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股價8大分析2023!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John on November 30, 2018

中芯股價

中芯國際稱,今年依然是投入高峰期,資本開支預計約爲50億美元,較去年45億美元再增加。 中芯預計,今年次季收入按年錄5至7%增長,毛利率介乎19%至21%,平均晶圓單價受産品組合變動影響按季下降。 中芯國際 (00981) 公布,今年第一季收入14.62億美元,按年跌20.6%,按季跌9.8%,主要是由於首季晶圓付運量減少所致。 據了解上述討論情況的人士稱,SOS International的這份報告已經分享給特朗普政府數個機構的官員,其中包括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簡稱BIS)。 華虹半導體先前對第1季業績做出增長預測,預計2023年第1季銷售收入約6.3億美元左右;預計毛利率約在32%至34%間。

中芯國際(00981)傳被美國施加出口管制,雖然集團聲稱未收到正式通知,但今日股價仍遇龐大沽壓而急挫,而兩家外資券商麥格理及瑞信更出報告調低中芯目標價。 本網站所提供之股價與市場資訊來源為:TEJ 台灣經濟新報、EOD Historical Data、公開資訊觀測站等。 本網站不對資料之正確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所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無推介買賣之意。 蔣尚義曾於 2016 年 12 月 20 日至 2019 年 6 月 21 日擔任中芯國際獨立非執行董事。 2017 年年報中,中芯國際就提到,公司不僅在 28nm 良率上取得很大進步,在 14nm 的研發上更是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到 2018 年,中芯國際就已經成功建立了 14nm 的技術平台,並宣布將於 2019 年進行量產,可謂進展神速。

中芯股價: 華為、展訊都在此落腳

為了打這一架,就要做好各種準備,要把陣勢擺出來,把錢、人、配備、位置通通擺好,準備要展開10年、20年的長征。 有媒體報導,蔣尚義辭任的原因,與當初計畫在中芯推動發展後段封裝技術小晶片(Chiplet)未獲支持有關,另外也有報導說他是為了要多陪陪家人,想回美國看10個月大的外孫。 中芯國際 (SMI-US)(0981-HK) 美國時間 14 日開盤股價跳空低開,報 8.23 美元,跌 9.13%,暫成交 56 萬美元,最新總市值為 76.82 億美元。

  • 2020年12月,蔣尚義回歸中芯出任副董事長,梁孟松對自己未被及時告知該消息感到不滿,因此在公司董事會請辭;[78]消息傳出後,中芯的市值一度蒸發近一成、超過300億元,並導致即日其港股暫停交易[76][77]。
  • 對於相關消息,中芯國際暫時沒有回應,不過中芯在A股與H股掛牌股票同步大跌,引發投資人擔憂。
  • 中芯國際在上交所互動平台回答美國禁令相關問題,稱公司會盡最大努力,持續攜手全球產業鏈夥伴,保證生產連續性及擴產計劃不受影響。
  • 12 月 16 日早間,中芯國際港股停牌,同時發布關於其執行董事及聯合執行長梁孟松有可能辭任公告。
  • 分析機構Counterpoint指出,2023年第1季,大陸智慧手機銷量年減5%,是2014年以來銷量最低的第1季。

美國此前計劃修訂出口規定,阻止全球芯片供應商供貨給中國電訊設備生產商華為及其子公司,使用美國軟件和技術的芯片生產商,無論是美國或外國的企業,未得美國許可下不得向華為供貨。 中芯國際在上海建有三座200mm晶片廠和一座300mm晶片,在北京建有兩座300mm晶片廠,在天津建有一座200mm晶片廠。 中芯國際還在美國、義大利與日本提供客戶服務和設立營銷辦事處,同時在香港設立了代表處。 此外,中芯曾經在成都建有封裝測試廠以及有一座代為經營管理的八英寸晶片廠(現已轉售給德州儀器公司),在武漢曾經代為經營管理的先進的12英寸memory晶片廠(即是目前受各界關注的武漢新芯集成電路,XMC,由中芯國際前CTO楊士寧任CEO)。 2007年12月26日,與IBM簽訂45奈米大批量CMOS技術授權合約。

中芯股價: 主要指數 相關台股表現

中芯股價今早曾升逾4%,但其後隨大市向下,現微跌0.7%,報20.45元,成交額16億元。 中芯國際 (00981) 績後股價大漲逾3%,最新報價23.2元,升3.34%,成交8.18億元。 首席財務官高永崗在業績電話會議上表示,第四季收入指引按季減少10%至12%,按年增長15%,下調指引的主因是出貨量下降、其他業務收入減少。

8月27日,中芯國際發布的中期業績公告顯示,該公司今年上半年營收達18.43億美元,同比增長26.3%;淨利潤2.02億美元,同比漲556%,中共官媒一度把中芯國際宣傳為發展中國半導體工業的新希望。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09月07日訊】由於市場擔心「中芯國際」(SMIC)可能會成為美國政府制裁的對象,本週一中芯國際的港股和A股(科創板)股價雙雙暴跌,最高跌幅達24%,市值蒸發數百億。 梁孟松指,中芯國際是國際性的代工公司,公司的產能部件或技術並不是針對單一客戶制定,而是廣泛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手機、中低端的消費電子、汽車、AI等,客戶提高需求量要一段時間,預計未來2至3個季度,公司計劃1萬至1.5萬粒晶片的產能將會被消化。 據《MoneyDJ》報導,半導體設備主管透露,中芯國際若想要在既有廠區擴產,從設備建置到驗證都需要9 個月到1年,蓋新廠更要耗費 2~3 年,短期不太可能舒緩全球半導體需求緊繃局勢。 但若從產品線來看,中芯國際的成熟製程貢獻營收最大,這與聯電高度重疊,不可忽視這個問題。 但就短期來看,客戶重複下單(double booking),可能視情況抽單的問題更要謹慎。

中芯股價: 中芯晶片還沒復活 股價狂瀉5% 台廠優勢還剩多久?

彭博社引述消息指,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對中芯 (00981) 實施更嚴厲的制裁,以進一步限制中國獲取先進技術。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計劃於周四開會討論,美國商務部、國防部、國務院和能源部將派代表參加。 中芯股價午後跌幅擴大,全日跌6.4%,收18.72元,成交額近20億元。

雖然名為「港商」,但公司登記的負責人戴偉民,也就是中國上海芯原微電子的董事長及創辦人。 例如位於竹北市光明六路上的「港商芯凱電子」,公司負責人沈健,即是中國芯凱電子執行總裁;而背後有中芯國際投資的上海芯視達科技,官網上「聯絡我們」所揭露的台灣地址,則與位在竹北市自強南路8號的「港商芯視達」相同。 讓這群前聯詠工程師被高薪利誘、不惜將老東家的營業祕密洩漏出去的「上海明遨科技」,如今再查,已沒有太多訊息,但在中國專門登錄公司歷程的「啟信寶」上卻清楚寫著,「上海明遨」在2019年2月更名為「上海雲英谷科技」。 雲英谷科技可不是普通科技公司,它是中芯半導體、小米、高通都有投資的面板IP公司,是目前中國在這項技術上最領先的公司之一。 CNBC 10月30日報導,格芯執行長Tom Caulfield受訪時表示,2020年8月以來格芯開始面臨供不應求挑戰、產能利用率超過100%,2023年底前的產能已銷售一空。 格芯晶圓廠分別位於美國、德國和新加坡,主要客戶包括高通(Qualcomm)、聯發科(2454)、恩智浦(NXP Semiconductors)以及Qorvo。

中芯股價: 三星減產效果最快6月顯現 估第2季獲利年減98%

Shu補充說,台積電、聯華電子等中芯國際的競爭對手,則最終可能會贏得市場份額。 但他表示,美國對中芯國際的任何限制措施,都可能以無法預測的方式損害更廣泛的半導體行業,因為中美企業之間的業務關係會被破壞。 特朗普政府正審視會否把中芯國際列入美國商務部的「實體名單」,令中芯承受如華為的制裁壓力。 一旦中芯被列入該名單,各企業向中芯國際出口任何美國技術之前,都將需要經過一番嚴格審查。 摩根大通則發布科技股策略指出,中芯相關設備廠和中國晶圓代工廠都面臨利空衝擊;長線而言,中國芯片產業去美化加速。 美方官員證實,特朗普政府正審視將中芯列入實體清單、對其採取技術出口限制的可能性;事件為全球高科技、特別是芯片產業投下震撼彈,外資圈紛紛模擬事件發展的可能性。

  • 截至兩市收盤,中芯國際的港股股價跌幅22.88%,股價跌至18.2港元,較7月44.8港元的高位相比已遭腰斬,市值蒸發了280億港元;該公司的A股股價跌幅11.29%,股價跌至人民幣58.8元,與7月上市首日95元的價格相比下跌近40%。
  • 該報導並指有另一名官員提示,中芯與中共軍方的關係是美國政府審查的重點。
  • 梁孟松主張將半導體工藝向 3nm 更低線寬演進的技術路徑,在設備成本和設計成本上都體現了不經濟性。
  • 《今周刊》繼續追查發現,高價半導體股力旺在2017年的年報中揭露,公司與HFC Semiconductor簽有共同開發合約,並且註明,HFC為中國的「合肥芯合半導體有限公司」。
  • 首席財務官高永崗在業績電話會議上表示,第四季收入指引按季減少10%至12%,按年增長15%,下調指引的主因是出貨量下降、其他業務收入減少。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半導體明日之星-中芯國際董事會全面改組,蔣尚義辭職走人,粱孟松及楊光磊辭任董事,等於3位台積電前高管全數退出中芯董事會。 這波人事大震盪,引發上海證券交易所關注,昨天連夜緊急發出監管函,引發中芯股價在中國及香港2地閃崩,盤中一度暴跌6%。 中芯股價 上周我在經濟日報專欄寫了一篇文章,點出美中對抗才是背後關鍵原因,未來台灣敏感科技產業員工要到大陸工作,恐怕要面臨更凶險的環境挑戰。 內地傳媒報道,全球光刻機龍頭ASML(歐:ASML) 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沈波表示,公司對向中國出口集成電路光刻機持開放態度,ASML對全球客戶均一視同仁,在法律法規框架下,都將全力支持。 此前有外電報道指,美國國防部人不滿現有針對中芯的出口禁令具漏洞,無法阻止中芯國際獲得大量半導體製造機器,但 美國商務部部分官員並不同意有關提案。 報道又指,國防部希望限制中芯獲得「能夠」生產14納米及以下製程芯片的工具,變相擴大中芯國際的限制清單。

中芯股價: 公司公告

中芯國際在上交所互動平台回答美國禁令相關問題,稱公司會盡最大努力,持續攜手全球產業鏈夥伴,保證生產連續性及擴產計劃不受影響。 上文提到,梁孟松的宏偉計劃都基於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 EUV 光刻機。 曾在台積電擔任研發副總裁的蔣尚義,或許會給中芯國際帶來一條新的技術路徑。 根據摩爾定律,半導體的晶片生產到 10nm 以下時,就會受到來自技術、設計和經濟應用各方面的挑戰。

中芯股價

中國媒體《芯智訊》分析,雖然中芯國際解禁是大概率事件,但是如果傳聞屬實,中芯國際理應在12月30日當天晚上或是31日公諸於世,最遲在今年1月3日晚間也該公告,但是迄今仍是付之闕如。 事實上,從位在竹北的台元開車到竹科,若不塞車,只要10來分鐘車程;地理位置,當然是中資看上台元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過這些身分特殊的公司,在台元科技園區的官方網站上所公布的公司列表名單中,一律查詢不到,對此,詹麗弘以「尊重個資」為由解釋,表示無法強制要求園區內廠商揭露。 這個解釋,也等於讓這群「紅影幢幢」的公司有了絕佳的「隱身之地」,可以繼續在台工作。 更甚者,目前還在正常營運的竑遨科技,公司英文名為VIEWTRIX 中芯股價2023 TECHNOLOGY,與雲英谷科技的英文名稱相同,加上過往的牽連,難免讓人串起彼此關係的聯想。 從外觀上完全看不出異樣,但這些年來爆出的幾樁中資竊密案,此處卻是重要場景。

中芯股價: 技術

Bernstein Research估計,中芯國際高達20%的收入來自華為,但是在台積電自9月15日起被禁止為華為生產晶片之後,華為求助於中芯國際來生產更多的晶片。 但是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新法規勢必打擊中國的高科技產業,重創習近平提高半導體自力更生並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的計劃。 受到美制裁中芯激勵,帶動聯電股價飆上漲停10%至27.5元,聯電今年來大漲67%。

中芯股價

中芯國際2020年12月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中芯管理層稱,去年在合規情況下拓展生產線,事件對先進製程業務有影響,形容是不可迴避的問題,但今年發展計劃已考慮上述因素。 中芯國際預計今年首季毛利率介於36%至38%,而全年毛利率指引則為「高於公司 2021 年水平(即31%)」。 中芯管理層預計,次季至末季的毛利率會較首季底,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是隨著投入新機器及設施增產,預計涉及折舊開支會增加,其次是市場供應鏈仍有潛在隱憂,冀保留一定靈活性。 趙海軍預計,今年折舊開支繼續上升,有機會達20億美元水平,但增幅較去年有所放緩。

中芯股價: 專家:2047年後 香港基本法內容會修訂

中金上調中芯目標價15%至23港元,對應2024年預測市賬率1.2倍,維持公司“跑贏行業”評級。 料下半年需求回暖,該行發表報告指,中芯去年業績符預期,指智能手機和消費電子行業仍處於去庫存階段,2023年下半年隨着新品陸續推出,料市場需求有望回暖。 台積電六成以上客戶都在美國,美國要求晶圓代工廠交資料,台積電雖然說沒有給客戶機密,但最終也是交了。

對於杜撰及傳播謠言的機構、媒體和個人,公司表示強烈譴責,將保留訴諸法律追責的權利。 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商格芯是在10月28日以47.00美元IPO、落在原先預估區間(42-47美元)上緣。 日經亞洲評論9月16日報導,格芯的汽車晶片客戶包括博世、福斯(Volkswagen)、恩智浦以及英飛凌(Infineon)。 VLSI Research預估,半導體產業規模將從今年的大約5,000億美元擴增至2030年的逾1兆美元。 近期中芯還與北京開發區管委會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將成立合資企業聚焦在 28nm 及以上晶圓代工項目,首期即計劃建成 10 萬片 / 月 (以 12 吋片計算) 的晶圓產能。

中芯股價: 相關新聞

中芯港股收市報28.75元,跌25%,成交達225億元,遠超騰訊 (00700) 、阿里巴巴 (09988) 成交總和。 他表示,但世芯-KY逆勢吸引盤面資金卡位,股價勁揚5.15%,一度超車信驊躍升為股王,仍為相關族群留下多頭火種。 世芯第二季合併營收79.4億元,季增38.8%,年增166.9%,受惠美系雲端服務供應商7奈米AI ASIC需求暢旺,法人估計,強勁的AI/HPC應用需求,以及客戶持續穩健開案,將驅動下半年營收持續成長。 千金股中AI題材股近期股價互有消長,股王信驊並未跟上此波反彈,但今年營運相對明朗的世芯-KY(3661)連日上攻,今盤中股價最高2,175元,超越信驊,並一度將大立光擠下第三名。

中芯股價

例如辦公室就在訊崴樓上的「竑遨科技」,負責人曾世偉曾在2016年被新竹地檢署以「還在聯詠上班時,就率領3名員工,以多次少量方式,將重大營業祕密洩漏給上海明遨科技,換取該公司總經理職務和2倍薪資」等,被檢方在2019年將4人提起公訴。 今日凌晨,多名財經博主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了一則名為《中芯國際-泰康一對一交流紀要》的中芯國際機構交流會內容。 紀要內容指出「如果嚴格按照法令申請許可,整個華為的渠道都會被管控;新訂單理論上不能接了」。 特斯拉(Tesla Inc.)供應商博世(Robert Bosch GmbH)10月29日宣布,2022年將投資逾4億歐元擴大德國德勒斯登、羅伊特林根晶圓廠規模,並且擴大馬來西亞檳城晶片營運。 格芯9月15日在2021年科技峰會上指出,目前一輛普通車款使用50-150顆晶片,而一些最新的電動車使用超過3,000顆晶片,隨著汽車持續進化並配備消費者期待的附加功能,晶片數量只會增加。

中芯股價: 【中芯股價】中芯傳被美制裁 股價急挫近4% 瑞信麥格理齊下調目標價

麥格理認為,中芯將會失去經驗證最終用戶的地位,而美國更正審視應否將中芯加入實體清單中,預期美國將在今年底作出決定。 該行維持中芯「跑輸大市」評級,以反映制裁帶來的影響及未來的不確定性,並把目標價由16.77元下調13%至14.6元。 中芯表示截至今年 9 月 30 日的三個月營收年增指引由原先預估的 1%~3% 上修為 14%~16%;毛利率部份的指引則由原先的 19%~21% 上修至 23%~25%。

中芯股價

過去多年,在積體電路高速進步的同時,封裝和電路板的進步幾乎都專注於降低價格,而非提高效能。 從當初的到任到現在的計劃辭職,梁孟松對中芯國際的股價都有巨大的影響。 2017 年 9 月 5 日,媒體傳出梁孟松將任職於中芯國際,當天港股中芯國際股價大漲 12.17% 。 在隨後的兩個月內,中芯國際的股價從啟動前的 7.23 港元/股,一度最高漲至 14.76 港元/股,實現翻倍。 中芯股價 他並表示,考量到中芯國際在晶片製造能力上仍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他們將需要兩到三年時間度過這一難關,並把整個供應鏈移到中國」。

中芯股價: 相關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他進一步指出為舒緩產能供不應求的狀況,今年年底中芯 8 吋的月產能會增加 3 萬片,12 吋的月產能會增加 2 萬片。 高盛仍維持中芯「買入」評級,但就將其剔出「確信買入」名單,並相信中美貿易糾紛帶來的不確定性將於中芯股價反映。 另外,華虹半導體 (01347) 亦跌0.4%,報26.5元;上海復旦 (01385) 升0.8%,報14.34元;ASM (00522) 則彈升4%,最新報79.95元。

中芯股價

美系外資則是關注今年下半年及明年的前景及利潤率趨勢,人工智能服務器貢獻和增長戰略,及客戶多元化,給予緯穎目標價 2,455 元;另一家美系外資則是給予加碼評等,目標價1,775元。 世芯-KY(3661-TW)近5日股價下跌14.52%,台灣加權指數下跌2.6%,短期股價無明顯表現。 中芯股價2023 雪球及香港交易所资讯服务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该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属公司均竭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和可靠度,但不能保证其绝对准确和可靠,且亦不会承担因任何不准确或遗漏而引起的任何损失或损害的责任(不管是否侵权法下的责任或合约责任又或其他责任)。 台股8日雖下跌118點,再度回測季線支撐,成交量能放大至3,792億元,人氣指標AI股走勢分歧,其中,盤面焦點聚焦在世芯-KY連兩日大漲,激勵股價大漲逾5%,最高衝上2,175元,躍居「盤中股王」,惟終場未能保住王位,暫居台股股后位置。

中芯股價: 設備、軟體、材料都要自己來 中國想辦法挖人才

新北板橋的芯合、中國合肥的芯合、新竹竹北的HFC,3家公司究竟有無關聯? 其實就算台元科技園區官網完整公開園區內的公司名單,外界也不容易看出其中眉角,因為這些公司的「隱身術」早就愈發進化。 中芯國際今早跌逾7%,低見17.12元,其後跌幅收窄,至收市報17.86元,跌3.9%,全日成交額21億元。

目前中芯國際董事分別為董事長兼執行董事張文義、CEO兼執行董事邱慈雲、本公司非執行董事陳山枝、高永崗、劉遵義及周杰,以及本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川西剛及陳立武。 自2016年12月20日起委任前台積電前共同執行長蔣尚義為公司的第三類獨立非執行董事[11]。 但如今中芯這個如意算盤被美國毀掉了,從川普到拜登,美國不斷延續這個政策,並說服許多先進國家一起加入防堵中國的陣營,中國不得不被迫做出更大的動作。 從這一點來看,對中芯來說,即使是董事會成員,忠誠也是必要條件,美中科技戰後,台灣人似乎已很難在忠誠選項上被打勾了。

中國當地媒體報導,高通和博通(Broadcom)是中芯國際的前五大客戶。 兩家公司都將部分產品外包給中芯,因為中芯比台積電便宜,高通占中芯營收的13%,博通占比3%-7%,華為占比19%。 儘管商務部的禁令是針對的是美國企業,指示他們必須先申請許可,才有可能出貨設備給中芯國際,但是禁令可能會擴展到使用美國技術的非美國公司產品。 中芯受制裁,中國和台灣半導體股表現兩樣情,上週大跌的台股本周一起死回生,加權指數大漲200點至12402點,漲幅1.7%。 半導體股一片紅通通,市場期待高通、博通等國際大廠轉單台灣聯電等二線晶圓代工廠。

中芯國際目前主力晶片以55至65奈米製程打造,最先進製程為14奈米,比台積電的5奈米落後兩個世代。 根據瑞信統計,2019 年中芯約占全球晶圓代工市場 5%,但部分製程較老舊的晶片市占卻多達 10%,而台積電整體市佔為50%,三星為20%。 美國決定制裁中芯國際,重創中國的國產晶片計劃,這種出口管制禁令同時束縛「中國製造」和日本供應商。 川普政府對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商中芯國際實施禁令,列入出口管制的黑名單,美國勢必打擊北京實現半導體自給自足計畫的野心。 中芯國際11日受到美中半導體協會宣布成立「中美半導體產業技術和貿易限制工作組」,有望為雙方半導體產業建立即時溝通管道,讓中芯國際獲得生產設備與相關材料更有希望,H股股價當日大漲超過10%、報在26.7港元,A股股價則是上漲5.51%、報在57.79元人民幣。 紀要提到,機器美國廠商佔了很大一部分,約40%至50%,日本、歐洲的機器、材料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美國。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