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議題2023必看介紹!(小編推薦)

Posted by Tim on July 3, 2021

碳排放議題

台灣在2015年足球盃後,利用寶特瓶回收製成的機能性衣服,外銷到全世界的知名品牌,台灣是重要供應鏈的其中一環,也知道如何跟上國際的趨勢及潮流。 台灣用電大戶會積極建置及推動再生能源,和購買綠電憑證來因應未來趨勢,若短時間內爭奪再生能源,不僅會對中小產業產生排擠效益,也會大幅提高再生能源的建置成本。 歐萊德董事長葛望平表示,洗髮精作為被多次使用的消費性商品,使用過程也會產生碳排放,所以公司團隊從製造運送,直到消費端的使用,全面盤查碳足跡,去除不必要的化學用料,消費者在清潔時就能減少用水與耗能。 他強調,各行各業都應以碳盤查做為零碳的起點,真正落實企業的社會責任。

碳排放議題

在聚氯乙烯(PVC)中用作增塑劑的雙酚 A(BPA)和某些鄰苯二甲酸鹽等物質對人類健康和環境有不利影響。 長期接觸塑膠以及其中添加物的潛在後果,以及它對整體生態性的影響,仍存在不確定的風險。 目前全球的塑料生產佔全球石油消耗量 6%,相當於全球航空業的石油消耗量。

碳排放議題: 中國綠色能源

定期出版家族企業相關議題、趨勢及時事等,協助讀者(尤其是家族企業的成員)能夠思考這些重大議題的影響,並盡早規劃準備。 IPCC 2018 年報告說,到 2030 年全球排放量必須減少 45%,到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這樣才有 50% 的機會在本世紀將氣溫上升控制在 1.5°C 以內。 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平均氣溫持續上升,科學家認為這主要是由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 根據《巴黎協議》,各國自主確定並提交的國家氣候承諾,作為制定近期延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國際行動綱領的基礎。 這是聯合國召集的全球最高級別氣候大會,討論、協調氣候變化對策,確立框架,明確目標、路徑和各國的承諾。 狄佳瑩指出,碳邊境稅將對於廠商出口競爭力的產生直接衝擊,直接出口產品至歐盟的製造商短期內就會受到立即影響,CBAM新法規實施後,台灣廠商必須申報營運範疇的碳排量,造成碳專業事務需求增加,除了營運成本增加,還要支付進口商轉嫁的碳成本,產品成本也會隨之上升。

回到國內,目前台灣部分大學正在如火如茶的進行大學永續轉型的宣示與規劃。 無論這些大學的核心動機是為了減緩全球暖化,還是增加自身在國際大學排名的能見度,地理學作為一個密切關注永續議題的學科絕對能在減碳的過程作出一定的貢獻。 首先,文中以英國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為例,說明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如何與地理學研究及教學產生密切關聯的。 透過調查及盤點可能的溫室氣體排放源,杜倫大學地理系一共找出三個主要的碳排來源,分別是:校園內教學設施用電所帶來的能源排放、師生研究活動所帶來的航空旅行排放、及學生進行跨國地理實查的航空旅行排放。

碳排放議題: 零碳趨勢 台灣產業的生存戰

家族企業推動減碳,不僅是回應政府法規、投資人或客戶的要求,也是為了避免讓後代子孫生活的環境更加嚴苛,家族企業在接班布局及企業長期營運策略中應盡早導入碳管理,方能完善接班藍圖。 相較起一般企業在短期績效上的追逐,家族企業對於碳管理更能夠以綜觀全局的策略穩扎穩打,逐步落實導入。 碳的議題項目眾多且彼此牽連,一般而言,家族企業在規劃如何管理企業碳排時,短期可從一開始的碳盤查了解自身碳排放量,並透過外部機構對數據進行查驗證、確保數據可信度。 掌握自身碳排量之後,以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cience-Based Target)方法設定可回應全球減碳的進程,甚至達到企業排碳量與固碳量相等的淨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s)。 後續乃至以企業自身的減碳量申請減碳額度抵換、買賣碳權、計算產品碳足跡以了解自家產品生命週期(Life cycle)中所排放的碳量等,均可納入家族企業的未來短中長期發展規劃。 全球金融業在《格拉斯哥氣候峰會》COP26上承諾,將把碳排放納入決策考量,表明碳排放將從金融決策的邊緣選項升級為基本選項。

  • 同年 11 月更發布《雙重標準》(Double Standard)報告,直指投資海外燃煤發電將對當地人民帶來嚴重健康風險,甚至可能導致 47,000 至 151,000 人過早死亡。
  • 也許你會覺得碳匯、DAC技術、CCUS技術可以一舉多得,只要大力發展這些技術,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就無須節能減排。
  • 不只越來越多硬體、服務導入AI運算、流程機器人(RPA)等引發產業創新,過去未曾想像的產業應用也接連開發。
  • 為了推動能源轉型、加速發展再生能源,2021 年 3 月 24 日韓國國會通過修正「電氣法」,讓一般用戶也能向再生能源供應商購買綠電、簽署購電協議(Power Purchase Agreement,PPA)。
  • 此外,極端氣候災害頻生,5 月南部沿海暴雨、7 月極端高溫、珊瑚白化,有些事件可以歸因於氣候變遷,有些成因則與時有所聞的「聖嬰現象」有關。
  • 政府與企業發布淨零發展藍圖的同時,應該制定一系列可量化、有科學根據且具備前瞻性的策略,妥善規劃短、中、長期行動目標,執行時也必須因應時空變遷,隨時優化調整,以終為始,一步步邁向永續發展。

目前各國皆積極開發去除二氧化碳的技術,但其成本高、耗能高、風險高,且大範圍部署之可能性,也尚未得到證實。 在技術、市場、有效性等一切條件,仍屬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設立淨零目標其實是相當不負責任的口號。 安永碳中和課題組還研究出了一個「碳中和公式」,透過數學表達的方式,告訴大家如何實現碳中和「0排放」的目標,透過能源供給側與能源需求側減少碳排放,同時發展負碳吸收技術,吸收剩餘的碳,並根據公式描繪了各大行業脫碳之路。 《一本書讀懂碳中和》一書也指出,因為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的矛盾、能源轉型技術、社會觀念的轉變等方面的問題,碳中和轉型機遇與挑戰並存。

碳排放議題: 小心管理陷阱!大勢所趨的「永續長」引治理混亂?

輔導廠商產基會、環科、成大,分別協助北中南三地的碳足跡管理計畫書及碳盤查工作,驗證廠商則由BSI、DNV、SGS擔任。 所謂的碳足跡,是指生命週期過程中直接、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 單一產品的碳足跡計算十分複雜,以食材碳足跡為例,從種子、農藥、灌溉、包裝、販賣、運輸、廚餘等,無一不列入計算。 本報記者在主辦單位、碳中和輔導廠商--產基會、以及驗證廠商--BSI,以及專家等多方的協助下,深入碳中和活動,並釐清碳中和的實際運作方式與不同層面的意涵。 在運輸方面,經濟部提出了2040年電動車市售比達100%的願景,企圖營造以人為本的綠色運輸生活,大幅提升交通工具的電氣化。

碳排放議題

倘若南非幣匯率短期內波動過鉅,將會明顯影響基金南非幣級別之每單位淨值,詳見公開說明書投資風險揭露章節。 全球為追求2050年淨零碳排放目標,許多企業皆要求供應鏈廠商提供碳排放量和碳足跡資訊,因此若企業是國際大廠的供應鏈一員,建議利用再生能源來減少產品或服務會產生的碳排放量,才能避免被國際市場淘汰。 世界經濟論壇於2020年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書指出,氣候變遷、經濟停滯的風險比原本預期更不樂觀。

碳排放議題: 相關連結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皪心認為,「有自治條例可以確保減碳可以寫入政策裡,讓政策可以持續推動。」特別是,各城市所面對碳排放問題都不盡相同,各縣市必須因地制宜,透過自治條例的訂定,將溫室氣體來源做有效規範。 碳排放議題2023 曾任環保署長的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指出,不只出口產業,碳關稅將嚴重衝台灣整體經濟,若不朝減碳轉型,「肯定影響國家興衰」。 在此時期高碳排放產業的去碳行動已大致完成,新的低碳排放技術成本將下降,更多元的產業領域將共享所創造的經濟收益。 在全球平均溫度較低的狀況下,依據RCP 6.0的基準[2],至2045年的十年間,平均溫度將可下降0.13°C,展現台灣在控制碳排放之亮眼成果。

碳排放議題

為了明白這些問題,我們拆解了安永研究院的《一本書讀懂碳中和》一書,這本書全景展現了碳中和背景下,6個重點產業的行動路徑、投資機遇,以及企業減排、產業政策佈局、金融機構、個人等方面的行動指南。 歡迎您與親友分享,讓更多人認識環境議題和環保新知,一起成為守護地球的力量。 感謝過去一年所有支持者與綠色和平同行,一起為環境發聲,並帶來許多重大成果。 期待 2023 年繼續與您一起創造歷史,讓每一步邁向永續的步伐都有您的參與和關注。 回顧 2022 年發生的全球大事,包括烏俄戰爭、全球氣候危機、英國女王逝世、人口突破 80 億、能源危機通貨膨脹、卡達世界盃足球賽,能看見過去一年充滿了憾事與考驗,但也見證許多人的堅韌,以及克服困難的決心。

碳排放議題: 兆豐銀數位信貸獲「台灣年度消費金融產品獎」國際大獎

因此夏天變得越來越熱、強烈颱風數量增加、沙漠面積擴張等,都是全球暖化速度加快的結果。 要減緩全球暖化對地球的影響,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就是減少溫室氣體,也就是降低碳排放。 除了使用石化燃料並直接產生二氧化碳的交通工具、電力、工廠等,食品也可納入碳排放的計算。 生產食品的過程會消耗土地與淡水資源,且食物會經過加工、包裝和運輸,這個過程產生的碳排放量的總和,就可被視為此產品的碳足跡。 近年環保意識升高,許多人都會隨手關閉電器、調升冷氣溫度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生活中盡力做到節能減碳。 其中「減碳」就是指「減少碳排放量」,但到底什麼是「碳排放量」?

去年兩國在COP26上,出乎意料共同發表聯合宣言(中美關於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承諾針對氣候變遷採取多項行動與合作;如今中美關係惡化,讓今年COP27增添變數。 減緩(Mitigation):促使各國履行承諾,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2度內,並努力維持在1.5度內。 今年COP27主辦國為埃及,日期為2022年11月6日至18日,於埃及夏姆錫克(Sharm 碳排放議題 El Sheikh)舉行。 主辦單位表示,目前已有超過35,000人報名參加COP27,參加會議者包含各國元首、談判代表、公民團體、企業領袖等。

碳排放議題: 企業情報

SASB框架廣泛受到S&P 碳排放議題 Global 1200指數中共1300家公司使用。 SASB框架的要求內容介於永續報告與財務報告之間,因此也有許多公司在報告中使用GRI、SASB並行。 永豐金始終致力於推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並將ESG納入投融資決策因素,同時也是第一家完成ESG個股報告的金控,將ESG納入風險評估指標並加入赤道原則,且亦有永續連結貸款,鼓勵企業進行ESG管理,同時達成金融和環境保護的目標。 MSCI摩根士丹利公司提供金融資訊研究服務,幫助投資人透過指數快速了解市場變化,是全球指數主要供應商之一。 MSCI將3大評分標準又細分為10大主題和35個細目,再根據產業領域給予每個細目不同的權重,最後計算分數得出ESG評級。 評級由高至低,分別代表「領先」、「平均」和「落後」,目前全球約有8,500家企業,台灣約有120家為MSCI的ESG評級研究範圍,台積電是台灣唯一獲得「領先」評級的企業。

CCPI依據四大指標——溫室氣體排放(40%)、再生能源發展(20%)、能源使用(20%)與氣候政策(20%)評比各國表現。 碳邊境稅主要解決「碳洩漏」的問題,意指國家採用較嚴格的氣候政策、減少排放量後,廠商將生產移轉至政策較寬鬆的國家,反而導致另一個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 也因此,歐盟主要針對進口貨品課稅,使其變成另一種成本,除保護歐盟本土企業外,也敦促其他國家積極減碳。 由於極端氣候的威脅,近年永續趨勢已從ESG風險管理,加速提升為企業韌性與轉型調適能力,「淨零碳排」更成為了全球熱議的焦點。 勤業眾信永續發展諮詢團隊切入「氣候治理與低碳轉型」、「永續供應鏈」、「永續組織與人才」、「永續金融」四大面向,精選2022年永續與淨零碳排重點須知,期以協助企業洞察趨勢,更加貼近市場脈動,強化在低碳時代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抓住時代契機。

碳排放議題: 氣候緊急!臺灣面臨50年來最嚴重乾旱,可能與「它」有關

在過去,工學院學生並不太懂光學,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已經工作的工程師多多回到大學修習有關光學的課程。 我們也應該高興,工業界有相當多人從事與光學有關的工作,這種工作是不容易的。 光學薄膜在許多領域都非常重要,我們在此先舉一些生活化的例子來幫助讀者了解其重要性。

另外,巴黎峰會與會各國一致同意,每隔五年做一次進展評估,回顧成就,發現問題,確定下一步方略。 碳排放議題2023 另一個需要討論的是所謂立足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意思是利用自然之力解決一些氣候變化問題,比如通過種植低矮植物、植樹造林等方式抵禦洪澇、沙塵暴等極端氣候災禍。 ESG的評估面向不只是環境,還有「社會」與「治理」,以SASB框架為例,總共有26項評估議題,橫跨環境、社會資本、人才資本、商業模式創新以及領導治理。 ESG報告撰寫框架並沒有單一個全球統一的標準,要選擇哪一個「框架」來寫報告,取決於這份報告是給誰看的。 一個袋子改變了人類行動的契機,我當時收集了好多案例,台北市的婆婆媽媽們是如何運用過人的智慧,把家裡平常的兩三袋份量的垃圾,完成資源分類回收後剩下的全部塞進小小的收費垃圾袋的故事。 CCUS的概念雖然簡單直白,畢竟碳捕捉之後還要運輸,封存之後也要確保不會洩露,這些收集塔、設備、運輸管線和地底封存設備…等等,都是需要耗費龐大的成本。

碳排放議題: 邁向淨零目標 減碳行動刻不容緩

因此,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考慮低碳與市場發展的平衡,在技術可行的前提下做到成本可控,這樣才能達到持續發展。 淨零、減碳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歐盟預計 2026 年對進口產品徵碳關稅,台灣最快 2024 年收碳費,隨著碳「金融化」、「商品化」,長期下來將影響一個國家或企業的運作、現金流甚至是國際地位。 過去企業在供應鏈碳管理的議題上缺乏顯著的趨動力,但在全球淨零碳排的共識下,供應鏈碳管理對企業的全球競爭力發展至關重要。 除了法遵合規,企業將面對來自品牌及投資人更急迫且強烈的壓力,碳的「有價化」以及「成本化」已是必然趨勢。 因此,如何在業態、所在地以及企業文化歧異性都很高的各類供應商中達到有效的碳管理,成為企業最大的挑戰。

碳排放議題

此外,為了減少會場佈置的碳排,現場應避免一次性的裝飾,例如桌花。 本次活動主辦單位事前已請來賓先下載活動手冊電子檔,可減少活動手冊的印製。 BBC巾幗百名每年評出100個全世界各地具有啟發性和影響力的女性。

碳排放議題: 歐盟的「Fit for 55」法案是什麼?

碳中和是一場深刻的社會性變革,將在未來40年內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日常生活、交通出行、學校教育、就業環境,到產業發展、產業轉型,再到國際關係,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將受到碳中和的影響,呈現不同程度的變化。 大力發展可複製、可推廣的低碳技術,是達到碳中和目標的基本路徑。 而在未來幾十年,可以預見,以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CCUS)、再生能源技術、電氣化技術、通訊技術等為中心的一系列低碳技術發展路線,將在能源轉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碳排放議題 而需要從企業銷售並推波助瀾的一次性「便利」文化中徹底改變,優先推廣再利用、減少浪費的物流系統。 若從拋棄式的塑膠轉到紙張,只是把問題轉移,包括影響已經有限的森林資源。

碳排放議題

不至於需要做到完全純素飲食,早在 2008 年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的研究顯示,一個星期中只要有一天不吃牛肉及乳製品,所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遠大於完完全全只購買在地生產的食物。 歐盟執委會本次共提出多達17項法案,內容包含歐洲的氣候、能源、農業、土地利用、建築、運輸與稅制等政策建議,系列計畫重點為「Fit for 55」,也就是是要讓歐盟在2030年時,達成碳排放量較1990年的基礎減少55%。 碳關稅的目地,其一在於避免產業外移至其他碳管制較寬鬆的國家,造成碳洩漏。 鋼鐵、水泥、鋁、肥料及電力產業都被包含在內,預計從2023年起試行三年,被規範的產品進口商須申報碳排放量,並自2026年起正式支付碳關稅,也就是必須購買碳排許可證,其價格與歐盟排放交易系統(ETS)連動。 「排碳者付費」已成各國共識,許多國家設有碳稅、碳交易機制,台灣卻遲遲未上路。 歐盟已宣布2027年將徵收碳關稅(全名:碳邊境調整機制),美國、日本、韓國也正研擬中,未來將針對沒繳交「碳價」的進口商品收費。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