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躍頭永寧村6大伏位2023!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John on October 2, 2021

龍躍頭永寧村

鄧元亮號銑,正六品承德郎,曾任江西贛縣縣令,相傳在南宋靖康建炎間提兵勤王,在亂軍中救出南逃的「幼宗姬」,後將她許配給兒子鄧自明(號惟汲),原來此女是宋高宗之女、宋孝宗之姊。 宋光宗即位後,終尋獲其下落,以「皇姑」相稱,追封鄧自明為「稅院郡馬」,並賜地於東莞。 龍躍頭永寧村2023 龍躍頭永寧村 皇姑生有四子:鄧林、鄧杞、鄧槐、鄧梓,長子鄧林獲授「迪功郎」,其餘三人為「舍人」。

龍躍頭永寧村

其後何真因一宗叛逆案被株連,鄧氏才得以收回原有的土地,但鄧季琇早已作古了。 寶安鄧氏始祖鄧符協於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進士及第,獲授陽春縣令,官至南雄倅。 卸任後舉家落籍寶安岑田退隱田園,建立「力瀛齋書院」,教化一方。

龍躍頭永寧村: 分类:香港围头乡村

鄧元亮號銑,正六品承德郎,曾任江西贛縣縣令,相傳在靖康建炎間提兵勤王,在亂軍中救出南逃的「幼宗姬」,後將她許配給兒子鄧自明(號惟汲),原來此女是高宗之女、孝宗之姊。 光宗即位後,終尋獲其下落,以「皇姑」相稱,追封鄧自明為「稅院郡馬」,並賜地於東莞。 皇姑生有四子:林、杞、槐、梓,長子鄧林獲授「迪功郎」,其餘三人為「舍人」。 龍躍頭文物徑是政府於新界設立的第二條文物徑,1999年12月4日正式開放,長約2.6公里,串連了多所文物建築,市民只需花半天時間,便可領略粉嶺龍躍頭一帶傳統的面貌及居民的生活。

  • 龍躍頭(英語:Lung Yeuk Tau),位於香港新界粉嶺聯和墟以北,龍山山腳,麻笏河以東。
  • 圍內建有三排朝向東北的房舍,但由於隨時代發展,圍內的傳統房舍已所餘無幾。
  • 再傳四代分為五大房:元英、元禧、元禎、元亮及元和,在東莞興建宗祠「都慶堂」,設置祠產。
  • 鄧季琇中年喪妻後,直到60歲才在龍躍頭續弦再娶,晚年得兩子,只有實安一子存活。
  • 新界鄧氏是中原士大夫之後,在西晉永嘉年間因五胡亂華而南遷,次第經江西吉水、廣東南雄、東莞等地移居到寶安。
  • 龍躍頭文物徑的構思源自古物諮詢委員會,經古物古蹟辦事處籌備多年而成,並得到當地居民、北區區議會、建築署、北區民政事務處,以及香港賽馬會、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香港旅遊發展局等機構的鼎力支持。

現今可考龍躍頭的最早居民爲宋代末年從廣東[潮州府]揭陽縣遷居而來的彭氏一族,惟彭氏在龍躍頭活動的歷史記錄甚少,而彭氏在該段時間的人丁相對單薄。 元朝末年,原籍江西吉水的鄧氏鄧季琇(外號松嶺)遷移到龍躍頭,原龍躍頭彭氏出走至西南方的粉嶺樓定居,形成今天的「粉嶺彭氏」。 南宋覆亡,元朝統一天下,對前朝遺臣加以迫害,以宋室自居的鄧氏首當其衝,長房鄧林之曾孫鄧季琇(號松嶺),乃四兄弟中的老么,為人耿直,遭迫害變得一無所有,隻身離開東莞,潛逃到龍躍頭圖謀發展。 鄧季琇胼手胝足的開墾,開闢了百多畝良田,更將彭氏逐離龍躍頭。 鄧季琇中年喪妻後,直到60歲才在龍躍頭續弦再娶,晚年得兩子,只有實安一子存活。 明朝洪武年間,國是初定,在全國進行丈量土地以明徵錢糧,鄧季琇被東莞伯何真誘騙,將名下的土地用何真的名義申報以獲取豁免賦徭,當朝廷核實地權時,何真將全部土地侵吞。

龍躍頭永寧村: 歷史

再傳四代分為五大房:元英、元禧、元禎、元亮及元和,在東莞興建宗祠「都慶堂」,設置祠產。 隨年月推進,各房子孫開枝散葉,分散到東莞、茂名,甚至廣西一帶。 龍躍頭永寧村2023 元禎及元亮兩房人丁興旺,子孫大部分留駐寶安(後成新安),元禎一系聚居在元朗屏山一帶。 而元亮一系除第二房(鄧杞)遷居東莞石井外,其餘各房分佈於新界的龍躍頭、錦田、廈村、大埔頭、萊洞等地。

據說永寧村村址的前身是紅沙嶺,泥土呈紅色,因而得名。 龍躍頭的五圍是指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或稱嶺角圍)和新圍(或稱覲龍圍),六村則是麻笏村、永寧村(或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五圍六村給沙頭角公路從中分隔。 永寧村內原來的房舍主要排成三列,全部面向東北,前排房舍比後排為低,以獲得更佳的風水;現今大部分已改建成新屋。 龍躍頭(Lung Yeuk Tau)小巴總站,位於新界北區粉嶺聯和墟東北方,為新界專綫小巴54K線的循環點。

龍躍頭永寧村: 永寧圍

再傳四代分為五大房:鄧元英、鄧元禧、鄧元禎、鄧元亮及鄧元和,在東莞興建宗祠「都慶堂」,設置祠產。 鄧元禎及鄧元亮兩房人丁興旺,子孫大部分留駐寶安(後曾名為新安縣),鄧元禎一系聚居在元朗屏山一帶。 而鄧元亮一系除第二房(鄧杞)遷居東莞石井外,其餘各房分佈於新界的龍躍頭、錦田、廈村、大埔頭、萊洞等地。

龍躍頭永寧村

村口的牆壁已有一半被重建,村口對聯「永門迎百福 寧村納千祥」。

龍躍頭永寧村: 香港巴士大典

1999年12月4日龍躍頭文物徑正式開放,為香港第二條文物徑。 部份文物包括粉嶺天后宮、松嶺鄧公祠、老圍門樓及圍牆等。 新界鄧氏是中原士大夫之後,在晉永嘉年間因五胡亂華而南遷,次第經江西吉水、廣西南雄、廣東東莞等地移居到寶安。

龍躍頭永寧村

龍躍頭位於香港新界粉嶺聯和墟以北,龍山山腳,麻笏河以東。 俗名龍骨頭或龍嶺,該地有山名龍躍嶺,相傳有龍跳躍其間而得名。 古物古蹟辦事處於1999年在此設立龍躍頭文物徑,以小坑村為起點,於崇謙堂結束。 龍躍頭文物徑的構思源自古物諮詢委員會,經古物古蹟辦事處籌備多年而成,並得到當地居民、北區區議會、建築署、北區民政事務處,以及香港賽馬會、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香港旅遊發展局等機構的鼎力支持。 龍躍頭文物徑是宋朝皇族後人鄧氏聚居之處,沿著文物徑,你可以在多個歷史古蹟中訪尋皇族的蹤跡,認識豐沛的本地生活文化。 永寧圍的門樓建於1744年,以紅粉石築砌,兩旁的對聯為「永承吉水 寧住龍山」。

龍躍頭永寧村: 新界の奥へ、時空を超えたショートトリップにでかけませんか?

龍躍頭位於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面,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 圍內布局基本依舊,正中主巷盡頭為神壇,供奉文武二帝,與正門相對。 永寧村毗鄰永寧圍,亦稱大廳,原為永寧圍的分支,約有三百年歷史。

圍內建有三排朝向東北的房舍,但由於隨時代發展,圍內的傳統房舍已所餘無幾。 龍躍頭範圍頗廣,包括五圍六村,即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又稱嶺角圍)及新圍(又稱覲龍圍),以及麻笏村、永寧村(又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及覲龍村,兜轉其中可見舊式青磚圍牆,很有古舊味道。 龍躍頭(英語:Lung Yeuk Tau),位於香港新界粉嶺聯和墟以北,龍山山腳,麻笏河以東。 俗名龍骨頭、龍屈頭或龍嶺,該地有山名龍躍嶺,相傳有龍跳躍其間而得名。 龍躍頭位於粉嶺聯和墟東北方,由新界原居民鄧氏族人所建立,而鄧氏族人亦於龍躍頭一帶建立了合共十一條村落,被稱為「五圍六村」。

龍躍頭永寧村: 永寧村

新圍又名覲龍圍位於香港新界粉嶺龍躍頭,是龍躍頭鄧族聚居的圍村,為龍躍頭「五圍六村」之一。 龍躍頭永寧村2023 圍村門樓於1988年先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圍牆及更樓則於1993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新界鄧氏是中原士大夫之後,在西晉永嘉年間因五胡亂華而南遷,次第經江西吉水、廣東南雄、東莞等地移居到寶安。

  • 皇姑生有四子:林、杞、槐、梓,長子鄧林獲授「迪功郎」,其餘三人為「舍人」。
  • 光宗即位後,終尋獲其下落,以「皇姑」相稱,追封鄧自明為「稅院郡馬」,並賜地於東莞。
  • 皇姑生有四子:鄧林、鄧杞、鄧槐、鄧梓,長子鄧林獲授「迪功郎」,其餘三人為「舍人」。
  • 永寧圍的門樓建於1744年,以紅粉石築砌,兩旁的對聯為「永承吉水 寧住龍山」。
  • 明朝洪武年間,國是初定,在全國進行丈量土地以明徵錢糧,鄧季琇被東莞伯何真誘騙,將名下的土地用何真的名義申報以獲取豁免賦徭,當朝廷核實地權時,何真將全部土地侵吞。

圍村門樓於1988年修復完工,於門樓公告為古蹟後,圍村司理同意將圍牆及四角更樓列為古蹟。 當時圍牆及更樓部分已倒塌,修繕工程由政府資助,於1994至95年全面重修。 龍躍頭永寧村 村內房舍主要分成三排,面向東北,前排房舍比後排稍低,以獲得更佳的風水。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