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投票年齡8大著數2023!內含公民投票年齡絕密資料

Posted by Tim on July 31, 2022

公民投票年齡

因此,本次修憲案也同樣預設年滿18歲的國民,也有足夠能力用「選舉、罷免」等方式參與政治。 又因現行法律有關承擔義務的規定,幾乎都以18歲作為標準;而法律是由立法委員制定,《憲法》第130條又規範只有20歲以上才有選舉權,以致18歲以上負擔義務的國民,無法藉由選舉等方式表達意見,進而形成憲法上權利與法律上義務不對等的情形。 原先《憲法》第130條規定,年滿20歲有依法選舉之權,年滿23歲有被選舉之權。 如果光從文字上看,這條可說是以「年齡」作為標準,限制國民何時可以行使選舉權以及何時可以被選舉。 【同意 ◯】 公投成立後行政院須在三個月內依照「以『性別平等教育法』明定在國民教育各階段內實施性別平等教育,且內容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等課程」之原則研擬法案並送交立法院審議,立法院必須在下一會期休會之前完成修法程序,且兩年內不得對此公投案結果所造成之法律案進行修正或廢止。 正因青少年沒有投票權,導致國家施政方向長期偏向中老年人與既得利益者,忽略青少年的心聲。

投票權年齡 前項選舉結果未能當選或當選不足應選出之名額時,區域立法委員、直轄市長、縣(市)長、鄉(鎮、市)長、原住民區長,應自投票之日起三個月內完成重行選舉投票;原住民立法委員、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原住民區民代表視同缺額。 同一選舉區內缺額達二分之一時,應自事實發生之日起三個月內完成補選投票。 前項選舉票除檢察官或法院依法行使職權外,不得開拆;前項選舉人名冊自投票日後第二日起十日內,選舉人得憑本人國民身分證向直轄市、縣(市)選舉委員會申請查閱,查閱以選舉人所屬投票所選舉人名冊為限;候選人或其指派人員得查閱所屬選舉區選舉人名冊。 前二項之直轄市議員、原住民區民代表選舉區之劃分,應於改制日六個月前公告,不受前條第一項但書規定之限制。 立法院院會於3月25日通過「18歲公民權」修憲案,明定中華民國國民年滿18歲者,有依法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及參加公民投票之權。

公民投票年齡: 相關

政黨登記之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選舉候選人,應為該政黨黨員,並經各該候選人書面同意;其候選人名單應以書面為之,並排列順位。 若本案不通過,選舉、罷免、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公民複決投票權行使年齡仍維持為20歲,其他公民投票投票權行使年齡為18歲。 中華民國國民年滿18歲者,有依法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及參加公民投票之權。 公民投票案之公告、公投票之印製、投票權人名冊之編造、公告閱覽、更正、公民投票公報之編印、公民投票程序之中止、辦事處之設立、經費之募集、投票、開票及有效票、無效票之認定,除主管機關外,準用第十七條至第二十四條規定。

公民投票年齡

除村(里)長連選得連任,無次數限制外,其餘直轄市長、縣(市)長、鄉(鎮、市)長、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長均連選得連任一次。 目前計有6位直轄市長、16位縣(市)長、198位鄉(鎮、市)長、6位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長、7,748位村(里)長。 我們以法律理論實務為經、以人性尊嚴關懷為緯,透過書寫法律人藏在觀點背後的思考方式,期望將法律思維帶給大眾,喚醒台灣人的權利意識。 不過畢竟是法律上義務,難道有天這些設定法律上義務的法令修改為20歲時,憲法又要相應調整? 雖然這樣的修改,在現實上不太可能發生2但從前述對比可知,憲法權利與法律義務的不對比,未必能完全作為支持此次修憲案的理由,重點仍應在於18歲本身的意義。 前述四點修憲理由中,世界趨勢雖然重要,但也不是別人有什麼我們就應該有什麼,我國法制多的是「兄弟吾人所獨創」的制度,或是「國情不同」而未採納的外國法制,本次修憲關鍵在於權利義務不對等及教育普及這兩點。

公民投票年齡: 投票攜帶物品及流程是什麼?

所以除了日本與蘇格蘭外,加拿大、美國、澳門、烏拉圭、紐西蘭等世界各國也正在積極的討論將投票年齡從18歲下修到16歲。 通過的公投案為反空污、反燃煤、反核食、反同議題(即愛家公投:確立民法婚姻定義為一男一女、反對性別平等教育中於國中小階段實施同志教育、專法處理同性共同生活)和以核養綠。 [3][4][5][6]本次公投的通過門檻為493萬9267張同意票,且同意票要高於不同意票。 2018年新修正之《公民投票法》第15條,立法院依憲法之規定(經立法院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之提議,四分之三之出席,及出席委員四分之三之決議)提出之複決案,經公告半年後,應於十日內交由主管機關辦理公民投票。

公民投票年齡

此外,如果進一步細看本次修憲案,除了調整選舉與被選舉的年齡門檻外,也同時讓18歲的人可以享有罷免、創制、複決及參與公民投票的權利。 不過,在某些國家,特別是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投票年齡一般都比21歲要高。 其實,教育部大可與報館合作,將各語言報章帶入校園,甚至可每星期挪出一堂課用於討論政治時事,通過學院或大學式的開放討論,以批判思維來討論時事課題、介紹各政黨背景、講機三權分立、國州議會如何運作等,讓學生們更加了解一個國家的形成。 此外,「廢除監察院、考試院」的議題也被各界討論多年,針對「廢除監察院」,有57%民眾不贊成,高於22%贊成;至於「廢除考試院」,有62%民眾不贊成,高於20%贊成。 多數民眾不贊成廢除考監兩院,可能是不放心把監察權、公務員考選的權力,分別交由立法院、行政院負責,期望獨立的政府監督、考試機關。 這個門檻相當高,2020年蔡英文總統連任時的得票數是817萬231票,也就是說,修憲複決案要比蔡英文得票再多145萬才能通過。

公民投票年齡: 公民權的年齡限制下修到18歲

所有有送出連署書給中選會審查的公投提案共計10案,其中僅以核養綠公投因連署合格份數為279,419份未達成立門檻281,740份,在經過10月17日再送件[4]23,251份後,10月23日中選會宣布成立,為全國性公民投票第16案。 今年12月18日舉行的4大公投,內容分別為「重啟核四」、「反萊豬進口」、「公投綁大選」、「珍愛藻礁」。 根據《公民投票法》規定,投票結果中,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且有效同意票達投票權人總額1/4以上者即為通過。 公民投票年齡 一、《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增訂第1條之1條文修正案,係經立法院朝野黨團高度共識下提出,投票日期之訂定,允宜考量公民參與修憲工程之影響。

公民投票年齡

由中選會舉辦的憲法修正案公民複決意見發表會上,在野黨代表提出的意見,一方面聲稱支持十八歲公民權,但又說對這次結果感到「悲觀」,認為應待二○二四年再推動。 在野方面質疑民進黨藉由這次憲法複決,是為拉攏青年選票,而不願配合。 有民眾勾選出關於政治、公民參與的敘述前3名為「公民教育要從小開始」、「女性在職場的平權要被重視」、「人權意識要從小紮根」,顯示受訪者對於兒童教育中有公民素質培養與人權概念的期待。 然而在「台灣兒童的權益被社會普遍大眾重視的程度」裡,近半數受訪者認為不重視、3成5表示無特別看法。 立法院曾在第四、第八、第九屆提出與「18歲公民權」相關的修憲案,最終都未竟全功。

公民投票年齡: 公民投票權: 公民投票瑞士禁烟

【不同意 Ⅹ】 維持現狀,依照目前政府的傾向較有可能的結果是「以婚姻方式保障同性別二人成立永久結合關係」,若立法院未及於 2019 年 05 月 24 日之前完成同婚修法 (包括但不限於修改民法或另立同性婚姻專法),則民法現有之婚姻規範將會自動適用於同性婚姻者。 市議員王醒之表示,公投門檻降低現實上並不會導致提案浮濫,如果扣掉離島的博弈公投,過去近20年來,全國也才發生過2次地方性公投,分別是高雄市與新竹市。 公投門檻的降低絕對有助於推動基隆市朝向更進步、更「公民化」的發展。

「現在的青少年因為網路,比起過往有更多機會參與政治,」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以下簡稱台少盟)秘書長葉大華指出,作為數位原住民,青少年乃至國中小學生都透過網路接收資訊、連署和串聯活動。 到了2015年,由學生發起的反課綱運動成功廢止課綱微調,更讓課審大會增列學生代表,年紀最小的僅國中二年級。 不僅如此,就連小學生也在課堂上大聊政黨,高中生連署訴求服儀解禁等,都可以看到這批國家新生力軍的身影。

公民投票年齡: 公民權修憲複決投什麼?

加強公眾宣傳教育 要消除僱主對年長以至年輕僱員的成見及歧視,教育可說不可或缺。 公民投票年齡2023 平機會建議政府加強宣傳及教育工作,鼓勵企業為不同年齡的僱員提供平等機會和包容的工作環境,例如提供跨代相互學習及經驗分享的機會、持續技能訓練以及彈性工作安排等。 採納年齡友善僱用政策 作為本港最大的僱主,政府着實應帶頭採納年齡友善僱用政策及設立再聘用退休員工的機制。 例如根據研究結果,在職人士希望退休後能以自由職業者或固定兼職方式繼續工作。

  • 本案係針對我國性別平等教育法之規範提出公投,通過後將要求立法院把目前定於「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的內容移入「性別平等教育法」內,由行政命令的層級提升為法律層級並且需要明確以法律條文規範「情感教育、性教育與同志教育課程的內容」。
  • 憲法修正案公民複決第1案開票結果因有效同意票未過選舉人總額半數,投票結果為不通過。
  • 製作「公投18就開始」插播卡,在新聞、綜合、電影、體育等電視頻道進行託播,在11月份密集播出395檔,觸及人次達513萬人。
  • 現行憲法第130條規定:中華民國國民年滿20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除本憲法及法律別有規定者外,年滿23歲者,有依法被選舉之權。
  •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 107年1月3日《公民投票法》修正條文公布施行,此次修正重點包括:全國性公民投票之主管機關改為中央選舉委員會、投票年齡降為十八歲、廢除公民投票審議委員會、建置電子提案及連署系統,並大幅降低提案、連署及通過門檻,可望擴大民眾政治參與,真正還權於民,讓臺灣民主更為深化。
  • 黃士修絕食140小時後,於同月19日因體力不支送醫,並由侯漢廷接力絕食;而侯漢廷在絕食160小時後亦因體力不支於同月26日送醫急救。
  • 目前計有6位直轄市長、16位縣(市)長、198位鄉(鎮、市)長、6位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長、7,748位村(里)長。

此外,超過四分之三(77%)的人士希望,退休後重新獲聘擔任較高及或同級職位,當中逾三分一希望以自由職業或固定兼職模式被聘用。 由此可見,在職人士都希望,即使到達傳統退休年齡,仍可享有彈性,根據身體或經濟狀況選擇繼續工作。 隨着本港人口老化,年齡歧視,特別是僱傭範疇的年齡歧視越來越受到大眾關注。 根據平機會於2012年進行的「平等機會意識公眾意見調查」,41%的受訪者認為年齡歧視的情況嚴重,而超過六成受訪市民認為引入年齡歧視法是重要的。 有見及此,平機會於2014年展開有關研究,務求識別出職場上年齡歧視的類別和嚴重程度,以及所造成的影響。

公民投票年齡: 公民投票門檻、年齡、資格一次看!公民投票法重點總整理!

對此,學者認為在2024年以前難再凝聚共識重啟,因各黨將先處理選後黨內人事布局、投入中央大選,18歲公民權議題將被延宕。 不過,也有人認為,修正內容中提到「除本憲法及法律別有規定者外」,是不是代表原先法律上對於參選年齡的限制,並不會受修憲所更動? 本次推動修憲的要角之一、臺灣青年民主協會副理事長何蔚慈解釋,這次修憲前立法院提出許多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年齡修正的版本,最後朝野達到共識,將兩者都降到18歲。 根據中選會公告,這次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案投票權人數為1923萬9392人。

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表示,對年輕人來說,個別候選人的特質固然重要,但也同樣重視價值取向,年輕人期待候選人無論參與什麼樣的選舉,都應該要用最積極的方式宣傳18歲公民權的修憲案,「讓全民投你一票,也投年輕人一票」。 接着芬兰、挪威、丹麦妇女分别在1906年、1913年和1915年也享有了选举权。 違反第二十條第二項規定不依規定申報或違反第四項規定檢送收支憑據或證明文件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申報或補正,逾期不申報或補正者,得按次連續處罰。 對於有投票權之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約其不行使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2021年5月10日,新竹市議員林耕仁諷刺,民進黨完全執政以後一再想沒收公投,「在野時要公投當神主牌,執政時棄公投秒變瘟疫」。 主管機關應以公費在全國無線電視頻道提供時段,供正反意見支持代表發表意見或辯論,受指定的電視台不得拒絕,並至少辦5場,應網路直播。

公民投票年齡: 投票階段

一、網傳公投案指的是11月26日與地方選舉同時投票的「憲法修正複決案第一案」,該修憲案今年3月由立院通過,再交由公民複決。 有沒有可能,制憲者如此規定的意思是當時的《民法》規定,20歲為成年,成年的公民當然應有投票權。 如此一來,憲法關於選舉權年齡的規定,歷史解釋與目的解釋都會指向相同,不能做反面解釋。

「年輕人是可以成為解決問題那把重要的鑰匙,並不只是一個需要被保護的人,」葉大華相信,年輕人並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trouble maker(麻煩製造者),而是能帶領我們解決青年集體困境的重要角色。 台少盟自2014年起,開始舉辦全國青少年投票日,讓16歲至20歲的青少年透過模擬投票參與選舉,而青少年的投票結果皆成重要的選舉分析依據。 2014年縣市長選舉就看出這個趨勢,當時民調公司因難以捉摸的青年選票而預估失準,相反的,青少年的模擬投票卻精準命中當選結果,可見青年族群的投票意向已成不容忽視的政治風向球。 日本校園數十年來已徹底「去政治化」,造成18~19歲投票率低迷,但仍有青年嘗試推動、落地實踐18歲公民權。 今晚,18歲公民權推動聯盟和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台少盟)也在中正紀念堂舉辦複決開票活動,現場點起燭光、排成18的圖形,希望修憲順利過關,但最後眾人只能彼此打氣安慰,集氣喊出「世代同行,繼續努力」的口號。

公民投票年齡: 選舉制度特色

下修投票權至18歲,可提早啟發青少年的公民意識,關注公共事務,學習關心國家大事,監督政府。 公民投票年齡2023 其實,世界上多數國家從 1960 年代起,陸續將投票年齡從 21 歲下修至 18 歲,並以世代正義的觀點為出發,相繼推動降低投票年齡至十六歲。 因它們認為當國家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首度超15歲以下的青少年人口的時候,就必須把投票年齡下修到16歲,以維持不同世代發聲的平衡。 行政院在今年8月提出《民法》部分條文,將民法成年年齡下修為18歲,兩性結婚年齡齊一,並設緩衝期;立法院會今(25)日三讀通過,18歲就算「法定成年」的青年將可以自主結婚,並且獨立辦手機和信用卡、租屋、簽契約、開戶等。 根據台少盟調查,民眾過往認為青少年不宜介入政治,2004年僅有兩成民眾支持下修投票年齡門檻。

  • 惟憲法第130條規定:「中華民國國民年滿20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除本憲法及法律別有規定者外,年滿23歲者,有依法被選舉之權。」已明定年滿20歲為取得選舉權,年滿23歲為取得被選舉權之條件,如降低選舉權及被選舉權行使年齡,須俟修憲後始得採行,本會將配合內政部及法務部共同持續推動辦理。
  • 這些轉變大多數都是立即的,但亦有少量分階段實施的(例如:先降至20歲)。
  • 而除了網路發展外,如12年國民基本教育等政策,使得國民原則上均可受教育至18歲;在此背景下,預設18歲有足夠智識及能力,確有其現實基礎,並非討價還價的結果。
  • 前述的歷史過程,就讓我們見證了韓國18歲青年,如何從民主幽靈變成了民主公民。

戶政機關應依據戶籍登記資料查對連署人名冊,有下列情事之一者,應予 刪除: 一、連署人不合第八條第一項規定資格。 連署人名冊經查對後,其連署人數合於前條第一項規定者,主管機關應於 十日內為公民投票案成立之公告,該公民投票案並予編號;連署人數不合 規定者,主管機關應通知提案人之領銜人於三十日內補提,補提以一次為 限,補提後仍不足規定人數或屆期不補提者,主管機關應為公民投票案不 成立之公告。 查核中心曾在查核報告2037採訪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蘇彥圖、政大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等。

公民投票年齡: 公民投票制度簡介

立法院今年3月25日三讀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增訂第1條之1條文修正案,並於同年月28日辦理上開憲法修正案公告,公告期間自3月28日至9月28日止。 依《憲法增修條文》第1條第1項規定,前開憲法修正案之複決投票應於2022年12月28日前辦理完成。 第 24 條   公民投票投票權人名冊之編造、公告閱覽、更正、投票、開票及有效票、無效票之認定,準用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十七條至第二十三條、第五十七條至第六十二條、第六十四條、第六十六條規定。 公民投票年齡 蘇彥圖說,修憲的複決案跟「一般公民投票案」的流程、通過門檻以及法源、法律意義皆不同。

訂立年齡歧視法例 平機會於《職場年齡歧視的探索性研究》的報告中,便作出一系列建議。 首先,特區政府應進行大規模有關年齡歧視現況的調查,收集公眾意見,以密切監察年齡歧視的現況,並確保有關議題在社區得到廣泛討論,以便盡快展開討論立法禁止年齡歧視。 根據今次研究結果,70%在職人士支持訂立年齡歧視立法,認為有關法例可推動不同年齡僱員享有平等機會及更能保障僱員利益。 4、 綜上,調降成年年齡因涉及實務及法制的重大變革,對社會帶來之衝擊及影響層面甚為廣泛,依法務部於105年8月間進行之民意調查結果,僅33.8%民眾表示贊成,仍有 61.7%的民眾表示不贊成,故短期內似仍宜維持現行規範,由各界就此議題持續討論,待形成共識後再為修正,以期周妥。

公民投票年齡: 投票年齡

本案係針對我國進出口貿易政策提出公投,通過後將要求政府不得開放日本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千葉地區的農產品與食品進口。 【同意 ◯】 日後將要求政府不能再新建或擴建燃煤發電廠或燃煤發電機組,敦促政府往燃氣、核能等發電技術方向規劃未來的新電廠或電廠擴建計畫,惟目前行政院已經宣佈取消深澳電廠之擴建計畫,並且將廢止相關的環評審查結果。 中央選舉委員會主委李進勇上午召開記者會指出,直轄市、縣市選舉委員會今天公告投開票所設置地點,今年的公投,全國共設置1萬7479個投開票所。 本屆中選會(第5屆中央選舉委員會)在執行及決策選務行政上,遭立法委員們之質疑適當性,但仍實施其決議,的確頗有爭議。 中央選舉委員會預計在2018年11月3日起,以意見發表會形式讓正反兩方表達意見,並允許公投案正反兩方設立辦事處[42]。

公民投票年齡

所謂的「參政權」,簡單地說就是作為國家的國民,能夠參與國家事務決策、代表自己政治意見、選出符合自己想法的代表的權利。 依據憲法第17條[2]的規定,我們常聽到的「選舉[3]」、「罷免」、「創制[4]」、「複決[5]」等權利都是屬於參政權的一環。 1970年代,西方國家開始紛紛把投票年齡下降至18歲,而香港亦在1990年代初把投票年齡下降至18歲,韓國、日本和馬來西亞已修法將投票年齡降至18歲,新加坡則把投票年齡維持在21歲,是東南亞唯一一個投票合法年齡在21歲的國家[1]。

根據特區政府於2015年9月發表的人口推算數字,本港整體人口在2043年將達到822萬,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將達30%,即差不多每3名香港人就有1位長者,較2014年的15%大幅上升。 除此,年齡中位數將會由2014年的43.7歲上升至2034年的50歲以至2064年的53.5歲。 所謂年齡歧視(ageism),是泛指認為老年人是弱者並因而歧視他們的思想行為。 最近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便發表了《職場年齡歧視的探索性研究》報告,顯示在職人士受到不同形式的年齡歧視。 製作「公投18就開始」插播卡,在新聞、綜合、電影、體育等電視頻道進行託播,在11月份密集播出395檔,觸及人次達513萬人。 根據提案人提交的理由書,本案所指的「同志教育」包含性別光譜、多元性別、變性、男與男、女與女等多元情慾內容 (摘自該案補正後之理由書)。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