.7元,漲到現在71.6元,以童子賢持股9萬多張來算,身價至少暴漲 13.7億。 童子賢於和碩提出價值溪流與類似3M的概念,主導以多元化的設計服務與代工生產的方式,跨足不同領域增加集團的競爭力。

童子賢身價

「假設說不應該分家才對,那我沒有話講,我錯了,如果分家才對,我甚至認為還要再更早分,你們檢驗我到底做對了沒有?華碩從一開始到後面所有這種大的決策,我哪一點做錯(敲桌子十三下)?」施崇棠說。 事成功了,人卻愈離愈遠,分家這一課,施崇棠和童子賢,還有最後一關要過。 面對戴爾、惠普、SONY都要求華碩,不解決品牌和代工的衝突,就不再下單,再不改變,四千多億元的代工事業,將窒息而死。 「我在飛機上的時候,就一直想……我的如意算盤其實是找Ted(指徐世昌),Ted其實見解很厲害⋯⋯,Ted的英文也比較好啦,坦白說,童子賢我也帶過,在我還沒有過去的時候,每一次要撐那個英文、要去找Intel,一定要Ted出來。」施崇棠說。

童子賢身價: 關鍵一 媒體揭開舊傷疤 和碩是「被母公司拋棄」,點燃施崇棠怒火

剛分家時,曾有部屬質疑,「若這是鐵達尼號,會撞上冰山,你為什麼要騙我們?」童子賢只能一一說服,「我們資產還不少,有危險,我會一一護送你們上岸。」最苦的時候,和碩頻被抽單,工廠有一萬人沒事做,可說是風雨飄搖。 外界知道的是,華碩剛成立時,原本由童子賢擔任董事長,成立五年後才「禮讓」給施崇棠,但沒說的是,當年成立華碩的資本額一千萬元,施崇棠出資六百萬元,施崇棠是華碩最大股東,但剛到華碩時,童子賢讓施崇棠當總經理,大事都由童子賢對外接洽。 童子賢的朋友轉述,施崇棠雖出資六百萬元,但當時神通電腦創辦人侯清雄,也有意投資華碩一億元,若創業團隊接受投資,現在華碩董事長也未必會是施崇棠,光是六百萬元投資,並不代表什麼。

童子賢身價

創業初期,童子賢等華碩創業元老,「請來」老長官施崇棠當董事長,外界以師徒關係,看待施崇棠和童子賢。 兩人聯手做大主機板、筆記型電腦到品牌生意,把資本額千萬元的小公司,變成7000億帝國。 苦的時候合作,分家後事業更上層樓,兩人關係卻出現史無前例的嚴重裂痕⋯⋯。 AI商機狂飆,讓台南之子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身價飆上340億美元(新台幣1兆元),不僅成為護國神山台積電的新救世主,也帶動台灣AI概念股跟著發燒發熱,像是AI大咖廣達股價就逼下鴻海成為電子代工股王。 25日出席華擎股東會的和碩集團董事長童子賢就直言,AI為台商帶來新機會,繪圖晶片廠商可能會忙不完,伺服器產業現在百花齊放,供應商還有很多生意可以做。

童子賢身價: 中國要求降出口管制、撤投資禁令 雷蒙多悍拒

童子賢更語出驚人,表示台灣2017年起每年外匯出超超過500億,四年半來已累積累積近2500億,但除了表現出出口具競爭力外,或許也是賤賣土地、人力的表現。 另外,和碩過去2年配息率介於54~66%,而與華碩分割上市以來,僅2011年沒有配發股利,市場認為若今年一如預期繳出逾6元財報,來年配股應十分可期。 和碩第3季繳出每股稅後純益2.03元的成績,激勵多家外資券商上修目標價,且多認為全年每股盈餘將衝破6元的實力。 11日法說會之後,吸引買盤簇擁,至上周五為止,和碩股價已經漲至74元,波段漲幅高達22%,成為台股盤面上最吸睛的科技個股。 法人持股方面,NB品牌廠華碩(2357)則為和碩最大法人股東,在這一波飆漲之下,該公司持股和碩的市值則大增至331.89億元。 關於中國爆發疫情,童子賢提到,世界正在適應、恢復正常,珠三角、長三角疫情估短期1、2個月影響在所難免,但整體需求沒有下降就不必擔心,不少人覺得製造物流業從中國分散是正確趨勢,「太依賴一個集中的點,只要那個集中的點卡住,那就全部卡住了」。

由於華碩目前在和碩並不擁有董事席位,但如果需要,華碩可以輕易在董監改選戰中取得席次,影響和碩經營權。 童子賢身價2023 童子賢台北工專畢業之後,便在宏碁電腦擔任工程師,因開發中文電腦獲專利而升為主任。 1989年,童子賢、謝偉琦、廖敏雄及徐世昌四個人向宏碁董事長施振榮辭職,開始創業,設計個人電腦主機板,即為華碩電腦,1990年推出EISA 童子賢身價2023 486主機板,並成為日後全球最熱門主機板。 1992年11月,童子賢邀請前宏碁電腦副總經理施崇棠到華碩擔任總經理及董事長。

童子賢身價: 童子賢

大客戶曾要求華碩,短期交貨供應俄羅斯千片主機板;然而廖敏雄極力反對,堅持須先經500片測試片保證品質後才能交貨;儘管客戶聲明不必測試,華碩團隊還是集體決定拒接這筆大單,甚至推薦競爭對手接單。 華碩486主機板剛開發出之時,與英特爾結為夥伴之後,不僅可優先取得新中央處理器規格,還可優先拿到雛型版本進行研發,率先掌握市場先機,可領先同業推出新一代主機板。 誠品,這個過去幾年在文化界聲勢鵲起的通路品牌,最近又有了來頭令人如雷貫耳的新股東;繼國巨電子總經理陳泰銘在四年多前投入後,電子業天王級的華碩電子副董事長童子賢也在日前接棒,以一億元資金加入誠品股東行列,使誠品這個充滿文化藝術氣息的連鎖書店又增加了不少「電」力。 童子賢身價2023 童子賢說,和碩目前因中國疫情受到的影響有限,剛好首季遇上淡季,因此手上訂單也應付得來,不會有無法出貨的狀況,廠區雖進入戒慎狀態,但生產也沒有停止,幾萬人持續運作,局部有疑慮的單位會進行隔離,由於台灣科技廠商在中國的製造現場,應變能力都很強,不需過度憂慮。

童子賢認為,對於台灣廠商尤其OEM(委託製造)、EMS(電子製造服務)或ODM(委託設計製造)而言,AI會帶動的項目不少。 首先就是在晶片領域,目包括台積電和相關IC設計廠商都很有機會,Nvidia在這方面是全球領導廠商,晶片設計完成都下單給台積電。 童子賢於2008年帶領專業經理人與幹部至和碩後,開始大刀闊斧改革OEM和ODM整體代工體系的體質與創新整合服務。 童子賢認為,代工的含意應該擴大引申為設計服務,所以如何將優質的設計與成本做最佳的整合是新時代的設計理念,也是完全設計時代的來臨。 2015年,華碩尾牙,童子賢應邀坐主桌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的旁邊,但有媒體報導指稱雙方之關係已降至冰點[11]。 官員並表示,中科院已在日前完成董監事的改組,童子賢的名字赫然出現在新任董事名單當中,代表童子賢已經同意出任,加上國防部力邀國際知名的衛星導航技術專家丶國研院太空中心資深研究員劉人仰也應允出任中科院董事,兩人加入中科院之後,有如江湖兩大高手入列,將可為中科院的現況打通任督二脈。

童子賢身價: 童子賢:台灣五年狂賺2500億外匯,是競爭力?還是賤賣土地人力?

談到台灣央行隨美國聯準會升息1碼,童子賢說,動用利率工具是央行過往有效的政策,「目前的升息還好,算是溫和偏中間,並沒有太猛的跡象,沒有太擔心」。 各國央行與美國聯準會念茲在茲的是在短期內應付好,也不要壓抑到長期經濟發展。 他表示,該基金會邀請產業專業人士參與運作,以融入政界之外更多元的觀點;在民主社會,表達和貢獻意見是很正常的事。 在少子化衝擊下,2022年役男人數約10萬人,若同齡女性納入社會替代役體系,將可挹注至少10萬照護人力,成為穩定社會健康照護系統的一種方式。 根據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公布的資料,今年8月,全台護理師執業率不到六成,代表領有護理師護士證書者,有超過四成並未從事護理相關工作。 即使增加學校護理科系名額、增加執照考試次數、放寬護理師容額,成效仍有限,根本問題是:護理師不願投入臨床工作。

童子賢沒有經營過代工事業,施崇棠最後把大部分關鍵人才和資源,讓給了和碩,和碩雖然是代工廠,但從成立第一天開始,就有品牌廠的設計能力,華碩原有四千名研發工程師,二千二百名去了和碩,三二○名設計人才,分給和碩一二○人,連最賺錢的子公司,像是華擎和景碩,也歸屬在和碩旗下,光這兩家公司,一年就可以帶進二十五億元利潤。 童子賢拒絕接收不賺錢的子公司亞旭,改拿現金,施崇棠也點頭同意。 「我們盡量就是讓他,很多該給他們的都給他們了,條件也不能講是(破船)啦,四千七百多億元,要做到也不是那麼簡單啦。」施崇棠說。 童子賢接手華碩最大的事業單位、最賺錢的子公司,和碩還被形容成會撞山的「破船」,這才讓施崇棠跳了起來。

童子賢身價: 業界震撼 中科院改組 國防部請到百億身家童子賢擔任董事

文中強調,既然照護人力缺口已經被提升成「國安問題」,若也用兵役制度來改善,未嘗不可。 郭智輝建議,可採行「社會替代役」制度,讓女性接受照護訓練,成為輔助人力,進而填補照護缺口。 媒體報導 2014年底童子賢對媒體談及當年分家,報導指和碩「被拋棄」,施崇棠希望童子賢澄清媒體報導,但童子賢並無反應。 童子賢目前持有和碩股權3.86%,為持股比率最高的自然人,總持有張數達9.19萬張,以上周五和碩收盤價74元計算,童子賢持有股份的市值達68億元;和碩法說會之後,股價大漲13.4元,據此換算,童子賢這段時間個人身價大增12.31億元,這還沒有加上機殼廠F-鎧勝(5264)上漲的市值。

童子賢身價

今(21)日出版《壹週刊》公布了最新台灣50大富豪,台灣首富依舊是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身價高達1544億台幣,不過比起前年(2016年),郭董在去年的身價縮水了242.6億,同時也是身價減少最多的;而今年中即將退休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及富邦集團蔡明興則是分居二、三名,身價分別是287.19億及278.73億。 童子賢表示,很多人擔心「通膨」,其實這是伴隨著「經濟成長」的孿生兄弟,20年來生產力提升比通膨幅度高很多,有效對抗通膨,如果服務業和製造業效率更高的話,就會把通膨抵銷掉,讓實質購買力不減反增,過去可能要2個月的薪水才能買筆電,現在半個月薪水就可以了。 報導指出,和碩是蘋果公司(Apple Inc)重要夥伴,現正積極尋求多元化、把生產作業從中國轉移出去,包括在印度設立一家iPhone工廠。 2.彭博分析,和碩與該智庫的關係恐激怒中國,可能引來中國檢視。 報導指出,和碩是蘋果公司重要夥伴,現正積極尋求多元化、把生產作業從中國轉移出去。 醫療照護體系是社會安全網的重要環節,若照護人力缺口持續擴大,對國家社會的衝擊難以計數,更別說動員備戰階段可能帶來的影響。

童子賢身價: 和碩布局4年抓內鬼!不法獲利破千萬

華碩財務長張偉明解釋,因為代工部門的財務條件不符合法規規定,擔當母公司的角色,只能把代工切割出去。 童子賢原本管品牌,分家的原因是因為品牌威脅到代工,但是分家後,童子賢卻必須承接代工,內心自然不高興,或許正是出現「分到破船」、「被母公司拋棄」說法的起因,也是種下兩人不和的關鍵因素。 師徒不和,傷口愈挖愈深,華碩四名創辦人早已全數離開,○三年謝偉琦離職時,對華碩的批評,又重新被拿出來檢視,謝偉琦批評,華碩以關係親疏為用人第一考量。 一位華碩早期員工觀察,施崇棠引入妻舅曾鏘聲擔任副董事長,導致戰將李聰榮離職。 當年創業時創辦人的約定,是不把自己親人、朋友帶進公司,他質疑,華碩家族企業的味道愈來愈濃。 宣布分家後,華碩內部也上演一場人才戰,和碩雖然定位是代工廠,一開始就定位自己要有設計能力,施崇棠和童子賢,在內部遊說,各自爭取關鍵人才加入。

  • 但施崇棠信奉歐洲管理大師馬立克的信條,他認為管理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控制結果,馬立克認為,「我們不應該注重工作的樂趣,而是要注重工作的成效。」在管理領域,「最重要的不是和藹可親與被喜歡,而是成效與正確。」 施崇棠的挑戰是如何替企業創造更高價值,這個人會不會因此喜歡他,並不是他的第一考慮。
  • 童子賢說,和碩目前因中國疫情受到的影響有限,剛好首季遇上淡季,因此手上訂單也應付得來,不會有無法出貨的狀況,廠區雖進入戒慎狀態,但生產也沒有停止,幾萬人持續運作,局部有疑慮的單位會進行隔離,由於台灣科技廠商在中國的製造現場,應變能力都很強,不需過度憂慮。
  • 童子賢拒絕接收不賺錢的子公司亞旭,改拿現金,施崇棠也點頭同意。
  • 施崇棠從理性邏輯出發,最在乎的是整個大局的成敗,談到這一段,他略顯激動認為,代工部門當年被抽單,是因為太晚才分家,如果一開始就是兩個獨立的事業體,就不需要經歷這些痛苦的過程。
  • 今年接下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不僅在科技業發言更具份量,他領導的和碩(4938)也受惠iPhone 6熱銷而鍍金。

根據和碩2021年度報告,和碩大約42%固定資產在中國,但童子賢發布的聲明,仍淡化新職務可能讓和碩面臨的潛在衝擊。 童子賢表示,供應車用相關組件的和碩美國德州廠進度不便透露,但他表示,據公開消息,客戶(特斯拉)將透過上海、德國、德州等廠,達到4、500萬輛,約是賓士、BMW產能的一半。 不過另一方面,中國供應鏈「非常紮實」,童子賢認為短則三年,長則七年才能逐步從中國分散,且中國製造也不會消失,頂多就是部分被東南亞分散了。 童子賢身價2023 在分散產地的考量上,中國就算沒有經歷中美貿易戰,人口老化、少子化的長期趨勢,就讓和碩在內的工廠開始往東南亞、世界各地搬遷,趨勢難以改變。 童子賢也觀察到,自己同學們多在美國發展,而兩個「灣」:台灣與舊金山灣的緊密連結,常常一通電話,就把隔海的同學、上司、下屬關係串起來,是台灣高科技業的重要國際資訊連結。

童子賢身價: 燒光1900億 中國AI一哥大裁員

今年一月二十五日,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應邀參加華碩尾牙被安排在主桌,鏡頭前,兩人有說有笑,但事實上,施崇棠向童子賢抗議,認為他去年接受媒體採訪提及華碩和和碩的分家過程和事實不符。 在施崇棠的認知裡,2008年分家時,他交給童子賢的,是一個營業額四千七百億,稅前純益五十億元的大型公司,單月代工營收還曾贏過鴻海,童子賢沒管過代工部門,華碩在代工領域的基礎,是施崇棠1998年,從零開始建立的,交給童子賢卻被形容成破船,施崇棠再也無法忍耐。 「我心裡的打算是找TED(華碩創辦人徐世昌)來接」,他說,「他樣樣都好,我卻少算了一樣,TED不愛當頭」。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