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巨減資多少2023必看介紹!(震驚真相)

Posted by Eric on September 5, 2021

國巨減資多少

國巨 (2327) 週四(3/17)召開董事會,決議再次辦理現金減資,幅度20%,退還股東每股現金2元,這也是國巨第5度瘦身。 過去國巨4度減資,股本變小、加上當時基本面好轉,讓國巨股價大翻身,是台股少數減資成功的公司,分析師認為,國巨此次減資,應該也是想複製先前成功經驗。 不過週五(3/18)投資人對國巨決議現金減資,似乎未給予正面回應,國巨開盤股價重挫,跌幅超過5%,10點半左右股價來到422元,下跌23元。 被動元件大廠國巨(2327),昨(17)日公告董事會決議進行現金減資,幅度為20%,減資金額約10.8億元,消除股數約1.08億股,每股將退還股東現金2元。 國巨減資多少2023 國巨去年稅後淨利229.03億元,創歷史次高,每股純益46.46元,擬配發現金股利每股10元,加上現金減資退還每股2元,股東每股可領回12元。

國巨減資多少

★減資不能說的暗黑面之二:手上有現金但負債比過高的公司也不適合現金減資,債權人及放款的金融機構都會質疑為何公司有錢為何不還款? 國巨減資多少 回顧過往減資的原因各家公司不太一樣,第一是為了打消虧損而減資,像聯合再生2021年3月宣布減資彌補虧損,減資43%隔日就被打入跌停價14.95元。 像是太陽能廠聯合再生(3576)、鴻海(2317)、營建股宏盛(2534)等公司,都在宣布減資後股價跌更多,唯獨只有國巨(2327)減資4次後讓股價一度衝上千元。 國巨6日成交量爆出近2年大量,股價攻上漲停81.9元,創19年新高,不過若從總市值來看,國巨減資前資本額約220億元,股價在20元上下,總市值約440億元,現在資本額51.4億元,以6日收盤價81.9元估算,總市值約421億元,換句話說,如果從總市值來看,其實國巨減資前後,總市值其實變化是不大。 兆豐國際投顧副總經理黃國偉表示,輝達財報超乎市場預期的好,放送大利多消息,支撐AI族群上攻,但盤中緯創等賣壓出籠,其餘個股漲勢稍見收斂。

國巨減資多少: 專業的來了!國巨第5度瘦身 宣布現金減資2成

更何況,股票市場上的變現速度更快,如果公司大賺錢,股東可以立刻實現股價從50塊漲到100塊的資本利得,根本不需要以減資來讓股東「收回退款」。 除非,公司的主要經營者認為:過去大賺錢的時代已經很難再出現了,於是乾脆「見好就收」。 國巨日前公告現金減資基準日為10月28日,舊股票將於10月20日至10月28日暫停交易,減資新股上市日期為10月31日,減資後股本由52.92億元降至42.12億元,減資幅度達20.14%。 截至16日為止,國巨的借券張數達9,588張、融券則達696張,在融券回補日之前必須回補。 法人也直指,國巨不僅減資,更重要的是連續多起的跨國併購案,讓國巨從傳統被動元件產業升級,進而跨足車用、工控市場,從一千個被動元件產品才賣幾十元的「傳統廉價製造業」,積極併購轉型朝高階市場邁進,這也是國巨能晉身高價股的主因。

國巨減資多少

最近,因為國巨股價稍微回溫,陳泰銘成為了這段期間台灣身家漲幅最多的企業家。 經過2019的低潮後,2020年七月國巨月營收年增率翻倍,新國巨將達到年營收900億。 陳泰銘董事長也野心勃勃,若有機會,將可以2年內爭到被動元件的龍頭寶座。 報導曾說國巨明明業績不是第一,市佔不是第一,但股價卻漲贏老大村田,覺得是股價操作。

國巨減資多少: 台灣被動元件龍頭

其次,「特權股東」高價賣股,公司端出庫藏股護盤,全體股東的保留盈餘減損。 第三,即使2021年EPS(每股稅後純益)高達46.46元,創歷年次高,但股利配發率僅21%,創下十年新低,一般股東拿得很少。 最後,減資2成、股票變少,即使國巨今年獲利不成長,因股數減少,EPS也會增加25%,本益比顯得更低了。 長榮、國巨相繼宣布現金減資,幅度各達6成、2成,除股價連袂重摔,也讓「減資」成為台股熱門話題。

2023年及2024年股東報酬若以269.5億元,按2022年減資後發行股份總數計算,預計2年每股發放現金合計約3.5元。 蘋果iPhone 15系列新機備貨動起來,助攻台積電下半年3奈米家族出貨動能轉強,法人看好台積電第3季美元營收在蘋果大單... 台積電昨(20)日舉行法說會,總裁魏哲家坦言,AI需求雖然增加,仍無法彌補當前庫存調整與經濟前景不佳的干擾,台積電因而二... 很多人在涉及股票投資的時候,原本正常的邏輯就會忽然間歪掉。 就好像自己喜歡的品牌大打折會歡天喜地搶購,但股市打打折 – 也就是大跌的時候 – 即便自己手上沒股票,卻也覺得非常恐慌。 當年國巨在股價到達顛峰後,因董娘賣股、產業轉折等因素衝擊,當年度股價從1310元大幅修正至300元;這回時隔5年,國巨再度啟動第5次減資,會不會是想複製先前成功經驗?

國巨減資多少: 長榮被大股東賣光、減資都沒好下場?國巨4度瘦身創「千元神話」,今第5度減資「再複製奇蹟」

國巨將在11月3日舉行實體法人說明會,董事長陳泰銘將親自現身,說明國巨近期積極布局感測器進展與方向,也將公布第3季財報並展望到明年上半年產業景氣動向。 況且現金減資並不代表經營成果,所有人也知道海運市況不可能永遠維持現況,股價是在反應未來,等到正式除息,股價能否具備填息動能,目前都是未知數。 對長榮、國巨減資卻被拉黑成敗筆,永誠國際投顧分析師陳建誠分析,一般減資常見直接註銷股票、實施庫藏股與現金減資等3種方式。 市場質疑,公司減資是為「清理戰場」,逼資金調度能力較弱的弟弟派掏錢,且隨小股東變少,也免大張旗鼓收取委託書,改以口袋深度決定經營權高度,隨家族內鬥再起,大小股東們自然爭相用腳投票,棄息賣壓湧現。

繼2013、2014、2016、2017年後,國巨集團再度啟動現金減資,此次減資幅度為20%,減資金額約為10.8億元,消除股數約1.08億股,每股將退還股東現金2元,減資後實收資本額將降至約43.2億元。 美銀證券則提出,儘管國巨來自車用、工業用的營收持續增加(占2021年第四季營收五成),本益比又偏低,但考慮到通膨、大陸智慧機需求疲軟,以及供應鏈對PC前景趨弱,給予「中立」投資評等。 被動元件龍頭國巨(2327)短期需求雖弱,標準品庫存調整恐延續至明年首季,不過車用及工控等高階產品業務續旺,產品組合改善外,減資題材也給股價提供跌深反彈機會。 國巨減資多少2023 而2023到2024年新船交付量增加,但船舶壅堵問題也會緩解,這也會是營運新挑戰,因此給予長榮「劣於大盤」投資評等,推測合理股價僅117元,對比目前144元股價,意味著恐怕還有修正18%的機會。 而鴻海2018年減資的理由是資本過剩、為了提升股東權益(ROE)因此減資2成,當年10/26以82.6元為參考價恢復交易,卻是在減資最後1盤跌破70元,創2011年10月以來新低,不少散戶從股價高點持有到現在。

國巨減資多少: 新聞深探

展望今年第1季營運,國巨指出,由於全球COVID-19疫情及國際局勢緊繃,且IC零組件短缺仍影響客戶端出貨,國巨將密切關注市場供需狀況、並配置適當產能,因應客戶備貨需求。 國巨去年合併總營收1065.39億元,較前年676.72億元增加57.4%,創歷史新高,去年稅後淨利229.03億元,較前年增加90.7%,創歷史次高,每股稅後純益46.46元。 聯準會升息1碼符合市場預期,帶動美股周三(3/16)大漲,台股周四(3/17)收盤漲超過500點,宣布減資的長榮(2603)前一天不敵大股東賣壓跌停,今天收盤則是上漲2.45%,收在146.5元。 國巨減資多少 國巨股東會通過現金減資案,減資幅度20%,減資金額約10.8億元,消除股數約1.08億股,每股將退還股東現金2元。 國巨指出,董事會將於年度股東會決議通過及主管機關核准後,另定減資基準日,實際減資比率與減資後實收資本額將依減資基準日之在外流通總股數為準。 國巨從2013年啟動現金減資案,除了2015年,幾乎年年現金減資,且有一年現金減資幅度高達7成,股本從221億元一路瘦身,到2017年股本約35億元,瘦身幅度逾85%。

  • 因為今年1月併入奇力新,預估短期影響公司整體毛利率,中長期則可完善公司被動元件產品線。
  • 友達董事會決議,為營運轉型調整資本結構,擬辦理現金減資退還股東股款。
  • 被動元件國巨(2327)今(17)日召開董事會,決議辦理現金減資,減資幅度為20%,減資金額約為新台幣10.8億元,消除股數1.08億股,每股將退還股東現金 2元,10年來實收資本額由220.5億元降至43.2億元,瘦身幅度約8成。
  • 陳泰銘表示,相關說明先前已清楚函覆投保中心,理解投保中心進一步詢問;國巨財務長陳彥松指出,國巨資本結構穩健、流動比率穩定,帳上現金超過80億元,負債比例去年62%,今年表現進步中,往更好方向發展,減資金額約11億元,對公司營運沒有影響,未來一年沒有籌資計畫。
  • 國巨日前宣布擬砸6.86億歐元(約新台幣214億元),現金收購法國施耐德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交易作業;此外,國巨先前也宣布以現金7940萬歐元(約新台幣24.8億元)收購德商賀利氏工業集團高階溫度感測器事業部(HeraeusNexensos GmbH)。

繼長榮日前宣布減資6成,隔日股價卻踢到鐵板;國巨昨日宣布減資,今日同樣未獲市場認同,國巨今天開盤股價重挫,早盤股價大跌超過5%,收盤下跌22元、跌幅4.94%,收在423.5元。 七、減資換發股票公告業於 111 年 國巨減資多少2023 9 月 16 日依公司法第 252 條、273 條暨有價證券交付或發放之相關資訊公告於公開資訊觀測站。 國巨指出,減資換發股票基準日10月28日,減資股票停止買賣期間10月20日至10月28日,減資股票停止過戶日10月24日至10月28日,因最後過戶日10月23日適逢例假日,現場過戶提前至10月21日下午4時30分親臨股務代理機構元富證券辦理,掛號郵寄者以10月23日郵戳日期為憑。 減資換票基準日為107年10月25日,前5日為10月21日至10月25日,最後過戶日為10月20日,因股票買賣的交割日為T+2,最後交易日應往前推2天,為10月18日,但因10月20日為星期六休假日,故再往前推算1日,最後交易日為10月17日。

國巨減資多少: 國巨護盤 庫藏股變冤大頭

對此,有專家直言,減資雖然會影響股價,但絕非最主要因素,並對這些公司進行解析。 2000年,陳泰銘用天價買下飛利浦被動元件廠時,就創下當時台灣公司買下國外企業的先例。 這個財務重整和購併能力值爆表,讓不少企業界在公司遇到困難時,有時第一個找的就是陳泰銘,江湖稱他“企業醫生”。 國巨透過購併國內外的公司成長,讓陳泰銘有了併購大王的名號。 而國巨併購有他的考量,陳泰銘曾說過,策略是要加強公司的競爭力,第一是技術、第二是產品、第三是通路。 另有法人分析,股民經歷台股多年的減資潮,已有太多不好的投資經驗,以國巨而言,2013年至2017已減資4次,減資幅度高達84%,現在又重施故技,現金減資過於頻繁,也讓投資人觀感大壞。

長榮方面,陳威良提到可從兩個角度觀察,首先,以往運價在農曆年後通常都會走跌,但今年比去年同期高出許多、修正幅度較小,像是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去年平均在3700點,今年第一季雖是淡季,目前仍有4400點。 也因此,長榮、友達這些景氣循環股都被點名,是否由於預估獲利會減少,所以才要減資,讓EPS維持漂亮數字? 陳威良認為,現在才今(2022)年第一季,這些猜測沒意義,一整年的產業前景、公司營運等狀況,還要更多時間觀察才能確認。 他進一步說明,假設公司獲利沒變,現金減資的第一個影響就是股本會變小,之後若有心要拉抬會漲比較多,但有心要摜壓也會跌比較快;第二個影響,因為獲利不變,所以股數減少後,EPS會變得比較好看。

國巨減資多少: 輝達報喜!台廠AI供應鏈歡呼 法人:台積電賣1顆賺近3萬

台灣出生、旅居中、美並走訪全球超過50個城市後,體認到文化差異是企業佈局全球的關鍵因素,但卻也是最容易被台灣經營層忽略的一環。 再想像下去:你和朋友的生意持續了10年,每年都穩定的賺錢、也有分到股利,這時候你們決定要擴張生意,你們會怎麼做? 要嘛是找銀行借錢、要嘛再拉人入股,不然,就是自己再丟錢下去。 不論哪一個行為(特別是第3種),都代表你們看好這個擴張的機會,才會認為公司需要舉債或是增加本錢。 一般來說,公司減資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為了彌補虧損,這類公司可能已經虧損累累,自然也不受到市場青睞。 去年產險業深陷防疫保單理賠風暴,4家產險公司更面臨再保拒攤回的窘境,富邦金今(24)日表示,國際再保已承諾攤回的理賠金約40億元,還有180億還在商談中。

  • 黃國偉說,市場預期,鮑爾談話內容的立場會偏向鷹派,可能會澆熄投資人對升息循環進入尾聲的期待,得提防股市震盪,但由於投資人多少有心理準備,如果鮑爾並未如預期成為鷹派,不排除有助於激勵台股新一波行情。
  • 在接連收購兩家感測器大廠後,市場十分關注國巨在感測器市場的規劃,對此,國巨預計於11月3日舉辦法說會,由董事長陳泰銘親自出席說明感測器市場的策略佈局。
  • 截至16日為止,國巨的借券張數達9,588張、融券則達696張,在融券回補日之前必須回補。
  • 再來,長榮今年前兩個月的平均月營收是560億元,比去年最賺的第四季平均月營收520億元還要高,加上後續有換約、美西碼頭工人的勞資談判等利多,因此,陳威良研判長榮今年仍有成長動能,只是幅度高或低。
  • 七、減資換發股票公告業於 111 年 9 月 16 日依公司法第 252 條、273 條暨有價證券交付或發放之相關資訊公告於公開資訊觀測站。
  • 也因此,長榮、友達這些景氣循環股都被點名,是否由於預估獲利會減少,所以才要減資,讓EPS維持漂亮數字?

2013年國巨股價還在10元票面附近,經過5年來4次減資,加上購併,今年5月中股價更衝高達1,000元,其現金減資的效果成了上市櫃公司的典範。 2021年國巨的產品線中,MLCC、晶片電阻各占28%、17%,無線及進階電子元件、鉭質電容各占15%、22%,其中晶片電阻、鉭質電容為全球第一大,MLCC位居全球第三大。 國巨合併基美之後更進一步打進蘋果供應鏈,被業界認為是國巨在這一波景氣受創較輕微的主因,2023年各類被動元件的營收占比將因感測元件加入而被稀釋。

國巨減資多少: 產業趨勢是股東賺不賺的關鍵

因為今年1月併入奇力新,預估短期影響公司整體毛利率,中長期則可完善公司被動元件產品線。 參考過去併購 PULSE、KEMET兩家公司營運效率均較合併前提高,形成整併效益,後續關注公司奇力新整併狀況,目前投資建議中立,後續關注與奇力新整併狀況,擇時調整建議。 群益投顧表示,國巨2021年初因為合併奇力新(2456)股權轉換案,股本從49.59億元增加到54.41億元,這次減資後股本為43.2億元。 本次國巨集團包含凱美(2375)、國巨、同欣電(6271)公告減資,公司都表示原因是為提升股東權益報酬率和公司每股獲利能力,以及考量財務槓桿運用,至於營運方面,減資並無直接影響。 國巨自1月5日開始,換股合併奇力新,資本額也從去年的49.6億元提升至約55億元,倘若股本不變,等於合併奇力新之後,國巨的獲利將被稀釋10.88%,國巨今年動用史上第五度現金減資,不僅將股本從55億元瘦身至43.2億元,資本額維持輕盈,返還給股東的現金也不用課稅,對公司、對投資人來說是一舉兩得。 被動元件國巨(2327)今(17)日召開董事會,決議辦理現金減資,減資幅度為20%,減資金額約為新台幣10.8億元,消除股數1.08億股,每股將退還股東現金 2元,10年來實收資本額由220.5億元降至43.2億元,瘦身幅度約8成。

國巨減資多少

股東報酬發放之方式包含股利、減資、資本公積返還,擇一或搭配,將以現金發放,各次實際配發方式及金額,將按相關法令及章程提請董事會或股東會决議後執行。 鴻海下午公告7月4日除息交易,7月28日發放現金股利,鴻海日前股東會通過配發每股新台幣5.3元現金股利,創辦人郭台銘持股... 國巨的資本遊戲每一次出手,都是高超的財技,媒體也十分配合唱多。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