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成癮2023詳細攻略!(震驚真相)

Posted by John on May 15, 2021

社群成癮

而關於那些沒有以往精神疾病史的人成為網絡成癮症患者的原因,研究者通常認為與網絡使用本身的特徵有關:匿名性(anonymous)、可達性(accessible)和互動性(interactive)[22]。 成癮 ( addiction )是人對某些事物產生超乎正常範圍的嗜好與習慣,即使明知這些行為可能已造成不良後過,卻仍無法停止自己行為的現象。 成癮行為是一種身、心、靈失調且常合併精神病理現象,是透過刺激中樞神經的獎賞系統(reward system),造成興奮或愉快感進而形成「癮」。 成癮包括「 物質成癮 」(substance addiction)和「行為成癮」(behavioural addiction),情況嚴重需要專業醫療協助,建議諮詢身心科或成癮防治門診。 包括楊永信網癮治療中心在內的許多家網癮治療機構都存在對被治療者進行洗腦的現象,洗腦的內容包括樹立絕對權威(通常是對楊永信等網戒中心營運者的絕對權威)、集體喊口號(比如「誓與網癮血戰到底」等)、特殊專用語(比如患者必須互稱「盟友」,電擊必須稱為「治療」)等等。

社群成癮

後續便會開始難以專注在無法即時提供滿足感、節奏較慢的活動內容,例如閱讀、寫作等,從而出現「抖音腦」(TikTok brain)的狀況。 用餐、睡覺不用手機,讓自己好好睡覺、好好享受美食,享受吃飯過程中,跟別人的互動,難得都可以見面了,如果還在科技冷漠不是太可惜了嗎? 除了這兩個時候不要滑社群,使用社群的時間也不宜過長,每次使用不超過5分鐘,中間間隔30分鐘~1小時,避免沉迷其中。 許多人聽到通知,都會中斷工作或讀書,忍不住去點開螢幕,一不小心就開始滑手機了,倒置無法專注投入,效率很糟,那就關掉通知或是交給其他人包管,排除一切會誘惑你使用手機的因子,讓自己好好專心在眼前的事物。 找到自己生活的價值,可以先從有興趣的事物開始探索,用最直接的解決辦法,讓不再花這麼多時間在社群上,脫離社群的負面影響。

社群成癮: 發現書包內有「2張紙錢」!老師嚇傻︰以為學生家裡出事了

作為一位網路紅人,孫尤安也討論了社群流量和酸民現象的問題。 她強調做好當下的事情,喜歡自己所做的事情,讓其他的事情交給命運。 整篇文章以介紹孫尤安的新歌為主軸,並深入講述了她對手機成癮和社群現象的看法。 雖然目前抖音和YouTube也祭出相關政策,來幫助青少年管理瀏覽影片的時間,不過專家建議,最重要的還是父母需要平衡孩子線上與線下活動時間,限制孩童使用社群的時間,並於社交媒體上設立年齡,避免孩童過度接收刺激內容。 抖音(TikTok)的迅速爆紅導致其他社群媒體也紛紛跟上這波熱潮,相繼推出短影音功能,像是Instagram Reels、YouTubeShorts等。 不過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這種快速切換的「短影音」會讓觀看者產生上癮的行為,甚至出現「抖音腦」的情況,進而導致青少年、孩童注意力下降。

社群成癮

但新聞報道提到,這些青少年認為騎馬最為有效,因為他們與馬建立了一種情感聯絡[92]。 自採納騎馬療法始,韓國的新聞媒體已經報道了一些治療成功的案例[92]。 該療法也被認為對戒除其他心理健康疾病(如物質成癮)有效果[110]。

社群成癮: 網路成癮症

與青少年孩子溝通手機的使用 與其規定睡覺前不能使用手機,導致他們極度反抗的態度,家長不如事先多與自己的青少年孩子溝通。 在溝通談話中,您可以列舉出睡前使用手機的負面影響,並詢問孩子是否同意。 同時您也可以了解孩子睡覺前經常使用手機的原因;有時候,孩子使用手機成癮是有些基本原因的,如:也許孩子面臨很多壓力,或擔心一些事情,使用手機讓他們感到放鬆,或幫助他們轉移注意力。 無論如何,在做任何決定前,與自己的青少年孩子公開討論,可以讓孩子感覺受到尊重,這麼做有助於促進更好的親子關係。

雖然大部分的物質濫用者,都自認有能力可以靠自己成功戒斷,但多數人嘗試過後,其實都做不到。 這是因為根據研究,長期濫用物質會改變大腦的功能,讓人更容易屈服於想用藥的衝動之下。 而他們對物質的渴望,並不會因為停止使用而消失,所以在戒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防止患者復發。

社群成癮: 成癮

而關於那些沒有以往精神疾病史的人成為網路成癮症患者的原因,研究者通常認為與網路使用本身的特徵有關:匿名性(anonymous)、可達性(accessible)和互動性(interactive)[22]。 社群成癮2023 同樣道理,特定領域的網路社群茁壯也對某部分人的心理健康有正面影響。 舉例來說,有研究顯示社群媒體能幫助青少年族群中的邊緣人群塑造新的社會連結,讓它們感覺是某個團體中的一份子,即使兩人不在同個地方也能因為社群而有連結性。

社群成癮

截至2017年,該中心已收治超過6000名患者[109]。 認知行為療法在網路成癮症的治療(CBT-IA),起源於該療法在衝動控制障礙中的應用(impulse 社群成癮 control disorder)[22][97]。 第1章至第5章的「離線練習」中,我除了介紹不與「SNS」、「資訊」、「人際關係」連結的方法,也會介紹如何擺脫「常識」束縛、甩開「負面情緒」的方法。 除了疫情影響外,社群媒體在各式草根社會運動(如美國發起的人權運動「Black 社群成癮2023 Lives Matter」或是2017年成立的女權運動「#MeToo」)中也扮演要角,是連接志同道合的人的關鍵工具,成果當然就是這些年來在各地出現的社會變革。 起床第一件事滑手機,吃飯也滑IG,讀書的時候也是掛在臉書上。 可以留心紀錄自己使用社群的頻率,如果很密集,那麼你就有成癮的風險。

社群成癮: 網路成癮的盛行

結果顯示,圖文分享平台Instagram對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造成最不良的影響,讓使用者感到憂鬱、焦慮和孤單且影響睡眠等。 研究發現,只有影音分享平台YouTube會對使用者產生積極正向的回饋。 網絡成癮症已經在亞洲引起了極大的社會關注,有些國家甚至將其當做一項主要的危害公共健康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在青少年人群中[28][85]。 一項在歐洲的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自身使用網絡的初齡、以及社交網絡和遊戲的使用都與青少年網絡的過度使用成正相關[79]。

社群成癮

在年輕人中盛行的 Snapchat 就推出了一個名為「Snapstreaks」的功能。 這個功能會紀錄兩位好友連續「Snap」(傳送照片)彼此的天數。 所以,如果我們和某位好友已經保持了 100 天的「Snapstreaks」,我們就更有動力讓這個紀錄繼續延長下去。 YouTube 為了讓我們花更多的時間使用它的服務,於是就設計了「自動播放」的機制。 於是,當我們在 YouTube 上看完了一部影片後,下一部會接著播放,讓我們不用做任何事,就能持續的觀賞。 於是,Netflix 開始自動播放下一齣影集,以確保我們會在 Netflix 花更多的時間。

社群成癮: 我們該如何解決?

當前對於網絡成癮的干預和治療措施基本都來源於物質成癮等精神疾病的治療經驗。 在缺乏「方法上成熟的研究」的條件下,很多治療專案都沒有得到實證[96]。 在韓國,網絡通達度極高,網絡遊戲同時也是作為一項專業的競技體育,韓國政府已經將網絡成癮症作為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90],認為它是一次「全國性的危機」[91]。 根據韓國政府資料,大約2百萬人口(韓國總人口5千萬)有網絡成癮問題,大約68000的10到19歲青少年有網絡成癮症,大約佔到了該年齡段總人口的10%[92]。 甚至最年輕的一代也面臨着嚴重的網絡使用問題:40%的3至5歲嬰幼兒每周使用多於3次智能電話。

該療法是一個直接的、以患者為中心的諮詢,通過一種尊重式的治療法來幫助患者探索和解決矛盾情緒,從而引發行為改變。 除非患者希望行為改變,一般情況下但它並不直接為患者提供解決方案[85]。 研究發現,那些缺乏足夠的社會聯絡和社會支援的人具有更高的網絡成癮風險。 事實上,在網絡成癮者中最流行的,正是聊天室、互動性遊戲、即時通訊和社交媒體等應用[22]。 此外,有實證研究表明父母和子女的矛盾、與母親分離等因素,顯着地與網絡成癮成正相關[75]。 相反地,保護性措施,諸如子女與父母交流的質素[76],以及積極的青年期發展[77],能夠有效降低網絡成癮的風險。

社群成癮: 科技世代必學!「社群成癮」4階段診斷,6招找回健康社群心態、展開行動,癮字頭上一把刀!社群生存全攻略

而在美國,有不少年輕人在真的沒有辦法使用 Snapchat 的時候(例如:出國旅行沒有漫遊服務),就會選擇將他們 社群成癮 Snapchat 的帳密「託付」給他們的朋友,請朋友在這段時間為他們保持「Snapstreaks」。 為了要確保「Snapstreaks」能延續,有的人甚至會將帳密託付個多位朋友,以防萬一。 除了「自動播放」,科技公司還不停的推出新功能以確保能夠取得我們的「注意力」。

為了得到更多的成就感,我們就會持續的貼文,好讓我們不停的得到成就感;這就是 Parker 和團隊極力要創造的「正面回饋循環」。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一年內「社群焦慮」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社群焦慮改善方式有哪些。 2017年8月,一18歲網癮患者李敖,被其父母送至安徽阜陽一所戒網癮訓練營2天之後死亡,身上遍佈傷痕[135]。 2017年8月,一18歲網癮患者李敖,被其父母送至安徽阜陽一所戒網癮訓練營2天之後死亡,身上遍布傷痕[135]。 2016年,另一名16歲的黑龍江少女,在被親戚和母親送到山東一家戒網癮中心數月後,逃離中心,回到家中報復母親,致母親餓死[113]。 脫離SNS 最讓人害怕的一件事,就是失去許多的機會與連結。

社群成癮: 大腦喜歡你運動,找出你的抗壓密碼!

儘管在這些中心內,訓練非常嚴格且極具爭議,並時常違反當地法律,但至今仍然沒有研究評估這些治療中心和他們採用的方法是否真的有效[22]。 儘管學界和社會上許多人呼籲網絡成癮應當被列為一種疾病[29][31],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在1995和2013年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都未將網絡成癮症列為一種心理疾病[32]。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年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V)中,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首次將遊戲障礙(gaming 社群成癮 disorder)列為一種需要更多研究來確證的精神狀況(condition)[2][33][32]。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即將出版的2018年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一版中也包含了遊戲成癮(video gaming disorder)[34][35]。

  • 在聯合國兒童基會調查報告中,全球約三分之一的青少年輕人曾遭遇過網路霸凌,英國反霸凌組織更指出Instagram 為最容易發生網路霸凌的場域。
  • 韓國專家認為,如果一個人在嬰兒期長期被智能電話刺激,那麼他們的大腦會難以平衡發展和網絡成癮風險[93]。
  • 但也有一份台灣的研究表明,網路成癮症儘管會對師生關係和家庭代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但是同時會有利於同輩關係[84]。
  • 儘管Young的YDQ測定法具有簡單、方便使用的好處,研究者Keith W.
  • 8點檢視是否A片成癮 光是觀看色情片,並不代表上癮,也不需要特別改變行為,不過,如果無法克制想看的衝動時,可能就有很大的問題了,想了解自己是否有成癮的跡象,可以透過觀察自己的看片習慣去檢查,以下提供8個自我檢查的方法: 看完A片後覺得很有罪惡感。

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將「電玩成癮」(gaming disorder)加入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的「精神疾病」當中,而當中的症狀包括「無節制沉溺於網路遊戲」、「將電玩放於其他生活興趣或愛好之前」和「即使有負面效果也持續遊玩」等[3][4]。 研究顯示,睡前使用手機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各種不良影響,如:入睡困難、睡眠品質不佳、健康狀況變差等。 但對大多數青少年而言,睡覺時將手機放在枕頭下,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 其實青少年都了解這麼做可能產生的問題,但大多數人就是無法抵擋在睡前使用手機的誘惑。

社群成癮: ① 時間變多了

一方面,中國對國內網癮治療行業缺乏管理,導致此類非法治療機構泛濫[121];另一方面,一些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無能,甚至尋找快速的解決辦法,助長了此類機構肆意妄為[122]。 網路成癮症已經在亞洲引起了極大的社會關注,有些國家甚至將其當做一項主要的危害公共健康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在青少年人群中[28][85]。 Beard和Eve M. Wolf在2001年進一步聲稱,更為確切、客觀的評估應當是:只有滿足上述YDQ8項標準中全部前5項和後3項中至少1項標準,才能判定一個人是否網路成癮[39]。 Griffiths在1998年認為,網路成癮症屬於廣泛意義上的科技成癮,也是行為成癮的一種[9]。 但從網路成癮症被提出至今,關於網路成癮症的確切定義一直困擾著研究者們。

社群成癮

研究發現,那些缺乏足夠的社會聯絡和社會支援的人具有更高的網路成癮風險。 社會支援缺乏者訴諸於虛擬中的關係和支援來減輕他們的孤獨感[73][74]。 事實上,在網路成癮者中最流行的,正是聊天室、互動性遊戲、即時通訊和社群媒體等應用[22]。 此外,有實證研究表明父母和子女的矛盾、與母親分離等因素,顯著地與網路成癮成正相關[75]。 相反地,保護性措施,諸如子女與父母交流的品質[76],以及積極的青年期發展[77],能夠有效降低網路成癮的風險。

社群成癮: ③ 朋友名單去蕪存菁

據估計,在國內大約有65至300家治療中心,散佈在全國各地。 一項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在2009年的調查顯示,國內大約有400家私人的網癮康復中心。 在各類網癮康復中心裏,切斷上網渠道、軍訓、體罰乃至電擊療法常常被使用。

甚至最年輕的一代也面臨著嚴重的網路使用問題:40%的3至5歲嬰幼兒每周使用多於3次智慧型手機。 韓國專家認為,如果一個人在嬰兒期長期被智慧型手機刺激,那麼他們的大腦會難以平衡發展和網路成癮風險[93]。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中就有對於這方面的呼籲,Harris在片尾點出,社群媒體公司相信他們能用更多資料與演算法來解決自己創造的問題。 但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更多規範及實質法律來約束這些公司,進而讓他們的技術能以更具道德、更能提倡正面行為與心理健康的方式運作,而不是衍生負面影響。 雖然以上的討論都還需要更多研究佐證,但目前大部分心理學家都認為對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不一定是社群媒體,反而是我們在上面吸收的內容。 Orben博士解釋:「我們需要留意特定類型的內容及人士,或那些易受社群媒體負面影響的生命時期。」,確實,同樣是花在Facebook 30分鐘,若是和朋友傳訊息,與單純滑手機看無聊的內容殺時間就有很大的不同。

社群成癮: 看更多 成癮 相關文章

英國心理學會網路心理學部門特許心理學家Paul Marsden博士表示:「社群媒體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看起來約等同於後者和食用馬鈴薯之相關數據:小而微弱。」。 找資料、找地址、找美食,幾乎所有事情,都能夠透過網路解決。 同時,網路也創造了很多的新商機,例如:社群網站和串流影音。 為了讓我們長時間的使用他們的商品,這些公司無所不用其極的想辦法增加它們產品的「黏著度」。 許多網癮治療機構往往收費高昂,陶宏開的打出戒除網癮口號的「素質教育家庭夏令營」,從其發佈的廣告上來看,5天的活動,收費達5800元人民幣,但是陶宏開否認他收費一事。 據央視報道,楊永信的網戒中心三年收入8100萬元人民幣,在該中心,存在着一種名為「加圈」的收費制度。

儘管如此,已有許多機構和心理醫師開始研究社群成癮問題並提供相關「治療」,協助重度成癮者回歸正常生活。 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附近的Fall City,坐落着美國第一家網癮康復中心:Heavensfield Retreat Center。 這家戒除所有一個卓有成效的試驗專案:reSTAR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專案。 這個成立於2009年的reSTART一個療程有45天,它採用直接的方法:通過提供重新建立生活習慣平衡的機會來克服網絡成癮症。 但這一專案非常昂貴,每一個療程只接受6名患者,花費超過14500美金。 並且因為美國尚未認可網絡成癮作為一種精神類疾病的存在,所以這一花費通常無法通過保險公司報銷[111]。

社群成癮: 一種出自本能的比較需求

也許你有覺察到自己太常使用社群,想要降低使用時間,但是你卻從沒成功過。 每當有通知出現,就是會忍不住點開來,通勤時想不到要幹嘛,就只好滑別人的動態,你常想說自己滑一下就好,殊不知就是一兩個小時過去了。 當每家網路影音服務都推出自家的「自動播放」機制後,Facebook 就發現它得到的「注意力」被瓜分,所以,它也決定要改變訊息牆上的影片的播放行為。 因此,現在只要我們滑動到任何一則影片,它不需要我們的點擊,就會自動播放。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