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準電動車12大好處2023!(小編推薦)

Posted by Tim on July 31, 2019

鴻準電動車

外匯交易員指出,美元走強,亞幣倒成一片,人民幣、日圓接連破底,新台幣只能跟著示弱;外資今天偏向匯出,出口商則積極進場拋匯,你來我往之下,匯價陷入震盪整理。 第二,陳金德指出,關於王鴻薇指涉棒球場一案,他絕無和任何包含前屏東縣長潘孟安、現任屏東縣長周春米、相關屏東縣府人員,有過直接或間接接觸、談話、介入此案。 鴻準電動車 而在全球通膨肆虐期間,只有日本央行 一路無動於衷,甚至如今都還維持負利率政策,努力維持寬鬆環境、提振內需,同時維持相對偏弱的日圓,目的即在擺脫通縮環境,避免當全球通膨回落時,所有努力可能又將歸零。

鴻準電動車

蘋果(Apple)iPhone 15系列備貨狀況受矚,韓國媒體報導,蘋果計畫增加產量,高階機種估占比約65%,鴻海集團在整體iPhone 15系列組裝比重估58%,中國立訊精密可能切入iPhone 15 Pro Max高階機種組裝。 在iPhone 14之前,蘋果只有一小部分手機在印度組裝,出貨落後大陸六到九個月。 另美系外資二指出,預估鴻海2023年營收6.3兆元、年減5%,但由於業外收益增加,將每股獲利預期調升2%,維持「中立」評等、目標價115元不變。

鴻準電動車: 鴻海攻電動車美國俄州廠動了 明年可望大量出貨

廠商展出新興科技的種類不外乎跟數位解決方案、自駕車、電動充電樁及帶動產業蛻變的新技術有關聯。 洋基精工XL-250A、500A小孔徑深孔鑽孔機不受景氣影響,擔任起小孔徑的鑽孔加工,成為生產人工骨骼、精密醫療器材等產業不可獲缺的精加工機械設備。 洋基公司表示,XL-250A小孔徑深孔鑽孔機的優點是採用內藏式主軸,並申請「增壓缸」專利。 鑽孔期間,透過增壓缸、僅以小馬力加壓,就能讓切削油快速運轉增壓,主軸轉速可達到12000rpm~15000rpm,同時因為小馬力輸出而降低耗電,真正達到高壓、低溫、省電的效果,又增快加工切削速度,增壓缸技術突破傳統6000rpm的極限,具有更實際的解決方案與經濟效益。 XL-250A機型申請多項專利,有增壓缸及深孔鑽孔機之主軸結構專利,在台灣及大陸通過多項專利申請。 工具機受到國際景氣和疫情影響,市場需求量減少,但洋基精工的小孔徑深孔鑽孔機深受業界歡迎,後市看俏。

鴻準電動車

洋基公司有20年製造技術,主要生產各式樣的深孔鑽孔機,應用範圍廣泛,針對汽機車工... 鴻海(2317)旗下機殼大廠鴻準(2354)傳出已完成電動車輕量化關鍵的鋁合金壓鑄技術開發,並成功打進BMW供應鏈,成為鴻海衝刺電動車的擔綱,未來也將瞄準Apple 鴻準電動車 Car商機,激勵鴻準股價連2日以漲停開出後鎖死,成為盤面上的焦點,而「財經怪教授」謝晨彥也點出鴻準之所以珍貴的關鍵。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積極發展電動車市場,日前與中國大陸電動車新創公司拜騰結盟,目標明年首季完成第一台電動車量產,其中電動車殼的鋁合金壓鑄技術,傳出由鴻準擔綱要角,並以瀋陽廠為大本營,並將擴大投資以增加產能。

鴻準電動車: 目標東盟電能二輪領導地位!KYMCO攜手泰國PTT新能源子公司成立Aionex

金屬機殼大廠鴻準 (2354-TW) 董事長李光曜指出,今年將配合集團「3+3」策略規劃,推展新業務主軸電動車與機器人,同時優化目前業務質量,拉升高毛利產品比重,改善合併損益表,今年以三率三升為目標。 鴻海(2317)(2317)今(14)日舉行線上法說會,外界關切,鴻海車用客戶的拓展,董事長劉揚偉表示,目前集團正在與超過10個客戶,討論20個電動車合作項目。 鴻海在能耗和散熱技術方面持續研發,有助降低能耗和提高效率,同時在競爭激烈的AI伺服器領域保持競爭優勢。 公司不僅在AI伺服器和電動汽車領域有布局,還在太空業務(低軌衛星)展現前瞻性。 鴻準電動車2023 AI伺服器在公司總收入中占比20-30%,上半年增長超過200%,預計下半年增速將高於市場平均。 鴻海(2317)(2317)是一家在AI伺服器、電動汽車和太空業務等多個領域擁有市場份額和持續增長的跨國公司。

  • 後疫情時代帶動產業加速數位轉型的節奏,但如何運用新興技術,替現行服務或產品賦予新價值,是企業必須躍過的門檻。
  • 台灣地震頻繁,不管是老宅補強或新建築加裝制震阻尼器,都是建築安全的重要選擇。
  • 全球專門針對包裝食品、飲料、藥品和化妝品等產品生產、加工的機械設備需求持續上升,且供不應求。
  • 且9月景氣對策信號轉亮黃藍燈,綜合判斷分數出現懸崖式下滑,暴跌6分到17分,不僅代表景氣已轉向,且只差1分就掉到代表低迷的藍燈。
  • 傳動元件廠上銀董事長卓文恒指出,明年營運保守,仍要觀察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中美貿易戰、美國經濟衰退、中國COVID-1...

鴻準電動車關鍵的鋁合金壓鑄技術由於客製化程度高,毛利率可較現有產品高5至10個百分點,以任天堂遊戲機組裝占比逾7成為最大宗,並供應蘋果iPhone等產品金屬機殼,同時擁有散熱相關事業,在電動車關鍵的散熱、組裝、輕量化等3大產品都已到位,成為集團布局電動車的擔綱。 針對鴻海與傳統車廠的合作,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之前表示,2022年開始就已展開,除了攜手全球第四大車廠Stellantis(STLA)設立兩個合資公司,提供智慧座艙與MCU產品,也有提供電動車領導廠商、國際傳統車廠及新創業者零組件的相關業務。 正當電動車龍頭廠特斯拉掀起全球電動車風潮時,鴻海集團也正悄悄布局電動車市場。 在董事長劉揚偉一聲令下,集團旗下機殼廠鴻準(2354)正式啟動電動車「造殼計畫」,並秘密召集200人精兵團隊,全力研發鋁合金車殼與模具,力圖搶下未來蘋果Apple Car的大肥單。 據悉,Apple Car朝「優於特斯拉級」的輕量電動車發展,鋁合金壓鑄技術是關鍵,但目前全球電動車廠僅特斯拉掌握讓電動車質量更輕的鋁合金壓鑄技術,而鴻準受命開發車用鋁合金壓鑄技術,已成功掌握輕量化鋁合金壓鑄技術,並順利在瀋陽廠生產。 宏碁(2353)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指出,電動車產業將啟動典範轉移,產業大趨勢將走向垂直分工,順勢則興,在典範轉移的大趨勢下,將加速產業創新的速度,成本也將大幅降低,可望造福消費者。

鴻準電動車: 鴻海收購德ZF子公司50%股權 合作開發車用底盤系統

中東最具規模的專業汽配展會,杜拜國際汽車零配件展 (杜拜汽配展、Automechanika Dubai) 於杜拜國際展覽中心11月24日圓滿落幕,規模較去年成長約二倍,顯現中東地區的汽車領域之需求在疫情後已有一定的反彈。 Show Info 杜拜汽配展集結1,145參展商,展出六大展品範圍,包括配件和客製化、洗車,保養和翻新、電子與系統、零配件,維修與保養、及輪胎和電池等項目。 相較於2021年,參展商數目看上98%的成長幅度,且來參展商來自超過53國,集結20個國家館,包含土耳其、德國、義大利、印度、南韓、馬來西亞和中國。 今年展覽主題多環繞著新興科技和新興市場,包含電動車市場在中東地區的快速成長和鄰近的非洲市場。

據悉,早在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執掌集團發展時,就已經看好電動車發展,包括投資大陸和諧汽車、新創電動車廠小鵬汽車等,均由鴻準負責切入相關領域,而這次鴻準與拜騰結盟,同樣也是郭台銘欽點授意。 今年首季車載營收占比達58%,推升毛利率衝高,首度突破「2字頭」、達20.85%,今年首季每股純益0.96元,寫同期新高。 機殼廠鴻準 (2354-TW) 今年受惠任天堂需求強勁,第一季營收淡季不淡,隨著任天堂上調 Switch 全年銷量目標達 3000 萬台,加上鴻海集團電動車事業正式啟動,今年營運可望轉骨,據悉,首季獲利已達 10 億元,較去年同期倍增。 劉揚偉說,已經規劃在高雄打造第一個量生產的電池產線,規劃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有比較大的量產生產線,印度與印尼也在看機會,預估下一季法說會將會成行,上述這幾個地方,都會有較大的電池量產計畫。

鴻準電動車: 鴻海再奪輝達大單 躍AI伺服器晶片基板最大供應商

EV相關進展,劉揚偉也預告將於10月18日的HHTD上公布更多內容。 中國媒體日前報導,iPhone 15系列試產已啟動,8月中旬全面量產,預期iPhone 15系列備貨量較去年iPhone 14系列增加。 觀察主要組裝代工廠商,The Elec預期,鴻海集團將占iPhone 15系列比重最多,占比估58%,中國立訊精密占比約28%,和碩占比約13%,緯創占比約1%。 韓國科技媒體The Elec於15日下午引述消息人士報導,今年底前,蘋果計畫增加iPhone 15系列及iPhone14系列產量,減少iPhone 13系列產量。 彭博資訊報導,鴻海在印度斯里伯魯德(Sriperumbudur)的廠區正準備交付這些新款手機,距離大陸工廠開始出貨只有幾周,鴻海希望能迅速增加印度製iPhone 15系列的數量。 雖第2季GDP恢復增長,但受到第1季衰退幅度較大,上半年仍較去年同期減少0.72%,出口、投資疲弱是影響主因。

鴻準電動車

生產策略方面,鴻準生產地點考量 EMS 大廠地理位置,降低運輸成本與提升服務品質為考量重點,同時也加大低成本地區的生產比重,並持續提升自動化比重,改善生產成本結構,拉高人均產值。 今年全球經濟環境,李光曜在營業報告書中指出,由於去年基期相對低,且隨著各國新冠疫苗陸續施打,加上全球政府的財政激勵措施以及央行的貨幣寬鬆政策,將拉抬全球經濟成長。 2007年12月鴻準科技成立於台北縣三峽鎮,2012年9月搬遷至新北市三峽區學成路現址; 成立至今,致力於備用電源系統電池預知保養管理之服務, 替使用中的電池做分級管理,期望降低運轉成本,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 彭博(Bloomberg)資訊專欄作家葛曼(MarkGurman)日前預期,iPhone 15系列可能在9月12日或13日在發表會中亮相,預估9月22日推出。

鴻準電動車: 鴻海法說下修全年展望 外資2調降、1調升目標價

由於下半年出口、民間投資進入低基期,商品庫存調整告一段落下,預估外銷、投資動能可望逐步改善,民間消費亦將維持成長態勢,下半年GDP成長展望逐季回升。 鴻海在多個領域都顯示出增長潛力和市場領導地位,投資者應充分瞭解公司業務情況、財務狀況和市場前景,以便對鴻海期做出明智投資決策。 公司在AI伺服器領域上游(GPU模組和基板)擁有高達70%的市場份額,可能成為市場領導者。 鴻海今天的法說會,法人聚焦AI相關接單、電動車事業最新進度、iPhone 15系列新機出貨狀況,以及印度等地海外布局等議題。 鴻海(2317)(2317)集團AI接單再傳捷報,首度拿下輝達(NVIDIA)HGX伺服器AI晶片基板大單,供貨比重超過五成,加上先前已獲得輝達另一款DGX伺服器AI晶片基板訂單,現階段輝達最重要的兩款AI伺服器基板訂單,鴻海集團「統統有份」,且供應比重逐步放大。

鴻準電動車

楊惠宇指出,2020年初,鴻海分別宣佈與克萊斯勒合資及裕隆集團合作,爾後陸續與國巨結盟、成立MIH平台、買下旺宏六吋晶圓廠,一直到第一台自製電動車曝光,時間不到二年,只能說鴻海實在是「神進展」,但也可從此看出其企圖心及決心。 全球掀起電動車風潮,鴻海集團神速進展,不到兩年時間,不僅結盟、成立平台,又買下晶圓廠,動作頻頻,旗下眾金雞也跟著受惠,天鈺、富鼎、正達、中揚光都有沾到邊,但最正統的為乙盛、廣宇、鴻準及榮炭。 裕隆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表示,鴻海與裕隆合資成立的鴻華先進,短短一年時間就推出成果,這是台灣車輛產業數十年自主研發能量展現,也讓人充分見識「鴻海速度」。 劉揚偉致詞表示,半年過去了,鴻海不再是New kid in town(新來乍到),鴻海已經陸續展現集團在電動車硬體方面成果,未來將接力秀出電動車軟體和半導體的實力。 鴻海集團今天上午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辦2021鴻海科技日(HHTD21),首度發表3款自主開發的電動車款,包括Model C休旅車、Model E轎車和Model T電動巴士。

鴻準電動車: 鴻海擬注資ZF車用子公司190億 打進歐洲傳統車廠

然而,期望重置和管理層努力解決投資者的主要問題,特別是在人工智慧伺服器上,最終會給股市帶來更好的背景,維持買進,目標價135元。 海外布局上,劉揚偉表示,在沙國耕耘多年,目前在 3+3 以及 ICT 領域上,皆配合國家級發展目標 Vision 2030 進行布局。 除了已公布的 Ceer 合作案,也同步和多個部會、及 PIF、NEOM 旗下的數個旗艦級計畫合作,年底前將會陸續對外公布合作成果。 鴻準受命開發車用鋁合金壓鑄技術,組成200人大軍投入,順利在大陸瀋陽廠生產,並獲得BMW採用。 他強調,鴻海持續與傳統車廠商討合作,透過德國ZF集團,更快切入車廠,進入一階(Tier 1)供應鏈,與傳統車廠合作更為全面,從車用電子到底盤,取得更有競爭力成本,增加合作可能性。

  • 印度的iPhone 15生產規模將取決於能否順利取得大部分靠進口的零組件,以及在清奈外圍鴻海集團工廠的生產線能否有穩定表現。
  • 裕隆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表示,鴻海與裕隆合資成立的鴻華先進,短短一年時間就推出成果,這是台灣車輛產業數十年自主研發能量展現,也讓人充分見識「鴻海速度」。
  • 台積電、鴻海等權值股今 (11) 日回檔修正,台股早盤創高後也回到平盤上下整理,不過,鴻海旗下機殼大廠鴻準,傳出已完成電動車輕量化關鍵的鋁合金車殼技術開發,成功打入 BMW 供應鏈,激勵股價跳空漲停,創近 1 年來新高,具電動車題材的廣宇同步亮燈漲停,整體鴻家軍買氣熱絡。
  • The Elec引述消息指出,蘋果規劃今年iPhone 15系列產量約8630萬支,與6月底的生產規劃相比,iPhone15系列產量估增加160萬支;今年iPhone 14系列產量規劃約9560萬支,較6月底的生產計畫相比增加180萬支,至於iPhone 13系列今年產量規劃減少20萬支。
  • 今年展覽主題多環繞著新興科技和新興市場,包含電動車市場在中東地區的快速成長和鄰近的非洲市場。
  • 國發會28日發布10月景氣燈號,預估在出口數據、工業生產指數都翻黑的衝擊下,恐掉到代表「低迷」的藍燈。

鴻準(2354)受集團母公司鴻海(2317)攻輕量電動車,鴻準將擔綱鋁合金壓鑄技術開發激勵,11日股價跳空漲停,且一價到底,終場以漲停板價位61.6元作收,成交量1.65萬張,股價創下本波段新高紀錄。 華孚核心技術Thixomolding(半固態觸變成型)本來就是從車用產業發展出來,不過因成本較高,過去較少人採用,近年隨著車用輕量化與各種車用智慧顯示裝置需求成長,華孚車用佈局逐漸發酵。 他強調,過去大部分車廠是自己製造,自己行銷,採取一條龍的做法,這在過去可行,但是面對全球電動車龍頭不斷降價,帶給傳統車廠的壓力持續升高,將導致電動車的委外製造在2025年之前一定會發生,鴻海樂觀看待。 鴻海集團近期積極搶攻電動車,前日才剛與中國電動車新創公司拜騰結盟,本周又宣布,旗下富士康與浙江吉利控股,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顯見鴻海力圖發展電動車的決心。 今年1月4日,大陸南京市的氣溫僅8度,卻是大陸電動車產業熱度最沸騰的一天。 這天是鴻海與大陸電動車新創拜騰結盟的日子,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透過視訊參與簽約過程,並指派鴻準董事長李光曜親自出席,顯示鴻準在集團電動車事業中的吃重角色。

鴻準電動車: 鴻海Model C量產版第4季投產!初期年出貨量上看3萬輛

採用與國家地震中心同等級的設備 MTS,通過TAF全國認証基金會認可,機械性能測試實驗室編號3808。 台灣地震頻繁,不管是老宅補強或新建築加裝制震阻尼器,都是建築安全的重要選擇。 總經理王欣怡解釋其原理,她說:當地震發生時,阻尼器可吸收部份振動的能量,減少建築物搖晃幅度,讓主結構較不容易受損,目前普遍運用在橋梁或建築物制震使用。 據悉,Apple Car朝「優於特斯拉級」的輕量電動車發展,鋁合金壓鑄技術是關鍵。 蘋果在電動車與特斯拉較勁,由特斯拉打造鋁合金車身機率低,勢必委外,鴻準超前部署,為後續接單增添能量。

相較於傳統鐵件焊接打造車殼需要上百件鐵件,不僅耗費人力與笨重,焊點若稍有不慎,即不利行車安全與整車組裝。 台灣地雖小,卻出了很多冠軍,摩托車、便利商店及夜市密集度世界第一,當然這是台灣的在地人文風情,萬寶投顧楊惠宇分析,除此之外,台灣還有很多第一,紡織、自行車、封測世界第一,地靈人傑下也孕育出二大世界第一廠,分別為晶圓代工的台積電及手機代工的鴻海。 以智能運輸作為定位的Model T,具剛性車體防護設計,擁有車體防護,能符合美國聯邦運輸管理局FTA(Federal Transit Administration)法規標準;此外,Model T在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測試期間,已完成20萬公里加速耐久測試和1000小時以上的剛性強度測試。 經濟日報每日透過專業記者群,將國內、全球、兩岸、財經、產業、觀點、股市、企管、經營等資訊與分析,匯整成即時、精確與最精闢的內容,為財經業界每日必讀的數位全媒體。 李光曜強調,鴻準不以殺價競爭為手段,而以提升附加價值為目的,除透過強化精密技術提升價格談判力量,也將透過量產能力優勢拉高整體產品單價,至於低毛利產品與產品生命週期接近後段的產品,則以維持產品單價為主。

鴻準電動車: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提供完整AI方案 業界唯一

鴻海集團為加快量產整車時程,日前與大陸電動車新創公司拜騰結盟,目標明年首季完成第一台電動車量產。 至於車用電池布局,劉揚偉說,已經規劃在高雄和發園區打造第一個量產生產的電池產線,規劃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有比較大的量產生產線,印度與印尼也在看機會,預估下一季法說會將會成行,上述這幾個地方,都會有較大的電池量產計畫。 華孚產品主要用在歐系中高階車款,並獲得美系電動車大廠青睞,而可成也切入美系電動車大廠,兩家廠商都以內裝為切入點,而低調布局車用領域多年的鴻準,瞄準的則是車體結構件,期望能透過鋁合金壓鑄一體化、輕量化技術,在即將起飛的新能源車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外電報導,鴻海啟動美國俄亥俄州電動車工廠產能建置,預計年產能達35萬輛,並已向當地政府提出申請。 鴻準電動車2023 這是鴻海俄州廠首度提出建置產能計畫,透露鴻海可能在新客戶與新訂單大有斬獲,因而大舉擴產以因應需求,可望在2024年大量出貨,衝刺營運。 對鴻準而言,眼下與其他電動車廠合作,都是練兵的過程,並且是為了蘋果Apple Car訂單預先鋪路;最重要的是,鴻準透過不斷的練兵,將有望成為繼特斯拉後,全球第二個具有車用鋁合金壓鑄技術的大廠,屆時所有車廠都會找上鴻準合作。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北18日電)鴻海集團今天上午舉行科技日活動,推出3款自主開發Model C休旅車、Model E轎車和Model 鴻準電動車2023 T電動巴士,其中Model E動力性能輸出達到750匹馬力,0到100公里加速僅2.8秒,具備750公里長續航力。 面板大廠群創(3481)爆出員工陷桃色交易糾紛,市場原預期股價將受到衝擊,不過群創今(17)日受到減資影響,並未能開盤交易,有助沉澱籌碼。 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將在9月中上旬召開,官員透露會往調升方向走,商總理事長許舒博表示,可以接受調升3%,不過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坦言,以今年GDP成長率來看,若是漲幅超過2%應該就不合理,但更害怕的其實是缺電。

鴻準電動車: 鴻海印度廠組裝i15開動 和碩、緯創當地廠也快速加入

目前主要為ICT的終端組裝業務,接下來會積極布局關鍵零組件,提高在印度的競爭力。 鴻準電動車 鴻海為多元化的發展策略,除在印度現有的AP、TN邦外,也將在KA、TS等邦進行布局。 Intro

鴻準電動車

外資並預估,鴻海提供電動巴士使用的磷酸鐵鋰電池芯(LFP)以及電動車用光達(LiDAR)元件,將於明年量產。 「跟德國人往來,會學到一件事,那就是信任。」楠弘廚衛董事長蘇振輝娓娓道來經歷,從1979年創業迄今,楠弘已成為德國頂級居家品牌代理商的龍頭,致力於引進歐洲生活美學進台灣。 蘇董事長表示,長年做這個產業,想透過小小的努力為台灣做些什麼,因此後來決定把全世界公認最好最經典的產品引進回台灣,代理各個項目的領導品牌。 楠弘旗下代理八大深具歷史的歐洲生活品牌:包括德國國寶Villeroy & Boch、DORNBRACHT、KEUCO、GROHE、HOESCH、bulthaup、FÜRSTENBERG和THONET等,多受國際五星級飯店青睞,更是頂級豪宅建案的首選產品。 身為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如何與北部大貿易商競爭,獲得代理權,蘇董事長秉持「誠信」為核心原則,「這是我在德國人身上學到的道理」。

鴻準電動車: 50 大陸碧桂園、中融信託爆雷 台上市櫃公司全閃過

蘋果正推進產地多元化計畫,要擴大在大陸以外地區的製造,以降低最重要旗艦產品供應鏈的風險,因華府和北京之間的緊張關係讓貿易變得更難預測。 印度在總理莫迪領導下,尋求與美國建立更緊密關係,希望機會將自己打造成製造業重鎮。 知情人士透露,鴻海(2317)印度廠已啟動組裝蘋果新一代iPhone 15系列,且iPhone其他組裝代工廠和碩及緯創的印度廠也很快加入組裝iPhone 15行列,進一步縮小印度與中國大陸產量差距。

鴻準電動車

鴻準是鴻海起家本業模具的分身,深受集團創辦人郭台銘重視,由於電動車除了馬達與電池等動力能源系統之外,車殼的精確度攸關車輛安全性與減重幅度,不容許尺寸公差,更是重中之重。 根據市調每輛車所含半導體金額,將由去年的486美元提升到2025年的716美元,以每年全球汽車產量9000萬台換算,所需的半導體與被動元件消耗量,等同於20億支智慧型手機,以去年手機出貨約13億隻來算,等於多出50%商機,就不難理解,為何鴻海行動如此快速了。 鴻家軍今日買氣強強滾,生產車用線束的廣宇 (2328-TW) 也搭上電動車題材,近期漲勢凌厲,去年 12 月上旬從低檔約 21 元起漲,上周連拉三根漲停後回檔修正,今日又重獲資金青睞,盤中直奔漲停來到 35.5 元,創下 9 年多新高,累計一個月漲幅達 4 成。 此外,建漢 (3062-TW)、乙盛 - KY (5243-TW)、台揚 (2314-TW)、樺漢 (6414-TW) 及京鼎 (3413-TW) 等,今日股價也相當強勢。 鴻準受惠電動車題材,今日開盤直接攻上漲停板 61.6 元,截至中午 12 點,成交量將近 1.6 萬張,另有 2.5 萬張漲停及市價委買單高掛。

鴻準電動車: Apple Car傳找韓廠合作? 鴻準不甩利空奔漲停 分析師揭關鍵

據了解,鴻海除了在現有的安德拉邦、坦米爾那都邦外,也規劃在卡納塔克邦、特倫甘納邦等地進行布局,將透過與中央、地方政府的密切合作,計畫設立工業園區,在基礎建設、政策法令等方面,優化經商環境。 美系外資法人8月10日報告評估,Model C量產版預計第4季開始投產,初期年出貨量規劃2萬輛至3萬輛;MIH聯盟所開發的Project X 3人座小型電動原型車,預計10月亮相。 鴻準雖不評論相關傳聞,但受惠電動車題材,今日開盤直接攻上漲停板 61.6 元,盤中漲停追價委買一度逾2.5萬張,另外,鴻家軍中具有電動車題材的廣宇(2328)也衝亮燈漲停,乙盛-KY(5243)表現也相當強勢,不過鴻海在短線急漲下,今日走勢震盪,在平盤下方整理,不過仍站穩百元大關。 楊惠宇表示,鴻海靠電動車成功擺脫代工低本益比枷鎖,股價百元之上己為支撐,旗下眾金雞當然也受惠,天鈺、富鼎、正達、中揚光都有沾到邊,但最正統的為乙盛、廣宇、鴻準及榮炭。 楊惠宇指出,或許大家可能以為電動車的零件變多了,實則不然,一台燃油車零件高達3萬多個,但電動車只要1萬多個零件,因為驅動車子的,不再是零件,而是更精密的半導體,於是在電動車中,零件消失了,但半導體卻增加了。

鴻準電動車: 鴻海法說會/與夏普將在ICT、EV、半導體、面板與家電等合作

外媒先前報導,美國電動車新創公司Fisker規劃2025年上半年在鴻海美國俄亥俄州廠區開始量產PEAR電動車。 後疫情時代帶動產業加速數位轉型的節奏,但如何運用新興技術,替現行服務或產品賦予新價值,是企業必須躍過的門檻。 由國立台灣大學資電學院教授團隊出來創業的動見科技有限公司,透過自家研發的AI影像自動辨識及機器學習技術,推出能分析即時街景、動態圖資及交通路況的影像平台,將被動觀看的影像,賦予主動萃取資訊的價值,導入技術在傳統產業中,不僅強化數位化轉型,同時替台灣傳統強項的硬體產業,附上全新的價值。

鴻海(2317)積極搶攻電動車市場,目標打造「優於特斯拉等級」的輕量電動車,並傳出旗下機殼大廠鴻準(2354)以鋁合金壓鑄技術開發,成功打進BMW供應鏈,未來將為集團電動車鋁合金車殼製造擔綱要角,並將擴建瀋陽廠增產,而鴻海、鴻準均不評論相關傳聞。 CRIF中華徵信所今天表示,建議從投資金額大小、對產業供應鏈影響與對台灣創造就業3面向做整體評估;大舉東進使台灣的訂單增加是加分,但核心技術保護與創造就業則是失分。 中華徵信所(CRIF)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客觀分析科技產業大舉東進的得失,不能只是從各企業的投資布局及收益來看,如果是從政府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來看,至少要從3面向研究,包括投資金額大小、對產業供應鏈、對台灣創造就業的影響。 中華徵信所指出,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台灣對美國的投資金額,2018年到2021年,分別為20.39億美元、3.62億美元、41.94億美元、4.77億美元,今年1至10月為10.28億美元,合計高達81億美元。 這金額大概占台灣同時間對外投資金額538.81億美元(不含對中國投資)的9.66%,約占1/10,已有一定投資影響力。 亞系外資表示,鴻海在台灣科技股中,是獲利最低的公司之一,儘管在中國的大型生產基地(70%以上)是一種風險,但多元化的全球生產基地應允許更大的靈活性,以因應去全球化的方式發展。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