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營收2023詳細攻略!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Tim on August 9, 2022

和大營收

沈國榮指出,同一條產線中科廠需要56人輪班,到嘉義廠僅16人,以嘉義1廠為例,8條產線就節省320名人力,且隨工廠智慧升級更創造高階工程師就業機會。 上圖為和成近年的現金流量,可發現 和大營收2023 2016 年是相當特別的一年,以下將和成 2016 年的現金流量拆成營運、投資、籌資現金流量來說明。 建設業主要業務為先尋找適合開發之土地物件並取得土地(包括參與都更或公共工程之競標),決定物件形式後(大樓或是透天等),發包建築師設計建築規劃,建案完成之後規劃行銷和售後服務等相關事宜。 從上圖可見,UA(Under Armour, UAA-US)的付現日數逐期遞減,NIKE(NKE-US)則是逐期遞增,表示 NIKE 在該產業中的地位仍是較高的。 和 UA 相比,NIKE 的進貨量較高,因此在與供應商議價時能夠談到較好的條件。

和大營收

投資人在季度或年度結束後、財報公告前,倘若股價出現不尋常波動,就要提高警覺或持續看好。 和大工業(1536)受惠於電動車廠特斯拉增量拉貨,及全球前三大農機客戶訂單倍增,推升5月合併營收飆出6.35億元的歷史單月新高。 法人樂觀和大第2季合併營收將衝上18億元大關,改寫單季營收新高紀錄。 和大營收2023 和大預估,在美系電動車商特斯拉、一階汽車零件廠BorgWarner等主要客戶開始回補拉貨帶動下,業績將逐月回穩,預期第三季將可恢復正常供貨水準,重回成長力道。

和大營收: 和大2月營收6個月低點 法人估3月可創新高

這則新聞說:「長榮受惠運價上漲、運能增長等利多,繳出亮眼的成績單,毛利率衝至69%」,而毛利率可以用來衡量產品的競爭力。 和大說明,上半年受現場人力缺口影響,且難在短期補足,為因應客戶往後新訂單挹注,下半年嘉義大埔美三廠機台將先啟動 4 條自動化 AI 智能產線,有助未來營運成長。 和大去年營收已達71.47億元,今年遇上美中貿易戰、全球車市市況不佳影響,法人估計全年營收將略下滑至66億元,不過,和大嘉義2廠預估明年中產線將完全滿載,嘉義廠將扮演和大晉升年營收百億元俱樂部的重要基地。 至於大家近期關心的肺炎影響,雖和成並未對此議題發表聲明,不過翻閱過往財報,可發現其在中國的事業部除了 2016 年因房產交易獲利外,近十年皆賠錢。 此次疫情可說是雪上加霜,可想而知和成的中國部門今年獲利應也不樂觀,至於台灣以及菲律賓地區獲利狀況如何,目前仍無資料推估,不過由於衛浴設備的銷售情形通常與房地產景氣關聯大,因此我們也可密切注意房地產走勢來判斷。 和成已有 80 餘年歷史,加上所處的產業成長力不高,因此營收長期持穩無大起大落。

和大營收

在季報,是一季的營收,在年報,則是一整年的營收,因此,每月企業公告的營收,往往是市場判斷未來損益表良窳的「領先指標」。 汽車安全系統零件製造廠劍麟(2228),也因歐美車廠客戶產能回升,8月營收達2.67億元,創近五個月新高,較前月一口氣大增14.2%。 鈊象沒發生什麼事,就只是投資人不看好近期股價發展,賣的人比買的人多罷了,公司業務一樣還是照著原來節奏在發展。 那你就知道,你想要的股利,就是從每股盈餘中提撥出來的,所以EPS也被視為每股最高可以分配的股利金額。 但通常公司的股利政策,大多會希望每年的股利發放,能有一定的穩定度,不要有時候高、有時候低。

和大營收: 東陽帶量突破季線 汽車零組件紅包大行情

展望2023年,電動車發展趨勢持續看好,且隨國際解封,國外客戶陸續來台拜訪帶來新訂單,推升營收表現。 沈國榮表示,和大經過與客戶協商後,今年起陸續調漲產品售價,舒緩成本壓力;疫情趨緩後,產線人力陸續回崗位,預計下周一恢復全線生產;若晶片荒問題順利在8月解決,和大業績將開始明顯躍進。 沈國榮指出,看準全球車業加速電動化的浪潮,和大積極擴充產能、提升接單能力備戰。 6月30日開工的和大嘉義五廠,兩期工程預計兩年半完工,總投資金額35億元,2025年底全數投產後,嘉義一、二、三、五廠的總產值將達60億元,推升和大2026年營收挑戰突破百億元大關。 和大營收2023 陳俊智指出,嘉義五廠投產後,過去發包外廠相關熱處理業務將收回自行生產,將可提高熱處理生產效率及製程瓶頸,也有助於成本降低,且間接挹注未來電動皮卡、電動洲際卡車及自駕配送車隊等營運成長動能。

和大營收

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統計,2020年的營造工程物價指數微幅上升1.41%,其中,材料類僅上升0.78%,勞務類則是上升2.49%。 勞務指數上升較大主因是新冠疫情導致缺工,預期2021年在新冠疫苗迅速研發之下,勞務指數有望趨緩。 然在國際原物料走勢維持高檔的情況下,預計材料類指數會上升,年增有望達2%。

和大營收: 毛利率隱憂壓抑評價,但擴廠後2021、2022年營收、EPS仍具想像空間

如前述,由於 2016 年處分土地獲利 3.15 億元,因此讓和成轉虧為盈,當年度的 EPS 創下 和大營收2023 0.88 元新高。 不過和成表示,由於受到法令約束,無法將當年度出售房產的收益分配給股東,故合併至隔年再發放股利,這是為何 2016 年無發放股利的原因。 註:經營績效係依據8項財務指標,包含營收淨額、純益率、營收成長率、稅後純益、淨值、資產、淨值報酬率和資產報酬率,再依財經專家學者根據當年景氣情況,給予各項指標所占權重後,計算出綜合得分。

和大營收

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 NIKE 和 UA 主打的是品牌,因此相較於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GM-US)、波音(Boeing, BA-US)這種重工業,不動產、廠房及設備週轉率相對比較不重要,投資人在運用財務比率時,也需考量各項比率對於不同產業的重要性。 但根據麗清自己的說法,第三季的營運可以回到第一季的水準,而7月的出貨會比6月好,第四季的出貨會較第三季佳,下半年的毛利率表現可以比上半年好,全年的營收目標會較去年成長13%到15%。 財報的部分,今年第一季和第二季因為受到車用晶片短缺,以及中國封城的影響,麗清第二季的營收跟毛利率以及EPS,肯定是糟糕的。 受惠於年終旺季效益,汽車零件廠AM(售後維修)與電動車供應鏈族群12月業績衝鋒。 東陽(1319)在AM事業領軍下,2022年營收衝上212.80億元,改寫近三年新高;和大(1536)在特斯拉等電動車客戶強力拉貨下,2022全年合併營收達73.40億元,改寫歷史新高。

和大營收: 客戶滿意度

和大表示,全球淨零碳排趨勢,與各國積極推展新能源電動車政策下,2023年預期各家電動汽車大廠勢必爭相發表新型電動車款及擴增產能,仍將持續維持百家爭鳴的榮景,展望2023年全球電動車銷量預估仍呈現大幅成長。 為了超前部署2023年各家電動車廠訂單需求,和大也將同步啟動嘉義五廠營建工程與設備規劃,預期明年動工興建,加速挹注嘉義廠廠能。 汽車傳動系統製造廠和大9月與第3季自結營收,分創歷年同期和12季以來新高。 面對未來營運樂觀及新訂單,和大今天表示,擬擴增產線增建台中大里新廠,嘉義三廠機台也陸續到位。

  • 另外與毛利相關的重要數字:「毛利率」,有了毛利這個數字之後,還可以計算「毛利率」。
  • 簡單來說,股價是否上漲,上漲過程是否扎實,最重要的還是獲利能力,畢竟投資人買進股票當股東,就是想要獲得滿意的回報,包括配息和股價上漲利益,而這一切和基本面十分相關,除了產業趨勢外,個股財報同樣是觀察重點。
  • 和大指出,和大2月營收因農曆春節長假加上工作天數較少影響,預估3月起合併營收將逐月回升。
  • 兩大廠不僅營收已超越去年全年營收,確定全年度營收及獲利雙成長態勢。
  • 和大、Tesla長期維持穩定的關係,且因電動車對於齒輪寧靜度要求較高,因此和大所提供的減速齒輪為技術門檻較高的零組件,市場給予高於同業的本益比,惟近年來Tesla為了調降車型售價,使包含和大在內的相關供應鏈毛利率受到壓抑。
  • 按照市場習慣,在財報揭露前,由於企業營收已經公告,法人圈幾乎都可以推算大略的獲利情況,因此股價會提前上漲或下跌,除非有其他意料外的損益認列,例如業外收支、資產減損……。
  • 另外低PE不一定是真的便宜,沒有成長性的公司,就永遠只會是低本益比,這點要注意!

和大嘉義三廠產能滿載的情況下,約可貢獻營收25億元、EPS 1.28元,假設嘉義三廠於滿載,2022年的營收有機會達97.9億元,YoY +34.3;EPS預期有機會突破5元大關達5.01元,有機會挑戰2018年的歷史高點4.85元。 考量到和大目前的營收占比,以及燃油車、電動車的成長趨勢,若無獲得新客戶的情況下,嘉義三廠的產能恐無法達到滿載,不過和大為減速齒輪領域的領導廠商,在各大車廠積極開發電動車的趨勢下,低噪音的減速齒輪需求提升,和大仍有機會斬獲新客戶,進一步提升市占率。 和大嘉義五廠第一期工程金屬科技廠將在2023年第3季設備安裝,第4季正式投產,預期提高熱處理生產效率及製程瓶頸,間接挹注未來營運成長動能。 和大2021年2月26日的股價為116.0元,以2021年的EPS來看,和大目前的本益比約為32倍,位於歷史區間27-45倍的中下緣(圖5),但若以2022年樂觀推估的EPS來看,和大目前的本益比約為23倍,位於歷史區間下緣。 和大營收2023 和大、Tesla長期維持穩定的關係,且因電動車對於齒輪寧靜度要求較高,因此和大所提供的減速齒輪為技術門檻較高的零組件,市場給予高於同業的本益比,惟近年來Tesla為了調降車型售價,使包含和大在內的相關供應鏈毛利率受到壓抑。

和大營收: 特斯拉財務長辭職 盤中股價跌近4%

和大指出,各國政府為落實減排目標,全球各品牌車廠及國際電商宅配車隊、手機大廠在2030年加快電動車發展並停止生產燃油車,和大也持續與主要客戶及潛在客戶保持新能源車傳動減速機構的開發,藉由新能源車關鍵零組件的拉貨動能強勁,創造穩定的訂單能見度。 配合美系客戶在地製造的政策,和大已正式啟動美墨邊境覓地設廠的專案評估規劃,預計半年內決定廠址,至遲二年內第一期投產,以迎接未來電動皮卡、電動洲際卡車及自駕配送車隊等營運成長動能。 目前和大嘉義廠區為集團最大生產基地,現有一廠、二廠、三廠在加上興建中的五廠,總生產規模將超過年產60億以上產能,加上原有大里廠及中科廠,和大擘劃的全產能將可突破百億目標,厚植未來營運成長動能。 隨著國境解封,全球客戶陸續恢復蒞廠商務拜訪,並帶來新商機及展望,除原有客戶產品外,2023年也將有新客戶與新項目接續量產投入,整體電動車傳動領域的市佔率仍將持續增加,進而帶動營收持續成長。 和大2020Q3營收13.0億元,QoQ +67.1%,YoY -15.1%,營收季增幅較大,因第二季和大主要的北美客戶受新冠肺炎影響,拉貨力道因封城大幅放緩。

今年第1季每股EPS為0.10元,第2季每股EPS 0.67元,第2季公司獲利能力較第1季成長逾563%,自結第三季每股EPS 1.17元,第三季公司獲利能力較第二季成長逾75%,累積前三季公司每股EPS 1.93元,公司經營績效大幅提升。 產能規劃方面,針對全新客戶訂單需求設立的嘉義大埔美園區第五廠已於2022年6月底開工,第一期金屬科技預計於2023年底量產;第二期AI智慧廠則於2025年第3季量產;而六廠則預計於2026年動工建廠。 目前和大嘉義一到三廠年產值約35億元,待五、六廠完工後,預計可再增加40-45億元的年產值。

和大營收: 電動車持續成長將提供動能,2021年三率三升、EPS有望倍增至3.55元

一家公司的本益比,比同行的競爭者高的話,代表這家公司可能股價已經被高估,未來價格上漲的空間也比較有限;但也有可能是這家公司比同行的競爭者有更多的優勢,或更多不可取代性,所以會享受股價和PE都比較高的狀況。 尤其是如果拿產業龍頭股和同業比較,產業龍頭股一定享有比較高的PE,以台積電和聯電來說,一個是老大,現在的PE在27倍,過往大多落在20~25倍的水準。 因爲今年台積電預估EPS的成長率約為15%,而且應該是可以達到預期的。 而聯電是產業老二,PE在16倍左右,聯電的PE和台積電的差距,已經是幾十年來都是這樣了。 所以高PE的龍頭股,一定有它的優勢,而市場也預期它有更高的成長濳力。 稅後盈餘可以用於向股東支付股息,或再投資回企業的營運,例如擴廠、增加產能或研發等等,都是可能讓企業營運再成長的關鍵。

  • 但市場卻在事實發現前,誤判是公司營運大好,讓股價從最低35.55元,大漲至最高68.4元,結果重大訊息公告後開始連續跌停。
  • 東陽自結,2022年12月合併營收17.25億元、年增1.67%,累計2022全年合併營收212.80億元、年增15.87%,創近三年新高。
  • 反觀毛利率卻出現明顯的上升下降,這是因為精密陶瓷產品的毛利為普通陶瓷製品的近兩倍,故當和成出貨精密陶瓷時,可拉高當季的毛利。
  • 另外,近年和大亦積極投入智慧機械設計與製造領域,集團今年擴大參與台北工具機展,將近年來累積在工廠智能化系統升級,及整合於自有齒輪機械產品技術,導入自適應控制與監控(ACM)人工智能系統,可使機台加工效能提升15%~30%,並延長刀具使用壽命,提升製造技術競爭力。
  • 至於嘉義1廠目前共計8條產線,專門生產前2大客戶產品,包括美國B客戶與電動車Tesla汽車齒輪、傳動軸等訂單,產能已滿載。

簡單來說,EPS是這間公司經過一年的營運後,每一股可以賺到的金額。 和大集團積極布局智慧機械設計與製造領域,工廠智能化系統升級及整合自有齒輪機械產品技術,導入自適應控制與監控(ACM)人工智能系統,可讓機台加工效能提升15%至30%。 (中央社記者張建中台北8日電)汽車傳動系統製造廠和大自結6月合併營收新台幣6.83億元,創單月新高;第2季營收19.3億元,也創單季新高。 和大也響應政府投資台灣政策,沈國榮說,嘉義廠是和大智慧產線重鎮,除3廠已動土興建,還要蓋5廠、6廠,預計於2022年完工,屆時嘉義廠共有5廠區,光嘉義廠的年營收即有百億元規模。

和大營收: 福貞第1季每股淨損0.15元 營運逐季走高

汽車傳動系統製造廠和大工業(1536)(1536)初步結算2022年11月合併營收為 6億1,508萬元,月增6.79%,較去年同期增加1.00%。 1~11月累計合併營收為67億2,493萬元,年增9.19%,2022年累計營收已超越去年全年營收,確定全年度營收及獲利雙成長態勢。 和大營收2023 〔記者林菁樺/嘉義報導〕汽車傳動系統大廠和大工業(1536)為滿足電動車訂單需求,斥資40億元擴充主打智能化的嘉義廠,今(19日)於大埔美精密機械園區舉行新廠房動土典禮,和大規劃未來嘉義廠將新增至5個廠房,估計光嘉義廠的年營收規模即達上百億元。 不過公司表示,由於目前精密陶瓷用於國防居多,因此訂單量需視政府的國防需要,公司也無法準確預估。 但若投資人發現當季營收無明顯提升,毛利率卻跳升,則很可能是精密陶瓷出貨影響。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中13日電)汽車傳動系統製造廠和大董事長沈國榮今天表示,美國選址設廠第1期建廠資金規模將超過新台幣20億元,預估2025年美國第1期產能開出後,和大集團營收規模可超過新台幣100億元。 央行於2020/12初祭出房市的信用管制措施,需求部分主要針對法人買房以及自然人購置3戶以上者 ; 供給部分主要針對購地貸款和餘屋貸款的限制,避免建商囤屋和囤地。 和大營收 雖然20Q1~20Q3並無新建案完工,但受惠低利率環境造成房市正向發展,微山丘、青璞匯、冠德信義等成屋持續銷售,因此建設部門營收大幅成長。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