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醫療股9大優點2023!(持續更新)

Posted by Ben on December 31, 2018

生技醫療股

台股今(22)日開盤上漲48.2點,開盤指數16,429.69點,早盤漲逾百點,最高來到16,535.07點;緯創(32...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提出溫和貨幣政策,美股收紅,台股25日下跌289點收在16481點,失守短期均線,外資期貨淨空單增加逾... AI聊天機器人ChatGPT爆紅,創意搭上這股題材,成為今日領漲指標,早盤以858元開出後衝上漲停925元鎖死,上漲84元,創下歷史天價,也是準千金股代表,外資看好創意,目標價上看1,000元。 保瑞早盤以476.5元開出,股價往上攻高,突破500元關卡,終場收在漲停514元,上漲46元,不僅創下歷史新高價,同時擠下藥華藥(6446)登上生技股王寶座。 台股早盤以15,538.71點開高,半導體股領軍上攻,高價股也大漲,台積電(2330)上漲17元收在540元,創意漲停創下歷史新高,大盤指數一度衝高至15,631.22點,終場收在15,618.17點,上漲217.26點,漲幅1.41%,收復5日線,櫃買指數收202.69點,上漲1.88點,漲幅0.94%。 以緯創一度跌停來看,就可知道差異在哪裡,因為未來AI營收比重預估約僅10%多,跟廣達、技嘉超過30%的比重來說,真的有一段落差,他認為,即使技嘉也拉回,但很明顯並未破線,處於強勢整理格局。

  • 曾在未來資產管理公司、韓華資產管理公司、Yurie資產管理公司擔任股票管理本部長,還擔任管理公共基金的「公務員年金管理公團」股票管理室長。
  • 輝達(NVIDIA)財報大放利多,但AI概念股上攻油門沒催到底,台股開高震盪,加權指數終場上漲193.97點,收在167...
  • 法人表示,人工智慧與醫療產業結合是當前的世界潮流,近年尤以「醫療影像」領域蓬勃發展,若能結合AI軟實力及領先的醫療技術,可望成為產業新亮點。
  • 需要注意的是,00898成分股中有相當大的比例是投資在基因技術,前十大成分股中就有五家是與基因科學相關的企業,整檔成分股基因技術類股就佔據了約四成的比例,疫苗類股與再生醫療類股則各占三成。
  • 談及國內智慧醫療的運用,政府去年底公告「通訊診察治療辦法」草案,預計今年上半年有機會大幅放寬遠距醫療適用範圍,科技業與電信業者正積極布局,打造智慧醫療生態系。
  • 娘家大紅麴及益生菌是晨暉最有名的產品,去年全年營收 3.5 億元,稅後純益 1.35 億元,每股純益 4.05 元;今年累計前 7 月營收 1.72 億元,年減 20.19%。

收益相較去年同期轉虧為盈,銷售額暴增近 6,400%,其中疫苗便貢獻了整體中的 42 億美元。 生醫股王保瑞(6472)昨日公布上半年EPS以22.54元均超越去年全年並改寫年度新高,年增304.7%,坐穩生技獲利王寶座,若還原高額獲利分潤給安成藥原股東的3.5億元,Q2EPS達12.98元,上半年原EPS為27.49元。 董事長盛保熙對下半年營運展望樂觀,法說會延後至17日舉行,昨日下跌6.2%、今日亮燈漲停回擊,惟仍處於貼權狀態。 「佳醫算是一檔生醫ETF。」阿格力提到,佳醫在醫療通路的布局,除了洗腎中心外,還包括醫美、眼科、牙醫等診所,且它也跨足貿易與後勤領域,像是全台最大醫美設備代理商曜亞(4138)及代理威而鋼的久裕(4173),都是其子公司。 娘家大紅麴及益生菌是晨暉最有名的產品,去年全年營收 3.5 億元,稅後純益 1.35 億元,每股純益 4.05 元;今年累計前 7 月營收 1.72 億元,年減 20.19%。

生技醫療股: 生技股臨床二期成功,股價為什麼不漲反跌?教你正確判讀療效指標

台股本周上沖下洗,尤其輝達財報出爐後,台股收出1根長紅後隨即重挫,外資25日大賣337億元,AI一哥緯創一度打入跌停,成AI股最弱勢指標。 分析師指出,即使緯創明年EPS有賺逾8元實力,但當沖客太多使籌碼太亂,加上AI占比不如廣達、技嘉的30%,才會在輝達財報公布後,跟著愈殺愈兇。 兆豐國際投顧研究部副總經理黃國偉表示,以評價面來看,重電股具有雙題材支撐,分別為綠電以及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然本益比已拉高,因此政策概念族群中相對較看好生技與軍工類股。

觀察三大法人昨日買超前15強的政策概念股,依序為藥華藥、大亞、康舒、華新、美時、中裕、華城、松瑞藥、合一、台達電、漢翔、健喬、神隆、高端疫苗、寶一。 作者簡介_李海鎭(Albioking)1995年,以三星公開招聘海外碩士第一期的身分,進入韓國金融人才發源地「三星生命資產運用本部」。 以《Money錢》月刊為核心品牌,其他出版品包括《女人變有錢》雙月刊、理財類圖書和專刊。 台股今(25)日開盤下跌62.34點,開盤指數16,708.53點,早盤挫逾200點,來到16,524.88點;台積電(...

生技醫療股: 生技指數

根據生技諮詢公司Bain Consulting的數據,新藥開發從臨床前(新藥發掘與探索及價值確認、產品開發與動物試驗)到進入臨床一期,成功概率是70%,從一期到二期則為55%,從二期到三期則約40%;即便進入三期,新藥最終獲准上市的成功率,仍然只有一半。 NBI 生技指數(NASDAQ Biotechnology Index)中文為「那斯達克生技指數」,編制於 1993 年 11 月 1 日,NBI 指數挑選了在那斯達克上市的生物科技與醫藥公司股票,指數採取市值加權法進行計算,為投資生物科技與醫藥護理類股的重要指標。 生技股王保瑞(6472)集團與晨暉生技(1271)進行換股結盟,搶攻保健產品市場,未來保瑞將成為晨暉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約 36%。 保瑞以保聯普通股 0.89 股換發晨暉普通股 1 股,未來將推舉保瑞董事長盛保熙擔任晨暉公司的新任董事長。 以傳統醫材的隱形眼鏡為例,根據經濟部公布,2016年生技醫材業產值為629億元,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生技醫療股

今年推出「施痛停疼痛舒緩系統(Stim On)」於近日通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核准,取得醫療器材許可證(衛部醫器製字第007800號),提供臨床疼痛管理更多元選擇,期望成為亞洲疼痛醫療市場領導品牌。 臨床結果要明確公布,如果沒有數據,正確答案就是「還不知道」;如果有數據,只要發表主要療效指標的顯著性差異就可以了。 不過,這間公司遇到這種情況,卻不與投資人溝通,反而選擇提供新聞稿,表示有輸出的可能性,這麼做反而很難恢復市場的信賴。 由於該公司沒有寫出主要療效指標的統計意義,導致被解釋為臨床結果失敗,因此法人集中賣出,引發拋售。 公司將股價下跌的原因歸咎於法人的集中拋售,還發布新聞稿,表示內部分析結果顯示,以全體病患為對象的臨床試驗也滿足了事先設定的目標值,臨床試驗委託研究機關將在2022年第2季提供最終結果,結果可能差不多。 由此可見,第一點明顯是主要療效指標,也就是決定臨床結果勝敗的最重要指標,其結果以P值表示。

生技醫療股: 上市 分類表現

一、著重傳統醫療資通訊大廠交易目標以傳統醫療資通訊大廠為主,提供管理策略與流程優化服務,如2022年甲骨文以280億美元收購電子病歷公司Cerner為代表性案例,透過此筆交易將大舉進軍醫療保健垂直市場,改善護理工作體驗,實踐高質量醫療照護。 需要注意的是,00898成分股中有相當大的比例是投資在基因技術,前十大成分股中就有五家是與基因科學相關的企業,整檔成分股基因技術類股就佔據了約四成的比例,疫苗類股與再生醫療類股則各占三成。 雖然整體來說此檔ETF還是聚焦在生技產業,但希望將資金聚焦在疫苗股的朋友們可能要再考慮清楚,別讓自己有走錯棚的冤枉之感。 醫療大數據與AI醫療廠長佳智能已於美國取得6項AI醫材許可,其AI醫材產品開發速度領先,預計下半年業績及取證將加速。 由於醫療服務大都屬於剛性需求,保健營養及護膚保養產品需求也相對穩定,因此,撇開股價容易暴漲暴跌的新藥股,國內生技醫療股當中,這些年其實也有不少營運平穩或穩健成長的個股。 換句話說,生技公司投入新藥研發,或者投資人買進尚未成功的新藥股,「賭」的成份相當濃厚,可是一旦成功,其回報率可能高達數十倍,去年成功取得美國藥證的藥華藥,其原始股東及投資人就是屬於少數較幸運的。

晉弘視網膜AI輔助診斷軟體為全球第一可同時提供眼底微血管瘤、出血、軟滲出、硬滲出等視網膜病變分類、分期及病徵位置的AI軟體,日前宣布與丸紅集團負責數位醫療保健事業下屬Clairvo Technologies簽訂獨家銷售協議,成功進軍日本市場。 醫揚已開發出多項AI醫療產品,包含AI輔助手術、AI影像新客戶等,並獲得歐美等國際醫療業者採用,預估AI醫療設備營收占比今年有機會攀升至1成。 看中台灣AI運算力及醫療能量,國際大廠英特爾(Intel)、微軟(Microsoft)、輝達(NVIDIA)、甲骨文(Oracle)也擴大投入參展,拓展台供應鏈合作,並積極物色AI醫療創新團隊合作。 年底預計將可看到創新AI醫療晶片、AI賦能的高效診斷軟體,以及Chat GPT的最新醫療應用。 中天生技(4128)(4128)創辦人暨鑽石生技投資(6901)(6901)董事長路孔明,在鑽石生技投資登錄興櫃前的法說會表示,生技新藥研發公司通常很短命,容易夭折,因此生技新藥公司的經營者及投資人「心臟一定要大」,在承擔高風險之際,還必須很有耐心。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缺少疫苗成為各國棘手的問題,凸顯了建立疫苗產業的重要性,台灣除了目前正積極發展 mRNA 疫苗,現有的疫苗也正持續加強中,例如:流感疫苗、 H1N1 新型流感疫苗、日本腦炎疫苗、破傷風類毒素、結核菌淨素等。

生技醫療股: 生技產業範疇?

窮養模式260萬元:假設媽媽產後在家坐月子,小孩從小就自己帶到上學,或有長輩親人幫忙顧小孩,讀書都是天才型的資優生,一路升學都不用補習,都讀公立學校到出社會工作,這樣的花費根據專家統計,大約需要203萬,如果我們把通膨也算進去,根據過去20年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約27%,那麼203萬元在20期間會增加到將近260萬元左右。 國泰證券證期處協理簡伯儀指出,目前情況來看,大盤處於量縮築底的格局,強勢股輪動較為快速,操作策略以逢低承接不追高方式進行布局。 阿格力進一步說明,美國藥廠Amarin有款拿來降血脂的魚油藥物Vascepa相當熱銷,2年前FDA批准Hikma這間公司仿製Vascepa學名藥,中化生正是此藥的原料藥供應商,所以毛利率被帶高,今年營運仍會很強勢。 其他生技族群也有不錯表現,晟德、佰研、東生華、科妍、明基醫、永昕、和康生、國光生、台耀、藥華藥等漲幅都在5%以上。 該新藥P1101是治療「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唯一的一線用藥,每人每年藥品費用約16萬美元,已取得美國孤兒藥資格,預計將享有美國市場7年銷售獨占權,想像空間大。 新藥股近來氛圍低迷,往年生技展前的生技行情不復見,在指標股解盲不如預期後,生技投資暫時「由虛轉實」,從本夢比股轉往業績成長股。

根據本次調查,51%的投資專家表示,因應新法規下調整了收購目標與估值,並考慮以影響較小的新模式進行投資。 史蒂夫獎設立於2002年,有「美國商業界的最高榮譽」之美譽,也有商業界的奧斯卡之稱,大江生醫此次在亞洲-太平洋史蒂夫獎以一金一銀一銅及公眾票選最佳企業的佳績,為台灣生技產業在國際舞台打響名號。 大江生醫以獨家生物挖礦模式,聚焦高效、創新、永續產品設計,以一站式服務幫助客戶研發設計保健品,在卓越企業創新獎奪得金牌;大江生醫與屏東科技大學合作,開發全台灣第一座產學合作的「生物多樣性園區」,拿下科學或技術領域的創新成就項目銀牌;多元化和包容性創新成就項目中,大江生醫則一舉斬獲銅牌。 此外,大江生醫同時獲選為「公眾票選最佳企業:健康保健產業」,再度肯定大江生醫的商業模式與企業核心價值。 而這檔ETF除了布局生技產業以外,對基因科學的領域也有相當的涉略,舉例來說,前五大成分股中的Intellia和再生元製藥共同開發的 CRISPR 生技醫療股2023 基因編輯技術再今年的第一階段臨床實驗獲得正面結果,也一度讓兩家公司的股票暴衝。 而其它的前五大成分股也包括專注發展新冠口服藥的默克藥廠,以及新冠疫苗大廠莫德納和BNT,其中莫德納更是有著最大的占比。

生技醫療股: 生技也沾光AI?這檔漲停帶旺醫材股

不論你是小白還是資深老鳥,長期在股市戰場中奮鬥的投資者們都需要更多和投資環境與金融市場相關的資訊。 診斷與監測用醫材廠安克(4188)日前公布Q2每股虧損0.24元,上半年合併虧損2360萬元,每股虧損0.44元,7月合併營收510.4萬元,年增16.66%,檢測軟體「安克呼止偵」搶搭AI起飛商機,股價跌深獲買盤拉抬攻漲停,帶動相關概念股欣大健康(4198)、華安(6657)、晉弘(6796)等跟進強彈。 中化生它去(2021)年的EPS為5.17元,本益比大概13倍,最近股價呈谷底翻揚,站上所有均線呈現多頭格局,阿格力表示,它去年一整年年增25%,今年首季的累積年增率已達25%,是間仍在成長的公司。

生技醫療股

由於該公司沒有明確說明主要療效指標為何,所以對於不太了解的人來說,會以為成功了,而稍微會看指標的人則感到困惑,必須確認哪個是主要療效指標。 在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簡稱NIH)的網站上可以確認臨床現況,結果如圖表2-11。 該公司的CTO(Chief Technology Officer,技術長)在發表過程中親切的補充,表示第二點的數值更為重要。

生技醫療股: NBI 生技指數

追蹤NYSE FactSet全球基因免疫生技指數,成分股的組成主要從全球43個國家的上市股票和存託憑證組成的資金池中,以FactSet產業分類系統挑選出與生技醫療產業相關公司,再以關鍵字分數為依據,篩選出最終分數排名前50高的企業。 今年AI帶動科技浪潮,為美股動能添柴火,反觀較具防禦性的醫療保健類股儘管財報優於預期,但表現相對疲弱。 分析師表示,未來20年AI醫療應用漸普及,生醫股相較大盤不僅擁有較穩定的投資報酬,長期發展潛能無窮,在傳統醫療產業旺季將至下,預期大型製藥、生技與健保補漲行情可期。 安克近年持續深耕醫用超音波影像分析的研發,並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醫學影像產品,除了已上市的甲狀腺腫瘤CAD系統與安克呼止偵,其醫學影像分析平台「聲波散射組織成像平台」已獲得歐盟與美國的上市許可,目前可運用至上呼吸道組織及脂肪肝分析,並持續開發其他臨床適應症,以及乳房超音波AI技術。 輝達12日宣布斥資5,000萬美元,投資科技生物商Recursion,加速其發展AI藥物探索模型,該公司將利用其超過23,000TB的生物和化學數據庫,在輝達的雲端平台上訓練AI模型,未來可將AI模型授權給其他生技公司,該利多讓市場更加重視AI智慧醫療產業。

只要熟悉前面說明的主要療效評價,以及閱讀統計數值的方法,就不難掌握臨床結果公布的大脈絡。 他們說2022年第2季將會收到臨床試驗委託研究機構的結果分析數據,所以臨床結果遲早會揭曉。 但是,先不論臨床成敗的真實與否,投資人因為這段插曲而加深對生技公司的不信任,更加令人惋惜。 而《降低通膨法案》為製藥產業帶來重大挑戰,該法案允許「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可針對部分藥品直接議價,預估到2030年可能多達60種治療藥物受到影響,改變製藥產業創新與資產估值,國際藥廠AstraZeneca及Merck注意到這可能影響癌症藥物的研發。 另有超過三成(32%)投資專家認為《降低通膨法案》將有助於生物相似藥的發展,目前生物相似藥正處於百花齊放的起步階段,新法案可望幫助提升採用率,並激勵產業發展。

生技醫療股: 生技展題材聚光 AI 醫療股漲勢衝第一、這四檔股價攻頂

展望下半年,法人預期,邦特下半年伴隨新廠量產,血液迴路管可望恢復成長動能, 生技醫療股 包括 生技醫療股2023 TPU 導管與藥用軟袋扮演今年業績動能。 國泰證期顧問處經理蔡明翰表示,多年前廣達創辦人林百里不斷宣示結合AI產業發展AI智慧醫療,目前已經獲得市場重視,預料台股下半年將AI將炒熱生技醫療產業,吸引資金國際性的持續擴大投資,壯大台灣的生技醫療產業。 長期深耕慢性疼痛治療市場的精能醫學公司(GIMER Medical),以植入式電子裝置與創新電刺激止痛技術,成為國內神經調控領域領頭羊。

生技醫療股

生技股今年半年報表現不俗,加上醫療產業旺季將至,成為盤面吸金族群,部分即將除權息的高殖利率個股也成為買盤關注焦點。 其中,以泰博(4736)股息殖利率達11%,最為可觀,另外,預計在8月底前進行除息的霈方(6574)、邦特(4107)股息殖利率也有超過4%的水準。 除了併購題材熱絡,法人也指出,美國醫材股中擁有「科技+醫材」題材的公司,多半為財報穩的績優飆股,像是開發達文西手術系統機器人大廠Intuitive Surgical、體外診斷試劑巨頭Thermo Fisher等2016年獲利表現相當亮眼。 今年台股投資主流就屬AI莫屬,只要沾上AI題材的個股股價先大漲再說,時序進入下半年,AI熱潮從電子產業逐步轉移到AI智慧醫療,主要是輝達的大力加持。

生技醫療股: 生技股除息旺季到 這一檔殖利率11% 將發20元股息

隨著生技醫療產業的重要性逐漸提升,不僅有許多生技相關的基金、ETF 商品推出,金融市場也出現許多以生技類股為標的的指數,如:美股的 NBI 指數、台股的台灣生技指數等。 生物科技(Biotechnology)又稱為生物技術、生物工程,是透過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以科學將生物可利用的特性加以研究發展,藉此來提升與改善生活的方式,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蛋白質工程等。 生技醫療股2023 生物科技對於人類的發展極為重要,諸如能源問題、糧食危機等,都有機會可以運用生物科技來改善或解決,而近年來生物科技被廣泛應用在醫療領域,造就了生技醫療產業的蓬勃發展。 泰博去年雖交出亮眼成績單,但今年第2季獲利大幅縮水,單季每股純益1.82元,創16季以來新低,疫情紅利結束,主要反映台灣快篩試劑需求急凍,加上血糖檢測產品外銷市場表現不佳,累計今年上半年每股純益6元,年減74%。

生技醫療股

至於以學名藥為主要業務的生達,第一季營收年增12.38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今年配發2.5元現金股利,殖利率5.3%、本益比不到12倍,阿格力強調,它的垂直整合做得非常好,上游、製造、通路都有投資,生泰(1777)、生展(8279)等子公司都有上櫃。 為將AI應用結合台灣醫療優勢,國內科技業包括緯創、廣達、華碩、佳世達、宏碁、英華達等早有布局,預計今年底即將登場的台灣醫療科技展上,都將展出最新人工智慧醫療解決方案。 亞洲生技大展本周四(27日)將起跑,今年為解封後首次展會,參展規模創新高,共計800家廠商參展、設立2,000個攤位。 展出項目包含多項主題,其中,智慧醫療聚焦AI 人工智慧、大數據醫療應用、物聯網、穿戴式裝置、智慧服務平台與解決方案,隨著近期AI話題延燒,受市場關注。 美股是全球生技醫療股的大本營,想要參與的國內投資人,可買進在台股掛牌的群益NBI生技ETF(00678)(00678)。

生技醫療股: 台股擂台/挑戰者「期股大富翁」翁士峻 本周押長佳、中美晶

輝達(NVIDIA)財報大放利多,但AI概念股上攻油門沒催到底,台股開高震盪,加權指數終場上漲193.97點,收在167... 今(25)日台股表現相對波動,開盤後出現明顯的跳空缺口,統一投顧陳杰瑞表示,台股關鍵支撐16,588點是否能夠維持,成為... 台股生技醫療股近期反應該利多,14日股價走揚的有醫揚、宏碁智醫、長佳智能、晉弘、明達醫、保瑞、中化生、睿生光電、奈米醫材、優盛、神隆、北極星藥業-KY、華安等。 他以緯創為例,基本面並無不好,法人共識明年EPS上看8~9元,但主要近期散戶積極追價,當沖客又多,導致籌碼相對混亂,原則上應找籌碼相對安定的個股,拉回守穩時布局,如技嘉、營邦、華碩等個股站穩均線,健鼎則是突破箱型整理,都是下周可留意的AI個股。 假設每個月投入5,000元買台積電,總投入成本是132萬元,22年後的最終市值會來到1,077萬元...

生技醫療股

AI熱潮大轉移,挾著繪圖晶片大廠輝達(NVIDIA)投資5,000萬美元,入股科技生物商Recursion,期望加速旗下AI藥物探索模型的發展,該利多逐步在台股蔓延,AI智慧醫療概念股醫揚(6569)、宏碁智醫(6857)、長佳智能(6841)、晉弘(6796)、明達醫(6527)等股價翻揚,醫揚拉出三根漲停,最受矚目。 邦特今年上半年主力產品受到陸廠競爭影響,影響獲利表現,上半年每股純益2.9元。 初步觀察到在可評估患者中有2位PR(Partial Response,腫瘤縮小逾30%),並有患者在此臨床接受療程已逾一年維持病況穩定(SD),顯示Silmitasertib對患者具臨床助益(clinical benefit)。 公司待進行完整數據分析,同時規劃申請快速審查等法規資格,並期爭取和國際大藥廠合作,加速此新藥在治療BCC的開發上市。

生技醫療股: 費半指數勁揚及台指期結算 台股大漲217點收15,618點

此外,尋求固定收益的投資人亦可考慮布局在台股掛牌的生技醫療公司債ETF,例如:群益AAA-A醫療債(00793B)、國泰A級醫療債(00799B)。 回顧歷史,包括基亞、浩鼎在內,公司經營團隊及大股東陣容都頗受投資人認同,早在新藥解盲結果出爐前,它們的股價已領先大漲,反映投資人對於新藥解盲成功的樂觀預期,公司派也積極做多,但解盲結果都很殘酷,投資人要從中學到教訓:在新藥解盲前一定要逢高賣出,千萬別「豪賭」,寧可少賺,不要大賠,等解盲成功或取得藥證再買回來即可。 今(2022)年上半年美股及台股大盤表現弱勢,主要是被科技股重挫拖累,生技醫療族群表現則相對亮眼,尤其是台股的新藥類股。 本網站所提供之股價與市場資訊來源為:TEJ 台灣經濟新報、EOD Historical 生技醫療股 生技醫療股 Data、公開資訊觀測站等。 本網站不對資料之正確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所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無推介買賣之意。

生技醫療股

醫揚提供符合醫療安全規格的AI運算,開發出多項AI醫療產品,包含影像分析、醫療電腦、行動護理等,並獲得歐美等國際醫療業者採用,AI醫療設備營收比重攀升至1成。 永誠國際投顧分析師韋國慶則指,Fed主席鮑爾談話帶來的干擾因素,近2年已太過頻繁,對股市影響,研判頂多帶來1~2天的震盪,投資人無需過度解讀,但提醒AI族群走勢愈趨分歧,開始反映未來營收比重高低,未來操作首重留意這1大關鍵。 佐登指出,J3廠佐登妮絲城堡在6月獲得經濟部工業局觀光工廠認證,以及J3廠相關環保許可證照取得,7月起J3廠的產能開始產出,國際訂單所需的ISO22716國際化妝品優良製造規範指引、美國LEED綠建築標章也在同月取得,下半年也將參與紐約等國際美容大展,都將成為佐登下半年J3廠產能持續放大助力。 生技股上半年獲利靚,加上醫療產業旺季將至,將除權息的高殖利率個股中,以泰博(4736)股息殖利率達11%,最為可觀,另外,預計在8月底前進行除息的霈方、邦特股息殖利率也有超過4%的水準。 我在前言中強調過,一般人投資生技股時很難理解公司的細節,所以很像是在賭博,因此,企業應該更花心思獲得投資人的信任。 不要忘記,公司在長期持續營業虧損的情況下,還能繼續進行研究,都要感謝散戶對CEO和公司研究人員的信任。

要記住,無論次要療效指標的統計值有再大的意義,也完全不會對臨床結果產生任何影響。 不過,該公司在公布時,卻對第二點進行統計分析,反倒沒有提到第一點的顯著性差異,也沒有具體解釋,投資人固然容易感到混亂。 在疫情階段性爆發的期間,自然有機會獲取相關個股上漲時產生的利益,但若未來全球疫情緩解,後續的成長動能就會是相關ETF能否繼續有好表現的關鍵。

生技醫療股: 台股擂台/周冠軍「期股大富翁」翁士峻 本周看好承啟、東元

泰博董事會上周五通過現金股利配發基準日,預計在9月4日除息,去年其檢測試劑受惠疫情紅利,每股大賺36.03元,公司也大方配息,每股將配發20元現金股利,以上周五收盤價計,股息殖利率高達11%。 施痛停疼痛舒緩系統,是應用精能醫學全球專利技術「+RF」超高頻脈衝射頻舒緩疼痛,高頻穿透、非侵入式特色,能大幅提升使用舒適度,另一方面也能減少止痛藥物攝取,避免成癮性。 無線磁吸的小巧機身設計,有利使用者簡易操作、隨身攜帶,提供個人化精準疼痛緩解方案。 生華科在劑量調升階段即進行患者活體組織檢查分析,已量測到患者於Silmitasertib 使用後第八週大幅抑制Gli1蛋白基因表現,降低達90%。 因此,除了安全性及初步療效性分析,也會針對Gli1蛋白基因的抑制表現進行分析是否具一致性。 受惠於疫情引發的接種需求,莫德納在今年第三季寫下了每股盈餘 6.46 美元,銷售淨額43.5 億美元的佳績。

追蹤Solactive全球基因免疫與醫療革命指數,主要聚焦基因、疫苗與再生醫療的00898在上個月初開始募資,是相對年輕的生技ETF,成分股也包含了如莫德納、BNT、AZ和Novavax等主流疫苗大廠。 生技醫療股2023 美時(1795)Q2每股賺4.85元,上半年獲利24.6億元,EPS達9.43元符合預期,自結7月合併營收以22.88億元寫次高,年成長119%,前七月營收達112.54億元,年成長58%。 日前宣布與生物製藥公司Corium簽訂獨創性阿茲海默症藥品ADLARITY亞洲十個市場獨家合作及授權協議,法說今日登場,股價一度回彈7%收復昨日失土。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