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潛力股9大著數2023!(持續更新)

Posted by Jack on March 11, 2022

生技潛力股

【財訊快報/記者何美如報導】生成式AI發展突飛猛進,加速醫療服務、數位治療、新型藥物設計開發的應用。 精準醫療近年已成生醫產業新顯學,生成式AI更可望成為發現新藥物和治療方法的革命性工具,加速醫療應用發展,重塑醫療行為產業鏈。 目前AI醫療主要應用在醫療保健,作為「醫師的人工智慧輔助」,也可成為數位治療和健康工具,此外,藥物領域方面,許多創新業者也開始使用生成式AI,測新型蛋白質和藥物的特性,科技業者輝達日前也宣布,投資加速訓練生技公司Recursio 5千萬美元(約台幣15億),用於藥物探索的AI模型。 國內生醫業者也積極應用AI加速發展,新穎生醫的DNlite-IVD103創新生物標記,利用檢測尿液中的生物標記的組合,搭配AI演算法,精準篩選並將患者分為低、中、高風險等級別,做為臨床治療決策參考;光鼎生技也將AI應用於檢測結果智慧判讀與解析。 藥華藥也攜手美商VIZURO,運用AI進行數位轉型計畫,在藥物開發和行銷銷售領域導入AI專案,特別是領先業界,將因果AI運用於罕見疾病患者的精準行銷。 看好AI技術在醫療應用,國內醫材公司近年積極切入開發新品,醫揚已開發出多項AI醫療產品,包含影像分析、醫療電腦、行動護理等,並獲得國際醫療業者採用;商之器積極發展AI加值應用平台並整合行動醫,UDE APP內建AI乳篩助理已開始國際行銷。

生技潛力股

今年前5名有4家藥廠主要為開發新藥,顯示生技產業中的新藥,對市場依然具有吸引力。 生技潛力股2023 藥華藥靠血癌新藥衝上生技股王、權王,市值近1500億元; 隱形眼鏡族群營收雖然持續成長,但市場青睞度略減,去年生技股王晶碩,今年市值和排名都面臨衰退。 第二是生技相關類股,也較不會受到景氣影響,生技股要挑選,因為次族群很多,外界印象中生技股經常大起大落,主因是沒有穩定營收的新藥公司,著重在長期研發、取得藥證,但是像學名藥、製藥廠、或像是隱形眼鏡、醫材、保健、美容等,都有一定營運獲利的模式,比較不用擔心被明年總體經濟的環境衝擊到。 不過,這樣的局勢在過去幾年,因為全球疫情大流行、地緣政治、貿易壁壘等多方面的交叉影響,讓整個生技產業的結構產生了重大變革;由於疫情的快速蔓延,加速了很多新藥審查的時間,讓許多小廠有冒出頭的機會,但這些小廠沒有自己的工廠,於是需要將藥物的生產製造給外包出去。 隨著生技醫療產業的重要性逐漸提升,不僅有許多生技相關的基金、ETF 商品推出,金融市場也出現許多以生技類股為標的的指數,如:美股的 NBI 指數、台股的台灣生技指數等。 五月三日,鑽石生技通過證交所上市審議,不久後,台股集中市場就將新添一名特別的成員。

生技潛力股: 郭台銘喊「中國可沒收」 鴻海:公司有80萬名股東

過去一周來看,綠電產業受到青睞,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崴投控及以鼎元光電為主的新晶投控),股價從十. 四元,這次綠電概念股,從離岸風力發電的世紀鋼、華城、永冠、上緯到亞力,最近太陽能相關的個股也大有起色,像是安集從十五. 一五元、元晶、太極、聯合再生、達能、茂迪,綠電是小英全力推動的六大核心產業之一,大家半信半疑,股價已經跑上來了,像聯合再生去年虧損五六.

  • 從股價來看,在生技產業發展商機蓬勃下,資本市場也適時反映這個趨勢。
  • 董事長林榮錦認為,CDMO 屬於製造門檻高的產業,雖然台灣起步較國際晚,不過只要站穩腳步仍有機會挑戰全球前三大,而旗下三廠只是先導工廠,無法供應全球市場所需,考量未來市場龐大潛在需求,擬建置四廠。
  • 中化生(1762)成立於 1964 年,並在 2010 年掛牌上市。
  • 台灣生技指數連三日收紅,17日上漲0.76%,收在4,122.96點,當日上市生技醫療指數更上漲1.23%,上櫃生技醫療指數同樣收漲,幅度0.48%,皆逆勢走揚,有別於大盤的表現。
  • 其次,上市掛牌且解盲成功,獲致股價一飛千里,但這是否代表該檔股票就此「錢途無量」?
  • 永昕看好,生物製藥產業朝向多樣化、製程複雜化,而 ADC、異體治療細胞需要投入大量研發量能,也是國際大廠不願接觸的領域,而旗下客戶已經在美國進行一期臨床試驗,後續永昕將接續替客戶生產二期臨床所需用藥,將成為公司營運成長利基。

其次,上市掛牌且解盲成功,獲致股價一飛千里,但這是否代表該檔股票就此「錢途無量」? 至於解盲成功與否,則更難有內線,主管機關如美國FDA絕不可能洩漏資訊,而公司投入龐大資金與時間,基本上也是抱持著自己會成功的信念;但當然,未到翻牌,結果不會揭曉。 對於生技產業的投資,一直以來是許多投資人的夢魘,也是不敢輕易嘗試的領域,甚至不少有相當投資經驗的熟手也是望而卻步,究其因2014年基亞(3176)解盲失敗重傷投資人,接著2016年生技股王浩鼎(4174)再度解盲失敗,讓投資人蒙受不少損失。 兩次解盲失敗後續又都衍生出內線交易、圖利等官司,讓產業蒙上一層陰影。 2021年成立Immple Bio Research公司,目前與US Alliance公司一起經營名為「Albioking李海鎮」專業生技YouTube頻道。

生技潛力股: 生技股王股后出爐!首季財報指出,醫材醫美保健股表現亮眼,專家:「這7檔」潛力股後市可期

其中生技股股王保瑞(6472)近期動作頻頻,除砸下12億元買下6個品牌藥外,也入股晨暉(1271)成為最大股東,切入保健食品市場。 針對ETF的推薦標的,陳威良表示,可以尋找市值型ETF,像是投資權值股的0050(元大台灣50),或者說產業主題型的ETF,比方說像半導體、電動車等都有對應的一些ETF。 標的可參考0050、0056(元大高股息)、00878(國泰永續高股息)等都是市值型ETF,產業主題型的00830(國泰費城半導體)或是00893(國泰智能電動車)。 和康生(1783)在大江入股成為最大股東後,也展開實質合作,並積極投入玻尿酸與膠原蛋白兩大醫材生產平台的開發,並透過生產製程的自動化逐步串聯,預計兩年內達到產能目標增加四倍的目標,集團整合效益將擴大發酵。 很多投資人買股票喜歡買飆股,但最甜美的一段經常會有殺機,投資人會賠大錢,都是這樣發生的。

生技潛力股

法人指出,2022年是台灣製藥公司獲利起飛元年,藥華藥、美時陸續上市重磅藥物,先前已授權合作新藥開發案,也有臨床試驗進行及解盲、藥證申請等里程碑進展,如智擎、逸達、台康生、合一,不僅可認列開發里程碑金收入,隨新藥取證上市,研發費用也可望降低。 由於醫療服務大都屬於剛性需求,保健營養及護膚保養產品需求也相對穩定,因此,撇開股價容易暴漲暴跌的新藥股,國內生技醫療股當中,這些年其實也有不少營運平穩或穩健成長的個股。 然而,一個新藥的誕生,從實驗室到產品上市,研發時程往往長達10~15年,所耗資金可能多達150億~200億元台幣,因此新藥公司往往必須讓投資人覺得公司開發中的新藥成功率很高,且未來能創造很高產值,否則難以募集足夠資金投入研發。 台灣的生技產業與美國不同的是,台灣目前較缺乏(一)開發新藥過程中標靶(target)選擇;(二)快速篩選(screening)新藥的生技公司;(三)自行研發經驗不足,多偏向國外技轉代工或檢驗服務。 從台灣生技投資的金額來看,要成立這類型的生技公司所需金額非常龐大。

生技潛力股: 中國市場大餅最具話題

不過,隨著老年人口之增加、生活品質逐漸的提昇,人們愈來愈注重自身的保健,「預防醫學」的概念將逐漸深植人心。 也因此,像五鼎、百略、必翔等上市櫃公司,均以家庭預防醫學產品的領域切入市場,上市後也獲得股票投資人所青睞。 新光全球生技醫療基金經理人游信凱認為,進入第2季後,不乏重要臨床試驗結果及產品最新進展發布,有望激勵股價正向表現,預估今年癌症相關類股也不例外,持續看好有切入癌症創新療法的新藥公司股價表現。 綜觀台股下半年,大環境依舊嚴峻,光是去年就可預見的美國聯準會升息、通膨升溫,就足以重擊股市,更何況又突冒出烏俄戰爭、中國封城等程咬金,導致國際資金不斷在股、匯、債三大市場亂竄,首當其衝就是以成長性著稱的科技股,而最不受大環境影響,且本身就屬民生必需品的生技醫療產業,理當順勢成為下半年多頭要角。 雖然目前尚未傳出有生技業者放棄台股、打算轉投中國股市的消息,但是A股和國內股市的本益比,兩者高低相去太遠,券商私下坦言,「F股(海外企業第一上市)應該都有在評估」。 虞成全認為,未來若中國在上海開放國際板的傳言成真,對有技術、但缺乏資金與通路的國內業者,將是到對岸掛牌的一大誘因。

確實,如果細究九○年代蓬勃發展的電子業,關鍵就在於不斷有人才、資金投入新創企業,如今生技業前仆後繼的創業潮,將是產業得以成長與繁榮的關鍵。 「(NBI)行情亮眼,主要原因是能見度高。」德盛安聯投信副總經理傅子平直言。 他指出,去年聯準會主席葉倫曾罕見公開點名,以生技與社群網站為首的小型股,市價估值已明顯偏高,一度引發生技股價重挫;但生技業因購併頻傳,盈餘成長動能強,一年以後,指數仍舊創下新高。 曾經,台灣生技產業是政府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在資本市場是一大群企業、總市值上看新台幣兆元的火熱生意。

生技潛力股: 特化廠奇鈦科今上櫃掛牌 上漲逾四成

生技產業屬於研發特性的產業,因此研發團隊的實力、生技公司的產業定位決定了生技公司的命運。 由於2001年全球總體經濟環境差,目前大部分以研發為主的純生技公司增資都不容易,甚至連生技創投基金募集資金的進度都落後。 大部分的創投業者都要求生技公司能夠提出實質獲利的經營模式,考慮該公司的關鍵技術及切入生技市場的產業定位(niche)。 同樣的情況也反映在證券業者在承銷輔導生技公司上市櫃的意願,畢竟有可創造高額利潤商品化產品的公司,較易獲得投資人的信賴。 這也說明了近期具有高成長、高獲利生技概念的公司,在證券市場的表現上都是優於大盤的。 五鼎、必翔、百略...等公司的經營策略,均先以能夠維持公司營運、具有獲利機制、高毛利的消費性醫療器材為主。

  • 癌症免疫療法蓬勃發展,利用免疫系統可辨識多種癌症抗原的多樣性,來滿足個人化醫療需求,未來標靶新藥合併免疫療法為一大趨勢,加上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等新技術平台開發,帶來生物藥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DMO)需求及生物相似藥商機。
  • 雖然目前尚未傳出有生技業者放棄台股、打算轉投中國股市的消息,但是A股和國內股市的本益比,兩者高低相去太遠,券商私下坦言,「F股(海外企業第一上市)應該都有在評估」。
  • 四是生技股目前評價仍被低估,黎方國認為,生技股基本面改善,且未來兩年內有機會發酵的題材頗多,如再生醫療、關鍵原料缺貨、疫情共存議題、生物相似藥與CDMO、醣分子新藥國際的嶄露頭角、雙特異單抗等,可望帶動生技股整體評價的提升。
  • 「A+企業名單仍有參考性,但在投資市場上,對個股未來要有看法,」黃國偉建議,投資人可以就本次A+企業名單為基礎,追蹤今年營運表現的狀況,去年高成長、高獲利的股票,只要在今年維持小幅成長自然最好,若衰退,幅度也不要太大,而當股價出現修正時,就是趁低檔撿便宜的投資機會。
  • 大盤陷入箱型整理,但不少個股都有比大盤更好表現,甚至逆勢創下歷史新高,萬寶投顧王榮旭分析師表示,找到受惠疫情的股票,不論生技股或是電子股,都能成為「會飛的豬」,股價表現後市看好。
  • 所以,投資人仍需透過專業的創投基金經理人或專業券商,審慎評估生技投資標的以確保獲利。
  • 例如國家實驗研究院為加速高階醫材的開發和成功率而開創「臨床前手術及照護措施」,為多樣化高階醫材設計客製化專案服務。

另外,新版「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延長十年,擴大租稅獎勵適用範圍,新增納入再生醫療、精準醫療、數位醫療、創新技術平台和CDMO(委託開發代工)等新興項目。 其中,CDMO更是吸引廠商爭相卡位,保瑞攜手台新健康基金,啟動30億元CDMO投資併購計畫,永昕、北極星-KY也大手筆建廠,樂迦、長聖專攻的細胞製備,大江有美國廠、和康生挹注業績,也備受關注。 從股市的資金流向來看,今年上半年最投機的熱錢集中在生技股及高價IC設計股,這些炒作激烈的資金,大多數獲利都十分豐厚,從這兩個族群出來的錢往何處去?

生技潛力股: 集團、投信年終作帳例數計時,鎖定十大高機率上漲股

中化生(1762)旗下產品多元,其原料藥可用於治療心血管疾病、預防器官移植排斥,也有抗癌症藥物、肌肉鬆弛劑、抗真菌劑、抗糖尿病藥等。 另外中化生(1762)為亞洲少數兼具化學合成與醱酵技術的原料藥廠,其中醱酵製程為利用菌種進行生產,並以化學方式進行半合成,相關產品製程較複雜且價格較高。 中化生(1762)成立於 1964 年,並在 2010 年掛牌上市。 公司為製藥集團中化(1701)的子公司,中化(1701)集團持股約佔 3 成,而中化生(1762)為台灣第一家原料藥廠商。 其中生技股中化生(1762) 2 座工廠街位於台灣樹林,且客戶也非中國廠商,因此較不容易受到中國限電衝擊。

此外,上市車用相關公司旗下子公司也捷報頻傳,汽車零組件廠為升旗下的為昇科,宣布內輪差毫米波雷達、車內生命偵測系統,均已打入大陸車廠,預計年底相繼放量;車王電旗下華德動能,則是簽下85輛電動大巴訂單、營運進補,車用電子、電動車相關供應鏈熱鬧滾滾,兩檔股價周漲幅達20.05%、18.4%。 本土大型投顧指出,製藥業與景氣關係度低,人口老化、新藥上市為製藥產業成長驅動因子,預估全球製藥市場將從2022年的1.4兆美元,成長至2027年的1.8兆美元,2022~2027年年複合成長率為4.5%。 從圖 2 看中化生(1762)的營收組合,並搭配圖 3 瞭解相關類別藥物用途說明。

生技潛力股: 美股開盤道瓊上漲200點 科技股帶頭領漲

今年以來,生技醫療產業重大利多不斷,包括6月阿茲海默症新藥獲美FDA核准,及首度應用於人體的CRISPR基因編輯療法,在第一階段臨床實驗結果正面,皆為生技醫療產業注入強心針,加上市場資金活水不斷挹注新藥開發,加速臨床實驗前試驗需求大增,使得全球委外研發服務(CRO)商機火紅,相關個股今年股價亦有良好表現。 新光全球生技醫療基金經理人李淑蓉表示,今年6月以來那斯達克生技指數(NBI)表現強勁,指數一度創新高,上漲原因除阿茲海默症、與基因編輯藥物有重大進展,還包括疫苗股納入標普指數、接獲大單、各國擴大疫苗適用年齡等利多不斷。 而近期美國FDA又正式批准輝瑞BNT新冠疫苗,使其成為全球首支獲美國藥證的授權疫苗,預估未來將大幅提昇民眾主動接種意願、或地方政府、企業、學校等一波波強制施打令,皆可直接帶動疫苗另一波銷售動能。

生技潛力股

新光全球生技醫療基金經理人游信凱表示,從今年下半年起,全球生技醫療產業前景發亮,目前美股生技醫療類股估值相對合理,原本市場擔憂美國「通膨削減法案」對藥價降價幅度會影響藥商的獲利,不過最終版本內容,對未來十年整體醫藥營收影響僅低個位數比例,亦對大型藥企影響有限,讓藥價議題終於撥雲見日。 可以從台汽電(8926)及鉅邁(8435)這兩家公司的例子,來看上漲元素的影響。 台汽電(8926)現金股利穩定增加,殖利率維持5%左右,而股價則是沉悶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它近年發揮專業,承攬工程數量顯著增加,帶來營收和盈餘的增加,另外還併購苗栗電力公司、新增太陽能電廠等,具備這些上漲元素,所以股價已經上漲到40 元,若是投資人從20 元開始持有,在股利及價差雙重收穫下,獲利可說是滿載而歸。 首先,在資訊取得部分時間落差有限,就新藥開發公司而言,影響股價最重要的幾個關鍵,比如臨床解盲時間的預估、該新藥市場規模、現有競爭者等資料,這些資訊攸關長期價值得評估,投資人並不會因為稍落後於公司內部人取得而影響股價。

生技潛力股: 上漲元素有7 種,你抓到哪一種?

製藥業則由傳統的化學合成法轉向高產能的醱酵製程生產原藥料的方式切入生技領域。 需特別提及的是,目前上市櫃的生技概念公司同樣具有「中國概念」以及「外銷概念」的題材(此亦為投信法人、自營商炒作的題材),充分顯示生技產業需以國際性的全球定位為出發點,台灣的地區性市場已無法因應生技公司的生存與發展。 隨著2000年股災,2001年第一季高科技產業獲利警訊持續公佈,許多高科技大廠均開始考慮轉投資生技產業,甚至是傳統產業的統一集團、台鹽、中橡等,亦開始轉型生物技術的投資研發與佈局。 國外高科技大廠如Motorola、Hitachi、Agilent等都已經投入生物晶片領域,未來生物晶片將普遍應用在疾病檢測上。 臺灣目前已有 87 家公司被政府審訂為新藥生技公司,共有 28 項產品上市6。

生技潛力股

財團法人生技中心董事長李鍾熙說,台灣生技業的優勢,不僅國內投資人已看到,最近他也接到許多來自國際間或大陸企業有意投資台灣生技業的想法,尤其是台灣具有發展優勢的醫療照護服務產業,就是許多國際資金鎖定的目標,這將是百花齊放的生技產業中一個全新領域。 生技產業近期有兩檔個股股價分別因新藥訊息與傳出獲併購消息大漲50%與100%,帶動生技基金表現。 法人認為,今年是生技具轉機的一年,除整體獲利由負轉正之外,大型製藥廠尋找未來成長動能,將使得併購題材持續成為下半年生技投資焦點,投資可往生技族群中的中小型股靠攏。 所以國巨明年業績再進一步跳升,今年減資後的獲利EPS超過50元,明年約55~60元,股價嚴重低估。 生技潛力股2023 生技潛力股 美國生醫新藥控股集團(ABHG)2月20日在台北圓山飯店舉辦成立酒會。 據了解,ABHG是以收購台灣具發展潛力的生技新藥廠商,並透過SPAC合併上市方式達成赴美上市為目的而成立的企業,該公司總部設於美國,在台灣設有聯絡處。

生技潛力股: 生技股下半年題材多 成資金避風港

過去幾年,台灣新藥公司陸續有智擎、中裕拿到美國藥證,但股價都不若它們在二期、三期試驗時的表現。 雖說藥證是新藥研發的最後一哩路,是重要里程碑,但拿到藥證就開始進入實際的營收數字表現,新藥到底有沒有市場價值,即見真章。 楊育民說,過去兩年,美國面臨通貨膨脹、利率上升,加上拜登發布《2022 年降低通膨法案》(IRA) 來降低藥價,多種因素把美國生技投資人嚇跑,不過同時間,台灣具有豐厚資金,與美國資本市場出現黃金交叉。 針對「跨域科技領航前瞻大未來」議題,首場演講由美國National Resilience公司創辦人楊育民主講「把握契機 建立跨領域創新生物科技護國百岳群」;台灣微軟公共事業群總經理陳守正主講「生成式人工智慧與醫療生技產業」;國科會科技辦公室主任劉祖惠主講「台灣精準健康產業推動成果與布局」。

A 公司宣佈引進國外授權新藥開發,可望加速新藥研發進度,股價應聲上漲。 下次看到這個新聞請想一想,如果一個有潛力的新藥要授權,為什麼不授權歐美,而是給臺灣股本不到十億臺幣的生技公司呢? 如果你認為說不定瞎貓碰上死耗子,那也建議觀望一陣子,畢竟新藥的研發動輒十年,看到新聞就買的散戶,套牢可能得多怪自己。 藥證股中,台康生開發的生物相似藥EG12014(Trastuzumab Biosimilar),已由專屬授權(除台灣及大陸以外)的策略夥伴Sandoz完成向美國FDA藥證審查申請,法人預估有機會在2022年取證上市。 台灣生技指數連三日收紅,17日上漲0.76%,收在4,122.96點,當日上市生技醫療指數更上漲1.23%,上櫃生技醫療指數同樣收漲,幅度0.48%,皆逆勢走揚,有別於大盤的表現。 鉅邁(8435)近5 年的現金股利平均3.27 元,是一家有穩定股利的公司,如果在50 元以下的價位買入,就是具有年報酬至少6.4%的「穩定報酬率」的股票。

生技潛力股: 相關

公司主要靠兩大業務發展,分別是全球代工CDMO業務(約占3成)及全球市場銷售業務(約占7成),併購安成製藥後,CDMO業務明顯成長,今年併購效應將完整浮現。 去年第4季因為CDMO工廠加拿大歲休,導致獲利不如預期,但這種季度性的調整並不會對公司成長有太大的影響。 加上今年旗下銷量第1名的藥物,不用再繼續支付原廠Takeda權利金,而且3月後不再代理低毛利藥物Paclitaxel,雖然營收會衰退一些,但整體毛利率會上升,公司獲利品質會更健康。 若以公司平均25倍~30倍的本益比來看,今年仍有滿大的上漲空間,而且這些都沒有考慮政府繼續加大CDMO扶持力度,因此我覺得保瑞是值得關注的標的。

點火的起點,是在去年4月,新藥研發公司合一生技宣布,拿到5.3億美元的授權成果。 在這個國內生技產業單一新藥的最高授權金額紀錄之後,國內生技產業的好消息彷彿接力賽一般,一棒一棒接續而來,讓生技產業今年表現持續火熱。 在「產業創新打造全球競爭力」議題上,台杉生技基金合夥人沈志隆將主講「疫後全球生技快速轉型 以創投觀點探討全球生技投資」;保瑞藥業董事長盛保熙也將受邀演講「臺灣生醫企業國際合作或併購機會」;經濟部工業局局長連錦漳將主講「疫後生醫產業轉型 建立國際新競力」。

生技潛力股: 台灣供電敲警鐘!分散電網熱議多年 為何遲不上路?

法人預估,Sony VR裝置預估明年下半年推出,有望挹注其營收,明年EPS有望上看3元,看好股價有望上攻200元,激勵其單周強漲21.54%,9日最高價衝126元,創掛牌新高。 例如,泰鼎 - KY(4927-TW) 受惠 NB 急單,4 月營收創同期新高,5~6 月業績高檔、或有再創高機會,5 月 25 日股價收盤創新高,本週是 5 月最後一週,下週開始又要陸續公布 5 月營收,資金已經在提前卡位業績好的股票。 萬寶投顧王榮旭分析師表示,新冠疫情加上香港問題,美中角力戰三天兩頭就上演,外資 5 月繼續賣超台股超過千億元,外資只要不回頭,大盤就只能在箱形區間整理,但如果看大盤做股票,今年會錯過很多機會。 大盤陷入箱型整理,但不少個股都有比大盤更好表現,甚至逆勢創下歷史新高,萬寶投顧王榮旭分析師表示,找到受惠疫情的股票,不論生技股或是電子股,都能成為「會飛的豬」,股價表現後市看好。 《日法人買賣超》8/28(一)漲幅排行榜 代號 公司 8/28股價 漲幅(%) 自營商買賣超 投信買賣超 外資買賣超 買賣超合計... 《日法人買賣超》8/28(一)跌幅排行榜 代號 公司 8/28股價 漲幅(%) 自營商買賣超 投信買賣超 外資買賣超 買賣超合計...

特別之處,首先在於它是第一檔以「創投」為主要營運項目的上市公司,財報上的營運數字變化,高度連結著旗下各轉投資公司在特定期間內的股價、評價波動,也大大挑戰市場對鑽石生技投資價值的判斷邏輯。 合一糖尿病新藥今年拿到藥證,異位性皮膚炎新藥取得授權金,仍坐穩台灣生技股市值冠軍。 高端疫苗以新冠肺炎疫苗通過EUA,竄榜上第二名,生技股王則由逆勢成長的晶碩奪下。

一年一度的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自明(28)日至30日召開,今年會議主軸為「前瞻生醫.全齡健康.智慧未來」,會議將聚焦生醫三大趨勢,包括跨域科技融合、疫後產業創新、智慧健康發展,因應新興技術如半導體、AI突破式發展,及後疫時代生活型態的轉變。 事實上,雖然說台灣生技業指數一年來表現不佳,但資本市場對生技股的熱絡程度,卻也是全世界少見,當然也引發更多國內外資金投入生技業,尤其是專業的生技基金,從國內的鑽石生技、潤泰集團旗下的資金,到眾多國際私募基金頻頻拜訪國內生技業者,也讓第二波創業的規模與品質都有同步的提升。 在第二波創業潮中,創業的人才與品質都不下於第一波,例如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加持的醣基、哈佛大學精神科權威蔡果荃創辦的心悅、學名藥四大天王之一的趙宇天創辦的泰福生技、生技天后許照惠成立的潤惠、已三度募得國際資金的喜康生技,還有由安成藥業董事長陳志明轉投資的安成生技及新源生技等,這些都是新藥領域備受矚目的新案。

累計前4月營收約為6,565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1%,而隨著對先進半導體晶片的需求增加,加上半導體供應鏈庫存水平預計將恢復到正常季節性水準,這將有助於台積電在下半年營收成長,目前AI的成長趨勢不變,這將帶動HPC相關晶片的成長。 HPC處理器需要使用先進製程和先進封裝,這兩項都是台積電的強項,領先同業,因此未來幾年的營收年複合成長率可望達到15%至20%的目標,長期毛利率可達53%以上。 此外,目前本益比約僅十倍左右的公司數量,更是史上新低,因此,統一投研部看好台灣生技為期一~二年的中長線趨勢,主要是題材和獲利兼具,鉅額授權與被併購的機會也大增。 就時間序來看,2021年第一季就有逸達治療前列腺癌藥物FP-001完成美國授權案;藥華藥治紅血球增生症新藥P1101有機會取得美國FDA上市許可;保瑞有併購GSK加拿大廠的代工訂單效益展現;合一治療糖尿病足慢性傷口潰瘍(DFU)的新藥ON101,也規劃3月向美國FDA完成醫材類補件申覆。 董事長林榮錦認為,CDMO 屬於製造門檻高的產業,雖然台灣起步較國際晚,不過只要站穩腳步仍有機會挑戰全球前三大,而旗下三廠只是先導工廠,無法供應全球市場所需,考量未來市場龐大潛在需求,擬建置四廠。

生技潛力股: 台灣》受基亞衝擊 恐慌殺出 類股市值蒸發逾二千億

答:將來股利一個會以投資標的實現,另一個會以評價,但評價方式會採保守。 我們追求利益最大化,生技產業經常是零和遊戲,是具有爆發力,鑽石生技的中心思想是創造生技旗艦公司,爆發力可能讓股價從20元變成500元,其他產業反而沒有爆發力,但生技產業困難的可能是一千家只有一家成功,如何選到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的機會是個難度。 生技潛力股2023 若如每年最後一個月股市出現暴跌,營收能會出現負值,但我們是看長期組合價值,且有很多組合都已經脫離初期,就像現在美股科技股修正,但默克製藥股價還創新高,關鍵在於投資標的有無創造市場。 核酸部分也是未來會投的領域,如這次莫德納疫苗讓大家見識到,但20多年前有家公司鎖住專利,但2018年技術已經出來,是未來全新技術,這市場會巨大。 我們支持是很奇怪的支持,因為科學家不會設公司,我們幫忙取名字,取得他們同意,幫他徵人、訓練、建立公司制度SOP甚至設立實驗室,技術一直往前走,技術擁有者專心做技術,這樣就會很快速,否則初創一開始要先摸索,設實驗室等,目的不是要折騰他,是要他發揮出來。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