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曹興誠2023必看介紹!內含張忠謀曹興誠絕密資料

Posted by Jason on June 12, 2021

張忠謀曹興誠

筆者曾報導聯電一款裝在娃娃玩具內的回聲IC聖誕節前後,歐美市場熱賣,聯電產能供不應求,從這點來看,聯電撥不出產能給3家園區新創半導體團隊確實是極有可能的事,卻也間接促成了台積電的誕生。 後來,張忠謀因為之前當時的行政院長孫運璿曾盛情邀請過他好幾次,加上工作告一段落,經濟上也已自主,在此「天時地利人和」情況下,張忠謀回台帶領工研院,同時兼任聯電董事長。 並在1987年成立台積電,做的正是「晶圓代工」,也因此張忠謀被外界稱為「晶圓代工之父」,這也讓曹興誠不服氣,為此種下瑜亮之爭的心結。 曹興誠過去曾經說過,「晶圓代工是我原創」,早在張忠謀回台之前,身為聯電總經理的曹興誠就曾經飛到美國向張忠謀提出晶圓代工構想,但當時晶圓代工是一個嶄新的想法,還牽扯到保密、建廠資金等問題,所以未獲得張忠謀正面回應。 晶圓雙雄對決的戲碼,一直到2006年聯電陷入和艦案,曹興誠辭去董事長一職後才告一段落。

1982年,台灣第一家積體電路公司聯華電子成立,不久曹興誠接任總經理、董事長。 張忠謀則於1986年在工研院投資成立的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兼執行長。 張還比曹遲四年經營積體電路產業,但後續的經營績效,聯電不及台積電的十分之一。

張忠謀曹興誠: LTN經濟通》台積電抽手 中國飛彈變沖天炮?

曾經股價飆超過150元的聯電,長年在40元以下低檔盤整,最低還一度達6.6元。 直到近年營運策略轉向,不再追逐先進製程技術,加上半導體產能嚴重短缺,價格不斷調漲,聯電營運好轉,股價跟著上來。 近年接受媒體訪問時,曹興誠坦言悔不當初,「如果能重來,我希望我們沒有到中國協助設廠」;反觀張忠謀,即便再怎麼心急,也是等到法令允許,才赴上海松江設廠。 此後,台積電連續幾個世代技術遙遙領先,奠定全球霸主地位,聯電迄今則未擠進先進製程技術之列,只能吃下台積電不做的訂單,營收、獲利乃至股價、市值高下立判。

2019年12月25日,曹興誠在台北市信民兩岸研究協會演講時一反親大陸的表態,公開抨擊九二共識。 曹興誠先以香港「反送中」為例說,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將香港人對逃犯條例的疑懼與反抗定調為「暴亂」,就是「胡說八道」。 「這一胡說八道,大陸方面排山倒海地罵港獨、分裂國土」,接著就是香港警察對學生的暴力鎮壓。 曹興誠並指出,支持武統論的解放军將領就是相信「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的「胡說八道」,才會認為「收回領土」是天職。 曹興誠表示,對歷史稍有認識都知道,在明末以前「台灣跟中國一點毛關係都沒有」,曾經控制台灣的清朝更不是「中國」政權。

張忠謀曹興誠: 台灣雙王爭霸史!曹興誠請教晶圓代工 張忠謀一句話種心結

1995年,聯電終於放棄經營自有品牌,力圖轉型為晶圓代工廠,當時聯電找上IC設計公司合資設廠,不僅解決籌資問題,也能順勢綁住訂單,但是此舉反讓客戶憂心技術被偷,聯電只好再將IC設計部門分割出去,聯發科、聯詠、聯陽、智原等「聯家軍」應運而生。 因此,當筆者請教史欽泰執行長,到底「晶圓代工模式」是曹興誠還是張忠謀創造的? 這個問題時,他回答,其實這樣的晶圓代工模式,遠在台積電成立之前的5、6年,美國一位半導體專家寫了一本書,裡面有個章節就提到了,半導體晶片上中下游生產供應鏈當中,應該有「晶圓代工」這樣營運模式的可能。 其三:台灣在1980年代開始,由工研院顧問潘文淵計畫下,曾草擬了首批半導體人才訓練計畫,推舉數十人送到美國RCA接受職場場域的訓練。 曹興程、史欽泰與台積電後來擔任副董事長的曾繁城,都是這批送到海外培養半導體技術、營運中的團隊成員。

張忠謀曹興誠

曹興誠1991年以競業迴避為由,要求張忠謀辭去聯電董事長職務,就此展開聯電與台積電激烈競爭的開端,雙方競逐先進製程技術,外界素以「晶圓雙雄」來稱呼兩公司。 張忠謀致詞時提到當年回台過程表示,1976年他第一次被政府邀請回台演講,當時蔣經國任行政院長、孫運璿任經濟部長,成立竹科已經談一陣子了。 四位得獎人致詞重點各有不同,張忠謀除了感念所有人的努力之外,強調科學園區貢獻最大的功能是土地,因為在台灣取得土地很困難,假設沒有園區的土地供應給創業的廠商,初創業的公司一定辦不成,另外一個貢獻就是單一窗口的服務。

張忠謀曹興誠: 晶圓代工業 明年毛利率上看5成

這個問題在1990年代,台積電撐過了營運的低潮,開始邁開成長的步伐時,成為財經科技媒體探討報導的重點。 有人說,是聯電董事長曹興誠拿著這份企畫書見高層,結果卻交到了張忠謀的手裡;也有人說,這樣的營運模式很早就在Morris的腦海裡,只不過陰錯陽差,李國鼎要他籌備一家晶圓製造廠,他就拿來練兵。 對於西進中國設廠,張忠謀與曹興誠也有不同的做法,為了蘇州的一座8吋晶圓廠,曹興誠因此捲入「和艦案」,最後更辭去聯電董事長和董事,淡出聯電經營。 這也讓曹興誠曾表示,「如果能重來,我希望我們沒有到中國協助設廠。」。

張忠謀曹興誠

聯電目前雖然不再追逐先進製程技術,轉向追求穩定獲利,不過,據拓墣產業研究院預估,聯電今年第4季在面板驅動IC與電源管理晶片需求強勁帶動下,季營收可望達15.69億美元,市占率約6.9%,將超越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又稱格芯)的6.6%,躍居全球第3大晶圓代工廠。 台灣科學園區年產值達新台幣2.6兆元規模,貢獻台灣GDP超過14%,不僅是台灣科技發展的領頭羊,也是台灣經濟的火車頭。 面對張汝京在上海創立中芯國際,複製台灣晶圓代工模式,曹興誠在政策未開放晶圓廠登陸之際,也搶先援助設立蘇州和艦,引發檢調大動作搜索聯電,個性直率的曹興誠屢次登報回擊;張忠謀心急歸心急,但直到法令允許,才赴上海松江投資設廠。 聯電創立於1980年,五年後正式掛牌,成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半導體公司,股號排在電子股的第三號(2303),股價最高曾經漲至188元,論資排輩,台積電(2330)還要叫聲學長。 將獎杯遞給了工作人員,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一個轉身、主動走向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伸出雙手緊緊的互握。 現場沒有人料到會有這個畫面,閃光燈亮個不停,兩人相視一笑,似乎早已將過去在半導體晶圓代工市場的種種競爭跟紛擾,拋到了腦後。

張忠謀曹興誠: 中國經濟崩盤原因 美媒:民眾不信北京當局會保障財務

曹興誠並指出,支持武統論的解放軍將領就是相信「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的「胡說八道」,才會認為「收回領土」是天職。 1998年10月31日,台灣士林地方法院判決《美華報導》第378期(1998年1月3日)有關曹興誠與蕭薔及其他演藝界女性的任何報導內容均屬不實,認定本件自訴案成立刑法誹謗罪(判決書文號「士林87年度自字第23號」)[7]。 2005年,聯電因為違反陳水扁政府的中國大陸投資規定間接投資和艦科技而遭到新竹地檢署搜索,並被控以背信罪及違反《商業會計法》,曹興誠也因而辭去聯電董事長職務。 2008年,曹興誠將其認為最有意義的收藏「乾隆期料胎琺瑯彩筆筒」以6千5百萬港元拍出,做為籌募汶川地震賑災善款之用。 聯電是以IC設計結合生產製造起家,也就是整合元件製造(IDM),其實曹興誠早有意識到這種經營模式的艱辛,當年身為聯電總經理的他就已提出晶圓代工構想,甚至特地飛到美國向張忠謀請益,卻未獲得正面肯定。

  • 曹興誠雖已卸下聯電董事長多年,不過,他過去帶領聯電分割創立包括聯發科等多家IC設計廠,是台灣IC 設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 曹興誠與張忠謀也傳出互有心結,兩人不僅對誰創「晶圓代工」營運模式有不同見解,也曾針對「員工分紅」展開筆戰。
  • 但是卻遭到客戶質疑可能會有技術外流風險,所以不願意讓聯電代工,曹興誠只好將旗下的IC設計部門分出去成立公司,包括現在的聯發科、聯詠、聯陽等公司。

2001年前後,台積電與聯電拉開差距,這一時期恰逢從8吋向12吋轉型,台積電抓住機會不遺餘力地投資建設12吋晶圓廠,在競爭中占據了主動。 也由於12吋晶圓廠固定投資成本極高,使得台積電抓住了「產業斷層」的機會,逐漸成為晶圓代工產業的龍頭企業。 當時仍擔任工研院長的張忠謀一再強調,新公司是為半導體廠商代工的公司,不和任何人競爭,但仍掀起軒然大波。

張忠謀曹興誠: 中國發1.5兆債救地方 地方政府拿錢需砍公務員

張忠謀尤其點出,台灣土地取得困難,「沒有土地,很多初創企業都辦不成」。 曹興誠所言非假,今年10月因水情緊張,農委會農田水利署突宣布桃竹苗停灌,影響1萬4000公頃農地。 在新竹擁有廠區的友達光電董事長彭双浪11月也向媒體表示,水情有點緊繃。 竹科12月15日過40歲生日,一路協助草創的張忠謀、曹興誠等科技大老均親自前來慶賀。 同時點出,竹科現正面臨缺水電、缺人才、缺新產業三大「中年危機」,若不解決,眼前百花齊放恐一起凋零。 近幾年, 張忠謀曹興誠 張忠謀感受到行動裝置更需要先進製程微縮晶片,帶領台積電擴大資本支出,逐年達百億美元,投入研發與擴產,保持技術上領先,營運績效逐年成長,去年合併營收達5970億元,年增17.8%,稅後盈餘1881億元,年增13.13%,營收及獲利雙雙創下歷史新高,每股盈餘7.26元。

兩場大型併購行動,使曹興誠本預計在2000年追過台積電的願望化為泡影。 張忠謀在台積電開創出晶圓專業代工模式,徹底改變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運作模式,也帶動新興的晶片設計公司,即所謂的「無廠半導體公司(fabless semiconductor company)」,和晶圓代工公司彼此合作的新模式。 張忠謀曹興誠2023 1976年,工研院與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簽訂技術移轉授權合約,加入RCA計畫,曹興誠等人遂前往美國學習半導體之生產技術, 1980年5月22日,台灣第一家積體電路公司聯華電子在工研院出資下成立。

張忠謀曹興誠: 曹興誠建議 發展海水淡化廠、回歸核能

至於工研院電子所的「超大型積體電路計畫」,時任行政院長俞國華希望民間持股能達到51%,但台灣企業家信心缺缺,募資不順之下選擇與外資合作,最後在行政院開發基金投資 48.3%、荷蘭飛利浦公司投資 27.5%、台灣民間投資24.2%之下,1987年台積電成立。 1970年代的台灣,還是靠加工出口的國家,在1974年台灣推出積體電路發展計畫,不過當時日本、韓國、美國等已開始發展半導體,台灣從「零」開始。 早年曹興誠被視為穿梭臺海兩岸的成功工商人物代表,據信曾多次以民間人士身分為兩岸交涉居間協調、引薦,並曾因致力提倡「統一公投」構想而被視為統派、親中派。 2007年建國廣場負責人傅雲欽即指出,統派的曹興誠主張從臺海兩岸「事實上(de facto)獨立、法理上(de jure)統一」的現狀基礎上,以統一公投進一步謀求事實上的統一,變成「純正的統一(法理上統一+事實上統一)」,使臺灣「合併於中國,如同香港」[17]。 兩老爭了大半輩子,卻無法抹滅他們對於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貢獻,如今都已退休交棒,各自享受歲月靜好,想必名利盡如浮雲,趁著出席竹科40週年慶典,上演世紀大和解,相信也是業界樂見的美事一樁。 日後,張忠謀受邀返台擔任工研院院長,並在政府的支持下創立台積電,開創半導體專業代工的先河,同時兼任聯電董事長,成了曹興誠的頂頭上司。

張忠謀曹興誠

原來聯電自1980年創立,1984年曹興誠曾遠赴美國,向張忠謀提出轉型晶圓代工想法。 當時張忠謀沒贊同,但他卻在1987年回國創立台積電,還被外界譽為晶圓代工之父,讓曹興誠相當不滿,從此種下心結。 當年面對「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創辦中芯國際,複製台灣晶圓代工模式,曹興誠搶在政策開放登陸之前,率先援助設立蘇州和艦,卻也因此捲入「和艦案」,最後黯然辭去董座,淡出聯電經營。 張忠謀曹興誠2023 首創員工分紅配股的曹興誠,認為這項制度是台灣高科技產業的一大發明;張忠謀則批評,員工分紅制度是鑽法律漏洞的妥協辦法,長期不利人才養成。 聯電創立於1980年,5年後正式掛牌,成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半導體公司,股號排在電子股的第三號(2303),股價最高曾經漲至188元,論資排輩,台積電(2330)還要叫聲學長。 筆者曾拿這個問題請教孫運璿基金會執行長史欽泰,他可以說是最有資格對這個問題加以評斷的局中人,原因有三。

張忠謀曹興誠: 員工分紅配股、西進登陸設廠做法大不同

話說回來,經過多年後的2020年12月,工研院頒發獎盃給50年來對該院有傑出貢獻的人士中,張忠謀、曹興誠都獲獎,兩人也趁機適時的擁抱對手握手共賀,成為本事件爭論多年,最完美的結局。 到了後來,聯電總經理曾經誇下海口,不出2年,「我們聯電要將台積電打敗」,當時聯電非常努力,但不幸的是,這時聯瑞發生大火,毀掉百億廠房,當時聯瑞一年幫聯電貢獻20億的營收,無情火燒傷聯電鴻圖霸業,再加上2000年聯電與IBM的合作失敗,更是讓聯電錯失追趕上台積電的機會。 1991年,曹興誠以競業迴避為由,讓張忠謀辭去董事長職務,並從總經理爬到董事長一職,開啟了晶圓雙雄爭霸的序曲。 待曹興誠從沈榮津手上接過傑出貢獻獎後,他不是走到講台發表感言,而是先走向坐在台上後方的張忠謀,兩人雙手握手的「世紀之握」,成為今天現場最受矚目、鎂光燈最閃亮的畫面。 正因漢堡排「大小通吃」的特點,連鎖燒肉集團乾杯,今年在台中LaLaport開幕首家鎖定親子客群的「高木和牛食堂」也將漢堡排收進菜單,原料同樣使用百分百日澳和牛製成,五月開幕至今,漢堡排成為店內銷售第一名的品項,占整體銷售3成,月平均銷售超過3000份,等於一天就賣出近百份。

張忠謀曹興誠

台積電(2330)被稱為台灣的護國神山,以晶圓代工聞名天下,控制全球一半以上的晶圓代工市場,但台積電不是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台積電的台股代碼2330,是台灣第30家掛牌的電子公司,而曾能和台積電以「晶圓雙雄」稱呼的公司,是比台積電早掛牌的聯電(2303)。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還有聯電榮譽董座曹興誠,2人其實有傳聞已久的瑜亮情節,從30年前就結下,2人為了晶圓代工槓上。 根據了解,1984年曹興誠率先提出晶圓代工想法,還曾遠赴美國向張忠謀請益,但當時張忠謀回絕說「不可行」,但沒想到3年後卻成立台積電,讓曹興誠非常不滿。 如果往前推溯,早在徐賢修擔任工研院院長的時代,透過與美國RCA關係很好的工研院顧問潘文淵的牽線,工研院特別圈選了該院電子所一批電子人才去受訓,這批人才分成兩組,一組學半導體(晶片)設計,聯發科創辦人蔡明介就是其中一人,另一組學晶片製造,曾繁城、劉英達、曹興誠就是其中幾人。 甚至開發出「聯電模式」,與美國、加拿大等地的11家IC設計公司合資成立聯誠、 聯瑞、聯嘉晶圓代工公司。 但是卻遭到客戶質疑可能會有技術外流風險,所以不願意讓聯電代工,曹興誠只好將旗下的IC設計部門分出去成立公司,包括現在的聯發科、聯詠、聯陽等公司。

張忠謀曹興誠: 半導體大廠 啟動分組分流上班

晶圓雙雄也在如今成為支撐台灣半導體發展的重要支柱,台積電今年7月底受到英特爾宣布延遲7奈米製程研發,股價直接衝破400元關卡,迎來台股權值王少見的漲停亮燈,截至15日收盤,台積電股價來到504元,日前收盤高點甚至來到524元,市值站在13.07兆元。 張忠謀曹興誠2023 聯電則是在美國商務部宣布制裁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迎來轉單效應以及大陸經濟強勁復甦後的半導體龐大需求,股價從7月初的17元區間,一路上漲至日前收盤高點50.9元,創下18年來新高紀錄。 據《科技新報》報導,從台積電今日規模、營運等層面來看,台積電身為晶圓代工龍頭當之無愧,但當年聯電成立時就開始發展晶圓代工,張忠謀是來台灣並在台積電成立後才開始執行,曹興誠認為他是採用晶圓代工模式的第一人。 不過,從張忠謀的自傳以及事後敘述來看,他在德州儀器時期就萌生相關概念,來到台積電只是實踐這個想法。

1985年張忠謀回台擔任工研院院長,並於1987年2月成立台積電,在此之前晶圓雙雄的角力賽已經展開。 曹興誠主要提出兩大建言,第一是建議竹科仿效新加坡、以色列的先例,發展海水淡化廠,以充實竹科的水資源,因為他看到竹苗地區經常免不了有枯水期。 張爺爺原本以為苗豐強要舊事重提,沒想到是苗希望台積電投資自家氣體公司,而且還提到聯電、華邦電都已經投資。

張忠謀曹興誠: 台灣半導體業的「兩個太陽」

兩老爭了大半輩子,卻無法抹滅他們對於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貢獻,如今都已退休交棒,各自享受歲月靜好,想必名利盡如浮雲,若能趁著出席竹科40週年慶典,上演世紀大和解,相信也是業界樂見的美事一樁。 堪稱台灣經濟火車頭的竹科歡慶成立40週年,今(15)日將頒發傑出成就貢獻獎授予張忠謀、曹興誠以及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業界大佬難得齊聚一堂,更為行禮如儀的週年慶典增添不少話題。 聯電在2000年採用IBM技術並與其合作,共同開發0.13微米製程,結果研發並不順利;而台積電則在考慮過後選擇自行研發,在資深研發副總蔣尚義以及負責先進模組梁孟松的帶領下,創造出0.13微米的銅製程,幫助台積電拉大與聯電的差距。 此外,28奈米更是兩家晶圓代工的關鍵一役,當時台積電決定採用與英特爾(intel)相同的後閘極(Gate-last)架構、並在2011年量產,當時競爭對手聯電、三星則還在研發階段,直到隔年、2012年才推出。 曹興誠與張忠謀兩人上次同場見面已是近20年前,參加由時任經濟部長林信義主持的早餐會,會中討論晶圓廠赴中國大陸設廠議題,兩人也持不同意見。 曹興誠曾說,台積電去投資上海松江廠是一路賠,聯電去幫和艦卻沒有賠一毛錢。

張忠謀曹興誠

童子賢認為台灣法規逼走外國人,讓企業難留人才,因此多次呼籲要修法引進外國白領人才,不過,卻有立委對他表示,開放人才是「搶國人工作」。 張、曹在員工分紅配股是否費用化,也曾公開對立,首創員工分紅配股的曹興誠,捍衛維持此一制度,他認為這項員工可享公司利得的留才創舉應維持,曾公開抨擊張忠謀表態員工分紅配股費用化是不對的說法。 張忠謀後來來台擔任工研院院長,並在一九八七年創立台積電,以晶圓代工開啟事業起步,被業界稱為「晶圓代工之父」;業界盛傳,這讓曹興誠很不服氣,從此種下兩人「瑜亮」心結。 「竹科四十傑出成就貢獻獎」除宏碁創辦人施振榮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還有「王不見王」的張忠謀、曹興誠。

張忠謀曹興誠: 王不見王多年 張忠謀曹興誠15日同台領獎

但張忠謀1985年受邀來台擔任工研院院長並兼任聯電董事長,隨後於1987年創立台積電,專攻晶圓代工。 為歡慶竹科40週年,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今天在新竹喜來登飯店舉辦國際論壇,會中頒發傑出成就貢獻獎予張忠謀、曹興誠、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及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肯定4人過去的貢獻。 聯電成立之初,時任工研院院長的方賢齊擔任董事長,華泰電子創辦人杜俊元擔任總經理,原工研院電子所副所長曹興誠則是擔任副總經理,並於1982年升任總座。 1985年,張忠謀來台並接任中研院院長及聯電董事長,但隨著1987年台積電成立,張忠謀擔任2家公司董事長。 除了晶圓代工之爭,張忠謀、曹興誠在員工分紅配股是否費用化,也曾公開對立,首創員工分紅配股的曹興誠認為這項員工可享公司利得的留才創舉應維持,曾公開抨擊張忠謀表態員工分紅配股費用化是不對的說法;張忠謀則批評,員工分紅制度是鑽法律漏洞的妥協辦法,長期不利人才養成。

說起張忠謀、曹興誠兩人的瑜亮情結,就必須從「晶圓代工(Foundry)」這個打破半導體過去一向以IDM(整合元件製造商)為主的商業模式說起。 曹興誠表示,他已退休10多年了,聯電股價漲不用感謝他,聯電股價差也不要罵他,不過希望聯電能繼續努力。 張忠謀曹興誠2023 他並提到,台積電這幾年很成功,除有自由民主的好環境,還有人才回流多、持續投資及國際資金的援助。

張忠謀曹興誠: LTN經濟通》先行指標敗像已露 中國完蛋了?

回溯二次世界戰後,美國文化逐漸影響日本,隨著美國在日本駐軍,漢堡排也被引進日本,加上絞肉食材成本低,漢堡排搖身成為家庭餐桌的常見料理,更是日本人童年裡「媽媽味」的代表,每個家庭備料與作法雖略為不同,但共同點是加入洋蔥丁帶出漢堡排的甜味。 同時曹興誠也建議,這些困難絕對是要群策群力去克服,不要什麼事情都推給政府,其實園區的廠商們一起合作也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 聯電與台積電後續也都透過合併壯大營運規模,聯電進行五合一,合併聯誠、聯瑞、聯嘉與合泰;台積電則合併德碁與世大。 直至台積電自主成功開發0.13微米製程,拉大與聯電的差距,如今聯電不再追逐先進製程,轉為追求穩定成長與獲利。 隨著良率大幅提升,加上示範工廠擴張產能資金愈發提高,工研院身為研究機構,準備開啟的第二期積體電路研究計畫,與其發生排擠效應,因此選擇將示範工廠切割出去,並在1980年成立聯華電子(聯電)。

竹科40週年,張忠謀與曹興誠的破冰同台,也再令業界回想堪稱瑜亮的兩人,過去傳出互有心結,對誰創「晶圓代工」營運模式有不同見解。 曹興誠早年擔任聯電總經理時,認為聯電有必要轉型,於1984年前往美國,提出晶圓代工策略,向當時擔任台灣科技顧問的張忠謀請益,張忠謀不贊同。 當時(1980年)聯電已以IDM角色在半導體產業經營多年,時任聯電董事長的曹興誠有感於這樣的經營模式其實相對辛苦,因此率先提出轉型晶圓代工的計畫,並在1984年前往美國、與當時在通用儀器擔任總裁的張忠謀請益,但當時張忠謀並不贊同。 竹科管理局也在15日頒發傑出成就貢獻獎給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等4位科技業巨頭,雖然沈榮津讚美「得獎者的遠見與擘畫奠定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基石。」但幾位得獎者都不約而同的感謝當年行政院長蔣經國、經濟部長孫運璿、國科會主委徐賢修促成新竹科學園區的成立,打下台灣今日為科技王國的基礎。 《BBC》指出,那個年代的半導體業界盛行垂直整合的生產模式,半導體公司設計自有品牌的晶片,並自己製造自己設計的晶片,還包攬製造後的測試封裝等工作。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