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15大好處2023!(震驚真相)

Posted by Jack on May 30, 2021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武玉玲的編織作品原有的延展性及生命力也看似停擺,即使作品背後所說的故事與視覺感受相悖。 在廁所旁邊的逃脫星球(Planet Escape)與一樓的另類重力星球(Planet Alternative Gravity)因為位置在美術館的設定也令人感到相當脫軌。 這樣的離散的展覽呈獻不禁讓人質疑星象館比擬的運用是否只是牽強。 羅迪給茲 (Fernando Palma Rodríguez)的作品。 同樣在台北作為雙年展的開場作品,近兩公尺的機械裝置在龐畢度的空間內令人感到格外壓迫。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他是川普的前首席策略長,過去曾執導多部為另類右派政治宣傳定調的紀錄片。 班農的紀錄片裡所描繪的未來,是一幅深陷經濟危機、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世俗享樂主義泥沼的恐怖景象。 唯有強人執政,才有可能建築起一道堡壘,以捍衛家庭價值觀、基督教信仰、軍事力量以及美國的經濟。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氣候危機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與社會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澳洲大火延燒超過5個月,已有超過3個台灣面積的森林受焚。 雖然12年前一份氣候變遷報告早已預言此結果,但澳洲卻因近年政治權力鬥爭,使氣候變遷淪為口水戰,種下惡果。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這個最高權威可以是一位具人形象的神祗,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例如國族、資本、市場、科學、民主、自由等。 除此之外,主辦單位更打造「全場域沈浸式學習」,不只持續舉辦每年備受歡迎的Hands on Lab實戰工作坊課程,也把整個會場打造成開發者的學習聖殿,不管是主要議程還是場邊交流,會場內每個轉角都藏有技術彩蛋等你解鎖。 最特別的是,今年還特別新增「開發者Lounge聊天吧」,讓開發者與經理人盡情交流洞察與趨勢。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政治與政策

他們以海牙國際刑事法院仲裁的一宗案件為研究標的,藉檔案陳列裝置展現法院從業人員的實驗方法學。 本計畫特別招募導覽員作為現場中介者,引導觀眾重整證據資料、透過圖像創造出新的敘事,從而由其觀點對該案例產生新的論述。 如果我們同時生活在不同的星球上,則必須適應地緣政治,感受星球間的縱橫捭闔,這是另類重力星球的概念。 保茲(Pierre Pauze)的全新影像裝置作品《Mass(質量/彌撒)》,透過現實中兩位知名物理學家的對話,探索當代物理學有關世界物質性的辯論:空間對於部分人而言是虛空的;然對另一部分人而言虛空並不存在,空間中實則充斥著不可見物質,它可能是連接宇宙萬物的紐帶。 《2020台北雙年展》將主題命名為「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選擇在這個疫情時代下,用藝術家的視角,帶領我們探索更深一層的哲學思辨。

  • 雖說如此,乍看之下依然意圖不明,不是個流暢的空間對話。
  • 在展覽落幕、籌劃編輯這本專輯之際,臺灣疫情急速升溫,讓藝術的基礎設施與創作方式難以迅速回到我們原本熟悉的樣貌,也迫使我們須更積極面對那些原本堅信的實則並非堅不可摧的事實。
  • 「為什麼一個企業可以如此的囂張?這個企業的囂張的基礎是從哪裡來的?」我認為這是每一個台灣公民需要逼問自己的問題。
  •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6日專電)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6日於龐畢度中心梅斯分館登場。
  • 在那裡,小販攤位上擺滿人造花、花環、塑膠玩具、LED,還有林林總總的廉價製品。

就像這個問題不再關乎於以不同觀點看待相同星球,反而涉及相互碰撞的數個星球之構成和形態。 多元主義(pluralism)在此呈現明確的本體論形態,彷彿我們真實地生活在不同地球上,這些地球彼此相互衝突,而這即是本期文章〈應對星際戰爭〉(Coping with Planetary Wars)所探討之主題。 一個接著一個的「世界秩序」一直將地球視為相當同質化的地方,各類資源、不同利益和諸多主權在此皆在同質而包羅萬象的「自然」概念下統合為一。 本期探討艾督瓦多‧維威洛斯‧德卡斯特羅(Eduardo Viveiros de Castro)論述中從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轉變為「多元自然主義」(multinaturalism)的轉向。 隨著一連串的臨界點(tipping points)的來臨,我們也同時見證存在於抛棄地球之人、試著讓地球更適宜居住之人,和宇宙觀始終不符合全球化計劃理念之人之間的分歧。 這種分裂的狀態和許多二十世紀政治生態學策略直接相悖——特別是政治生態學的高風險能為避開政治行動傳統上無趣的談判和商議過程提供正當理由的這個原則。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審視彼此的歧異 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彷彿魔法般,我們取道一條長長黑洞,從世界的一處到另一處:這條「全球化」的捷徑。 馬克提拉(Antonio Vega Macotela)作品《燃燒的地景》運用網路駭客及行動主義者經常使用的「圖像隱碼術」來隱藏祕密訊息,將外洩的機密名單編碼織進作品的經緯交錯之中,藉此對逃稅者提出指控。 因此,這批織毯具備雙重身分:精心編織的風景圖像,或是一座檔案庫,列舉跨境金流、逃避國內稅制系統的公民。

在臺灣,「維安」的概念也是一個不斷被審視和討論的熱議題。 藝術家秦政德與其協作者以士林及北投的軍事和歷史背景為根據,作品《在冷戰裡生火》由臺灣冷戰時期地下防空洞及防禦設施相關的各種裝置和文物排列組合而成,談論當時國家如何進行監控、維持黨國政權。 從畫作到影片、從裝置到文物展示,展覽呈現內容的方式包羅萬象。 我最喜歡實地星球的部分,用數據化的方式去建構我們存在的世界。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北美館台北雙年展帶你進入危機重重的意識形態星象探索

本屆雙年展將美術館視為一個模擬天體運動的「星象廳」,受邀的藝術家、行動者和科學家將探索不同「星球」之間的引力。 丹尼爾史帝曼孟加聶(Daniel Steegmann Mangrane)以不完全無限的數學符號,提示一種介於盈滿及虛空、連續 及中斷之間的交互作用,指涉過渡的狀態。 作品使用的克里斯卡(Kriska)鋁製金屬簾,常見於藝術家孩提時期生活的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南部,這種鋁簾輕盈且色彩鮮明,當有人穿越簾幕時,會發出獨特的金屬碰撞聲。 簾幕融入北美館建築體,同時又與其自身形構出的宏偉幾何造型形成強烈與幽微的對比。 簾幕將空間分割成不同區塊,在觀眾穿越的當下產生非物質化的 空間,也誘發出此作品稍縱即逝的本質。 藝術家認為,當觀眾 走出展間,這些金屬鍊狀簾幕會形成各種應力的環境。

● 維生素及礦物質 除了胺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也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雖然需求量不多但也不可或缺;不過,維生素及礦物質來源眾多,若僅仰賴個人飲食,想要均衡攝取相當困難。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就發現,台灣成人礦物質攝取缺乏的現象非常普遍,其中鈣質更有約9成以上的民眾攝取不足。 ● 原來蛋白質也有優劣之分──什麼是優質蛋白質? 沒錯,蛋白質不只有區分品質高低的,評估方式還五花八門。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主題

「為什麼一個企業可以如此的囂張?這個企業的囂張的基礎是從哪裡來的?」我認為這是每一個台灣公民需要逼問自己的問題。 您的支持將有助於《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促進多元進步的社會對話。 最後是「平反星人」(the Vindicatian),包括那些信奉部落的、原住民信仰的,或是實踐與現代生活不同或相反的生活方式的人。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2023 在過去他們被視為原始、未開發、不文明、傳統及迷信;是時候為他們平反了。 2023年9月,一年一度的「DevDays Asia亞太技術年會」即將於台北、高雄盛大舉辦,邀請美國微軟總部的頂尖專家、相關產業高階經理人以及各行各業的資深開發者共襄盛舉。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諸如人類與非人類世界之間的相互依存等題旨(2018台北雙年展)已藉由將美術館轉化為生態思考和實驗的行動基地進行探討。 在這個分裂的狀態中,最後的「共同點」就是我們都有面對未來的責任,從這個角度來看,接受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星球上也許能有效釐清一個重點:這能讓我們知道誰是盟友、誰是敵人。 這種「外交新碰撞」(diplomatic encounters)的可能性尚待建構,但以此為目標已是不同於戰爭和衝突路徑的激進改變。 「實地星球」無止盡地在地球負載界限內尋找實現人類文明繁榮的方法。 臺灣中部太魯閣峽谷因地震、山崩、侵蝕、風化等地理動力格外活躍而設有地質觀測站,藝術家張永達轉化他在當地田野調查的經驗,以裝置作品探索地球臨界區,亦即岩石、空氣和動植物相互作用,創造生命存活條件的地球表層。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你對哪顆星球有共鳴?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策劃5大意識形態星球展區

自今年起,北美館將與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進行為期數年的合作計畫,在台北進行大範圍的多樣生態林地保育工作。 「脫逃星球」探索少數特權人士的渴望,他們想要離開地球、殖民火星,或者深入地下建造碉堡以避開氣候變遷的影響。 荷蘭藝術家范柯荷瑞古拉芬(Femke Herregraven)以作品《腐敗的空氣──第六幕》(Corrupted Air–Act VI)邀請我們進入一個生存主義者的地下碉堡,一個假想在發生災難時可供躲避的「安全屋」。 透過追蹤有關巨災債券、人類死亡率和生態滅絕的統計數據,藝術家產出可視化數據、地景浮雕、聲音和影像,為末代人類的未來提出預言與想像。

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呈獻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共57位參與者及團隊的強勁陣容;並特別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林怡華(Eva Lin)策劃公眾計畫。 下篇將解析雙年展作品,請見:〈我們從未「從未現代過」:評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下)〉。 本文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文心藝術基金會「現象書寫–視覺藝評」補助專案。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科學家因為不可能研究整個臨界區,因此會設立幾處觀測站,此裝置以台灣中部太魯閣峽谷為例。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普雷西亞多指出從美國到阿富汗等眾多國家,都針對墮胎實施各種壓迫性政策,在這個例子中所需要創造的外交就必須結合反抗邏輯,否則這個科技—父權陣營的反對方將失去一切談判籌碼。 本期專刊的出版正值2020台北雙年展展期,實體展覽於2020年11月21日開幕。 雙年展如此提問:一個展覽做為概念思辨的載體,如何能超越實體美術館的境域,對當前情況所造成的混亂提出質問?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更確切地說,是1555年的「奧格斯堡和約」(Peace of Augsburg)所確立的「教隨國立」原則,亦即承認各個民族(諸侯國)的主權、讓各民族在自己的領土上可以信仰自己喜歡的神明。 這才是「談判/協商劇場」的真正核心機制:承認各個集體的最高權威、承認利害關係裡各個角色的主權,藉由角色扮演及代言與情境模擬,以期盼能獲得協商結論。 拉圖認為「非宗教的集體並不存在」,換句話說,所有的集體必定都是宗教性的。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台灣團隊首創世界第一台家用智慧自皂機, 集資金額 24 小時破 100 萬佳績

臺灣位處於探索這個主題的完美位置,因為臺灣與國際秩序的特殊區隔,臺灣政府一直創造新穎的方式來強調自身存在,例如:它在1990年代就曾資助非洲未來大學(University of African Future)這所塞內加爾菁英式泛非洲大學,亞梅定. 維列—波特羅(Stéphane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2023 Verlet-Bottéro)、歐利(Olivia Anani)和莫奴(Lou Mo)等藝術家和策展人在本期中即回溯該校的歷史。 然而,台灣也是能感受地質力量的地方:這座面臨嚴重侵蝕和颱風頻繁侵襲的地震之島,同樣也無法迴避依賴煤炭和開採主義的問題。

  • 以前我們講彼此住在不同星球,或許是講思想或立場的不同。
  • 普雷西亞多(Paul B. Preciado)在本期中所寫到,外交官是「認識論的信使」(epistemic messenger)。
  • 公眾計畫以「協商劇場」為開端,也就是本屆雙年展在「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概念之下的實踐呈現。
  • 這個計畫企圖建立一種教育方法學,讓分持不同意見且反對彼此的人們得以有機會共聚一堂,進行協商並尋求可能解方。
  • 本文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文心藝術基金會「現象書寫–視覺藝評」補助專案。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6日專電)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6日於龐畢度中心梅斯分館登場。 此為台灣美術館自製策劃大型特展首度以館對館對接模式輸出,宣告台灣當代藝術策展品牌走入歐陸。 雙年展「維安星球」區有秦政德等人的作品《在冷戰裡生火》,有尤拿斯・史塔(Jonas Staal)《史蒂・夫班農(Steve Banon):宣傳大業的梳理與回顧》,還有洪子健的《我的敵人的敵人是我的朋友》。 在其他展區,法蘭克・列布維奇(Franck Leibovici)和朱利安・賽胡西(Julien Seroussi)的裝置邀請觀眾擔任國際刑事法院的法官,來處理非洲內戰的資料。 陳瀅如的《屠學錶》是又神秘又華麗的星畫圖列和當代亞洲歷史的大屠殺。 五個裝置作品都很精彩,而且彼此呼應,請我們反思不同「星球」的人民如何面對各種戰爭和國家暴力的遺產和風險。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蛋白質

以「地緣政治」的方式設定問題,探討「自然」與「領土」定義上的差異與碰撞。 保羅:我們今天這一場論壇的提問是:「當我們對於全球氣候危機的認知差異很大,即彷彿『住在不同星球上』時,怎麼樣加入這場『外交新碰撞』?」我想要提出一個簡短的答案,或者是轉換一個角度重新提問,包括重新思考布魯諾今天的演講,和他在其他場合討論的內容。 剛才他提到,外交是在戰爭之前或戰爭之後進行的活動,基本上戰爭中不可能有外交,換句話說外交是當衝突發生時,戰爭之外的另一種選擇,戰爭是外交的替代「溝通」或「碰撞」方式。 無止盡地在地球負載界限內尋找實現人類文明繁榮的方法。 台灣中部太魯閣峽谷因地震、山崩、侵蝕、風化等地理動力格外活躍而設有地質觀測站,藝術家張永達轉化他在當地田野調查的經驗,在北美館地下室中庭陳設九支試管,作用猶如一座塑造「微觀地景」的 工廠,以裝置作品探索地球臨界區,亦即岩石、空氣和動植物相互作用,創造生命存活條件的地球表層。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那麼,日常生活中,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調整飲食、多攝取哪些營養素呢? 事實上,除了日常飲食,市面上也有許多營養品可以補充對的營養素,今天就來替大家整理,一些健康資訊,並聊聊挑選時應該注意哪些指標,才能在幫助長輩增加體力的同時也強化保護力。 布魯諾・拉圖:我們可以把這些問題簡化,但不去用施密特(Carl Schmitt)的理論來談的話,是我不同意的。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全球化星球」:全球化之後,我們更幸福嗎?

(一看就假的,有放射性元素,根本不能喝)美国你自己也临海,日本这一放,你以后也要收影响。 地球妈妈啊,你要不搞个事情,引爆富士山,干沉日本岛。 排放后第一个影响的就是沿海地区,无语,真的无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坚持下去,坚决反对抵制日本排放核污水入海。 不要以后再见大海是在旧时的视频、照片,游戏、动漫里。

荷瑞古拉芬,《腐敗的空氣──第六幕》,2019,複合媒材裝置,尺寸視空間而定。 張永達,《scape.unseen_model-T》,2020,裝置, 尺寸視空間而定。 全球化星球上的生存,顧名思義,透過全球化的「交流」得以使星球上的居民生存。 全球化作為資本工具、全球化作為利益泉源、全球化作為生存之道。 在這個星球展區中的作品皆闡述著某種地區與地區的交涉,某種地區的剝削與他者的獲利。 在維安星球上,都是對全球化的理想感到失望並且覺得被背叛的人。

公眾計畫以「協商劇場」為開端,即本屆雙年展在「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概念之下的實踐呈現。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的學者及五所大學的學生,藉由爭議中利害關係的角色扮演及代言,如:說客、法官、非政府組織、地方政治家等,以情境模擬討論氣候變遷覺察、核廢料處理、塑化劑究責、離岸風電建置爭議以及助孕科技等臺灣當下社會議題。 本計畫企圖建立一種教育方法學,讓分持不同意見且反對彼此的人們得以有機會共聚一堂,進行協商並尋求可能解方。

羅迪給茲的裝置作品的物理身體透過金屬與木質材料傳輸能量(電力),電力則比擬為生命力,竄流在與空間與宇宙間作為一種非物質性的存在。 展覽試圖使用羅迪給茲的作品引入物質與非物質間的能動性,反證與否認人類在地球上的唯一主體性(subjectivity)。 當然,台北雙年展的在地性不只是在展覽在北美館內的安排,展覽的內容規劃與語境及譬喻更是台北雙年展在台灣識別上所下的功夫重點。 台北雙年展的發展,如此,巧妙地成為了台灣當代問題意識的集散場。 也有一些極富有的人萌生離開地球殖民火星的夢想,「脫逃星球」探索少數特權人士的渴望,企圖離開地球,或者深入地下建造碉堡以避開氣候變遷的影響。 作為台灣藝術盛事,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第12屆2020台北雙年展於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舉行。

本屆台北雙年展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題,由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並由林怡華擔任公眾計畫策展人。 圍繞在政治和生態之中的各種思辨,利用各種星球的相異點作為區分去呈現,在不同的區域中了解不同觀點所呈現的差異處,逛完展覽的同時也了解,就算人類處於同一星球,彼此的想法差異也很巨大。 在同一個星球生活的我們,在思想上其實並不住在同一星球。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因為政治及地區的差異,文化、生態種種因素,看似在同個星球生活的我們,其實不住在同一星球。 用有點浪漫的觀點開始描述,這次的雙年展企圖用各式各樣的角度及觀點展示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

達給伐歷得作品《病毒系列》描繪部落耆老的口述傳說。 在人類侵擾下,荒野釋放出的病毒及細菌,它們有著觸腳、舞動的形體和顎骨,浮游在牆面上,張揚著不安的氣氛。 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及生物學家琳恩. 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提出的蓋婭假說,認為地球表面是複雜且具自我調節能力的系統,一如峨塞的壁畫呈現森林對人類入侵的反應,若蓋婭受到攻擊,其可能以反溯循環的方式回擊。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