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新興產業2023詳細介紹!(震驚真相)

Posted by Ben on March 7, 2022

未來新興產業

核心城市外圍,相對物價較低、距離員工居家15分鐘以內移動時間區域將成為辦公室新選擇。 若以人造肉和植物肉相比,其共通的優點都在於,它們都可以避開屠宰過程中有關虐待動物的疑慮,同時還能減少期間所產生的大量溫室氣體,進而減緩氣候變遷。 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與傳統養殖肉類相比,養殖肉類的排放量減少96%、能源消耗減少45%、用水量減少96%。

未來新興產業

而以色列方面,Aleph Farms、SuperMeat和Future Meat等均是該國活躍的人造肉新創公司,近期積極籌募資金以培育實驗室當中的肉類產品,其中SuperMeat已在一家餐廳完成試驗,雖然並不是公開販售,但已是人造肉發展到大眾餐桌前,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另外,還有諸如美國的Wild Type、BlueNalu和Finless Foods等新創,則是以海鮮產品的細胞培養為主,如鮭魚和黃尾魚。 投資事件當中,值得一提的是,Coinbase等加密貨幣交易所為保護自己和客戶,2021年9月參與了安全平台Forta 2,300萬美元的種子輪募資,並且宣布在該年12月收購加密安全新創公司Unbound;另外,MasterCard收購加密貨幣AML公司CipherTrace、PayPal收購加密貨幣安全公司Curv,也都是以用戶安全為前提考量。

未來新興產業: 台灣下一波新興職業,這8種人最被看好

在很多傳統產業必須大幅調整營運模式和產品類型的同時,不少新興職業也順應著大環境趨勢而誕生,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 與其擔憂裁員的厄運是否會有天降臨到自己頭上,不如先深入了解哪些產業是2021年最被看好的新興行業,掌握最新趨勢,做好應對挑戰的準備。 因此,也會帶動如Micro OLED、MiniLED、Pancake鏡片等新顯示、光學元件的採用;操作模式也會從原本搭配控制器,朝向影像辨識、或是穿戴裝置應用的方向發展,進而帶動更多影像感測元件、MEMS元件的搭載,以此透過人體數據的分析,達到自然的人機操作效果,促使不少廠商將投入相關的操作設計、分析演算法的技術與專利發展。 外在地緣政治、全球經濟前景的挑戰及內部的人才短缺等問題,使2023年對台灣產業而言是一個相對不穩定的開始,隨著通膨及景氣緊縮,成本居高不下,終端市場的回溫速度也不如預期,企業的獲利空間受到相當大的壓力。

金管會近期也公布「金融機構間資料共享指引」,說明了九項資料在經過取得客戶同意後,可以在FI間(Financial Institution)共享,進而讓金融服務能夠從單一客戶視角(Single Customer View)進行更完整的規劃。 近兩年金融科技(FinTech)領域掀起「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BNPL)的浪潮,且在2021年在疫情無接觸支付的推動下,受到極大的關注,使信用卡申辦數降至由史以來的低點。 CB Insight報告更形容,BNPL將以殺死信用卡之姿,在2022年續創巔峰。 整體來說,2022年將會是電動車產業走向競爭年代與電池技術革新的關鍵時刻,未來在萬物都要電動化的驅使下,我們還將會看到政府對電力配送的大計畫,並投入大量資金以建造基礎設施來因應複雜的電力傳輸流程。 從上述的合作案例可知,基於AI的臨床試驗,必須仰賴多數患者群體真實世界數據才可以建構試驗模型,因此,未來對於生理數值的監測將會變得更加重要,而關於各國監管機構,如美國FDA和歐盟的EMA的態度,也會決定該技術的走向與發展。

未來新興產業: 國家發展委員會

線上購物在疫情出現後愈來愈旺,但是面對老舊介面或只針對桌機設計的網頁,卻無法滿足顧客新的需求。 因此,除了透過程式設計師更新網頁、改版設計,導覽員還要從旁協助顧客,在五花八門的物件中找出他們想要的商品。 隨著機械與AI的大量應用,人與機械間的「橋梁」愈來愈重要,也就是人機協同師。

未來新興產業

根據 Chainalysis數據,2021涉及加密貨幣相關非法活動金額高達14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以詐騙為大宗,其次為盜竊。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報告,全球已有約86%央行正積極探索數位貨幣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除了與遊戲、社群軟體合作打造虛擬配件外,也有更多奢侈精品業者熱衷推出紀念性的NFT產品。

未來新興產業: 工作內容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 TrendForce 針對 2023 年科技產業發展,整理十大科技產業脈動,精彩內容請見下方。 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執行董事李治平則認為,現在已不再是新創瘋狂砸錢搶市場時代,而是專注營運、管理的時代。 李治平強調,疫後世界也許迎來的不再是一波的榮景,而是促使企業回歸到營運管理的本質,如何用更少的資金、創造更穩定的收益及現金流,達到企業永續經營的願景。 劉克振表示,為迎接工業物聯網全面智慧化,所有工業 AI 的場景皆須由終端邊緣設備助力方能實現,研華特提出 AIoT+Edge Computing 的主要趨勢,並將雲、端與人工智慧形成密不可分的三位一體,以在各行業中發展各式複雜多樣的組合。 其中,中國聯通、中國交建、南方航空、寶鋼股份、海康威視等多家央企正計劃將孵化或併購重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分拆上市。 投資者將投資於他們認為金融服務之司法管轄方面較不發達之地區,主要在非洲,東南亞,拉丁美洲和中東等地區進行交易。

TrendForce預估2022到2026年SiC、GaN功率元件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將分別達到35%與61%。 而當電動汽車對於快速補能以及更為優越的動力性能需求愈加迫切之後,預計2023年將有更多車企提前將SiC技術引入主逆變器,其中高可靠性、高性能、低成本SiC MOSFET作為競逐關鍵點。 未來新興產業 GaN於低功率消費電子應用則已進入紅海市場,三星在2022年推出了首款45W GaN快速充電器,再度提振了市場熱情。

未來新興產業: 相關熱門文章推薦

歷經2021年5月疫情升溫,兩次大停電、臺灣申請加入CPTPP、半導體晶片短缺及原物料供需失衡等重大事件,對企業來說如洗三溫暖。 即便如此,由於2020年基期相對低,以及半導體晶片及設備等出口強勁帶動下,Deloitte亞太區研究團隊預測2021年臺灣經濟成長率6.2%,2022年經濟成長率則預估可達3.4%。 2021年8月,數位支付系統提供商Square Inc.宣布收購澳洲BNPL新創Afterpay;同年,瑞典BNPL估值破300億美元的獨角獸Klarna收購金融科技平台PriceUnner;使BNPL在2021年獲得了創紀錄的資金和交易金額,該行業預計將增長10-15倍,至2025年達到每年1兆美元的總收入。 據報導,固態電池的技術仍不成熟,平均製造成本更是液態鋰電池的8倍,短期內無法普及,但日本車廠豐田(Toyota)已計畫在2025年,推出搭載固態電池的汽車;比爾蓋茲(Bill Gates)投資的新創QuantumScape,也計畫在2024年量產,未來電池進化將指日可期。 繼日本豐田汽車(TOYOTA)宣布,2030年將在電動車全球銷量達到350萬輛之後,德國福斯集團(Volkswagen)也喊出未來五年計畫,希望投資於電動車與數位化的總額增漲至890億歐元,超越整體資本支出預算的一半。

未來新興產業

乘著這股火熱的投資趨勢,2022年初CB Insights報告指出,遠距醫療領域當中的「遠距病人監測」(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RPM)在大流行之後最具可看性。 主要是因為許多國家醫院量能受確診人數陡增影響,已不堪負荷,RPM技術正巧在此時獲得最佳的應用場景,蔚為風潮(如下圖)。 未來新興產業 「遠距醫療」(telehealth)早在疫情前就有許多應用發展,但當時談論的方向大多著重於偏鄉照護、高齡長照等方面,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實體醫療服務總是最能被信賴。

未來新興產業: 智慧車輛帶動車用電子 打造臺灣下個兆元產業

因此,日本BNPL廠商恩沛科技將臺灣作為出海第一站,推出「AFTEE先享後付」服務,目前AFTEE已在台灣合作企業達2,200家、會員數達50萬,大型電商如PChome24h購物、商店街、東森購物、KLOOK、開店平台如91App、Cyberbiz等,更預期2022年會員數量將有望翻倍成長。 而BNPL公司則透過向用戶收取的滯納金及合作商家抽成的費用來維持營運。 另外,根據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數據,飛機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全球總量4%,為了力拚節能減碳,電動飛機也成了電池革新的主要目標之一。

未來新興產業

業者應持續加強在供應鏈上的投資,打造彈性且透明化的供應鏈系統以防範疫情的再次升溫。 然而,在這波嚴格的用戶隱私立法監督之下,對過去依附在科技巨頭蒐集數據的廣告業者極為不利。 未來新興產業 有外媒指出,光蘋果的隱私政策就恐讓2022年廣告業者收入損失100億美元;若再加上Google甫提出的隱私沙盒策略,在目前全球高達85%智慧型手機用戶都是Android作業系統的情況下,廣告業者的生存空間將大受限制。 隨者新興科技發展,科技、媒體與電信產業帶動產業龐大的商業契機,透過前瞻性的思維整合跨領域的專業服務,協助企業在創新變動的環境中,取得優勢。

未來新興產業: 轉型開拓新商機: 4 個加速中小型企業成長的新趨勢

美國每年有30萬人死於肥胖相關疾病,在家工作成為主流後,如何不出門還能維持身體健康,就成為關鍵。 去中心化金融DeFi已是區塊鍊世界熱們議題,目前已有超過1500億美金存入各種去中心化金融協定,市場更有超過16,000種加密電子貨幣交易。 未來新興產業2023 Deloitte泛指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Limited(簡稱“DTTL”),以及其一家或多家全球會員所網絡及其相關實體(統稱為“Deloitte組織”)。 DTTL(也稱為“Deloitte 全球”)每一個會員所及其相關實體均為具有獨立法律地位之個別法律實體,彼此之間不對第三方承擔義務或約束。 DTTL每一個會員所及其相關實體僅對其自身的作為和疏失負責,而不對其他的作為承擔責任。

未來新興產業

研華 AIoT 智能共創園區八大主題中,首先智慧工廠聚焦製造業轉型工業 5.0,以精實製造與智慧工廠為基礎,助力台灣製造業升級,再來是智慧設備是以人工智慧技術在台灣製造業升級中的關鍵地位,進階打造高效、高精準的 AI 數位工廠。 此外,今年以來,大陸央企併購事件約104項,涉及新一代訊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下一步,央企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和併購重組將提速,尤其是資本市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併購重組力度將加大」。 此外,近日,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國調基金)二期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募集規模人民幣315億元,主要出資股東中國誠通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2季,國調基金累計投資項目近200個,累計交割金額近人民幣1,500億元,其中,60%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 ESG漸漸地成為企業決策的優先考量,投資人對於能解決ESG問題的金融科技公司越來越有興趣,其中包含專注於氣候變遷、脫碳(decarbonization)和循環經濟的公司。 會有更多創新金融服務的商業模式的出現,資料共享(Sharing Data)將成為相當重要的議題,如何在確保個人資料保護、資訊安全控管的前提下共享數據、進行身分驗證,這些都是必須關注的監理議題。

未來新興產業: 新興職業3 : 遊戲工程師

根據CB Insights「遠距醫療投資暨行業趨勢報告」中顯示,全球遠距醫療投資連續四季破歷史新高,2021年第二季投資更創顛峰,達50億美元、年增169%。 在該季共163筆交易中,前5名交易總額就達16億美元,占第二季投資總比30%,其中包含募得5.4億美元而躍升獨角獸的體重管理應用程式noom,使全球在遠距醫療方面,已有27家獨角獸公司,總估值達550億美元。 2023年智慧手錶將是繼大型顯示器後,Micro LED下一個導入量產的應用,而高單價的運動手錶為出發點,未來則將以Micro LED搭配可撓背板為設計主軸。 在微型顯示器的穿透式AR智慧眼鏡應用方面,雖然極小尺寸(5um以下)的Micro LED勢必得優先克服全彩化方案與紅光晶片外部量子效率等棘手挑戰,但在LED整體行業奠定的深厚技術基礎下,有機會加速Micro LED微型顯示器的發展。

IPO機會的缺乏讓許多獨角獸舉步維艱面臨巨大壓力,尤其是已經計劃出場的獨角獸,未來幾個季度也可能會有一些獨角獸死亡。 民眾需要群體生活,喜歡從互動過程中交流資訊,推動社群媒體需求持續上升。 除了常見的Facebook、Instagram或Twitter等網站,影音串流產業、遊戲產業也都可以納入社群媒體。 這類公司藉由訂閱服務、加值消費或廣告創造收入,正逐漸取代傳統媒體的地位。 不論是大型電商平台,或是商家自己在網站上販賣產品及服務,只要有錢的流動,就得依靠電子支付。 除此,電子支付公司也相繼推出電子錢包應用程式,一次滿足線上及線下購物、投資、存款等各類服務。

未來新興產業: 趨勢五:開放銀行將開啟後數位金融時代的新戰場

大陸正加大力道布局新一代移動通訊(5G)、人工智慧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務院國資委正積極部署央企產業「煥新行動」和「未來產業啟航行動」,也將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支持央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預料近期推出。 從最早的ebay、雅虎奇摩拍賣一路到現在的亞馬遜、蝦皮等公司,消費者對電子商務的依賴度越來越高。 過去臺灣汽車零組件出口偏重歐美國家,為了分散外銷市場與迴避貿易風險,建議臺廠在兼顧最大客戶北美市場外,也應盡早布局像是印度、東協等新興國家市場。 謝騄璘指出,隨著新冠肺炎的疫苗逐漸普及與各國經濟復甦,全球2021年汽車銷量預估將成長11.5%,回升至8,500萬輛的水平。

  • 目前就法規監管層面而言,新加坡及以色列是各國政府當中對人造肉最友善的國家,為該領域新創提供絕佳的發展條件。
  • 元宇宙概念崛起,NFT、虛擬貨幣、數位資產等將可能在未來十年會與實體資產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仍須小心金融犯罪多種變化。
  • 疫情推升數位轉型商機,半導體需求大起,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研究副總監彭茂榮指出,「在強大需求推升下,臺灣半導體產業緊緊抓住了這波商機,有許多優異表現,包括:推出領先全球的5G系統單晶片、導入全球最先進的5奈米製程、提供異質整合的晶片封裝服務等。」挾強大競爭力,臺灣半導體供應鏈接單爆發,產能利用率滿載,市場仍供不應求。
  • 體適能培訓師除了要提供每日、每週、每月的課程與諮詢外,還要能協助維持工作者日常飲食的健康與均衡,才能保持最佳狀態。
  • 報告指出,新冠疫情在2020年初出現之前,全美大概只有5%的公司實施在家工作制。

最後,期待透過10大趨勢的整理,給每天幾乎淹沒於海量資訊的您,有明確且清晰的索引,幫助掌握最新的產業動向。 未來新興產業 除此之外,電商蝦皮也開始廣設門市、推出「店到店」服務;Momo購物近年更擴大投資物流中心,增設23座衛星倉儲;PChome則為解決一例一休之下,黑貓宅急便假日停送等問題,亦於2019年底自建網家速配,以維持24小時內配送的承諾。 從所有的觀測已知,氣候變化對地球上生物生存的壓力已經到達兵臨城下的地步,全人類正籠罩在一股危及生命的熱浪之中,如果說疫情肆虐帶來了AI醫療試驗的春天,那麼全球淨零減碳的承諾更將迎來「氣候科技」(Climate Tech)的璀璨。 再加上這兩年,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醫藥人員為了應付該項挑戰,中斷了約80%與Covid-19完全無關的臨床試驗,這是一項代價極高的價值選擇。 每一種藥物從研究、開發到上市平均要花10年以上的時間,且總花費均額高達26億美元,期間內還有多項困難等著開發人員克服,事實上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特別是人體測試方面,往往要找到符合標準並有意願參與的患者已是不容易,再到完成臨床試驗更是一項艱鉅的門檻。

未來新興產業: 醫療科技產業

本次發佈《台灣新創趨勢調查與展望》報告採用量化統計數據搭配質化專家觀點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台灣投資領域之投資觀點、創業生態系觀點及創新產業演變趨勢,除了保存現金渡過熊市時期外,在大環境多變的局勢下,如何觀察賽道發展藍圖以把握商機線索,提前佈局並展望未來。 未來新興產業2023 「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著手創造它。」美國前總統林肯這句話鼓舞了當時飽受內戰所苦的美國,更是一語道破每個世代中,產業與科技的進展。 回頭觀察過去幾年生活的轉變,不禁讓人思考未來將會發展成什麼樣子,而對於追求報酬的投資人來說,也希望從產業轉型的過程中,趁早參與往後十年的尖牙股。 國泰投顧建議,不妨留意電子商務、電子支付、雲端軟體及社群媒體等四大新興產業的長線潛力。 蕭瑞聖指出,後疫時代汽車零組件產業有三大發展趨勢,首先是價值鏈改變,供應鏈重組,數10年來市場奉行的全球化供應鏈布局受到挑戰,未來供應鏈區域化、本土化將更受重視,技術精進推動生產自動化、智慧化,勞動密集轉為技術密集,製程從長鏈變短鏈。 而晶片嚴重缺貨的狀況,也讓各國的半導體產業政策大轉彎,從全球化分工走向保護主義。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