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相機等效焦距5大著數2023!(震驚真相)

Posted by Ben on February 2, 2019

主相機等效焦距

毕竟小米11的超广角是直接继承小米10的,123度的1.12μm 1300W,怎么和小米10 Pro跟小米10 Ultra的2000W IMX350超广角打(它们的广角设置在两个极端,前者偏小,后者“炒鸡”大)。 虽然和小米11对位的是小米10,和小米10 Pro/小米10 主相機等效焦距 Ultra对应的是小米11 Pro。 但作为机佬,不是杠啊,就是纯粹好奇,想看看小米11对比小米10/小米10 Pro/小米10 Ultra,拍照上有什么变化。 IPhone 8發布於2017年,外觀延續了上一代iPhone 7和iPhone 7 Plus的設計,也僅僅是小改款而已,真正吸引人的是那款面向未來的iPhone X,全面屏的外觀設計、全新的Face ID人臉識別、背後的雙攝相機,總之iPhone X絕對是那年關注度最高的產品。

主相機等效焦距

为了补偿这一差距,达到相同的虚化程度,小底相机需要将光圈孔径开大 x 倍。 全画幅的概念是直接从胶片时代继承过来的,我们称传感器面积与 35mm 底片相同的相机为全画幅相机。 所以焦距为 x 的残幅相机,我们称呼它的 35mm 等效焦距为 2x。

主相機等效焦距: 變焦鏡頭

焦距可以說是一支鏡頭的核心,它會很大程度的影響鏡頭的定位和使用時機,這是因為不同的焦距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視角。 此外,廣角主鏡頭鏡頭視角也有微幅縮減,S10 系列主鏡頭視角為 77 度視角(相當於全幅等效 26mm),S20 系列主鏡頭視角為 79 度(相當於全幅等效 27mm)。 雖然規格有微幅差距,但實際運用並不會感到明顯差異,可視為相當雷同的功能。 雖然我們很難透過實驗方式,來一一的證明以上的觀察,但從其它品牌手機相機運作原理說明,以及 APPLE iPhone 11 實際操作的過程,我們可以簡單用這種方式來理解,iPhone 11 是如何有效運用這三顆鏡頭,以創造出更多元的攝影方式。

主相機等效焦距

但是到了 主相機等效焦距 3.9X ,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差別,在中間明亮處,也即是構圖範圍裡面的畫面「粗糙很多」,那是因為超過 2.0X 倍以後,沒有更多顆鏡頭資訊來幫助演算 (或許僅使用望遠鏡頭做數位變焦),才得到較為粗糙的拍攝畫面。 在景深那一課我說過景深範圍的影響因素之一就是實際焦距,同樣環境下,實際焦距越短,景深就會越寬。 所以即使等效焦距相同,傳感器尺寸越小,就越難以拍出模糊的散景,其實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傳感器越小,相同等效焦距下的實際焦距就會越短。 全片幅我們最熟悉不過了,這一片幅由柯達公司確定 36×24mm 規格為 135 格式標準,並因為 Leica I 相機的推廣使之成為應用慣例。 由於這一規格的大規模使用,通常說的 35mm等效焦距也是將其他底片格式上的焦距按照視角換算到這一系統上對比。 在影像功能上,相對於iPhone 8 Plus延續上代相機配置不同,iPhone X的2x長焦鏡頭採用了f/2.4的光圈,並且兩枚鏡頭均支持光學防抖,在成像色彩和層次上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

主相機等效焦距: 相機手機

微4/3系統(Micro Four Thirds system,簡稱MFT,或簡稱M4/3、M43)是奧林巴斯和松下電器(Panasonic)共同研發、在2008年8月5日發布的可更換鏡頭相機鏡頭接環。 與4/3系統不同,它取消了傳統單眼相機大都會具備的反光鏡、五稜鏡等結構,使得相機機身變得更加小巧。 狹義來說,由於缺乏反光鏡結構,微4/3系統的相機已經不能稱為「單眼反光相機」,而是屬於電子式取景可換鏡頭相機(MILC)的類別。 等效光圈也是同理,当然不是说镜头的光圈值真的改变了,而是在画幅不同的情况下,我们能直接根据各自的等效光圈值来进行比较景深、弱光性能以及同结构下的分辨率等效果。

必須要說明的是,這與目前相機做到的先拍照後對焦功能不同,一般做法是拍下各個焦點的所有照片,再讓使用者選擇焦點給出適合的照片,但光場相機則是透過測得的光線數據來運算,並獲得真實的照片。 相對來說,智慧型手機具備強大的運算能力與雷射測距結構,理論上比傳統相機還要具備更好的光場運算條件,在未來或許也能見到這類技術的問世。 傳統的光學透鏡是採用玻璃或是樹脂等高透光率的復合材料打造,藉由定型的多組鏡片來成像,並利用馬達驅動鏡片組達成變焦與對焦功能。 液態鏡頭則是用高透光度的液體來取代以往的鏡頭材質,並且具備可變形、自適應的特點。 相較於傳統鏡頭,液態鏡頭具備體積小、構造簡單、幾乎不需要機械結構的特點,但液態鏡頭也有不少缺點,例如會受到重力影響、透光率不及傳統鏡頭、像差校正不易,技術未成熟等等,在未來若能夠將這些缺點一一克服,或許液態鏡頭也將引領下一個世代的手機鏡頭科技。

主相機等效焦距: 8月17日 — 我們先來看看Iphone拍下的視角,這是用手機拍照時普遍習慣的視角, 等效焦距30mm 接著同樣的場景我們使用全幅單眼相機接上鏡頭拍出各個焦段來看看,下 ...

使用相機拍攝運動題材時有一種手法叫做「搖攝」,偶爾也稱作追焦,是用鏡頭鎖定橫向移動的被攝物,通常是賽車做連拍,並將快門放慢,讓背景變成極具速度感的模樣。 過去要使用相機拍出這樣的照片需要透過反覆的練習與足夠穩定的Pan鏡,但現在智慧型手機上也能夠利用計算式攝影做到這點,不需要反覆練習,也不需要繁複的拍攝參數設定。 以Google所推出的Pixel 6 Pro為例,其搭載的「搖攝功能」就能夠自動判斷手機Pan鏡方向,並辨別主體與背景再做出搖攝效果。 目前主流的攝影手機大多是二至三鏡頭配置,除了廣角的主鏡頭之外,第二與第三鏡頭通常都是超廣角與望遠鏡頭,少部分手機會配置有特殊的鏡頭,例如顯微鏡頭、黑白鏡頭等。 不過,近年也流行將手機的望遠鏡頭拓展到超望遠變焦的領域,或是開始將焦距配置到經典的人像焦段85mm等等,這點我們之後會再提到。 因應這項特性,雖然在光圈相同的狀況下,手機與相機可以獲得幾乎相同的曝光參數,可以理解成兩者感光元件的單位面積所接收到的光線量是相同的,但由於相機的感光元件遠大於手機,所以雖然曝光值可能相同,但相機所接收到的光線總量是遠多於手機的,這也是光圈所常帶給我們的錯覺之一。

主相機等效焦距

對於大片幅來說,它們的顯著特點是使用的感光介質是頁片形式的,主流尺寸有 8x10 英寸以及 4x5 英寸等。 近年來手機的望遠有往超望遠的趨勢發展,例如Samsung S20 Ultra就曾搭載100倍變焦鏡頭。 很多優秀攝影師,哪怕用著幾年前的裝置,也能壓榨出裝置的極限拍出超越常人的照片。

主相機等效焦距: [手機攝影教學14] iPhone11 夜間模式 全攻略 – 使用「夜間 – 最長秒數」,效果最好

2020年的iPhone 12系列延續了此前iPhone 11系列的產品規劃,雙攝iPhone 12延續了iPhone 11的相機配置,iPhone 主相機等效焦距 12系列均採用雙1200萬像素廣角+超廣角相機配置,主攝鏡頭光圈升級為f/1.6,採用7組鏡片設計,等效焦距依然是26mm,支持光學防抖。 蘋果宣稱iPhone 12系列的廣角鏡頭的進光量提升了37%,可以提供更好的暗光拍攝能力。 硬體趨近極限同時,智慧手機鏡頭紛紛嘗試往更多元的方向發展,例如多鏡頭應用性、演算法提升的夜景拍攝能力、運用景深鏡頭打造的散景虛化能力,以及更高倍的變焦倍率。 相較過往機種,三星 Galaxy S20 Ultra 搭載破格的 100 主相機等效焦距2023 倍混合式光學變焦功能,這令人額外關注 S20 Ultra 的相機配置。

主相機等效焦距

一般既有觀念是,望遠鏡頭大多又大又重,不僅價格昂貴,而且也很不容易使用,但是在手機上搭載的望遠鏡頭卻截然不同,這是什麼原理呢? 其實手機或多或少都用了一點「偷吃步」來達到望遠效果,其一是採用較小尺寸的感光元件,因為視角被裁切了,所以視野更狹窄,等效焦距就變得更長了;其二是採用機內裁切或是數位變焦,透過演算法補差點的方式,來達到望遠效果,搭配焦距更長的鏡頭,就能夠實現相當遠的變焦效果。 這兩種方法都有一定的缺點,一是感光元件較小雜訊畫質較差,二是數位變焦帶來的畫質減損。 需要注意的是,在傳統相機的運用上,使用焦距越長、光圈更大的鏡頭能夠獲得更好的散景效果,但這項通則在手機上不一定適用,這是因為手機的望遠鏡頭並非完全是採用更長的焦距與更大的光圈,常見的做法是用稍微長一些的焦距,搭配上較小尺寸的感光元件,藉由裁切的方式,達成更遠的等效焦距。

主相機等效焦距: 散景模擬

即使有了 OIS 光學防抖,以及支援夜景模式等等舉措,仍然讓這枚 77mm 的 3 倍長焦在暗光下表現不佳。 這 77mm 的 3 倍鏡頭僅是個習慣問題,但僅有 F2.8 的光圈算實實在在的退步了,相對的 iPhone 12 Pro 為 F2.0,iPhone 12 Pro Max 為 F2.2。 77mm 不光這數字在攝影系統內少見,這高不成低不就的焦段,在日常拍攝裡也不算常見。 原來 iPhone 的 2 倍鏡頭(52mm)就是一枚標準的 50mm 焦段。 除了景深的等效,等效光圈还引出了其他的概念,如等效的暗光性能,衍射,但由于内容过于考究枯燥,笔者也未能完全理解和转述清楚,有兴趣可以参考上述链接。

拍個半身照,都要比 iPhone 12 Pro Max 多退後幾步,人與人的距離都被拉遠了(誤)。 而 77mm 對於攝影師或者普通使用者來說,它更像是一個奇怪或者很陌生的焦段,初次上手,一定會覺得不太習慣。 而這 3 倍長焦,對應的焦距其實是 77mm(等效 35mm 全畫幅,下文如不說明均是等效焦距),相對於 iPhone 12 Pro Max 的 2.5 倍 65mm,iPhone 12 Pro 的 2 倍 52mm,屬實長了不少。 網路上的資源真的太豐富了,最近朋友買了新單眼,我們互相交流了一些基本的拍攝技巧,但他是攝影新手,對於基本的攝影觀念來不太熟悉,我請他去看說明書,他還真的拍了說明... 相比4/3系統,微4/3系統更短的法蘭距使得鏡頭設計更加豐富多采,其上的鏡頭相比4/3系統更加小巧,且有不少為餅乾鏡頭。 所以小底相机此时光圈值为 F 时的虚化效果,等效为大底相机光圈值为 xF 时的虚化效果,这就是等效光圈。

主相機等效焦距: 望遠鏡頭有哪些種類?

生態攝影對器材要求極高,攝影者需與拍攝主體保持一定距離,才不會嚇走或驚擾牠們的活動。 選擇 M 4/3 系統的用家自是取其輕便,有利長時間手持及靈活移動,以捕捉不同主體的動態,而輕巧的器材對減輕體力上的消耗就更有優勢。 智慧型手機基於其物理限制,在一部分光學表現上註定與相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透過各種方式,也能夠拍出比以往更出色的照片。 瞭解手機的多鏡頭配置 為什麼現在許多智慧型手機都採用了多鏡頭配置呢?

主相機等效焦距

IPhone 12 Pro Max採用了單位像素1.7微米的大尺寸傳感器,並且將廣角鏡頭的防抖升級為了傳感器位移OIS防抖,並且長焦鏡頭的焦距提升到了65mm。 IPhone 12 Pro和iPhone 12 Pro Max延續了三鏡頭設計,並且全部搭載了LiDAR鏡頭。 在相機規格上,iPhone 12 Pro三枚鏡頭依然為1200萬像素,其中主攝鏡頭光圈升級為f/1.6,採用7鏡片設計; 超廣角鏡頭光圈為f/2.4,等效焦距13mm;長焦鏡頭等效焦距52mm,鏡頭光圈f/2.0。 相同的方式,採用 1.4X – 2.0X 之間的變焦,我們仍能看到二種範圍的畫面,中間偏亮的區域即是我們構圖、拍攝範圍,在智慧變焦過程中,畫面仍十分清楚,不會有像過去單鏡頭數位變焦所造成明顯的馬賽克的感受。 而對於現代攝影來說,我們確實很少會再需要將相片打印出來而大多數時候都只是在屏幕上去觀看,畫質的區別可能並不會那麼的明顯,不同的片幅對於視覺所影響的最多也就是物理性質所帶來的等效焦距的景深關係。 手機搭載多鏡頭已經是常態,我們也經常能夠看到多鏡頭協同運作的實例,例如多鏡頭無縫切換、多鏡頭錄影拍攝等。

主相機等效焦距: 主相機等效焦距 相關文章

理论上来说,只有位于某一特定平面的点光源(点 A)所发散出的光线才可以被镜头在底片上重新还原为一个点(A')。 偏离点A所在平面的点光源(B)将汇聚在另一平面上(B'),导致其在底片上形成一个光斑,也就是所谓的弥散圆(直径为 \delta )。 最後,為了讓大家能快速總複習本文,Tim 和 Ting 整理了本篇 3 個鏡頭焦距必修的重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果細心留意一下,當你變焦過程,並非剛好使用「13MM、26MM、52MM」,而是停留在別的倍數,比如說上圖的 0.7X,這時旁邊不會顯示使用多少焦段。 在最新版本的固件里,小米10 Pro和小米11的“108MP模式”和“专业模式的108MP模式”,除白平衡差别外,两种模式的辨析力差别已经很小了。

主相機等效焦距

當我們使用介於「0.5X – 1.0X」範圍之間的倍數,在相機畫面裡,我們能同時看得到二種範圍「一是中間偏亮的區域」,其次是「周圍偏亮暗的範圍」,同時畫仍能維持清晰,不會如同過去採用單鏡頭數位變焦那麼粗糙。 以上圖 11 為例,此時我採用的是 1.9X 變焦,透過照片資訊來看,此張照片為 F1.8 光圈,代表是以「廣角大光圈鏡頭 1.0X 26MM F1.8」為主要拍攝的鏡頭。 Google Pixel 6 Pro搭載搖攝功能,不需要透過繁複的練習與運氣就能夠拍出具備動態模糊效果的照片。

主相機等效焦距: 手机镜头等于单反的多少焦距?

下圖是我們從 Nikon 主相機等效焦距2023 焦距模擬器 這個網頁所整理出來的各焦距視角,建議大家可以仔細觀察圖中紅色圓圈處燈塔,看它在不同焦距下所呈現出來的視角;並觀察圖片下半部的海面,藉此觀察整個相片的寬廣程度有何變化。 這個名字並非是 APPLE 所定義出來的,而是在本文中為了說明概念,我借用的名詞,這個「智慧變焦」是讓我們除了讓我們使用「13MM、26MM、52MM」這三顆鏡頭外,我們還能依現場構圖,隨意的變動畫面。 相信看到這裡,對於攝影概念不是很熟悉的朋友,會不大了解為何拍攝畫面上,要如此標示「0.5X 13MM、1X 26MM、2X 52MM」這樣子的數字標示,這裡我們來簡單講解一下這標示規則。 焦距在35mm~70mm之间的镜头属于“标准镜头”,记录的图像与肉眼看到内容的大致相符,其中效果最好的是50mm焦距,拍摄人物肖像时几乎没有任何失真,而且背景虚化效果非常好,可以更完美地突出人物主体,因此其还被冠以了专业“人像镜头”的称号。

  • 在手機攝影領域,除了演算法設計特點,多鏡頭的配置也是消費者與廠商們關注的課題,不過你知道為什麼手機的鏡頭是這樣設計嗎?
  • 選擇 M 4/3 系統的用家自是取其輕便,有利長時間手持及靈活移動,以捕捉不同主體的動態,而輕巧的器材對減輕體力上的消耗就更有優勢。
  • 而由上圖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畫幅下同一支鏡頭所能拍到的視角是不同的,這個區別我們用等效焦距來概括。
  • 同時,較短的法蘭距也使得微4/3系統有更多的鏡頭轉接可能,除了可以使用官方推出的接環轉接4/3系統的鏡頭並且實現自動對焦之外,許多旁軸上的鏡頭也可以轉接到M43系統上使用,但是要乘以兩倍的焦距轉換率。
  • 打开手机的相机APP,屏幕取景框内呈现的画面就是镜头所收录的视界。
  • 在相機的微距攝影領域,通常需要齊全的配備才能拍攝,例如微距鏡、補光板、閃燈,有些還需要腳架與專用雲台,在拍攝時也需要注意景深是否過淺。

因此,當我們以後聽到有人拍照時在說「放大 / 縮小」,心裡就會明白這其實是鏡頭變焦的過程,焦距放大 (Zoom-in) 時,視野會變得更窄更望遠、遠處的東西看起來就會變大;而焦距變小 (Zoom-out) 時,視野會開始變得寬廣、遠處的東西看起來就會變小。 然而,S20 Ultra 如何在視角 主相機等效焦距2023 24 度(約全幅等效焦距 100mm)的鏡頭做到 100 倍變焦? 關鍵在於這顆鏡頭是 4,800 萬畫素,具備更多可用畫素因應 AI 運算及裁切需求。

主相機等效焦距: 廣角焦距 相關文章

在手機攝影領域,除了演算法設計特點,多鏡頭的配置也是消費者與廠商們關注的課題,不過你知道為什麼手機的鏡頭是這樣設計嗎? 主相機等效焦距 除了以上採用數位變焦的望遠鏡頭之外,還有採用光學變焦的配置,那就是潛望式望遠變焦鏡頭,做法是將手機鏡片組採用橫臥的方式給容納進機身內,藉此縮減體積並容納進機身內。 其實潛望式變焦早期是出現在卡片型數位相機身上(例如Sony Cyber-Shot T系列),手機方面早期有ASUS ZenFone Zoom,現在則有Sony Xperia 1 IV等機型具備潛望式變焦的配置。 一個簡單的例子,135底片相機的標準鏡頭是 50 mm 鏡頭,而120底片規格的標準鏡頭則為 80 mm ,亦即這兩隻鏡頭在各自底片格式上的視角是近似的。 當需要在不同底片格式上互換鏡頭使用的時候——如果可能——焦距轉換率可以為攝影師提供一個換算計算依據,了解在另外一種底片格式上某一特定焦距的鏡頭會有在某一底片格式(常用135底片格式為基準)上的等效焦距視角。

  • 下圖是我們從 Nikon 焦距模擬器 這個網頁所整理出來的各焦距視角,建議大家可以仔細觀察圖中紅色圓圈處燈塔,看它在不同焦距下所呈現出來的視角;並觀察圖片下半部的海面,藉此觀察整個相片的寬廣程度有何變化。
  • 比如焦距为 x 的残幅相机所看到的景色,相当于全幅相机使用 2x 焦距看到的更远更小的景色。
  • 小米11的MIUI 12.0.9固件,夜景模式还不成熟,弱光对焦还不稳定,而且成片率不高。
  • 以下圖為例,利用廣角鏡的近大遠小特色,將靠近鏡頭這端的馬路進行視覺放大,而遠處的馬路相對越來越小,造成視覺上有相當強烈的空間縱深感。
  • 生態攝影對器材要求極高,攝影者需與拍攝主體保持一定距離,才不會嚇走或驚擾牠們的活動。

從iPhone 4S開始使用800萬像素開始,iPhone的相機雖然一直在頸部,但到了iPhone 6這一代,蘋果被冠上「祖傳800萬像素」的帽子。 的確,當時國產手機鏡頭都在像素上飛速發展的年代,800萬像素也確實顯得跟不上時代。 如果你對蘋果每年發布的新iPhone稍加留意或者關注的話,你會發現蘋果對於iPhone的升級十分謹慎,甚至留下了「打磨狂人」的名頭。 的確,從iPhone 4S開始到iPhone 6以及iPhone 6 Plus,一枚800萬像素的傳感器,蘋果足足打磨了四代產品。 從iPhone 6S開始到現在的iPhone 12系列,蘋果iPhone的相機一直固定在1200萬像素,與國產手機動輒5000萬像素甚至一億像素的相機比,蘋果延續自家「保守」策略,繼續打磨着1200萬像素相機。 同時,較短的法蘭距也使得微4/3系統有更多的鏡頭轉接可能,除了可以使用官方推出的接環轉接4/3系統的鏡頭並且實現自動對焦之外,許多旁軸上的鏡頭也可以轉接到M43系統上使用,但是要乘以兩倍的焦距轉換率。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