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趨勢2023詳盡懶人包!(持續更新)

Posted by Eric on October 9, 2022

電動車趨勢

在標準選擇方面,由於臺灣的電網架構與美國相近,都是單向交直流模式,因此聯盟最後決定採用CCS1標準,目前充電聯盟已著手進行相關規劃,未來將在休息站、餐廳賣場的停車場設置充電站,以提升使用率。 而能量密度與電動車的續航力息息相關,又分「重量能量密度」及「體積能量密度」。 陳金銘舉例,智慧型手機因空間有限,其使用的電池便訴求體積能量密度;到電動車領域就需考量到整體載重,研發重點遂轉為重量能量密度。 因此如何在合理重量內,提高電動車的行駛里程並降低里程焦慮,成為車廠立足關鍵。 豐田與比亞迪(BYD)在2020年便宣布合資發展純電動車;中國大陸上海汽車集團也與福斯合作,投資23.3億美元在電動車開發商;比亞迪也與日野策略合作,開發商用電動車。

在本報告中我們也整理出各區域的電動車市場動態,其中包括歐洲、中國以及美國等電動車先驅國家。 我們將會看到過去一年中各區域的電動車銷售情況、各區域電動車在汽車市場的占比,以及各區域電動車未來發展趨勢。 再者,長久以來,電動車市場一直都是在各國的補貼政策下與傳統汽車相互競爭,隨著市場的逐步開展,對電動車的補貼也隨之減少,電動車在成本管控方面的壓力持續提升,而中國大陸政府也宣布自2022年起,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將較2021年降低30%,並且在2022年底正式取消補貼。 無獨有偶的,包括德國、英國、法國等歐洲主要電動車銷售地區,當地政府也針對電動車的補貼提出不同程度的縮減。

電動車趨勢: 傳統車廠大進擊 大量電動車加速問世

Tesla自2012年首度推出Model S以來,旗下車款屢屢掀起市場話題,吸引許多傳統車廠跟進。 然而,Tesla的策略不止販賣車體本身,其科技業的思維儼然是汽車界的蘋果,不僅銷售硬體,也推動生態系加值服務,未來不光是電動車賣錢,所衍生的自動駕駛及其他服務,也可收費,宛如智慧手機龐大的周邊生態系,這種想像無限的應用與商機,形塑電動車與傳統燃油車的最大差異。 設定完淨零排放目標,經濟部預計2040年讓電車新售車輛中占比達100%,目前政府部會已積極展開行動,其中運具電動化為首要目標,經濟部制定3大推動策略,包含補助在地生產,以整車帶動零組件、補助開發關鍵零組件,爭取打入國際供應鏈、帶動電車內需市場等。 電動車趨勢2023 徐建業指出,臺灣在全球電動車市場建立一席之地,尤其在相關零組件的生產上更是如此。 近期更有企業與國內外汽車大廠結盟共同投入電動車平台的開發,顯示臺灣廠商看重電動車產業未來的發展,建議企業應重新思考投資策略與商業模式,加速轉型布局與結盟的腳步,掌握全球汽車產業的新趨勢。 關於各項科技導入汽車產業的進度,則以聯網汽車滲透率攀升最快,主因包括5G科技推動車聯網的加速應用,消費者也更期待車聯網帶來更多便利性,政策的推波助瀾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 5.運具電動化對多數國家具有降低石油進口依賴的優勢,這在俄烏戰爭影響全球石油供應情勢下更顯著,亦為IEA提出10項降低石油需求主要措施之一。
  • Deloitte 亞太(Deloitte AP)是一家私人擔保有限公司,也是DTTL的一家會員所。
  • 電動車銷售量緊追在Tesla之後的福斯也訂出積極的電動車目標,包括2023年電動車銷售100萬輛、2025年電動車占營收25%、2028年推出70款新款電動車(原訂目標50款)。
  • 特斯拉整體美國電動車市占自第一季的 62% 下降至 59%,且根據 Cox Automotive,第二季特斯拉銷量季增 8%,低於市場平均 14% 的季增率。
  • 許多汽車原廠也紛紛表示,未來在電動車的生產與銷售目標也將呈現倍數成長。
  • 無獨有偶的,包括德國、英國、法國等歐洲主要電動車銷售地區,當地政府也針對電動車的補貼提出不同程度的縮減。
  • 為了維持歐洲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的地位,歐洲車廠對電動車的投資與推廣相對積極。

在汽車行業方面,預計市場對電動汽車 (EV) 的需求將成為市場低迷中的唯一亮點。 但同時,電動汽車製造商也將持續面臨供應鏈中斷和缺乏充電基礎設施的挑戰。 全球許多知名科技大廠相繼宣布投資電動車產業,也為產業鏈中的相關企業帶來龐大的商機。

電動車趨勢: 【INSIDE 電動車趨勢論壇】勤崴國際:智慧駕駛怎麼跟電動車的三電應用整合?

然而在APS情境中,至2030年電動車用電亦將大幅提昇,預計占全球總用電需求的4%,相當於目前巴西總用電量的兩倍。 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 1 月也與中國拜騰汽車、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加速推進拜騰首款 M-Byte 電動車趨勢 量產製造,預估 2022 年第 1 季前實現 M-Byte 量產。 王道銀行(O-Bank)即日起推出「O for YOU扶助存款」專案,提供經濟弱勢族群新台幣階梯活儲,年利率最高5%,期善盡金融業的企業社會責任,鼓勵弱勢族群儲蓄並給予優惠利率。 此外,王道銀行南京復興分行也於本月1日開幕營運,並預計於今年9月擴大舉辦開幕活動,為王道銀行於台北市的全功能分行,即日起至2023年10月31日止更推出開幕優惠,凡於南京復興分行臨櫃透過理專申購王道銀行銷售的全系列基金及海外債,皆享申購零手續費的優惠。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放眼全球高科技產業趨勢與脈動,生成式 AI、5G、物聯網,種種頂流技術的迭代,掀起撼動世界的大浪。

電動車趨勢

但儘管如此,2021年美國電動車市場較2020年仍大幅成長82.4%,且預計未來美國將擴大電動車稅收減免額度,並編列75億美元用於建設電動車充電網路,以及加州、紐約等地區承諾到2035年僅銷售零排放輕型車輛,加速車廠加速推出純電動車的腳步,預期美國電動化的腳步將逐步加快。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管理顧問服務部協理辜卓洋指出,隨著全球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重視度提升,歐洲及中國大陸等大國在碳排政策上也緊縮規範,伴隨獎勵政策,推動汽車電動化的趨勢。 政府的支持與大型原廠的投入,使得市售電動車款的選擇更多、與消費者購車攸關的電池效能、售價、及基礎建設也相應進展,使得全球電動車銷售量顯著增加,成長趨勢以歐洲為最。 此外,順應全球電動車發展,跨企業及產業合作,專業分工、開放平台和資源整合的市場發展模式也漸成形,加速新的商業模式誕生。 【2021/01/26,台北訊】電動車(EV)話題正夯,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今(26)舉辦「2021汽車趨勢論壇-電車產業新世代.汽車電動化革命」並發布《2021汽車產業趨勢與展望》報告。

電動車趨勢: 台灣電動車市場焦點

特斯拉 Model Y 第二季銷量年增 76% 至 105,158 輛,以市占 36% 穩居美國電動車市場主導地位,第二受歡迎的是銷量 57,837 輛的特斯拉 Model 3,但其年增率僅 6%。 特斯拉整體美國電動車市占自第一季的 62% 下降至 59%,且根據 Cox Automotive,第二季特斯拉銷量季增 8%,低於市場平均 14% 的季增率。 此外,當社群媒體成了與消費者主要的溝通管道時,過去耗費大量人力製作的各種吸睛、花俏的行銷素材,如今只需要透過Google Workspace一鍵就可以完成。 可惜台灣雖有能力,但卻錯過了在地化發展電動車自有品牌的最佳時機,因此萬萬不能再錯過電動機車產業所具備的優勢與前景。 5.運具電動化對多數國家具有降低石油進口依賴的優勢,這在俄烏戰爭影響全球石油供應情勢下更顯著,亦為IEA提出10項降低石油需求主要措施之一。

電動車趨勢

此時,「轉型」成了產業勢在必行的解決方針,然而在眾多數位工具中又該如何於餐旅場景裏發揮價值,產業解決眼前缺工的燃眉之急外,並維持服務品質的量能? Google作為全球重要的雲端供應商,也早已經有了完美的對策,透過各種工具平台的打造或許能為餐旅業者帶來全新的場景應用與想像,解決因為缺工而無法應付的報復性旅遊消費力。 在新產業的發展中保持彈性以應對不同的產業變化,包含外送平台的興起、電商比重提高等外部因素,電動機車未來可望以智慧運輸的角度切入,融合線上服務的經濟模式,不只延續機車產業的生命力,更是開創智慧運輸的新時代。

電動車趨勢: 特斯拉股東會:馬斯克預告2款全新車型,並示警全球經濟衰退恐影響出貨

如果用政策面去推廣採用時間電價,每個小時、依據不同的供需決定下一個小時的電價,就會誘導大家的行為。 推再生能源我們也從現在的進程學到一些東西,包含台電頻率的調節等,台電供需不平衡的時候就要支援台電。 若政策進一步開放,儲能不只是用在系統的「調整」、而是在太陽能、風力、充電站、社區、配電系統都有儲能,這些結構都完整的時候就可以降低傳統能源的佔比。 目前在馬達驅動所使用的 IGBT 元件,車用的供應鏈有限,都有成本和交期議題。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美國不但將透過2022年的《晶片與科學法案》來刺激國內半導體生產和研究,為了增加稀土和礦物的本地供應,其也發布了一項重要的採礦戰略。

電動車趨勢

我們分析實驗的模型後,也會知道 ADAS 未來怎麼應用,例如自駕車怎麼開會讓乘客更舒適等。 台灣也有很多 C-V2X 廠商,在彰濱的場域有 17 個路口,但是其中有 3 個場域,會在你以為是紅燈的時候、傳綠燈給你。 諸如此般,大家都想開發,但是要實際看到自駕「車」出來,才會知道眉角在哪裡。

電動車趨勢: 汽車座位頭枕能拔?駕訓班教練曝一功能:有沒有差很多

像是鋰的前價格已經高出2021年初好幾倍,而鈷和鎳的價格也都上漲,這些礦物價格的上漲將增加電池製造成本;另外,烏俄戰爭和中國部分地區持續的疫情封鎖也造成的供應鏈中斷。 現階段有超過一半的鋰、鈷和石墨加工及精煉位於中國,並生產了所有鋰離子電池的 3/4,國際能源署(IEA)正在與世界各國政府合作,研究如何戰略性地管理電動汽車和其他關鍵能源技術所需的礦產資源,確保有足夠的供應來穩定推動電動車發展。 美國雖然是全球僅次於中國大陸的單一國家汽車市場,全球最大BEV生產廠商Tesla也是美國當地企業,但美國在電動化的程度仍然遠遜於全球其他國家,2021年美國汽車市場電動化程度僅有9%,在市場結構上也是以HEV與MHEV為主,BEV與PHEV合計僅有4%。 主要是由於美國消費者的駕駛距離較長,充電設施尚未大規模普及,影響消費者對電動車的購買意願較低。

儘管 Google Cloud 的易用性讓洪組長印象深刻,但他也坦言過去曾有遭遇技術問題,需自行上網找解答的困擾,因此專業的技術支援,便成了奉天宮與 Cloud Ace 結緣的契機。 他補充:「網路搜尋到 Cloud Ace 後發現你們在東南亞也有據點,感覺很專業,所以就請團隊提供教育訓練。」另外洪組長也分享由於未來規劃將網路維護交給別的同事,所以希望透過教育訓練,讓其他同仁也能具備雲端的相關知識與使用能力。 從2019 年 11 月發表Cybertruck以來,原先預估於 2021 年實現量產,卻碰上COVID-19疫情,造成了全球車用晶片大缺貨。 可見一個疫情打亂的不只是TESLA的造車節奏,幾乎全球車業都受到波及。 除了車用晶片外,其餘如生產線的建構、原物料的供應,甚至是人力資源的配置等,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係,缺一不可。 雖說Cybertruck的量產延宕除了疫情之外還有許多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COVID-19疫情也是影響Cybertruck生產時程的關鍵因素之一。

電動車趨勢: 中國電動車滲透率 2年後將超過60%

此外,傳統汽車品牌如VW、Fiat、Ford、Hyundai等品牌陸續推出純電動車款後,在歐美市場也都有萬輛以上的銷售表現。 4.電動貨車發展仍以中國為主,部分國家在2021年開始提出貨車電動化目標並推出更多新車型。 2021年電動貨車銷量占全球貨車比例僅有0.3%,APS情境至2030年需達10%、NZE情境則需達25%。 因此進行電網數位化與充電管理系統等配套的早期規劃,對於整合再生能源與運具電動化資源,促進電力系統轉型相當重要。 接著是,政策法規,像是燃油經濟、排放目標、城市行駛限制、補助購買金額均對提升電車銷售佔有重要地位;然後是市場發展,企業大量購車(商用車)是推動電車發展的關鍵,未來將主導市場走向。 電動車趨勢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管理顧問服務協理辜卓洋表示,隨著各地區紛紛響應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未來燃油機引擎的汽車將會逐漸被禁止並被電動車所取代。

電動車趨勢

報導引述市場分析機構YouGov一份針對德國市場的調查指出,在接受調查的德國消費者中,知道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的只有14%,聽過蔚來的則有17%,10%的人知道領克,只有8%的人認識小鵬。 本報告預期,歐盟的整體聯網汽車保有量將於2025年跨越50%的里程碑,美國可望再快一些、最早於2023年超過50%。 綜觀未來全球各區域市場汽車數量的變化,本報告預估,截至2035年止,歐盟的汽車總保有量(total vehicle parc,在當地登記的汽車數量)將呈微幅下滑走勢(每年估減少0.5%)。 張育銘說,電動車主要成本在電池,這幾年電池能量密度提高,電池價格已經快速下降。 「電動車化的時程會提早!」張育銘肯定的說,不用等到2040年,業界早就預估電池電動車的成本在2022年至2025年間就會比燃油車更便宜,民眾自然會選擇電動車。

電動車趨勢: 電動車市場未來展望

以特斯拉為首,奧迪、雷諾、福特、現代、保時捷、比亞迪以及 Toyota(Mirai),都將採用碳化矽零件,提升續航力表現。 一家專注研究軸向磁場馬達的英國公司 YASA,近年來在這方面獲得突破,2019 年獲得法拉利訂單,將這款新馬達用在 Ferrari SF90 油電超跑上。 經歷各種詐騙指控後,Nikola 如果能在 2022 年拿出真玩意,可望一舉翻轉現況;相反地,如果持續空轉,那 2022 年就是 Nikola 告別市場的最後一年了。 就在 2021 年 11 月,特斯拉股價因與租車集團赫茲合作的新聞大漲,市值一口氣衝破兆元規模,投資人看中的不是特斯拉獲利能力,而是看好未來潛力,以股市 S 型曲線來看,特斯拉恐怕還在起步階段而已。

電動車趨勢

近年來電動車產業大放異彩,市場人士紛紛以下一個「智慧型手機產業」形容電車產業的潛力,台灣經濟部規劃補助在地生產、補助開發關鍵零組件及帶動電動車內需市場等3大推動策略,預估最快2025年產值將會達6000億元。 電動車趨勢 在邁向接下來這十年的路上,歡迎你與 INSIDE 一起觀察科技與商業的趨勢與力量。 報導指出,由於物流費用、銷售稅、進口稅,以及滿足歐洲市場的認證要求都會增加額外的成本。

電動車趨勢: 緯創資通攜手犀動智能 推動旅宿AI智能助理配送機器人

盧克修指出,車用零件至少需要持續供貨5~6年,且車用供應鏈普遍都會要求供應鏈確保零件庫存,以利售後維修服務,達爾將會確保德微後續的營運能續能力,如此一來可讓德微擴大在車用供應鏈的布局。 改用雲端後,洪組長認為在硬體面除了開機速度更快、規格更有彈性外,也少了很多維護和災難復原的麻煩。 他直言上雲後除無須管理機房,也不用再面對記憶體壞掉,或機房停電而須至現場重啟機器的困擾。 他說明:「機房如果停電,就算有裝 UPS,時間過久機器還是會關機,所以隔天可能要一大早來開機。」對掌管眾多事務且非專業技術者的洪組長而言,Google Cloud 的易用與方便性,是幫助自己能更從容處理宮廟大小事的重要助手。 根據104人力銀行最新出具的《民生消費產業人才白皮書》中可以發現,五大民生消費產業今年第一季平均每月短缺38.2萬人,創歷史新高,其中餐飲業每月短少17.1萬人位居第一,而住宿服務業每月短少2.7萬人也緊追在後。 而在用電量上,一個家庭一天的用電量,可以讓一台電動機車跑22天,每日平均用電量僅0.56KWh,以現有41萬輛電動機車來計算,每天的用電量僅有23萬KWh不到,占台電每天發電量的萬分之3。

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預估,2022及2023年,歐洲地區每年都將有30款以上的電動車問世,到了2025年,歐洲市場將有172款電動車可供消費者選擇。 研調機構IHS Markit也預測,在美國市場,2026年將出現130款電動車,由43個不同品牌車廠提供。 除此之外,驅動電動車成長的因素不單單只有環保意識的抬頭以及燃油車的禁止。 消費者對於電動車的觀感轉變還有企業對於電動車的應用也將推動電動車市場的發展。 隨著氣候變遷的議題成為各國政策的重中之重,汽車電動化的趨勢已逐漸成形。 未來移動(Future of Mobility)四大要素的成熟將創造嶄新的商業模式,為相關供應鏈以及商業用車隊帶來全新的機會。

電動車趨勢: 電車產業新世代-汽車電動化革命

新冠肺炎的疫情,除了讓世界各國蒙受巨大的損失,也改變了世界生活的型態。 在這個時代,環保、共好的綠色產業就是很好的加值產業,而電動機車對台灣來說,更是十分重要的發展方向。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是由一群關心智慧運輸與乾淨能源的推動者組成,現任理事長為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成員涵蓋產、官、學、研等各界夥伴。 希望藉協會推動,連結國內外相關產業,以運輸與能源兩大產業為本,協助台灣電動機車產業蓬勃發展、進軍國際,同時也對台灣及全球的智慧運輸及綠能環保做出貢獻。

由於歐盟和美國的法規要求,2020年在這兩大地區銷售的新車即有超過85%具備基本聯網能力,反觀中國2020年銷售新車的聯網比例僅有44%。 「臺廠雖積極布局,但為求打入電動車供應鏈,企業各自較勁,不免會分散力道,」陳金銘表示,在全球廠商各自崢嶸的競爭局面上,若未能將關鍵技術一手掌握,將容易被取代。 如今臺灣已有MIH聯盟上前線擊響戰鼓,仍需政府凝聚產業向心力祭出團體戰,整合資源生產純國產的電動車電池,規畫電動車電池驗證場域,陳金銘也建議,未來可從大眾運輸系統試驗,率先採用國產電池,累積實用經驗,助臺廠在電動車電池領域攻下灘頭堡。

電動車趨勢: 特斯拉

當北半球的市場越趨飽和,如何克服南半球國家供電問題,以達到電動車全球普及的願景,將會是各大電動車商需要克服的問題。 2.中國為2021年全球電動車銷售大幅提升的主因,占全球銷量的一半,其電動車市場價格已逐漸壓低至僅較傳統汽車高約10%(其他主要市場約仍有45-50%差距)。 其他開發中國家目前的電動車銷量仍不及2021年汽車銷量的0.5%,然2021年亦開始出現顯著成長。 嘉里大榮物流公司總監黃郁琮指出,企業在永續的推動上需持續注入新的動力。 其中包含在公司治理、營運環境、社會參與、員工關係、客戶服務等做出不同的精進。

然而,雖然有這些鼓勵措施,但基於監管機構尚未制定統一的電池和充電標準,以及全球回收電池的方式仍然非常落後,未來充電可能仍然是一項挑戰。 在充電站設置方面,由於電動車與燃油車的能源補充方式截然不同,燃油車可在短短幾分鐘內完成加油,電動車的充電速度明顯較慢,無論是車主或營運方都不願意將車輛停放在專屬充電站直到充滿電能,因此不能沿用過去的思維,在國家境內廣設專用充電站,而是要盡量利用停車時間蓄電。 鋁離子電池雖有「進階版鉛酸電池」美稱,其特點是價格低礦產豐,惟能量密度仍不及鋰離子,僅適合取代傳統車用電瓶;燃料電池是透過氧化還原反應,把化學能轉電能的發電裝置,常見的燃料為氫,礙於氫氣活潑易爆炸的特性,在低溫儲氫技術及加氫上仍有技術瓶頸。 電動車銷售量緊追在Tesla之後的福斯也訂出積極的電動車目標,包括2023年電動車銷售100萬輛、2025年電動車占營收25%、2028年推出70款新款電動車(原訂目標50款)。 2023年之前,BMW集團將推出25款新型電動車,其中13款為純電,其餘為混合動力車。 在2021年底前,該集團將有100萬輛電動車上路;2025及2030年,集團營收來自歐洲電動市場的比重分別為33%及50%。

電動車趨勢: 特斯拉市佔遭瓜分

同時,《2021汽車產業趨勢與展望》也整理了全球電動車相關數據,並從中分析、推演未來市場走向。 電動車目前有幾個大問題,最關鍵的就是續航力,除了粗暴的增加電池,其實還有許多細節能帶來突破。 雖然稱為黑科技有些誇大,但這些技術突破,有望 2022 年開始影響電動車市場。

電動車趨勢: 電動車成功的4大關鍵因素

然而,礙於產品結構較BEV更為複雜,且隨著全球主要車廠強推BEV,BEV價格日益親民的發展趨勢下,未來PHEV市場成長空間因而受限。 因此,2021年PHEV市場銷售量雖較2020年也有接近翻倍的表現,但其佔整體電動車市場比重僅有12.5%,而在歐洲BEV普及率高的地區,PHEV銷售量甚至開始出現衰退的現象。 在電動車市場發展初期,雖然有許多人將HEV視為過渡性產品,忽略其市場的重要性,但有別於新興車廠以BEV主打市場的發展策略,傳統燃油車品牌在朝節能減碳轉型的路線上,HEV仍是一個相對重要的產品。 尤其是隨著汽車電子化程度日益提升,傳統12V電力系統已不符需求,再加上全球政府對汽車廠商日益嚴苛的排放及環保要求,48V MHEV在歐洲Mercedes 電動車趨勢2023 Benz、BMW、VW等幾大汽車集團的推動之下,48V輕度混合動力系統幾乎已經成為歐系車的標準配備。

特斯拉作為近年股價持續上漲,受到全球關注的指標企業,他的成功可以給台灣什麼樣的啟示? 特斯拉所製造的電動車不但節能環保,與世界重視污染控制的發展方向切合,更兼具智慧化、時尚、創新等產品特色,使其取得巨大的成功,而特斯拉有75%的電子零組件由台灣提供,證明台灣在電動汽機車零組件製造上的優秀能力。 身為大國周邊的小國,在發展策略上應該著重在「差異化、整合化」,除了善用與中國大陸、東協市場往來所能製造的規模經濟,也必須在製造業上建立技術障礙,發展屬於自己的優勢產業。 首先必須要了解,「後疫情時代」有哪些趨勢,這些趨勢又是如何與我們所要談的目標有所連結。

電動車趨勢: 大陸電池產業鏈 進擊歐洲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到了2023年,新車的銷售將停滯,尤其是在歐洲和美國。 基於消費者支出緊縮、大宗物資價格提升,以及供應鏈中斷導致生產停工等原因,全球新車銷量預計只會有0.9%的增長。 與此同時,基於預期的歐元區經濟衰退以及美國和中國 的GDP 增長放緩,全球新商用車銷量將下降 1.3%。 「儘管電動車發展態勢已很明顯,但現階段仍處發展初期,未來市場潛力雄厚,」張念慈說。 研調機構彭博新能源財經預估,到了2040年,全球電動車充電站上看2.9億座,累計投資高達5,000億元。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