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晶片法案6大優勢2023!(震驚真相)

Posted by Ben on March 19, 2021

美國晶片法案

2021 年 12 月,印度政府批准 7,600 億盧比的半導體及顯示器製造計畫,做為該計畫的一部分,將對矽晶半導體製造、封裝、設計、顯示器製造、化合物半導體及矽光子製造等提供優惠獎勵。 中國政府 2014 就啟動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大基金),在第一、二期時就投資超過 3,300 億人民幣在半導體產業。 根據中媒《芯語》指出,大基金首期募資 1,387 億人民幣,加上 5,145 億人民幣的社會資金,合計 6,532 億人民幣,第二期則有約 2,000 億人民幣,加速中國半導體產業自主化。 據韓媒報導,半導體公司研發投資的可扣抵稅率將提高到 40 至 50%,設備投資則是 10 至 20%。

台積電和三星將繼續與美國和中國保持關係,只有在涉及到最先進的芯片時,他們將不得不跟隨美國制裁中國的步伐。 由於美國在整個價值鏈上保留了對中國的優勢,它也將繼續利用這些優勢來確保不被中國趕上。 TrendForce指出,由於美實體清單已明文禁止用於先進製程的美國技術銷售給中國被列入清單的公司,多數中國晶圓代工業者因而轉向積極擴充28奈米及以上成熟製程技術,同時中國也積極培植國產半導體設備,企圖達成全非美系製造產線。 TrendForce表示,現階段美系設備商仍掌握部分半導體製程關鍵機台,尤其在7奈米以下先進製程仍必須採用美系設備才能製造,短期內要達成全非美系產線的難度相當高。 南韓三星、SK 海力士雖是記憶體王國,但缺少從 IC 設計、材料到生產的生態系供應鏈,使南韓半導體產業在競爭、毛利成長上沒有台灣和中國突出。

美國晶片法案: 白宮「晶片法案」通過參議院第一階段,但英特爾已經對在美國建晶片廠失去耐心

在國會監督下,聯邦政府可向各州提供最高150億美元的資金,國防或情報單位也授權與私部門合作,開發專供國安使用的微電子產品。 美國商務部長 Gina Raimondo 聲明顯示,晶片與科學法案從根本上可說是國家安全倡議,有助確保惡意行為者無法取得對付美國和盟友的尖端技術。 美國將繼續與盟友、合作夥伴協調,以確保推動共同目標,加強全球供應鏈,並增強集體安全。 欲申請資金補貼的半導體企業如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都會受更嚴格管制,不但可能阻礙其中國部分業務,也使中國更難建立尖端半導體產能。 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表示,長期以來,美國的資金一直在協助推動中國軍隊的崛起,現在美國正採取戰略的的第1步,以確保美國的投資不會用於資助中國的軍事進步。

美國晶片法案

與此同時,高通和格芯也宣佈了一項新的合作夥伴關系,其中包括 42 億美元用於在格羅方德紐約北部工廠的擴建中製造晶片。 全球領先的無晶圓半導體公司高通宣佈,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將在美國造的晶片產量提高 50%。 白宮指出,聯邦政府提供補助讓半導體產業對於在美國擴大投資產生興趣,已經宣布的投資計畫累計金額2310億元。 •供應鏈瓶頸仍困擾部分廠商:材料設備廠主要問題落在「供應鏈的限制」,包括晶片短缺、中國封城及俄烏衝突,造成設備廠大多仍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廠商包括ASML、科林研發。 而根據SIA和BCG的估計,美國要試圖建立一條完全自給自足的本地供應鏈,必須至少花上1兆美元的前置投資(upfront investment),也將導致整個半導體行業每年將增加450至1250億美元的營運成本,才可能改變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面貌。 這些中心將創造就業機會,刺激區域經濟發展,並使全國各地的社區在人工智慧、先進製造和清潔能源技術等高成長、高薪資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美國晶片法案: 搶食美晶片補貼 英特爾被同業暗酸拿錢不辦事

相關國家實體清單也會擴大,包括商務部實體名單、財政部中國軍工企業名單及聯邦通信委員會構成國家安全風險的設備和服務名單,許多中國大型科技公司華為、商湯集團及長江存儲等都在其中,擬議規則預定最終內容公布前會舉行 60 天大眾評論。 2022 年 10 月總裁魏哲家表示,台積電獲中國增產一年許可,暫時免除美國全面出口管制措施。 南韓三星等記憶體製造商中國擴產更嚴格受限,美國商務部據 2022 年 10 月禁止技術門檻再調整,使三星西安 NAND Flash 廠壓力增加,英特爾只成都有一座封裝工廠,不過規模不大,受影響較小。 美國去年10月公布的出口管控措施雖大幅阻礙中國發展先進晶片製造能力,但沒有觸及中國獲取14奈米以上晶片技術的能力。 勤業眾信提醒讀者,在這些稅收減免及補貼方案的背後,須留意各國適用晶片法的條件(像是美國禁止接受稅收減免及補貼的企業至中國大陸設立晶片相關之先進製程工廠、韓國法案有利於中小型企業、台灣的晶片法案對大型企業較有利)。 此外,各企業在前往各國設立公司前,除了前述租稅優惠或補助外,亦應了解當地公司設立及後續稅務遵循之成本。

最新一期《財訊》雙週刊封面故事「全球半導體新賽局」,從企業、產業到國家定位,都有完整解析。 「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習近平在去年10月召開的中共二十大上說。 他強調,華為這家通信巨頭,從僅次於三星的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製造商變成了「基本上已經死了」的情況。 米勒博士告訴BBC,中國在這一領域還遠遠沒有成為全球領導者,但該國在過去10年一直在迅速追趕,特別是在其晶片設計方面。 申請公司須符合 3 大條件,首先是比照 OECD 最低稅負制,有效稅率需在 15% 以上;第二是同一課稅年度內之研發費用與研發費用占營收比率(研發密度)達一定規模,設備投資也須達一定門檻,規模將於子法訂定;最後是為近 3 年內無違反環保、勞工或食安相關法律且情節重大情事。 他引述張忠謀的說法指,《晶片法案》的目的是希望把製造業重新拉美國本土,「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只能說挑戰非常大」。

美國晶片法案: 美中科技戰新回合開打 晶片股牽一髮動全身

「正是它使我們的手機運作得更快,我們的數位照片儲存能力變得更強大,我們的家居設備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我們的社交媒體內容變得更豐富!」她補充說。 Ana Swanson是時報駐華盛頓記者,負責報導貿易和國際經濟新聞。

SkyWater Technology必須確認可以拿到聯邦補助以及金額多少,才有辦法動土。 執行長桑德曼(Tom Sonderman)表示,補助到位就會迅速行動。 主計處於7/29公布台灣Q2 GDP的初估結果,年增(YoY)為3.08%(前3.14%),增速保持3%以上,主因出口有來自車用及高速運算等領域的支撐,內需則在消費沒有出現明顯掉速、又有資本支出高達9.43%的支撐下作為本季主要動能。 全球半導體即將進入新賽局,這是美中超限戰下的新戰場,接下來會如何發展?

美國晶片法案: 英特爾CEO基辛格出席北京活動,宣布推出「中國版晶片」迴避美國禁令

《金融時報》報導指出,中國業者大動作搶A800,是因為去(2023)年美國發布禁令限制A100出口,為了防止白宮擴大出口名單,才先行囤貨A800。 美國商務部副部長艾斯特偉斯(Alan Estevez)先前曾暗示,白宮可能在三星與SK海力士的免制裁許可期滿後,實施新的配額計畫,允許其繼續在中國生產晶片,「我們正在與這兩家公司共同努力。」但他未具體說明,所謂配額計畫是指針對產量上限,還是指產品的類型。 希裏安向BBC中文表示,半導體一直是美國和中國之間技術之爭的前沿陣地,但它還不止於此,隨著技術更加成為許多國家的戰略重點,它正變得越來越具有地緣政治性。 芯片是這樣,但也包括App(例如TikTok)、基礎設施(例如華為和5G),甚至更多的技術問題,比如互聯網治理模式的標凖。

儘管對中國製造傳統晶片保持疑慮,但另一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仍考慮提供南韓三星與SK海力士額外豁免,允許其在中國使用美國半導體設備生產傳統晶片;目前美國商務部提供給這兩家韓國公司的一年豁免即將於10月到期,南韓當局已要求再延長豁免一年。 2015年五月,中國政府提出「中國製造2025規劃」,作為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本質是一項中長期產業政策。 美國晶片法案 該計劃列出中國認為具有長期戰略價值的十個高新科技產業,並設立基金或者撥款,對這些產業進行投資或者補貼。 美國將此作為中國「不公平貿易舉措」之一,貿易戰開打後,大量關稅集中於這些產業。

美國晶片法案: 晶圓一哥前發言人 孫又文:補貼不明智

美光預計在紐約州建廠,將成創造5萬個工作機會,其中更有9千個屬於高薪職缺。 拜登還希望透過美國製造晶片,來降低美國消費者所花費的終端成本,促使能讓產品降價,讓民眾有感政府對抗通貨膨脹的作為。 而商務部負責工業暨安全事務的次長艾斯特維茲(Alan Estevez)表示,預期會與全球盟友達成限制向中國出口晶片生產技術的協議。 美國商務部7日宣布全面性的出口管制措施,禁止向中國販售先進的半導體和製造設備,也禁止美籍人士協助中國研發晶片技術,等於從根本打擊中國半導體業。

  • 對於美國公部門的要求,企業並非不能提出異議,先前蘋果也曾多次拒絕美國聯邦法院與官方提供數據與解鎖手機的要求,以避免侵犯公眾利益。
  • 美銀分析師 Vivek Arya 估計,在未來 5 年,英特爾可能會在 520 億美元的援助中獲得價值 100 億美元至 150 億美元的援助。
  • 美國本土發展半導體業困難重重,不僅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提過,民主黨自然也了解此一困境,如何快速改善這個「國安問題」,最好方法當然就是提高誘因,也就是砸錢、給政策補助。
  • 《晶片與科學法案》從細節來看,一部分撥款390億美元在半導體製造,還包括110億美元用於推進半導體研究和勞工培訓,及一項20億美元的基金用實驗、軍事和其他用途。
  • 拜登強調,8月簽署的跨黨派「晶片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將有助美國在晶片製造領域「超越世上其他國家」,也促成美光公司在雪城投資1000億美元建廠製造晶片。
  • 儘管美國兩黨皆表示支持,但共和黨人可能會投下反對票,除非民主黨放棄推動共和黨反對的一些不相關的支出計畫法案。

LG 美國晶片法案2023 Chem執行長申學哲表示,「LG Chem正在積極考慮在美國建立製造廠,以加強電池供應鏈。」葉倫強調在盟友和夥伴國之間實施友岸外包戰略,以重塑供應鏈的重要性,美國力拉盟友阻絕中國在市場的支配地位。 TrendForce表示,目前同時於美國、中國投資擴產/廠的半導體公司僅有台積電與三星,法案如何限制兩家業者於中國的投資值得持續關注。 而有關晶片法案的影響,由以下2點進行分析:1.晶片法案是否有利於在美國設廠的台灣廠商? 我們認為正面效果有限,首先是527億美元這個補貼金額並不算多,且補貼限制不能用於擴充先進製程產能。 以台積電的資本支出規畫來看,今年2022年就高達400億元~440億元(部分可能遞延至2023年),美國整體補貼也才相當於台積電一家公司一年多的資金,即使25%的投資抵免優惠,研發成本最高的先進產能部分並無法享受到這個利多。

美國晶片法案: 中國女跨洋見網友離奇失蹤 警:同遊白男有前科

但這些反對遏制中國的聲浪顯然沒有太大影響力,拜登上任後起用的內閣成員多偏向國安立場,基本上繼承川普路線,沒有鬆動立場的跡象。 不久前,白宮邀集全球主要的半導體與汽車大廠,包括美國、歐洲、韓國與台灣等的重量級業者,如英特爾、NPX、美光、三星、台積電等共同舉行了一次線上會議。 這次會議主要的目的是解決車用晶片短缺問題,並討論如何強化並確保美國半導體產業。 這項行政命令旨在阻止美國資本和專業知識技術直接或間接協助中國研發可能支持該國軍事現代化、損害美國國家安全的技術。 措施主要瞄準研發晶片設計軟體、製造晶片工具的中企,針對美國私募基金(PE)、創投(VC)、合資企業和綠地投資設下限制。

美國晶片法案

按照他們在簡報中的說法,這個法案的通過目的一方面是將降低成本、創造就業機會、加強供應鏈;另一方面,與中國競爭是這個法案的另一個重要組成。 王道銀行(O-Bank)即日起推出「O for YOU扶助存款」專案,提供經濟弱勢族群新台幣階梯活儲,年利率最高5%,期善盡金融業的企業社會責任,鼓勵弱勢族群儲蓄並給予優惠利率。 此外,王道銀行南京復興分行也於本月1日開幕營運,並預計於今年9月擴大舉辦開幕活動,為王道銀行於台北市的全功能分行,即日起至2023年10月31日止更推出開幕優惠,凡於南京復興分行臨櫃透過理專申購王道銀行銷售的全系列基金及海外債,皆享申購零手續費的優惠。

美國晶片法案: 晶片管制鎖喉!中國「海龜」科技高管在美擱淺

目前包括台積電、英特爾、格芯、三星、環球晶、美光等業者均期待法案順利通過並爭取來自美國聯邦政府的補助,至於高通、超微、輝達等IC設計廠則希望法案能夠嘉惠所有的半導體廠,而不是僅補助有晶圓廠的業者。 美國參議院以64票對34票通過CHIPS 美國晶片法案 Act晶片法案程序投票,為撥款520億美元補貼半導體產業啟動立法辯論,最快下周交付參議院進行全院表決。 CHIPS Act號稱攸關國家安全、但延宕一年多,法案細節雖然仍在研議中,但隨著該法案跨過重要里程碑,可望加快美國當地半導體廠投資計畫。 第二個數字則是美國缺乏補助後產生的後果,在其他國家刻意的扶持之下,美國在半導體製造供應鏈的地位逐步被削弱,從90年代初期的37%市占率,到現在只剩10%,相較起第一島鏈地區,中國、台灣、韓國、日本加起來半導體製造占比達77%,在全球占有率逐漸下滑。 對於美國惡意打壓中國晶片製造業,馮維江指出,中國應繼續加大在晶片製造和設計技術領域的投入,同時把更多注意力放到該法案的「科學」部分,密切關注法案重點資助的人工智能、機械人技術、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的進展。

美國晶片法案

目前總經環境仍相對不明,包括俄烏衝突未解、中國疫情升溫、美國經濟進入衰退等,又加上近期美國晶片法案正式通過,對台灣半導體廠造成的影響為何,又該如何觀察後續景氣動能及股市的變化? 一方面,儘管三星已宣布將在美國德州投資二千億美元興建十一座工廠,向美方表態,但另一方面,總統尹錫悅卻拒見來訪的裴洛西,同時外交部長還馬上出訪中國,並表示不會放棄中國市場。 據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BAC-US)稱,英特爾被視為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的最大受益者,但他們警告稱,這對這家美國半導體巨頭來說並不是「靈丹妙藥」,因為台灣可能仍是半導體世界的中心。

美國晶片法案: 從李登輝到賴清德 台灣30年「過境外交」下的美中台角力

美銀分析師 Vivek Arya 估計,在未來 5 年,英特爾可能會在 520 億美元的援助中獲得價值 100 億美元至 美國晶片法案 150 億美元的援助。 該公司還受益於歐盟的晶片法案,因為該公司希望在未來十年內花費大約 880 億美元在歐洲大陸建設製造工廠。 2022年10月,白宮宣佈了全面的「出口管制」,使得相關公司幾乎不可能向中國出售晶片、晶片製造設備和含有美國技術的軟件,無論它們位於世界何地。 譬如,一部蘋果手機iPhone的晶片在美國設計,在台灣、日本或韓國製造,然後在中國組裝。 現在,印度也開始加大對半導體產業的投資,未來該國的重要性可能會越來越明顯。 印度政府公布 PLI 計畫,補助高達數十億美元,歡迎半導體和顯示器大廠赴印度設廠。

美國晶片法案

日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美國晶片法案 Blinken)公開地談到台灣議題時,說道,台灣半導體(semiconductor)的產出若因台海衝突而中斷,全球將面臨經濟危機;因此,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確保和平解決兩岸分歧,對美國與全球都事關重大。 然而,為了抑制中國的軍事力量,全球的半導體業者,都必須(也已經)付出極大的代價:除了被制裁的中國一地之外,新的禁令一推出,立即引發美國,及全世界其它地方的相關高科技類股股價的重挫。 必要之惡 甫於一年之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所引發的「疫情宅經濟」等因素,曾造成半導體市場的嚴重供不應求,並誘使業者紛紛大量投入新的產能。

美國晶片法案: 英特爾成美晶片法案最大受益者 但「這因素」讓外資建議:買進台積電、放空英特爾

長期關注美中科技議題、台大政治系博士候選人的烏凌翔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美國的目的就是不希望技術擴散給中國,希望藉該法案抑制中國半導體產業進展。 李酉潭則分析,晶片法案是應該是美國近年來最重要的法案,甚至有可能是美中爭霸中最重要的關鍵性法案,因爲晶片牽動的不只是科技、經濟,更重要的還有軍事發展。 「臺灣老人過世前平均臥床時間是7 年,期許我們有一天能跟北歐國家的長輩一樣只有短短的7天!」黃月桂校長眼睛裡閃耀著盼望。 觀察晶片法案的第二個重點是,美國兩黨防備、圍堵中國大陸發展的政策共識,已經從軍事、國防與外交層面,延伸到財經政策層面。 美國白宮新聞秘書尚皮耶表示,白宮支持在這項立法中設置強有力護欄,法案的目的在於促進美國的半導體投資、而非中國,設置護欄將有助於減緩在中國的投資成長,這是法案的重要部分。

美國晶片法案

豈料,進入今年之後,景氣卻翻臉如翻書;如今再加上美國對中國的這場貿易戰爭,進一步紮紮實實地燒到半導體;短期之間,對於市場的衝擊自然相當可觀。 而由歷史的經驗來看,過去企圖在經濟上挑戰美國的日本,以及在軍事上挑戰美國的前蘇聯,最後皆無功而返。 如今美國再度出狠招對付中國,將再度證實,全世界沒有人搞得過這個「世界警察」。 我們認為正面效果有限,首先是 527 億這個補貼金額並不算多,且補貼限制不能用於擴充先進製程產能。 以台積電的資本支出規劃來看,今年 2022 年就高達 400 ~ 440 億(部分可能遞延至 2023 年),美國整體補貼也才相當於台積電一家公司一年多的資金,即使 25% 的投資抵免優惠,研發成本最高的先進產能部分並無法享受到這個利多。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