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系研究所2023介紹!內含建築系研究所絕密資料

Posted by Tommy on May 29, 2019

建築系研究所

M.Arch ll為三學期的跨領域整合學程,採設計、研究雙指導,透過學生設計論文題目,建立整合設計理論與研究成果甚至是產業實務經驗的合作模式,研究方可以藉此激發創意思考,設計方也可將理論落實並回饋於社會。 工程組之教學目標為培養具有建築構法系統思維及營建科技之建築專業人才;在教學及研究方面上,主要有建築生產、建築構造與施工、新材料與新工法的開發、營建管理、建築生命週期成本與碳足跡評估及建築再生修復技術等領域。 結構組之研究重視現場調查、大型試驗或現地試驗之實證性,並強調結構理論於建築實務上的應用。 本組的教學及研究工作,主要在成大的建築科技大樓及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南部實驗室進行。 建築系研究所 此二處設有國際級大型結構實驗場,備有萬能試驗機、各尺寸油壓缸大型反力牆及地震模擬台,可提供建築系師生及協助產業界進行靜動態試驗研究使用。

建築系研究所

世界四大設計獎之一的德國 iF 設計大獎(iF DESIGN AWARD),自1954年創辦至今近70年的悠久歷史,在國際間具有指標性及前瞻性。 本次排名橫跨五大學科群和51個學科,評估了全球83個國家和地區的1368所高校。 移除隔牆,將原有的房間釋放到公領域,打破界線串聯場域使光影延伸空間開闊。 臥榻區在視覺上是為電視下方懸空層板的延續,也提供了愛閱讀的屋主另一個小天地。 書房隔牆除了是懸空桌面的支撐點,也隱藏了管線的經過之處,將原先不利的條件加以運用使此處形成回字型動線,隔牆恰似樹木的屏障,在走動間遮蔽、顯現建構了空間視覺層次。

建築系研究所: ARCH 設計大獎 金獎作品 (四)

透過此課程安排,學生會不斷在設計與研究之間反覆檢視並找到平衡點。 學生與個別設計及研究指導老師討論,確認研究議題及方向,定期組織研討會及Happy Friday。 幫助學生順利媒合設計及研究指導老師,訓練學生自主組織研討會的能力,並以此方式定期檢視設計進度或討論設計以外的建築議題,透過Happy Friday之非學術性交流,增進師生良性互動關係。 畢業學分規定 33 學分:包括專業必、選修至少 27 學分(核心必修 21 學分),以及碩士論文 6 學分。 本組的研究領域包括建築物理環境、建築環境控制系統,以及生態規劃等面向。

建築系研究所

之後,鑑於文化資產保存已形成一門專業,於民國2001 年將建築歷史與理論組的名額撥出一半,成立「文化資產保存」組。 然於施行一年之後,經由檢討,自2002 年年起將此兩組結合為「建築歷史與保存組」,並延續「建築歷史與理論組」原有的目標。 2008 年「建築歷史與保存組」於碩士班與「設計理論與運算組」及「建築與環境規劃組」為「泛設計組」,博士班仍為獨立之「建築歷史與保存組」。

建築系研究所: 建築學系

木質格柵隱藏虛化電箱設施,使場域感受溫潤性質,懸空櫃櫃體為各自單元、鞋櫃、收納櫃及電視整合其中,並以薄磚貼覆為面,為空間帶來輕盈及美觀效果。 建築系研究所 跳脫單一形式,格柵下方強化的懸空層板結合了穿鞋椅、置物、展示等多功能的用途。 建築系研究所 餐廳吊燈以多個黑色直線燈條組構,在白色牆面襯托下成為空間視覺焦點。 空間以白色為基底,地坪採用淺色超耐磨木地板、灰色仿岩石木地板,無形之中劃分場域。

建築系研究所

該排名結果來自94000位全球權威學者對學科的全面評估,44000家頂尖雇主對大學畢業生全球就業力的綜合評價,以及對最大文摘數據庫Scopus中2250萬篇研究論文以及1.62億條引文數據的分析。 以上是QS世界排名 – 建築學院前100的院校,希望能在大家的擇校上幫助到大家,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選校要參考很多方面,不僅是地理位置,研究方向,也要根據自己的GPA來看自己到底可以上哪個院校,排名只是一個參考。 今年MIT蟬聯建築學院第一名, UCL排名第二, 第三則是去年第二名荷蘭Deft, 四五名維持不變,分別是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哈佛大學,而北京清華大學是十一名。 私領域部分延續公領域調性,主臥以白色、木材質呼應大地色更衣室及木地板,營造溫馨舒適的空間調性。

建築系研究所: 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

師資上共有9位具國內外知名大學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以及13位具建築師、都市計畫技師等專業資格的兼任教師與1位行政助理。 教學內容兼具理論與實務,大學部的教學特色,在核心課程的基礎上,將建立「設計規劃」、「數位構築」、「綠色建築」、「工程技術」與「歷史文化」等專業指標,作為培養教學依據。 研究所的部分,則針對「城鄉永續規劃」、「木構造建築」、「文資保存與維護」、「智慧建築與城市」、「建築與都市史論」、「材料科學」、「工程專案管理」及「建築與都市防災」等研究領域,培養因應未來趨勢的新世代空間專業人才。 研究所設定為建築的專業教育,提供給各領域專才深入探索及學習的平台。 目前本組師資關心的重點大致在都市及都市設計的歷史與理論、永續環境經營、都市生態、社區營造、公共領域研究、都市設計管制 、建築及環境計畫。 近期研究包括:以行為觀點探討社區活動中心之空間訴求及其使用状況,綠色居住生活科技之研發,地球環境危機時代永續居住環境之設計基準,帆船航行技術對早期台灣土地開發之影響,歷史性區域居住環境特性,台灣製鹽工廠社區及其聚落空間變遷等。

建築系研究所

本組現階段由姚昭智教授、杜怡萱教授、鍾育霖教授三位專任教師指導,並有兼任教師陳純森教授、林凡茹教授等支援教學研究。 建築系研究所 主要研究主題包括:建築設備與非結構材、鋼筋混凝土建築、加強磚造建築及鋼結構建築之耐震評估與補強,研究觸角亦延伸至木結構、防災、結構體碳排放評估等相關領域。 本組原隸屬於工程組,有鑒於與營建工程、工程管理及結構上的不同,乃於民國七十八年獨立。

建築系研究所: ARCH 設計大獎 金獎作品 (三)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的成立,旨在均衡台灣南北地區建築與都市學門的教育資源,以及提供台灣面對未來環境挑戰上的知識與人才培育的智庫所在。 本系的前身原為於2002年與本校同年成立的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目前設有大學部,以及研究所的碩士班與碩士在職專班等三個學制。 歷年校友累計已達600餘人,分別擔任中央部會與各地方政府要職,或建築師、都市計畫技師和景觀設計師等專業人員。 本系每年招收大學部35人,研究所碩士班18人,碩士在職專班17人。

  • 當初建築 系館設於成功校區,與土木、化工、機械、電機等系齊列於工學路上,堪稱成大工學院之元老。
  • 個人論文發展,定期進度報告,學期末評圖、展覽、出版相關事務討論分工。
  • 然於施行一年之後,經由檢討,自2002 年年起將此兩組結合為「建築歷史與保存組」,並延續「建築歷史與理論組」原有的目標。
  • 書房隔牆除了是懸空桌面的支撐點,也隱藏了管線的經過之處,將原先不利的條件加以運用使此處形成回字型動線,隔牆恰似樹木的屏障,在走動間遮蔽、顯現建構了空間視覺層次。
  • 畢業學分規定 36 學分:包括專業必、選修課目至少 30 學分,以及碩士論文 6 學分。
  • 科技藝術碩士學位學程成立於2014年,由本校規劃與設計學院籌辦,本校文學院、社會科學院、電機資訊學院支援籌設;2019年起由建築系以「一系多所」方式運作。

在溫潤木質,石紋薄板磚、鐵件等材料的運用下,呈現極具質感的簡約質性。 捨棄一般落地櫃體設計,減少櫃內層板、輕量化鐵件,以懸浮呈現讓空間有輕盈的感受。

建築系研究所: NUK ARCHITECTURE 國立高雄大學 建築學系

目前每年招收大學部學生約60人、碩士班70人、在職進修碩士班20人、博士班20人。 本系系友遍佈建築、營造相關領域,不論在 建築系研究所 設計、管理、營造、行政、教育、研究部門都有卓越的貢獻。 科技藝術碩士學位學程成立於2014年,由本校規劃與設計學院籌辦,本校文學院、社會科學院、電機資訊學院支援籌設;2019年起由建築系以「一系多所」方式運作。

建築系研究所

本組現階段由孫全文名譽教授、徐明福名譽教授、傅朝卿名譽教授、吳秉聲教授、黃恩宇助理教授及宋立文助理教授負責。 相關課程除由專兼任教師開設建築歷史與保存之相關課程外,亦結合他組(如建築結構、都市設計、建築構造等教師)共同開設相關課程,以提供碩、博士班學生在建築歷史與保存專業上全盤且具深度的課程。 * 建築組 A 類以規劃設計、技術報告申請學位考試者,修「專業建築設計」6 學分,外加指導教授指定之專業課程 3 學分,且須擇一檢附「公開展覽、競圖(經系上認可) 建築系研究所 或全國性競圖、作品集、系網頁作品上網」等相關證明,始得完成碩士學位。 本組原為建築歷史與理論組,其成立乃基於建築歷史與理論之相關研究與建築設計在學科本質上的差異,而於1994 年自設計組分離出來。 建築系研究所2023 基本教學目標為培養建築歷史與理論之專業研究人員,提升建築專業者在文化資產保存理論與實務之專業知識,及強化建築歷史、文化資產保存理論與建築設計專業之連結。 * 欲「跨類」畢業者,須修滿原類別20學分後,再修滿「跨類」專業領域20學分(相同課程者得抵免),始得「跨類」撰寫畢業論文。

建築系研究所: ARCH 設計大獎 金獎作品 (二)

專任教師除了前述教學研究之外,也透過專案的審査及各種委員曾參與地方都市設計相關事務,目前三位老師分別擔任台南縣市、高雄縣市都市計畫、都市設計、公共藝術委員會之委員 。 畢業學分規定 36 學分:包括專業必、選修課目至少 30 學分,以及碩士論文 6 學分。 專業必修學分要求,則各組有異:設計理論與運算組、環境與都市規劃組核心必修 8 學分;建築歷史與文化資產保存組核心必修 7 學分;建築結構組核心必修 10 學分;建築工程組、建築環境計畫與控制組則無核心必修。 研究領域分為設計理論與運算、環境與都市規劃、建築歷史與文化資產保存、建築結構、建築工程、建築環境計畫與控制等六大分組。 本組碩士班訓練的重心在課程及論文,希望提升學生對環境、都市議題的敏感度,強化實質環境分析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手法與想像 。

* 跨組(所)選修至多 6 學分,外所選修課程需經指導教授及系主任同意。 成功大學建築系(簡稱成大建築)創立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為成功大學最早創立的系所之一,也是國內大學建築相關科系中歷史最悠久者。 其歷史可朔自成功大學前身,即光復前台南高等工業學校,光復後省立台南工業專科學校、以及台南工學院等。 當初建築 系館設於成功校區,與土木、化工、機械、電機等系齊列於工學路上,堪稱成大工學院之元老。 建築系館於民國七十年遷至光復校區,與都市計劃系、工業設計系、 建築系研究所 藝術研究所,以及成大最大的綠地「榕園」為鄰。 非建築系畢業之碩專生,申請學位考試前須就 1.建築歷史 2.建築構造 3.環境規劃 4.建築設計 之每一領域至少各選修一門課程,且合計不得低於 8 學分。

建築系研究所: 研究所

2014 年「建築歷史與保存領域」於碩士班與及「設計理論與運算領域」為「設計組」,而在博士班仍為獨立之「建築歷史與保存組」。 考量當前建築史論與文化資產保存未來的發展趨勢,2017 年起將「建築歷史與保存領域」獨立設組,成立「建築歷史與文化資產保存組」碩士班與博士班。 未來也鼓勵部分同學做規劃論文,一方面使碩士班的研究工作更多元;一方面專力培養處理實質都市設計問題的能力。 五十七年八月因應社會需要成立碩士班,招收相關科系畢業生,培養更專精的建築人才。 九十年八月成立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提供建築相關公務員及 業界良好進修管道。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