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控獲利2023詳細介紹!(小編推薦)

Posted by Tommy on October 15, 2021

金控獲利

第四,希望證券、銀行對金控獲利貢獻比例上提高,讓金控獲利效率能做得更好。 銀行部分,將重視存貸業務,希望對中小企業支持再加強,證券部分現在在自營與債券業務上做很好,目前經紀業務與複委託、借券等,希望成為可以增加獲利空間的業務。 第四則是期望證券和銀行對金控獲利比重提高,其中銀行消金已做出成效,期望對中小企業更為加強,而證券部分,擴大經紀業務和複委託是可以增加獲利空間的方向。 最後要注意的是,現金殖利率並非高報酬的保證,投資若只看現金殖利率,則容易掉入高殖利率陷阱。 合庫金3月自結稅後純益為16.99億元,月增18.5%,累計第1季稅後純益50.33億元,年增12.6%,每股稅後純益0.35元。

15金控雖然單月整體獲利473億元,跟去年同月比較,還是年減約21%,不過已有過半數、8家金控已出現正成長,獲利明顯回溫改善。 主要因股利入帳迎接季節性獲利高峰,加上防疫保單理賠金額減少、股債市回穩等因素所致。 累計上半年獲利破百億元的金控增至十家,而金控下大型壽險6月獲利均爆發性增長,除受惠股市與股息入帳,也有台幣貶值匯兌利益助攻,雙雄富邦金(2881)(2881)、國泰金旗下壽險單月獲利賺破百億元。 累計上半年每股稅後純益(EPS)前三名為富邦金為3.18元、國泰金1.98元及中信金1.48元。 高殖利率非高報酬保證同時要注意的是,今年來股市走空,不少金融股也因股價走弱而跌出了高殖利率表現,像是國泰金、開發金、元大金、富邦金這4檔,若依10月11日收盤價、今年度發放股利額計算現金殖利率,都出現7%以上的高水準! 不過要注意的是,殖利率愈高並非是高報酬的保證,最終還是得依看報酬表現(延伸閱讀:高殖利率不一定是好股票 要看年化報酬率!)。

金控獲利: 玉山金暫居「2023金控獲利王」 中信金年衰退逾6成

中壽首次在台灣證交所上市掛牌是1995年,然而在2021年因為被開發金收購所以下市,等於在台股中有將近27年的歷史,並且中壽從2015年到2021年,連續17年是有獲利的。 如果想要存金融股,最好是選擇獲利來源以銀行業為主的金融公司,特別是那些美元放款佔比相對高的銀行股,因為在升息的環境下,將會更加吃香。 上述有提到,富邦金、國泰金的單月EPS紅字負數太多,導致整年度EPS的數據不夠好看,相對也反應在EPS的增減幅度上。 儘管富邦金和國泰金分別位居絕對EPS的第一、二名,但是過去一年的股債雙殺造成數據上的損失,導致和前年相比衰退超過七成。 2022年全年度的業績終於在1/10公佈,去年度絕大多數的金控都過得不太好,尤其是壽險類成份較大的金控,在文後整理的圖表上就能夠看到慘烈程度。 此外,因為股債齊跌,使得很多金控的其他損益有所減少,導致在法規上不能有過多的金額拿來當作股東的配息,所以今年的預測顯得變素很多,也間接導致預測失準的可能性增大。

金控獲利

至於富邦產險、兆豐產險與新光人壽這3家仍處在虧損狀態,累計EPS分別為-4.56元、-3.64元和-1.52元。 在累計EPS的數值上,本次仍是金控雙雄的富邦金(2881)再度蟬聯金控獲利王,以3.18元的累計EPS居冠,是目前14檔中唯一一檔繳出3元以上的金控。 前四名廝殺激烈,每股盈餘第五、第六名則為第一金與元大金,分別為0.65元與0.64元,差距一樣甚微。 每股盈餘方面,股本較小的兆豐金以1元拿下第二高,國泰金以0.86元佳績重返第三名寶座,中信金以0.02元差距排第四。 值得留意的是,在1/11全數公告自結數之後,金控股的股價幾乎沒有下挫,反而這兩天隨著大盤走高而上漲。

金控獲利: 彰銀 今年獲利挑戰百億

2022年稅後獲利205.96億元,首度突破獲利200億元關卡,創下獲利新高,比2021年成長4.34%,是金控股的成長王,每股盈餘1.10元,目前股價淨值比大約1.64倍。 金控獲利 就如同在上一段的文章內容所說,2022年的金控股獲利大衰退,因此在附表二之中,所預估的現金股利也較過去為低,如果各家金控沒有額外利用保留盈餘或是資本公積來增加股利,今年的現金股利殖利率,的確有一點不吸引人。 不過沒有關係,我們就從現在推估出來的數字來做分析,如果有額外的股利,那就算是多出來的啦。

15家上市櫃金控公司2020年全年獲利,不畏疫情襲擊,累計稅後淨利合計3790.8億元,超越2019年的3,499.88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日盛銀行2022年全年稅後淨利年增162.0%,主要受惠升息帶動NIM 提升及收回逾期放款,且資產品質良好。 信用卡業務方面,有效卡數及簽帳金額持續正成長,其中有效卡數年成長達15.5%,超越市場個位數的成長率,且每卡月平均簽帳金額為前五大發卡行中最高,信用卡逾放比亦維持良好。 投資績效方面,受惠金融市場回穩,帶動富邦人壽金融(00785B)資產未實現餘額較前一季改善,而金融資產重分類日為2023年1月1日,重分類後增加淨值約700億元,以2022年12月31個體基礎之擬制性淨值比約為7.03%。 截至2022年12月底富邦人壽淨值比約5.7 % (不包含金融資產重分類之影響),RBC逾300%。 截至2022年12月底富邦金控總資產逾10.5兆,淨值5,657億元,普通股每股淨值為37.90元,而在富邦金控子公司富邦人壽於今年1月1日金融資產重分類後,富邦金控淨值增加約700億元,換算普通股每股淨值增加約5.65元。

金控獲利: 成長率由台新金以124%排第一 兆豐金成長近8成拿第二

14金控整體7月稅後盈餘合賺664.99億元,較6月獲利707億元月減約6%,但跟去年同月相較成長高逾四成之多,6、7月獲利都亮眼,主要受惠於金控旗下人壽股利持續入帳,台股又創新高,機構伺機處分股票,加上新台幣重貶3角,各家壽險匯兌成本減少,亦有助獲利表現。 中信金表示,銀行存放款等動能良好,不過子公司台灣人壽因美元大幅貶值,產生匯兌損失,影響中信金控單月獲利,11月稅後淨損6.52億元,累計前11月稅後盈餘330.14億元,累計EPS為1.64元。 10 月份全球投資市場持續震盪,台股當月指數以下跌3.53%作收, 15家金控今年獲利表現皆不如去年同期,僅第一金突破逆勢,今年前10月獲利表現創下全體金控唯一正成長;殺出血路的不僅第一金,台新金因鑽石生技股票,首度拿下「單月獲利冠軍」。 14家上市金控11月合計獲利罕見出現虧損,主要是壽險子公司因11月新台幣急升,出現嚴重匯損,及防疫險保單理賠仍持續增加,保險公司投資的股債能實現獲利又有限等三大不利因素造成。 國泰金11日也公告上半年稅後獲利490.7億元,為金控亞軍,EPS為3.43元。

台新金 (2887-TW) 自結 8 月稅後純益 17.7 億元,較上月明顯成長,但累計稅後純益 70 億元,年減 57.63%,EPS 只有 0.49 元。 各子公司來看,台新銀行 8 月稅後純益 14.1 億元,累積稅後純益為 81.3 億元,核心業務獲利動能持續穩健,淨收益較前月成長,故整體損益較前月成長 114%;資產品質維持穩健,截至 8 月底逾放比為 0.13%,備抵呆帳覆蓋率為 1,003.93%。 富邦金表示,富邦人壽5月稅後純益13.73億元、月減73.5%,累計前五月稅後純益137.8億元、年減73.3%,單月獲利下滑主因依市場狀況調整部位,以及新台幣僅微貶且人民幣等亞幣普遍走貶,產生兌換損失所致。 去年因防疫險理賠受重創的富邦產險,今年4月起已連續兩個月獲利,自結5月稅後純益3.12億元,累計前五月稅後淨損35.62億元。

金控獲利: 累計年成長率 兆豐金以147%擠下台新金拿第一

資本利得與匯兌利益都是富邦人壽前 8 月累計稅後純益持續創歷年同期次高紀錄的功臣。 第一金獲利攀峰,主要受惠一銀5月金融交易利得挹注,加上淨利收與淨手收持穩,淨呆帳提存降低,均有助母金控獲利。 上市金控公布5月獲利,兆豐金(2886)(2886)累計前五月獲利年增1.4倍,累計每股稅後純益(EPS)1.18元,暫居獲利之冠,第一金、元大金雙雙累計獲利登上百億元大關,累計EPS均為0.81元居次。 若以2023年8月11日收盤價計,大多金控現金殖利率只剩2%~3%(股票股利暫不計入),和以前動輒5%、6%的水準有不小的差距。 而與前一期相同的是,現金殖利率表現目前仍是以中信金4.02%最高;其次則為永豐金(2890)、兆豐金以及元大金,現金殖利率都來到3%以上。

第三是新台幣第2季底貶勢加速、貶幅加重,上市櫃公司匯兌利益可觀,有利資本市場行情與金控財務操作。 上市金控2023年全年獲利走過低谷轉趨審慎樂觀,不僅多家重量級金控法說透露對下半年展望雖有變數但不看淡,以及對大陸爆雷企業零曝險的消息,大型金控旗下研究單位也上修對整體金控今年全年獲利預估值,上調幅度逾一成,可望挑戰4,900億元,創歷史次高。 14家金控中上半年唯一1家虧損還是新光金,雖然新光金單月已從5月虧損16億元變成大賺32億元,單月獲利金額擠進金控第6名;但是仍不夠彌補之前虧損,上半年稅後虧損61.95億元,每股虧損0.4元,排名依舊吊車尾,其他13家金控均是有賺錢的。

金控獲利: 金控6月獲利倍增 稅後純益707億

此外,在美國暴力升息下台美利差擴大,導致部分金控的避險成本升高,也侵蝕了整體獲利。 富邦金控11日公告6月稅後淨利41.52億元,子公司富邦產險6月因防疫保單稅後大虧55.82億元,富邦人壽6月獲利仍破百億元,加上台北富邦銀上半年稅後賺117億元,累計前六月富邦金稅後淨利693.76億元,每股稅後盈餘5.62元,繼續拿下6月單月、上半年及EPS獲利三冠王。 富邦金自結6月稅後大賺173億元,較上月大增約136億元,富邦金說明,主要是本月人壽股利收入大幅增加,國內外股票(不含基金)現金股利收入高達近100億元入帳,且美金升值使兌換利益增加等影響,同時,北富銀又有金融商品損益變多、證券獲利也擴大等多重利多加持下,讓富邦金單月獲利大躍進。 金控獲利 合庫金單月稅後純益為12.88億元,低於元月的14.68億元,累計1~2月稅後純益為27.56億元,亦不如去年的30.88億元,今年前2月每股盈餘為0.19元,同樣低於去年同期。 主要獲利主體來源是合庫銀單月貢獻10.74億元;累計1~2貢獻達23.97億元。

  • 14家上市金控第1季獲利出爐,整體合計第1季稅後純益778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幅度略縮小至47%,銀行型金控成長亮眼但壽險衰退,富邦金(2881)(2881)累計每股稅後純益(EPS)1.12元居冠,富邦、兆豐與中信金前三強,首季獲利均破百億元。
  • 國票金控今年前10月累計獲利12.41億,和去年同期(33.01億)相比,衰退逾6成,但10月獲利成長到4,100萬,仍高於9月的2922萬元。
  • 富邦金去年12月稅後淨損154.9億元、年減510.9%,連續第四個月虧損,反映產險與壽險子公司12月分別虧損91億與73.9億元。
  • 證券龍頭金控元大金(2885)下午公布自結10月獲利數字,10月獲利較9月續下滑,單月稅後盈餘從21.03億元下滑到11.25億元,月減46.5%;累計1~10月稅後盈餘賺207.30億元,每股盈餘1.66元。
  • 14家金控6月獲利出爐,在股利收入、金融評價回升之下,金控雙雄單月都大賺超過百億元,所有金控中僅兆豐金(2886)單月獲利較前月微幅下滑,但累計上半年,兆豐金獲利還是大舉翻倍;而深受虧損所苦的新光金(2888)自結6月獲利不但轉盈,且創2年以來新高,不過累計獲利還是獨虧。
  • 如果,對這兩家未來看好的投資人,不妨在好公司遇到壞景氣,趁股價有跌的時候尋找買點,尤其國泰金股價目前仍在十年線(約46.5元)以下,是許多想撿便宜的金控投資人標的之一。

若以單月獲利來看,多家金控趁年底增提備抵呆帳或其他提存,導致獲利比上個月衰退,尤其新光金成為單月獨虧的唯一一家金控,雖然稅後淨損7.81億,但全年累計獲利仍比2020年成長56.8%,累計稅後純益為224.86億,每股稅後盈餘為1.65元。 加上轉投資國外金融商品以賺取保費利差,因此深受升息、債券殖利率高低影響,獲利波動大,這類型金控比較像景氣循環股,每年EPS落差較大。 此外,壽險當年獲利是保費,須保留一定比例資金供後續理賠,因此這類金控在股利配發上盈餘分配率通常不高。 國泰金5月稅後純益39.6億元,月減33.6%,累計前五月稅後純益168億元,年減63.7%,EPS為1.13元。 國泰金子公司國泰人壽5月稅後純益較4月下滑73.8%,原因為5月避險成本高於4月,台幣對美元貶幅縮小,主要獲利來自實現股票資本利得。

金控獲利: 富邦金續居三冠王寶座 單月、累計、EPS都拿第一

上半年成長率方面,兆豐金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128%,擠下台新金的近99%,拿下成長率冠軍寶座。 整體14金控中,只剩下4家仍陷衰退,主要都是壽險金控,但幅度都已顯著縮小,從五、六成降到25%~38%。 金控獲利 中信金更是從衰退變成正成長近14%,因此較5月再少一家,其他金控上半年開始都已較去年同期轉為正成長。 金控獲利 國泰金單月也大賺161億元,亦較5月有3倍以上成長,因此一舉拿下單月獲利、累計上半年跟每股盈餘都拿下第二名。 光富邦金加國泰金這2家6月合賺334億元,就占整體金控的47%,等於將近一半之多。 到前五月為止,所有金控獲利還較去年衰退三成,但截至6月底止,只剩下四家金控仍較去年衰退,其他都轉為正成長。

  • 富邦金自結6月稅後大賺173億元,較上月大增約136億元,富邦金說明,主要是本月人壽股利收入大幅增加,國內外股票(不含基金)現金股利收入高達近100億元入帳,且美金升值使兌換利益增加等影響,同時,北富銀又有金融商品損益變多、證券獲利也擴大等多重利多加持下,讓富邦金單月獲利大躍進。
  • 新光金資深副總徐順鋆指出其中原因;他表示,外匯避險工具NDF去年12月一度飆漲至10%,讓新光人壽單月避險成本,包括來自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的19億元,大增約50億元,讓新壽12月稅後淨損38.14億元。
  • 根據資料顯示,累計14家金控去年全年稅後淨利為2832.11億元,較2021年大減5成。
  • 14家金控獲利衰退,僅1家相對持平從表1中可觀察到,15家金控中EPS年成長率,有14檔全數皆呈現衰退情況,當中僅有1檔民營金控的永豐金(2890),以0.88%的EPS年成長率一枝獨秀,也是本期15檔當中唯一繳出正成長的上市金控。
  • 從累計1~7月獲利表現來看,整體金控稅後盈餘賺2767.85億元,跟去年同期相較依舊衰退30.79%,主要因為今年通膨、升息、俄烏戰爭等不利因素,3月跟6月又都有股災衝擊,導致今年獲利較去年同期來得差。

陳恩光表示,目前針對中國大陸授信策略,以守住資產品質為優先,所以未來不會擴大大陸的投資授信。 針對大陸經濟未來展望,他將中國大陸經濟比喻為汽車,現在「好幾個零件都壞掉,要更換處理」,有些結構性的問題要處理,在消費信心往下走的階段,以守住資產品質為優先。 人壽部分則占72%,但大部份也都是公債、公司債,公債風險可控,而國央企債券也不少,其中有大約五成是民企,也都是騰訊、阿里巴巴等龍頭企業,信評都是A+,整體來看,新光在大陸曝險是可控且有效管理的。 面對二○二五非核家園、二○五○淨零碳排等兩項重要能源指標到來,為了能達到穩定供電,政府積極發展拓展有效之能源政策,而身為穩定供電的重要推手─台灣電力公司,更扮演了穩定能源、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 他用一首唐朝布袋和尚契此的《莊稼詩》中的「退步原來是向前」來形容他的心境,他說,即便把一些大家認為有意見的條文刪掉,但相較目前條文,還是增加了罰鍰的監理工具,「我們還是往前走了,只是不是一次到位」。

金控獲利: Q3 金控獲利佔比 (保險、銀行、證券、票券)一覽表

銀行、產險、證券子公司累計獲利較去年同期分別成長21%、43%與15%,推升華南金獲利攀高。 不過若跟去年5月賺152億元相比,則今年單月年增高達58%左右,主要受惠今年台股5月大漲近千點,美科技股也反彈,加上防疫保單理賠也邁入尾聲,不少產險公司紛紛由虧損轉為盈,而去年5月國內本土疫情嚴重,防疫險理賠慢慢增多。 《Yahoo奇摩財經》為民眾整理14家金控獲利金額,成長率及每股EPS排名一次看。 累計1~5月稅後盈餘1356億元,年減33%,不過整體14家中只剩下五家還繼續衰退,其他都已轉為正成長,新光金5月再度虧損,累計前五月仍是唯一虧損金控。 此外,台股6月攻上萬七大關,股市人氣回籠,交易量大增,不少金控旗下證券獲利都有翻倍成長,加上防疫保單理賠也邁入尾聲,不少產險公司紛紛由虧損轉為盈,而去年5月國內本土疫情嚴重,防疫險理賠慢慢增多,也讓6月業成長較為顯著。 旗下國泰世華銀行去年12月稅後盈餘2.3億元,全年賺223.1億元;12月維持高活存比,存放及手收業務表現平穩,資產品質亦維持良好。

金控獲利

第二,提高保險投資效率,陳恩光表示,這要視避險成本變化,台灣壽險業是資產、負債上不匹配,需要很多努力來調整,避免不了避險成本是很重要的考試,今年避險成本會往下降到1.5%內來努力,希望很快達到;第三,新壽資本充實很重要,金控責無旁貸,會協助新壽增資。 陳恩光表示,對各個子公司的期許,金控獲利效率非常重要,特別是人壽,因佔總資產快七成,未來接軌 IFRS17 後,契約服務邊際 (CSM) 成為重點,公司會很有紀律的去推動對 CSM 有利的商品與業務方向,提升利益和保險收入。 觀察今年14家金控上半年的表現總覽,可分別從2個角度做觀察,分別是「累計EPS」的獲利表現,另一個則是「EPS年成長率」。 華南金3月單月稅後純益18.43億元、月增8%,累計前三月稅後純益50.01億元,年增35%,EPS 0.37元,也是受惠旗下華南銀行3月單月稅後純益17.5億元、月增11%,華銀手收與兌換利益成長,累計前三月稅後純益46.7億元,年增28%。

金控獲利: EPS賺超過1元 富邦金6.81元居冠 國泰金3.61元排第二高

第三、九月中領息後分批買到隔年四月底,因為四月底公布股息,市場便無疑問,此乃第三段也就是除息前最後一段行情。 金控獲利 以上三種作法都可以,只要金控股全年EPS累積獲利大勝去年,同時您也暫時還用不到股息,選擇第一種進場方式可能是最佳解。 如果年度獲利不穩您也對行情不是那麼有把握,再加上所使用的可能不是閒錢,那麼或者您可以考慮使用第三種進場策略來分批做佈局。 這三種方式,都可以幫助投資人在適當便宜區間,佈局相當股數,或是從頭到尾都使用109頁的資金佈局方式也可以。 金控獲利 對金融股來說,2022年恐怕是個命運乖舛的一年,因為不只是遭逢股市逆風侵襲、股價下挫,更在去年2月時因俄烏戰爭開打,而掀起市場對金融業曝險的擔憂。 隨後更在新冠疫情肆虐下,鉅額的防疫雙險理賠金也拖累不少金控整體的獲利表現。

金控獲利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