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訪談6大分析2023!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Jack on May 25, 2019

使用者訪談

因此我們想了解科管院大學生自己安排大學四年課程的經驗與痛點(確認研究目標),並用以設計出讓大學生覺得更有參考價值的課程地圖(如何使用研究結果)。 以我在商管學生的會議討論上,主軸通常聚焦在『如何解決問題』,而非『這些問題為什麼要被解決』上。 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在思考解方、商業模式,甚至找了商業模式畫布來驗證解方是否有效。 至於柯昨表態希望逐步降低兩岸惡意螺旋,願以最開放的態度與各黨領袖展開對話,但民進黨發言人張志豪拋出3個問題,要求柯文哲應先跟自己「對話」。 使用者訪談 可以有效低收集使用者的態度、知覺、意見等多方面的資訊,記錄使用者在訪談過程中的行為資訊;深層次瞭解使用者的動機、個性和情感特點;與問卷調查法相比,可以防止使用者對題目的不理解所造成的回答偏差。 不論訪談紀錄如何產生——可能源自現場記錄員,或觀察室的參與者——我們都會以 Google 試算表 (Google Spreadsheet) 當作紀錄存放處。

研究人員可以使用不同的招募方法,如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招募信息,或是通過友好的介紹請求參與者等方式。 所謂熟悉訪綱,指的是你要做到:理解今天這個訪談的目的是什麼? 反之,若不熟悉訪綱的話,那你也就只能「乖乖照著訪綱唸」。 最好的情況是,若時間允許的話還可以寒暄聊天個幾分鐘。 尤其是對陌生人進行訪談時,讓彼此互相了解能幫助他打開話匣子,讓你訪談時更加順暢。 使用者訪談 使用者訪談 而不會令人覺得才剛坐下來都還沒準備好,就一直被問很多問題。

使用者訪談: 產品上線管理:寫給 PM 的基本名詞解釋與工作流程

訪談法,與問卷調查一樣,也是獲取資訊資料的一種常用的調查方法;指的是在特定目的驅使下,訪談者與使用者之間通過面對面的直接的口頭交談來獲取資訊的一種方法。 若是 task 很多,不要急著一次分完;依照這幾次的經驗,我們一次花兩個小時分類是極限。 若沒有分完,記得保存好這些脆弱的紙條,下次得以繼續;並且要複製一份原先存放 task 的試算表,根據當天分完的部分做整理,甚至註記某些分類是依照什麼標準而匯集的(特別是經過激烈討論出的分類標準)。 當用戶描述自己觀點的時候,還可以對該問題繼續深挖,比如用 對比和缺失的方法 ,引導使用者說出更多的想法。 要注意的是, 篩選訪談物件要注意平衡,避免同一型別的物件佔了過多比例,導致訪談結果不全面 ,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使用者角色模型去篩選訪談物件。

侯友宜昨指出,目前台灣的觀光可用「慘」業形容,需要CPR(心肺復甦術)急救。 他舉例,新冠疫情後,泰國觀光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六十五%,日本恢復了六十四%,各國都已大幅成長,台灣卻只恢復了四十五%,應該即起直追。 中國百貨行業協會秘書長 楊青松:要提升服務手段,來改善提高客戶的體驗,帶來更多的線下流量,並且提升銷售。 數字化的改造,數字化升級,通過數字化的手段,逐步補齊和線上平臺競爭的差距。

使用者訪談: 沒有資源做產品的使用者研究?讓我們從內部易用性測試開始!

因此,良好的訪談質量不只是取決於訪談的技巧,還取決於組織人員對訪談目的的瞭解,以及訪談主題的熟悉程度。 你平常有哪些關注的 UI/UX 部落格或 IG 以獲得最新設計靈感? 使用者訪談2023 除了工作上要不斷地輸出設計想法,平日會從哪些地方輸入這些設計 Tips 或設計新知呢?

使用者訪談

若能安插產品團隊的人來做這件事,客戶會比較清楚現在是面對不同的人、來做不同的事、達成不同的目的。 需要黑臉的時候也可以由產品團隊的人來當,例如:當客戶進入許願模式時,適當拒絕客戶的需求,並引導回使用情境訪談。 這時別急著多說什麼,因為有時他只是在回想、在思考。 當你害怕沈默的氣氛、覺得尷尬時,你多講的話可能會引導他往其他方向去想,而無法讓受訪者好好回想原本想講的。 如果你想要確認他有聽懂你的問題,可以跟他確認「剛剛說的問題有理解嗎」,但絕對不要變成都是你在講話。

使用者訪談: 使用者訪談6大步驟:輕鬆打造有效的訪談流程

好久不見,一轉眼又到了年底,在新的一年前趕快把心得債還一還(X。這次要來分享的是在10月時參加的 獸群之心 / Soking UX工作坊心得。 我們每天都在有意識的情況下做出許多選擇,這種意識被稱為「顯意識」。 例如:「這個 icon 應該要紅色的」、「如果是我,我會把這個按鈕放到左邊」,則你應該要趕快將這話題帶過,進入下一個任務。

  • Albert Mehrabia 研究指人類傳達信息的方式 = 7% 言語內容 + 38% 聲音 + 55% 肢體語言 ,訪談時,不只關心,受訪者回答的內容,還可觀察他們的身體語言。
  • 研究人員可以使用不同的招募方法,如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招募信息,或是通過友好的介紹請求參與者等方式。
  • 訪談法,與問卷調查一樣,也是獲取資訊資料的一種常用的調查方法;指的是在特定目的驅使下,訪談者與使用者之間通過面對面的直接的口頭交談來獲取資訊的一種方法。
  • 舉例:這次的訪談主題是「業餘時間的學習」,受訪者提及曾經參加過某講座和線上課程,那麼我可能會延伸提問「是在哪裡得知講座的呢?」、「實體的講座和線上課程您認為最明顯的差異是?」…。

當然也包含理解他身邊有哪些利害關係人,這些人也有可能會是未來的訪談對象。 而使用者訪談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讓設計師或產品開發人員深入了解使用者的想法、需求和反饋。 透過訪談,可以探索使用者在使用產品或服務時的體驗、痛點、需求和期望,進而改善產品設計並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本文將為大家介紹使用者訪談訪綱,包括訪談問卷設計、訪談步驟、訪談技巧等,可以更加瞭解消費者的想法。 如果受訪者的回答沒有偏題,那就可以繼續詢問更多相關細節。 這時推薦使用 5W1H 分析法提問、以及千萬不要忘了「以終為始」!

使用者訪談: 設計師求職必備之我是怎麼想作品集的(下)

面對受訪者的陌生社交本來就會造成不少壓力、再加上要同時處理諸多資訊、反應時間又短、背後還背負著要達成訪談研究目的使命。 詢問暖身問題的用意,是讓使用者回答易答的開放式問題,放鬆戒心。 雖然是輕鬆的問答,但暖身問題必須要有明確的回答方向,暖身問題並不等於隨便且鬆散。 這部分的問題,並不需要列到相當多題,因為在正式訪談問題中,你將會問出一個問題後持續追問,以前述的What-How-Why持續詢問。 這部分不需要多花時間準備,將前述的研究目標一字不差貼上來即可,用意是提醒團隊成員與自己,你們的訪綱必須遵照研究問題。

使用者訪談

此階段轉化關鍵指標可以從三大要素下手:人口統計學相關的基礎資料,訪談對象行為特徵,以及觀念想法。 接著,透過不同層次的資料,逐步深化對研究議題,另一方面收集不同關鍵指標(建構罪犯側寫特徵),過程中回扣研究議題,從資料海中抽絲剝繭,找到哪些關鍵指標對研究議題來說是重要的,透過這些關鍵指標定義研究族群。 A:一個優秀的團隊是不會放棄與使用者面對面接觸的機會的,你所在的團隊暫時沒有這個流程,可能因為現階段投入該成本的時機不適合,或者有其他方法調研使用者,但沒這麼規範。 這時我們可以採用 梯子理論 ,挖掘使用者深層想法,從而證實使用者說的“想要xxx功能”是否合理,或者看能否想到其他解決方案。 我們可以用 開放式的提問方式 “請你選擇一個你需要的套餐,然後進行支付”、“假如為這個功能打百分制,你會打多少分? 訪談過程中,有可能吐著吐著,變成吐槽大會了(親身經歷,撕逼有害健康),這個時候你需要把使用者拉回來,不要被使用者帶著跑偏了,訪談員就是主持人, 不僅要學會傾聽,也要把控整個訪談過程。

使用者訪談: 使用者訪談到底怎麼做? Interview journey design.

如果是按照設定的使用者族群來招募受訪者,並且題目設計上沒有太大偏差,受訪者的回答應該都能歸納出共通的模式。 在那次經驗後,我拿掉了 Figma 的內容,改教  whimsical ,原因是對一位新手工程師而言,頁面流程、功能位置比設計的好看、設計統一還重要。 使用者訪談2023 (對新手工程師而言連開發都要花很大心力去完成了,又怎麼能要求像設計師一樣?)換了工具後,學員更能聚焦在『一頁應該要放哪些功能』、『哪個功能比較重要』的討論,而不是解決『Figma 這個元件為什麼沒辦法選』。 看到他們的改變,我也才知道自己之前做錯了多少啊…但也很感謝那時候和我提問的學員,真誠地給予回饋我也才能有機會調整教材和方向。 使用者訪談與大量問卷調差最大的差異就在於,訪談一位受訪者需要花費許多時間以及預算。

使用者訪談

有人是真的想要解決問題,有人單純想要找人抱怨、聊聊天,而有人就只是想要跟立委拍張照留念而已。 但在媒體採訪就有點不同,有時候聊到一個原先沒設定到的話題,若很有採訪點、主題性,其實就可以順勢繼續訪下去,而不用拘泥於原本設計的訪綱,只要這場採訪依舊是圍繞在原本的訪談目標就行了。 【產品三眼怪 Podcast】有時也會邀請來賓、採訪來賓,訪綱設計也會根據聚焦在「討論主題」上、或是圍繞在「來賓本人」的個人經驗上,而有所不同。 這個採訪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讓新創團隊可以在數位時代的網站或雜誌上曝光,以利更多人認識他們。 新創團隊們背後想達成的目的可能是想吸引資金、想找人才、想讓自己的業務被潛在使用者看到等等。

使用者訪談: 訪談中大腦需要同時處理多項資訊

不過,如果把調查工作委外,很多時候都只能透過第三人視角獲取訊息。 不過,當要接觸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進行訪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原因是當雙方都不了解彼此時,很難敞開心來表達真實想法,所給的回饋可能會語帶保留。 又或是另一種極端的情境,你遇到了非常侃侃而談的用戶,只要一開口就失焦,話語權被牽著走,以至於無法進入你預設的流程中。 當你詢問引導式問題,很明顯的已將「憤怒」的情緒定義出來,受訪者個情緒就自然的被引導至憤怒的方向,以至於忽略其他可能發生的情緒(焦慮、震驚)或想法。 訪談所追求的是得到最真實、最自然的答案,引導性的問題則會失去了訪談的目的。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