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味著當火焰或火花點燃氫洩漏的混合氣體時候,無論空氣和氫氣之間的混合比例如何,都將最有可能導致爆炸而不是一個單純的火焰。 這使得氫燃料的使用,特別是在封閉的領域,如隧道或地下停車場的使用會尤其危險。 [3]因為純的氫-氧燃燒火焰是在肉眼幾乎看不見的紫外線的色彩範圍,所以如果氫氣洩漏在燃燒,需要火焰探測器才能檢測到。 氫氣運送管線成本很高昂[1] 高過任何電線管路、也比天然氣管線貴將近三倍,因為氫會加速一般鋼管的碎裂(氫脆化),增加維護成本、外洩風險、和材料成本。 有人提出一種新科技:如果用高壓運送只要多一點管線成本,但是高壓力管需要更多材料打造。 英國媒體《經濟學人》盤點2023趨勢,指出雖然近來各國為了穩定能源供應,而回頭使用石化,但再生能源仍是中長期趨勢,其中,氫能可望扮演要角。
人們早就發現江河湖海中的某些藻類也有利用水制氫的能力,如小球藻、固氮藍藻等就能以太陽光作動力,用水作原料,源源不斷地放出氫氣來。 因此深入瞭解這些微生物制氫的機制將為大規模的太陽能生物制氫提供良好的前景。 除了利用太陽能和核能制氫外,從生物質中制氫也正在大力研究之中。 目前採用的方法是,利用生物質和有機廢料中的碳素材料與溴及水在250℃下作用,形成氫溴酸和二氧化碳溶液,然後再將氫溴酸水溶液電解成氫及溴,溴再迴圈使用。 目前,氫的主要來源是石油產品的提煉、煤的氣化和水的分解等,成本比較高。 今後通過利用太陽能等能源大量制氫,氫的成本會進一步降低,使制氫的價格與化石燃料的價格相匹配。
氫能發電: 比氫氣更穩定、更便宜!日本看上新戰略資源:「氨氣」發電,台灣也有機會發展嗎?
為此,必須的氫氣採購量目標為每年約500萬至1,000萬公噸(相當於發電容量約15~30 GW)。 傳統天然氣生產地區則可搭配碳捕捉與封存技術降低碳稅影響,也可成為氫氣供應方,將供應給能源需求中心,如北美、西歐、東亞等地區。 而缺乏再生能源或天然氣地區,如日本、韓國與台灣,將倚賴進口氫氣。 當再生能源於電網中的占比逐漸增加,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其發電過程受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之影響,具有間歇性及不確定性,在不同時刻會造成電力過剩或短缺,故需有儲能設備儲存與補償。 一般比較為國人熟悉的鋰離子電池,具有能快速反應的特性,非常適合短時間儲能之需求,但在大尺度與長時間的儲能方面,氫能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氫能發電 不過,中油製程中產生的氫,因為生產過程還是會出現二氧化碳,被稱為「灰氫」,後續製程經過CCU、CCS,可使「灰氫」成為「藍氫(負碳技術下達成碳中和)」,但終極目標還是要直接生產或是採購「綠氫(由綠電、電解出來的氫氣)」,才是能達成最佳「零碳排能源」的目標。
黃炳照表示,碘離子氧化的電位比較低,原本水電解產氫假設需要兩度電,碘離子產氫就只需要一度電,用電量是原先的一半,原先水電解產氫的副產品是氧,應用價值較低,但將碘廢液濃縮後進行氧化還原反應,就能回收裡面的碘,運用在工業、醫藥產業中,附加價值明顯提升。 所以發展氨氣供應鏈,也是拓展氫能來源,運至日本的氨氣可以進一步轉為氫氣,用於發電或作為燃料電池儲備。 而氫能是各國公認再生能源或是無碳能源的下階段,現階段以歐盟發展最快速,因他們離岸風電發電量充足,可將多餘電力轉換成氫能儲存。 她直言,全球要發展氫能發電仍須克服技術及成本問題,經濟部已規劃氫能小組,負責氫能供應及應用策略。 另外,為有效調節再生電力與併網利用率,電解水產氫技術是目前各國發展之重點技術,工研院研發「再生能源電解產氫系統」,可利用太陽光電、風電等再生能源生產綠氫,產氫效率達80%、降低產氫設備達30%,因材料是鎳,較具成本競爭力,可提供便宜的綠氫。
氫能發電: 相關新聞
不靠近氫管道的加氫站將通過氫氣罐,壓縮氫氣長管拖車,液體氫拖車,液態氫油罐車或專門的現場生產供應。 再生能源的世界舞台上,鎂光燈已投向可望成為下一個能源風潮的氫能。 台灣如何部署氫能發展、接軌國際,不僅是商業議題,也將是國安層級的淨零挑戰。 進入第二階段時,中油以逐步提升氫氣供應能力及建立商業模式為目標,找出使用氫能燃料的客戶,如公車、垃圾車營運公司等。
更與捷克進行A+國際創新研發合作計畫,攜手台灣廠商與捷克科學院進行交流合作,開發高續航力燃料電池、智慧製造自動組裝系統,降低製造成本,經由國際合作為研發注入新能量,加速成果事業化與導入產業應用。 工研院綠能所氫能與燃料電池計畫經理李鈞函強調,「台灣每年產生大量工業餘氫,如何有效地利用氫燃料電池,將工業副產品廢氫回收再發電,是我們研發團隊鎖定的目標」。 根據最新研究統計,台灣工業餘氫量一年有60億立方米,如果能將工業餘氫全數作為發電使用,預估發電總量將達到413萬瓩,相當於4部核能機組量能,是相當可觀的發電效能。 氫能已經被視為2050年達全球淨零排放不可或缺的技術,台灣為與世界共同邁向淨零,相關部會及國營事業也必須因應此趨勢而有氫能的發展規畫,2022年3月國發會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其中氫能被規劃為「十二項關鍵戰略」之一。 蔡英文總統在2022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當天的「2022永續設計行動高峰會」中,更強調能源轉型下一階段將投入氫能的研發。
氫能發電: 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28日出爐 投入預算近9000億
[82]日本也有氫能高速公路(英语:Hydrogen highway),是作為日本氫燃料電池項目的一部分。 十二個氫燃料站已在11個日本城市建成,並且到2015年将有額外的加氫站可能運行。 使用燃料電池便攜電源系統可以在生活領域中使用(即電子產品,露營車,小木屋,海上),在工業領域中(即為偏遠地區提供電力,包括氣/油井場,通信塔,安全,氣象站等)使用,和在軍事領域中使用。 在2005年,英国的智能能源公司(Intelligent Energ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生产的第一个氢气运行摩托车ENV(英语:ENV)(中性排放车)。
透過去碳燃氫技術將甲烷裂解為氫及固態碳,所產生的氫氣可直接用於發電,成為低碳(甚至零碳)基載電力,所產生的固態碳能作為工業原料、建材或備用能源,進一步降低天然氣發電之排碳量。 張揚狀表示,目前推動氫能相關產業所遇困難,除了社會大眾對氫氣仍有疑慮之外,目前國內氫能標準與法規也並不健全,並且先進技術仍在持續發展演進隨時需做滾動式調整。 但張揚狀也對氫能項目的執行很有信心,短期內將針對示範驗證項目(CCU、加氫站)積極進行,且以目前進度,應能夠如期在明年完成建設 。 曾重仁提及,目前臺灣的再生能源可能因為天氣等因素,較為不穩定,現今大多透過鋰電池即時的儲能並利用。 但使用鋰電池須面對成本過高以及可能產生「自放電」的情形,而自放電會導致電池的壽命以及電池容量降低,會有需要一直的汰換的問題。
氫能發電: 市場和經濟
未來「氫豐綠能」公司將陸續與車王電(1533)、大同(2371)及光宇應材等業者合作,串起國內氫能產業鏈,共同推動淨零排放的目標。 帆宣董事長高新明表示,根據國內研究報告指出,臺灣一年產生的工業副產品餘氫量達數十億立方米。 這次與工研院及亞氫動力的合作,透過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來共同合作建置「新燃料電池參數優化實驗場域」,希望可以此探討製程餘氫發電所提供的新環保能源解決方案。 若比較我國2050年淨零排放氫能規畫與IEA[2]之差異,IEA規劃全球運輸部門使用量最高,其次是工業部門及電力部門,而我國則較著重於電力部門。 依據IEA報告(附件一),全球2050年核能發電發電量占比約7.5%,其餘技術再生能源占88%,而氫能發電約2%,與我國9%-12%有明顯差距。 雖然核電仍被IEA視為重要低碳技術,但龔明鑫主委表示,各國條件不同,台灣地小人稠,核電廠設置地點有很大爭議,因此未將其納入選項。
甲醇應用廣泛,可轉化為一氧化碳、醋酸、烯烴、芳香烴等化工產業的基礎料源,2021年全球甲醇用量約1億噸,預估至2050年成長至5億噸,臺灣每年也要進口高達150萬噸甲醇,市場商機龐大。 但若採用燃料發電,純度需達99%以上,如果餘氫雜質過多,可能會讓燃料電池的觸媒受到毒化,降低發電效率。 工研院投入開發工業餘氫的純化跟回收技術,可將50%的低濃度氫氣直接發電或回收純化到99.999%回到製程使用,讓餘氫發揮最大價值。 氫能發電 為解決半導體製程餘氫問題,在經濟部能源局支持下,帆宣、亞氫及工研院組成的氫氣發電專業團隊。
氫能發電: 產業戰略論壇13日登場/建構韌性供應鏈 專家獻策
至於前面提到,氨氣發電會產生氮氧化物(NOx)的致命缺點,目前相關實驗已經證實,使用既有的技術[3],可以將氨氣發電排放的氮氧化物濃度控制在10ppm以下,尚符合環保基準。 而且實驗也證實,混燒20%氨氣所排放出來的氮氧化物,幾乎和單純燃煤的氮氧化物排放量相同。 如果要讓製氨過程達到「零碳排」,勢必得加速相關技術的研發,讓其他「零碳排」的製氫方法可以達到商業規模,或是利用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CS)儲存或回收再利用溫室氣體,才能降低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
經濟部能源局局長游振偉表示,因應2050淨零碳排的國際趨勢,對於出口導向的臺灣製造業來說,減碳生產更是迫在眉睫。 能源局正積極規劃我國淨零碳排情境下的氫能發展策略及減碳潛力評估,將透過氫能降低能源及工業部門的碳排放。 未來並將藉由氫能推動小組的協助,結合公私部門的資源,共同推動氫能技術的應用與發展,持續擴大我國氫能應用市場。 氫能發電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人謙表示,全球各國包括日、德、韓、澳及歐盟等11個國家或組織,均已公布氫能發展國家策略,以加速淨零碳排願景,工研院長期以來亦將氫能發電視為重點技術開發。
氫能發電: 應用3、加氫站〉中油轉型,力拚成為氫能供應商
老牌創投華陽創投進軍線上海外募資平台,是推動數位轉型抑或精心盤算? 「新創101」營運兩年,發揮中介人角色,讓有潛力的新創團隊更有機會被看見。 「氫要運送,得冰到零下250度左右,」黃錦城指出,液態氫會侵腐蝕一般的金屬管線,導致管線「氫脆」的脆化現象,所以運送氫氣的管路,必須使用特殊材料製成,也是一項大工程。 台電盤查火力發電溫室氣體排放量,發現2022年大約排放了9781萬噸CO2e,但也可說是全民共同製造的結果。 「藉由學研單位跟台電、公民企業一起努力,我相信2050年的目標就算是很困難,但是我們會全力往前走,」廖俊智說。 「一動土,開工大吉。二動土,弘基永固。三動土,工程順利。」2月18日,台電高雄興達電廠,格外喜慶,在舞龍舞獅,以及聲音清朗的司儀一連三個口令下,分站不同方位的台電一眾高管,統一動作將土鏟上基座。
未來透過無CO2氫氣的使用,致力於產業領域的低碳化。 (三) 來自3E + S觀點的意義實現氫能社會,可以達成3E + S。 初級能源供應中,約94%依賴海外化石燃料,顯現能源安全結構的脆弱性。
氫能發電: 發展綠能 學者看好「氫經濟」
由於氫分子小,容易鑽入金屬的分子鏈中,久了就會產生裂斷現象,也就是所謂的「氫脆」,因此包含輸送氫氣的管線、儲氫瓶、接收站等設備,都要使用鋼管材料。 同時,氫是易燃氣體,爆炸範圍比天然氣還要大,在儲存跟運輸上需要更加小心。 目前國際上有幾個在地示範系統,大約可運輸100~200公里,但都還在驗證階段。
- 各種燃料電池是基於使用不同的電解質以及電池大小而分類的,因此電池種類變得更多元化,用途亦更廣泛。
- 冰島為檢驗氫氣是否可以作為未來的燃料提供了理想的環境,儘管這只是一個擁有30萬人口的小國,並且60%的人口都居住於首都雷克雅未克。
- 目前,德國在全國範圍內有14個加氫站并計劃到2015年擴大到50個,[81]通過其公私合作夥伴關係現在的GMBH公司。
- 就算有強大的外力去撞擊而造成氫氣洩漏,也不會波及到車上的人身安全。
氫能燃料電池可作為未來替代電力來源之一,建置偏遠地區運行微電網系統,解決山區部落電力不足及解決災害時的緊急供電。 能源局認為,國內當前的氫能來源多半不是「綠氫」,絕大多數的廢氫都是「灰氫」,想要用再生能源躉購電價收購「不太可行」;綠氫是指透過再生能源電解而得,灰氫則是化石燃料重組而得,有碳排問題。 氫能發電2023 再生能源,雖然在使用上不會引發CO2之產生,但在設備生產過程中及除役後所需之環保處理及使用中容量因素之限制,仍是一頭痛問題。 環顧目前能源市場上,能從頭到尾一路都以零碳作業方式來進行,也只有「氫能」是最佳選項。 此外,也有助於國內包含太陽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設備等4大供應鏈的形成;節能部分則將推動六大工業製程改善、家戶與商業設備汰換與導入能源管理系統,預計可擴大5500億元相關產值。 [3] 目前化石燃料的火力發電廠,就是使用氨作為觸媒,將發電過程產生的氮氧化物(NOx)還原成氮氣和水。
氫能發電: 經濟部計畫
SOFC是透過電化學反應,將碳氫燃料能量轉換為電力輸出,具有發電效率高(大於55%)、低污染排放、低噪音等特點,SOFC系統可適用天然氣、沼氣、工業副產氫及純氫等多元料源,是極具潛力的氫能分散式電力技術。 氫能發電2023 一般來說,氨氣可直接燃燒使用,不須再分解成氫,因此最好的應用就是直接用於發電。 在工研院的「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中,2050年臺灣的氨氣需求量約為315萬噸,百分之百依靠進口和煤炭進行混燒。
配合帆宣的氫氣回收管路建置、周邊系統及半導體氫回收模擬系統。 亞氫動力負責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產品商品化與量產,並以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作為系統實場驗證基地。 氫能發電 林全能表示,在定置型燃料電池的研發上,台灣有多間民營公司投入,能源局多年來也資助大型法人研究機構研發,例如工研院,而第二期的能源國家計畫,也支持核能所發展不同的定置型燃料電池發電。 在技術發展面向上,促成工業製程減碳是目前國際推動氫能應用的基本共識。
氫能發電: 相關
【編按】本週台股AI概念股現頹勢,讓不少人質疑是否僅話題炒作,但AMD帶來正面消息。 超微半導體(AMD)執行長蘇姿丰,在美國時間本週二(1日)最新一季財報電話會議上指出,上一季AI產品需求增加7倍,潛力驚人。 資深分析師陸行之也於粉專發言指出AMD將受惠於AI加速器市場。
如今世界各國對於氫能的重視程度已大幅超越過往,甚至逐漸將氫能發電的產品投入生活中。 經濟部也在去年成立氫能推動小組,以對應未來趨勢,使台灣的氫能產業也能跟上國際腳步。 然而氫元素非常活潑,高力熱處理工業公司的研發中心協理鄭長利解釋,氫元素大多是和其他物質形成化合物,因此要使用氫能源時,需特地把它提取出來,所以氫能被稱為「二次能源」。 和被歸類在「一次能源」的物質,如:陽能、石油、天然氣等相比,氫仍需要花費時間及成本才能使用。
氫能發電: ‧ 推動乾淨能源 東京要藉2020奧運變身氫氣城
雷大師資雄厚,半數導師活躍在冰島的各大行業,另還有十分之一是來自海外的客座教授。 冰島大學是一流的教育和科研機構,在全球科學界享有盛譽。 作為一所快速發展的現代化多學科綜合性大學,冰島大學提供近300個科研項目,基本涵蓋了科學和學術研究的各個領域,包括社會學、健康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以及工程學。 來自世界各地的9700多名註冊學生和1000名全職員工在此匯聚一堂。
- 氫能應用於工業方面,一貫作業煉鋼中傳統高爐煉鋼是以碳作為熱源及還原劑,如此造成高排碳量,近年國際上以氫氣取代碳作為熱源及還原劑,如此可大幅降低碳排量。
- 最常見的燃料為氫 [1],其他燃料來自於任何能分解出氫氣的碳氫化合物,例如天然氣、醇、和甲烷等。
- 氫氣發電,同天然氣火力發電等一樣,當再生能源擴大導入時,可做為必要的調度電源和備用電源。
- 台電準備快馬加鞭,預計2023年12月正式邁入氫氣混燒驗證階段,提前達標,成為台灣第一座燃氣混氫的示範電廠。
- 其中,高載重、長途運輸的如大型客車與貨車,更有25%將以氫燃料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