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確診2023必看攻略!(持續更新)

Posted by John on May 26, 2020

4月25日確診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由同日凌晨零時起,不再把核酸檢測結果Ct值達35或以上的人士列作確診個案。 有關人士不會獲發隔離令(即不用進行家居隔離,亦不會被安排進入社區隔離設施)。 調整後的判定標準同樣適用於在社區檢測中心/檢測站進行的免費及自費檢測,其中自費檢測的陰性證明可用作跨境等用途。

官方數據顯示,英國25日通報新增9萬4326人染疫,高於前一天的8萬8447例;25日有439人於確診28天內喪生,同樣高出前一天通報的56死。 一名新婚年輕女性2021年8月染疫,痊癒後仍留下嚴重嗅覺障礙,聞咖哩味道就像廢水。 日本33歲女演員佐佐木希24日透過經紀公司公布確診,她所主演的日劇「爸爸說我不可以嫁給YouTuber!」同劇組共11人確診,23日起已暫停拍攝。 南太平洋島國東加15日遭大規模海底火山噴發與海嘯重創,日本派出運送物資援助東加的自衛隊成員中,有1名隊員確診,與其他21名可能的密切接觸者在澳洲隔離。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網站追蹤數據顯示,截至台灣時間26日上午7時,全球至少561萬2149人因COVID-19染疫病逝,至少3億5738萬1600人確診。 柯文哲指出,昨天萬華區3個快篩站共篩了876人,陽性率7.8%(如下圖) ,較前一天的5.9%些微上升,不過從每天陽性率的波動來看,疫情在台北市應該是有控制住,至少沒有爆發,但畢竟人是會移動的,可以看出疫情已經蔓延到全台北市,慢慢地在全台灣各地都會出現。

4月25日確診: 全世界確診者超過5.198億、死者超過629.0萬(5月13日)

指揮中心公布新增90,37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90,331例本土個案及47例境外移入(41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9例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新增85,76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5,720例本土個案及41例境外移入(27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9例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新增84,63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4,587例本土個案及52例境外移入(3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9例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新增66,28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66,247例本土個案及36例境外移入(29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0例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新增82,43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2,363例本土個案及72例境外移入(39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2例死亡。 指揮中心公布新增89,38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9,352例本土個案及37例境外移入(30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76例死亡。

4月25日確診

竹市今年以來所累積294名確診個案中,0例重症,100%皆為輕症或無症狀個案。 在疫情初期,近十臺電視頻道、YouTube、網路媒體便重複播放防疫宣導廣告(英語:Public service announcement),從各層面教育民眾一起防範疫情[418]。 在疫情初期,儘管民間一度出現搶購口罩、酒精、衛生紙等物資情況[419][420],亦有民眾發起「我OK,你先領」口罩禮讓運動[421]。 民眾在亦會協助檢舉通報,並以不同訊息管道協助政府迅速應變[422]。 其後民眾大多加強落實量測體溫、配戴口罩、保持清潔、保持社交社交距離等,公共場所和業者亦提供消毒搓手液及裝置、設定隔板、出入實名制/連名制登記、人流管制及環境消毒等防疫措施[423]。 由於禁止旅客入境及居家工作模式,大眾運輸(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public transport)站點的搭乘人數大幅度減少[397][424],不過公園造訪率則增加[425]。

4月25日確診: 全世界確診者超過2.357億、死者超過482.0萬(10月4日)

2020年4月,有民眾發起募資行動,將「Taiwan Can Help」的精神刊登廣告在《紐約時報》[426][427]。 2021年5月,在雙北防疫警戒提升至第三級,有民眾於網路上提出「看好了世界」口號[428][429]。 醫療院所在就診時會紀錄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群聚等資訊,並遵循感染管制規定(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進行篩檢及治療(英語: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COVID-19)[326]。 感染科醫師和隔離病房醫護人員便直接面對確診個案,前者往往還負責監控最新訊息及進行教育訓練[327]。 因應醫護人員需求大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有條件限制出境(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healthcare workers)[329],醫事司亦規劃降載計劃[330]。 衛生福利部為了避免院內感染還管制陪病,一度全面實施除例外情況外不得探病,直到疫情趨緩才鬆綁[331]。

  • 而昨(22)日桃園社區採檢站採檢8,851人,經市府統計,4月起社區採檢站陽性率由0.3%升高至2.32%,代表社區風險上升,因此市府仍會設置社區採檢站,搭配居家快篩,以利評估社區風險,調整疫調、匡列及居家隔離等防疫策略,讓疫情維持可控範圍。
  • 今嘉義縣7案,2案為確診家人接觸者(案49619、案49622女性),4案為確診友人之接觸者(案49618、案49621為夫妻、案49620、案48626)、另外案50720因女友接獲細胞簡訊自行採檢確診。7人為密切接觸者確診態度謹慎,經疫調確診或發病前2日及至隔離日止,僅有公共足跡包括寬士村自助餐、統一超商(柳子林)、太保鐵路邊蚵仔麵線,其餘多於住家或外縣市,縣內足跡已完成清消。
  • 3月19日確診個案過萬,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每周一至周五中午更新截至昨天晚4點的官方統計數據。
  • 針對電子圍籬,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目前3+4政策下,是否還需要電子圍籬,「目前還在做最後確認中。」陳時中則在26日防疫記者會上表示,還要看民眾在隔離期間違規的情況跟比率來評估,但「(解除電子圍籬)是可以考慮的」。
  • 疾管署澄清有關郭台銘先生辦公室表示「政府與德國BNT公司的採購合約遭取消是因我政府堅持名稱所致」,並非事實。
  • 2019年底至2020年初,傳出疫情之初,有人大量購買口罩希望捐給武漢,然而敵視中国大陆者否定此行為、認為口罩應留在台灣使用[449]。

美國紐約州上月發布強制戴口罩的政令,但一名法官24日予以駁回,理由是州長及紐約州衛生廳無權未經州議會同意就實施這類強制令。 美國藥廠輝瑞(Pfizer)和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宣布,它們為COVID-19的Omicron變異株專研的疫苗已開始招募55歲以下成年臨床試驗受試者,以測試安全性和免疫反應。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全境截至25日晚間7時止,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首度逾6萬例,再寫歷史新高紀錄。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24日表示,學校因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關閉,讓全球兒童在教育上蒙受「幾乎無法彌補的」損失。

4月25日確診: 全世界確診者超過2.062億、死者超過435.2萬(8月13日)

而在疫情期間,隨著臺灣的「合法移工」人數下降、「非法移工」人數持續上升,許多僱用「家務移工」照顧長輩的雙薪白領家庭受到影響[432]。 4月25日確診 相對於醫院內部照顧員和看護不願接案,許多家屬則必須自己輪班進入醫院陪病[433]。 不過在酒店、茶室、舞廳、三溫暖等八大行業業者數次被要求停止營業後,讓部分相關女性轉入地下工作[434][435][436][437]。 在此期間,食品藥物管理署建立「法規綠色通道」,縮短醫療器材上市時間[292]。 在食品藥物管理署專案輔導下,廠商能在短時間內提升相關醫療物資的產線[293]。

4月25日確診

在疾病管制署提出高達900萬件防護服需求後,紡織業者共同組成「防護衣國家隊」,調度生產隔離服、防護服的產線,並在機能布料研究基礎開發出第一件P3等級防護服[294][295][296]。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還和廠商協調「羥氯奎寧」使用分配權[297],外界則呼籲政府應籌組生產呼吸機的「呼吸器國家隊」[298][299]。 另一方面,後來新北市「加利」和彰化縣「豪品」口罩工廠先後被發現混充大陸口罩[300]。 活動期間將透過與各地方政府共同推動,由各縣市安排/指定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接種服務,並運用增設疫苗診次及設置社區接種站等方式,增進民眾接種可近性[231]。 2月6日,指揮中心表示,「COVID-19疫情」持續,近期重症對象「多未曾接種疫苗」或「未完成基礎劑接種」,尤其「65歲以上」(長者),應儘速完成「基礎劑」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4月25日確診2023 又國內現有之「輝瑞-BioNTech COVID-19疫苗」即將於2023年3至4月間屆未解凍效期,由於「未滿18歲族群」之基礎劑需以同廠牌或同製程疫苗完成接種,針對欲接種「第1劑」(基礎劑)的民眾,請留意以下注意事項:一、「滿6個月至未滿5歲」(幼兒)基礎劑需以同廠牌疫苗接種,「輝瑞-BioNTech疫苗」基礎劑需接種3劑,其中第1、2劑及第2、3劑之最短接種間隔分別為4週及8週。

4月25日確診: 全世界確診者超過1.478億、死者超過312.4萬(4月26日)

藥局通路及無健保特約藥局的偏鄉衛生所,則仍持續維持實名制口罩販售服務[119]。 5月15日,宣布臺北市、新北市進入第三級警戒[95][96],並宣布暫停自費接種「COVID-19疫苗」,原已預約者仍可接種[97]。 2020年12月1日,啟動「秋冬防疫專案」,強化「邊境檢疫」、「社區防疫」及「醫療應變」措施。 邊境檢疫:所有入境及轉機旅客登機前須附3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社區防疫:出入八大類場所應佩戴口罩,經勸導不聽者依法開罰;醫療應變:加強通報採檢,訂定獎勵指標[82][83]。 由機組人員傳入的Omicron變異病毒株BA.1亞型於2022年1月中受控。 針對電子圍籬,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目前3+4政策下,是否還需要電子圍籬,「目前還在做最後確認中。」陳時中則在26日防疫記者會上表示,還要看民眾在隔離期間違規的情況跟比率來評估,但「(解除電子圍籬)是可以考慮的」。

4月25日確診

法國總理卡斯特克斯(Jean Castex)22日表示,第3波疫情高峰如今似乎已「離去」。 他說,法國將從5月3日起解除國內旅行限制,但晚間7時起宵禁將持續實施,直到疫情獲得控制為止。 法國衛生當局24日通報,加護病房收治的COVID-19重症病患共5958人,較前一天的5962人略減。 染疫住院總人數減少338人,連續第5天下滑,從3萬438人降至3萬100人。 日本政府已決定對東京都、大阪府、京都府及兵庫縣發布「緊急事態宣言」,東京都24日新增876例再創近期新高;大阪府新增1097例連5天逾千例;兵庫縣新增635例創歷史新高。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網站追蹤數據顯示,截至台灣25日上午7時,全球至少309萬5018人病故,至少1億4604萬2160例確診。

4月25日確診: 全世界確診者超過2.717億、死者超過534.2萬(12月15日)

5月18日,正式實施修訂「2019年冠狀病毒病」定義,65歲(含)以上且非居家隔離、自主防疫、居家檢疫者,使用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結果陽性,經醫事人員確認,或由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結果陽性者,即可研判為確定病例[188]。 1月7日,指揮中心表示,因應國內發生「Omicron變異株」本土病例,社區感染風險提升,「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決議,滿「18歲」民眾(已接種兩劑疫苗,且間隔滿12周以上),應接種1劑「疫苗追加劑」,提升免疫保護力,以「mRNA疫苗」(莫德納、BNT)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完成「基礎劑」:「追加劑」可選莫德納(半劑量)、BNT、高端或AZ。 以「AZ」完成「基礎劑」:「追加劑」可選擇接種「mRNA」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149][150][151]。

4月25日確診

2022年6月起,香港疫情因為Omicron變異病毒株BA.2.12.1亞型、Omicron變異病毒株BA.4亞型、Omicron變異病毒株BA.5亞型反彈,單日確診破千,8月28日更新增逾九千宗確診,創3月底以來新高。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月22日推翻她過往多次稱香港不適合全民檢測的說法[88],林鄭月娥宣稱即將在香港舉行全民強制檢測,所有人要完成三次核酸檢測[89],但其不斷改變的說法卻進一步動搖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及造成信息混亂[90],而港府在政治正確的壓力下亦陷入既無法清零又不可選擇共存的兩難局面[83][91],隨後立法會議員及建制派政客屢次發表香港將要實施封城及禁足等言論[92],造成民眾恐慌[93],導致市面出現糧食、日用品及藥物的搶購潮與混亂[94]。 全台近8成的民眾接種COVID-19疫苗,短時內出現不少疑似不良反應個案,逾4千件提出疫苗受害救濟申請。 然而在疫情緊急狀況、衛福部修法更改救濟判定條件下,引發連串骨牌效應,正衝擊官民間的信任。

4月25日確診: 全世界確診者超過3.311億、死者超過556.7萬(1月18日)

這個時期,總共爆發三波大規模Omicron感染事件,本土病例主要病毒株為「Omicron」亞型變異株。 12月2日,指揮中心宣布,即日起開放「第一至第三類人員」,以及「因公務需出國者」,於接種「第二劑疫苗」滿5個月後,接種「第三劑」疫苗[133][134][135]。 11月12日,指揮中心宣布,民眾出國需求,無論曾接種「高端」,只要間隔28天即可要求,可混打2劑「AZ」、「BNT」或「莫德納」[122][123]。 5月19日,宣布全臺灣防疫警戒等級提升至第三級[98],高中以下學校開始停課,並推出「簡訊實聯制」,於第一時間掌握染疫者及其接觸者的足跡,避免疫情擴散[99][100][101]。

  • 隨著疫情獲得控制,劇場(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the performing arts)和音樂廳(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the music industry)等演出場所均可在實施公共衛生措施下開放營運[381],而臺北電影節、第57屆金馬獎頒獎典禮等活動也照常舉行[373][382]。
  • 林鄭月娥在同日的記者會表示強烈感受到普羅市民對防疫措施的容忍力下降,金融機構也失去耐性,防疫措施有檢討的空間,對於政府專家稱95%接種率才可以放寬措施,林鄭稱這是自綁手腳,因為昨天接種第一針的只有八千多人,要達到這個接種率還有很長的路,放寬措施的時間不能單看這個指標,但會繼續提高接種率[102]。
  • 由基層診所擔起視訊醫療任務,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也認同。
  • 今日新增之1209例本土病例,為548例男性、660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2)年3月30日至4月15日,其中包含710例為無症狀感染。
  • 9月24日,行政長官李家超召開記者會宣佈自2022年9月26日起全面取消海外及臺灣入境人士的酒店檢疫安排,象徵著因清零政策而封閉了近三年的關口正式重新對外開放,但香港仍然成為全球少數未能擺脫強制檢測等疫區措施及社會運作未能恢復正常的地區[26]。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東京都今天新增4936例確診病例,較上週日減少約280例,已連續13天低於上週同日,且近7天平均單日新增病例數為前一週的81.3%。 若是在偏遠、山地或離島地區,按照現行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民眾仍可視訊看診。 同時,原本軍職人員、公務人員、教師、學生等對象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所給予的「支持性給假」措施(自快篩日當日及隔日起5日內病假,不列入全年度/全學年度的病假或全勤獎金計算等不利處分),也因目前疫情下降,在諮詢專家並與教育部、勞動部、國防部以及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共同討論研商後,決議取消措施。 當時指揮中心提醒,外出時有飲食需求者,得在與不特定對象保持社交距離或有適當阻隔裝置之情形下,於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 2021年7月23日,指揮中心宣布全國三級警戒於7月27日起,將三級警戒調降至二級警戒,並多次延長到2022年2月28日[7]。

4月25日確診: 全世界確診者超過4.510億、死者超過604.6萬(3月11日)

[198]同日,美股三大指數開盤後跌幅擴大至7%,在一周內第二次觸發熔斷機制,暫停交易15分鐘[199]。 3月2日,因一位患者出院之後複查結果為陽性,德州第二大市聖安東尼奧宣布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163]。 4月21日,總統川普表示計劃暫時禁止移民入境美國,為期60日,禁令只對試圖獲得永久居留權的人士適用[103]。

陳時中指出,新增的重症個案,為1名50多歲男性,有糖尿病史,已完整接種3劑疫苗,出現症狀為上消化道出血、腸阻塞合併呼吸衰竭,現在正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有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 (中央社台北25日電)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流行,日本東京新增近5000例染疫,未滿10歲患者居各年齡層之冠;中國疫情嚴峻,累計確診數破20萬大關。 這階段在2022年間,先後發生「防疫旅館、醫院」、桃機、高雄港等地分別發生Omicron變異株(BA.1及BA.2)的本土群聚感染事件,均受到「境外移入」感染者影響,進而形成本土大規模感染,導致疫情加劇。 2021年1月21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針對境外移入後之本土疫情訂定公告《疫情警戒標準及因應事項》,將疫情警戒狀態分為分為第一、二、三、四級,數字愈高管制措施愈嚴格[15]。 2020年4月6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訂定〈「COVID‐19(武漢肺炎)」阻絕社區傳染策略〉,將境外移入後之社區感染管制階段分為「第一級 過渡期」、「第二級 警戒期」、「第三級 4月25日確診2023 管制期」[14]。 宜蘭縣今天新增90名確診個案,晶園會館喜宴案再新增4人、南澳鄉新增18人、縣內各級學校學生12人、教職員2人,相關疫調刻正進行中。

4月25日確診: 今本土+5092確診個案 新北市、桃園市、台北市三都破千

日本近期疫情快速擴大,為確保醫療資源,日本政府24日晚宣布,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若出現發燒等症狀,不用接受檢驗,醫師即可診斷為確診。 臺灣的醫療物資援助行動讓其國際形象(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大幅提升,並獲得多家外國媒體報導[514]。 與此同時,蔡英文曾接受《時代》雜誌邀請撰寫專文,向國際社會分享臺灣成功防疫的經驗[515]。

4月25日確診

8月23日,新北市爆發「幼兒園及社區群聚感染事件」,進入強化二級警戒,最終累計33例,本次主要病毒株「Delta」。 4月25日確診 4月1日,指揮中心制定兩階段「社交距離注意事項」,在兼顧民眾合理權益,並顧及境內防疫安全等雙重前提下,降低社區感染風險,分階段鼓勵或強制保持社交距離[71]。 所有大眾運輸系統,全面量測體溫,體溫合格者且必須戴口罩才能進入[72]。 行政院整合各部會資料建立「智慧防疫系統」,建立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和自主健康管理機制。

4月25日確診: 遭質疑包庇黃國昌建物占用國有地 新北市府:已發文要求30天內恢復

5月底,死亡人數已逼近10萬,《紐時》以逝世者為題製作了頭版頭條報導「美國死亡人數近10萬,損失無以計數(英語:U.S. 4月25日確診 Deaths Near 100,000, An Incalculable Loss)」[9]。 2021年2月21日,美國境內確診病例逼近2900萬,死亡人數突破50萬[10]。 2022年1月,Omicron變種病毒出現後,美國住院人數和病例數創歷史新高,單日報告的新感染人數達150萬。 [11]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成為近年來繼心臟病和癌症之後美國民眾的第三大死因[12]。

指揮中心25日公布,國內新增6例境外移入個案,其中1名自菲律賓返台居家檢疫70多歲男子21日陳屍防疫旅館,採檢陽性,成台灣首例防疫旅館猝死者確診,是台灣第12例死亡個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4日在疫情記者會中公布,新增5172例確定病例,分別為5092例本土個案及80例境外移入,72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 金門縣今日新增確診2例,累計確診為11例;目前收治中病例有7例。 截至今日下午5點,新增居家隔離15人,解隔1人,148人居隔中;另已無需居家檢疫者。 縣府也公布確診者足跡,其中包含金門醫院、金沙鎮衛生所及禾心診所,該3家院所工作人員都有適當的防護及環境清消,經評估仍可正常營運,鄉親可以放心就醫。 新增5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其中51人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史,37人未打滿3劑疫苗、27人沒有接種任何疫苗,27人年齡超過80歲。

4月25日確診: 全世界確診者超過5.421億、死者超過635.3萬(6月24日)

在疫情控制得當後,隨著「防疫新生活運動」鬆綁各項活動,大甲鎮瀾宮[443]、白沙屯拱天宮等重啟媽祖繞境進香[439][444]。 其他像是嘉義市輪流普渡等、原住民族文化祭典等傳統活動也都受到疫情影響[445][446],不過臺灣在疫情期間亦曾舉辦驕傲遊行(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the LGBT community)[447]。 在進入三級防疫警戒後,臺灣的大眾運輸、休閒場所等地的人流明顯下滑,不過日常採買仍維持基本人流[448]。 最初疫情對臺灣的出口、民間消費與物價均造成影響,又以觀光旅遊產業受創最嚴重[383],包括航空業、旅行社、飯店民宿業及餐飲業(英語: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the food industry)[384][385]。 中華航空、長榮航空、台灣虎航、星宇航空等航空公司(英語:List of airlines impacted by the COVID-19 pandemic)營運受到衝擊,出現無薪假或「專案事假」情況[386],後來則推出幾次「類出國」航班[387][385]。 許多餐飲業者承受不住人潮銳減衝擊而停業或倒閉[388][389],或改提供外送或宅配服務[316],外燴及團膳承包業營業額也大幅下跌[390]。

4月25日確診

只要密切接觸者在自我健康監測期間,避免與他人發生性接觸等密切接觸,堅持每天做好體溫測量和症狀監測,出現猴痘樣症狀應及時就診並主動報告可疑接觸史,以及時發現猴痘病毒感染者,並及時隔離治療,就可以避免猴痘病毒的續發傳播,最終控制住疫情。 但若遇到最糟情況,也就是民眾大幅減少配戴口罩、大量外出,5、6月的死亡人數會維持在700人上下,7月則略降至600左右。 德國衛生部長史巴恩(Jens Spahn)24日表示,從26日起,來自印度的旅客中,將只允許德國公民入境;他計劃將印度列為「病毒變異地區」,旅客出發赴德國前必須接受檢測,抵達後必須立即隔離14天。 法國也通報新增3萬2633人確診感染COVID-19,累計確診病例來到547萬3579例,高居全球第4;另醫院內新增220人染疫不治,自疫情爆發以來共10萬2713病故。

臺灣亦在這次防疫工作中首創全球第一個智慧型防疫系統,而包括烏拉圭、美國、澳洲、印度尼西亞、瑞士、義大利、卡達、沙烏地阿拉伯等超過10個國家都透過管道洽詢[529]。 此後臺灣仍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全球取得共享機制COVAX簽約,確保臺灣能分配到476萬劑疫苗[490][491]。 除了加入COVAX計劃外,臺灣還另外分別購買1,000萬劑牛津-阿斯特捷利康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以及505萬劑莫德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490]。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