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碳權交易平台2023詳細懶人包!(持續更新)

Posted by Tim on June 23, 2020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增量抵換額度包括多項減碳措施,如汰換老舊汽機車、照明設備、老舊農機及增氧設備,以及改用沼氣或生物質燃料等所取得之抵換額度等,這些抵換額度集合,可用於所規定之事業新設或變更排放源達一定規模之環評案需求。 回收部分, VOLVO 以「電池回收 0 廢料」為目標,承諾每顆電池的重生,與全球最大鋰電池回收工廠 UMICORE 合作,採用獨家熔爐與高溫冶煉技術,可以充分提煉舊電池中的貴金屬,如鋰、鎳、鈷、稀土、銅等原料,將電池所分解出的元件再利用,達成零廢料耗損。 不僅如此,為了對抗溫室效應、減少碳排應運而生的電動車,因關鍵組件電動馬達與電池的搭載,讓其對於鋰、鈷與稀土的依賴更勝過往。 為了減少對於當前稀土主要開採供應國家—中國的高度依賴,許多國家更將開採目標轉移至擁有豐富礦藏的海洋。 以大平洋的克利珀頓斷裂帶而論,光是鎳含量就預估為陸地含量的 3 倍,讓許多電池製造商磨刀霍霍,期望能進行深海採礦。 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讓全球對於如鋰、鈷、甚至稀土的依賴與日俱增,各種馬達、超導化合物、電池、陰極管、雷射等領域皆少不了上述金屬的使用,美國能源部甚至於 2008 年將稀土材料列為「關鍵材料戰略」之重。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例如聯合國依據《京都議定書》建立的清潔發展機制(CDM,Clean Development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2023 Mechanism),是全球首個環境融資機制,其餘包含跨國獨立機構或台灣環保署的碳抵換(Carbon Offsets)專案等。 目前碳權種類依來源可分為「強制性」及「自願性」兩種,前者由各國政府制定「碳排放總量管制(cap-and-trade)」、設定減量目標,再核發「排放配額」(allowance)給受管制企業,強制企業根據需求出售、買入排放額度,以達成目標。 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就屬強制性碳權市場(Mandatory Market),而參與者多為受監管的高碳排產業,例如水泥、鋼鐵業等。 有鑒於國內許多中小企業對碳權概念仍陌生,碳交所亦針對碳費課徵、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及供應鏈碳中和等問題,提供碳諮詢服務,盼藉此緩解企業碳焦慮。 自願碳市場是企業主動做減碳及碳捕捉行動、採用再生能源、投入造林這類自然碳匯的方式,執行減碳專案,再向國際減碳驗證機構申請認證,獲得碳權。 碳權,是基於全球淨零排放目標而誕生的機制,也是企業能否達成政府減碳要求的重要關鍵之一。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近年森林碳匯議題受到矚目,在國發會的2050年淨零路徑規劃中,各種方式仍難以削減的碳排,將由碳匯達成碳中和,「森林碳匯」就是選項之一。碳匯的重要性,也讓人們看見森林的保育機會。但碳匯究竟是什麼?

未來碳交所也會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及活動,介紹我國減碳相關制度及具體作為,使台灣與國際接軌,並為我國未來淨零轉型鋪路。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林修銘解釋,今年2月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證交所組成專案小組研議碳權相關議題,尤其2026年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實施後,以出口為主的台灣視必受到影響,加上蘋果等大廠要求供應鏈在2030年達到一定程度的淨零碳排程度,所以台灣碳權交易所有成立的急迫性,預計最快7月底成立運作。 他說,台灣碳權交易所資本額新台幣5至10億元,由台灣證券交易所主辦業務,國發基金純投資,預計證交所持股略高於1/2,也可能是6成;待國內碳權交易機制建置以後,再評估市場實際需求,進行第2次增資,引進其他投資人,但增資金額需再評估。 除了政府法規上的要求外,舉例來說,國際民航組織也要求民航業者達到一定的減碳標準,蘋果也嚴格要求供應鏈廠商須達一定的減碳標準;若業者經過減碳後仍未達標準,可能會造成停飛減班或訂單流失的後果,此時企業針對減碳不足的部分,就可以向台灣碳權交易所購買碳權,以達到碳中和的要求。

碳權(Carbon Credit)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權,是各國在邁向淨零排放時採取的手段之一。 碳權通常以「公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單位,1公噸的碳排即為1單位,獲取來源包括強制性市場與自願性市場。 概念股其實是股市術語,是一種選股的方式,但它是以依靠相同話題,將同類型的股票列入選股標的的一種組合。 因此,林務局正著手開發本土方法,不過以目前經過環保署核可的範圍來看,僅於「新植造林」訂有本土驗證方法,涵蓋種類遠不及CDM。 不過植物體並非只會吸收二氧化碳,還會藉由呼吸作用將部份二氧化碳再排放回大氣中,因此另一種碳匯估算方法,則是計算植物體內二氧化碳的進出量,也就是將收入(吸收量)扣掉支出(排放量),就能得到淨收入(碳匯)。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在位30年貨幣貶成壁紙 全球最爛央行總裁是「他」

因應 2023 年 1 月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會針對碳排放較大的企業收取碳費,「臺灣碳權交易所」已確認會在 2023 年 8 月 7 日於高雄正式營運,主要的營業項目有「國內碳權交易」、「國際碳權買賣」及「碳諮詢與宣導服務」。 在2月的第一週,歐盟碳市場的許可證價格收於96歐元以上的創新高紀錄,分析師預計,具有象徵性的100歐元價格可能很快就會被突破。 被稱為歐盟排放交易系統(ETS),歐洲的碳市場迫使工廠、發電廠和航空公司為他們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費用。 為了產業公平,有少部分的企業能夠獲得免費許可證,以幫助他們在全球市場上保持成本競爭力。

而進入查驗機制後,柳婉郁解釋,必須先評估林地原本的排放量以設定「基線排放」,之後所申請的林地碳匯量,都必須高於基線排放,超過基線所增加的碳匯量才能算碳權。 他也提醒,企業在申請碳權時「抵或賣只能二擇一」,因此即使取得的碳權在抵減完後即使還有剩餘,也不能拿到市場中販售。 台灣常採行的國外申請管道,則以「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簡稱VCS)」及「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簡稱GS)」兩種機制為主。 VCS由於機制成熟、認證速度快且價格相對低廉,成為全世界森林碳權申請量最大的途徑。 對這些美商外資而言,碳交易肯定不是什麼新議題,畢竟國外早就有一套相當成熟的相關營運模式,因此台灣接下來推行的碳交易平台也只是與全球接軌而已。 而碳交易這個東西對我來說也不陌生,其實早在2020年研究特斯拉的時候,我就發現這家公司除了賣車居然還賣「碳」,說起來也好笑,當時我非常單純認為特斯拉只是轉投資賣碳相關的產品例如煤炭。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中油買過 全球最大碳權認證機構被爆造假

自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2023 2021 年初以來,由於天然氣價格飆升等因素,促使一些發電商改用煤炭火力發電,導致碳排放量增加和許可證需求增加。 蔡英文每年都出席台灣美國商會謝年飯,今年首度有AIT主席羅森柏格與會,我方政府官員包括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行政院長陳建仁、經濟部長王美花、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等官員與會,現場超過800名在台美商參加。 此外,市府為縮短城鄉差距及數位落差,也善用網路帶動資訊共享,設立「新北數位樂學網」,提供免費電腦課程等,持續著力於民眾生活品質的提升,運用最新科技為全體市民服務,點亮最溫暖的光輝,全面提升新北市便民服務與治理機制,邁向安居樂業的願景。 在碳盤查之後,是否有機會將「自然碳匯」列入碳權交易,林修銘肯定的表示,好比人要瘦身,先要知道自己的體重多少,才知道該減重多少,所以「碳盤查」為碳交易的基礎。

因為範疇二大多是指間接能源使用,企業必須自設再生能源電廠或運用電能轉供來減少排放。 就一瓶洗髮精來說,消費者的碳排放屬於範疇三就占了90%以上,而企業本身的碳排不到10%。 意旨企業本身的減排量無法抵銷消費者的碳排放量,因此碳抵銷就是達成碳中和很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路徑。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臺灣有碳權交易市場嗎?

世界經濟論壇氣候與自然負責人Teresa Hartmann透過視訊呼應,目前有許多國家承諾淨零減排目標,但實際上只有15%在淨零目標下,訂定明確碳價機制。 同時,也邀集行政院、環保署代表與企業專家,共同研討台灣在「碳有價時代」,未決的碳費政策該何去何從。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2023 溫室氣體排放是具有典型負外部性的企業行為,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負經濟效應並未完全轉移至溫室氣體排放方的企業決策中。 同時,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逐漸重視,企業收到政府與民眾的壓力逐漸增大,但由於缺乏足夠的經濟激勵,企業減排的正外部性無法實現經濟收益,難以實現自主自願減排。 CBAM目前涵蓋鋼鐵、鋁、水泥、化肥、電力和氫氣等產品,透過明訂出口國產品的碳含量,若超過歐盟規範,進口商需完成採購相對應的CBAM憑證,產品才能進入歐盟。

  • 商業的本質就是進行有效的交易,有志之士在這個資本和數位融合時代,已經大膽預測「碳元」時代也許即將到來,碳排放指標有望成為下一代具有全球支付功能的虛實整合的貨幣。
  • 財政局專委曾美妙指出,高雄是重污染城市,產業的經濟效益卻是全國共享,市府曾提出碳稅自治條例,卻在議會二讀被擱置,中央的能源稅目前也尚未通過,市府現是以獎投條例給予綠能產業的補貼。
  • 然而就經濟學角度來看,台灣為出口為導向國家,美國及歐盟是我們重要的出口國,當歐美相繼推出碳稅相關法案時,若我們還不收取碳費,最後仍可能要繳費給他們。
  • 此外,報導引述二○二二年劍橋大學研究指出,Verra專案將森林遭逢的威脅平均誇大約百分之四百。
  • 期許未來台灣碳權交易所逐漸完善交易機制與相關立法,從企業端領導台灣邁向 2050 淨零碳排。

依據《國土計畫法》,各機關須針對自身業務所涉及的空間政策和區位,提出「部門空間發展策略」。 戴興盛指出,森林、農業與再生能源用地相互排擠的問題,應由農委會及經濟部解決,兩部門過去雖都有提出「空間發展策略」,但對於近年淨零目標帶來的矛盾,卻未有相應調整。 他認為,未來幾年的關鍵,將視兩部門是否能妥善合作,有效配置綠能、森林及農地。 不過近幾年投資市場出現ESG概念之後,各種節能減碳的政策及商機也蓬勃發展,這股風氣也在新冠疫情期間吹進了台股,來到2023年更由總統正式宣佈即將拓產碳權交易平台,這也是為何近期概念股飆漲的主因。 官員舉例,歐盟有數萬家符合碳交易計算標準的工廠,足以成為活絡的市場;但在台灣,若比照歐盟機制,只有280家廠商可以進行碳交易,市場參與者太低。 再生能源憑證交易的內容是電力使用量,為了讓它更有經濟誘因,負責減碳量認定的主管機關環保署,已經同意讓再生能源憑證的綠電,經過換算之後,取得減碳額度,這就是電證分離的「綠」的部分,但是這跟碳權和碳交易是有區隔的。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相關連結

為緩解企業擔憂,交易所初期將主要提供國內碳收費、國際碳邊境稅、供應鏈碳中和等問題的諮詢服務。 聯合再生能源董事長洪傳獻指出,台灣太陽能產業即將進入新時代,從過去屋頂型電站轉進地面型電站,無論是軟硬體、土地、饋線的要求都不同,碳權交易所的成立有其必要。 他解釋,全球大企業都在買碳權,而蓋電廠則可賣碳權,但目前台灣沒有交易所,以至於碳權都是私下交易,沒有公正第三方平台。 環保署官員表示,須等「溫室氣體管理法」實施總量管制後,才能進行碳交易,但目前總量管制還沒算好,包括對整個環境的交易與風險仍須一套計算標準,廠商尚無減量目標做為依據。 臺灣是否可在特殊的電力市場與尚無碳交易市場的環境下,建立再生能源交易市場,不僅國內外各大企業關注,也受到碳揭露組織、道瓊永續指數等國際企業永續評比組織密切觀察。 對企業而言,使用綠電以及取得碳權,都有實際的需求,無論是增加企業永續評比、提高投資人投資意願,還是可出口商品到環保法規嚴格的歐盟地區,以至於取得國際大廠的綠色供應鏈的資格等,自然大家會期待一站式解決方案。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未來將推動自願減量交易制度,協助國內產業面對國際產業供應鏈要求,以及未來因應國內減碳規範,鼓勵事業或政府,在交易平台上做碳費抵減或增量抵換。 目前 CIX 有三種交易機制可供使用,分別是計畫市場(project marketplace)、拍賣(auction)以及交易所(exchange),不過需要加入會員才能取得該平台的使用資格,目前尚未開放使用,但預期未來將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自然碳匯之碳權交易所。 其最新的一期價格為 GNT 7.58 美元以及 GNT+ 16.25 美元。 因此整個交易機制就是有碳權需求者,包括受管制的排放大戶、非管制的自主加入的業者,可以透過平台購買碳權,而賣家就是自然碳匯、負碳技術擁有者,可向環保署申請自願減量計畫,再經第三方機構驗證、查證,獲得核發碳權來交易。 台灣證券交易所計劃在碳交易所中提供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碳諮詢三大項營業項目。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平台二:新加坡氣候衝擊交易所(Climate Impact Exchange, CIX)

如此一來,讓從油轉電所達成的減碳效應,卻因電池問題而拉低了此波汽車工業革命對於地球的環保價值。 這是一家新加坡成立的私人碳權交易公司,於 2019 年成立,其願景為推動透明、效率、高流動性之碳權市場。 本文作者柳婉郁,一個充滿理想與熱情的環境經濟學家,專注研究如何把森林換出更多的環境效益,例如種樹生碳權。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觀察目前亞洲各國的碳權交易平台,2015年韓國成立全國性碳交易機制,新加坡則在2021年成立氣候影響力交易所。 這表示Puroearth的二氧化碳去除證書將遵循ICROA購買碳權額度的最佳實踐準則,從而提高Puroearth平台的可信度。 對於根據ICROA認可的自願碳市場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2023 (VCM)標準驗證、核實和註冊的信用額度,Puroearth的碳權合約將100%可以提供給所有全球碳權購買者。 至於碳諮詢及教育訓練,將與國內大專院校共同推動訓練課程;另與國際專業機構合作,導入ISO認證標準、碳足跡與碳中和課程,培育專業人才。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SDGs 永續發展目標

他雖認為碳交易易平台是富國玩的遊戲,但仍建議高雄市可以先加入天津平台,並先考量交易平台的內容,再決定是否加入,但如果減碳做的好,就不用做交易平台。 具環保專業背景的議員張豐藤說,碳交易不能成為金錢遊戲,推動時一定要小心及嚴謹進行減碳的核量,並從碳揭露做起,目前已有三百家廠商自願登錄,環保局要和經發局、財政局合作,用棒子和蘿蔔推動碳揭露。 議員連立堅質疑高雄有能力處理碳交易平台的問題,他說,碳交易需有嚴格管制,有買、賣方才能進行交易。 議員李雅靜認為台灣目前也沒有辦法實施實碳交易,與其建立碳交易平台,不如推動碳排放的管制並輔導廠商進行減排。

幫助市民立即線上預約、就近施打,避免群聚,安心且安全地獲得保護力,當年即已服務市民將近30萬人次,新北市資訊中心採用敏捷式開發軟體快速推出與應用,結合AI智慧與大數據分析,配置各區民眾都可預約到,避免疫苗的資料浪費。 目前,系統仍完善應用於流感等等疫苗的施打,而戮力建置的智慧機房首創資安聯防系統,內外無死角地阻擋全球攻擊,高智慧,很「給力」。 關於「自然碳匯」定義,依農委會解釋,「碳匯」(carbon sink)泛指自然環境中可固定及吸儲二氧化碳的載體。 自然界生態系統十分多元,常見「自然碳匯」碳庫如森林、草原、濕地、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包括種植園和農業農場在內的管理土地,都可為碳匯並可吸收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將碳固定於海洋、土壤與生物體中。 在國內碳權交易方面,可分為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增量抵換交易兩類,企業若有超額的碳權可透過碳交所賣給需要碳權的買家。 所謂自願減量,是指非法律強制規定須減量的範圍,是業者自願減量,減量的部分可以獲得碳權。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國際趨勢

碳權的設立,對於環境面來說一定是有好處,但如果考量股市,近期大盤重挫,不管是權值股還是中小型股無一倖免,但剛好市場出現碳權交易的新聞,市場關注焦點轉往低成交量的冷門股,成為資金的避風港。 聯合國在疫情趨緩後,首次回歸面對面會議,各國領人齊聚一堂,共同面對疫情與氣候變遷等議題,並宣示 2050 年達成淨零碳排。 淨零碳排(Net Zero)指的是在特定的一段時間內,全球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扣除人為移除的量要等於零。 全球排放量約 55% 來自能源的製造和使用, 45% 則和資源開採和產品製造加工過程相關。 前面有提到,政府會依據不同產業或企業配發碳排額度,而碳稅是依排放量來課徵的環境稅,製造越多碳排量,就課越多稅,類似現在的雙北垃圾袋統一,當你製造越多垃圾就要準備越多垃圾袋(花越多錢)。 但碳稅的缺點是稅率是各界協商的結果,若稅率訂立過低,很多企業根本不以為然,繼續排碳,就難以達到減碳效果。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以上清單均以Goodinfo篩選條件選出概念股票,可能會遺漏最近納入的「新」碳權概念股,僅供投資人參考。 碳權概念股範圍頗廣,包括大型權值股台積電、台泥等近年大舉種林,手中都有碳權交易,華紙、永豐餘等造紙類股則是近日的題材寵兒,農林則擁有全台最大林木資產,而其他如水力、風力發電、電動車、太陽能、儲能概念股也都搭上碳權話題。 隨後,總統和現場貴賓手持「金水壺」將盆栽澆水,象徵攜手減碳,ㄧ同完成揭牌儀式,接著參觀環境設施,進一步瞭解碳交所的業務規劃。 增量抵換的來源,包括燃煤或燃油設備改用天然氣、沼氣或生物質為燃料所減少的排放量,或採用溫室氣體排放回收再利用、破壞去除技術所減少排放量,以及改造或汰換既有鍋爐所減少排放量等。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成立碳交易平台 要加快腳步

造紙股今(20)日反應總統蔡英文首度宣布,國內將成立自主的碳交易平台,以達成減碳目標,帶動造紙股全面噴發,指標股華紙(1905)股價跳空漲停,委買高掛逾6,000張,同集團的永豐餘(1907)也一度股價攻頂,雖未能鎖住,但維持高檔震盪。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2023 在永豐餘集團的強勢領軍下,其餘造紙股也跟著比價而上,包括正隆(1904)、榮成(1909)股價全面勁揚。 莊家自然不希望中間商亂換籌碼,因此由莊家出面開辦碳權交易平台是最為合理的,就跟賭場會有籌碼兌換中心讓你交易籌碼一樣。

換個角度來看,產業界有達到政府減碳「法規遵循」的需求,但實際營運上可能因高碳排而無法達標,針對差額的部分,即可向碳交所購買碳權,達到法規上的要求。 畢竟,按名義價值計算,歐盟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它是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第三大經濟體。 2020年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估計約為17.1兆美元(名義GDP),約佔全球經濟的1/6。 2.依目前市場狀況,同一支基金之下又會區分不同級別,本排行只取同一基金下績效表現最佳的級別,進行評比,其他級別,則忽略不計。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環保假象的擔憂

對於碳交易的需求量,他坦言,即便對上市櫃公司、中小企業做過問卷調查,結果是大家都有強烈需求,卻答不出來實際的碳交易需求量,但都期待碳權交易所的成立。 至於增量抵換,依環保署規定,是指開發單位依規定執行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抵換,其抵換來源可包括依溫室氣體減量,以及管理法取得溫室氣體減量額度。 專家建議,台灣身為碳排大國,不該只做半套,建議平台與交易機制,軟硬體都該建置完備再上路。

此項專案的面積超過35萬公頃,其中包含了數種瀕臨滅絕物種的棲息地,預計將為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帶來可觀的氣候變遷適應效益。 又例如在產品包裝上,除了鼓勵回收,對於使用PCR(Post Consumer Recycled)材料進行再製的業者,也可以給予減碳額度獎勵,有益完成循環經濟的最後一哩路。 根據加州政府規定,所有售出的汽車當中,必須有一定的比例是純電、PHEV或者是氫能源動力車款,當銷售比例超過訂定目標將會額外獲得積分,可以將其所獲得的積分進行交易。 碳可能成為資產,也有可能成為負債,可以導引資金或資本的流向,用意在於鼓勵減碳行為。 當企業不減碳,就必須為其付出代價,負擔高額的經營成本,甚者因而負債;努力減碳的企業,則可被鼓勵獲得碳權,將其變換成企業的資產。

在促進企業達成永續目標時,又可保育自然生態系統,創造「共益性」(Co-benefits)。 《巴黎協定》第六條提及,國際碳交易市場是開創淨零排放的新契機,若運作成功,2030年全球預計可多減排90億噸CO2e,節省3000億美元減排成本。 政府組織將碳排放總量與權利進行限制,有需要多排碳的企業在市場上收購碳權,而排碳量高的組織因為需購買碳權,造成製造成本上升,會想辦法減少排碳,如此一來達到減碳的效果。 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目標,「碳權」即是應運而生的機制,指的是由國家政府頒布法律作為碳市場的法源依據,依據排放總量與減碳目標,每年核發排放配額,簡單來說就是「排碳的權利」。

在國內環評要求增量抵減下,目前已經有竹科寶山一期二期擴建等每年需要37萬噸、中科擴建二期需要34萬噸,未來還有經濟部設立產業園區同樣也需要進行增量抵減。 全球碳市場及碳交易平台主要集中在歐盟、英國、中國大陸、韓國、紐西蘭,以及美國加州主導的西部氣候倡議和東北部的區域溫室氣體減排行動。 根據世界銀行發布《2022年度碳定價趨勢與現況報告》(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2)中指出,目前全球共有68個碳定價工具(CPI)正在運行。 其中,分別有36個碳稅(Carbon Tax),以及32個排放交易體系(ETS),並且至少有30國家或區域設置碳權交易所。 全球碳定價機制收入在2021年增加近60%,金額約840億美元,去年增加至947億美元,而歐盟占其中的八成七。 回到國內,4月19日,蔡總統出席台灣美國商會舉辦的活動,致詞時表示,「碳金融是達成能源供應穩定和多樣性目標的關鍵,證交所、國發基金與環保署合作,研議成立『碳交易平台』,此平台建立有助與國際合作,達成減碳的目標。」。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全球淨零趨勢 台灣碳權交易所正式掛牌

為了協助未來潛在受規範廠商得以使用排放交易做為降低法規遵從成本之輔助機制,我國主管機關(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將碳市場之建構做為重點推動政策之一。 配合我國減緩面向(mitigation)的政策推展策略,行政院環保署於2010年公布了〈溫室氣體先期暨抵換專案推動原則〉,以做為我國碳權市場推動之起點。 此一推動原則提供了抵換機制下「減量抵換/信用額度」之產生基礎,廠商得以透過「先期專案」或「抵換專案」的申請及執行,以取得主管機關所核發的「減量額度」。 減量額度可做為自願性減量行動,如碳中和之用;另一方面,亦可提供在環境影響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assessment, EIA)過程中承諾減量之開發個案做為減量抵換之用。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