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庫的水情10大優勢2023!(震驚真相)

Posted by Eric on July 26, 2019

台灣水庫的水情

經濟部於台中緊急新增海水淡化廠,五月15日第一階段通水,每日增加1.3萬噸水源。 早期埋設的塑膠管和混泥土管,至今已經使用3、40年,承受年限及壓力過久易破損,唯有加速管線汰換,優先開挖漏水率高的地區,才能有效降低數字,避免水資源浪費。 此外,2022年全台漏水率平均為13.1%,全年漏水量約4.2億噸,相當於2座石門水庫的水量。

台灣水庫的水情

不只越來越多硬體、服務導入AI運算、流程機器人(RPA)等引發產業創新,過去未曾想像的產業應用也接連開發。 不過,技術革新並非無中生有,產學各界的開發者與技術人才,才是促成技術突破的根基。

台灣水庫的水情: 開發盛會

原本期望可靠每年2~4月份的春雨舒緩旱象,但受反聖嬰現象等因素影響[9],2021年春雨為有正式紀錄以來的最低值[10][11][12],因此水庫蓄水量持續下探[13][14]。 5月太平洋高壓異常增強西伸、梅雨鋒面偏北發展,導致台灣高溫少雨,影響台灣梅雨遲到也偏少[15]。 補水無望,西半部水庫陸續進入警戒下限,其中中部部分地區更於4月初開始限水措施。 缺水是供應面與需求面間的不平衡,除了節約用水可以減少需求,減緩乾旱期間對需求面的壓力,開源手段則可以增加供水能力。

  • 這些水源的儲備與利用使同樣少雨的屏東地區至5月份都未進入乾旱警戒狀態[18]。
  • 此波豪雨為台灣地區帶來約1億噸的降水量,受益最大的分別是南化水庫與曾文水庫。
  • 4月30日,中央氣象局舉行梅雨季展望記者會,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指出,今年梅雨季的大範圍持續性降雨的時間點可能落在5月下旬後,梅雨季5至6月總雨量以偏少到正常機率較大[131][132]。
  • 僅規劃北區國民運動中心競賽池、烏日溫水泳池及中興泳池3處,優先提供選手訓練專用時段[54]。
  • 水壓降低時,水流速度變慢,減壓供水通常針對一般民生用水實施,主要目的為節約用水,減少資源浪費。

僅規劃北區國民運動中心競賽池、烏日溫水泳池及中興泳池3處,優先提供選手訓練專用時段[54]。 為了降低民眾停水不便,自來水公司決定緊急接管施工,利用去年在霧峰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內開鑿之深水井支援台中市大里區草湖部分地區,希望能早日完工送水,預計每天可供水2000噸[55]。 自2020年9月起至2021年4月22日,水利署增雨團隊在台灣北中南各地水庫集水區總計已實施45次人工增雨作業,其中包含地面增雨32次、高空焰彈增雨8次、無人機應用增雨試驗2次及空軍空中增雨3次[42][43]。

台灣水庫的水情: 水庫蓄水量

原因在於水源輸送需倚賴渠道或管線,渠道(如嘉南大圳)是利用重力由高處輸送至低處,其優點為成本低,但易受地理條件限制,且渠道屬開放式,也易受外界汙染;管線的優缺點則正好與渠道相反。 另外調配水源也需考量輸送未經淨水處理的原水,或是輸送自來水。 輸送原水需考慮供水水源是否有足夠的多餘水源可輸送;輸送自來水則需考慮布設管線,以及新增管線與現有管線網連結的問題。 除了興建工程的成本外,若管線每年僅使用幾個月或數年才用一次,會增加設施維護管理的問題,在各種因素影響下,目前臺灣較難實施遠距輸送水。 乾旱種類依時間進展,由短期到長期可分為氣象乾旱、水文乾旱、及供需乾旱。

高雄4月水情轉為橙燈後,市政府聯合水利署開鑿62口水井及調度挹注澄清湖水庫,5月5日澄清湖蓄水提升到92%,蓄水242萬噸,也解除了高雄5月水情轉紅燈危機[31]。 霧社水庫位於濁水溪上游,雖然長期淤積,仍兼具水力發電與調節日月潭水位的重要功能。 入冬後中部山區降雨持續不理想,霧社水庫在2月上旬仍有8成的蓄水率,如今僅剩近2成。

台灣水庫的水情: 臺灣水庫

由於這波降雨有效挹注中部與北部地區的水庫,桃園、苗栗地區水情轉為正常,台中由減量供水橙燈轉為減壓供水黃燈[144]。 5月30日~6月1日,一波較完整的梅雨鋒面為台灣帶來明顯降雨過程,全台水庫蓄水率都轉為正成長。 水利署估計,此波鋒面中,北部受益最多的石門水庫整體進帳估2600萬噸。 但蓄水率仍偏低,要完全解除旱象仍需幾場降雨[138][139]。 5月24~25日,鋒面接近台灣、對流雲系發展旺盛,各地午後有短時強降雨,不僅雙北降下豪雨,基隆、宜蘭、高雄以北山區、花蓮山區也有局部大雨現象[136]。 這波降雨為全台帶來約1815萬噸水量,受益最大的水庫分別為翡翠水庫以及石門水庫,對水情有正面幫助。

台灣水庫的水情

台南市全市37行政區也在當地寺廟同步舉辦祈雨祭典,由各區長主祭[126]。 5月底~8月初,台灣各地雨水豐沛,水庫均已達到滿水位,旱象解除。 安平開臺天后宮廟方經過擲筊請示後,於8月7日清晨6時許,由市長黃偉哲擔任主祭官,將商羊恭送回天庭[127]。 3月15日,桃園渡船遊艇公會舉辦媽祖水上遶境活動,特地請來百吉復興宮的水中土地公以及邀請大溪地區28座宮廟一起參加。 共出動18艘船隻於石門水庫遊湖遶境祈福、祈雨近3個小時[116]。

台灣水庫的水情: 降雨

累計至5月底全國水庫總計清淤約1001萬立方公尺,為歷年同期最高[73]。 長期觀測指出,颱風帶來的降雨,貢獻了台灣整年大約40%的雨量,但2020年強烈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導致2020年台灣缺少颱風[20][21]。 然而,氣候模式評估指出,人為導致的氣候變化將使得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顯著增強[22]。 這意味著氣候變化下,台灣未來將面臨著長期降水減低的乾旱挑戰。

5月13日下午,因高雄市路竹路北超高壓變電所人員操作失誤,導致匯流排接地事故,造成興達發電廠四部燃煤機組跳脫,引發影響近千萬戶的臺灣大規模分區停電。 高雄市政府運動發展局表示,公立自管游泳池原於110年4月1日起,關閉旗津池、三民池、鼓山池、右昌池、甲仙池、東門池,計6池。 [64]並預計自4月19日起公立自管游泳池配合市府限水抗旱措施,局屬10座游泳池(國際池、三民池、新興池、旗津池、鼓山池、左營池、右昌池、楠梓池、甲仙池、東門池)全部暫停營運。 高雄市長陳其邁於4月16日宣布,17日起自來水停供洗車場與公私立游泳池,且即日起南區水資源局與自來水公司啟動鑿井計畫,以本月底前日增16萬噸用水、5月增加至30萬噸為目標,確保高雄水情不進入「供5停2」的紅燈階段[67]。 台中市政府運動局因應「供5停2」限水措施,自4月6日起暫停開放台中公立游泳池[53]。

台灣水庫的水情: 台灣水庫即時水情

這些水源的儲備與利用使同樣少雨的屏東地區至5月份都未進入乾旱警戒狀態[18]。 透過人工補注湖,可減緩因為過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層下陷問題;而被稱為台灣「救命水」的伏流水,儲存在河道下方的砂礫石層,部分地下土層有洞穴或水流快速通道。 相較地下水流動更快速,伏流水可兼具開發地表水及地下水源,因此相較其他開發工程,對於生態環境衝擊較低。 南部水情持續告急,高雄市長陳其邁13日會同水利署,勘查高屏溪流域,除了透過補注湖提升地下水位外,也持續尋找可用水源,評估高屏溪中上游可再開發9至12萬噸伏流水,建請中央加速開發屏東里嶺伏流水。 中南部缺水危機嚴峻,全台最大的曾文水庫至17日蓄水量只剩11.2%。 中央氣象局指出,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全台雨量正常,但中南部降雨量僅有平均值的4成,創30年來新低。

而位於南投的日月潭水庫,雖然目前蓄水率還有約40%,但也是遠低於去年的蓄水率,去年幾乎都維持在60%以上。 台灣水庫的水情2023 以下圖的寶山第二水庫為例,在去年最低的蓄水率是34.01%,發生在去年3月27日,之後在6月時達到100%滿水位。 但從7月後到現在(3月24日),蓄水率已經降到9%,遠低於去年同期。 有兩個狀況會使中南部地區在乾季仍能有雨水進帳,但發生次數並不多。

台灣水庫的水情: 石門水庫

2017年,行政院林全內閣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針對台灣氣候變遷與旱澇不均情況部署了相關水利工程,經過數年建設執行,相關設施在此次旱災中發揮效益[23][24]。 2020年7月,經濟部提前部署,透過強化管理調配,加速提前完成相關水資源建設及抗旱水源1.0計畫。 2021年度,為因應本次乾旱,政府與民間尋求多種方式開發緊急水源,第二次蘇貞昌內閣也在3月份推動抗旱水源2.0計畫[25]。 台灣水庫的水情2023 密集的強降雨不僅使水庫因無法一次容納太多雨水,而必須經常洩洪,使您我能利用到的水資源變少,更可能導致山區、低窪、沿海地區因強降雨而發生淹水、土石流等災害。 此外,降雨強度的增加也會從上游沖刷更多泥沙進入水庫,造成水庫淤積問題,使有效蓄水容量變少,將不利於水資源的保存。 台灣水庫的水情 華爾街日報指出,擁有全球三分之二半導體製造產能的臺灣正遭受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旱災,在全球面臨近期歷史上最嚴重的晶片短缺之際,旱災令臺灣承受的壓力陡增。

台灣水庫的水情

氣象學家吳德榮於6月25日回顧即將結束的梅雨季,他表示,雖有3波典型梅雨滯留鋒面帶來降雨,但若無另2波移動性鋒面、連續午後雷陣雨及西南季風為中南部帶來大量降雨,這場創56年記錄的旱災是無法這麼容易紓解的[141][14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全台因乾旱影響,農業損失已經超過五億新臺幣,在5月梅雨未到來前,農損可能還會擴大,已協助農民在遇到乾旱時採取相關農田管理,以降低損失[81][82][83][84][85]。 伏流水透過自然地層介質過濾,水質乾淨,在豐枯水期皆能取得水源,施工期間短,建造經費也較低。 許多縣市政府進行伏流水開發利用,例如屏東二峰圳的伏流水地下水庫、高屏堰集水暗管開發伏流水等案例,盼緩解枯水期旱象,穩定供給農業及民生用水。 地方政府將針對每月使用逾1000度的用水大戶減量供水,游泳池、洗車場及三溫暖業者則減供20%。

台灣水庫的水情: 旱災

興建水壩會使各族群的棲息地變得狹窄、小型化,更加完全孤立各族群。 被切割的族群,不但族群個體體型變小,個體數目驟減,同時將因個體數變動的機率性與遺傳的劣質化而加速族群的滅絕。 另一方面,當「技術」成為最大化商業應用與人才價值的關鍵,不只開發者與技術人才成為世界趨勢的造浪者,企業之間的合作、應用也牽動著整體大局的走向,於是,本次年會也將在台北、高雄兩地,現場展示新創與企業實際落地的商業案例。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台灣水庫的水情

石門水庫因水位過低,淤泥淤積過深導致集水區上游薑母島民眾飽受交通不便之苦,交通工具舢舨船因擱淺難行[99]。 高雄市政府與水利署,於前瞻基礎建設中於高屏溪攔河堰上游完成興田、溪浦及大泉等伏流水設施,2020年初步完工,每日可供應40萬噸原水、備援水30萬噸。 因應此次旱象,備援水已經啟動應用[35][36][37][38]。

台灣水庫的水情: 經濟

五、應修訂水利法設置環境水權,並設置合宜環境用水管理機構。 確保抽取水資源不會破壞環境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環境傷害,方能保育水資源、確保水資源永續利用。 環境用水是維持環境系統健康的重要基礎,而環境系統的健康方能維持社會和經濟的運作。 臺灣近期因各縣市都面臨水庫缺水的挑戰,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對此提供解釋,並提供目前臺灣應對缺水挑戰的可能策略。 水情告急期間,除了一同珍惜水資源,更需要有您督促政府與相關企業,在經營策略和能源使用上做出實際變革,實踐轉用再生能源,並且減少排放溫室氣體,才能有效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守護您我及下一代的家園。

自來水總經理李嘉榮表示,若在明年底要將漏水率降至10%以下,還需要編列700億。 今年度年會主軸定為「AI聚能轉新局,生成造浪創未來」,邀請30位以上美國微軟總部的頂尖開發者及經理人,針對「年度重磅議題」、「AI雲端技術」、「產業新局賦能」、「前中後台連結」四大議題,分別開設超過80場的主題議程。 細節主題含括如生成式AI、5G與物聯網應用、低代碼開發當今最有價值的技術創新領域;以及商務流程優化、資安法遵甚至企業永續等營運實務,幫助來賓掌握最新的技術趨勢與開發框架,獲得最具商業潛力的技術能力。 放眼全球高科技產業趨勢與脈動,生成式AI、5G、物聯網,種種頂流技術的迭代,掀起撼動世界的大浪。

台灣水庫的水情: 臺灣本島

此次乾旱除了電子業可能受到影響外,臺灣農民受到的衝擊最大。 而造成此次乾旱的原因,除了1960年代以來,臺灣每年的雨天數明顯減少的氣候變化外,過度低廉的水價調整導致臺灣人把水當作理所當然的事、水管漏水導致大量水資源浪費和臺灣政府對水資源管理方式的忽視是造成水資源短缺的根源[154][155]。 此項目由「水庫水情資料」提供,每個水庫所提供資訊的週期並不相同,有些水庫每小時都會更新資訊,而有些水庫則可能一天只有一次或兩次。 台灣水庫的水情2023 對以水庫為主要水源的臺灣西部都會區而言,水庫即時水情資訊可以有效反應水庫蓄水的豐枯狀態。 但實際上是否會發生缺水,仍須評估該地區需水量與供水量間的關係,及區域水源調配等因素。 因此水庫即時水情資訊雖無法百分之百反映何時會缺水及缺多少水,但不失為一個簡易的指標。

台灣水庫的水情

國民黨於3月25日召開記者會,文傳會主委王育敏表示,政府編了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等大筆預算,卻未能解決台灣缺水問題,質疑預算的錢都花去哪了。 台灣水庫的水情2023 文傳會副主委王鴻薇則表示總統蔡英文在旱災時都沒去視察水庫,如同神隱,如此不重視水情,如何喚起全民危機意識[150]。 6月21日~25日,梅雨鋒面徘徊滯留在台灣附近,全台皆有雨勢。 中央氣象局表示,這波滯留鋒影響最顯著的時間是22、23日,主要降雨區域為西半部和東北部[140]。 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於4月19日發表解析文章[129],根據最新梅雨指標圖研判,台灣於5月底過後有機會迎來紓旱梅雨[130]。

台灣水庫的水情: 台中和苗栗4月6日起分區供水:中部迎半世紀以來最嚴峻旱象,水庫擴大清淤工程

經濟部宣布因應旱災,自4月6日起苗栗、台中開始供5停2分區供水。 本文整理過去一年台灣主要水庫每日蓄水率,讓我們能探索這一年各水庫的缺水情形。 台灣水庫的水情2023 但應屬常態性的調度,如翡翠水庫支援石門水庫的操作運轉、石門水庫支援新竹用水,而非運用於發生缺水時。 但若距離遠,如臺北翡翠支援臺中德基,或臺北翡翠支援南部曾文水庫,此是不切實際的想法,要解決南部缺水問題應從南部整體水資源分布來進行規劃才是。 位於亞熱帶季風區的臺灣,天氣及氣候深受季風影響,由於氣候及地勢,降雨狀況可分為豐水期(5 月至 10 月)、枯水期(亦即乾季,為 11 月至隔年 4 月)。 豐水期以梅雨和颱風為主要降水來源,枯水期北部、東部仍會因東北季風而有降雨,但中部、南部因受地形阻擋,降雨機會極少,若豐水期雨量不足,則容易發生旱災。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