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百大企業排名5大優勢2023!內含台灣百大企業排名絕密資料

Posted by Jason on July 29, 2023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

創新機構的排名也是基於「德溫特強度指標」, 將創新機構過去五年創新活動的平均中位數,然後再利用「國際創新機構權重因子」進行加權得出結果。 2022《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BR)全球繁體中文版〈台灣企業領袖100強〉31日評比出爐,並舉行贈獎典禮,近50位台灣企業領袖齊聚一堂,場面隆重精彩。 本此100家企業領袖的企業總市值高達33.03兆台幣,占全部台股上市企業總市值51.3兆台幣的64.4%,影響力驚人。 一百強企業領袖的平均任內市值成長金額為2106.1億元,平均任內總股東報酬率為651%,平均每季EPS則為2.2元。 在後疫情時代,今年的台灣企業領袖100強名單也可看出一些趨勢。

  • 據了解,國際知名調研機構科睿唯安(Clarivate)自2012年以來,每年都主動調查分析並發表全球百大創新機構報告,評比全世界最具創新精神的企業與機構。
  • 2017年排行中,科技業從9名才進入排行,其中高達49%是美國企業,科技第一名是蘋果,第二名是微軟,後續則是Alphabet、IBM、英特爾、Cisco、Oracle、Facebook;在科技業前10中唯2非美企業是南韓三星(其公司在總排名是15)及台灣鴻海。
  • 每年評比的《今周刊》兩岸三地企業市值一千大排行榜又揭曉了,每一年拿到這個榜單,我都會迫不及待地尋找台灣企業的「位置」,因為這是了解兩岸三地企業競爭實力的最好機會。
  • 其實這次天下網站改版並推出台灣1000大企業的資料,是配合天下雜誌特刊的發行,天下網際網路主任陳世斌即表示,網友可以在網站上看到簡單的特刊內容,若要進一步了解未來趨勢就要閱讀雜誌,如果須要最完整的資料則可以在六月中購買光碟。
  • 計算方式依據每位企業領袖任期內的「財務構面」及「ESG評級」二個面向,計算出最後的總成績,並據此進行排名,以下分別說明。

「企業排名」反映出一家企業在市場上的「地位」,是投資市場的參考指標,甚或能幫助跨產業的企業彼此度量。 縱觀目前亞太市場上的諸多企業排名,CRIF中華徵信所編制的「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打開微觀企業徵信資料勾勒產業發展圖像的開始。 這項創舉,始自於50年前、1970年代還在手抄財務報表、電台人工播報股價的時候。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 營收淨額排名

證交所1日公布上市公司去(110)年員工平均薪資費用,排名前十高中,半導體產業「薪」情最好,其中就有8家為半導體業囊括,並且由今年1月7日剛上市的顯示器驅動IC廠瑞鼎,以611.9萬元奪冠,年增翻1.5倍以上,第2名及第3名分別為聯詠及聯發科,年薪都在500萬元以上,年增均逾五成。 如果進一步細看個別財務表現,位居市值成長前10名的公司,一為受惠新冠疫情的醫藥類股;另一大亮點,即為此次全面崛起的新能源產業,依照「市值成長率」排名,依序為九安醫療、天山股份、復旦微電、中國能建、康美藥業、亞鉀國際、遠興能源、鹽湖股份、德方納米與石英股份。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 未來園區一、二期共計8.4公頃的空間,有望帶動周邊4,700個就業機會,以及159億元年產值。 由於美國聯準會(FED)已經確立升息的步調,更對外釋出縮減資產規模的具體計畫,意味著投機資金將在未來陸續回流美國。 今後全球創新步伐可能會明顯加快,通訊和工業系統將是創新的主要產業,其平均排名上升迅速、進步顯著,其次是汽車產業也處於上升趨勢。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

「海運公司這兩年的榮景,最主要就是兩個字造成:供需。」曾任國內兩大貨櫃航運公司長榮及陽明董事長的謝志堅指出,因為疫情造成供應鏈的失衡,大量的貨櫃船集中在港口等著卸貨,從太平洋、大西洋到地中海,無一倖免。 但衝擊更大的是美國政府的紓困方案,從川普到拜登一共推了近5兆美元,結果造成消費者大量採購的報復性消費。 黃文清認為,聯發科已掌握到未來的高階手機、人工智慧和車用晶片等趨勢;且與競爭對手高通(Qualcomm)相較,技術上仍占優勢,長線發展仍然看好。 其次則是傳統製造與精密機械,占比26%最高;另外金融業占7%,食品相關產業3%,建築與工程和服務業各占2%(詳見:圖表一)。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 「永續」成管理顯學,本屆首度納入ESG指標兼顧營運績效與永續作為,新時代領袖誰上榜?

計算方式依據每位企業領袖任期內的「財務構面」(占總成績85%)及「ESG評級」(占總成績15%)二個面向,計算出最後的總成績,並據此進行排名。 本次百大企業領袖,由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掄元,各項指標表現均十分傑出。 任內累積市值成長1.26兆元(單項排名第二),累積總股東報酬率1,144%(單項排名第八),平均每季EPS6.13元(單項排名第四)。 1970年代的台灣紡織業出口是重要外匯的來源,1993年政府開放上市櫃公司投資中國大陸,在已被冠上「傳統產業」之名的紡織業,和自行車業、金屬加工業等身先士卒赴陸發展。 2000年進入20大企業排名的聯華集團,早年是做麵粉起家的傳產業,現在是一家能作整體產業TOTAL SOLUTION的系統商。 自2007年起CRIF中華徵信所針對5000大企業中非公開發行公司篩選「金磚企業」,這是新興企業的後起之秀,在產業重新洗牌中異軍竄起。

  • 此次入榜的欣興和南電,在台灣市值前三百大的上市公司中,市值成長金額就高居前二十強,而四家入榜的企業領袖,任內累積的市值成長更高達6582.4億元,也難怪被外界形容是「最隱形的兆元產業」。
  • 至於其他的ESG特優企業,晶圓雙雄的台積電、聯電、台達電子與徐旭東帶領的遠傳均名列其中。
  •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今以大股東身份出席庫得科技電動流車底盤發表會,談到近期AI股價暴漲暴跌,童子賢強調「不要叫我預測股價,我沒有那麼厲害」,另針對NVIDIA董事長黃仁動即將發表新的超級電腦,童子賢認為,數位產品發展尋求台灣合作,都是很好的機會。
  • 日本上榜機構數量最多(35家),其次是美國(18家)、台灣(9家)、德國(9家)、法國(8家)、中國大陸(5家)、韓國(5家)。
  • 報告內所有市場數據均取材自S&P Capital IQ 平台,並經PwC分析。
  • 第一、華南、台新、永豐是唯四淨收益成長的金控,其中華南、永豐都沒有壽險,第一、台新以銀行為主。
  • 再看營收成長,前10名皆為在中港掛牌的公司,惟與市值增幅類似,撇開與疫苗及生醫製藥相關的康希諾、東方生物、百濟神州,其他多數為有「政策紅利」加持的新能源企業,按排名依序為振華新材、德方納米、小鵬汽車、孚能科技與長遠鋰科。

一是台資企業在一千大企業中的地位,台灣的上市企業這次進入一千大排名的有六十三家,比率不算高。 從排名來看,台灣市值最大的台積電在一千大企業中排名第六,台灣企業也只有台積電進入前十大。 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的排名年年都有提升,去年第七,今年第六,市值比台積電大的超大企業只有阿里巴巴、騰訊、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及中國平安。 今年百大企業領袖由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奪冠,各項指標均十分傑出。 在後疫情時代,海運相關企業的表現最為明顯,除了位列前十強的長榮海運總經理謝惠全,及萬海航運董事長陳柏廷之外,裕民航運董事長徐旭東,和慧洋海運董事長藍俊昇也都進入百大。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 中國勞工抗爭增2.1倍 台國防院:中共強硬治理將引發更多挑戰

新北市經發局長何怡明指出,在各個產業都與AI息息相關的時代,必須串聯各個產業的跨域共享及融合,使AI工具發揮最大效用,而關鍵就在於將「AI技術」與「產業know-how」緊密連結,讓AI走向AI+,而「新北國際AI+智慧園區」就是AI+產業生態系的最佳示範場域。 接班傳承的差異,竟讓曾經都是產業龍頭的大同與台達電,有了截然不同的終場。 2022年伊始,《遠見》推出全台第一份百大長青家族企業排行,助你看懂企業長青永續之道,找到金虎年投資致富密碼。 富邦集團經營企業60年繳出亮眼成績,關注客戶、員工、投資人與股東權益,同時堅持永續承諾,以四大ESG策略主軸:低碳、數位、激勵與影響,目標在串聯台灣正向力量。

營運規劃方面,第1階段主要業務為碳諮詢,未來再進一步投入國外碳權買賣;由於國內碳權交易相關子法還在研議中,包含如何交易、碳費設定等都還是未知,需待子法年底公布實施後,國內碳權交易才能進行。 目前包括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碳排大戶,都還在觀察未來該怎麼參與碳權買賣。 有鄰堂公司社長松信健太郎表示,希望透過本次台灣精品形象概念店,連結台灣品牌與日本企業,創造更多台日合作業務機會。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 亮點6 金融自由化 為產業肇基

例如海運相關企業的表現最為明顯,除了位列前十強的長榮海運總經理謝惠全,及萬海航運董事長陳柏廷之外,裕民航運董事長徐旭東,和慧洋海運董事長藍俊昇也都進入百大。 報復性消費讓2021年遠歐航線的貨運量較2020年成長了7%,美國線更成長了20%之多,大環境的需求,加上企業洞燭機先即時因應,造就了這兩年海運業的榮景。 進一步分析名單以外的千大創新機構,包括2026年之前預測將會出現的改變:通訊及永續相關產業的排名將持續挺進,包括電信、能源和聚焦電力的機構,以及運算設備。 雖然中國大陸今年入選百大機構的家數減少,但排名在前一千大的機構分布範圍擴大,這樣的背景更能代表中國大陸整體創新趨勢,顯示平均排名有所進步。 本調查資料蒐集來源,涵蓋上市公司財務資料、國立臺北大學台灣永續評鑑、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公司投資人關係整合平台ESG資訊。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

在ESG評鑑當中,75%企業取得「優」「佳」兩個等級,取得「特優」等級的則有八家,其中金融業占了三家,金融業已全面關注放款、投資與基金管理時,如何回應責任投資議題。 2022「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2023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2023 Review,HBR)全球繁體中文版「台灣企業領袖100強」評比出爐。 至於第8名至第10名分別為輝達(NVIDIA,市值6850億美元,約新台幣20.21兆)、META(市值6050億美元,約新台幣17.85兆)以及台灣的台積電(TSMC,市值5410億美元,約新台幣15.96兆)。 當勞工進入一家公司服務滿半年或是一年後,就能享有特休假,而特休假的立法精神是為了使勞工能適時釋放工作上的疲勞。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 亮點2 水泥業及其製品業 排名三級跳

在後疫情時代,今年的台灣企業領袖100強名單,也可看出一些趨勢。 例如海運相關企業的表現最為明顯,除了位列前十強的長榮海運總經理謝惠全,及萬海海運董事長陳柏廷之外,裕民海運董事長徐旭東,和慧洋海運董事長藍俊昇也都進入百大。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2023 若以產業區分,科技製造與服務業整體的占比最高,占了百大中的60%,充分反映了台灣上市公司向高科技產業傾斜的事實。 在科技製造與服務業中,半導體就占了百大中的20%、電子零組件業占14%、電腦及週邊設備業占9%、電子通路與光電業各占5%,另包含通信網路業(4%)及其他電子業(3%)。 註:經營績效係依據8項財務指標,包含營收淨額、純益率、營收成長率、稅後純益、淨值、資產、淨值報酬率和資產報酬率,再依財經專家學者根據當年景氣情況,給予各項指標所占權重後,計算出綜合得分。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

「很多數字排名都會看到研華,講到長期趨勢也常會連結到他,」黃文清指出,研華是許多分析師研究企業轉型的重要標的。 包括大成長城韓家宇、佳格食品曹德風、聯華實業苗豐強、台灣卜蜂鄭武樾、統一企業羅智先。 至於營建與工程業,包括華固建設鍾榮昌、長虹建設李文造、中鼎余俊彥,也在股東報酬與市值成長創下佳績。 不過,兆豐投顧董事長李秀利認為,雖然科技產業發展仍舊強勢,但台灣未來的亮點應該會愈來愈多元,因為許多非科技產業也都在尋求科技化和智能化,積極導入AI和自動化生產設備,如果有愈來愈多企業發揮轉型成效,可望為台灣企業帶來更多活水。 台灣《哈佛商業評論》每兩年推出一次台灣最強CEO排行榜,前兩屆只有五十強,今年進入第三屆,並擴大為一百強,前一百強公司市值超過10兆,占台灣上市公司總市值比例為34.97%。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 產業風雲

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概念,從一九七○年代開始發展,隨著時間推進,典範漸漸轉移到企業永續(Sustainability),落實ESG( 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及公司治理 Governance),已是全球潮流及企業顯學。 「幸福企業」評選活動,自二○一九年開辦以來,已深獲企業主和公司員工的重視,每年報名參加角逐的家數逐年增加,已成為企業重要的績效考評依據。 今年經由三個月的網路票選,和祕密客評選下,在近二千家報名的企業公司中,遴選出三百二十家「金獎」企業,並接受表揚。 金融業則是受到全球升息、股債重摔影響,中斷過去3 年獲利屢創新高的榮景。

本列表列出於财富世界500强公司中之10家台灣公司,以年營收為排名基準,下表單位為百萬美元,並以2018財政年度資料。 台灣跨入智慧手機市場是1997年成立的宏達國際電子所帶動,HTC品牌入選全球百大品牌的第98名,是及至目前台灣在該榜的唯一記錄,卻養就兩岸布局的蘋果供應鏈。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 2018年8月中美爆發貿易紛爭,台商供應鏈相繼出走中國大陸,對台灣產業環境造成未知的極大風險,不過互聯網,5G及AI人工智慧,台灣仍然具有很好的國際供應鏈夥伴的基礎。 中華徵信所統計73檔5G上中下游概念股2019年總營收達到10.03兆元,稅後淨利貢獻度可達1,638億元。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 領袖專訪

從去年開始,知名的天下雜誌也開始進入網站,當時對外宣佈上線就是推出台灣1000大企業的資料。 比較起去年的陽春版,今年六月剛上線的1000大特刊可算是豪華版,不僅資料豐富,同時可讓網友做企業檢索,資產總額、營業收入等資料都可在網路上立即呈現。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 其實這次天下網站改版並推出台灣1000大企業的資料,是配合天下雜誌特刊的發行,天下網際網路主任陳世斌即表示,網友可以在網站上看到簡單的特刊內容,若要進一步了解未來趨勢就要閱讀雜誌,如果須要最完整的資料則可以在六月中購買光碟。 雖然是將特刊內容放在網路上,但是天下網站最大的特點就是網友可以免費查詢企業相關資料。 網友上站後只要填入簡單的個人資料就可以上線查詢,查詢範圍包含1000大製造業、500大服務業及100大金融業。

台灣精品形象概念店由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主辦、外貿協會執行,今天在東京誠品生活日本橋舉行開幕發表會,宣布以「Everyday台灣」為主題,展出20家精品得獎企業111件創新商品。 活動打造出可體驗台灣高質感產品的最佳場域,讓日本消費者感受台灣優良產品帶來的美好生活。 緯創出關後股價經歷一波殺低,外資愈便宜愈買,今日再吃下2萬3839張,三大法人買超1萬8730張,位居排行第一;加上華通、京元電子、康舒等AI老班底,今成為電子股最受寵的一群。 不過法人資金不再全放一個籃子上,由於第四季為水泥、鋼鐵市場旺季,台泥、中鋼沈寂已久的傳產龍頭開始受到關注。 為提升資訊的可信度與透明度,元大期貨於2022年開始進行永續報告書的外部驗證,2022年永續報告書已取得英國標準協會台灣分公司(BSI)查核驗證,並經會計師出具確信報告,幫助元大期貨加強建立與交易人的信任感。 有「日圓先生」封號的日本前財務官員榊原英資(Eisuke Sakakibara)表示,日本當局不太可能干預外匯市場來支撐日元,因為日圓已經找到了一些支撐,並且隨著美國利率見頂,日元將大幅走高,除了年底前日圓匯價上看130日圓以外,未來幾年將再升至120日圓。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 碳權交易所7日掛牌 工商協進會盼儘速接軌國際機制

例如信邦電子董事長王紹新,位居第21名,以連接線組生產銷售為主要業務,布局深廣,繳出2281%的總股東報酬率。 日盛投顧總經理鍾國忠表示,其實連接器並非高毛利,但是信邦握有技術門檻,且積極切入醫療、汽車,以及綠能產業的高階動力電纜連接線組,成為利基型的企業。 在這份台灣百強CEO名單中,屬於科技服務或科技製造類的公司占47%,共47家,顯示台灣仍是以電子科技相關企業為支撐力道。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

2019年5000大企業排名的獲利TOP10,五家獲利雙位數成長,皆為金融產業,中國信託金控、國泰人壽保險,南山人壽保險皆為新入榜者。 鄰近五大工業區的地理優勢,加上周遭有桃園機場捷運系統及台北港區位交通加持,不僅帶動產業發展,亦提升生活便利性。 著眼於環境永續建設規劃,園區內將設置污水處理廠,滿足製造業排放廢水需求。 強調低污染、高科技研發的「新北國際AI+智慧園區」,配合5G、AIOT等技術領域的發展,強化支援性服務效能及產業研創能力,加上有桃園華亞園區的ICT產業基礎,以及林口新創園區的創新能量雙引擎助攻下,將能發揮磁吸效應,吸引更多國際型智慧產業與高科技產業進駐,成為具前瞻性的國際智慧園區。 另一方面,學術研究為重點的機構研發規模大,但仍賴產業界對研發成果進行進一步商業化。 但今天的可成,不但是台灣首家以鎂合金機構件製作筆記型電腦的公司,更成為全球3C產品鎂合金壓鑄件的代名詞。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 鴻海放量上漲帶動 台股早盤再登萬點

15 家金控中,有11 家淨收益負成長,而且壽險部位愈大,負成長也愈大。 第一、華南、台新、永豐是唯四淨收益成長的金控,其中華南、永豐都沒有壽險,第一、台新以銀行為主。 中鋼2022年6月就完成碳足跡盤查,董事長翁朝棟受訪表示,中鋼透過「以大帶小」,輔導鋼鐵產業中小型業者進行碳盤查,今年上半年已協助10家鋼廠完成相關作業,預計下半年還有10家,同時提供減碳的建議制度,「給魚不如給釣竿」。 台灣產業界的奧斯卡獎「台灣精品獎」是經濟部自1993年設立的獎項,每年經嚴格選拔機制,依據研發、設計、品質、行銷等4大專業項目,並考量「台灣產製」條件,綜合評選出具「創新價值」的產品,授予台灣精品獎,由政府在國際市場推介。 從今天受邀參加媒體發表會的4家廠商展品可看出,除了頗富創新精神外,也把文化的元素帶入,更重要的是台灣IT產業根基非常紮實、非常強,近年有很多台灣的新創、科技的企業夥伴,將科技帶入日常生活產品,這是本次活動最想向日本友人介紹的。

網通設備唯一上榜業者是王伯元董事長(排名53),1992年創立的中磊,早在2008年就投入小型基地台研發,是台灣最早布局相關技術的公司,但當時基地台都被諾基亞、愛立信等大廠寡占,中磊一度受挫。 過去兩屆排名,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與鴻海集團前董事長郭台銘始終維持在前二名,緊跟在後的是可成科技洪水樹,保持兩屆第三名。 過去幾年,兩岸三地排名榜首曾經出現過中國移動,但這些年,中國移動排名一直往下掉。 今年中國移動僅排名第八,中國電信仍維持三十六,中國聯通則從四十六掉到五十四。 這個產業面臨大環境變遷的壓力,電信業獲利雖仍穩定,大成長已不再。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 台灣最大公司列表

而同樣首次入榜的電源供應器大廠台達電子(2308)執行長鄭平則於日前獲知首度進入榜單後指出,團隊為大中華區第一家專注電源、工業自動化等相關技術的企業入選,代表台達電的創新研發及智權管理已晉升全球頂尖梯隊。 科睿唯安(Clarivate)公布2023年全球百大創新機構報告(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表揚全球持續創新的頂尖企業及研究機構。 今年台灣機構獲選數再創新高達11家,位居全球第三,僅次於日本和美國。

台灣百大企業排名

及至今年,連續50年中華徵信所不僅從未間斷這項調查,反而投入更多人員和資源來支持它。 今(2020)年是「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50周年,企業排名已成為台灣社會和經濟研究的重大公益資源,5,000大企業的整體營運情況已有客觀角色,作為觀察台灣總體經濟最佳的先行指標。 惟,畢竟50年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我們併肩讀者一起回顧歷史,看看台灣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困難足跡,共同展望未來的台灣新希望。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