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基本收入6大著數2023!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Tommy on April 15, 2022

無條件基本收入

基本收入的這一個面向並不新鮮:這也解釋了為何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為何會提出負所得稅(negative income tax)2形式的UBI。 相對於在失業問題上低估工資角色的凱因斯(John Keynes),斯蒂格勒在1946年的知名論文〈最低工資管制的經濟學〉中主張最低工資將會降低就業率。 他呼籲政府應該廢除最低工資的管制,如此一來,勞動者就能夠接受不超過市場價格的工資。

無條件基本收入

在自動化懸崖的漣漪開始發酵前,台灣應採取一個彈性、透明、全民性的制度,以免自動化懸崖使得更多台灣人民失去安全網的保護。 在此情況下,對於現狀進行創意性地重組,反而可以為大家提供新的機會。 2016年6月5日,瑞士举行公投,以决定是否每月向每名成年公民发放将近2500瑞士法郎(約2570美元)。 反對者約76.9%,贊成者約23%,否决了这次全民补助计划。

無條件基本收入: 基本收入是对未来的“投资”

武漢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國際貨幣基金(IMF)預言2020年全球將面臨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李在明在參選總統之前曾任京畿道城南市(Seongnam)市長與京畿道(Gyeonggi Province)知事。 他在擔任市長與知事任內最著名的政策,就是針對不同的群體實施全民基本收入。 例如他擔任城南市長時,所有城南市內24歲的市民,可以在一年內無條件收到一百萬韓圓(大約是兩萬四台幣)。

  •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之父,理查‧塞勒半自傳性代表作!
  • 2006年,基本收入欧洲网络更名为基本收入地球网络(the Basic Income Earth Network, BIEN)。
  • 每個具公民身份的人都可無條件領取這項收入,如此一來增加工人拒絕受雇的能力,在勞動市場拉近主雇雙方的距離,使雇主有誘因去尋找技術與組織創新,根除不受人喜歡的工作,勞動將更為人性化。
  • 衛城出版於 2017 年出版《基本收入:建設自由社會與健全經濟的基進方案》,作者菲利普.
  • 基本收入還能夠改善貧窮問題並縮小貧富差距,擁有穩定的經濟來源能夠幫助窮人理性消費並脫離貧窮陷阱。
  • 我們若認為任何已開發國家只需要1%的GDP就能終結貧窮,那麼此一事實將更加顯著。

加拿大安大略省在2017年開始進行實驗,實驗對象為低收入者,不過隔年因政黨輪替而停止實驗,新政黨停止實驗的主要說法是「成本過高」。 楊安澤過去為科技領域的企業家,以「人性優先」(Humanity First)作為競選口號,並且以全民基本收入作為核心政綱。 除非你不整理想法、對萬物麻木沒有感覺,不然,你都具備寫文章的基本能力。

無條件基本收入: 基本收入實驗

曼尼托巴大學經濟學家傅婕(Evelyn L. Forget)專門研究米糠計畫,于2011年出版了一份報告名為《沒有貧窮的城鎮》(The town with no poverty)[64],發現一旦实施无条件基本收入,男性不容易輟學,女性则可申請較長的產假。 整體上人們在生理與心理上都更健康,藥物濫用、家暴、酒駕減少、上醫院的次數與費用将相对減少。 二、綜上,不論過去曾推動、目前已推動或預備推行UBI的國家,其推動區域多非全國性,且目前國內對推動UBI尚有不同看法,即使研議推動,也必須以健全稅制及盤點整合現行社會福利制度為前提;我國如欲推動相關實驗計畫,建議請財政部、衛生福利部等相關機關就現行稅制、社會福利制度等,審慎通盤檢討評估。 (五)另亦有學者反對推動UBI,認為以發放現金給付的UBI取代滿足基本需求的實物給付,在我國選舉頻繁與政治因素影響下,除將與現行其他現金給付一樣易放難收外,更將造成福利體制市場化的結果,對弱勢者不一定有利。 有關無條件基本收入區域實驗雖然立意良善,但公共政策之推動應先以社會共識為前提;爰本案請國發會先邀請感興趣之青年委員共同研商,並評估推動此項制度可能遭遇之困難與挑戰,研議可行策略,俾作為後續政策評估之參考。

無條件基本收入

要理解馬克思主義,我認為第一個重點是需要認識馬克思主義提出的時代背景。 我們會覺得無產社會的點子很爛,有可能是因為我們不曾體驗過馬克思時代那萬惡的資本主義時期。 現代的資本家雖然也很有錢,可能也很讓人很嫉妒,但平均而言,一般人仍然有機會靠著自己的努力,過上一個不算太差的生活。 相對目前世界各國主流的社會福利,多半是提供有條件的津貼,或是無條件的服務,如免費教育、健保與免費交通等,所謂無條件基本收入,就是不需任何條件,例如不用繳過國民年金,就每個月無條件發給一定津貼。

無條件基本收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因此,UBI的目的,首先是要終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特有的「貧窮問題」,而不是如馬克思主義所指稱的「剝削問題」。 有消費就會有生產,消費行為也會成為工作一種,在AI與自動化一定會到來。 无条件基本收入与最低工资的区别在于不需要工作也可以获得该收入,而最低工资是以参加工作为前提条件获得的最低收入。 儘管如此,持對立觀點的許多人都將目光聚焦在芬蘭,以及接下來的其它實驗,觀察一點免費給予的金錢能帶來多大的差異。

無條件基本收入

自從建立以來,無條件基本收入台灣協會一直致力於討論台灣經常忽略的重要議題,像是日益惡化的收入不平等及停滯的薪資成長。 基本收入是一個重要的方式去應對在台灣日益嚴重的「殆危階級」之感。 他的具體想法闡釋於其1525 年著作《論濟貧》(De Subventione Pauperum)當中,雖然援引了基督教神學作為理據的他,也顧及了許多務實條件,因此認為:窮人在享受公共資源的時候必須付出勞動——甚至,他認為唯有持續的勞動才能讓那些因為賭博或揮霍無度而窮困的人,不再墮落。 就在去年,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台裔企業家楊安澤(Andrew Yang)正是以UBI作為核心政見,主張讓18歲以上美國公民每月獲得1000美元(約新台幣3萬元)。 雖然多次被嘲笑為「癡人說夢」,楊安澤仍吸引不少民眾支持,他在毫無從政經驗下獲得初選辯論門票,今年2月才宣布退出選舉。

無條件基本收入: 不須工作,每個月就有2萬元可花?芬蘭政府「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結果跌破眼鏡

美國、加拿大近年對於「基本收入保障」的重視,同樣著眼於福利制度的改革,能夠大幅降低官僚體系運作成本、資源浪費。 右派認同它能改善既有福利制度的無效率,卻也深怕其誘發人類好吃懶做的天性,導致勞動力市場和國家現代化腳步的直接崩潰;左翼則期待它能使底層民眾擺脫市場力量的控制,有助於人類實踐符合自我意識的選擇與追求,但也懷疑,既有福利制度部份取消後對於社會安全和社會連帶觀念的衝擊。 今年起,芬蘭也開始針對部分失業者發放每人每月560歐元(約新台幣1萬8千5百元)的保證收入,以實驗受試者求職動機的變化。 可惜的是,思辯的火花並未燃起台灣民眾的興趣,唯一透過主流媒體映入民眾眼簾的,大概只有睿智的瑞士人如何利用集體智慧,否決這項看似荒唐的公投提案。 更有人見獵心喜,將其作為調侃與諷刺理盲又反智的台灣民粹「不努力、只抗議」的最佳事例。 根據《獨立報》報導,西班牙經濟暨企業部部長卡碧紐於4月5日時釋出西班牙政府將實施「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的訊息,並且擬將此措施變為永久性的政策。

無條件基本收入

主要指資本主義違背了機會平等與正義理想,例如將成本轉移到他人身上的「負外部性」及世代不正義。 6.資本主義整體上會偏向消費主義,同時有系統的阻礙較低消費生活方式的實踐。 重要的例證諸如托育服務、藝術、宗教與靈性,市場邏輯不能凌駕人類其他重要的價值。 9.資本主義在由民族國家組成的世界中,給軍事主義及帝國主義火上加油。 資本主義一直伴隨帝國主義而來的市場擴張,又是以軍事力量作後盾,鎮壓世界各地反資本主義的革命運動與政策,方使全球範圍內的資本積累成為可能。 社群作為道德理想,強調的是連帶、互惠、相互關切及照顧的價值,這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活動的體系存在根本矛盾,帶來腐蝕社會連帶的後果。

無條件基本收入: 甚麼是全民 / 無條件基本收入?

不管這個「想像」是否是正確還是誇張,都可以算是一種意識形態。 總之,我不看好UBI能解決分配問題,我也不認為能解決AI取代人類的問題。 與一般人慣常理解的「最低工資」(minimum wage)與「基本工資」(basic wage)相比,「無條件基本收入」UBI是完全不一樣的觀念。 基本收入是一种定期的现金补助,无条件地以个人为单位支付给所有人,不需要任何经济条件评估或工作要求。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 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班克洛夫特獎」(Bancroft Prize)得獎作品 ★「坎迪爾獎」(Cundill Prize)得獎作品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普立茲獎」歷史類決選作品 如同史詩故事般起落的棉花帝國,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既創造也再造了全球資本主義。

無條件基本收入: 政治與政策

目前官方版職業別年金的小規模改革,根本沒有解決各種年金的結構性問題,國民年金仍然是貧貧互保、勞保年金仍會遇到提撥不足的問題、老農年金還會繼續有假農民問題,而且在軍公教縮編的大趨勢下,軍公教保險及退輔依然會面臨破產。 大家都在問,難道工作者不能擁有更合理的薪資和生活水平? 您的支持將有助於《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促進多元進步的社會對話。 UBI的立論其實很簡單,它不再那麼在意貧富差距的程度,反而關注身處在底層的人們究竟有無翻身的機會。 對丙來說,玩家乙多麼富有都與他無關,就算乙的財產翻倍,只要丙每回合依舊能拿到1萬元,他還是有往上爬的可能性。

在二戰剛結束時,凱因斯的主張還能代表放任式自由市場的另類選擇,共產主義的存在更是純資本主義之意識形態的競爭者。 無條件基本收入2023 而在解除管制與金融自由化呼聲高響入雲的此刻台灣,我們也毫無意外地目睹資本主義能夠如何的殘暴不仁,尤其是在面對社會邊緣族群時。 台灣主流各界完全附和右派保守經濟學的看法,卻看不到批評德國總理透過IMF、歐洲央行、及主要是德國私人銀行,所進行的新自由主義殖民政策(劉美妤,2015),以及撙節背後向窮人下手、國營企業私有化背後圖利跨國財團的一貫立場。

無條件基本收入: 各國拚紓困 疫情成了推動「全民基本收入」契機

此外,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指出,今(2023)年2月8號,於高雄有一座鈦酸鋰(LTO)材料電子負極材料的工廠,舉行了上樑典禮,未來這些材料也會供應給格斯。 他們用一個禮拜的時間,拜訪德國所有的最重要的車廠,像是賓士、福斯和保時捷等大廠,受到高度關注。 張忠傑說,格斯有核心技術,未來將以高階與客製化的研發能力,讓台灣在國際能源市場中可以佔領關鍵地位,世界將看到台灣電池研發創新力及製造實力。 今日落成啟用的電池芯廠房,是全台首座GWh級規格電池芯超級工廠,投資新台幣40億元,實現鋰電池生產規模化。

在瞬息萬變的今日,每個台灣人都應該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做好準備,並有權追求自己的夢想。 UBI Taiwan的使命是將無條件基本收入(UBI)的討論帶到台灣。 自成立以來,UBI Taiwan一直致力於在台灣經常被忽視的嚴重問題,例如日漸加劇的收入不平等和工資停滯不前。 全球逾500位學者近日公開連署信,呼籲各國政府「不要只盯著傳統的福利政策」,並警告在當前危機下,「社會幾乎沒有安全網可言」。 國際慈善組織樂施會(Oxfam)日前統計也稱,這場疫情可能會害得全球5億人淪為貧窮人口。 雖然川普的總統任期才剛過半,多位民主黨人已經放眼2020年大選,表態有意問鼎白宮大位,而在一長串投入競選的名單中,楊安澤的亞洲臉孔格外引人矚目。

無條件基本收入: 台灣有足夠財力支應基本收入

社會經濟首先談到眾所熟悉的維基百科,因為其非市場的關係(自願、無報酬的貢獻、免費),開放、平等的參與,加上民主治理及審議式的互動,其實是徹底反資本主義的例子,符合Wright一直強調的基進民主平等主義的規範性理想。 無條件基本收入2023 第二例是介紹魁北克如何深化其社會經濟,例子正好是集中在人生光譜的兩端:托幼服務與非醫療性的老人居家照護。 兩者都以納入各種合作社的非營利團體為主導,藉由引進社區與服務使用者的參與以體現社會賦權的原則。 此外不同的社會經濟元素透過相互協作的平台,不同組織的成員可以交流討論,尋找能成就有活力的社會經濟之制度,也必須思考與國家、大資本之間的關係。 例如國家支持的社會經濟要訂立規則,確保普遍主義、平等主義及民主。

無條件基本收入

支持者認為基本收入的保障將能鼓勵人們從事所愛好的工作。 無條件基本收入2023 無條件基本收入 讓貧窮與經濟上不安全感存在,事實上耗費的社會成本更高。 用來評估全民基本收入成效不只是發放總金額而已,減少社會因飢餓匱乏與經濟上不安全感而鋌而走險的治安防範與監禁人口(英語:Prison_overcrowding)的減少,街友造成的髒亂與衛生問題。 精神壓力與因貧窮而無法過上健康的生活型態所產生的醫療費用,因為財務壓力造成的自殺、虐童、家暴這些社會成本都是應該算在內的,貧窮造成的連帶社會成本遠超過基本收入的發放成本。

無條件基本收入: 基本收入: 居然不工作也有錢拿?所謂的「全民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到底是什麼樣的政策?

這點創造了一個不健康的社會,而且事實上也創造了不健全且毫無動能的經濟。 透過打下穩固的基礎讓人們勇於冒險及讓創意蓬勃發展,無條件基本收入能開啟台灣無限的創新精神。 多芬(Dauphin)於1974至1979年進行實驗「米糠計畫」(The Mincome program)[63],依照每個人收入多寡,定期發錢給全體市民。 美國總統尼克森通過了美國眾議院推動了一項法案:家庭資助計畫(Family Assistance Plan),打算向無工資收入的家庭,每人一年發放1,600美元的補助金,但同時遭自由派與保守派議員杯葛。 無條件基本收入 林宗弘等人(2011)以「崩世代」來形容受到全球新自由主義劫貧濟富政策所影響的這一代年輕人。

  • 我們的目標:將UBI的討論帶入台灣,為台灣人提供普遍的經濟保障。
  • 芬蘭VATT經濟研究院(VATT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於今年5月初發布研究結果,內容顯示,領取「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實驗組,其平均就業天數,僅較對照組多出6天,換言之,「無條件基本收入」促進就業的效果,並不顯著。
  • 而WHO報告中提到,菸商會使用各式香味、時尚感、科技潮流等產品設計與廣告方式吸引年輕族群或是從未吸菸的族群,所以部分國家在規範加熱菸時,甚至會採取禁止加味菸的銷售限制,以降低吸引力。
  • 如果西班牙成功實施,它將是第一個將此政策落實為永久措施的歐洲政府。
  • 把無條件基本收入當成未來方案的,不只有革命家和學者,《Fortune》雜誌的這篇文章報導了矽谷的科技菁英——也就是那些從自動化得利最多,同時必須為無條件基本收入付最多錢的人——如何掏錢資助關於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社會實驗。
  • 新自由主義傾向將原因歸諸個人因素,甚或加上類似懶惰、揮霍等的道德指控;而其解決方式在個人層次不外是強化競爭能力(不需要加班費)、投資在自我身上(考取各式證照)讓自己成為資本家眼中更好的商業化勞動力的提供者。

在這整本書中,我們提到「基本收入」時,是指在上述 3 方面不設條件的基本收入方案。 無論是全面實施或僅限於救助部分貧窮人口,這些方案對消除赤貧有重大貢獻。 但是,因為這種方案是有條件的,它們本質上傾向使受助者變成永遠仰賴福利救助的人。 持續接受救助的條件,是受助者保持貧困,而且能夠證明這是非自願的。

無條件基本收入: 基本收入: 台灣政黨和人民對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支持

若財源不是問題,窮人獲得基本收入保障後,很可能減少加班、不再屈就剝削工作環境,育兒婦女可能因此選擇延遲回到職場,青少年將放棄打工。 因為勞工在勞動市場承受的風險一直是影響個人是否支持福利政策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很多研究從產業自動化帶來的衝擊,去實際檢驗一個勞工「工作會被自動化的風險程度」與支持「全民基本收入」的關係。 如果全民基本收入是回應產業自動化與智能化的良藥,那我們應該會看到受產業自動化影響越高的勞工對於相關政策的支持度越高。 如果我們採用某些寬鬆的標準,既有的一些方案已經可以說是「無條件的」。 基本收入因為是一種公共救助而非社會保險,它們並非只服務那些付了足夠保費、符合領取社會保險給付資格的人;它們通常也並非只服務所在國的公民,而是也保障其他合法居民,而且是支付現金,並非提供實物商品或服務。 但是,基本收入的無條件特質還有額外的涵義:它是絕對個人的權利,與家庭狀況完全無關;它提供給所有人,領取者不必通過收入或經濟狀況審查;它不要求領取者承擔任何義務,例如不要求領取者工作或證明自己願意工作。

拉回台灣,雖然台灣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在2018年成立,也在2020年第一次辦了基本收入遊行,但除此之外幾乎還沒有與全民基本收入相關的政策討論。 可以想見,相關的政策討論要在台灣發酵可能還需要好一段時間。 在這裡,我們完全沒有宣稱,為每個人提供相當於人均 GDP 之 1/4 的基本收入,足以使每一個家庭脫貧。 是否能夠如此,取決於這個國家設定的貧窮標準、具體的家庭組成狀況,以及家庭的地區分布。

社會黨籍國民議會議員、前任內閣生態與能源部長芭朵(Delphine Batho)在今年元月11日就已經在國會提案,責成政府相關單位迅速研擬UBI的各種試算方案。 根據法國相關法規,法國政府最晚需於今年六月前提出相關報告。 就在芭朵提案的幾天之前,法國勞動與社會對話部(Minister of Labour, Employment,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Social Dialogue)下的數位委員會提出報告,就表示在數位科技巨變的社會中有必要進行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社會實驗。

關心所有邊緣弱勢,探究助人的倫理與學問,期許成為全臺服務與倡議團體之最大交流平臺。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黃志芳於啟用典禮中強調,電池是未來產業的兵家必爭之地。 去(2023)年10月政府組織的電動車國家隊,格斯科技就是其中一員。 當時在美國辦形象展,格斯的科技引起了美國議員的注意,甚至邀請董事長張忠傑單獨會談,盼能夠促成更多的合作。

像是 2016 年瑞士就曾發起基本收入公投,結果超過四分之三的人投下反對票。 馮勃翰強調應該以更嚴謹的研究和實驗去探討基本收入政策所帶來的影響,這樣無論是支持或反對的立場,都能提出更有力的證據去說服民眾,共同決定台灣需不需要基本收入。 要發放無條件基本收入勢必需要編列大筆預算,而這筆預算的來源一向也是基本收入的爭議點。 Prochazka 認為應該從碳稅、遺產稅和金融交易稅等稅收來增加收入,支應基本收入的費用。 馮勃翰則指出不當的徵稅會扭曲投資和勞動的誘因,必須審慎評估徵稅的必要性。

無條件基本收入: 社會主義

瑞士則於2016年經公投否決此一補助計畫,主因為市民擔心「不勞而獲」會令許多人不再工作,並吸引其他人移民到瑞士領取福利。 也有人擔心有人獲得基本收入後揮霍無度,或購買菸酒毒品等危害社會的現象。 2017年4月25日,安大略省選定3座城鎮,隨機挑選4000位居民進行為期3年的「基本收入制」實驗,每年發放每人最高1萬7000加幣的基本收入。 貧富差距於近年不斷加大,各項數據都指向社會的財富分佈往頂端的1%集中,而他們目前已經掌控全球一半以上的財富,造成M型社會貧富差距不斷增大,形成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局面。 到了20世紀,哲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突破意識形態及宗教道德的範疇,探索給每一位公民一個基本生存需要的『基本收入』。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