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育華2023必看攻略!(小編貼心推薦)

Posted by Dave on February 18, 2022

許育華

Kantstrasse上傳奇的Paris Bar代表著柏林精彩舊時光的縮影,從以前到現在,都是名人聚集之處,例如音樂人David Bowie、服裝設計師Yves Saint Laurent;若我當日穿著夠好看,我會考慮在這邊午餐或晚餐作為西柏林之旅的亮點。 柏林擁有很多綠地與公園,我喜歡在日常的早晨去公園跑跑步,有時停下腳步看看公園植物,將自己沉浸在一片綠意裡頭。 攝影師漢姆特紐頓(Helmut Newton),他是一位時尚攝影師也是藝術家,他的作品在70-80年代是非常強烈與創新的,我非常喜歡去他的攝影博物館(Helmut Newton Foundation),我已經去了好多次,但是每一次的造訪都會帶給我不同的情緒與收穫。 柏林是德國首都,很國際化的城市,這裡居住很多來自世界各國的人,來到柏林應該會打破大家對於德國的迷思,整個城市與人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德國那麼井然有序,這裡沒有我們印象中的一板一眼,整體來說,柏林體現了自由自在的精神。

「如果書是一個作品的話,它也可以是一個展覽。」身為作者,就像展覽導覽員,許育華以兩個層次剖析這本書與自己的意念。 由獨角獸計畫與500輯共同舉辦的第一場「閱讀與思考派對」於1月13日晚間在Daily by Draft Land登場。 本場由《戀物絮語》作者許育華主講,李惠貞擔任主持,以「品味與設計」為主題,從書中帶來物件選擇、生活品味、消費意識、價值觀等多面向議題,活動現場宛如好友在客廳暢聊般過癮,在問答交流之間,勾動讀者共鳴,一起探索相同或相異的獨特觀點,並帶回去發酵咀嚼,再一次次地向外交換與擴散,形成好的循環。 西柏林的Savignyplatz,這一帶充滿老西柏林的古典氣氛,位於地鐵橋下的Bücherbogen藝術書店收藏豐富,是從前Karl Lagerfeld在柏林最喜歡的書店。 Knesebeckstrasse、Bleibtreustrasse這兩條街上有著漂亮建築與好看獨立商店,在這個區域散步帶給我莫名異國感。

許育華: 北閱讀節5/13登場!吃喝走讀「閱讀遊樂園」25攤日常市集、打卡即送精美繪本

對李惠貞而言,一個好的展有幾種元素,首先它是一種溝通,書和雜誌都是,「既然是溝通,就要有清楚的中心思想與主要訊息,而傳遞訊息的方式就是策展,但源頭是你有話要說,這是策展的起點跟觀點。」另一個很重要的是未必有明確觀點的展覽,卻會帶給你「WOW!」的感覺,而不只是看個展而已。 她接著說,you are what you read,從厲害的前輩與設計師身上學到獨到優雅的精髓,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當我認識那些大師,他們的想法跟精神就會影響我。 義大利男人是獨一無二的一群,在深諳歐洲文化與時尚的人們眼裡,義大利男人跟女人一樣愛美,同樣時髦講究,甚至有過之不及,不少人甚至認為義大利男人「姿色」更勝女人;這樣的差異,顛覆了時尚向來以女性為主導的價值觀。 連有「最美麗市長」之稱的國民黨南投市長許淑華都被矇在鼓裡,愛許啟銘愛得死去活來。

許育華

18世紀的英國設計師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是大家熟悉、且最好的例子;這位印花圖騰設計的先驅,也是當時重要的藝術與美術運動領導者,取材植物花朵,以寫實手法,畫出規律重複性的花樣,且以深淺色彩,創造出畫面深度的三維立體感,花朵、莖葉、樹木與鳥⋯⋯在他筆下有著美妙、寫實又奇幻的色彩。 許育華觀察到中文世界中不太有人分享物件與生活,因此起心動念,陸續撰寫了2年,自然而然集結成冊。 如果讀過《戀物絮語》,不會只記得書中的雋永物件好不好用、貴不貴、哪裡買,因為圍繞著物件的故事、文化與人更令人津津有味,也是精神所在。

許育華: 許育華/2021「草間彌生年」:規模最大回顧展《Yayoi Kusama: A Retrospective》,在柏林Gropius Bau美術館

曾任職多本時尚雜誌如《Marie Claire》、《Vogue》、《Marie Claire Maison》、《GQ》;2011 年移居柏林,擔任各華文媒體報導者、採訪者、專欄作家,亦曾與英國《Wallpaper City Guide》合作;熱愛旅行與藝術,喜歡閱讀與收集雜誌,四處拜訪展覽、博物館與表演;特別擅長的主題為設計、生活風格、文化與旅行。 專欄作家,寫作者,雜誌編輯,曾任職多本時尚雜誌如《GQ》、《Vogue》、《Marie Claire Maison》;擅寫設計、生活風格、文化與旅行,熱戀物件與雜誌,文章散見各出版媒體;旅居柏林,來往歐亞之間。 許育華 專欄作家,曾任職多本時尚雜誌如《Vogue》、《GQ》等;擅寫設計、生活風格、文化與旅行,鍾愛物件與雜誌,文章散見各出版媒體;旅居柏林。 在三十多歲的時候,決定到柏林生活,這個城市的性格形塑了三十歲之後的我,居住台北時一直都是擔任時尚雜誌的編輯,離開台北後才發現,台北是追求潮流、時尚跟並集體性的城市;但來到柏林後,發現這個城市並不在意流行,他們追求的是自由,與其說自由,不受約束也許是更好的形容,柏林人不願被任何有形無形的事物約束,像是健康、事業、家庭等等,甚至婚姻、房地產、財富等等,這也是我在這裡學習到最不同的人生哲學。 「第一個層次是我對物件有熱情,加上自己是長年關注設計的記者、編輯,造訪世界各地旅行、採訪設計師、欣賞設計展,某種程度來說,我可能比多數人更有機會了解設計背後的故事。」從小就會存錢買日本雜誌,深感日本雜誌編輯對流行與物件擁有強烈的敏銳度,更不用說品味的素養,她渴望在一頁一頁質感圖文裡與世界連結,這些累積與訓練就此在許育華心裡留下了什麼。

除了台灣,2020年是過去一世紀以來,全世界人類待在家中時間最長的一年;疫情瞬間改變世界,資本主義社會暫停,人們不再飛行,不能泡咖啡館,歐美上班族在家工作,孩子們在家上課⋯⋯家的地位從未曾如此重要過,「避風港」所提供的安全感,比起「窩」的遮風避雨,更顯份量。 本文選自《500輯》Issue68「發現生活裡的工藝」 傳統多以材質對應工法來劃分工藝系譜,然而當生產與需求都隨時代變異,有的工藝往藝術性走去,有的工藝則加入設計思維與製作規格,以品牌之姿販售生... 在Auguststrasse這整條街上都是藝廊,我會走進每一家藝廊看看,這裡有被譽為柏林最好的書店Do You Read Me? ,還有總是會被我作為餐廳推薦首選的Claerchens;以及KunstWerk 藝術中心也在這一區,整條街呈現著柏林藝文風景;沿著安靜的Sophienstrasse 走進柏林的地標「哈克雪庭院」(Hackescher Hof),「Hof—庭院」是柏林很獨特的建築形式,許多別緻的咖啡館都藏身其中,從外觀很難發現有任何特色店家,像是秘境一樣的存在,在這裡我會到Ben Rahim喝一杯。

許育華: 許育華/從William Morris、Marimekko到Dries Van Noten,植物是創作人最好的大自然導師

取材橄欖油、椰子油,可生物降解的自然配方,不添加介面活性劑,正是蔚為習慣。 雖然travel light是王道,我把玫瑰與天竹葵味道的液態肥皂和一大罐洗衣精裝進行李箱,因為,這是瑪黑的午後回憶。 在瑪黑區,我到Kerzon,由一對設計師兄弟所創立,最早我是從文具品牌Papier Tigre主理人那裡認識的,在我心裡,瑪黑區文青風格就是它們這種氣質。 Lemaire的秀場不是壯闊的好萊塢大片,而是新詩般敘事的文藝型獨立電影。

我的兩個家-台北與柏林,每次抵達桃園機場,明明身處空調中,卻馬上感覺到被那亞熱帶的、暖而潮濕、繁忙交通的氣味歡迎;而夏天的柏林聞起來是綠色草原,冬天如純淨冷冽融雪。 沿著Bonaparte街往塞納河方向走來到Buly,像是走進時光,優雅古典如古老藥鋪的空間,裝滿著復古又摩登的香水與護膚保養品,這是Buly的第一家店;不是初次拜訪,但今日少了朝聖人潮,能慢條斯理試用。 這次不買香水牙膏面霜,我帶走Huile 許育華 De Savon的液態肥皂,觸感與泡沫都細緻迷人,選了「蘇格蘭荔枝」,帶著青草、苔藓、礦物、廣藿香組合成的清新微妙香氣,之於我這是左岸的味道。 不煙視媚行、趾高氣昂,Lemaire秀上的人是鬆軟淡定,與其說走秀,他們更像是演出一場舞台劇,結合時裝與表演藝術,展現出另一種觀看的心得。 生長在地毯製造商家族,Kehayoglou自然而然地以剩下的羊毛材料為材,透過編織傳達她對自然環境的各種感受,並用此保存下記憶,得以不受時間的影響;她將地景、森林、草地、植物用巨大的地毯呈現出來,每件作品都是她在垂直的框架上,一針一針地製作,創作過程漫長。

許育華: 什麼是設計

本文選自《500輯》Issue58「從來就不只是服裝秀」 時裝秀或許離你我有些遙遠,世界上僅少數人有資格親眼見識;不過身處數位時代,時裝秀嚴格說來又不算太遠,打開網路搜尋關鍵字,你依然能擷取一場... 本文選自《500輯》Issue73「我們的結束與開始」 2022走到尾聲,我們用六個關於結束與開始的故事,告別今年最後一期專題。 本文選自《500輯》Issue83「最好的10副眼鏡」 懂得選戴眼鏡,就能創造截然不同的自己。 眼鏡是近/遠視者的必備品,是潮流型人的穿搭配件,是喜愛工藝之人的珍藏逸品,它不只關乎個人品味,也紀錄... 今年36歲的許淑華外表亮眼,21歲時還曾當選中華小姐,出身政治世家的她自26歲回南投參選縣議員一路來都十分順遂,被外界認為是國民黨最有可能問鼎南投縣長的人選。 另有多名女子向《壹週刊》指控,遭許啟銘騙財騙色,受騙女子稱彼此之間都知道許啟銘劈腿多人,只有南投市長許淑華一個人狀況外。

許育華

許啟銘友人爆料,許曾就讀中國海專,但沒有畢業,更沒有什麼大學學歷;他的確到過南非,但是是以工人的身份,跟他自稱在南非做大事業,還認領50隻銀背黑猩猩差了十萬八千里。 許昱華(1976年10月29日—),中國職業西洋棋棋手,生於浙江省金華市,2006-2008年女子西洋棋世界冠軍(當時她已懷孕),是繼謝軍和諸宸之後中國的第三位女子西洋棋世界冠軍。 法律專業大學本科畢業,2004年被錄取為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她的丈夫是職業圍棋棋手劉菁。 許育華 Lemaire的模特兒「不像模特兒」,反倒更像學生、舞者、作家、陶藝家、教授⋯⋯皆帶著知性份子調調,不分年紀、人種、性別,白髮老太太或51歲才出道的法籍亞裔中年模特兒Suzi de Givenchy都在秀上。

許育華: 13全家一起來!2023新北閱讀節迎母親節 化身「閱讀遊樂園」打造閱讀日常市集、繪本免費送

水晶不是一個容易被「設計」的材質,最近,法國室內建築師Noé Duchaufour-Lawrance用他熱愛大自然的視角,賦予傳統水晶燈之外的新樣貌。 所謂的斯堪地那維亞——北歐設計,最直接的概念便是大量取材自然的設計元素;北歐冬日長且寒冷,大部分土地被森林覆蓋,地貌多樣,成了創作人的最佳大自然導師,例如芬蘭設計宗師Alvar Aalto便有大量由湖泊曲線得來靈感的作品。 創立於1951年,正慶祝70歲生日的這個北歐設計代表性名字,用鮮豔色彩,豐富了許多人的居家空間。 挺住高溫、堅持古法提煉的精油,是羅萬真、羅志方父子傳承的成果,紀錄在地產業的曾經,也留住台灣的香氣。 設計迷對Dieter Rams這個名字不陌生,今年88歲的他創造、見證著超過半世紀的當代設計美學;若你是初次聽說,我會從蘋果電腦、蘋果手機為你拉起對Rams先生的親切感。 「Sustainable永續性」這個詞與觀念已經流行了好多年,在疫情持續的今日,它不再是口號,不再只限於環境,更是集體的、各方面都得往永續發展的急迫積極實踐。

Espadrille,指的是棕色草繩編成鞋底,鞋身是布料的便鞋;最基本款,是平底、不分左右、薄薄的棉布或帆布,簡單地像是件棉T恤;據說源自西班牙與法國交界的巴斯克區,也有一說是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區,在老照片裡,看得到西班牙掛的畫家達利與畢卡索都曾穿著這類便鞋;不過無論出自哪裡,它在歐洲都成了日用品般的基本配件,市集攤子上也買得到。 本文選自《500輯》Issue66「去百貨商場買創意」 受網購和疫情衝擊的百貨業,正慢慢面臨改變:以往著重在零售服務,如今轉向創造消費體驗;過去思考進駐品牌是為了創造商場差異,如今更多是專注自身...

許育華: 創新書市全國起跑!百場藝文市集、近千場閱讀推廣 文化部長史哲:盼大眾重新走回書店

別錯過你可能會心儀、卻忽略的味道:報紙的油墨、乾燥的落葉、削鉛筆的屑屑、手指劃過物件而留下的抽象氣味;我採訪著名出版人 Gerhard Steidl 時,他提醒,印刷油墨是他製書過程的重要環節,「閱讀前先把書拿起來聞聞吧!」氣味與香氣是兩件事;氣味連結著回憶,香氣用來愉悅自己;遠行時,帶上熟悉的味道好讓我少一點認床,像是每日用的滾珠精油與線香;而要讓旅館更舒服,就點上香氛蠟燭、再泡個芬芳的澡。 然而許育華被柏林這座城市自然而然卻根深蒂固的環保習慣打動,「我在書中有提到他們的跳蚤市場,真的無所不有,連1歐元的螺絲起子也會賣,後來我理解了,因為東西的本質沒有變,螺絲起子舊的跟新的都一樣,不一定要買新的。」對她來說,珍愛一件物品時它會歷久彌新,更不會重複購買,某種程度這也是展現環保精神的極致。 「紐約」絕對是我旅行清單的第一名,因為工作的緣故,還有地緣之便,我有許多機會在歐洲各地旅行,像是近期的米蘭設計週(Salone del Mobile)、與威尼斯雙年展,但紐約卻是一直沒有機會造訪的城市;在我讀書的時候還是只能一直重播手邊現有DVD影集的年代,我們當時無限重播的就是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對這部影集已經熟悉到每一段細節都能倒背如流的程度,是我的紐約印象。 還有在南美洲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我非常喜歡的探戈之父「皮耶佐拉」(Astor Piazzolla)的故鄉。 我會帶著線香,然後我也有一點點迷信,旅行時一定會將粉紅水晶跟紫水晶的原礦石隨身帶著,這兩個物品可以讓我在異地的時候有一種安定的感覺。 我還會帶著柏林的巧克力跟台灣的茶,這兩樣物品可以用來做好國民外交,無論是旅行或是出差,如果遇上聊得投緣的訪者,有時候可以送這些禮物給對方;如果前往的地點剛好是Monocle Travel Guides有出刊的城市,我也一定會帶著,今年米蘭家具展時,我一邊晚餐一邊閱讀Monocle,很恰巧地在餐廳就遇到Monocle總編輯,也透過這樣的因緣際會請總編輯在書上簽名,很開心。

  • 我還會帶著柏林的巧克力跟台灣的茶,這兩樣物品可以用來做好國民外交,無論是旅行或是出差,如果遇上聊得投緣的訪者,有時候可以送這些禮物給對方;如果前往的地點剛好是Monocle Travel Guides有出刊的城市,我也一定會帶著,今年米蘭家具展時,我一邊晚餐一邊閱讀Monocle,很恰巧地在餐廳就遇到Monocle總編輯,也透過這樣的因緣際會請總編輯在書上簽名,很開心。
  • 李惠貞接著分享,幾年前因為工作關係參加iF設計大展,因此有機會去許育華在柏林的家,對柏林人在這個網路時代依然低調不張揚,店家毫不在意地擺放著著顯露斑駁歷史痕跡的二手傢俱等習慣印象深刻。
  • 柏林是德國首都,很國際化的城市,這裡居住很多來自世界各國的人,來到柏林應該會打破大家對於德國的迷思,整個城市與人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德國那麼井然有序,這裡沒有我們印象中的一板一眼,整體來說,柏林體現了自由自在的精神。
  • 摩登時代,指尖之間我們送出影像與聲音,唯有氣味無法,也因為如此,它顯得如此獨特與親密,人們得用很多的文字與想像力,才能構築味道的樣貌。
  • 柏林展覽全名為《A Bouquet of Love I Saw in the Universe》(我在宇宙中看到的愛的花束),是草間彌生最大規模的回顧展,早在前年全歐洲便引頸期待著;尤其,Gropius Bau的大型策展如曾經的Anish Kapoor、艾未未、David Bowie⋯⋯都是市民熱烈參與、得排隊進入的盛會,若非疫情,可想見會有多熱鬧。

在2020/21秋冬巴黎時裝週,這場被讚譽有佳的秀,以車站機場大廳般空間為場景,背景是人聲、腳步聲回音,還夾雜開門關門與電話鈴響;模特兒帶著背包,行色匆匆或四周張望,像是要往工作的路上前進,是熟悉的都會生活情境。 粉絲追捧著的,不只是其立體雕塑般的風衣外套,或本季夢幻逸品——牛角造型皮質背包,更是媒體上少有消息的設計師雙人組,他們恬淡內斂的樣子,就是自己服裝的最佳代言人。 先把時間拉回2015年Dries Van Noten的春夏時裝秀;模特兒踩著輕盈步伐走在鋪滿濃密豐厚青草伸展台上,謝幕時大家往地上坐下躺下,像是享受春天綠意與陽光;這場經典的秀在疫情的今日看來,不是回顧而更像是嚮往,而這片如苔蘚草地的長地毯,是阿根廷藝術家Alexandra Kehayoglou的作品。 別遺憾未能親臨現場,疫情這一年美術館們都將展覽數位化,Gropius Bau也為這個重要展覽製作了豐富線上版本,亦有美術空間線上3D版本,是最棒的遠端參與機會。 疫情期間,社交生活減少也不旅行,待在家時間多了很多,許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大量「整理」,是執行斷捨離的最佳時機。 我一直思考斷捨離的真諦,風靡全球的斷捨離教主近藤麻理惠說,決定要不要丟掉一件東西時,用拿在手裡「是否怦然心動」為準則;我拜讀近藤麻理惠大作,Netflix上她的節目也一口氣看完,怦然心動很詩意,英文用「spark joy」也浪漫,但我終究無法帥氣放手,究竟是我太固執或這浪漫咒語在我身上起不了化學變化?

許育華: 閱讀米蘭.昆德拉——李惠貞:為什麼緩慢的樂趣消失了呢?

剛搬到柏林的時候,用了10歐元在跳蚤市場買了張圓背木椅,它有著流暢曲線,椅座編織完整,質地因為歲月痕跡顯得很有味道,就像是老咖啡館場景裡的道具;在我眼裡,它舊得很漂亮,雖是家中價錢最便宜的一件家具,卻無損它的價值,承載著初到新城市的記憶。 這張蚤市戰利品的原型,是家具品牌Thonet的「No.14」;1859年,由Michael Thonet以蒸氣曲木技術(Steam Bending)製作而成,這個革命性發明大大縮短家具製造時間、降低成本,家具也更輕巧簡潔。 摩登時代,指尖之間我們送出影像與聲音,唯有氣味無法,也因為如此,它顯得如此獨特與親密,人們得用很多的文字與想像力,才能構築味道的樣貌。

許育華

本期主題,特別邀請 4 位文字創作者,打開嗅覺記憶,書寫連結「氣味」的旅行風景, 在文字與氣味之間,歡迎嚮往遠方的自遊人,來趟紙上行旅。 Christophe Lemaire曾提及喜歡的導演是侯麥,侯麥電影裡的真實感與安靜,以及運鏡、取景時,演員被框在畫面中或邊邊的比例,在Lemaire的「劇場」上亦看得出這些特質,驗證了電影與時裝之間的共性。 對比有另一派別,低調如古代竹林七賢不問流行,在乎簡約與永恆,只做自己,同樣每季辦秀,同樣在商業市場上成功,他們的粉絲忠心耿耿,最代表性的,莫過於法國品牌Lemaire。 主流的時尚世界節奏快速,追逐時間、趨勢與大量關注,用創意、資源加上名人效應,打造出一個華麗夢幻,讓人嚮往或大開眼界的美妙世界。

許育華: 08.23【輝達財報公布後 緯創、廣達、英業達 華碩、智原、技嘉 這些AI股該如何操作?】#楊育華 #股市御錢‪術‬

法國疫情升溫的同時,我也從柏林飛到巴黎;封城後首次巴黎之旅,這個過去一年迎接近千萬遊客的城市,少了觀光客,再加上巴黎人傳統的夏日出城度假,難得空盪清閒。 這些仿真如自然的地毯可用於居家,也是當今藝術圈熱門的作品,她的創作讓藝術與功能之間的界線被打破,評論家們說,Kehayoglou的設計與自然界建立起密切的關連,各種層次的綠色具有象徵性與精神價值(spiritual values),代表著成長、煥然一新與平衡。 他為Saint-Louis設計的Folia系列,以法國Moselle省的森林為靈感,將陽光穿透進茂密森林裡的光影層次,表現至照明上,用葉形斜角切工法,讓水晶創造不同的折射光影;其中一盞Portable Lamp,是設計師的情感連結呈現,外型像是橡樹果子般的形狀,上頭的小手把讓燈具與光線可自由移動,是他童年在森林裡玩耍的回憶,也是設計師轉譯的功力。 兩個世紀以來,莫里斯圖騰從未褪流行,跨越時間在每個時代深受人們喜愛,除了博物館如倫敦的V&A大量收藏,也運用在生活中,從居家織品、地毯到壁紙,倫敦知名百貨公司Liberty旗下最著名的「Liberty Print」印花布料,便擁有豐富的威廉莫里斯系列,是將古典藝術運用至當代日用設計中的典範。 問創作者靈感從何而來,肯定超過一半的設計師與藝術家會說:「靈感從大自然而來」,從日月星辰、山嵐河流、植物花朵,還有生活其中的動物們。 她舉例,早在斜槓青年一詞大紅之前,就發現歐洲朋友們多半都有斜槓,甚至非常專業,例如一位朋友是科學家,另一個身份是柏林愛樂的大提琴手;另一位好友是收入很高的會計師,下班後則是棋手,在柏林排名可以進前20名,「去學習永遠不會太晚,這也是歐洲教我的事情。」他們不為了身份去追逐興趣,單純跟隨自己的快樂,全心投入。

許育華

時裝秀或許離你我有些遙遠,世界上僅少數人有資格親眼見識;不過身處數位時代,時裝秀嚴格說來又不算太遠,打開網路搜尋關鍵字,你依然能擷取一場秀的精華之最——那些從服裝概念延伸而來,關於場地場景、聲光展演、跨界元素,以至模特兒展現的態度和氣味,不僅關乎靈感或創意,更在在展現設計師的個人意念、對生活的意見,以及對社會觀察與發聲。 許育華接著說:「我想這就是時間淬鍊後的結果,柏林這座城市就是如此,不認為新流行才是最好的,我的解讀是偶像崇拜、英雄主義在當地沒那麼明顯,沒有好與壞,就是文化差異。」因為沒有崇拜,就沒有偶像,氣氛自然不那麼眾聲喧嘩。 新冠肺炎蔓延下的這段期間總想著旅行,我最想馬上飛去的城市,一定不是沒去過的地方,因為我在那裡沒有創造屬於自己的回憶,陌生之境是他人為你構築的夢,所以答案一定是巴黎,去懷念的地方散步、跟朋友們在熟悉的店上喝咖啡聊天。 本是旅遊旺季的現在,我想起最初的長途旅行──我會帶一大瓶礦泉水上飛機,確保十幾個小時不會渴著,也看過女乘客們,提著裝滿保養品的硬殼化妝箱,像是要來場機上美容;2001年911事件後,安檢嚴格,超過100cc的液體不能隨身攜帶,提前好幾個小時報到是必要⋯⋯當時的new normal已是今日的理所當然,我們也忘記曾覺得有多麻煩。 在巴黎這個創造美妙香水的國度,洗手乳與清潔液成了貨架上的新明星,餐飲空間也用此展現品味;巴黎果然是巴黎,在消毒到手乾指粗、漸起疲憊的新常態,幾次用餐前的洗手,我體驗到不同的、舒服講究的手感與氣味,幾次香味試用,也是縈繞難忘。 我很推薦每週六的Kollwitzplatz 市集,這個小小的農夫市集位於普倫茨勞貝格區(Prenzlauerberg)的中心,以有機、新鮮、高品質產品聞名,除了農產品也有熟食可以選購,天氣好的時候沿著市集逛,可以買一些熟食像是土耳其捲餅、法式甜點、草莓,再點上一杯白酒或咖啡,帶到旁邊的Kollwitzplatz公園吃,或沿著像是民生社區大樹林立的Kollwitzstraße一邊散步。

許育華: 台北當代藝術館「混血人」展覽,跨國藝術家登爬奇拉雅山的身份追尋之旅

經常,一個人或一處地方對你充滿吸引力,是因為它們有著獨特的味道,氣味連結著記憶,是一種私密也讓人愉悅的經驗,作家們稱之為「普魯斯特效應」。 許育華 兩種不同巴黎風格的肥皂,會讓我在繼續的疫情日常中,更享受洗手些,也延續精神上的旅行。 「第二個層次,我是一個30多歲才搬到柏林開始新生活的人,在台灣早已擁有固定價值觀,對我來說當時的文化衝擊很大,但是不會像有些人年紀輕輕到國外,可能會無意識地完全吸收,我會反覆思考每件事情的思想差異。」在德國柏林生活10年,許育華形塑出最真實、舒服的自己,她也坦言,如果在20、30歲時期可能寫不出來這本書,現在則是理所當然、水到渠成。 因為大學唸的是德文,直到2009年到訪柏林,才發現柏林和德國其他城市的不同與獨特,回到台灣便開始了「移居柏林」的大計畫,如今在柏林已經居住了十個年頭,柏林的自由、審美以及日常的生活態度等,每一樣都形塑了另一個全新的許育華。 許育華 在這個創造美妙香水的國度,洗手乳與清潔液成了貨架上的新明星,餐飲空間也用此展現品味;巴黎果然是巴黎,在消毒到手乾指粗、漸起疲憊的新常態,幾次用餐前的洗手,我體驗到不同的、舒服講究的手感與氣味,幾次香味試用,也是縈繞難忘。

之於復古老物愛好者,德國國慶日是一年一度的大日子;這一天,柏林會有特別的大型舊貨市場登場,之於這個有使用二手物件文化、週末有跳蚤市集的城市,國慶日蚤市大拜拜除了讓人雀躍,也反映了柏林的波希米亞性格;而我的國慶日傳統,便是多準備一點現金上市集尋寶。 許育華 很幸運地,我經常有出國的機會,過去網路並不像現在這樣方便,所以我每天就試著去融入當地的生活,用餐的時候硬著頭皮看當地的報紙、找不到路的時候就問當地居民、學習搭乘當地交通工具等等,現在網路很發達,隨時隨地都有網路,任何資訊都不會漏接,但同樣地也會因此而忘了去享受當地的人事物,比方吃飯的時候還是在刷手機、旅行的時候還在一邊追劇,那是身體旅行而心靈沒有,旅行是很珍貴的,試著百分百投入每一次的旅程。 Kerzon的液態肥皂頗為出名,多數還搭配同款香水,要讓香味延續著;我見著兩位顧客帶著空瓶到店裡補充洗衣精,可見這種環保洗衣觀念。

許育華: 旅行是生活的不在場證明!旅行文學作家李桐豪以三個十年探究旅行之於人生的意義

氣味與香氣是兩件事;氣味連結著回憶,香氣用來愉悅自己;遠行時,帶上熟悉的味道好讓我少一點認床,像是每日用的滾珠精油與線香;而要讓旅館更舒服,就點上香氛蠟燭、再泡個芬芳的澡。 德國首都與法國首都,兩個城市性格與生活方式差異甚大,我見識到了浪漫花都的New Normal:巴黎人依舊風格十足,只是行人個個都戴上口罩;在餐廳與咖啡館,除了坐著用餐,只要一站起身便得戴上口罩,否則店主可能得吃罰單。 幾乎每間商店、餐廳,甚至一些公車站牌旁都擺著清潔液,像是通行證,偶爾一時性急踏進店裡,還會被攔住要求先使用乾洗手才能進門,有些商店也不讓客人碰商品了,由店員代勞。 素人演繹(當然他們仍受過舞台訓練)的意義除了反映設計師理念,更是一種啟發,讓「普通人」觀眾如我們得以投射其中,想像自己也有那樣的姿態,而有了參與感,建立起設計與大眾之間的聯繫,讓時尚不專屬某一群人。 從時間、地點、時代背景,對照藝術家作品,一步步揭示草間彌生的發展脈絡;她當今無所不在、各種物件上的彩色圓點,或眾所皆知的南瓜,其實是經歷幾個階段後(如以織品製成的軟雕塑、無限延伸的鏡面)而廣受大眾認可的結果。 「舉例來說,2020年歐洲封城,但是我還是看了好幾個展,有個英國畫家叫做David Hockney,起初我只認識皮毛,但他的展覽把人生脈絡都展示了出來,我喜歡跟著導覽員或聽導讀,透過這個過程更了解策展人心裡的想法。」好的展就是為你開一扇窗,也像一個立體字典和知識書。

許育華

李惠貞接著分享,幾年前因為工作關係參加iF設計大展,因此有機會去許育華在柏林的家,對柏林人在這個網路時代依然低調不張揚,店家毫不在意地擺放著著顯露斑駁歷史痕跡的二手傢俱等習慣印象深刻。 包浩斯學校創立最初宗旨,是設計以人性為出發點,讓藝術與日常自然融合,是生產實用好看、功能與外型兼備,價格又能為大眾所負擔的好東西。 在這裡,我找到了幾件簡單又不平凡的日用品,在削皮器、剪刀、醬油壺之間,感受包浩斯美學。 9月12日,英國設計大師Terence Conran以88歲高齡過世,國際各新聞媒體紛紛快訊報導,同鄉英國雜誌們如《Wallpaper》、《Monocle》也在第一時間大篇幅重溫Conran的豐功偉業,《Monocle》總編輯Tyler Brûlé 隔天在自己的廣播節目中,請來賓們分享每個人的Conran經驗,彷彿談論一位老友。

許育華: 作家許育華/日常的永續練習:每一次你花的錢都在為想要的世界投票

這一帶咖啡館與餐廳林立,可隨處找一家或到知名的Five Elephant坐坐喝杯咖啡,繼續沿著Sredzkistrasse 走會來到「文化釀酒廠」(KulturBrauerei),是古蹟同時也是市民喜歡聚集的廣場,在十二月的時候,這裡會變成聖誕市集的場地,搭配19世紀末期柏林工業建築風格,充滿濃濃的聖誕氛圍。 2021春夏與2021秋冬兩場線上秀,亦與平時的Lemaire並無太大差別,純白與黑色的空間,毫無裝飾;最近的2022秋冬,則是一幅黃昏天空般的布景,共同點都是,氣質出眾的模特兒們,獨自或兩兩穿梭前進,仍舊讓人聯想起城市街頭,他們並無一般伸展台上模特兒的冰冷面無表情,更像是在思考著什麼事的行人。 如此步伐與場景,呈現出一種流動感,恰到好處將Lemaire「身體與服裝之間空間的浮動感」的特殊剪裁演繹出來。 多數消費者可能因為Uniqlo而認識Lemaire與其創辦人Christophe Lemaire(兩者自2015年的合作-Uniqlo x Lemaire,到後來的U系列),這位1991年創立同名品牌、前任愛馬仕創意總監的服裝設計師,與伙伴Sarah Linh Tran共同掌舵,讓Lemaire成為當今時尚世界中獨樹一格的美麗低調偶像。

許育華: 閱讀、藝文及創意書市的內容饗宴! 500 Book正式開台 描繪青年知性新視界

佔地3000平方米的大展,以繪畫、裝置、照片、海報、影片、檔案資料,呈現在20個空間中,從1940年代、草間少女時期在家鄉松本的素描開始,一直至今年她剛完成的油畫,把「日本活著的人間國寶」近80年藝術歲月,如立體時間軸全面性地介紹。 柏林展覽全名為《A Bouquet of Love I Saw in the Universe》(我在宇宙中看到的愛的花束),是草間彌生最大規模的回顧展,早在前年全歐洲便引頸期待著;尤其,Gropius Bau的大型策展如曾經的Anish Kapoor、艾未未、David Bowie⋯⋯都是市民熱烈參與、得排隊進入的盛會,若非疫情,可想見會有多熱鬧。 許育華也舉例,有一個德國朋友是攝影師,他已經65歲了卻看起來好年輕,便問他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年輕,攝影師回答:「因為我有好奇心。」好奇心就是青春的良藥,為此題下一個註解。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