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人文2023懶人包!(小編推薦)

Posted by Eric on March 4, 2020

科技與人文

(二)、如果NII中想要建設的國家資訊高速網路能夠順利完成,那麼數位資訊就可瞬息傳至任何角落,幾乎不要花錢。 (五)、迷信、反智、反科學的報導充斥各媒體,而科學新聞的讀者一直不曾被照顧,其潛在讀者亦不曾被培養。 因此,全國上下對與科技有關的政策、事務,無法做正確獨立的判斷,更無法做睿智的抉擇。 新聞作業過程是造成科學新聞錯誤的一個原因已獲多數研究證明,而且中外皆然【孫曼蘋,民65年;Krieghbaum,1967; 科技與人文2023 Logan, 1977及Goodell, 1977】。

大家都认为林先生的报告给予大家很多收获和启示,希望有更多的类似这样的报告和讲座在我们的校园里举办。 林先生196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近40年,其中28年任职于外商在台公司。 他阅历丰富,旁征博引,从目前台湾青年特别是“80后”的这一代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深刻阐述了“人文与科技”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既有厚实的人文知识底蕴,又有扎实的科学功底;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宝贵的实践经验。

科技與人文: 哲學的非指向性期待

在審美領域,後現代主義特徵傾向於解決現代主義審美的某些問題。 按John Hill(1998,P99)的歸納,現代主義審美的表達主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方面它正走向思源枯竭的失敗;另一方面,由於過度宣揚高雅藝術並缺乏與少數精英以外的公眾進行溝通,現代主義審美表達正逐漸失去大眾市場的關注與支持。 另一個主流是由德國最有名的哲學家哈貝馬斯提出現代主義永不完成論為基礎,認為現代主義為人類提供動力,永恆為改進自己境況而努力的思想方式,故此,哈貝馬斯認為後現代主義所強調對於固有意識反動的提法,根本就是現代主義的核心精神,也是人類可以不斷創新的推動力。 伽達默爾在新詮釋學的審美領域主張一種改造性的審美態度,這逐漸發展成為後現代審美思維的一部分。

  • 另外,Global Justice Now 近期發布一項報告,全球最富有的 200 個主體中,157 個是企業而非國家,當企業已經富可敵國,必須分擔更多過去人們認為屬於政府的責任,包括氣候及整體社會議題等,企業的社會責任不應只停留在慈善層次,而必須承擔更多責任。
  • 對在地人和外國人來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而台灣最獨特的價值則是人情味。
  • 消費符號最少的一群即是位於「邊陲」的一群,是被斷絕溝通(excommunication)的一群。
  • 這種觀念的形成一方面是後現代哲學反對現代文本的理性與結構性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與新興的媒介技術所導致的圖象泛濫有關。
  • 雖然該網站替研究者省去親自到檔案館調閱文件的時間,但也需要一個一個檔案研究,找出跟自己研究相關的案件。
  • 「創新」與「冒險」是一體的兩面,可看到許多社會企業,規模可能不及許多中小企業,但致力於創新,賺了錢也不急於分配,反而是投資在解決各種社會問題。
  • 這種理性選擇途徑,強調人會按照客觀合理性的法則去進行行為選擇,先將人客觀化以及物化,然後說人在這種客觀選擇時可以表現理性,這是一種矛盾;其次,這種途徑更將外在世界化約成可以通過成本風險估算的世界,然後認為人可以通過客觀合理性的途徑去面對它並作出行為選擇,這是另一種矛盾。

在這樣的本體框架下,將有些社會定義為進步的現代社會,而有些社會定位為前現代社會,前者是優越的,而後者是落後的。 在人與物、人與環境的關係,我們從來沒有真正可以分隔人與物,人和物一直都是混合在一起,不可能區分的。 在現代社會硬要去區分人與技術物,只是讓更多人物混雜體滋生蔓延,直到我們不可忽視,重新檢討我們不恰當的框架。 這樣的反省也重新讓我們認識到現代與前現代的分類是不合宜的,當然進步與落後的對照也應該要改變。 今天很發散的講了數位人文未來可能的發展的方向,最後要謝謝我的合作對象,師大物理博士後研究員胡耿名先生,東華大學物理博士後王世傑先生,以及麥德倫,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的博士後,另外一位是在法國巴斯德研究中心的周百里先生,最後希望數位人文可以發展越臻成熟,謝謝。 我們先從開放博物館開始,這是中研院數位人文中心之下的一個產品,我覺得做的非常好,先前故宮策展水沙連的時候,也跟開放博物館借了非常多的資源。

科技與人文: 經濟日報社論/外人投資減少及過度集中化的警訊

於是,所謂科學的系統分析取代了政治,技術專家憑藉其科技能力和條件來有計劃的治理社會,這樣的社會才是合理化的社會。 科學技術與社會合理化操作之間幾乎劃個等號,科技的發展被客觀化成為維繫社會秩序與進步的基礎。 而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社會的勞動主義化與機械化獲得進一步發展。 資訊被視為是組織以及經營任何事物的必要條件,任何社會被認為都應該是資訊社會,任何組織則應該是資訊組織,沒有資訊,任何事物都沒有任何意義。 擁有資訊技術能力甚至是資訊知識主導權的人,就是「知識精英」,應該擁有權力與道德上的等級優位。 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里在《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提出了一套與現在主義建築針鋒相對的建築理論與主張,他拋棄了現代主義的一元性和排他性,強調人們的不同需求和社會生活的多樣化。

但是,國內的環境新聞記者過去則有些人即主張「鼓吹者」意理,並在以往的環境保護運動中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不只是個人「參與社會運動,關心社會問題」,且在報導中表示立場,而失去公平客觀的立場。 這種參與社會運動的報導也引起大眾傳播媒介的注意,使記者個人及其報導成為新聞專題報導的人物和熱門話題。 像遠見雜誌【曹郁芬,民77年: 】、新聞學人【甯育華、楊銘郎等,民77年:18-19及21-27】及新聞鏡雜誌【民78年,第12期】等都曾詳細剖析這現象。 科技與人文2023 此兩項研究前後相隔十年,尤其是民 80 年的研究,以十年前較受重視的科技政策為分析對象,並考量了全國性的重要及時效等新聞價值因素。

科技與人文: 相關檔案:

消費符號最少的一群即是位於「邊陲」的一群,是被斷絕溝通(excommunication)的一群。 因為,真亦不真,妄亦非妄,強要二分不過是不確定社會追尋一種確定感,故懷念權威、逃避自由,造成需要權威主義的氣候。 II)實用性判準作為唯一判準:因為「多元化」肇至諸神鬥爭,各說各話,共識難以凝聚,科學技術的實用判準反而成為最終的唯一判準。 三、建立自身的資訊庫,不要過多地利用跨國性的資料庫,以免過多來自歐美的DATA BANK 對我們的文化和社會集體記憶的侵蝕。 走主觀主義的途徑會將社會世界內在化、人格化、主體化,當成是生命場所。 若進一步朝人格化作解釋,會傾向把社會人文研究當作是人不斷去塑造自己生命意義之活動或過程,亦即這是意義重建之工作。

在此脈絡下,隱私權的概念與變遷中社會與科技條件之間的關聯,有待探討。 面對數位科技時代的來臨,隱私權的面向必須被重新檢視與思考,所謂的「私領域」已經不再是物理世界,與「公共領域」的界線也早已趨於模糊。 看得見的是互動模式(例如交易形式與方式)的改變,看不見的可能是互動關係與思維模式的改變。

科技與人文: 使用者入口列

近四十年來,美國的大眾媒介,尤其是報紙和雜誌等印刷媒介,一直積極報導、刊載科學訊息,對美國民眾的科學素養之提昇功不可沒。 1995年起網際網路也加入推廣科學、提供科技知識、訊息之列。 《科技與人文》是2010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科技與人文》編委會。 莫迪表示,今天不論在貿易或是科技領域,印度已經坐到了「第1排」。

科技與人文

本課程為趨勢科技捐贈之「趨勢人文與科技講座」,依據每學期訂定的跨領域主題,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進行講論與座談,希望以人文研究的深廣度,回應科技發展的新趨勢。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不過與此同時,人性其實也一直被科技改變;「科技」與「人文」一直都處在相互影響、彼此增益的對話之中。 本課程著眼的即是這個對話的過程,而本學期預計透過「天文與人文」這一重要主題來彰顯、解析「科技」與「人文」複雜的往來互動。

科技與人文: 所以…請問蔡總統和柯市長,「臺灣價值」到底是甚麼?

她清理住了36年的內湖區35坪3房2廳公寓,由於空間大又鄰近內湖科技園區,她說,「這房子要是給在附近上班的年輕人租住,那就太理想了。」都發局委託之包租代管業者也配合翁阿姨的搬家時程,在翁阿姨遷進社宅後,迅速將舊居出租給在內科上班的青壯年,流程銜接流暢,讓翁阿姨連聲喊讚表達謝意。 因應臺北市高齡化社會,都發局試辦社會住宅青銀換居計畫,為住處需要攀爬樓梯才能進出的長者釋出多處適合友善居住的社宅空間,長者原有公寓就加入「社會住宅包租代管計畫」,提供一定所得以下市民或在當地就學就業的青年承租,銀髮族安心安老、青年安家減輕負擔都有了出路,創造雙贏。 另外,考量長者不宜反覆搬家,因此都發局也在112年6月20日調整計畫由6年租期延長為12年。 王崇智認為,許多學理工的人太過於理智,但是生命中不只是0與1,或是黑和白。 科技與人文2023 「多培養人文方面的興趣,在生活中也能找到一個平衡,」王崇智說。

因此,透過史料你看到寡婦交換的東西有時根據當地經濟狀況不一樣。 對我來說,因為我們資料量實在太大,也沒有索引可以方便做GIS系統,但若可以建立起案件的區域分布資料庫,那就可以進一步探討各地的經濟狀況。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發展,為科學技術進化的一環;相對於此,人文社會科學則是在科技發展之下進行對應思考與問題探討。 面對人工智慧快速發展與廣泛運用的時代潮流,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課題與核心任務主要有二:一是如何合理促進AI的創新與應用;另一是如何有效處理AI所帶來的風險和規範必要性議題。 從以上兩個核心任務出發,在科技部(現國科會)人文司規劃推動下,以「人工智慧的創新與規範: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互作用跨領域專案計畫」(108年8月1日起至111年7月31日止),進行跨學門的跨領域合作,逐步累積研究成果。

科技與人文: 當大學走進社會時 學生學會設計未來

網際網路世界是互動式、多向度的,含有幾百萬交點的媒體,政府建造網際網路,不過卻管不住它,電腦族永遠知道如何避開檢查。 而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知識資訊化,知識以資訊化為載體;由此進一步,延伸出一種觀念認為,其實知識不是來自事實,而是來自資訊,來自語言符號,事情沒有真∕假,它只是「語言的」,任何事物出現在人面前,都早已通過資訊以及語言符號來呈現了;因此,實不應而且不必作出「主∕客體」的區隔。 前述不管是主觀(體)或客觀(體)主義者,都賦予了主體或客體世界神性,使主客體具有反資訊反語言符號以及超越資訊,超越語言符號的特性,這將使論述和具體的研究都落入神祕主義的困境之中。 從這種資訊主義再往前發展,會進一步認為社會也是資訊的,語言符號的,而種種制度也是因為資訊和語言符號而成為可能,人與人之間只能通過資訊和語言符號形成連結關係,並無所謂通過交互主體性溝通互動所形成的共識或凝聚力的存在。

科技與人文

而哲學界則先後出現不同學者就相類似的人文境況進行解說,其中能夠為後現代主義大略性表述的哲學文本,可算是法國的解構主義了。 不同於文學批評家,較嚴肅的哲學家可能不喜歡使用後現代主義這個術語,因為這個術語過於模糊,後現代主義可能指女性主義、解構主義、後殖民主義中的一個或幾種。 數位平台有研究取向也有大眾取向,以研究取向來說,就有王泰升老師就有參與淡新檔案的數位化,涵蓋下台灣大學的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下,在早一點的中研院數位人文學研究也有許多研究端取向的資料庫,這對研究者來說非常好用,但一般人不會沒事拜訪中研院的網站。 接著討論博物館的線上展覽,例如:故宮、大英博物館以及羅浮宮的線上策展,希望透過多重比較,看看到底怎麼樣才可以讓台灣的數位人文做的更好。 (三)、不同學門的知識和新研究成果,分由專家各自在網路上發表,既可免除傳統媒介守門人的篩選、歪曲,亦可減少部分專家掌控媒體言論、影響科技醫藥政策之決策的情形。 網路媒介的獨立(independence)性質,可減少傳統媒介層層守門人的篩選,造成科學、醫藥資訊之錯誤。

科技與人文: 創新應用再突破!錼創 Micro LED 透明顯示器落地桃園 Xpark 水族館

這裡也可以連結到各大博物館,比如說鶯歌的陶瓷博物館近期就搭上新冠肺炎的時是列車,展出醫用陶。 雖然開放博物館資料很多,但我覺得有一點雜,如果和 Europeana歐洲數位圖書館相比,就有不少進步空間。 Europeana很像是歐盟整合概念,將文化歷史藝術的資源整合起來。 我們先從他的exhibition開始看,以這個展覽為例,主要講述醫用的植物跟魔法之間的關係,網站提供完整的chapter,從Introduction到第二章、第三章,一直到十章,很像在看一本書。

柯皓仁更進一步強調:就像數位、人文之間的關係,不管我們用資訊科學技術幫歷史學家統整、抓取了多少資料,資料依然只是資料,「故事」卻要由歷史學家才有辦法敘說書寫。 柯皓仁提到,最初之所以起心動念打造TBDB,正是受到「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The 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簡稱CBDB)」啟發。 由哈佛大學、北京大學、臺灣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共同維護的CBDB,遠從上個世紀末發軔,現已累積超過50萬名歷史人物資料,數量規模上相當可觀。 不過,收錄年代與地緣脈絡的差異,仍讓TBDB與CBDB有所不同。

科技與人文: 鳥瞰「臺灣文化經濟體」——文化部:內閣中的文化NPO+社會企業的文化CEO

美國的科學傳播(以研究科學的傳播為主題)因而蓬勃發展,現已形成一個新興的領域;主要由新聞傳播界和科學工程界的人組成,專事科學普及、技術寫作、技術溝通等的研究和教學。 科學傳播(science communication)和技術寫作與傳播(technical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兩份期刊是最具代表性的學術刊物。 其中「科學傳播」於兩年前自「知識」( Knowledge )改版創立,以致力於「科技知識的傳播」和「縮短專家與大眾之差距」為宗旨之一。 更進一步,十三章的新物質主義社會觀點,提出唯有翻轉人類中心的思維與心理素質,AI 才有可能朝向社會共善而發展。 例如,不只將AI 視為單一執行命令的工具或行動者,而是參與「一群」行動。 亦即,將 AI 視為與「人」相連結在一起的行動群體後,「人」與 AI這種非人行動者將相互影響與改變。

科技與人文

計程車司機在社會上或許並不是光鮮亮麗的職業,工作發展也有限,但是否有透過「賦能(Empowerment)」的可能性,讓個人、組織、社區,藉由一種學習、參與、合作等過程與機制,使其獲得掌控自己本身相關事務的力量,以提昇個人生活、組織功能與社區生活品質。 科技與人文 不知道各位第一次接觸數位人文的感想是什麼,我覺得數位人文很包山包海,沒有辦法給他一個定義,因為什麼都可以定義成人文,你只要加上一點數位,一點科技,一些data,一些資料,好像你就可以把他放在數位人文裡面。 我目前看到比較比較同意的解釋或是定義就是,一個可能在某個面向必須要借助科技才可以進行的人文研究。 以歷史學門來講,一開始數位化出來的時候,許多上個世代的的大老們非常的抗拒,他們覺得讀歷史應該從史料堆中去挖東西就對了,你不應該借助這種科技的東西。 但我個人覺得數位人文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對大部分歷史界的人來說,就是利用科技跟數位的方式建立一個統整資料庫,一方面你在搜尋的時候也比較容易。 比如說,我用肉眼去看一百條資料好了,肉眼可能會錯失一些機會,但是我如果用電腦,用程式下去搜尋,我就不會去錯過任何資料(理想狀況)。

科技與人文: 文化有什麼基本?為什麼《文化基本法》沒有人關切,也沒有人期待?

例如,維吉尼亞大學的STS計畫聯合了各種領域的學者,當中技術史特別強,又由於該計畫位於工程學院內的教學責任是為本科理工學生教授倫理,這意味著成員們對工程倫理都有相當興趣。 科技與人文 課堂上除了傳授知識的演講,本課程同時注重學生的參與,包括課堂討論與實作。 課堂討論的部分規劃有「圓桌論壇」與「討論課」,希望培養學生歸納、省思課堂所學,並且參與對話與表述己見的能力。 至於實作的部分,本課程預計邀請專家導覽「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同時安排有夜間觀星的體驗活動,希望藉此讓同學實地了解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乃至親炙當代人所置身其中的科技世界。 本課程亦鼓勵修課學生將課程講者講授的內容另做轉譯,譬如將講者所述的某一觀念實際策展,或者以影片的方式呈現課堂所學。

地方文獻期刊,本書單收各省文獻期刊 ,惟臺灣省則兼及縣市政府文獻委員會出版的期刊。 其他一般期刊及 科技刊物,如有論及中國文化的,也酌予收錄。 「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主要收錄自民國59年以來,本館館藏之臺灣出版的中西文學術期刊、學報以及部分港澳地區出版的期刊逾5,000種,其中約2,800 種為學術期刊。 至110年3月更新版系統推出時,系統中已包括逾270萬筆篇目資料,其中約42萬篇已獲得出版社或作者授權開放於網際網路供眾使用。

科技與人文: 數位歷史

這個網頁擁有龐大的資料量非常大,網頁其實設立了一個wikipedia區域,讓大家自由填寫學者個別翻出來的案件。 科技與人文 而再我研究的亡夫遺產權部分,只有兩三個案件被填上,因此希望辨識能亡夫遺產權帶來更多認識。 如果再進一步將辨識系統跟台灣連結,我們可以跟台史博合作,因為台史博希望能辨識荷領時期在台灣的荷蘭文史料,如果有辦法辨識出拉丁文,我覺得同樣手法可能可以辨識荷蘭文,那這對台灣史的研究也會推進一大步。 科技與人文2023 (二)、及早責成(或成立)專責機構,如國科會所屬之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研擬將國外的科技、醫藥網路之資訊轉譯為中文網站之相關技術、辦法。 同時,將國內已有的相關資訊(科資中心及其他機構的)彙整上網給民眾參閱。 科技社會伴隨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而提前到來;人們的科學素養尚在混沌階段,生活方式已因資訊科技的產品而急速轉變。

  • 尤其是與民眾切身有關醫療體系,醫療資訊系統一旦建設完成,民眾可以對照、查詢而做就診之判斷依據,不再受「迷信專家」、道聽塗說之全然影響。
  • 這兩項目標主要有賴科學傳播達成,也就是說,還需要大眾傳播媒介提供充份的科技訊息,並時時扮演科技問題、科技決策的論壇(forum)角色,培養並提昇民眾及民意代表的科學智能。
  • 而國人動輒看病買成藥服用的習慣,導致抗藥性大增無藥可治,甚或引起藥物中毒的情形,亦屢見不鮮。
  • 由於這種科技凌駕人文的現象是非常危險的,因為科技發展有他的負面影響,而且負面影響非常可怕,如果不早日處理,將對人類造成災難性的結果,本次演講將針對此影響,來分析科技與人文之間的關係。
  • 高教授說,「科技對人類的貢獻是創造一個環境,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從事自己的興趣。」他在11月號《遠見》的專欄中強調,「專業內要內行,專業外不要外行」,對科技人而言,專業外就是指人文素養。
  • 若作品有指導老師,請指導老師務必指導學生進行現場或線上佈展,以提升展覽表現。
  • 台灣鮮有自己的科學觀或科技哲學,多半是拿西方科學體系「作嫁」,也就是歐美「科學學」(Science of Sciences)的框架,而台灣「人文與科技對話」政策,也是傳承自歐美科技系統。
  • 如 「陶謝詩韻與廣韻之比較」,分別歸入陶淵明(文學古典詩 )、謝靈運詩(文學古典詩)及廣韻(語言聲韻)。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