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10大優點2023!(震驚真相)

Posted by Ben on August 23, 2019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試圖漂綠或否認氣候變遷,其實是差不多的,兩者都會帶往拖延或避免進行我們亟需的減緩氣候危機行動。 無此之外,漂綠也帶來另一個副作用,它會給人「地球面臨的挑戰已受處理,甚至已解決」的錯覺,但根本沒有。 「漂綠」一詞,於 1980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年代首次問世,當時重大環境災難和氣候科學逐漸走向主流,但直至最近,這樣的手段才真正被「發揚光大」。

結果發現,這些企業都誇大了自己的進展,他們目前措施能夠減少的碳排額度是40%,而不是大聲宣稱的100%。 全球化的貿易正在發生,跨國商品的背後,誰壓榨誰、誰又剝削誰? 第三世界的咖啡農,因為資訊的不對等,採收的咖啡被盤商低價收購。 公平貿易的制度讓咖啡農可以得到較合理的報酬,消費者支付的價格中,也會有一部分撥給社區發展基金,幫助缺乏水、電、醫療、教育的貧窮社區有基礎的公共建設。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石油企業推陳出新的「碳抵換」花招

正當更精緻的漂綠策略似乎已經江郎才盡,石油產業準備啟動他們最後的行銷底牌,這次也一樣是「碳抵換」概念的延伸。 試想如果您是一個高碳排企業的CEO,無論到哪都有某些事物提醒著「您的公司必須盡快削減碳排放」,甚至您的孩子也喋喋不休。 您明白到,遲早都必須妥協,但也知道減少公司的碳排放會是一大工程,需要和董事會周旋、找尋主要資金來源,以及大幅修改現存的商業模式。 【時報-台北電】公股行庫積極落實「綠色金融」,以配合政府政策,以融資力挺再生能源案場,據多家公股銀統計,今年前七月新增案都達雙位數,更有公股銀案量比去年同期成長3成,相關授信以太陽光電為大宗、授信金額也最高,其次是離岸風電,還包括地熱、生質能、海洋能等。 目前業界具公信力的認證包含但不限於:由歐洲五大有機認證機構共同制定的「COSMOS 天然/有機標準」;審核原料與製程皆不涉及動物性測試的歐盟「跳躍小兔認證」(Leaping Bunny);全面評估企業 ESG、透明度與當責系統的「B 型企業」認證。 荷蘭特文特大學的傳播學教授 Menno D.T.

看清楚基金的主要資產,也有助於避開風險,其中有些企業名稱也許會觸發您的「超強感官」-是值得繼續深究的訊號。 「漂綠的性質已經改變了: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他們可以公然撒謊。現在,他們探利用灰色地帶,」拉施說。 土銀表示,今年前七月件數成長約35.71%,金額成長率與去年持平;兆豐銀說明,今年前七月再生能源發電業授信餘額增加約30億元,授信戶新增13戶。 紅透全美的snowfox、英國熱賣的wo,兩個年輕的新品牌都從歐美紅回台灣,創辦人都是台裔女性,同時今年在台上市,成為海外第一站據點。 購買二手物品更是重複使用的精神展現,品質優良的物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歲月的痕跡甚至是讓物品更有意思。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商品上常見的環保標語

用來說明一家公司、政府或是組織以某些行為或行動宣示自身對環境保護的付出但實際上卻是反其道而行。 這個詞最初在1990年代初期開始使用,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在1991年3月和4月間的一本名為《瓊斯母親》的左翼雜誌中的文章標題而聲名大噪。 這個詞最初在1990年代初期開始使用,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在1991年3月和4月间的一本名為《瓊斯母親》的左翼雜誌中的文章標題而聲名大噪。 (二) 綠色旅遊 ■ 目標:引導民眾在旅遊的過程中選擇對環境友善的方式,如自備水瓶及盥洗用具、續住不更換床單毛巾、優先搭乘大眾運輸,並依環保、低碳方向規劃旅遊行程,降低環境負荷、維護自然景觀生態,體驗在地綠色旅遊模式。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推廣綠色旅遊行程:包括行程景點選擇「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或生態遊憩場域」、用餐選擇「綠色餐廳」、住宿選擇「環保標章旅館」或「環保旅店」。 截至110年3月已有65家旅行社推出466條綠色旅遊行程。

當購買有機棉時,注意有沒有國際有機紡織認證 (Global Organic Textile Standard)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及有機物含量標準 (Organic Content Standards)。 兩者都確保棉質的生產在供應鏈上下都達到認可的標準。 光是在去年,英國廣告監管機構禁止「漂綠」廣告的數量就有16件,這也相較前年同期增加了三倍。 此外,目前歐盟委員會也正考慮制定新法規,來禁止無法證實、模糊的環境承諾,以及其他誤導性的說法。 綠色消費的基本3R3E原則為:消費減量(Reduce)、重複使用(Reuse)、回收循環(Recycle)、講究經濟(Economic)、符合生態(Ecological)、實踐公平(Equitable),來看看如何從生活做到這六個原則。 不要過度承諾:在行銷傳播的作業中,為了吸引受眾,很容易放上誇大用語,例如「領先全球」、「世界第一」,在圖像上更容易透過情境的暗示,引發過度聯想,這分際的拿捏需要更為小心。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全球最大電池交換網能否吸引機車族轉投乾淨能源?

2009 年國際綠色和平發布報告《屠殺亞馬遜》,揭露JBS和其他大型肉品商與亞馬遜數百座牧牛場有關,其中部分農場在近期涉及非法毀林。 面對全球的指責,JBS簽署眾多產業協議書,並承諾對抗供應鏈中的毀林現象。 然而,在綠色和平 2020 年發布的追蹤報告中顯示,歷時超過 10 年,該企業依然故我。 2021 年初的幾個月,石油產業向世人推出一個新的奇蹟:「碳中和油」與「碳中和天然氣」。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響應綠色生活,實踐環境友善,你可以有更多行動。 歡迎企業、機構、基金會、在地頭家以行動和捐款支持環資。 此外,當社群媒體成了與消費者主要的溝通管道時,過去耗費大量人力製作的各種吸睛、花俏的行銷素材,如今只需要透過Google Workspace一鍵就可以完成。 此時,「轉型」成了產業勢在必行的解決方針,然而在眾多數位工具中又該如何於餐旅場景裏發揮價值,產業解決眼前缺工的燃眉之急外,並維持服務品質的量能?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美國

這些資訊來源的最佳管道,就是查基金經理人的年度永續性報告,如果沒找到,或是資料細節不夠完整,就可能潛在漂綠的警訊。 再者,此時面對的挑戰,尚無普世都能接受的辦法,來實施類似整合。 對於永續投資人來說,有個不錯的方法,就是深入了解特定基金資料報告、並詳細檢視其投資標的選擇過程。 就把漂綠想成是基金經理人為基金加上的一層永續外衣、一道綠色光環,主要目的是? 為了迎合人數日漸增加、對永續投資有興趣的投資族群。 這其實是一種很自以為是的手段,故意利用了永續投資尚無明確定義標準的灰色地帶。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透明度愈高的品牌能提供愈充足的產品相關資訊,直接誠實地回應消費者對產品永續性的疑問。 美國綠色和平組織氣候運動主任納拉亞南(Anusha Narayanan) 表示,如果想要一個宜居的未來,我們還剩下不到十年的時間,要在全球減少大約一半的碳排。 只有 17% 的主管表示,他們正使用來自相關工具所蒐集、與氣候相關的數據,來優化他們的永續發展策略,但這部分也可能會隨著法規變化而有所調整。 也就是,當國家、企業透過誇大不實的手法,對外宣傳他們對環境利益的主張、環境保護的付出,但卻未真正投入實際行動,就很可能被認為是在「漂綠」。 這項「漂綠」的調查結果,也和其他機構的分析相互應。 像是,先前非營利組織 NewClimate Institute評估 25 家以實現「淨零排放」為目標的大公司。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相關文章:

選擇耗用最少原料、製程簡單、不浮誇的包裝,生產過程低耗能、低耗水,幫地球節省能源,也讓廠商將省下的成本回歸到商品本質,消費者也是為自己的荷包省錢呢。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投資新興市場可能比投資已開發國家有較大的價格波動及流動性較低的風險。 債券價格與利率呈反向變動,當利率下跌,債券價格將上揚;而當利率上升,債券價格將會走跌。 本文提及之經濟走勢預測不必然代表本基金之績效,本基金投資風險請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

擴大綠色產品數量:依國際報告資料顯示,我國環保標章累積規格標準數量165項,排名與韓國並列第1;我國環保標章累積發證數量1萬7,280件,排名世界第5。 推動綠色採購與綠色消費:公私部門綠色採購及一般民眾綠色消費,109年創造1,166億元綠色產品市場,相較108年1,001億元提升16.5%。 推廣環保集點:鼓勵民眾選購綠色商品、選擇綠色服務、搭乘大眾運輸或參與環保活動,引導民眾力行綠色生活及消費。 至110年3月達58萬人參與,集兌點場所逾1萬1,200家。 因全球暖化持續增溫,極端天氣頻仍,為緩解氣候變遷對人類生存造成的重大衝擊,溫室氣體減量已成當前各國刻不容緩的課題。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問題#1:基金經理人是否能結合永續投資之思維?

任何宣稱要透過保護森林來減少碳的手法,其實必須拿出更多的證明,包括它必須證明即使該計畫不存在,這些碳排也不會產生;證明毀林並非只是轉移陣地;以及證明保護森林計畫期程夠長,到足以吸收相對應的碳排量。 經過數十年在幕後攻擊氣候科學,化石燃料企業發現如果被人抓到自己的意圖,有損形象,所以放下了「否認氣候變遷」的戲碼,而選擇轉身拿起「漂綠」旗幟。 假如,您只要付錢給某些聰明的廣告商,請它們發想新的行銷策略,讓您看似有在因應碳排問題(但其實你沒有),幫助您搓圓那些嚴厲批評,爭取時間並省下不少錢......至少短時間內來說啦。 台銀表示,再生能源種類多元,個案差異性大,除依授信5P原則進行評估外,對各案場建置模式、坐落基地、建置成本、預估收益、專業第三方顧問公司盡職調查、案場規劃有無重大環境及社會疑慮等,都是為辦理再生能源融資的考量因素。 留意品牌是否通過第三方機構的認證背書,我國食藥署近年也頒布規定,除非品牌已取得國際機關的認證或標章,來證明天然成分達一定比例,禁止為美妝保養品冠上「純天然」或「100% 天然」的廣告詞。

  • 而且,如何能證明所謂要保護的樹林,會因為沒有制定計畫而消失?
  • 頒發證書的是 Intertek 英國認證機構,他們解釋這種新的「淨零碳排」標章是根據「認證可追蹤的高品質碳捕捉(carbon capture)或減碳投資」,其實也是另一種的碳抵換手法。
  • 推廣環保集點:鼓勵民眾選購綠色商品、選擇綠色服務、搭乘大眾運輸或參與環保活動,引導民眾力行綠色生活及消費。
  • 環保標章正是希望協助大眾明辨產品的各項環保訴求。
  • 如果有人認為這只是在測試市場很好騙的手段,Lundin Energy的執行長Nick Walker已很明確地表示,公司的目標是「打造低碳和淨零碳排油品與天然氣的市場」。
  • 由此可見,這類的「碳抵換」手法僅利於高碳排者,而非地球。

環保人士經常用「漂綠」來形容長久以來一直是最大污染者的能源公司。 近期,Covid-19肆虐成了助推綠色投資的催化劑。 不少企業選擇發行綠色債券,多基金在追逐ESG股票。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企業永續

Google作為全球重要的雲端供應商,也早已經有了完美的對策,透過各種工具平台的打造或許能為餐旅業者帶來全新的場景應用與想像,解決因為缺工而無法應付的報復性旅遊消費力。 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不適合無法承擔相關風險之投資人。 本質上來說,漂綠是一種行銷上的欺騙行為,這個問題,通常可以透過多重從下而上的投資人教育,以及從上至下的法規來解決。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例如,歐盟針對永續投資推行的金融分類準則,在2020年6月生效,預期會對金融機構產生大範圍的影響。 漂綠帶來的不良影響,無疑強化了那些宣稱永續投資不過就是形象操作的指控。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至少在英國沒有禁止漂綠的專法,不過依然可以透過一些法律途徑改變現況。 例如在BP石油的新老闆撤換廣告前,已有環境律師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規範正式投訴石油企業,以國際條例管理企業行為。 而廣告監管機構也有權移除具誤導性的廣告,另外《消費者法》也為消費者提供途徑,針對具有誤導性說詞的商品進行糾正。 (三) 綠色消費 ■ 目標:適度消費、源頭減量,消費時自備購物袋,優先選擇對環境衝擊較低的綠色產品,降低塑料與化學品使用,產品使用過程節省能資源,延長物品使用壽命,並將廢棄產品回收再利用。 推動包裝減量:如與網購平臺業者合作推動循環袋(箱),將網購包裝減量。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純淨、天然、綠色,誰才是真正的「永續」?

不確定的時候,就少量採購、主要購買當地產品、或是支持小農;當要採買衣物時,也可以再多思考平時的購買習慣,買新衣物造成的碳排放依舊比穿舊衣物更多。 智能手機用戶可以依靠「品牌透明度」應用程序來查看一家公司在從動物福利到工作倫理等一系列問題上的承諾。 一個很好的起點是看看官方的可持續性認證,如碳信託(Carbon Trust)、公平貿易基金會(Fairtrade Foundation)和共益企業運動發佈的認證。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投資人申購本基金係持有基金受益憑證,而非本文提及之投資資產或標的。 投資人應注意投資必有因利率及匯率變動、市場走向、經濟及政治因素而產生之投資風險。 當基金投資於外幣計算之證券,以台幣為基礎之投資人便承受匯率風險。 富達並不針對個人狀況提供投資建議,投資人應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自行作投資判斷,並應就投資結果自負其責。 有些外部的評估方法,也能作為有價值的指標-特別是用來評估影響,像是聯合國用來監測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官方指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些指標提供了詳細而明確的方法,監測每項目標完成的進度。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富達投信獨立經營管理」各基金經金管會核准或同意生效,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各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 「結合永續投資思維」其實只是描述在投資過程中,透過「永續觀點」,審視所有階段。 反之,沒有永續思維的基金經理人,只是表面上運用基本ESG篩選策略-排除「罪惡股」-然後就自認為永續。 另外,石油產業亦改變了幾十年來質疑氣候科學、否認全球暖化的策略,改以漂綠高舉減碳旗幟,意圖化解群眾壓力甚至搏取掌聲。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2018年聖誕節製作「3種不負債的聖誕禮物」專題,推廣民眾以舊物或環保商品做為交換禮物的參考,獲得廣大迴響。 2019年配合當年地球日主議題「生物多樣性」規劃了「生態學家的夢想超市」專題邀請17間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的食物廠商共同響應。 疫情過後百業復甦,各行各業也都面臨到缺工潮襲來。 根據104人力銀行最新出具的《民生消費產業人才白皮書》中可以發現,五大民生消費產業今年第一季平均每月短缺38.2萬人,創歷史新高,其中餐飲業每月短少17.1萬人位居第一,而住宿服務業每月短少2.7萬人也緊追在後。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全球近6成企業高層,坦承自家公司在「漂綠」

不過,以漂綠作為協商手法,用來掩蓋或忽略一間公司對環境造成的破壞,的確是近期的現象。 簡單來說,這就是漂綠,也是為什麼它充斥著我們周圍。 無論您在加油、訂機票,或只是逛逛超市,您都成為行銷手段的目標,試著說服您「一切都沒問題」!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純素時尚Vegan Fashoin對環境影響不一定都是正面,純素可能會造成的化學污染、 合成皮不比皮革產品耐用,以下一起來認識純素時尚。 然而當這波競爭進入白熱化,品牌都在想方設法為產品貼上更多永續標籤,此時無可避免的就會有投機者出現。 不論是濫用缺乏公信力的認證標章,或是以行銷話術誇大產品的環境貢獻,許多品牌都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漂綠指控,其中也不乏眾人耳熟能響的國際大牌。

綠色消費中,「漂綠」的定義為何?

與其花費數百億資金在碳抵消和華而不實的行銷策略,易捷航空和其他航空公司應該把力氣投注在技術發展和創新。 當飛行仍屬於極高碳排的運輸型態之一,政府應該更妥善管理消費者需求,例如徵收「飛航常客稅」(frequent flyer levy)。 從綠色消費概念開始風行後,坊間開始使用各式各樣的環保標語(如上所提)來做綠色行銷,但如何辦別這產品真的具有它所宣稱的環保用途,就需要仰賴第三方認證與把關。 環保標章正是希望協助大眾明辨產品的各項環保訴求。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