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稅級距2023詳細懶人包!(小編貼心推薦)

Posted by Tim on April 25, 2023

所得稅級距

假如不小心錯過報稅期限,當然還可以補報,但繳納金額必須加計利息,要是被稅捐機關發現的話,將有 3 倍以下的罰鍰。 個別申報者今年年收入在 42.3 萬以下免繳稅,雖然不用繳稅,非符合相關條件仍要申報。 如果覺得報稅太複雜,可以直接使用網路報稅,系統將自動帶出扣繳憑單資料,讓大家查看所得、扣繳稅額等。 目前財政部提供多元繳稅管道,大家完成所得稅申報後,可透過銀行帳戶、信用卡、電子支付、行動支付或現金進行繳款。 與過去不同的是,今年新增超商機台列印繳納單,稅額在 3 萬元以下可直接至四大超商印出後繳費。 網路報稅系統已於 4/28 起開放查詢,民眾上網登入系統,即可下載自己的所得及扣除額資料,最後報稅時間為 5/31。

  • 2.111年度個人之基本所得額超過670萬元者,其基本稅額為基本所得額扣除670萬元後,按20%計算之金額。
  • 根據上表來試算一下:如果去年度的所得淨額為 60 萬元,就屬於每年 54 萬~ 121 萬這個級距,對照表格適用 12% 的稅率,則可以直接用「60 萬 x 12% - 累進差額 37,800 元」等於要繳 34,200 元的稅。
  • 因此有些高稅率的投資人,會在賣出持股後利用買進股票期貨避險,這樣如果隔天大漲,股票期貨就可以參與到漲幅,雖然多付出期貨的交易成本,但本來期貨交易成本就遠低於股票,好處是可以避免突然大漲的風險,也不用急著在第一時間買回持股。
  • 但也不要忽略除權息,還要多承擔價位波動的風險,要是除息一當天開盤就部分填息 或完全填息,沒有平盤價給你買,等於是多花手續費又少了股息,所以棄權息其實已經帶有價差操作的技術在內,也特別需要花時間在除息日前後去盯盤下單。
  • 我們再試算第三種情況,假設我們都是年薪200萬的上班族,這時候每增加10萬元的股利所得,在扣除自帶的8500元之後,還是要多負擔11500元的稅金,因為我們的所得級距都是20%,多領股息就真的要多繳稅。

(1) 自己以及配偶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 子女、同胞兄弟姐妹,無須同居,也無須同一戶籍,可以直接在系統上申報扶養。 (2) 自己以及配偶的其他親屬 ( 叔、伯、舅、姪、甥、媳、孫 ),最關鍵條件為要同居一家共同生活,換言之,沒有同居事實,就無法申報扶養!至於戶籍這題,同一戶籍者,可直接申報、非同一戶籍者,則要提供受扶養切結書。 值得留意的是,「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 」 僅能是扶養之子女,若受扶養親屬為配偶、兄弟姐妹、其他親屬,即便仍就讀大專院校以上,仍不可扣抵。 基本生活費乃依據主計處每年公布之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 60% 計算,最近一年的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為 NT$ 325,948,因此,基本生活費自 NT$ 192,000 調高至 NT$ 196,000。 (2)超過188,000元乘以退職服務年資之金額,未達377,000元乘以退職服務年資之金額部分,以其半數為所得額。 政府於是先訂定某些條件可以用書面審核,發現便民又利己,就持續「擴大」書審的適用範圍,成為今日所謂的「擴大書面審核申報」。

所得稅級距: 報稅必看》年收入多少免繳稅?請看護可以扣稅?5種錯誤迷思一篇文看懂

同時在勞保條例施行細則第14條中,也明確指出所稱「月薪資總額」,以勞動基準法第2條第3款規定之工資為準;其每月收入不固定者,以最近三個月收入之平均為準。 未來除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和「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外,還增加了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膳養老人6項專項附加扣除,具體範圍、標準和實施步驟由大陸國務院確定,並提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最後,分居夫妻只要符合條件其中一個條件,就可以分開申報,切記在申請書上要註明「已分居」,才不會受罰。 條件為:分居半年並向法院聲請財產分別制、分居半年且法院依法裁定未成年子女扶養權、取得通常保護令或暫時、緊急保護令。 所得稅級距 就大原則來說,高所得收入的夫妻用分開計稅比較划算,其中,分開計稅又細分成「薪資所得」或「各類所得」,如果夫妻收入來源主要是薪資,以薪資所得分開計稅較有利;但高收入夫妻,他們所得結構是額外收入大於薪水收入的話,各類所得分開計稅會比較好。 而小資族夫妻選合併計稅較優,有可能遇到一種狀況,就是夫妻收入落差太大,也建議用合併計稅比較有利。

所得稅級距

繳稅方式有五種,現金或票據繳稅、ATM繳稅、信用卡繳稅、約定轉帳繳稅、行動支付或電子支付帳戶繳稅,其中信用卡繳稅經常會有分期零利率或是現金回饋。 ​此外,由於目前稅改案尚未通過三讀,據了解,由於上述規定為 2018 年 1 月適用,若稅改案在報稅前通過,不排除回溯使用。 值得留意的是,在國外遊學、國外就讀語言學校,國稅局解釋,因性質近似於進修、補習,不具學籍,不符合申報條件。

所得稅級距: 所得稅信用卡選哪張回饋高?

例如登記地址在台北市或高雄市的人,可直接向台北國稅局或高雄國稅局服務科外僑股辦理,若工作地點與居留地址並不在同一縣市,則得填妥外僑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書及相關文件,並先至金融機構繳納稅款後,再將「外僑自繳稅額繳款書第二聯」以郵寄方式寄到居留地國稅局。 108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財政部指出,針對年度所得在50萬元以下的中小企業,今年申報營所稅時,會依據年度所得額高低,分為免稅(12萬以下)、減半課稅緩衝區間及正常課稅(20%)等三個課稅級距。 每年五月是個人綜合所得稅的報稅時間,過去三年因為疫情關係,期限延至 6 月 30 日,而今年走向開放共存,因此繳稅期間為 5 月 1 日至 5 月 31 日。

而甲公司列報對政黨、政治團體及擬參選人的捐贈時,國稅局將不給予認列。 常有公司負責人在開公司時,不想花錢、自行送件,只是來找會計師做資本額簽證,報營業稅的時候也自己來,但是到了五月份要申報營所稅的時候,才覺得太難、又看不懂稅法幾千條的條文跟查核準則等,才來找會計師求救。 雖然應用開源專案的企業不少,但未必願意掏錢;且贊助收入並不穩定,尤雨溪就說,今年經濟下行讓贊助收入下跌20%。 他若每月自提6%,就等於一個月自行提撥9000元進勞退專戶;那麼,一年勞退自提的免稅額度,可達最高上限的10.8萬元(9000元 x 12個月)。 在2005年施行的「勞退新制」之中,很多人只記得雇主必須提撥最低6%的勞工薪資至勞工的個人勞退帳戶,卻忘了,原來勞工也能自行提撥薪資至戶頭中。 112年起,最低基本工資為26,400元,隨著基本工資調漲,民國112年(2023)的社會保險的投保級距表已經出爐,如下列表格。

所得稅級距: 所得稅如何申報?有哪些管道?

三、申報扶養本人和配偶的直系親屬、子女和兄弟姊妹,不必與納稅人在同一戶籍,也不須同居在一起,只要有扶養的事實即可。 而稅率達30%以上則需要兩種精算過才能判斷,而20%以下選合併計算較有利。 國內的投資,單筆收入達 NT$ 20,000 才有,算是一筆小額費用,海外收入則是都不會課健保補充費。

財政部表示,今年手機報稅3.0升級3功能,包含試辦附件上傳免交紙本、新增現金繳稅以及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稅減輕負擔等。 假設你的年收入高達300萬以上,稅率是30%甚至40%,這時候如果使用合併課稅,股利併入所得稅承受的稅率就高達30%以上,但如果使用分開計稅的方式,這些股利就不會併入所得稅,用方法2做計算就會比較節省。 但須留意的是,這個手機門號必須是納稅義務人本人自己申請的,且是月租型手機問號,若能同時符合這2大條件,即可直接使用手機號碼登入查詢。 臨櫃查詢所得資料雖然是較麻煩、費時的方式,但同時也是大家最熟知的方式。 納稅義務人本人只要持身分證正本至各地國稅局申辦即可;而若沒辦法親自前往,也可以委託他人代為查詢,查詢人需持申請人與代理人身分證正本,並附上查調委託書正本即可查詢。

所得稅級距: 今年報稅要繳多少稅?一文看懂所得課稅級距、累進稅率!

如果基本稅額大於綜合所得稅額,就要補稅,如果相反,就不需要補稅,因為基本稅額跟綜合所得稅額,兩者並不會疊加,而是會取較大一項來當成當年度的稅,所以更簡單一點來說,綜合所得稅、基本所得稅,兩個稅制只會取其中高的那一項去收。 營所稅的計算不像其他稅率是直接用淨額乘以適用稅率或加減固定規定金額,有部分課稅級距會依照營業期間是否滿一年作為最後計算方式。 所得稅法所稱之營利事業是指公營、私營或公私合營,以營利為目的,具備營業牌號或場所之獨資、合夥、公司及其他組織方式之工、商、農、林、漁、牧、礦、冶等營利事業。 舉例來說:核定時股價為45元,但繳稅時下跌至30元,還是可以45元抵繳。 相反地,核定時為股價30元,繳稅時上漲至45元,那可以先以45元賣出以現金繳30元計算的稅額。 由於每個人的所得高低不同,所以會適用不同的稅率,政府針對不同的所得區間,來制定不同的稅率,以下就是 2023 年繳稅時所適用的課稅級距表。

所得稅級距

實際應納稅額計算公式為「綜合所得淨額 X 稅率 - 累進差額」。 除了申報本人的所得,如果有配偶或扶養親屬,也會在此時合併申報;特殊情況下,如在年度中結婚或離婚,夫妻可選擇合併或分開報稅。 每年的 5/1~5/31 是台灣綜合所得稅的申報期間,由於課稅方式為「落後申報制」,故今年主要是申報前一年度的全年總所得。 以 2023 年(112年) 5 月來說,即申報 111 年度的綜合所得稅。 每年的基本工資調漲、勞健保投保級距的調整都算是企業的年度基本功課,但除此之外,應該考慮到未來因應企業目標所產生的人事布局規畫及成本問題,加上缺工潮的來臨,人才的爭奪大戰,企業應將重點放在「誰該被調整?」來達到有效的留才策略。 當企業有實行績效考核制度時,較容易做到賞優罰劣,針對表現好的員工進行薪資調整,這樣既能有效控制公司的人事成本,也能讓其他員工心服口服,甚至能創造其他員工積極進取的組織文化,對企業未來的目標達成,才會有真正的幫助。

所得稅級距: 報稅流程

也就是說,在計算出所得總額後,比較免稅額加總扣除額和基本生活費兩者的大小,將所得總額扣除較大的一方,即可得出綜合所得淨額。 財政部進一步說明,上述109年度各項金額,為納稅義務人於110年辦理109年度所得稅結算申報時適用。 財政部進一步說明,上述110年度各項金額,為納稅義務人於111年辦理110年度所得稅結算申報時適用。 今年的所得稅計稅基礎,首先在扣除項目,必須先認識一個名詞叫做「所得總額」,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年收入多少,以一般上班族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最基本的12個月,再加上所有獎金,包含了年終和三節。

中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已於2018年8月31日通過,新法自2019年1月1日上路,今後在大陸工作或居住滿183天即須申報全球收入。 其中,有關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及稅率提前於2018年10月1日起實施。 上一期專欄文章已就稅務居民認定方式、交換CRS資訊方式、臺商是否兩邊皆將繳稅等議題作說明,本期進一步探討個人所得稅之起徵點、稅率、計算申報、徵收範圍、稅收減免等主題。 夫妻計稅有三種方式,分別為全部所得合併計稅、薪資所得分開計稅、各類所得分開計稅,後兩種分開計稅又可再細分成「以夫或妻」分開計稅,細算下來可以有五種繳納金額。 全部所得合併,就是將夫妻所得加在一起套入公式計算;薪資所得分開計稅以其中一人為主,假如是以先生的薪資所得為主,就是把先生的薪資拉出來另做計算,最後與剩餘所得的應納稅額相加,各類所得分開計稅也是類似的方式,夫妻兩人可以從中擇優申報。 兩種計稅方式除了計算公式不同,稅率也不太一樣,合併計稅是將股利所得與其他總所得合計後,算出應納稅額,再扣除股利的 8.5% 就等於實際要繳納的稅金;而分開計稅則是總所得的應納稅額,加上股利的 28%,等於實際應繳納的稅金。

所得稅級距: 所得稅  免稅額扣除額一次看

一方面,使用健保卡查詢所得資料前,請先進入中央健保署網站進行註冊,並設定密碼,就能插入讀卡機查詢了。 自去年(2021年)新開放的手機報稅後,查詢個人所得資料也多了一個新管道。 只要手機門號完成認證後,加上健保卡卡號,就可登入「線上報稅系統」。 首先,先幫大家釐清一個觀念,按照國稅局的定義,「綜合所得稅」(又稱所得稅、綜所稅)是指國家對個人在一定期間內(通常為一年)的淨所得課徵的稅,並使用累進稅率;也就是說,當你的所得較高就會被課比較多的稅、所得較少的人相對也會繳比較少稅金。 四、子女已滿 20 歲,但仍在校就學(具有正式學籍),可申報為扶養親屬嗎? 可以,扶養子女如滿 20 歲以上,而因在校 就學、或因身心障礙或因無謀生能力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

所得稅級距

透過國外機構投資時,國稅局不會有你海外帳戶的投資細節資訊,因此報稅時,金額數字你必須自行確認,並且在報稅時把去年的海外所得填上去。 應納稅額30萬元以上且現金繳納有困難:這句話可拆成兩部份,應納稅額30萬元以上,這部份較無疑義。 但現金繳納有困難,很多人會理解成繼承人現金或存款不足就符合資格,但實務上看的是被繼承人是否遺有現金或銀行存款,若有且足夠繳納遺產稅就不能申請。 A:通常是在每年五月進行綜合所得稅的申報作業,若未在期限內進行申報及繳納綜合所得稅,可能會遭罰款及加徵滯納金。

所得稅級距: 綜合所得稅常見問題Q&A

每位國人須繳納的所得稅除了個人綜合所得稅之外,如果是企業主還需要依據全年事業營利所得來計算出應繳營業所得稅。 目前公告 2023 年(繳111年的稅)若因其它因素而調整報稅時間,請依國稅局公告為主。 若你是中華民國境內居住的個人、有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就必須在每年5月1日起到5月31日(依法展延結算申報截止日)止,填寫結算申報書,向國稅局申報上一個年度的綜合所得稅。 經過公式計算可得出免稅額+扣除額=423,000,因此以單身族而言,年收入在423,000元以上,就會需要繳交綜合所得稅。

所得稅級距

財產若無償借他人(本人、配偶及受扶養人等之直系親屬以外的個人或法人)使用, 而且非營業或執行業務使用,就可以免申報租金收入。 房東出租房子給公司(營業用)的話,租賃所得費用會先預扣10%的稅金、2.11%二代健保費 扣繳的意思就是房客先預繳房東一部分個人綜合所得稅,這個會在每年5月申報個人綜所稅時多退少補。

所得稅級距: 綜合所得稅怎算?標準扣除額調高、「4情況」免稅門檻…申報8個重點一次看

如果預計長期投資,就算中間都沒賣出、也沒有匯回,產生有大量獲利,但如果一次將這些資金匯回,累積多年的 NT$ 6,700,000 的免稅額度能用嗎? 答案是不行,只能使用匯回當年的免稅額度 NT$ 6,700,000。 對於資金較大需要處理稅務的人,建議可以打電話跟國稅局詢問,或者去諮詢一下有處理經驗的會計師或稅務律師,會比較有保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海外所得認列是以「實現」為原則,所以就算錢一直留在國外,但只要去年有獲利事實,就等同於擁有海外所得,一樣要進行申報。 一般來說,最常聽見的海外所得為美國股票、境外基金、海外債券等等,從大方向來劃分,只要是非國內獲得的所得,都屬於海外所得,例如:賣美股的價差、美股股息,複委託投資國外的獲利、境外型基金、海外房地產、古董字畫。

所得稅級距

依據所得稅法,海外所得指「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及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來源所得以外之所得」,因此只要是非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包括香港、澳門地區所得,都屬於海外所得的範疇。 此時可以選擇申請實物抵繳,向國稅局申請以課徵標的物(不動產、股票),或以其他易變價或保管之實物抵繳應納稅額,但需符合資格才可申請。 除了土地、房屋等,有些項目是不被計入遺產總額的,如被繼承人日常生活必需之器具及用具,金額為89萬元以下部分;或是被繼承人職業上之工具,金額50萬元以下部分。 繼承人分為兩種,一是配偶繼承人,依照民法規定,配偶有相互繼承遺產之權利;二是血親繼承人,血親繼承人第一順位是直系血親卑親屬,包含養子女、非婚生子女,以親等近者為優先,第二順位是父母(親生父母、養父母),第三順位為兄弟姊妹,第四順位為祖父母。 必須要注意的是,無論哪一順位的血親繼承人繼承遺產,都需要與被繼承人的配偶共同繼承。 根據上表來試算一下:如果去年度的所得淨額為 60 萬元,就屬於每年 54 萬~ 121 萬這個級距,對照表格適用 12% 的稅率,則可以直接用「60 萬 x 12% - 累進差額 37,800 元」等於要繳 34,200 元的稅。

所得稅級距: 特別扣除額

此外,大陸在2018年9月已正式啟動金融帳戶涉稅信息的自動交換,大陸稅務居民的個人境外金融資訊帳戶將透過CRS被交換回大陸,對於有境外所得的大陸稅務居民,境外金融資訊將無所遁形。 因應物價上漲,今年綜合所得稅包含基本生活費、基本扣除額、薪資扣除額都有調升,像基本生活費就從去年的 19.2 萬提升至 19.6 萬等,薪資扣除額也一口氣調高 7,000 元。 至於免繳稅對象包含年收 42.3 萬以下的單身族、年收 84.6 萬頂客族以及年收 127 萬以下且有兩名未滿 5 歲的四口之家。 這篇我們也整理出所得稅級距總表及比較各項扣除額,讓大家一目瞭然。 一、扶養直系親屬除享有免稅額及2.4萬列舉扣除額外,自2019年起可再列舉扣除健保費 財政部表示,以往民眾健保若依附在配偶名下,但由兒女申報扶養時,兒女報稅時無法列舉其健保費扣除額,今年起不但可列舉扣除且不受金額限制。

財產指的是個人的不動產,或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祕密方法及各種特許權利,供他人使用而取得的權利金所得。 所得稅級距2023 因此有些高稅率的投資人,會在賣出持股後利用買進股票期貨避險,這樣如果隔天大漲,股票期貨就可以參與到漲幅,雖然多付出期貨的交易成本,但本來期貨交易成本就遠低於股票,好處是可以避免突然大漲的風險,也不用急著在第一時間買回持股。 低稅率的人通常可以直接參加除權息,影響不大,但一旦個人所得稅率高,手上又持有高殖利率股票,就該仔細評估一下是否不參加了。 從2018年開始改了新的稅制,財政部將股利所得稅從「兩稅合一」制改成「合併課稅」或「分離課稅」二擇一。

所得稅級距: 美國萬萬稅 扣稅後到底能拿多少? 個人所得稅計算教學 Federal tax, State tax, FICA

編按:通常單身者及適用特別扣除額項目較多的納稅人,在免稅額與扣除額的加總通常都會大於基本生活費總額,因此比較不會用到基本生活費差額部分。 所得稅級距 所謂所得淨額是指所得總額扣掉標準扣免稅額、標準除額或列舉扣除額(擇一)、特別扣除額及基本生活費差額後的金額。 若您選擇一般列舉扣除額,你就必須檢附證明文件,所以平常要將收據等憑證收集保存。 也就是說如果你有夠多的單據是可以證明扣除、你總共可以免稅的總金額也超過標準扣除額,就用列舉扣除並自行填寫申報並提供單據給國稅局,沒有的話大多情況都是用標準扣除額。

另依所得稅法規定,納稅人、配偶或受扶養直系親屬的人身保險、勞工保險、國民年金保險及軍、公、教保險等保險費,每人每年可享二點四萬元的列舉扣除額。 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財政部已調高今年每人基本生活費至 所得稅級距 19.2 萬元,根據「納稅者權利保護法」規定,納稅人為維持基本生活所需費用不得課稅。 因此只要「基本生活費總額」大於「免稅額+扣除額」時,基本生活費差額部分,就能在綜合所得總額中予以扣除。 財政部表示,綜合所得稅免稅額、標準扣除額、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課稅級距金額及退職所得定額免稅金額,依所得稅法第5條第1項及第3項、第5條之1及第14條第4項規定,每遇消費者物價指數較上次調整年度之指數上漲累計達3%以上時,按上漲程度調整之。 這三項今年都有調高,我們這支影片統一都講申報年度,也就是今年(2023)申報 2022年度所得就適用,免稅額從原本的88000元,調高4000塊到92000元,標準扣除額則是調高到12萬4000元。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則是多了7000元變成20.7萬,所以今年的免標薪加起來就是提高到42.3萬,比去年多了15000元,這個金額沒幾年就會調整一次,不過計算原理是一樣的。

所得稅級距: 最新❗️2023 所得稅報稅時間

報稅方式共有4種管道,包含人工申報、線上申報、財政部報稅軟體以及手機報稅,需要皆進行身分認證。 另外,財政部自4月28日起,開放民眾使用憑證及查詢碼至財政部「電子申報繳稅服務網(國稅)」網站,即可下載各項所得資料。 新個稅法首次引入綜合徵稅,將原先分別計稅的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進行綜合徵稅,至於其他所得(如經營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等)仍採分別計稅。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