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產業趨勢9大好處2023!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Ben on October 13, 2019

未來產業趨勢

此外過去的IP業者都僅提供IC設計業者整顆晶片小部分的服務,但世芯-KY現在服務的對象,是要求整顆客制化,因此收取的NRE費用大幅提升,而未來收取的IP權利金也會提高,因此才能成為這次IP的領頭羊,率先創了歷史新高。 那世芯-KY為什麼可以成為IP業現在創歷史新高的主因,就是世芯-KY過去的大客戶的確有很大的一部分在中國,而應用就是AI的客戶,但在美國的壓力下,表面上失去中國的AI客戶,卻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有多餘的研發能力為美國客戶量身訂做AI的相關產品,加上已經有中國開發的經驗,因此速度與效率都如魚得水,反而後發先至。 現在著墨邊緣運算或是AI上,都是全球技術能力最佳的IC設計,甚至連INTEL雄霸多年的伺服器市場,在高端應用上,都被NVIDIA打下江山,算是美國IC產業第一股,我相信無人能出其右。

未來產業趨勢

正因如此,近期主要預測機構公布的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雖然均預期會比2021年減慢,卻也都只是向長期趨勢收斂(圖3)。 對金融業而言,則將加速發展數位經濟的金融服務,造成全球金融圈相互依賴,創造全球價值鏈,不過於此同時,也相對提高經濟風險。 隨著全球人口數、高齡占比增加,人口結構因而改變,由醫療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死亡率減緩、壽命延長,伴隨著生育率下降、人口老化快速、高齡人口增加,將對醫療體系和社經發展帶來龐大壓力。

未來產業趨勢: 創新服務平台

為保持領先優勢,一線廠商仍試圖增加更多功能與規格,以提升AMOLED面板的附加價值。 首要可以看到持續進化的摺疊設計,在輕薄與省電效益上更加優化;除了過去看到的左右摺疊設計外,上下摺疊類似Clamshell設計的方式,讓產品型態更貼近現行的手機設計,此外,定價也貼近主流旗艦手機的價格帶,可望帶動銷售成長。 未來產業趨勢2023 其他摺疊型態的嘗試,包括多摺式與卷軸式,在不遠的將來也可望獲得實現,TrendForce預期,摺疊手機滲透率在2022年將突破1%,2024年挑戰4%。 此外,LTPO背板的搭載,將改善在5G傳輸以及高刷新率規格而衍生的耗電問題,預期將逐步成為旗艦機的標準規格。 而經過了兩年的開發與調整後,螢幕下鏡頭模組終於有機會在眾品牌的旗艦手機上陸續亮相,可望實現真正的全螢幕手機。 元宇宙議題將促使品牌廠商加速投入AR/VR產品發展,在2023年將會有更多品牌廠商的產品問世,而與此同時各種元宇宙應用服務也將成為廠商積極推動的目標,以便透過平台服務來帶動AR/VR硬體市場的需求,再以硬體裝置的虛擬互動體驗來提升元宇宙應用的效益。

生技醫藥產業為政府所規劃的六大戰略產業之一,經濟部日前預告修正「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將名稱修正為「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並於111年開始適用。 此次修法因應國際生技產業先進發展趨勢,增加適用項目包含:應用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 / 5G、資安、區塊鏈等數位科技,僅促進資通訊(ICT)與生醫(BIO)產業間的異業合作,更成功導入台灣高科技業供應鏈與技術優勢,推動發展具台灣特色的生技產業新契機;並藉由租稅措施吸引資金投資及留住優秀人才,期能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 國家發展委員會產業發展處處長詹方冠指出,政府重視新創發展,除積極改善投資環境、修正相關法規,並進一步主動率領新創組團出國,積極佈局國際市場和行銷,要讓台灣新創具備國際領導地位和話語權。 國發會從過去關注早期階段新創,逐漸延伸到成長階段的新創公司,政府持續努力協助新創在不同階段的需求,並成為新創與其目標市場之間的橋樑,要讓台灣成為國際新創生態的重要匯聚地(Hub),讓Startup Island TAIWAN成為台灣另一個重要的發展基礎和光環。 KPMG安侯建業今(13)日首次發佈《台灣新創趨勢調查與展望》報告,探討後疫情時代台灣新創發展趨勢以及未來產業發展。 報告顯示未來新創產業將聚焦三大面向,包括疫情將加速醫療科技、零售產業、電子科技暨智慧製造應用等數位化發展;新技術帶動金融科技、Web 3.0領域創新應用;此外在ESG永續風潮下,食農科技、綠能產業投入將更加顯著。

未來產業趨勢: 未來十年台灣科技趨勢

儘管台灣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在2022年相對平穩,但年中出乎各界預料的工業用電調漲幅度及連續多年的基本工資調漲,加上新台幣匯率走弱引發的輸入性通膨疑慮,仍為2023年的物價波動埋下一顆不確定的種子。 中經院及台經院分別預測台灣2023年的經濟成長率為2.81%及2.91%,較2022年的3.2%及3.45%趨緩。 面對2020、2021年經濟復甦預測失準,姑且可用各界對疫情沒有經驗、沒人預測到各國政府推出如此巨量的刺激政策加以解釋,但隨著各界對疫後經濟復甦狀態越發了解的情況下,連續第三年出現需求預測偏差大的機率是低的。 因此,廠商在歲末年初之際,針對需求預測所做的產線、產能與協力廠商的安排,應會比較貼近最終的需求狀態,生產效率也可望大幅提升,供應鏈問題將緩解很多,且預料會在2022年第二季出現比較有感的改善。 台灣也觀察到這一股風潮,2022年底施行的企業併購法修正案,其內容特別為促進新創公司之併購,減輕稅負成本對於個人股東併購意願的影響,隨著立法通過並施行後,應可使併購成為更具可行性的選項。 2022下半年也出現美國金融科技企業Circle併購台灣金融科技新創博歐科技(Cybavo)、走著瞧(Gogolook)併購AI新創治略資訊(Crowdinsight),新創出場不再只有IPO選項,併購漸漸成為大部分新創的出場選項。

隨著市場對永續的重視只增不減,台灣中小型製造業須各面向切入綠色轉型來提升淨零效率,越早布局反而能創造進入者優勢。 即使如此,近兩年所出現的供應鏈瓶頸,也未必都可以在2022年迎刃而解,像是晶片短缺問題就是一例。 因為疫情加速了5G、IoT、AI、車用電子化的趨勢,導致半導體需求倍增,加以半導體產業從投資設廠到實際生產的過程需時較長,使2022年該行業的供應依然吃緊。 未來產業趨勢2023 未來產業趨勢2023 所幸,在相關廠商對2022年各產業需求的掌握度大幅提高下,生產效率的安排應會比近兩年來得順暢。 搶抓未來產業新機遇,要認識到未來產業是一項涉及廣泛的“大工程”,需要統籌施策、多點發力。

未來產業趨勢: 相關新聞

製程上,兩大韓系供應商陸續量產使用EUV技術的1 alpha nm製程產品,市場能見度將在2022年逐季提升。 另一個中尺寸市場則為筆電,預估2022年AMOLED筆電約占整體筆電市場的1.2%,2023年則約1.7%,而中尺寸市場加速往AMOLED面板發展的決定性關鍵則來自於Apple未來在iPad以及Macbook系列產品的規劃,而Apple已經開始考慮採用AMOLED面板。 然現階段的AMOLED面板仍受制於產線尺寸仍在六代線,在切割效率上不那麼經濟,加上筆電對於面板的使用壽命要求較一般手機來得長,因此衍生出Tandem(雙層發光層)的架構的開發。

蕭瑞聖指出,後疫時代汽車零組件產業有三大發展趨勢,首先是價值鏈改變,供應鏈重組,數10年來市場奉行的全球化供應鏈布局受到挑戰,未來供應鏈區域化、本土化將更受重視,技術精進推動生產自動化、智慧化,勞動密集轉為技術密集,製程從長鏈變短鏈。 2021年,臺灣半導體製造的「護國群山」成為全球焦點,不僅成為資本市場寵兒,更是經濟成長動力。 工研院IEK 未來產業趨勢 Consulting預估2021年臺灣IC製造業產值上看新臺幣2.23兆元,年增22.4%。

未來產業趨勢: 美國超前部署 賴清德處處受限

其中晶圓代工成長18.7%,達1.93兆元;記憶體產值則受5G通訊發展、伺服器需求增強、以及IT產品需求穩健等諸多正面因素加持,相關產值可望大增54.0%,來到2,936億元。 目前AI晶片的應用範圍,已從雲端運算走向邊緣運算,晶片的設計、生產與封測也結合AI技術。 在這波AI浪潮下,業者多已陸續宣示AI晶片計畫或推出相關產品,像是於手機、智慧電視、智慧音箱、低功耗AI攝影機、AI視覺感測、輔助駕駛系統、車用影像及家用安防等,應用面可說十分廣泛。 「因應車輛電子化趨勢,以往主攻PC與手機的國內供應鏈,也開始布局車用領域,」范哲豪表示,國內IC設計廠已先後推出智駕平台、車用乙太網路晶片、智慧座艙系統、車載資通訊系統、車用顯示晶片、車用微控制器(MCU)等多元車用產品及技術,目的就是搶攻未來商機。 為提供更好的客戶服務體驗,金融企業持續加大數位金融的投資,甚至轉換核心系統來整合各項數據資料來加速決策效能。

未來產業趨勢

政府積極興建基礎建設,為建設業發展注入動能,超過八成建築業CEO認為,預鑄工法是重要解決方案,更是未來建築新趨勢。 如果說,2020年是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造成全球經濟衰退的一年,2021年就是走向復原的一年,而2022年就是全球經濟回歸正常化的一年。 這個正常化主要包含兩個層面:供應鏈瓶頸緩解、經濟成長動能回到長期平均。 內銷零售產業應該重視OMO(Online Merge Offline)的發展與「One Stop Shopping」的 消費趨勢,街邊店將面臨重整,大賣場與複合店將成為主流。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 TrendForce 針對 2022 年科技產業發展,整理十大科技趨勢,精彩內容請見本文。

未來產業趨勢: 臺灣汽車零組件持續保有外銷競爭力

伴隨汽車功能複雜化,驅使ECU中的32-Bit MCU躍升為市場主流規格,2023年其滲透率將超過60%,產值達74億美元,並將朝向28nm(含)以下製程發展。 此外,自駕車需具備高效能運算AI SoC,持續朝5nm(含)以下先進製程開發、算力將達到1,000 TOPS邁進,與MCU等晶片共同加速全球汽車產業升級。 范哲豪指出,未來汽車將是除了PC與手機之外的「第三台電腦」,勢必引爆各類IC需求的大幅成長。

未來產業趨勢

人力結構改變造就了零工經濟每年14%的成長,人力市場將出現越來越多高度彈性、約聘或短期兼職型式的工作機會。 台股在8月面臨短線修正壓力,17日低點來到16,264點,以八大公股券商的買賣超動向來看,8月以來的12個交易日,有11日站在買超,且合計8月以來已經買超達331.58億元,明顯看出仍採取「愈跌愈買」策略,逢低買進優質個股、著眼長線。 除此之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日前在屏東發射了台灣首枚類衛星載具火箭,顯現技術面有重大突破。 《萬寶週刊》鎖定中高資產族群,以台股、全球股市、期貨、基金、房地產、藝術、精品投資為主軸,出版至今深受投資界人士青睞,為全國證券界指標性刊物。 先前提及,除了轉型,大股東加碼,還有集團加持…等,當股市不火燙了,一切回到基本面上回歸「營收」來觀察,之前聊到的「太陽能概念」曾經在股市一團火熱,但是回歸到營收卻慘不忍睹,前陣子「15.16族群」受惠政府強韌電網,士電、華城,大家也都在看是否題材炒作?

未來產業趨勢: 關於「科技趨勢年度論壇」的文章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 TrendForce 針對 2023 年科技產業發展,整理十大科技產業脈動,精彩內容請見下方。 依據聯合國預估,2030年全球人口數將超過80億,到2050年時全球將有64個國家進入高齡化社會,60歲以上的人口比率將超過30%。 其中,亞洲地區高齡人口比率占全球55%,居全球之冠,其次是歐洲,高齡人口比率占全球21%。 台灣將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有關高齡照護、勞動力短缺等影響將更趨明顯。 元宇宙的巨頭Meta最近也面臨諸多挑戰,執行長佐伯格(Mark Zuckerberg)降低傳統新聞及社群媒體比重,將大部分資源放在佈局元宇宙,如VR/AR上,但短期成效不彰,看來至少需要5年時間。 5G滲透率續增,從2019至2025年,5G手機的年平均複合成長率超過100%,2025年全球5G手機銷售量則上看14.3億支,無論是手機核心處理器、5G通訊元件如基地台、電源管理IC,或記憶體、鏡頭感測器、驅動IC等,無論種類或數量都將急遽增加。

未來產業趨勢

猶記得,在2020年中,經濟學家們預測疫情之後的經濟復甦路徑,可能為L、U、Nike等型態,也就是大多數人都預測經濟復甦是緩慢的、顛簸的,卻幾乎沒有人料到竟會出現二次大戰以來最快的經濟復甦。 這樣的預測失準搭配到過去50年許多企業習慣採用的Just-In-Time(JIT)生產策略,拉長了供應鏈瓶頸的時間。 而台灣目前扮演全球供應鏈要角、占據新一波科技循環產業關鍵位置,未來值得期待。 搶抓未來產業新機遇,要認識到未來產業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鬆”,必須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未來產業趨勢: 零接觸經濟持續發燒 帶動跨域創新

以品牌銷量來看,若包含HEV銷量,日本車廠豐田(Toyota)持續位居電動車單一集團銷量首位(23.5%),但後追者逐漸侵蝕市占,第二、三名分別為特斯拉(8.9%)和雷諾–日產–三菱集團(7.3%)。 另一值得關注的是化合物半導體的發展,電動車的電能轉換及電路控制,強調大功率、快速化、體積小、散熱佳、高續航力等特性,由化合物半導體打造的功率元件可滿足這些嚴苛需求,因而成為熱門的材料首選,這也將牽動國內廠商的未來布局。 2021年全球晶片嚴重缺貨,國內IC設計業者趁機優化出貨產品組合,多數廠商營收紛傳創新高。 工研院IEK Consulting預估,我國IC設計業2021年產值將首度突破兆元,達新臺幣1.2兆元,較2020年強增4成。 而且旺矽優勢是股本小且去年賺12.89元,今年第一季在電子業疲乏期也繳出2.98元的獲利,今天預期能有賺14元,高頻高速測試需求持續增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認為旺矽是NVIDIA隱藏版標的,而新產品推出對於電子通路商,大聯大,至上,利機,也都是一個振奮消息,希望新產品注入一股新的引流,投資人不妨關切電子通路商。 近期NVIDIA股價創新高401美元,再度把GPU AI伺服器推向話題浪口;簡單說CPU主運算;把它想成大腦主體發號施令,而GPU就是左右腦開發學習;不斷運算與進化學習。

  • 此外,面對過去幾年電動車快速崛起,隨著傳統車廠陸續推出電動車款,市場也逐漸打破一家獨大的局面。
  • 疫情、暖化、科技戰;塞港、通膨、晶片荒,送走不平靜的2021年,2022年的產業前景如何?
  • 另外臺灣供電吃緊的狀況在2021年更顯嚴重,對企業來說,能源管理與結構轉型是2022年最為迫切的挑戰之一。
  • 論壇聚焦全球跨域趨勢及淨零議題,展出超過20項減碳技術與服務,透過集結各界代表共同探討、交流,宣告「淨零轉型、未來齊行」決心,迎戰倒數一萬天。
  • 此外,儘管全球的經濟成長率已經回到疫情前的趨勢,但是,這主要是由先進國家所帶動,部分先進國家經濟甚至優於疫前。

勤業眾信《亞洲的元宇宙 – 加速經濟影響的策略》預測至2035年元宇宙產業將為台灣帶動 億美元經濟影響,佔GDP 1.3%-2.4%。 儘管元宇宙仍需要技術演進與時間普及,2023年仍可觀察到許多相關科技創新與投資。 Deloitte Global預估2023年虛擬實境(VR)的全球產值將達7億美元,應用在消費端的遊戲及企業端的工作、工業系統模擬等領域。 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國際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據11月舉辦的「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目前台美已確認在半導體領域的戰略合作為優先項目,並將開啟醫療及其他關鍵技術供應鏈的合作。 台灣的高科技硬體製造亦具競爭優勢,多年來於中國大陸製造並輸出美國終端市場,在美中供應鏈中擔任關鍵的一環。

未來產業趨勢: 趨勢一:數位轉型以「人」為本進行再聚焦

Deloitte 亞太(Deloitte AP)是一家私人擔保有限公司,也是DTTL的一家會員所。 Deloitte亞太及其相關實體的成員,皆為具有獨立法律地位之個別法律實體,提供來自100多個城市的服務,包括:奧克蘭、曼谷、北京、河內、香港、雅加達、吉隆坡、馬尼拉、墨爾本、大阪、首爾、上海、新加坡、雪梨、台北和東京。 因此,建議所有企業都不能找藉口封閉,而是要更積極地布局未來的競爭時代,方不會落伍。 我們從最新公布的2021年台灣前2000大企業排行榜就可看出,在2020年能進入2000大排行榜的只要營收10億元就可以,但是2021年就提升到11.7億元,顯示總體成長了17%,可見台灣企業的活力與能力。 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執行董事李治平則認為,現在已不再是新創瘋狂砸錢搶市場時代,而是專注營運、管理的時代。 李治平強調,疫後世界也許迎來的不再是一波的榮景,而是促使企業回歸到營運管理的本質,如何用更少的資金、創造更穩定的收益及現金流,達到企業永續經營的願景。

  • NAND Flash方面,2023年堆疊層數加速,預計將有四家供應商邁向200層以上技術,甚至部分廠商也將量產PLC(Penta Level Cell),期望在單位成長進一步優化下,有機會取代HDD在伺服器上的應用。
  • 這樣的預測失準搭配到過去50年許多企業習慣採用的Just-In-Time(JIT)生產策略,拉長了供應鏈瓶頸的時間。
  • 政府積極興建基礎建設,為建設業發展注入動能,超過八成建築業CEO認為,預鑄工法是重要解決方案,更是未來建築新趨勢。
  • 而Micro LED搭配主動式驅動方案直接顯示在透明玻璃背板上亦可達HUD的功能。
  • 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企業的資本支出是不會低的,且考量到數位化╱智慧製造的技術已經水到渠成,當前的通膨上升趨勢甚至會加速企業導入數位化生產,這在總體經濟上就是一個額外的支出。
  •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科技研發在我國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扮演重要關鍵,經濟部長期支持法人投入研發相關淨零技術,並攜手產業以「先大後小、以大帶小」方式,協助國內產業建立碳管理能力。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