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餐飲業2023詳細介紹!(震驚真相)

Posted by Eric on August 15, 2022

疫情下的餐飲業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不少外食企業紛紛借助 IT 的力量,取代點餐、出餐、排班的人力。 許多人將本次疫情比作第三次世界大戰,如果防疫有如打仗,確實,許多餐廳眼下只在乎活下去。 外帶外送是求生存,募款、賣商品、賣餐券等等手段也是,我都樂意支持,也再次呼籲大家,只要能力所及請多多支持你喜愛的餐廳。 當然,若要出門用餐,也必須遵守社交距離的規定,避免群聚,且繼續戴口罩、勤洗手。 饗賓餐旅總經理陳毅航表示,除了看好竹科新貴的消費力,也認為台灣具有很強大的防疫能量,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國家,長期看好台灣餐飲巿場,因此選擇在同一商場進駐多個餐飲品牌。

疫情下的餐飲業

業者認為,未來在商場的餐飲品牌將朝向「大者恆大」趨勢,消費者雖然看到很多不同品牌可選擇,但其實多半各自隸屬大型餐飲集團。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持續肆虐全球,詭譎多變的疫情,牽動觀光旅遊及餐廳生意的興衰。 產業專家觀察,未來餐飲業在後疫情時代,將呈現3大趨勢變遷,業者必須適應變化,才能在新環境下生存。 而理論上,著重於「餐飲體驗」的精緻餐飲(fine dining)類型的餐廳理論上不適合做外送、外帶,但這些餐廳為了生存也開始改變了作法,「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高琹雯就以比佛利山莊知名米其林餐廳「Spago」為例,其推出每人59美元、讓客人到店自取的「家庭餐」,一次可享受多種精緻餐點。 此外,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李培芬指出,成本的改變,業者勢必得針對外送平台做出菜單上的改變,此外她也建議「菜單不是越豐富越好」,在現今這個非常時期,為了減少損耗,減去銷售量低的菜色項目,備料不需要太多。

疫情下的餐飲業: 今年國慶焰火台中中央公園舉行 民代建議市府慎選施放地點

若將企業比喻成個人,數位轉型的心路歷程大抵是「腦袋裡先有了轉型的想法」,然後「尋找及評估轉型的方式」,最後「開始行動落實轉型」;更簡單地來說數位轉型的成功要素就是:正確的思維、完整的計畫,以及有效率的執行。 而正所謂「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以上這些數位轉型的要素,就正好是數位轉型最常出現落差的幾個環節。 三、重視健康餐飲與生活品質 面對疫情的挑戰,消費者對健康及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追求,尤其在飲食方面,消費者更加注重食物的品質與環境永續的議題,而回應消費者的需求,餐飲業者更應該帶動「健康飲食」的風潮。 (中央社)疫後餐飲市場內需蓬勃,業者勇於拓展新據點,卻面臨合適店面難尋的困境。 許多餐飲集團會將旗下多品牌進駐同棟大樓,業者分析,只要商圈夠熱,「包棟」開店算盤可打得更精,比進駐百貨更好,形成一股新趨勢。 像是日本居酒屋的和民最近推出的新品牌「炸雞的天才」,店鋪的標準使用坪數只有 10 坪,也因為小巧,最精巧模式的投資金額不到日幣 400 萬,「炸雞的天才」在 2 年 7 個月就開了 100 家店,創下日本最短百店開設時間紀錄。

  • 主打「網上街巿」的網店應運而生,食材種類和質素不輸給傳統街市,讓客人選購各種新鮮海鮮、扒類、蔬果和湯包,也有專人送貨上門。
  • 畢竟,與多品牌業者相比,單店品牌業者由於採購條件較差,議價能力自然較低。
  •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專案副理郎美囡分析,經過這3年不時的疫情警戒,許多人生活習慣已大不相同,過往的生活習慣恐難回頭,而外送平台高額的抽成費用,也迫使餐飲經營型態得做適度調整,同時也會影響店面房東們,參與其中者宜多方調整,以因應未來市場的變局。
  • 雖然整體景氣慘淡,但與去年三級警戒時期相比,今年的受創程度相對和緩,5月營收年比增加179%。
  • 雖然春節開工後第三週,五都總體營業額年比上升了 0.2%,不過原因是在於碰到了 2 月「西洋情人節」,且剛好在週五,對比去年的區間則是情人節已結束,加上去年 2 月 23 日星期六為「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簡稱 228 )連假補班日,原本的週末高峰因此消失,所以兩相比較來說自然上升。

從外部來看,品牌定位建立消費者認知優勢是一個主要關鍵,例如提到咖啡,大部分消費者首先會聯想到大型連鎖品牌星巴克,因此要提高品牌消費者的心佔率,小品牌必須做出差異化及記憶點,包括從LOGO視覺,菜單設計下手,並找出新的消費市場。 最後,當消費者從國內當下的狀況預測產業未來時,業者與專家看的卻是國外餐飲業過去一年到現在與疫情的纏鬥。 北市商業會理事長吳發添表示,此次三級警戒,所有的實體店面業績都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餐廳和美容美體業者,基本上和停止營業沒什麼差別。 現在疾情減緩,警戒也由三級降為二級,政府就應按既有的二級規定執行,少數特殊業者可以正面表列的,比照三級警戒要求,但畢竟是極少數,不能讓多數產業仍處在類三級警戒中。 疫情嚴峻,即便各大企業拚命防疫,但還是擋不住疫情,統計上市櫃公司近百家出現員工確診案例,包括金融業、傳產業、科技業都難以倖免,像是台積電、大立光、友達、京元電、超豐等大廠,都有員工確診。

疫情下的餐飲業: 疫情升溫吃外食安全? 網曝「防疫漏洞」非餐具

在同份問卷中,你也可以設計幾題與消費習慣有關的題目,洞察用戶喜好與消費行為。 比如「在官網最常購買的商品項目?」、「最常使用哪種管道獲取產品資訊」、「一個月會購買幾次」等問題,並為題目選項加上「標籤」功能,後續就能依據填答者的回答,將用戶定義成不同的消費族群,並進一步分析不同族群的消費者輪廓,是品牌分眾行銷的最好幫手。 SurveyCake 提供多種分析功能,讓你可以更輕鬆得洞察消費者數據資料。 你可以在問卷中埋設「GA 追蹤碼設定」或是「FB Pixel」,掌握填答用戶的輪廓,之後就能利用數據建立類似的廣告受眾,優化廣告成效,進行訪客再行銷,將潛在的消費者轉換為品牌顧客。 SurveyCake 後台會自動將顧客資料與問題完整紀錄,可即時查看顧客問題,還能利用「篩選組合」找出相關問題。

不管是日本2021年7月宣布4度進入「緊急事態」、英國原已開放餐廳內用,卻又3度封城、美國自7月起Delta變種病毒又起、防疫有成的越南也在5月破功,檢出變種病毒。 國外疫情反反覆覆、變種病毒難以預測,更讓餐飲業者、專家顧問只好謹慎、甚至悲觀看待。 但業者與專家看到的,卻是,眼前無止盡的失血,更怕消費者養出下廚習慣,難不悲觀。 三級警戒從今(27)日起降為二級,但這2個多月來,已經造成許多行業與勞工們,面臨了巨大的經濟衝擊,包括小型企業收掉了3700多家,多家知名美食老店撐不過資金壓力跟大家說掰掰,放無薪假人數高達4萬人,實施無薪假企業家數創下歷史新高。

疫情下的餐飲業: LINE 線上點餐 – 優點:

香港的餐廳、酒吧承受全球最高昂的租金,過去一年在港府禁堂食、禁酒吧等措施中掙扎求存;剛過去的聖誕新年黃金檔期疫情復燃,更丟失數十億元的生意額。 雖然不少餐廳最終黯然關門,但也有人不願坐以待斃,想出各種創新和富人情味的方法,在疫情下尋找生存之道。 實務上通常會將 LINE 官方帳號當作是導流工具,除了推播訊息外,就是要把客戶導流到實體門市、導流到線上點餐系統、導流到自有品牌電商,讓消費者從外送平台下單漸漸改為在線上點餐系統下單,並透過線上點餐系統成功轉單和節省人力,達到整體利潤的增加。 LINE 的會員系統和優惠券,沒有線上點餐系統的同功能好用,也沒辦法像線上點餐系統那樣提供詳細的數據,這些數據可以拿來做分析,若會運用這些數據的話,可以透過數據的分析找出營運上需要調整的方向,進而提高公司的營收和降低成本。 特色就是有專屬 ID 可以使用,可以讓你的 ID 名字和品牌名稱有一致性,無形中還是能夠讓消費者增加一點信任感,雖然認證帳號每年的年費不高,但沒打算花時間經營 LINE 官方帳號的話,可以不需要申請認證帳號。

疫情下的餐飲業

而為了填補市場缺口,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多樣需求,品牌的發展也將越來越多元化與複雜化。 畢竟,多品牌的發展除了必須對不同目標客層做更精細化的管理,從不同的區隔用戶切入,輔以相應的適用品牌進行覆蓋,才有可能接近成功的門檻。 否則,以多品牌操作最熟練的[王品集團],也不至於陸續淘汰表現疲弱的品牌,如[乍牛]、[樂越]、[酷必]、[義塔]、[舒果]、[沐越]、[町食]等。 餐飲市場的未來走向是[個性化]與[細分化],而為了讓消費者持續保有[新鮮感],也讓企業的發展更[多元化],保持活力,多品牌成了近年的顯學。

疫情下的餐飲業: 後疫情時代 餐飲業面臨3大變遷趨勢

由於出現酒吧感染群組,港府去年4月實施「禁酒吧令」,令酒吧、酒館被迫關門,成為受疫情影響的重災區,由此也慢慢發展出「酒都可以外賣」的局面,甚至酒吧即斟的「生啤」、調酒師調製的雞尾酒都推出了外帶瓶裝。 還有品牌推出調酒套裝,內含材料、基本調酒工具甚至文字和短片教學,讓人在家邊學邊調酒。 根據《食力》問卷調查發現,在常見的餐飲形式中以「自助式餐廳吃到飽(35.5%)」最令消費者擔心,其中由「由顧客自由取餐(84.6%)」佔最大擔心原因,其次則因為餐具擺放於開放式環境中(43.9%)及用餐時人潮擁擠(35.9%)成為消費者顧慮。 如圖6所示,在香港社交媒體關於重振餐飲業的觀點中,呼聲最高的是希望取消晚市禁堂食令,轉以強化入食肆檢疫措施來取代,既可控制風險也能增加客流量,緩解餐飲業客源不足的壓力。 同時,輿論也關注港府何時能確定疫苗接種時間及施打細節,以從根本上杜絕疫情再度出現反覆。

疫情下的餐飲業

根據調查,台灣企業數位營收僅占總營收的6.54%,各企業平均願拿4.1%營收投資數位轉型,對照之下,不到1成營收的成本確實超出了預期,尤其以其目前的市占率及營業額來看,電商收益對其而言的確是九牛一毛,也難怪可有可無。 從這裡也不難看出傳統企業數位轉型不到危急存亡之秋,恐怕難有破釜沉舟決心的瓶頸。 我前陣子輔導的一位客戶,在傳統食品產業幾乎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家族企業,過去60年來都是走傳統批發及實體零售通路,近年來食品電商平台興起,雖不至於危及其領導地位,但也足夠引起高層關注,遂由第1代董座責成第2代總經理開始研究並著手規畫旗下電商品牌。 這位總經理立刻找了幾位內部高層及外部顧問(包括我在內),風風火火地組成了任務小組開始規畫,期間也引薦幾個不錯的MarTech廠商,卻始終等不到新品牌啟動消息,一問之下,原來是案子走到了董座父親那裡,因為「成本太高」而退回,而所謂的太高,其實也就是總營收的不到一成。

疫情下的餐飲業: 疫情拉高外帶外送!/塑膠容器回收 連兩年破20萬噸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出兵侵略烏克蘭,影響全世界的能源、金屬和食品供給鏈。 根據BBC報導,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烏克蘭則是全球最大的葵花子油出口國,兩國出產的小麥和玉米則分別占了全球的29%和19%,是全球禽畜產品供應鏈的飼料供應角色。 近幾年全球資金潮、台灣經濟佳,帶動中南部房價高漲,不只新屋單價飆高,連中古屋房價也全面被帶動。

  •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不少外食企業紛紛借助 IT 的力量,取代點餐、出餐、排班的人力。
  • 從日本所走過的路來看,參考NHK所做的統計,日本從2020年3月27日單日感染人數超過三位數之後,除了2020年5月有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感染人數從三位數掉到二位數之外,其餘都是維持在三位數以上,而進入2021年後,除了不到30天的日感染人數維持在三位數之外,其餘的日感染人數都維持在千人以上。
  • 而先前就以科技力量協助店家解決點餐、收銀與開發票,後續更整合全通路會員,以及包含Google在內數位行銷流量資源,程開佑強調iCHEF能持續協助各類型、大小規模餐飲業者進行數位化轉型,並且能趕上餐飲電商化的趨勢。
  • 根據《食力》調查,在餐廳重新開放內用後,民眾最擔心的就是「自助餐式吃到飽餐廳」,擔心的前三大主因與顧客自由取餐(84.6%)、餐具擺放在開放式環境(43.9%)與用餐人潮擁擠相關(35.9%)。
  • 套用 SurveyCake 「活動報名表」迅速建立報名系統,不但省去人工成本,後台還會自動幫你記錄每位報名者的資料。
  • 本文為我們觀察疫情之下,台灣目前餐飲市場的一些現象及對未來的思考,希望能有助於餐飲產業永續經營與發展。

餐飲業一直以來競爭激烈,這波疫情也加速了產業的變化,企業需要不斷地求新求變才免於被市場淘汰,而科技的進步促使餐飲業者推動數位化轉型,像是線上訂位、點餐或行動支付等數位服務持續成長,而使用外送平台也是必須考慮的選項。 此外,人們已經養成外帶或使用外送平台訂餐的習慣,在未來開店,餐飲業者都要做好準備開始佈局,像是規劃外帶窗口、排隊點餐機制或與外送平合作等。 疫情下的餐飲業 而店家為了搶攻外帶、外送市場,也必需開發出獨特且適合外帶的品項,提供消費者更創新的體驗。 觀光客進不來,人民又不敢出去消費,大部份的產業都會受到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沒有收入,這段時間企業難道就只能用折扣的方式吸引人潮進來消費嗎?

疫情下的餐飲業: 疫情期間餐飲業、飯店業如何應變?饗賓強推冷凍食品、喜來登轉型便當專賣店求生

而根據富士經濟調查公司調查,日本冷凍食品市場規模在過去5年皆突破1兆日圓,預計在2026年的市場規模將超過1.8兆日圓以上。 疫情下的餐飲業 大陸市場則是預估預製菜(料理包)市場至2026年將超4,000億元人民幣。 疫情下的餐飲業 在台灣提升為三級警戒前,餐廳雖然難免受到影響,並沒有出現如海嘯湧來般的衝擊。 但在各地餐廳為了防疫,禁止客人內用的規定實行後,開始傳出餐飲業就要撐不下去的聲浪,與一年前張忠謀提出的觀察不謀而合。 疫情下的餐飲業2023 疫情三級警戒之下,餐廳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實行不能內用的政策,除了外帶外送之外,還有許多餐廳紛紛自行開發包裝產品,其中又以方便、接受度高的「調理食品」品項最受歡迎,但餐飲業者在自行製作這類產品時,除了製程需要注意食品安全以外,還有相關法規規範需要遵守,以免為了開拓商機而不小心觸法。

疫情下的餐飲業

換言之,除了[國際化]之外,想要能持續餐飲業的成長,基本上只能仰仗來台的觀光客。 有商機自然會有競爭,這波剪刀經濟學無論是從傳統的冷凍食品到最新的常溫調理包,均已有不少食品廠和餐廳品牌推出,連超商與超市業者也跟著搶進這塊商機。 比較需要擔心的是,萬一日後缺(斷)電變成常態時,將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疫情下的餐飲業: 餐飲業三管齊下自救 花招百出只求「你」上門

若以地區觀察,在政府公布第三級警戒後,雙北首週營業額的衰退程度皆超過6成,台北市下滑67%、新北市下滑62%,主因可能是台北許多餐廳為週末娛樂聚會場所,受到更大衝擊,民眾轉向自家附近覓食的程度遠高於過去。 全台防疫升級為三級警戒後,政府明令全台餐廳禁止內用,國內外食人口比例原先高達8成5,現在多半宅在家自煮或仰賴外送、外帶;為快速迎合飲食消費型態轉變,餐飲業啟動轉型作戰,但首戰並未告捷。 日本政府2020年4月起發放每人10萬日圓現金(總額12兆日圓),但卻沒有充分反映在消費上,反而是被存起來,同年6月底日本家庭現金存款,比3月底增加超過30兆日圓,來到歷史最高,導致家庭消費下滑,反而無助整體振興經濟,因此政府才會在兩次疫情後,都選擇推出可以在短期刺激內需經濟的振興券。 而政府也在第一時間針對受疫情影響或停業的產業,提出包含營運補貼、停業補貼、員工薪資補貼、水電租稅減免等紓困措施,來照顧企業及員工。

例如擔心機車外送箱的空間不夠大、保溫效果不夠好,甚至連設計外帶餐單也很頭痛。 政府已宣布7月13日起「微解封」,不過多數縣市仍不開放餐飲業內用,餐飲業者難免略為失望,但為了防疫及員工、客戶的安全,只能持續全力衝刺外帶商機,藉此填補內用缺口。 程開佑認為,業者在疫情期間持續營業,除了維持店面營運、員工生計,也希望加深消費者印象而祭出優惠,業者端出大幅折扣僅是「非常時期的非常做法」。 本土疫情衝擊下,餐飲業首當其衝,與業者共生共存的智慧餐飲科技業者iCHEF推出多項協助方案,包含提供餐飲資訊、疫情應對指南,協助業者走向數位平台、串接Google與LINE,以及提供防疫零元方案。 此外,有觀點認為香港應爭取儘快通關恢復與內地經濟聯繫,通過藉助內地龐大的經濟體量帶動包括餐飲業在內的整體經濟復甦。 還有輿論指港府之前的紓困政策多傾斜大集團、冷待小型食肆,基層打工仔並未受惠,有必要針對餐飲業頒佈更多貼合實際的救市政策,助基層度過當前難關。

疫情下的餐飲業: 餐飲之「疫」:肺炎下的餐飲業

舊有外送或外帶的餐廳,其規劃都不是最符合外送的商業模式,「幽靈廚房」的出餐及配送服務,正好因應現階段疫情成為下一波餐飲創新的主流。 「幽靈廚房」的概念就是讓不同品牌進駐共享的廚房空間,幫助餐飲業者節省營運成本,建立自己的「虛擬餐廳」,顧客可透過外送平台訂購餐點,店家直接從「幽靈廚房」出餐並完成配送服務。 未來,消費者可透過一個外送訂單,就能吃到不同餐飲品牌的菜單組合,更符合顧客的消費需求。 疫情的原因讓餐廳有越來越多外帶的民眾以及取餐的外送員,等候區空間的大小、車位數量或動線上是否會影響內用的顧客等,這都是現在許多店家所正面臨的問題。

疫情下的餐飲業

連鎖手搖飲料店「阿娘喂!廖老大」曾是2022年成長最快的連鎖加盟店品牌之一,但其後因為飲料品質問題而陷入品牌危機。 疫情下的餐飲業 起因於2022年8月中旬,消費者在網路上公開飲料不符胃口,其後引發多位粉絲於底下留言表認同。 另外,根據518職場熊報2020年10月、2021年1月的外送員人物專訪,全職外送員的月收入可達7萬元,拚一點甚至可以達年薪100萬,即使兼職也可以多替家庭增加收入。

疫情下的餐飲業: 疫情下求生的同時,仍要小心別觸法

以下用這一段時間筆者所觀察到的幾個餐飲業服務型態改變案例,來檢視我們所常提的「以人為本」服務理念,是否貫徹在這一波的服務設計轉變中。 今年年初疫情爆發之際,誰也沒想到,延燒全球的新冠肺炎,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出不了國、從此口罩不離身,同時也為產業的數位轉型添加了大把柴火。 即便台灣的疫情相對穩定,沒有像歐洲國家一樣實施封城跟宵禁,但還是明顯感受到消費者為了減少出門和遠離人群,對網路電商及數位科技更加依賴,進而促使了消費行為的轉變,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餐飲產業。 這些業態的經營者因主力業態無法抵擋疫情所改變的消費變化,紛紛展開其他的新業態,從漢堡、炸雞、烤肉、天婦羅到壽司等。 除了希望增加對疫情抵抗力強的產品業態外,同時也希望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中,多品牌多角化來分散經驗風險。

疫情下的餐飲業

另外,網購等無店面零售業績則一枝獨秀,今年第二季零售業網路銷售額增33.7%,創有調查以來最大增幅。 此外,要控制好微生物不僅是人員手部、環境等需要做相關監測,製作過程中是否充分加熱滅活微生物,或是控制冷卻的時間等,都是相當重要的環節。 根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5條,各級主管機關依科學實證,建立食品衛生安全監測體系,於監測發現有危害食品衛生安全之虞之事件發生時,應主動查驗,並發布預警或採行必要管制措施。 而這類包裝食品的安全把關還需要考量到檢驗的問題,不管是安全性監控的檢驗,或者是保存期限的測試,都需要經過檢測。

疫情下的餐飲業: 染疫不一定死,沒錢全家都要死!最後一餐送給醫護,回頭熄燈全店出清...疫情下掙扎求生的餐飲業

到時候需要解釋為什麼畢業時沒有立刻就業,要提得出有說服力的理由,「家裡叫我疫情期間不要出來找工作」絕對不是好理由。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表示,疫情加強了年輕人的「怯志效果」,也就是認為自己找不到工作,所以根本不會試圖找工作;甚至有些父母親也認為疫情期間進入職場有風險,或很難找到好工作,反而勸孩子暫時不要找工作。 即使對未來再樂觀,也是需要療傷止痛的時間,因此多數業者對於要花錢的事,自然會更加謹慎保守。 此時,連鎖品牌所累積的規模力優勢展現,無論在營收、獲利、展店規劃上,均較單店品牌樂觀。

卡友先前激推的服務,也就是使用您的他行活存帳戶花旗網銀繳卡費,免出門、免讀卡機,可享10元手續費回饋,現在官網公告,這項服務即將在今(10)日下午3點半正式結束,當期帳單無需繳款而溢繳者,「恕不提供手續費回饋」,如果帳單結帳日是7日則還有賺優惠的機會。 疫情下的餐飲業 中華民國中小企業理事長李育家說,這波衝擊小型企業,很多資金少的商家奄奄一息,大家都超期待解封後復甦,之前三倍券成功,希望這次的振興不是喊爽的,要真正普降甘霖。 整起事件峰迴路轉,現今知名手搖飲料加盟金動輒飆破150萬、直奔200萬,但「阿娘喂!廖老大」起先以36萬元超低加盟金做號召,網友也呼籲需對異於市場價格的加盟金保持警戒心,避免關門大吉後得不償失。 國內通過農產品生產驗證者,應標示可追溯之來源;有中央農業主管機關公告之生產系統者,應標示生產系統。

銀行主管無奈表示,除了今年政府沒對銀行紓困給予KPI要求,銀行又忙於勞工紓困貸款、分流上班人力不足之外;其實另有難處,因為疫情期間這些小規模企業都屬停業狀況,受疫情影響狀況最慘重,間接導致銀行對他們財務狀況有疑慮,就會想理由像是補件等去拒絕核貸。 此外,2022年11月23日更公布10月餐飲業營業額更創新高來到769億元,創下台灣歷年同月份的新高紀錄。 專家表示,民眾在今年4月至7月份苦於疫情而不敢外出消費,如今疫情趨緩、景氣熱絡,餐飲店家已準備接受大家的「報復式消費」。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