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雅集團旗下品牌2023必看介紹!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Tim on August 11, 2018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舉例來說,60多年前,由生物學家萃取法國南部礦泉裡的活性元素,應用在保養品而創立的品牌碧兒泉,以「水的專家」之姿,在過去樂活、環保意識剛萌芽時,受到很多年輕消費者青睞。 前年,植村秀還能有兩位數成長,到了去年,由於週年慶業績不如預期,年度呈現個位數衰退。 比如,同樣是薇姿的抗皺霜,歐洲的質地比較濃稠,台灣就清爽得多。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另外,像是薇姿和理膚寶水兩個在藥房和皮膚科診間販售的醫美品牌,去年業績比起前一年也有至少20%以上的成長。 至於頂級護髮品卡詩,則因為突破通路限制,順利奪下業績成長率全球第一。 2014年2月12日 萊雅集團(L'Oreal SA)同意以60億歐元(82億美元)回購雀巢持有的8%的持股。 同時以雀巢的瑞士皮膚醫學產品合資企業高德美(Galderma)50%股權賣給雀巢,交換股票價值達26億歐元的2120萬股股票。 雀巢持有的萊雅股權將從29.4%降至23.29%,貝當古家族的股權將從30.6%增至33.31%。 萊雅集團(法語:L'Oréal S.A.),是一间總部位於法国巴黎的皮肤护理、化妆品公司,創辦於1909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妝品集團,也是財富全球500強企業之一。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公司資訊

目前已經有超過200家企業加入RE100,訂下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 包含Google、蘋果皆表示以全球採購綠電的方式,已達100%再生能源,但並非於台灣購買。 「現在懂得保養的男性,不再刻板被認為是女性化,這些型男們開始嘗試擦保養品,也願意買來犒賞自己,」陳敏慧觀察,就連已婚男性也開始意識到,自己使用的保養品,好像不應該跟太太一樣,即便有時候會偷用太太的。 去年堪稱是國內男性保養市場有史以來最百花齊放、競爭也最白熱化的一年,不管專櫃或開架品牌,幾乎全都一古腦兒搶進這個尚未開發的處女戰場。 身為國內美妝產業龍頭的領導人,陳敏慧從去年對消費者使用習慣的觀察,以及百貨、藥妝店、藥局和沙龍等通路的回饋,預測今年即將發生的六大趨勢。 以往大多由女性替男性挑選及購買保養品,但過去一、兩年,男性對保養的意識逐漸提高,也開始一步步拿回購買的主導權。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陳敏慧自己找了一個熟悉數位工具的同仁當老師,一個月進行一到二次的一對一授課,為期長達一年。 過程中這位同仁帶著陳敏慧一步步了解網路購物,也一起研究電商平台及各品牌官網的差別。 「當時我根本不懂數位,公司裡也沒有人懂。」為了盡快達成目標,陳敏慧馬上從微軟挖角一位「數位長」(Chief Digital Officer),成為公司裡唯一沒有美妝經驗的高階主管。 其二是2020年6月後,台灣疫情控制得當而境內解封,實體銷售數即逐步恢復。 尤其是百貨公司第三季、第四季都明顯回升,讓依賴百貨公司通路甚深的美妝業者受益。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重要奖项

雀巢持有的莱雅股权将从29.4%降至23.29%,贝当古家族的股权将从30.6%增至33.31%。 1974年,欧莱雅与瑞士雀巢公司达成股权合作协议,并获得法国政府批准。 贝当古和雀巢分别持有欧莱雅31.0%和29.6%的股份,合计60.6%。 康是美2011年藥妝客白皮書顯示,男性保養品較前一年成長33%,其中品項數成長40%,而男性彩妝甚至成長200%,幅度驚人。 2月中旬,幾個百貨同業高層在台北101購物中心地下一樓鼎泰豐的聚會,有人提及去年最後一季週年慶的業績,「相較於過去幾年,我們都不好,只有台灣萊雅好,」一位台北百貨店長嚷嚷著,一旁也有不少同業附和。 2018年4月27日歐萊雅斥資4,000億韓元(約3.74億美元)收購韓國STYLENANDA創始人兼CEO金素熙持有股份的70%。

  • 至於頂級護髮品卡詩,則因為突破通路限制,順利奪下業績成長率全球第一。
  • 1907年,這位法國人以他的名義註冊了「法國安全染髮公司」(Société Française de Teintures Inoffensives pour Cheveux),也即是後來的歐萊雅。
  • 像以「2∕3女性為它延後微整型」為廣告的蘭蔻超抗痕微整精華,就讓消費者直接跑到百貨公司,向櫃姐指名購買。
  • Kiehe''''''''s雙效玻尿酸除皺筆也帶進不少業績。
  • 莱雅之前已和ModiFace合作多项计画,包括推出让使用者虚拟试用美妆产品的 “化妆天才”App,至今下载次数逾2,000万次。
  • 據德國銀行 Berenberg 分析,中國市場為歐萊雅集團貢獻了高達 85%的增長。

例如可用來判別「真假網紅」,因為有些網紅表面粉絲數驚人,但很多是幽靈粉絲,這個工具就如同照妖鏡,很容易判別。 今年1月,台灣萊雅宣布的2020年員工分紅數字也創下新高,每人平均獎金,比2019成長了50%,勝過萊雅集團全球多數的市場。 新冠肺炎肆虐的2020年,儘管許多人減少外出,但愛美的台灣人仍撐住保養化妝品市場,守住平盤。 其中,台灣美妝龍頭台灣萊雅,卻能打敗大盤,2020年繳出了6%的逆勢成長,旗下部分知名品牌如蘭蔻(Lancôme)、契爾氏(Kiehl's)等,成長率甚至超過雙位數。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商戰思維】將美妝王國L'Oreal發揚光大 法國前女首富Liliane Bettencourt成功故事

L’Oreal近年在中國屢創佳績,截至2018年,L’Oreal中國創下了 14 年來最快的雙位數增長,達到 32%。 對比北美市場增長 9.2%,以及歐洲市場的1.1%,中國市場的增長非常驚人。 據德國銀行 Berenberg 分析,中國市場為歐萊雅集團貢獻了高達 85%的增長。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彭博資訊報導,LVMH、愛馬仕和萊雅集團10日在歐洲股市盤中均大漲約2%,合計市值增加約200億歐元(220億美元)。 勞力士零售商Watches of Switzerland盤中也一度躍漲5.9%。 2014年2月12日 莱雅集团(L'Oreal SA)同意以60亿欧元(82亿美元)回购雀巢持有的8%的持股。 同时以雀巢的瑞士皮肤医学产品合资企业高德美(Galderma)50%股权卖给雀巢,交换股票价值达26亿欧元的2120万股股票。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萊雅 讓每個品牌 成為探索藍海的勇者

歐萊雅旗下的多個品牌,都在國際市場,擁有很大的市場份額,特別是中國的市場,當中包括中國第一的美妝品牌Maybeline、中國第一的高檔美妝品牌Lancome,以及全球最大的藥妝品牌Vichy。 一次世界大戰後,女性勞動人口增加,開始注重打扮,令Schueller生意愈來愈好,更加外銷至歐洲各地。 公司成立初期只有三位化研人員,到了1950年已達到100位,今日則已有2,000位。 目前歐萊雅擁有超過500個品牌,分佈在頭髮、個人護理及化妝品等方面。 在巴黎總部,萊雅設有「全球品牌管理團隊」,最重要任務就是為品牌定調,根據定調去發展適合在全世界銷售的新品,以及和消費者溝通的元素。

陳敏慧1997年被萊雅自寶僑公司挖角,進入台灣萊雅擔任品牌經理,2010年接任台灣萊雅總裁,「美妝產業很有趣,一進來就不想出去了,」一頭俐落短髮,講話速度飛快的陳敏慧說。 她回顧帶領台灣萊雅推動數位化的起心動念,源於2010年在巴黎舉辦的全球大會。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2023 從外部來說,當然是大環境,美妝產品一直是市場上的剛性需求,不只是化妝品類的唇膏、眼影等,還包括臉部及身體的保養、護膚、洗髮護髮,一直到洗澡的沐浴乳等。 身為前三大的三大消費品公司,旗下也有許多知名的品牌,但是旗下品牌主要專注在清潔與保養上,比較少跨足化妝品產業,但是仍就在這個市場佔有很重要的影響地位。 在路易威登集團(LVMH)率領下,歐洲精品股10日紛紛大漲,市值總計膨脹約200億歐元,主要是因為中國大陸解除對數十國的旅行團限制,可望為這些國家帶來可觀的觀光收入,並刺激高檔手表和名牌等消費。 放眼各家美妝業者,無不卯足勁發動網路上的口碑行銷,經營臉書也好,贈送新品給部落客試用也罷,就是想在虛擬市場占穩一席之地,「今年業者數位行銷的手法和活動勢必將延續,而且更多,」陳敏慧表示。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全球最大美妝集團|L’Oréal 佈局虛擬化妝品,為旗下 Kiehl’s、Maybelline…申請17個新商標

也就是說,現在的消費者非常精打細算,她們不吝惜花錢讓自己變得更好,但錢一定要花在刀口上,以至於同時在開架與專櫃游移,找尋符合自身需求的保養化妝品,造成通路間的界線不如以往分明,有人稱之為「開架和專櫃的混搭風」。 「去年我們幾乎可以替自己打100分,」一向對自己和員工都嚴格要求的台灣萊雅總裁陳敏慧露出難得的輕鬆神情。 她歸納,主要原因是,去年創造了多支在市場上一砲而紅的明星商品。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身為全球百大最注重永續與道德理念的企業,萊雅集團立志成為模範企業公民。 台灣萊雅於1980年成立,並延續集團理念、致力落實回饋社會和在地關懷的永續精神。 自1997年開始執行「倉儲天使就業專案」,提供心智障礙及弱勢族群穩定的工作機會。 承襲全球萊雅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共同舉辦的「全球傑出女科學家獎」,台灣萊雅為推動更多女性參與科學,發起「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成為台灣第一個也是唯一為表揚傑出女科學家貢獻,並為年輕女學生樹立標竿的獎項。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全球最有價值的50個美妝品牌排行出爐,這些品牌居然都來自這些集團

在美妝社群聲量的排行裡,「前15名我們集團就佔了8個位子。」陳敏慧相當自豪。 1974年,萊雅與瑞士雀巢公司達成股權合作協議,並獲得法國政府批准。 貝當古和雀巢分別持有萊雅31.0%和29.6%的股份,合計60.6%。 2013年8月14日,萊雅向美即控股股東提出全面收購,每股收購價為6.3元,總收購代價約65億3,870萬元。 號稱中國大陸「面膜第一股」的美即,是大陸護膚品企業,主要在從事面膜及其它護膚品的研發、生產,2012至2013年財政年度營業額達港幣15.5億元(約新台幣60億元)。

  • 去年行政院主計處不斷下修GDP(國內生產毛額),從最初預測4.58%,一再下修到只剩1.05%,創下連九降的空前紀錄,各行各業都咬牙苦撐,能夠維持前一年水準,已是不幸中大幸,一點點成長,都是市場贏家。
  • 我們的團隊為客戶提供專業的一站式並多元化的市場營銷宣傳解決方案, 務求將您的消息和產品與服務發送給貴公司的目標受眾...
  • 一次頂級沙龍美髮品牌卡詩的「逆時光魚子精華護髮療程」,要價5500元,陳敏慧周遭竟有友人在商品推出不久就體驗過,「女人對皮膚的愛,已經延伸到頭髮,她們把頭髮當成最好的造型,」她估計,這樣的趨勢將持續。
  • 的確,攤開台灣前12大美妝集團去年的營收表現,擁有超過百年歷史、全球最大美妝集團萊雅(L''''''''OREAL)在台灣的表現,可說是一支獨秀,是唯一達到兩位數成長的業者。
  • 放眼各家美妝業者,無不卯足勁發動網路上的口碑行銷,經營臉書也好,贈送新品給部落客試用也罷,就是想在虛擬市場占穩一席之地,「今年業者數位行銷的手法和活動勢必將延續,而且更多,」陳敏慧表示。
  • 陳敏慧以身作則,讓高階主管了解,年輕一代除了有工作上的專業知識,更有從小耳濡目染的數位能力,應該從他們身上學習,才更能夠了解現代消費者,找到優化的方向和目標。
  • 現在大多的化妝品業都被歐美財團所掌握,資生堂是目前亞洲第一的化妝品業集團,從自身的東京櫃與國際櫃,以及像是IPSA、肌膚之鑰、ZA、安耐曬也都是都是資生堂集團旗下的企業,目前與KOSE(高斯)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集團之一。

又像是和消費者溝通的方式,也要因地制宜,同樣是植村秀UV泡沫隔離霜,日本廣告就打出夢幻無比的「讓妳擁有如陶瓷般的肌膚」,但台灣卻一語道破「10秒讓妳的毛孔隱形」。 萊雅也深信,品牌最重要的就是消費者,每年至少花上千萬研究消費者的心理層次,或是直接到消費者家拜訪,了解他們每天例行的保養化妝步驟。 電子商務在發展過程中,會不斷累積消費者數據,這些數據必須善加利用發揮價值;要如何蒐集及運用,也是精進的目標。 從2010年喊出數位元年,台灣萊雅超過十年的布局,已看到了明顯的成果,不過未來還有三項持續精進的目標。 這個活動後來發展成虛實融合(OMO),在藥局安排皮膚科醫師看診,有需要的學生可以到這些藥局尋求協助。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品牌代言人

擁有近20年國際品牌在地操作經驗的陳敏慧深刻體認,經營國際品牌有時順風,有時逆風。 待在萊雅16年的陳敏慧,歸納品牌的原則,不外乎四點,分別是創新、故事、深入掌握消費者的需求,以及和通路創造雙贏。 陳敏慧把去年逆境突圍的成績,歸功於過去23年來,不管總部或台灣團隊,對旗下10多個品牌經營的細緻和深度。 當時數位轉型的概念不如現在普遍,台下的她不知所措,自稱「乖寶寶」的她仍把總裁的話視為圭臬,一回台灣,就挖角熟悉科技的微軟人才進集團,開始老牌的數位轉型之路。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2023 1974年,歐萊雅與瑞士雀巢公司達成股權合作協議,並獲得法國政府批准。

去年台灣萊雅獲得屈臣氏頒發的最佳合作伙伴獎,旗下擁有遠東百貨及太平洋SOGO百貨的遠東集團,也頒給台灣萊雅「第二大集團貢獻獎」,陳敏慧還受邀在尾牙時坐在董事長徐旭東身旁。 接受《遠見》雜誌採訪隔天的新光三越百貨春酒,陳敏慧又要代表上台接受「最佳集團貢獻獎」,「去年可以說是『獎』不完,」她開心地說。 的確,攤開台灣前12大美妝集團去年的營收表現,擁有超過百年歷史、全球最大美妝集團萊雅(L''''''''OREAL)在台灣的表現,可說是一支獨秀,是唯一達到兩位數成長的業者。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數位布局、6%成長!台灣萊雅總裁陳敏慧:游得慢會被吃掉

為了協助各地分公司掌握數位成效,總部開發了一個名為Cockpit的數位工具,用來分析每個不同行銷通路的數據,提供決策者參考。 但透過保養、清潔、美妝,也可以創造不少驚豔效果,所以才有人說「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 在日本,除了百貨類股大漲外,經營羽田機場的日本機場大廈公司10日股價也暴漲逾9%,旗下飯店廣受陸客喜愛的共立Maintenance公司,更是飆漲逾11%。

號稱中國大陸「面膜第一股」的美即,是大陸護膚品企業,主要在從事面膜及其它護膚品的研發、生產,2012至2013年財政年度營業額達港幣15.5億元人民幣(約2.4億美元)。 原因在於,過去植村秀給消費者的印象就是專業彩妝品牌,但台灣保養市場一向比彩妝大得多,消費者卻難以認同,植村秀也有不輸彩妝的保養品。 對萊雅而言,品牌創新及產品力是最高指導原則,旗下任何一個品牌上市新品時,都必須問三個問題:有沒有更好、有沒有不同,以及有沒有新意。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過去我們做美妝,現在我們要做的是美妝科技的領導者。」陳敏慧說得肯定。 想起總裁安鞏十年前的警告,因為陳敏慧的一個動念,順利帶萊雅集團躲過數位浪潮大海嘯。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我們的最新故事

放眼去年美妝市場攀升力道有限,僅微幅成長3%,然而,旗下擁有15個品牌,橫跨保養、彩妝、髮品、香水等領域的台灣萊雅,爆發力道卻無限,業績成長率卻是大環境的三倍。 最後,同樣重要的:世界各地的88,000名萊雅女性及男性員工,努力實現我們「人人享美」的偉大使命。 我們的動力:成為價值創造者,以及社會責任和永續發展的典範。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萊雅集團(L'Oréal)6月25日發布「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除了2025年達成100%再生能源目標外,也宣示2030年全球萊雅產品包裝將使用100%的回收塑膠或生質塑膠;且與2016年相比,萊雅的產品將減少50%溫室氣體排放。 我們在世界各地擁有6家全球品牌及3家當地品牌,提供專業人士與消費者更優良、更安全與更永續的專業美髮產品、體驗及服務。 一次世界大戰後,女性勞動人口增加並且開始注重打扮,歐萊雅生意日益茁壯甚至外銷到歐洲各地。 從創立到現在超過百年歷史,規模遍布全球至今擁有超過500個品牌,各種個人護理、保養、清潔、彩妝從頭到腳通通都有。 「臺灣老人過世前平均臥床時間是7 年,期許我們有一天能跟北歐國家的長輩一樣只有短短的7天!」黃月桂校長眼睛裡閃耀著盼望。 企業瘋綠電,全球半導體龍頭台積電日前加入國際倡議「RE100」的行列,投下產業震撼彈。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世界前10大茶葉進口地 香港排行全世界第五

康是美2011年藥妝客白皮書統計,使用抗老商品的平均年齡,已經從前年的31歲下降到去年的26歲。 但隨著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翻紅,初老話題延燒,許多輕熟女紛紛投入抗初老的凍齡大作戰。 醫美品牌薇姿的R激光360度全能眼霜就是這個熱潮下的產物。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此外,台灣萊雅致力環保創新,包括全面使用再生壓克力與FSC綠色陳列架等專案,期許成為台灣美妝界推動永續及善盡企業責任之領導企業。 「我必須承認,去年表現不能說亮眼,我們只比大局好一點,」金牛座的陳敏慧,對數字要求嚴格,「不過,能有個位數的成長,也算不錯,」她話鋒一轉,堅毅的臉上,不由得露出一絲微笑。 進一步分析,台灣萊雅旗下14個品牌,除了業績占比第二大的植村秀,以及第四大的媚比琳,其餘品牌的表現,都在水準之上。 例如,中高價位的蘭蔻,去年已經在百貨通路坐穩第三名,推升的動力就是創新,藉由包括從源頭改變膚質的肌因賦活露、取代微整型的超抗痕微整精華等幾個明星商品,徹底改變消費者對保養的舊觀念。 又例如,Giorgio Armani Cosmetics、YSL Beaute這兩個從時尚發跡的品牌,進駐台灣都不到兩年,但因為品牌定位清楚,吸引特定族群,去年在百貨通路的排名,不約而同前進好幾名,用「起飛」來形容,再適切不過。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服務

每次陳敏慧接受媒體採訪,一定會被問及,同時操作10多個品牌,如何不混淆? 她驕傲地說,雖然在萊雅全球性品牌中,只有兩個掛母集團「萊雅」之名,其他都是陸續買來的,但他們都極力維護品牌的獨特感,因為個性是品牌最重要的資產。 不僅如此,在行銷上,她也大力向年輕族群靠攏,力推數位行銷。 2019年,萊雅集團和900餘位網紅合作,帶起網路討論度。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商業策略】法國百年美妝王國L’Oréal 旗下擁25個知名品牌

貝當古和雀巢分別持有歐萊雅31.0%和29.6%的股份,合計60.6%。 萊雅集團經營範圍遍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擁有150個分公司、42家工廠、100多個代理商,以及86,000名的員工。 台灣萊雅的做法,是用比賽來推動數位創新,讓同仁從數位的角度,提出創新做法,且不強求要有成熟的商業模式。 比賽第一名的同仁則可出國參訪,已有人造訪新加坡Google總部,或日本LINE總部。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巴黎萊雅集團(L'Oréal)

目前中國市場佔歐萊雅全球銷量的 10%,是僅次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 歐萊雅年報顯示,集團旗下的巴黎歐萊雅和蘭蔻兩大品牌目前分別是中國第一大美妝品牌和第一大高檔化妝品品牌。 事實上,綜觀現行辦學策略及執行落實度,弘光的樂觀並非空穴來風。

萊雅集團旗下品牌: 創造美力 ‧ 感動世界

萊雅一直以來,期許能為世界上所有女性與男性,提供品質、功效與安全性皆臻至完善的創新美妝。 事實上台灣正面臨兩大考驗,其一是少子化使台灣從2020年開始出現總人口負成長的「生不如死」趨勢;其二則是2026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20%,屆時醫護需求遠比現在更多!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培育更多護理照顧人才,一起為台灣健康打場勝仗? Cockpit雖在國外開發,在台灣的推動成果卻相當傑出,還成為巴黎總部表揚和分享給全球分公司的案例。 後來台灣萊雅還跟愛卡拉(iKala)合作,自行開發出另一套數位工具,用來追蹤台灣本地的廣告效益。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