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塑包裝2023詳盡懶人包!內含減塑包裝絕密資料

Posted by Eric on January 22, 2021

減塑包裝

而全球海洋緊緊相連,臺灣也應投入環境責任,因此在 2021 年臺灣團隊開啟在地專案,推動海保署擴大設立海洋保護區。 其實,臺灣政府早在 2018 年計劃「2030 年禁用一次性塑膠」,但至今 3 年過去,仍沒有明確的實行路徑和輔導規劃,在疫情衝擊下更是大開倒車。 除此之外,AVANI Eco的產品還有用玉米、大豆和葵花籽製成的雨衣;PLA(聚乳酸)系列產品,有可耐熱85度的刀叉及湯匙、承裝冷食的杯碗及吸管;FSC認證且以玉米澱粉作為內襯的紙碗,耐熱可達80度;運用甘蔗渣製成可耐油、微波及冷凍的餐盒。 根據研究,全臺超市、量販店中,光是蔬果、魚蛋肉類等 10 個品項之一次性塑膠包裝使用量一年至少 36 億個。 國際學術期刊 Science 中的海洋塑膠研究更指出,零售業再不改變,估計 2040 年全球將增加三倍的塑膠垃圾流入大海。 可是,綠色和平認為,將塑膠包裝替換材質或輕量化,實際總用量並沒減少。

  • 其近鄰葡萄牙也已修訂法規,所有在消費市場的包裝材質,在 2030 年以前必須有 30% 比率為可重複使用。
  • 減塑議題的發展,在台灣已醞釀多年,一直到2015年一段流傳於國際間的「從海龜氣管拔出吸管」影像,使得更多人開始關心相關訊息。
  • 然而近來發現全球「重複使用和重複填裝」(reuse and refill)的商業模式進展緩慢,現階段特別需要透過制定政策法規,加速與擴大產業轉型規模,促使消費者輕鬆落實減塑生活。
  • Unpackaged.U商店以販售無包裝的食品為主,包括米、豆、零食、乾糧、調味料與各式果乾,也有洗髮精等日常生活用品。
  • 環保署2018年曾提出一次性塑膠用品限用時程表,逐年限制吸管、塑膠袋、免洗餐具與一次性飲料杯,並訂下目標2025年要全面限用、2030年全面禁用。
  • 未來將有更多機會在不同環節邀請社員,一起以回收的行動參與,進而達到塑膠減量的成果。

統一超商所有營運據點均使用自來水,除現調飲品用水外,整體用水量以門市清潔為最大宗。 未來門市將規畫實施RO逆滲透餘水再利用,將RO逆滲透過濾過程中浪費的餘水從排水管線取出、接回水塔,可作為簡易水龍頭洗滌、大樓清潔及浴廁沖洗用,未來我們將持續追蹤用水量的變化,以作為未來目標設定與用水管理的參考依據。 立法委員蔡壁如也指出,塑膠包裝應入法管制,疫情不該是塑膠用好用滿的藉口,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 21 條,環保署可針對不利環境的一次性塑膠包裝,擬訂減量目標與長中短期的禁用以及減量對策。 同時,生產、焚化塑膠也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已提案於「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訂下長期限塑目標,分年分階段減用塑膠。 蔡壁如認為,短期可以從超市、量販通路開始試行蔬果裸賣,逐步減少塑膠包裝體積或層數,就能同時達到減塑與減碳效益。

減塑包裝: ⦁ 全家便利商店

因此綠色和平自 2021 年起,致力於集結各方力量,推動政府將「2050 淨零碳排」目標,以及能帶動減碳動能的「有效碳定價」納入《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討論,為未來減碳義務落下穩定基石。 目前這些進展都在草案預告階段,綠色和平會持續跟進,推動從中央到地方修訂更積極的減量目標,以 2025 年減量 50%,才能達成2030年全面禁用的願景。 世界上已經有超過60個國家紛紛宣布禁用塑膠袋,尤其是非洲、東南亞等國家。 像是肯亞制定世界上最嚴格的塑膠袋禁令,違者可處以新台幣約110萬的罰金或是判刑4年,雖然成效顯著,但肯亞國內也有商家叫苦連天,因為可重複使用的袋子比塑膠袋成本高6倍,然而若是小商家不自行吸收成本,就會失去顧客。 以肯亞的例子而言,禁令確實帶來減塑的效果,但在民眾實際的生活裡也造成生計的威脅,因此世界各地的發明家正致力於尋找既不傷害環境又能量產的包裝材料。

減塑包裝

長期而言,統一超商應規劃以重複使用為原則的創新替代方案,以減量為優先,淘汰不可回收及難以回收的塑膠包裝;增加無包裝的商品、改為可重複使用之包裝;設定完整機制為營運範圍內的塑膠包裝負起全責,負責塑膠垃圾的收回、回收再利用以及妥善的終端處理。 統一超商於 2021 年公開宣布將逐年減少 10% 一次性塑膠用量,預計在 2023 年將一次性塑膠用量占比降低於 20%、2050 年淘汰不可回收塑膠;家樂福預計於 2025 年前有 31 個循環包裝的銷售方式以及 15 間門市有回收站點。 綠色和平除了會持續追蹤以上承諾落實進度,也會持續推動各零售通路企業增加無包裝或可重複使用包裝的商品,提供消費者更多無塑選擇。 綠色和平已與全聯、家樂福和 7-Eleven 等超商、超市業者持續對話超過兩年,並與臺中市府以及在地飲料店家合作,推廣循環杯試辦計畫,進而推動環保署將循環杯目標入法。 綠色和平鼓勵臺灣的零售業龍頭,應盡快發展出適合臺灣的循環經濟模式,唯有重複使用、從源頭減塑,才能實踐我們的環境和氣候迫切需要的低碳和零廢物經濟。

減塑包裝: NO.6 重複使用包材

他舉例,配客嘉目前僅提供兩個尺寸的循環包材,因此僅有一些商品可供消費者在下單時可以選擇使用循環包材,這就牽涉網站的後台設計變更。 台塑購物網董事長藍偉成解釋,若消費者選擇使用循環包材,成功歸還之後將提供購物金回饋,形成一大誘因。 而劉瑞祥補充,配送生鮮蔬果的「直接跟農夫買」,由於貨品特性,消費者可以在物流士送達後直接將內容取出、返還包裝,進而增加回收比率。 漸漸增加網購包裝垃圾已增加廢棄物處理的壓力,環保署已要求網購業者必須在2022年底達到10%的出貨使用循環包材的目標。 為此,環保署先於2020年10月就推出「網購包裝循環減量計畫」,當時有momo、pchome、台塑購物網與「直接跟農夫買」四家業者自主參與。 彭博資訊報導,歐盟執委會去年11月提出全面性的包裝規定,要求在歐盟成員國銷售產品的企業,所用的包裝要易於重複使用、回收、甚至做成堆肥。

減塑包裝

速食與餐飲龍頭包括星巴克、肯德基和麥當勞,陸續都宣佈將淘汰吸管。 雖然星巴克認知到塑膠污染的問題,以及從企業來減少塑膠製品是很好的方向。 但星巴克改用的寶寶杯,只是用另一件拋棄式塑膠來取代吸管,對減少全球龐大的塑膠廢棄物,是遠遠不夠的。 在服飾品牌方面,愛迪達兩年前開始與國際海洋環境保護組織Parley for the Oceans合作,用俗稱「幽靈漁網」的廢棄漁網和海洋垃圾製成慢跑鞋。 2021年,愛迪達更宣佈在2024年於零售店、倉庫、物流中心等全面停用原生塑膠,也提升再生聚酯纖維的比例。

減塑包裝: 綠色和平呼籲臺灣零售業者跟上國際腳步、儘速承諾

綠色和平從 2019 年開始針對臺灣零售通路業推動減塑工作,至今辦理多場邀集產官學研互相交流的減塑以及循環模式論壇,每一場皆有邀請關鍵零售通路,全聯福利中心也多次有代表出席,卻遲遲不見落實,更在最新發布的減塑評比呈現吊車尾,因此綠色和平針對全聯展開加強溝通。 此外,自 2020 年展開的「珊瑚白化監測計畫」,共召集超過 120 位潛水員參與,也在 2021 年春天暫告段落,共集結近 100 觀測珊瑚礁健康狀態的照片,有助於了解珊瑚與海洋環境的現況,隨後更製作成影片向大眾推廣,提高公眾對海洋和氣候的關注。 此外,有 4 家響應珊瑚監測行動的潛水業者也表示:願意持續為綠色和平推廣,也會將這行動納入潛水課程,藉此向潛水學員強調保護環境的重要。

臺灣一次限制四種品項的遠大目標算是相對積極;不過,也有像萬那杜迅雷不及掩耳,今年七月就直接禁用塑膠袋、吸管和保麗龍外帶餐盒。 最嚴格的是肯亞,任何製造、攜帶和使用塑膠袋的人或店家,最重會被罰約當新臺幣100萬元的罰款,還要面對牢獄之災。 最早在 2020 年底全國餐飲業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大城市禁用一次性塑膠袋、餐飲內用禁用免洗塑膠餐具,在 2025 年底前逐步擴大禁令到城市以外的地區、減少外賣免洗餐具使用量 30%、禁用網購用的塑膠包裝、以及旅宿業的一次性用品。 Christina賢齡也認為,無論是企業或消費者,都決定這個世界是否可以更美好,在永續的拼圖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塊,而這些改變與行動,現在就可以開始。

減塑包裝: 綠色和平集中火力推動全聯減塑,超市龍頭應負起環境責任

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後,台灣的網購垃圾已比2019年成長了約40%,在2021年本土疫情席捲的狀況下,預估數字只會上升不會下降。 歐盟環境專員辛克維丘斯說,公眾輿論也有助於此,而且在某地有效的解決方法,可成為其他國家的公民施壓當地政府的素材。 一些歐盟成員國已走在前頭,例如法國對蔬果和速食店使用塑膠包裝禁令在今年上路。 但歐盟的立法是針對包裝整體,而非只聚焦於塑膠,這別具意義,也反映歐盟盼透過「綠色外交」來影響全球環境政策。 社員的環境意識是合作社、也是社會的重要資產,許多社員及有意加入合作社的朋友們對環境保護有更多的期待,此次透過較長的篇幅進行說明。 合作社的營運模式有別於一般通路,因此即使是減塑,也有機會走出屬於合作社獨有的減塑之路。

減塑包裝

報告指出,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做到公開塑膠總用量,光是五間超商超市與量販業者自主回覆的塑膠用量,去年就達22.6億件一次性塑膠用品! 綠色和平曾於2019年調查全臺零售通路的塑膠包裝使用情形,在今年一月再次訪查零售通路全臺門市,包括大潤發、好市多、全聯、美廉社、家樂福、頂好與愛買,共67家門市,發現通路整體塑膠包裝使用比例由86.4%成長到90.4%,塑膠使用量不減反增。 其中,美廉社兩年都是100%,全聯與頂好的塑膠包裝使用比例也超過九成,增長近7% 。 綠色和平統計,每年十大類產品就可製造至少18億件、約1.5萬噸塑膠垃圾,可塞滿約4443輛垃圾車。

減塑包裝: 購物選擇也是一種減塑方法|PackAge+配客嘉循環包裝系統

儘管環保署宣示於2030年全面禁用「四類一次性塑膠用品」、國家發展委員會亦於今年3月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但作為大宗塑膠使用者的超市通路,其減量目標仍不明確,應可透過科學化計算與評估各種減量策略,制定最適合的包裝減量規劃,達到兼顧環境與商業的雙贏局面。 「少用塑膠」是多數人力行環境保護的起點,事實上,更有一群數量可觀的消費者致力減塑、無塑生活,希望透過消費行為讓企業投入減塑。 然而,依據我們和綠色和平的共同研究發現,來自全臺超市通路的10類商品,每年仍產生約18億700萬件、1.5萬公噸的塑膠垃圾,與日漸高漲的減塑消費背道而馳。 而需要從企業銷售並推波助瀾的一次性「便利」文化中徹底改變,優先推廣再利用、減少浪費的物流系統。

減塑包裝

到了傳統市場,店家也是主動用輕質塑膠袋將顧客需要的蔬果迅速打包起來,再交到顧客手上。 忙裡偷閒的 Tea time,許多人喜歡選擇外帶一杯茶飲或咖啡,短暫休息後再往下個進度邁進。 為減輕青年租屋負擔,新北市政府推動全國首創「青年租金補貼」,針對18歲以上未滿40歲之單身及婚育青年朋友,提供3,500至6,000元不等的分級租金補貼,使青年有多元居住選擇。 這些連鎖零售企業的總體表現,依序分別為家樂福、7-11、全家、愛買、大潤發、全聯、好市多與美廉社,除了前述3間有40分以上的成績外,其餘5間分數為21分到11分不等,差異甚大。 當前,開發「低碳包裝」的主流思路是尋找以紙為代表的塑膠替代包裝,而如何優化塑膠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則成為另一種值得重視的解決方案。

減塑包裝: 使用環保餐具

邀請公眾加入連署,要求統一超商盡快減塑,累積近 20,000 人寄信給統一超商。 6 月和 10 減塑包裝2023 月發起兩次塑膠攻擊 (Plastics Attack) 活動,共約 500 位民眾一起參與,也讓超市聽到消費者期盼減塑的心聲。 除了因為年銷售量高,蔬果的包材重量通常也較重、較多,且相較其他產品消費者對於蔬果裸賣的接受度更高。 評分標準分為「減塑政策」、「減量行動」、「倡議與創新」及「資訊透明」四大類,其中唯獨在「減塑政策」,全數還落於「表現差勁」,顯示八家企業回應「包裝減塑」提出的作法與承諾仍舊不足。

減塑包裝

統一超商宣布建立自家的循環杯、還杯機、租借杯系統 減塑包裝 app,預計將大規模於 500 間門市提供循環杯的服務,邁向循環經濟。 同時,統一集團在臺灣運營的星巴克亦加入循環杯行列,預計在 減塑包裝 2022 年底前,於臺灣 50 家星巴克提供循環杯服務,並在其中 減塑包裝2023 21 間設置還杯機。 發布第三次「臺灣零售通路企業減塑評比報告」,企業逐漸掌握塑膠使用量,並陸續推行裸賣、重複填裝、循環杯等減塑措施。 首次發布 「臺灣零售通路企業減塑評比報告」,九家零售企業中,沒有一家合格。

減塑包裝: 環境部升格責任更重大 綠色和平提三大淨零工作讓臺灣邁向世界

透過制定具有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為各國設立減塑框架(製造量和消耗量),很有機會展開重複使用的新紀元,邁向無塑未來。 陳世偉表示,環保局特地製作桃園市低碳環保祭祀指引,5大訴求包括減少供品包裝、減少焚香、多用在地蔬果、多元代金、紙錢集中,讓全市各級機關依循辦理,希望在誠心普度之際,也能展現推動淨零政策決心。 環團表示,這些措施固有令人期待之處,但面對失控的塑膠汙染,仍需要升格後的環境部拿出面對問題的決心。 民間團體提醒新上任的薛富盛部長,減塑減廢尚有以下迫切議題,期待薛部長拿出決心與魄力,加速推動落實。 減塑包裝 環保署2018年曾提出一次性塑膠用品限用時程表,逐年限制吸管、塑膠袋、免洗餐具與一次性飲料杯,並訂下目標2025年要全面限用、2030年全面禁用。

減塑包裝

結合無包裝商店、友善環境的低塑選物、咖啡店及展演空間,三時還販售在地茶葉和公平交易咖啡豆的飲品,也會不定期舉辦環保講座、蜂蠟布工作坊,拉近民眾與環保議題的距離,成為激盪新想法的實驗空間。 相較於亞洲、非洲國家的積極減塑,在北美,大部分的規範只落在城市或州(像加州)等級。 紐約市在2015年通過禁用外帶保麗龍餐盒,未料被業者反將一軍,2017年在紐約市衛生局裁定保麗龍不可能具有經濟回收的價值,才重新規範所有店家不得提供保麗龍餐盒。 今年九月,加州簽署了限用吸管的「AB 減塑包裝 1884」法案,明年起餐廳不得主動提供吸管。

減塑包裝: 《明日大嶼民意調查2023》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香港辦公室

面對塑膠餐具的使用量上升,受到新冠肺炎影響,民眾以外帶為主,環保署將持續推動一次性塑膠產品源頭減量,除了提供誘因外,教育宣導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對此,世新大學知識經濟發展研究院科技及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鍾岳勳認為,透過教育宣導,讓消費者願意配合,生產者就能放心的從源頭去改良,而政府也可以透過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生產者,2030年的禁塑政策落實指日可待。 對政府而言,要實踐減塑,常用的政策工具包括法律規範(禁令)、經濟手段(對生產者、對銷售方,對消費者課稅或收費),與綜合兩者(例如禁止薄塑膠袋、同時對厚塑膠袋收費)。 另外,也有部分政府採取與企業協商的作法,由企業帶頭減塑,而不是由政府下令禁止。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指出,超市通路高達9成生鮮商品使用一次性塑膠包裝[註2]、用完就丟,超市每年銷售上億件蔬果就同時製造上億件垃圾,需要政策介入及通路業者投入改善;若政策規範或超市自主改為裸賣,對於減少臺灣整體垃圾量與碳排放都有正面效果。 評比針對四大範疇做評分,分別為減塑政策、減量行動、倡議與創新、資訊透明。 本報告由綠色和平評析臺灣主要零售通路企業在塑膠包裝使用以及減塑行動的表現。 依據八大零售通路企業(超市、超商、量販店)所提供之資料,以及透過公開可取得之資料(包含官方網站、年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或是媒體資料),依據減塑政策、減量行動、倡議與創新、資訊透明四個範疇,進行環保減塑評比。 【2022 年 2 月 14 日臺北】每年生產超過 1200 億個塑膠瓶的可口可樂公司,已經連續第四年被全球多個環保組織發起的「Break Free From Plastic」(擺脫塑縛) 評為全球最嚴重的塑膠污染者。

減塑包裝: 通路業NO.1 統一超商

德國在 2020 年 11 月正式通過歐盟的一次性塑膠指令,自 2021 年 7 月起消費者將不會在市場上看到歐盟所限制的多種一次性塑膠製品在市面上銷售,包括一次性塑膠餐具、餐盤、攪拌棒、棉花棒、以及保麗龍製的外帶飲料杯和各式食物容器。 您可以考慮購買或自己動手做一些輕量、棉麻製、可重複使用的網眼袋,用網眼袋取代塑膠袋。 更好的是訂購本地直送的農作物,除了更新鮮美味、減少碳足跡外,這些在地農家也比超市更少使用塑膠包裝。 與其擔心蔬果沒分裝的衛生問題,更該關注的是蔬果送到市場前的栽種方式和運送過程。

  • 由綠色和平主辦,循環台灣基金會協助議程規劃的「打破零售限制,共創減塑循環」論壇,邀集學界與業界專家,系統性地說明全球面臨的塑膠危機,及其為企業帶來的風險與趨勢,並經由循環經濟產業鏈上的各環節業者,分享其成功模式及具體可行的辦法。
  • 我們愛大自然、在意環境、擁抱毛小孩、也關注野生動物與環境教育,沒有例外,也沒有局外人,我們都是一樣的。
  • 您即將進入非麥當勞總部所管理之品牌全球網域之其他網域 (如:品牌客服信箱、社群平台或其他網域),該網域規範可能與全球網域有所不同,請務必參閱該網域官方規範。
  • 幾個月前,一篇以香蕉葉做為食品外包裝的貼文讓減塑行動在社群中燃起了火花,照片是一張來自泰國清邁超市(Rimping Supermarket)的陳列圖片。
  • 南半球國家對於重複使用模式並不陌生,透過政策加速施行這類系統,同時強制減少塑膠生產量和使用量。
  • 在替代塑膠的各類包材中,紙包裝憑藉輕量、低碳、可循環的先天優勢,成為最受青睞的選項。
  • 聯合國 2018 年發布的報告指出,人類從 50 年代使用塑膠至今,每年製造 90 億噸塑膠,卻有超過90%的塑膠都沒有被回收。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