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產業分析8大好處2023!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Tim on February 20, 2023

電動車產業分析

在電動車逐漸成為主流的過程中,我們觀察到有三大變革將為車廠及供應商帶來新的機會,台灣應利用自身優勢把握三大產業鏈變革帶來的機會。 不過,好消息是,消費者期待L5等級(完全自動)的自駕車約在2030年代初期出現。 本調查顯示,75%的德國、中國大陸、美國消費者都願意多支付20%的溢價,來取得自動駕駛的服務。 綜觀未來全球各區域市場汽車數量的變化,本報告預估,截至2035年止,歐盟的汽車總保有量(total vehicle parc,在當地登記的汽車數量)將呈微幅下滑走勢(每年估減少0.5%)。 本人/本撰寫相關團體( 以下簡稱我 )目前持有本文提到之股票的多方部位,但預計不會在未來 72 小時內增加持股。

電動車產業分析

根據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統計顯示,2021年全球各地合計減產數量超過1,000萬輛,受到影響最大的是亞洲地區,光是中國大陸減產數量就達近200萬輛,亞洲其他地區合計174萬輛,其次則是北美洲的318萬,以及整體歐洲近300萬輛的減產規模。 雖然主要的晶片生產廠商均已大規模進行擴產,但晶片供應仍難在短期間內快速恢復平衡,2022年全球汽車市場仍有減產或停產壓力。 三電,指的是電池、電機和電控系統,他呼籲「這是台灣難得的機會,一定要掌握。」然而,隨著近兩年電動車的大幅起飛,歐盟許多國家的危機意識也越來越高,他們驚覺自己在車用電力系統已經落後許多亞洲國家(目前車用動力電池以中國、韓國和日本廠商為大宗),因此積極扶持車用電池廠商,獎勵研發製造。 就像上文所說的,電池就是電動車的心臟,台灣在規模經濟方面沒辦法與其他大國抗衡,因此我們更應該要從資訊、科技的整合開始,輔以政府適當的政策,精準投下適當的資源。

電動車產業分析: 電動機車商機 扶搖直上

有鑑於此,工研院將電動車技術列為發展重點,更在2020年攜手裕電能源、台達電子、起而行綠能等近50家廠商投入研發,由工研院與台灣大電力研究試驗中心負責驗證工作,共同推動電動車充電標準統一化。 有別於燃油車的電力需求小、使用傳統鉛酸電池已綽綽有餘,全球主流電動車廠皆採用能量密度較高的鋰電池,作為拓展電動車版圖的重要驅動力,「尤其是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壽命與成本,更是業者研發重心,」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組長陳金銘說。 歐盟近期發布2035年起禁止銷售新的汽油和柴油汽車的法律達成協議,旨在加快轉向電動汽車並應對氣候變化。

電動自行車(E-Bike)近年來在產業間成為關注話題,且台灣出口的E-Bike不管是出貨量、出口額都呈現年增情態。 先從最成熟的德國消費者觀察起,再從國際汽機車廠陸續進入市場的趨勢,最後探討身為代工製造大國的台灣,在產業中未來能夠有什麼機會發展,以及發展的方向為何。 台灣自行車產業盼搭著電動熱潮,透過垂直整合、異業延展等方式,增加未來成長動能。 以製造業的角度分析,傳統的油車有六大系統,電動機車承繼再加四大系統:車用智慧控制系統、電動機系統、電池系統、充電系統。 台灣本就具有傳統汽機車零組件及製造業的優勢,2019年電動機車的上游零組件銷售額超過7000億元,帶動上游基礎材料工業發展的影響深遠。 目前台灣機車及機車零組件年產值約1.4兆元,若能再加入電動機車相關的製造業,可望強勢帶動經濟動能,讓年產值未來超越2.1兆元。

電動車產業分析: 電動車

細節主題含括如生成式AI、5G與物聯網應用、低代碼開發當今最有價值的技術創新領域;以及商務流程優化、資安法遵甚至企業永續等營運實務,幫助來賓掌握最新的技術趨勢與開發框架,獲得最具商業潛力的技術能力。 產科國際所針對國內既有及潛在電動汽車駕駛,進行充電行為習慣和偏好調查,期望透過了解車主在充電時的需求、習慣和痛點,可以更精準的打造貼近車主需求的充電環境。 康普主要生產電池正極材料化工原料之一的硫酸鎳,美琪瑪為台灣少數的鈷系列化工廠,主要產品為鋰電池正極材料原料如硫酸鈷與硫酸鎳等。

電動車產業分析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是由一群關心智慧運輸與乾淨能源的推動者組成,現任理事長為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成員涵蓋產、官、學、研等各界夥伴。 希望藉協會推動,連結國內外相關產業,以運輸與能源兩大產業為本,協助台灣電動機車產業蓬勃發展、進軍國際,同時也對台灣及全球的智慧運輸及綠能環保做出貢獻。 如 Tesla 特斯拉 2018 年於上海建設美國以外首個工廠的計畫──「Dreadnought」(無畏艦),同時生產電池和組裝車輛。 Tesla 特斯拉除可節省部分關稅與運輸費用,還可取得來自中國官方的政策補貼與相關稅賦減免優惠。 電池是影響電動車價格及續航力之關鍵核心,電池技術包含無線充電、全固態鋰電池及燃料電池等;先進車電則包含 Level 3 ~ Level 4 自動輔助駕駛、車聯網及車輛共享等,將帶給電動車更多應用的可能性。 此外因AR HUD的顯示配置能搭配軟體進行個性化調整,此功能將有效提升駕駛、乘客與汽車的互動性進而提升智慧座艙的個性化體驗。

電動車產業分析: 與全球第四大車廠 Stellantis 合作

不只越來越多硬體、服務導入AI運算、流程機器人(RPA)等引發產業創新,過去未曾想像的產業應用也接連開發。 不過,技術革新並非無中生有,產學各界的開發者與技術人才,才是促成技術突破的根基。 此外,近年來願意投入汽機車維修行業的年輕一輩愈來愈少,不外乎是因為傳統汽機車維修具有「高危險、高汙染、高耗體力」的特性,導致產業人才招募不易。 然而,透過電動機車產業引進科技化、智慧化的SOP,從前端製造到後端維修服務,整體工作環境與傳統維修業大不相同,符合新興人口的就業期待,也幫助青年就業轉型,從傳統黑手變成維修工程師,翻轉產業型態與就業想像。

  • 本網站不對資料之正確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所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無推介買賣之意。
  • 油價的下降無疑會對電動車的消費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特別在消費水平並不高的大陸,特斯拉難逃其影響。
  • 先從最成熟的德國消費者觀察起,再從國際汽機車廠陸續進入市場的趨勢,最後探討身為代工製造大國的台灣,在產業中未來能夠有什麼機會發展,以及發展的方向為何。
  • 由於各國皆透過公部門預算來推動公共充電網絡,若關注標案商機應了解各國取得補助的需求。
  • 電動自行車整合規畫業務佔營收比例也達 14.9%,較 2020 年的 13.5% 上升。
  • 在今年的汽車銷售放緩和價格戰中,寧德時代CATL努力保持其行業領導地位,同時面臨需求減弱和電動車製造商要求削減成本的挑戰。

經濟發展是維繫人民溫飽、社會安定、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台灣經濟發展每一個階段,都有火車頭製造產業領軍。 2022 年因為 Omicron 變種病毒疫情再起,以及俄烏戰爭爆發,在 OPEC 積極擴產下,國際煉油廠產能仍嚴重短缺。 因水泥業最多的成本是煤,而煤與石油又處於替代性的關係,因此石油價格過高時對應的煤價格也會上升。 除非水泥業的下游需求旺盛,可提高售價,否則石油價格上漲將會使水泥毛利降低。 2020 年疫情爆發後,電動自行車成為城市內通勤更安全的選擇,相較於傳統自行車也能將騎乘者帶得更遠。 VanMoof 專門為城市通勤設計的新款 S3 和 X3 系列電動自行車,在發售僅 24 小時内就售出了 4,500 輛,在全球都廣受歡迎。

電動車產業分析: 電動車進入高速成長軌道 未來市場發展面臨三大挑戰

公司總部位於新北市汐止區,在中國的中山市設有生產據點,目前營收約 86.5% 集中在亞洲,13.5% 則在歐洲。 公司股本為 3.5 億元新台幣(以下同),2020 年營收規模為 12.13 億,YoY+8.5%,營收近五年皆穩定成長,平均成長率約為 10-20%。 工硏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曾郁茜則進一步表示,政策上應以「購車補助」、「建置友善環境」、「完善供應鏈」為主要方針,以鼓勵取代限制、以限制取代懲處,才有助於提高市占率。 汽車供應鏈又長又廣,中、美兩條供應鏈都布局的難度確實不低,除了兩大國,電動車供應鏈布局範圍也向印度、東南亞擴散。 考量到晶圓代工的生產週期,這波晶片荒直到2023年Q2才逐漸順暢,因此近期相關個股,如和泰車、裕隆、華孚股價大漲,不過投資人要當心,汽車產業本身屬於成熟型,未來仍要看經濟層面,還有消費力道是否續強,否則汽車產業仍會回到其價值。

前段的型態偏向單次、短期、非系統性,後段的型態又太過深入且成本高昂,企業垂直加速器是眾多選項之間的中繼站,適合將新產品、新事業發展視為成長策略重點的企業,透過企業垂直加速器與新創合作挖掘並驗證新的商業可行性。 此外,企業應把不同 電動車產業分析 CSE 手段當成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中逐漸理解新創的行為模式,而非僅僅從事其中一項。 2022年全球純電動車銷量近800萬輛,全球市佔達近10%,中國為目前最大市場。 淨零排放需求下,電動化趨勢已不可逆,除了私人載具的電動化,許多移動服務,包含大眾運輸、商用物流、汽車共享、叫車服務等,營運服務提供者一方面因應轉型需求,一方面...

電動車產業分析: 相關連結

本季特斯拉營收 249 億美元,年成長 47%;毛利 45.3 億美元,成長了 7%,毛利率為 18.2%,比上一季的 19.3% 又有下滑;23.9 億美元的營業利潤較去年同期衰退 3%,較上一季衰退更多,利潤率為 9.6%;淨利為 31.48 億美元,成長了 20%,每股盈餘 0.91 美元也成長 20%。 不過,雖然氮化鎵(GaN)及碳化矽(SiC)同屬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材料,但兩者材料特性及效能各有所長,在車用動力系統及車載電源應用亦各擅勝場。 而進口車靠著大量到港的表現更優異,使得國產乘用車市場佔比在9月持續落後給進口車,差異達4.5%,但以年度累計來看,國產車佔比仍然有0.8%的領先。 過去消費者在購買電動車前會考量充電需要多久、充電站是否普及、行駛距離會不會太短、以及性價比等問題,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技術關卡被一一克服後,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將會逐漸提高。 最近聽說綠學院要約一家電動車充電站品牌的創辦人見面,喬了很久都喬不到時間,這不是因為對方看不起綠學院,而是因為這個業界的人都太忙啦! 綠色產業也鬧人才荒,卻因剛好在風口上,工作堆到天花板,怎麼做也做不完,周末都在加班,要寫文章只好犧牲睡眠時間。

主要是由於美國消費者的駕駛距離較長,充電設施尚未大規模普及,影響消費者對電動車的購買意願較低。 但儘管如此,2021年美國電動車市場較2020年仍大幅成長82.4%,且預計未來美國將擴大電動車稅收減免額度,並編列75億美元用於建設電動車充電網路,以及加州、紐約等地區承諾到2035年僅銷售零排放輕型車輛,加速車廠加速推出純電動車的腳步,預期美國電動化的腳步將逐步加快。 台灣汽車電子產值2021年達2,958億,在車輛智慧電動化趨勢及政府持續推動下,預估2025年產值將會翻倍達6,000億元,若再加上汽車整車與零組件,預估未來產值估計也約有4,000億元,因此汽車產業加上車用電子等產業,將可望成為我國下一個新興兆元產業。 隨著後疫情時代來臨,汽車零組件產業發展已逐步轉型,台灣廠商擁有產品交期準、品質優等優勢,具備產業發展基礎,尤其車載鏡頭、車用面板、行車電腦、車載資通訊系統尤其台灣有深厚的ICT及IoT整合能力及完整的汽配供應鏈的能力,可以此切入國際市場。

電動車產業分析: 各國化合物半導體政策分析

透過本報告,勤業眾信想要提供國內汽車零部件供應鏈者、車用電子、資通訊業者,以及各電動車產業先進快速掌握電動車未來趨勢、全球以及各區域電動車市場走向,還有跨國企業對於商用電動車的布局等等。 另外在整車製造方面,鴻海以輕資產策略模式,與投資所在地的廠商合作,打入當地內需市場。 在泰國地區,與泰國國家石油公司(PTT)設立合資公司,預期 22H2 建廠,最快 24Q1 開始量產,初期年產量達 5 萬輛,長期將增加至 15 萬輛。 鴻海集團預估 2025 年全球電動車市場約 2,000 萬台,集團目標市佔率為 5%,也就是 100 萬台出貨目標。 美國雖然是全球僅次於中國大陸的單一國家汽車市場,全球最大BEV生產廠商Tesla也是美國當地企業,但美國在電動化的程度仍然遠遜於全球其他國家,2021年美國汽車市場電動化程度僅有9%,在市場結構上也是以HEV與MHEV為主,BEV與PHEV合計僅有4%。

因應各國政府積極推動淨零碳排,電動車產業正迎向高度成長榮景,歐盟將於2035年起以法制化手段,強制禁售燃油引擎汽車及貨車,讓全球迎來確立的電動車單一市場。 逢此機遇,傳統車廠與供應商積極趕搭轉型列車,非汽車領域廠商或新創業者也藉機擘劃汽車市... 歐盟政府推動淨零目標的政策法規多採禁止或限制方式,對歐洲汽車產業既是助力也是阻力。 2035年汽車零排放的法規,宣告電動化轉型迫在眉睫,然歐洲本地關鍵原材料缺乏、加上美... 隨著新能源與電動車應用的攀升,現有以Si為基礎的元件對於未來更高電壓與電流的功率模組的需求將出現瓶頸,因此新材料的導入將是未來廠商致力的目標。 最後,電動車租稅減免方面,政府初期可再予以加大補助或減免租稅,以提升民眾購買智慧電動車之意願。

電動車產業分析: 服務條款

相信有許多人認識台泥是因為相信他長期穩健發放的現金股利,以及認為水泥這種早已飽和的產業會相當穩定。 但現實來說,水泥產業非常容易受到景氣循環、原物料報價影響,因此獲利狀況還是會有大幅度的變動。 但從近幾年降低的現金股利發放率、走高的盈再率可以觀察到公司確實是有開始積極布局新領域的野心。 本人/本撰寫相關團體( 以下簡稱我 )目前無持有本文提到之股票的多方部位,且預計不會在未來 72 小時內增加持股。 本文之資訊僅供分析參考,不保證內容之完整性與正確性,也不構成任何買賣有價證券之要約或宣傳。 電動自行車 2020 年銷售量為 450 萬輛,YoY+50%,且已佔整體自行車銷售約 20%,由此可見電動自行車逐漸取代傳統自行車的趨勢已經成型。

台灣為何沒有品牌廠,除了裕隆旗下有自己的汽車品牌外,因為內需市場小,台灣汽車一年需求大致落在44-45萬輛,但是成為品牌廠,卻需要120萬輛,而且台灣缺乏引擎等關鍵零組件,且產量難以提升等因素,依照比較利益原則,因此以零組件、組裝廠居多。 2021 年特斯拉銷量逼近 100 萬輛,同時連續維持優異獲利表現,隨著不斷擴張的 Gigafactory,特斯拉正朝 2030 年銷售 2 千萬輛目標持續前進。 以每輛車平均 3 萬美元估算,就算 2030 電動車產業分析2023 年特斯拉只達成 500 萬輛目標,也相當於 1,500 億美元營收,保守估計 2030 年電動車市場總值約 4,500 億美元,特斯拉可能占據三分之一。 在這瘋狂的一年,電動車市場成長速度就像加速能力驚人,儘管疫情持續作亂,供應鏈問題吃緊,電動車銷售力道仍強勁。

電動車產業分析: 全球電動車市場發展動向

交流充電(AC)可區分為type1、type2以及TPC,除了特斯拉採用特規的TPC規格外,為了配合北美市場,多數電動車款大多採用Type1,僅有部分歐洲車廠在歐洲市場採用Type2規格。 至於直流充電(DC)除了特斯拉採用TPC規格外,過去多數車廠採用了CCS1標準。 電動車主要利用電池提供電力給電動馬達,將電能轉換為動能以此驅動車輛,降低了對於石油的依賴性,行駛時不會造成空氣汙染,其運轉震動以及噪音也比傳統汽車來得小。 用戶群代表本來就是參與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的救援投手,當啟動需量反應,一個用戶群代表手下有很多用戶,當他收到訊息後,就會呼叫他的用戶們開始降低用電量,解台電的危,就像是減少紅蘿蔔的使用量,緩解紅蘿蔔短缺。 除了靠著省電提供電力輔助服務之外,它把這些用戶的多個發電機組或儲能系統聚集在一起,靠著發電或放電也可以提供電力輔助服務。 電動車產業分析 這些一面用電、一面也可以放電或賣電的用戶,就稱為能源市場的生產消費者(Prosumer)。

雖然LFP電池技術最初在美國開發,現今的全球生產主要由中國的BYD和CATL兩家公司主宰。 通用汽車希望透過與Mitra Chem的合作,加速發展其在經濟電池化學上的領先地位,特別是在LMFP領域。 台灣政府應該參考全球各國,制定各類型的驅動因素,包含購車補助、賦稅減免、制定燃油車輛退場年限、限制高污染車輛的行駛區域與生產等等,提高民眾使用電動運具的誘因,扶持產業的發展。 若台灣能抓住這一波機會,電動機車絕對有機會成為台灣下一個兆元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可期,值得我們抱持高度期待。

電動車產業分析: 鴻海競爭優勢

Suzuki 鈴木、Honda 本田等日系車廠,多採用三元系鋰電池;Nissan 日產、Mitsubishi 三菱、GM 通用、Daimler 戴姆勒、BMW 寶馬與北汽等,多採用錳系鋰離子電池;中國大陸的 BYD 比亞迪、哈飛汽車與上汽等,則採用磷酸鋰鐵之鋰離子電池。 電動車身為解決溫室排放量的重要手段之一,2023年銷售量預估將來到1500萬,往後幾年成長幅度會持續上升。 台灣相關產業需利用過往經驗跟ICT及產業聚落優勢,把握造車工藝、造車概念及產業鏈改變的機會。

而原本也大量應用鉛酸電池的汽機車、不斷電系統(UPS)與電動車,因能源使用效率與環保等因素考量,已漸被磷酸鋰鐵電池逐漸取代。 鋰成為電動車電池的必備原料,且因電動車日益普及,主要車廠均投入電動車生產開發,使得鋰的需求增加、原料價格持續上揚,也造成鋰供給吃緊。 國際能源總署(IEA)預估,未來鈷需求將提高10倍,2030 年升至 10.1 萬噸,而鋰需求將升至 9.1 萬噸。 根據各國對於排放量的政策以及禁止燃油汽車的銷售年分,勤業眾信預測在未來10年中電動汽車市場將會以29%的年複合成長率持續增加。 儘管未來三年Covid19疫情勢必會到汽車銷售造影響,勤業眾信認為長期政策以及市場投入的資源會持續帶動未來市場的發展。

電動車產業分析: 技術背景

所謂的AR HUD是使用3D投影技術配合軟體將資訊透過前擋玻璃傳達給駕駛(儀表板資訊,ADAS 預警功能、駕駛輔助資訊及其他衍生商業服務等),駕駛在開車時無需轉移視線就能直接收到資訊。 在即將到來的2023年,電動車在質量上將為圍繞著節能、安全、用戶體驗等三大主軸作提升,透過電力系統、電機電控系統,以及智慧座艙系統的技術應用呈現在消費者面前,如圖一所示。 2022年電動車銷量來到990萬輛,2023年將突破1,500萬輛,以此成長預估2033~2034年時滲透率將突破50%。 由於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已成共識,且目前進度遠遠落後目標路徑,因此預估電動車銷售成長幅度將會向上修正。

電動車產業分析

前三大分區市場北美、歐洲及中國三者占比合計達85.7%,顯示市場集中之特性。 北美市場隨加拿大電子記錄設備強制安裝推動,有望帶動聯網貨車市場成長;歐洲市場具備車廠本身投... 電動車產業分析2023 擁有特斯拉作為其最大客戶的CATL,已經開始失去市場份額給BYD,因為BYD只使用其自家製造的電池為所有電動車充電。 另一方面,當「技術」成為最大化商業應用與人才價值的關鍵,不只開發者與技術人才成為世界趨勢的造浪者,企業之間的合作、應用也牽動著整體大局的走向,於是,本次年會也將在台北、高雄兩地,現場展示新創與企業實際落地的商業案例。 放眼全球高科技產業趨勢與脈動,生成式AI、5G、物聯網,種種頂流技術的迭代,掀起撼動世界的大浪。

電動車產業分析: 相關新聞

唯有這樣,台灣才能保有現在看似仍樂觀的技術領先優勢,在未來繼續在電動車市場裡佔有一席之地。 放眼全球電動車相關新創企業,可分為「原材料/能源業者」、「關鍵零組件」、「系統整合商」、「解決方案供應商」及「整車廠」五大類型,多數企業為多工而非專攻單一技術,積極整合上下游。 資金充裕的能源業者與整車廠攜手、甚至進軍上游做原物料的串聯,並跨足電池原材料、儲能系統、電池回收等能源領域;而整車廠也往上游發展,從系統整合到能源供應等,並延伸至下游B2B的應用,也有整車廠鎖定車內外及車體材料與結構上的創新,掌握零組件回收再利用的商機。 目前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銷售市場、第二大原油消費國以及世界上最高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國家。 2010年宣佈計畫投資15億美元,幫助國內汽車製造商生產2000輛節能型電動車輛並在十一五計畫期間投入75億人民幣發展新能源車輛。

電動車產業分析: 電動車大未來(精簡版)

其中台灣輝能電池為較早進入者,創立於2006年的輝能是市場上少數由上游材料到電池芯都能自主研發跟生產的企業,以全球第一款陶瓷固態電池技術打響名聲,目前有FLCB、PLCB及BLB三條產品線,已交貨超過三千顆給歐洲車廠導入電動A樣車測試,合作廠商包含中國蔚來汽車,德國戴姆勒集團等。 依輝能公告電池量產計畫,將於2023年上半年完成0.5GW並於年底完成3GW產線建置。 徐建業指出,臺灣在全球電動車市場建立一席之地,尤其在相關零組件的生產上更是如此。 近期更有企業與國內外汽車大廠結盟共同投入電動車平台的開發,顯示臺灣廠商看重電動車產業未來的發展,建議企業應重新思考投資策略與商業模式,加速轉型布局與結盟的腳步,掌握全球汽車產業的新趨勢。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