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產險防疫理賠8大分析2023!(持續更新)

Posted by Eric on November 8, 2019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業者說,台產去年推出的防疫險今年一月廿五日到期,新安東京在今年初就推出防疫險盼搶這波續保潮,由於多數保單都在一、二月賣出,許多保戶投保的首張保單都是新安東京推出,且因重複投保上限以先出單者為準,再投保就會被認定為重複,新安東京接受重複投保也不影響承保胃納量。 繼富邦產、和泰產後,國泰產險及中信產險也跟進表示防疫險住院理賠將變嚴,若以國泰產保單條款來看,法定傳染病綜合保險住院日額一天2,000~3,000元,以隔離七天來算,理賠落差約在1.4萬~2.1萬元。 幾天後,防疫保單產險公司中最後一家苦撐的兆豐產險也發出公告,自10/6起除了7種抗病毒藥物外,普拿疼、止咳藥都不再理賠!

至於台壽在10月進行金融資產重分類後,淨值比由9月底的3.1%拉到5%以上,稅後影響數337億元,目前淨值比也還在4.5%以上,今年不需要中信金現金增資挹注台壽。 另外,他說會計師建議把10月損失作為第3季的期後調整事項,已反應在第3季季末報表,因此第3季整體提列了100億元產險損失,今年來累計更已提列143億元賠款及相關準備,才會導致前3季132衰退31%,每股盈餘來到1.6元。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2023 陳佳文表示,中信金已做好對中信產險增資的準備,由於母公司台灣人壽1年可獲利200多億元,對子公司中信產險幾十億元的增資「不是太大的問題」,更何況金控一年的獲利更高達500多億元。 防疫保單理賠壓力倍增,金管會坦言產險業正傷筋動骨,繼國泰產險理賠從嚴規定要政府用藥,中信產今(3)日晚間發公告跟進國泰產,調整防疫險理賠門檻,抗病毒藥物才可理賠。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防疫險理賠 不再從寬處理

產險公會昨 (10) 日表示,建議業者受理防疫險理賠申請可不限於書面診斷證明,對此,目前已有旺旺友聯、國泰產、新光產、南山產、富邦產險、中信產、泰安產險等 7 家業者已同意數位健康證明作為診斷證明書的替代文件,但同樣強調保留查核權,其他業者則尚在研議中。 但不少防疫保單近期就因為風險未納總額過高,而悄悄下架,目前市面上仍有富邦產險、國泰產險等多張保單,仍可投保,不過專家提醒,民眾投保前還得看清楚投保細項,才有保障。 金管會新制上路,對目前既有產險保單影響不大,因產險多數「費用補償型」保單金額都較低,業者也都加強風險控管,認為新制僅是防範未然,避免再度出現如防疫險超額理賠的險種。 以防疫保單為例,當時產險公司設計費用補償,原意是彌補保戶因隔離或確診導致無法工作的經濟損失,但最後卻演變為競推隔離或確診即理賠5至10萬元吸客,遠超過多數人因隔離或確診出現的實際經濟損失。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據了解,目前各家產險理賠大塞車,主因是「理賠」為特定擁有執照的理賠人員才可執行,每日量能有限,收件後拖上一個月稀鬆平常,讓各產險在原有龐大理賠金額外,累積「利息」負擔也大增。 陳佳文進一步說,若把產險當做一次性事件不計入的話,今年中信金前3季稅後盈餘仍有444億元,跟比去年同期比較只衰退4%。 陳佳文今日法說會一開始就特別說明,10月因產險多提50億元損失,導致中信金罕見發生單月虧損。 軟銀(SoftBank)旗下的英國晶片設計公司Arm已在21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上市申請,計畫以「ARM」作為股票代碼,在那斯達克交易所(Nasdaq)展開首次公開募股(IPO),這個舉動有望成為今年全球最大規模的IPO,同時也將踏上科技史上第三大規模的IPO寶座,僅次於阿里巴巴和臉書(Meta)。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新安東京理賠申請書 防疫保單理賠申請

金管會敲定修正「保險商品銷售前程序作業準則」,納入2項防疫險條款,第一、未禁止販售定額補償型保單,但明定費用補償設計以損害填補為限;第二、保險商品風險控管說明書應包括再保安排等。 為避免防疫險「超額理賠」再重出江湖,金管會敲定修正「保險商品銷售前程序作業準則」,其中,明定產險業的費用補償設計以損害填補為限,最快明年上路。 對此,產險業者指出,未來有關費用補償保險,會以符合損害填補原則的精神設計保單。

另一家產險業者坦言,當初防疫險是只要「隔離」或「確診」就定額理賠,各家產險吸引保戶,紛紛推出高理賠金額的防疫險,單一保單隔離加確診最高一度喊到15萬元,已經脫離學理太多,多數民眾因隔離或確診出現的實際經濟損失並沒有這麼多。 繼國泰產險宣布防疫保單理賠條件從嚴認定後,中信產險今(3)日宣布跟進調整防疫險理賠標準,確診者必須提出醫療行為證明文件,如用藥內容是否為抗病毒藥物等,才能比照住院日額來融通給付。 法人股東德盛台灣大壩投信基金專戶發言詢問,中信金孫公司中國信託產險所銷售的防疫保單理賠狀況。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相關

中信金控發言人邱雅玲指出,中國信託產險的防疫險,的確是影響今年中信金獲利的最大因素之一,目前產險有效保單件數39.5萬件,6月已認損43億元,當時是以15%至16%的確診發生率為基礎,所做的估算。 此外,若屬於確診後三個月被匡列隔離者,隔離費用將不予理賠,但取得第 48 條居家隔離通知書者,不在此限。 根據保險業慣例,只要保戶申請理賠的文件齊全,若以郵寄申請,在保險公司「蓋章」收件後,就開始計算十五天;若文件有缺漏,待通知保戶並完成補件後,才可計算十五天。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中國信託產險推出防疫保單「幸福安疫」專案,關懷疫情風險中的保戶需求,有三種投保計畫供民眾選擇,一次性給付「法定傳染病隔離費用補償保險金」最高達2萬元,經確診再給付「法定傳染病關懷保險金」最高達6萬元;另放寬住院醫療理賠認定,提供入住負壓隔離病房或加護病房時,住院日額理賠最高達4,000元。 防疫保單的理賠是否接受「數位健康證明」替代診斷書,雖然目前12家保險業者已全數同意受理,但仍可保留事後查核權利,大家的做法都還是「需有醫療事實行為」;若輕症、無症狀確診者居家照護期間未用藥,保險公司可不給付住院日額理賠。 中信產險表示,有關「防疫險」確診居家照護期間比照住院,融通給付住院日額措施(原依照條款,需要有住院事實才符合住院日額理賠),是在前段疫情嚴峻時刻,為紓解醫療量能,輕症、症狀者免住院,改以居家照之方式在家隔離治療,為共體時艱及配合政府防疫政策、與克盡社會責任,在防疫險之理賠上,公司視診療內容採取從寬融通理賠審核之作法。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2023 因應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隨著每日確診人數持續破百,民眾對防疫保單詢問度大增,金管會保險局今(17)日更新「防疫保單」銷售狀況,由台產公司推出的「臺灣產物法定傳染病防疫費用保險」,目前保費收入約17.33億元,申請理賠件數2,429件,理賠金額為2.4億元。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防疫保單」擊敗保險業! 淨值蒸發581億、2位總經理下台

據金管會統計,產險業今年3月稅前虧損31億元,4、5月單月稅前獲利各達27億元,6月稅前獲利14億元,已連3個月出現獲利,上半年累計稅前盈餘來到36億元,6月底產險業淨值達新台幣1,163億元,創13個月新高。 而金控旗下四家產險及台產揭露的7月份自結獲利,單月全數正報酬,預估產險7月整體將持續獲利,持續穩定成長回到疫情前的表現。 中再保上半年營業收入為109.7億元,稅後純益為11.79億元,每股稅後純益同樣為1.47元。 第一保(2852)上半年營業收入為36.28億元,稅後純益是2.85億元,每股純益0.95元。 4家上市產險及1家再保公司獲利皆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以EPS而言,同樣較去年同期呈現上漲或持平。 富邦金今年前7月累計稅後淨利達554.49億元,已超越2022年全年稅後淨利,展望全年損益,是否有望維持優於2022年表現,韓蔚廷表示無法預測,但營利事業總是希望生意多多益善,獲利當然是所有員工一起努力的方向。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現在也正在針對快篩陽性確診等狀況擬具理賠實質審查指引,以利後續理賠處理,個案爭議部分,已由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指派專人提供消費者諮詢及服務。 中國浙江衛視公布暫停播出「中國好聲音」的決定後,製作商星空華文港股股價跌跌不休,繼25日重挫逾12%後,投資人對節目「收黑錢」的信心持續質疑,今(28)日跌幅持續擴大近20%,至上午10點半最低報價來到43.75港元。 根據CTWANT調查,產險界業內對於「防疫保單」導致產險公司虧損的「究責」,由於部分可能涉及大股東層級,現階段仍是以先穩定團隊軍心,暫不會有大動作。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旺旺保 上半年EPS 3.42元

A4:法定傳染病補償保險金保障範圍包含疾管署公告的第一類至第五類法定傳染病,並不是僅限於新冠肺炎而已。 對此,新安東京海上產險日前已表示,「目前並無跟進打算」,並強調核保流程是綜合研判,重複投保僅是其一因素,並不會一律拒保。 我國新冠確診人數不但沒從疫情指揮中心早先預估的7月會降至萬人以下,還從天天確診2萬多人變成3萬多人,產險公司不夠賠,除了中信產率先二度增資,和泰產前天也決議上調私募股數,從13億股增至26億股。 中信產原本承保防疫險約42萬件,目前有效保單約39萬件,邱雅玲表示,這次之所以要先減資、再增資,除了減資才能打掉累積虧損,另外還有一項重要的財務意義。 接連兩天,和泰產險與中國信託產險因為不夠賠,前者上調現增股數,後者二度增資的金額也高於先前法說會預估數字。 A:金管會保險局長施瓊華解釋,陪同隔離不在契約條款內的理賠範圍,換言之,陪同確診是「自願」被隔離,因此不能理賠。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對此,新光產險表示,有關費用補償保險,會以符合損害填補原則的精神設計保單,依照所提供單據理算賠付。 若有需要採用定額給付方式設計時,亦會評估實際上可能發生的損失,訂定適當的保額,以符合補償金額的關聯性。 雖有開放數位證明但保險公司保留查核權,若有必要保險公司仍會請保戶提供其他證明文件。 理賠應備文件僅供參考,因投保項目不同、各保險公司規定不同,送件前可再跟保險公司確認,以免遭退件。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防疫險亂後檢討 立委促修法揭露申訴保險公司名稱

目前上架的是「防疫心生活」,針對年滿 20 歲至 65 歲承保,收到隔離通知書,定額 1 萬元補償保障,確診定額補償 5 萬元,確診住院治療每日給付 1,000 元,最高給付 45 日,確診入住負壓隔離病房或加護病房治療每日給付 1,000 元,最高給付 45 日。 在保險本業方面,上半年整體簽單保費收入較去年同期增加,而新產持續逐步調整公司業務結構,以使本業經營上朝著均衡獲利的方向發展。 投資方面,今年股債市表現比去年好,相關評價利益上升,加上股利與利息收入,因此投資盈餘有所成長。 金管會官員表示,產險業的費用補償保險,本來就應是補償實際損失為限,如被保險人因發生保險事故,保單依單據理賠因事故產生的相關費用,即「損害填補原則」,但若保險公司認為看單據較麻煩,希望設計為定額補償,就應評估可能的損失金額,不是直接把定額定得很高。 送理賠時請備註正本隔離通知書請退還,結案後保險公司會退還給保戶,再去申請另一間理賠。

  • 去年 1 月投保的防疫神單 500 元領 10 萬,至今年 1 月已不續保,有保戶隔離時以為保單仍有效,申請理賠時遭拒賠。
  • 雖有開放數位證明但保險公司保留查核權,若有必要保險公司仍會請保戶提供其他證明文件。
  • 日前看到許多保戶擠進醫院急診申請診斷書,因申請人眾多,影響到其他病患就醫的權益,依條款事故起兩年內皆可申請理賠。
  • 根據保險法第三十四條規定,被保險人交齊證明文件申請理賠後,若無約定理賠期限,保險公司應在接到通知後十五日內給付;若因「可歸責於自己(保險公司)之事由」,導致未能在規定期限內給付理賠,應給付遲延利息「年利一分」。
  • 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前司長盛松成對《證券日報》表示,人行在香港發行央票,主要是3個月期、6個月期和1年期等短期品種,是較為靈活的人民幣流動性管理工具,可以在邊際上改變離岸人民幣市場的供給需求關係。
  • 中國浙江衛視公布暫停播出「中國好聲音」的決定後,製作商星空華文港股股價跌跌不休,繼25日重挫逾12%後,投資人對節目「收黑錢」的信心持續質疑,今(28)日跌幅持續擴大近20%,至上午10點半最低報價來到43.75港元。

不過,截至7月底,目前依據已申請的理賠件數,理賠金額已達35.4億元,根據中信金為中國信託產險進行的「敏感度測試」,當確診率提高至20%,虧損將提高至60億元,也就是需再認損17億元;若確診率提高至25%,就是將虧損75億元,還需再認32億元,因此已規劃啟動2度增資。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中信金控今日舉行法人說明會,孫公司中國信託產險因銷售防疫保單,面臨巨額理賠壓力,雖已在6月底僅及增資40億元,但外界仍關注目前的理賠狀況及2度增資時程。 不過,隨著疫情演變,確診人數較先前下降趨緩,仍以輕症者居多,且醫療量能已恢復提供急重症病患之就醫品質及水準,政府也即將開放國門,因此參酌各家融通措施決定調整。 另同時提供零接觸的投保與理賠管道,當新冠肺炎疫情警戒升級仍達第三級(含)以上時,投保服務得由業務員視訊確認投保意願,將視訊錄音錄影做為親晤親簽紀錄,要保文件或理賠申請文件可以電子郵件、拍照上傳及傳真方式回傳,可避免接觸風險。 產險業者試算,若收件後四十五天完成五萬元理賠,扣除十五天,須以年息十%支付三十天的利息、約四一○元,二十萬張保單就八千餘萬;以目前部分民眾在網路上抱怨,五月寄出申請理賠「還沒消息」,相當於產險要支付二個月利息,若再不加快理賠速度,最後利息支出恐數億元。 至於孫公司中信產險防疫險理賠,陳佳文說防疫措施已陸續放寬,「應該已接近尾聲」,隔離住院理賠之後已經沒有了,近143億元提列數字應該足夠,就算不夠也只剩零星數字而已。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中國信託產險:保費 345 元,隔離賠 1 萬元、確診賠 5 萬元

產險業者則表示,多數防疫險在今年4月到期,在此前當然都不能非常確定高峰已經過去,但若是觀察前波高峰落在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初,理賠高峰遞延至今年2月,如今已經進入3月,理賠案量確實大幅降低。 A:立委高嘉瑜在今年6月中接獲民眾陳情向金管會詢問,金管會回函指出「只要保戶可以證明是先被匡列隔離後才確診,縱使發生在同一天亦應理賠隔離金」。 A:據金管會統計,到今年底前,有共20家產壽險業規劃推出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險,但全都不理賠法定傳染病,換言之,國人赴海外染疫確診沒得賠。

陳佳文指出,目前平均一日的理賠金額已增至6,500萬元,累計達2億元,「會認真處理完畢」,但因保單已停售,屬一次性風險,對金控的營運「不會有持續性影響」。 兆豐產險宣布,隨國內疫情趨緩且邊境逐步開放,民眾生活漸歸正常,醫療量能已恢復常態水準,自今年12月1日零時起確診者,依保險契約條款約定按實際住院日數給付住院日額保險金。 其他包括中信產、明台產、泰安產等業者,下午也陸續發出類似公告,自今年12月1日起,防疫險住院日額理賠原則回歸保單約定辦理。 ● 中信產險中國信託產險推出「防疫新生活」保單,保費345元,隔離給付1萬元,確診理賠5萬元;另外染疫後住院治療,單日給付1000元、最高45天的保險金。 ● 中信產險 中國信託產險推出「防疫新生活」保單,保費345元,隔離給付1萬元,確診理賠5萬元;另外染疫後住院治療,單日給付1000元、最高45天的保險金。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相關新聞

中信金控2022年第三季稅後盈餘為79億元,季減少1.4%;前三季累積稅後盈餘322億元,年減少30.7%,每股盈餘1.6元。 主要獲利來自中信銀行受惠於放款成長強健與淨利差顯著擴大,2022年第三季獲利季成長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44.8%,年成長26.5%。 葉栢宏解釋,因市價波動等因素,台壽持股占比由6月底的10%,到9月降到9.6%,目前全球仍面臨高通膨問題,雖說速度放緩,但企業融資成本上升,投資也會放緩,所以目前台壽投資股票採謹慎態度,會「分批緩步加碼」,如趨勢類股、景氣關聯股、消費類、穩健殖利率股、及各類質優類股的龍頭及業績穩健成長的個股。 8月台股ETF因除息大戲接力上演,交投熱度升溫,不過受AI概念股震盪衝擊,市值規模出現兩樣情,新掛牌的新兵挾價格較低、不錯的配息金額及年化殖利率數據,吸引資金轉進,其中,訴求月配息的復華台灣科技優息(00929) 最吸金,規模大躍進登上台股高股息ETF三哥寶座。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而10/7,兆豐產9月再提列27億理賠金,導致母公司兆豐金控(2886)9月虧損12.12億。 目前上架的是「防疫兆護 672」,針對年滿 20 歲至 80 歲承保,收到隔離通知書,定額 2.5 萬元補償保障,確診定額補償 5 萬元,疫苗接種不良事件住院治療每日給付 2,000 元,最高給付 45 日,疫苗接種不良事件住院治療 3 日以上給付 1 萬元,最高給付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3 次,疫苗接種不良事件殯葬費 30 萬元。 台灣本土疫情再爆發,今日新增 384 例本土確診,創今年來新高,連帶防疫保單的詢問度提高,而目前有富邦產險、中國信託產險、兆豐保險、國泰產險、明台產險、泰安產險等六家保險公司提供防疫保單,到底該選擇哪一張防疫保單呢?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中國開發商自救 廣東珠海「5折」賣房開第1槍

〔記者李靚慧/台北報導〕防疫保單理賠大塞車,根據保險法規定,保險公司若收到保戶理賠申請卻拖延理賠,依法應依據「年息一分」給付「遲延利息」,即高達十%的年息按日計算。 據了解,部分產險公司近期驚覺恐須付出高達數億元利息,緊急設法加速理賠;業界預估,未來各公司的延遲利息少則數千萬、多則數億元,可說是「產」上加「慘」。 11月7日起居家隔離將走入歷史,專家提醒,保戶只要在保單有效期間內有被依法隔離事實,即可申請理賠,不必趕在11月7日前遞件;另因11月7日後不再有隔離事故,保戶可主張危險減少,要求重新核定保費。 中信產說明,先前是因爲疫情嚴峻,考量病床醫療量能有限,對於確診僅能採居家照護接受診療與用藥者,視診療內容採取從寬融通作法,但評估隨疫情演變以輕症居多(無症狀、輕症達99.5%以上),加上專責與負壓病床的空床率有53.3%,醫療量能已恢復常態水準,政府政策也即將開放國門。 日前防疫保單的理賠問題,已釀成一場「防疫保單之亂」,甚至造成民眾為了索取診斷證明進而申請理賠,在醫院大排長龍,也增加不少醫療量能的負擔。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產險公司今年上半年財報陸續出爐,光是昨(25)日,就有旺旺保(2816)、台產及第一保三家產險業者公布上半年獲利。 金管會也提醒,企業在建置軟、硬體的資訊安全防護機制外,可依所屬業務屬性、經營發展需要,選擇適當的資安保險商品投保,以移轉不確定的風險,確保企業穩健經營。 資安保險的市場需求越來越高,根據保險局公布最新的資安保險保費收入統計概況顯示,資安保險在2022年的保費收入4.02億元,和2021年2.38億比較之下,成長快1倍,保單件數亦從569件成長至604件,2022年近一年來的保費收入增幅,可說從2018年以來,近5年來最大的一年。 官員指出,風險控管最簡單是再保,但如果不安排再保,風險全數自留,保險公司應說明風險胃納量,即最多可以承保的額度與張數,但如果有再保可以分攤,保險公司可以賣的量才可以比較多,因此要寫清楚萬一沒有再保要如何處理。 金管會預計9月正式對外預告「保險商品銷售前程序作業準則」修正草案,預告期定為60天,若預告期間外界無特別意見,最快今年底前即可上路。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最高隔離賠 3 萬、確診 5 萬!一次看六家防疫保單賠償金

視確診後嚴重程度,因確診後仍有許多後遺症,確診後立刻投保保險公司仍可能婉拒承保,需觀察保戶身體狀況。 〔記者李靚慧/台北報導〕中信金旗下台灣人壽,已在6月底為子公司中國信託產險增資40億元,不過,根據中信金內部完成的敏感度測試,在確診率達25%的狀況下,整體虧損將高達75億元,財報上還需再認列32億元,因此,已規劃進行2度增資。 面對新冠疫情來勢洶洶,中國信託產險內外強化落實公平待客,不僅主動關懷客戶,力行「防疫安全四守則」,主動量體溫、勤加洗手、全程戴口罩及加強服務防疫,守護保戶辨理業務之安全,對內同仁健康管理,啟動分流及居家辦公,確實完善防疫。 但是股票出現虧損績效為-3.2%,其他部位都還是維持正常水準,整體總投報率為3.31%,損益二平點續降到2.71%,維持利差益。

中信產險防疫理賠

對此金管會出面澄清相關記錄資料不因時間經過而受影響,產險公會也針對10大問題釋疑,減少民眾理賠不安。 而兆豐產險指出,將考量保戶在今年4到7月疫情期間是否有足夠保障,以及已投保其他家防疫險的保單生效日,若是落在2022年1月1日之後者,才會列入核保考量婉拒投保,在此之前不列入考慮;明台產險仍是依日前宣布,投保家數維持「上限3家」的決定。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第二季財報因認列理賠金額及賠款準備,致新安東京海上產險上半年稅後淨損240億元,其中認列防疫險損失(含賠款準備提列)為290億元,同時辦理增資147億元,大股東裕隆集團總持股增為49.48%,另一大股東日本東京海上持股則約過半達50.18%。 ● 泰安產險 泰安產險推出「泰安疫」保單,共3種方案,保費從190元到1519元不等,以「防疫普拉斯」方案2為例,隔離能獲理賠1萬元,若確診最高可得3萬元補償金,各方案投保對象年齡從3歲到75歲都有。

一開始才會用14+7日去估算「隔離」定額賠付5萬,到最後賠付金額愈喊愈高,但可能實際上,保戶根本沒有這麼大的損失。 換言之,未來保單即便是可以有定額補償,「定額一定是最低」,避免再有小保費、大保額,且出險機率又極高的情況。 換言之,未來保單即便可以有定額補償,「定額一定是最低」,避免再有小保費、大保額,且出險機率又極高的情況。 保證續保並非保證費率,但過往鮮少保險公司調漲保證續保醫療健康險費率,僅宏泰人壽1家調漲過薰衣草保單保費。

防疫險理賠部分,前八月已經賠付35億元,加上8月底提列的損失準備39億元,合計自留損失74億元,已扣除占3.4%的再保。 這還只是冰山一角,產險界昨日傳出最新消息,原本仰賴國際再保市場分攤防疫險理賠的國內產險公司,因為外商再保公司不想認帳,有意打國際訴訟,連帶使得國內產險業者「剉咧等」,自留損失可能飆高。 雖然金管會未透露業者名單,不過,據了解,國內銷售防疫保單前 5 大業者為:富邦產險、國泰世紀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和泰產險、中信產險。 韓蔚廷說,對於國際再保公司而言,涉及這麼大的理賠金額,當然會比較嚴謹審查,目前雙方還在持續溝通中;先前富邦產險已提存一定理賠準備金,目前暫時沒有再增加提存的規劃。 韓蔚廷表示,富邦產險防疫險再保應攤回賠款為220億元左右,其中已攤回約40億元,剩餘約180億元還在商談中;這180億元中,有10億餘元涉及居家照護融通理賠,可能是比較有爭議的部分,其餘爭議應該不大。 根據保發中心統計,產險上半年總資產為4,700多億元,業主權益(淨值)已達1,160億元,今年上半年合計稅前盈餘36億元,各產險公司的7月獲利也持續上升中,整體產險業將連續三個月獲利。

台產上半年簽單保費收入達43.9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6.6%;自留滿期保費收入達28.8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1%。 台產財務長暨發言人黃志傑分析,主因是商業險種受惠市占率擴大與費率上調,業績增長明顯;另車險業績亦穩定成長,傷健險則受惠於國外旅遊市場復甦,台產於今年2月推出含法定傳染病保障的旅平險,受到民眾的歡迎,所以台產旅平險網路投保率大幅成長,同時因為保戶認同度提升,有延續到暑假旅遊旺季,帶動傷健險成長。 在防疫險風暴發生前,產險公司曾一度為爭搶客戶,競相拉高防疫險保額設計,單一保單隔離加確診定額補償最高一度喊到15萬元,失去損害填補精神。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