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揭露好唔好2023!(小編貼心推薦)

Posted by Jack on May 17, 2019

碳揭露

總統表示,近年來,全球各地為了更近一步的推動碳權交易,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日本東京和新加坡等地方,都先後成立了碳權交易平台。 「臺灣碳權交易所」的設置,相信能讓臺灣跟上國際淨零轉型的潮流,並且更積極的和其他國家的碳交易所,進行國際合作。 碳資訊揭露是實現淨零碳排目標的基礎,CDP在碳資訊揭露方面擁有豐富、全面的資料及專業知識。

至於美國SEC於3月所發布的文件規定其強制性較高,須於財報附註中揭露,強制揭露門檻亦較明確,且將循序導入合理確信。 未來揭露資訊與揭露驗證可見將趨向全球一致,後續發展值得企業持續關注。 RE100是由氣候組織 (The 碳揭露 Climate Group) 與碳揭露計畫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 所主導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議,其目標是匯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企業,以電力需求者的角度改變用電市場,共同努力提升使用再生能源的友善環境。 CD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組織,2000年起推動企業碳揭露評比,2007年CDP與ICLEI(地方政府環境行動國際委員會)推出國際城市碳揭露計畫。 現在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環境報告系統,每年有120個國家地區、620個城市、6900家公司向CDP提交報告。 進行產品碳足跡(CFP)研究的是透過量化產品生命週期或選定過程中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和移除,計算產品對全球暖化的潛在貢獻。

碳揭露: 公司治理面向  堅定支持永續

此外,替代肉也出現更創新的做法,包括利用精密發酵的乳製品和蘑菇製成以及由動物細胞培養而成的替代肉。 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提升替代蛋白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和消費者採用率,幫助消費者對產品形成正面的看法,並促使他們購買和使用替代蛋白產品。 透過政府、大規模投資者和大型食品公司的支持以達到規模經濟,讓替代肉對消費者來說更可負擔和可得。

碳揭露

歷經兩年,台灣從缺席全球淨零戰隊到迎頭趕上,蔡英文強調碳交所的成立為接軌國際、促進低碳經濟立下重要里程碑,有望帶動4兆元的民間投資、創造5.9兆產值並增加55萬個就業機會。 陳建仁補充,制定碳定價、建置台灣碳權交易市場機制勢在必行,行政院也已核定743億元經費,全力推動淨零科技。 總統表示,未來,我們會透過「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增量抵換交易」以及「國外碳權交易」等機制三管齊下,對應設立三大交易板塊,運用交易平台的力量,共同落實淨零排放的目標,加速淨零轉型的進程。 預計整體推動淨零轉型的努力,從2023到2030年,能夠帶動4兆元以上的民間投資,創造5.9兆元的產值,並且提供超過55萬個相關的就業機會。

碳揭露: 企業正在陷入「碳焦慮」!怎麼做才能當ESG模範生?從碳揭露問卷4大區塊可得知

「追求碳中和/淨零碳排將是企業未來的標配。」他說,目前除排碳大戶,金管會已宣布要分四階段,要求所有上市櫃公司及海外子公司在二○二七年之前執行碳揭露;天氣風險未上市櫃,還不需要碳盤查,但公司與歐洲會有生意往來,有必要與國際接軌,也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對經營業務肯定加分。 以前主管機關對於上市櫃公司碳盤查資訊揭露,並沒有特別要求,大多是由業者主動揭露,來落實治理及永續發展。 但從2023年起,不只要求企業進行碳資訊盤查,未來更強制要求其必須在年報中揭露盤查及確信情形,而且揭露範圍,未來更從單一家企業,到旗下子公司碳排資訊都包含,數據蒐集與複雜度也因此大幅提高。 【重點摘要】根據CDP研究,全球供應鏈的平均碳排放量是企業的5.5倍。 10年前CDP開始啟動「供應鏈計畫」(supply chain program),旨在督促企業利用採購的影響力,要求供應商提供其環保績效的數據。

截至2021年6月全球已經有132個國家提出2050年或甚至更早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但如果缺乏「碳定價」這項催化劑,「淨零」仍無法成功。 因此,早已有許國家開始積極規劃碳定價,藉著賦予「碳」成本,達成逐步去碳的目的,將溫室氣體的排放成本內部化,也增加企業或政府進行低碳轉型的動力。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黃仲豪說明,會計準則制定機構IFRS基金會整合了幾個不同面向的資訊揭露,包括偏重氣候的TCFD、偏重產業的SASB,及偏重碳排的CDSB等,而去年在COP 26成立的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SSB),於日前公布草案向外界徵詢意見。

碳揭露: 台灣企業 去年八成未碳盤查

碳盤查新制上路後,臺灣首波受到衝擊的企業,高科技製造業與電子製造業,像是台積、鴻海、聯電、廣達、友達、佳世達、和碩、緯創等等,這些大型企業都是資本額破百億元的上市櫃公司,屬於碳盤查首波實施對象,需要在2023年底前完成第一階段盤查。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商市場,根據統計,中國每年僅僅因為網購而產生的包裝垃圾,就已經逼近千萬噸之譜。 回到台灣,其實我們也同樣面臨因為網購交易量增加,包裝垃圾增長速度加快的問題。

  • 初期,歐盟規範產品為電力、水泥、化學肥料、鋼鐵、鋁等五大產業產品的直接碳排放,正式起徵後,歐盟很可能擴大管制產業範圍、並增加對間接排放課徵碳邊境稅。
  • 除了專注於替代肉的公司如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外,也有越來越多如Nestlé、Unilever、Tyson、Cargill等老牌跨國食品公司開始進入這塊新興市場。
  • 當然,企業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的結果與績效表現,同樣也是風險與機會的來源之一,在進行鑑別時需要一併納入考量。
  • 這些蘋果供應鏈上的大企業,同樣也會要求其數千個上下游供應商,要求配合完成更嚴格、更積極的減碳目標。
  • 主要是希望企業能夠提供:如何避免排放、依時間序列估計減少的排放量、方法、假設、排放因子及GWP的資料,來了解這些低碳產品的概況。
  • 世界銀行指出要達成巴黎協定控制增溫2°C的目標,碳價格須達每噸40-80美元。

但對於身處供應鏈上游的台廠來說,減碳成功與否,將決定企業是否能生存。 今年在氣候變遷、森林與水安全三個評比項目上,均獲得A級的企業全球僅10家,包含惠普(HP Inc)、花王(KAO 碳揭露2023 Corporation)和萊雅集團(L'Oréal)等。 在水安全上,周志宏也說,台達除了透過基金會公益巡演8K環境紀錄片《水起.台灣》,呼籲大眾重視水資源,也承諾2020年用水密集度將相較於2015年下降30%,透過雨水貯留利用、冷凝水回收、合理用水管控等做法,2019年用水密集度已下降24.6%,今年台達各廠區也有望達標。 包括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行政院長陳建仁、秘書長李孟諺、發言人林子倫、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經濟部次長林全能、金管會副主委蕭翠玲、環保署副署長王雅玢、高雄市長陳其邁、立法委員賴瑞隆、邱志偉、林岱樺及臺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等均出席是項活動。 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年4月,我們宣布將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經過許多單位努力,今天很高興能與大家共同見證碳權交易所的開幕。 1.「台灣ESG永續基金排名」是以台灣金管會「ESG基金專區」內認可的國內外ESG基金,為評比的主要母體,再依各基金每周的績效表現,進行排行。

碳揭露: 永續解方

包裝的方式、材料的選擇,作為消費者的你,可能會感到這些好像都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事情,但又想要在「網購同時達到環境永續」這個議題上貢獻心力? 「企業經營不是只有EPS(每股盈餘),更要在經營的價值上跟國際市場接軌,讓外資能認同我們的金融市場」黃天牧說道。 被問到核廢料問題,吳怡玎回應說,目前全世界僅有5%地區有最終處置場,難道其他沒有最終處置場的國家就不用發展核電嗎? 她說,過去人類也沒有想到太陽光電會發展到如此境界,屆時一定會有處理核廢料的技術誕生,不能以核廢料作為不發展核能的藉口。

碳揭露

其次,GreenBiz報告提到將會有愈趨嚴格的標準化措施,以確保企業揭露的數據是可比較且有助於決策的,其中TCFD和「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將提供未來報告揭露的基本原則。 而國際永續標準委員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ISSB)將會透過不斷的審核和檢討,確保這類的標準能夠發揮其效用。 本份報告匯總標普Trucost數據庫,以及標普全球1200指數中組織的環境績效數據,整理出在經濟衰退、政治動盪、疫情紛擾下的十大關鍵永續趨勢,包含運輸轉型、碳移除、自然資本、替代性肉製品、ESG數據管理、強制碳揭露、循環經濟、水資源管理等。 工總7日表示,2050年推動淨零時間很趕,因此相當需要政府協助,政府成立碳交所後,目前除了碳諮詢方面協助企業盤查、教育等,在國內自願減量的額度交易,還看不到內涵。 工總認為,用自願減量而非總額控制的方式,對於產業來說,節能減碳效果比較不好,政府應該先檢視台灣的總碳排是多少,才能細分產業、企業,一層一層的往下推,才知道各個產業減碳目標。 臺灣3家入選A List的企業都有董事會成員監督氣候變遷議題,並由營運長或執行長擔任最高管理階層。

碳揭露: 美證交會新規 企業應揭露碳排量

CBAM 之適用範圍,初期將以七大項為主,包含:鋼鐵、水泥、鋁、化肥、電力,擴大到氫能及鋼鐵相關下游產品(如:螺絲、螺栓等類似的鋼鐵製品)。 初期階段,雖然只有287 家排碳大戶或250家用電大戶,納入徵收碳稅的範圍內,不過,可見的未來,課徵範圍必定陸續擴大。 全球邁入碳費新世紀,難免會帶動成本上升、經營挑戰變大,但同時也是下一個競爭力躍升的開始,誰能掌握這個新商機,就能領跑淨零新賽局。 第二,高雄一年共排放5700萬噸二氧化碳,占全台碳排量20%,台北僅排放1000萬噸左右。

碳揭露

第一階段為2023年資本額100億以上公司及鋼鐵、水泥業盤查個體公司,2024年完成查證。 第二階段為2025年擴及資本額100億以上公司及鋼鐵、水泥業合併報表子公司完成盤查,並擴及資本額50〜100 億公司盤查個體公司,2027年完成查證。 第三階段為2026年資本額50〜100 億公司合併報表子公司完成盤查,並擴及資本額50億以下公司盤查個體公司,2028年完成查證。

碳揭露: 企業入選!台灣CDP水安全管理評比突破歷年紀錄

2023年完成第一階段碳盤查計算後,企業一方面可以根據碳盤查的結果擬定減碳策略,接下來也能進到數據分析、碳減量的執行階段,持續透過數據蒐集、分析及監測,改善碳排放量,來達到減碳目標。 金管會此次計畫將強制資本額規模不同的上市櫃公司分成三階段揭露碳盤查資料。 揭露的內容包含溫室氣體直接排放,如:自家工廠製成產生的碳排,以及能源間接排放量,如:向台電購買電力。 如Greenbiz 指出,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的通過將鼓勵投資者增加碳捕捉技術的投資並促進未來資金的挹注。 該法案透過修訂《45Q稅負抵減條款》(45Q tax credit),將原本碳技術公司每儲存或捕捉一噸二氧化碳能獲得的50美元補貼提高至每噸180美元,且在提高獎勵機制的同時降低補貼門檻,吸引更多資金進入該市場。 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IFC)2022年推出了《生物多樣性金融參考指南》(Biodiversity Finance Reference Guide),旨在提供投資人一個支持自然資本的投資清單。

另一分由CSRone永續智庫和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今年三月發表的最新調查顯示,二○二一年台灣八成二企業都未做碳足跡盤查。 「辦公室的燈全換成LED,但中央空調換不了。」天氣風險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最近盤查公司的碳排放,算出這家四十人的小公司一年排碳六十噸,因為辦公室是租的,除了空調動不了之外,其他能改的都改完了,接下來要買再生能源憑證,很容易就達成碳中和,呼應政府的淨零目標。 不論是歐盟CBAM規範,或是我國相關政策的調整,皆已顯示全球法規轉型的速度,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快,而減碳已從企業「競爭力」的問題,轉變為基本「生存力」。 碳揭露2023 為了趕在2024年完成碳盤查,以便開始在年報中揭露碳排相關資訊,企業勢必得投入更多時間和IT資源,也將加速企業更進一步邁向淨零。

碳揭露: 環保法規

2018年與2019年則連兩年創新高,分別為63%與75%,同時提交問卷的家數也都有超過100家。 「範疇三」:主要指的是企業生產活動以外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如:租賃、委外業務、員工通勤、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和配送等活動之其他間接排放。 他感謝中鋼、中油、日月光、台塑都體認到轉型的迫切,共同成立「淨零策略大聯盟」,企業拉著地方政府、民間、學界一起做,議會也在今年通過淨零條例。 德凱宜特公司台灣工程處主管李博凡長期研究包裝,他表示,美國亞馬遜公司2019年起便要合作商遵循「無挫包裝」(Frustration-Free Packaging)原則,包括最小包裝、材質可完全回收、商品可最快取出。

從時程規劃來看,歐盟將推出全球首個碳關稅計畫,預計2023年開始實施,2026年全面生效。 初步鎖定高耗能產品,如水泥、鋼鐵、化學、發電業等,未來包括採礦、消費品、汽車零件、航太到家電產品都會受到影響。 像是蘋果(Apple)在供應鏈管理上高度重視保密度,「供應商會擔心,提供營運資料給計算碳排的團隊,是否會觸犯與客戶的保密合約?」劉北辰表示, 使用營運資料,過程會牽涉到審批流程,需要去識別化處理 。 排放係數(Emission Factor)指汙染源排放汙染物時,平均每單位活動量所排放出汙染物量。

碳揭露: 國際標準帶路【進階篇】企業減碳自我檢核表 三張表辨明方向 企業減碳不走冤枉路

台北的目標是全市碳排量要在2030年削減2005年的25%,並在2050年削減50%,主要挑戰是高溫之下的的空調需求。 碳揭露 另外,面對缺水的威脅,2015年至2017年,台北市執行更新老舊水管和修復漏水計畫,共找到2200處漏水處,每年節省61萬3000公噸的水。 43個A等級城市包括倫敦、巴黎、開普敦、舊金山等,北美囊括了24個城市,東亞僅台北、台中、高雄、香港上榜。 有14個A級城市立下2050年以前到達氣候或碳中性的目標,而澳洲墨爾本更將目標提前,要在2020年提前達到淨零排放。

碳揭露

例如,旅館等高耗損建築物每5年就要更換窗型冷氣,以建築使用60年計算,要更換11次。 辦公室冷氣則每7.5年更新一次,總共更換8次,這都會影響碳足跡計算。 2.選擇「CO2資料庫入口」進入後→選擇「年度」→即可填報貴單位相關數據 【操作說明手冊下載】 為使貴單位了解系統操作及數據填報等資訊,特製作「連江縣城市層級溫室氣體碳揭露服務平台登錄操作說明手冊」供參,歡迎下載。 2026年1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後,還可能會有更多產業被納入,歐盟進口商必須申報進口到歐盟的貨物所內含的碳排放量,除非能夠舉證進口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已經支付了碳價,才可以從其最終帳單中扣除相應的金額。

碳揭露: 台達獲得雙A級肯定 減碳、節水雙向並行

此次修改不僅將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入法,未來將強化對製造、運輸及建築業排放行為的管制。 另外,特別是之後將對排放源徵收碳費,並專款專用於辦理溫室氣體減量工作,同時因應國際趨勢,亦將對高碳含量之進口產品徵收碳費。 此舉也將影響許多產業,對鋼鐵、水泥、鋁或其他高碳含量等進口產品有需求的業者將有營運成本增加的風險。 全球對永續性標準關注的組織顯著增加,企業為確保其碳排放總量(包括供應鏈活動),開始在合約中擬定供應鏈中的合作夥伴,必須提供獨立查證。 在國際碳揭露專案(CDP)及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國際壓力之下,企業提前因應供應鏈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建立全面且可信的永續發展策略並非簡單的過程,外部查證將有助於確保供應商數據的準確性,有助於企業組織在淨零轉型路徑做出有效的決策,並可提升對利害相關者之公信力。 碳揭露2023 世界各國政府於COP26 回顧、評估迄今自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簽署之後取得的進展,總結經驗與教訓。

碳揭露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