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醫產業2023懶人包!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John on July 30, 2019

生醫產業

全球資本市場逐步復甦,值此蓄勢待發之際,由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主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協辦之「生技小聚-臺灣創新板(TIB)打造創新事業上市新聚落」於2021年10月14日在台北舉行,邀請臺灣證券交易所分享「臺灣創新板」架構,透過與業者面對面座談,進一步交流申請細節,協助生醫產業提早進入資本市場,助其順利募資與發展。 將生技醫藥公司研發投抵減率自35%調降為25%、研發支出不再納入儀器設備購置成本及建物折舊或租金、刪除人才培訓支出但新增全職研究發展人員參與研發專業知識之訓練費用視為研發支出得以抵減。 此外,為鼓勵生醫公司將產業效益較高之製造能量留在台灣,新增生醫公司全年投資全新機械、設備或系統金額達新台幣1,0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選擇享有最高5%之投資抵減稅額優惠。

  • 收購者持續關注技術創新與重大研發項目,包含產品收購、授權交易及策略合作,例如大型藥廠安進(Amgen)、輝瑞(Pfizer)積極展開併購,由重大併購案件可以觀察到,生技製藥交易主要以罕病、癌症及免疫相關疾病為熱門領域。
  • 黃文利建議,生技醫藥公司與投資人,須注意不同條件下租稅優惠之適用,以擴大投資效益。
  • 然而後續分析過程中,發現該公司,興櫃時間實為2020年7月6日,誤植入本次參與票選的32家公司之中,故未列入排名分析中,本刊在此表達更正與歉意。
  • 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二部推動組組長陳脩文及主辦專員莊上逸指出,為活絡資金與發展國家經濟,期待藉由資本市場的力量扶植創新產業發展,「臺灣創新板」的推出,提供創新公司籌資新選擇,如生技醫療、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具有前瞻技術或創新經營模式的公司有更多機會在資本市場嶄露頭角。

然而台灣目前的充電樁還在持續佈建中,各家規格不同,車主的里程焦慮尚未被滿足。 生醫產業 充電樁等基本設施佈建速度及服務的整合程度將會是推動台灣電動車市場發展的重要關鍵。 東南亞及中南美洲也以具有競爭力的勞動力及產業優惠政策吸引製造業前往投資,供應鏈短鏈重組態勢在2023年仍會持續,惟因景氣緊縮,企業投資及風險管控也會更加審慎。 而位於台灣最南邊的屏東農業生技園區則以功能性食品、動物疫苗和育種發展為大宗。 截至 2021 年 6 月為止,國發基金直接投資生技公司共 19 家,總投資金額約新台幣 52.49 億元。

生醫產業: 生技醫藥產業聘用博士級人力之概況

亞洲生技大會籌委會主席李鍾熙表示,全球COVID-19疫情尚未平息,生技醫藥產業更要挺身而出,在危難中緊密合作,展現檢測、疫苗、藥物的關鍵防疫研發能量;此外,台灣生技產業面臨市場小、資源不足的挑戰,不論在生技的創新、製造與銷售都需要共同努力和國際接軌,若不能在此時加把勁把產業擴大,就會面臨邊緣化的危機。 在智慧化部分,導入資通訊技術讓醫材產品整合成系統,許多手術醫材搭配術前導引系統與數位影像,讓臨床醫師手術時更加上手、減少手術時間、讓手術更精準;在生態系部分,串聯起跨領域的產業,提升整體產值與商機,進一步實現臺灣智慧醫療產業落地發展,搶攻全球新藍海市場。 本篇研究報告重點分析十個醫療照護及生技產業中的企業在過去全球COVID-19疫情下一年來的表現,及對這些產業在2021年和未來的交易活動預測,使投資人可以在日益複雜的醫療照護和生技市場下評估機遇和挑戰。 儘管疫情影響下,2020年的醫療和生技交易市場仍然活躍,總交易額比2019年高15%。

生醫產業

去年3月,則在新加坡成立首座海外生技研發中心,針對急診與遠距照護市場,發展定點照護產品。 4月23日元富證券與環球生技月刊共同主辦《細胞概念股產業高峰會》,由華淵鑑價、1111人力銀行協辦,邀請黑木投資合夥人羅敏菁、華淵鑑價公司副總陳淑珍、路迦生醫董事長唐稚超、啓弘生技董事長阮大同、瑞寶生醫總經理林彥良、富禾生醫總經理李建謀進行演說與交流,提供投資人對再生醫療及細胞產業有清楚的認知與正確的投資思維。 一家公司的企業文化風格,有很大的因素是受到領導人影響,此次前10大排名中,包括華上生醫(第2名)、新穎生醫(第3名)、光鼎生技(第4名)、浩宇生醫(第5名)、台灣微創醫材(第6名)等,這些公司CEO多半是50歲以下創業者,站在科技與流行的浪頭上,新世代CEO也為企業發展帶來更多機會。 在專利的發展上,最早的是Medtronic在1976年則開始進入專利的發展;Advanced Cardiovascular Systems則是在1982年開始擁有相關專利;Boston Scientific也在1988年開始擁有專利。 此外,每個專利權人亦各自有專長的技術發展領域,例如Boston Scientific在金屬合金與高分子領域有較多專利的發展,但是在高分子領域則有較佳的影響力,Medtronic則在陶瓷領域兼顧較多數量及影響力的表現,Advanced Cardiovascular Systems則是在金屬合金及高分子領域有較佳的影響力呈現。 面對AI在生技醫療照護產業應用越趨頻繁與廣泛,如以傳統製造業的模式來作為估值依據,無法反應實際狀況,建議估值鑑價依據AI產業特性來因應,如以企業擁有的數據量、營運模式和產品效益,來做無形資產鑑價之用。

生醫產業: 國際醫療健康周圓滿舉行,展現香港生醫產業新優勢

陳建仁指出,很多國家都轉向「live with the virus」(與病毒共存),要做到的話需要有3樣寶貝,第一個寶貝就是疫苗,所以疫苗追加劑要打好打滿;第二個是要有快篩試劑;第三個是抗病毒藥物。 投資人觀望本週稍晚將公布的美國通膨數據,美股4大指數全面上揚,道瓊工業指數大漲407.51點。 今年漲AI概念股,就開始研究AI伺服器與傳統伺服器的差別,拆解H100的各部位成本佔比,母公司看完了還要同時兼顧子公司。 惠譽調降美國信評,亞股臉綠,台股昨(2)日齊跌,外資賣超211億元,為今年單日第五大賣超金額,以國家隊為首的八大公股行庫... 「臺灣醫材很需要一個不是以學術(Academy)為主,而是以轉譯(Translation)為目標的醫材開發基地。」蘇芳慶說。

生醫產業

近兩年,華碩ASUS攜手成大前瞻醫材中心也合作開發一系列超音波影像設備,包括重點式照護超音波篩檢平台、超音波心肌追蹤技術等,並在2021年入選科技部的未來科技獎。 曾是全球專業顯示器品牌供應商的上市公司廷鑫興業,2014年跨足鋁合金原料製造工業後,便攜手成大材料系教授洪飛義和呂傳盛教授、醫學院骨科主任蘇維仁以及葉明龍教授,共同開發鎂骨釘產品。 「人才、技術、法規、國際化,四大特色讓成大前瞻醫材中心能導引研發進行有效的轉譯,產生真正的創新影響力。」張志涵說。 但除了創新開發,蘇芳慶一開始紮根人才培育的投入與國際化佈局,恐怕才是真正奠定了中心今日能成為臺灣最強大創新醫材平台的根基。

生醫產業: 【臺北市生技產業高峰論壇】前瞻疫後新時代-Outlook 2030 臺灣生醫在哪裡?

本文將從產業觀點及財稅觀點切入,探討五大產業促進重點對台灣生醫產業之影響與未來發展。 根據EGFSN(2016),2015年愛爾蘭境內估計有28,200人就業於生技製藥產業,而85%的從業人員集中受雇於約35家大型公司。 在生物製劑業,2015年的從業人口約6,700人,推估到2020年,愛爾蘭生物製劑業將增加5千個工作機會。 特別說明的是,該報告對各職類人才所需基本學歷/資歷乃依據愛爾蘭國家資歷架構(National Framework of Qualifications, NFQ)的分級:高等證書/高級證書(Level 6)、普通學士學位(Level 7)、榮譽學士學位(Level 8)、碩士學位(Level 9)、博士學位(Level 10)。 從EGFSN(2016)報告可知,愛爾蘭生物製劑業的關鍵職類中,以博士學歷作為求職門檻者,僅有「研發」這類的職缺(表1)。 工研院建構2023六大生醫產業關鍵趨勢,關鍵趨勢蛋白降解藥熱潮延續 靶向RNA成新星,小分子藥是以化學合成方式製造且分子量多數小於 1000 道爾頓(Daltons)的化合物。

儘管這些趨勢帶來許多創新科技的機會,不過台灣生技產業要長久發展,仍需要引進長期充沛資金、鬆綁新興醫療科技與療法的監管法規、以及串接基礎研究與商業化發展的完整產業鏈,這些都是必須克服的基礎問題。 臺灣現有的產業結構以 ICT 發展較具基礎,因此近年各界著力投入「精準健康」領域,企圖結合生醫與既有資通訊產業鏈,希望能相輔相成,發展新的生技健康產業商機。 在今年 BIO Asia-Taiwan 2021「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for Precision Health」論壇,來自各界專家學者提及許多公私部門發展精準健康的合作經驗,並分析台灣在這個領域的優劣勢。

生醫產業: 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修法重點懶人包

今年規模更勝往年,也是疫情後首次完全回歸實體展會,除論壇外,還有亞洲生技大展、公司展望說明會、以及商機媒合以及區域合作論壇等活動,設有超過2,000個攤位、1,800場商機媒合;此外,自去年起舉辦的「多國區域合作論壇(Regional Collaboration Forum)」也擴大辦理,將有超過30家國外廠商參與。 2019年時,成大前瞻醫材中心進一步將數位科技與物聯網整合,開發出國內第一個「數位牙科智慧製造與機器聯網」,透過雲端設計流程協助國內牙科產業數位轉型,助攻南臺灣打造出今天獨樹一格的牙材產業生態鏈與廠商聚落。 此外,2013年,中心接受衛福部委託研究擬定「醫療器材上市後再評估機制草案」及編製「臺灣醫療器材全生命週期法規手冊」,連年協助中央推動「醫材法」於2021年正式上路後,又成為全國首家大學獲衛福部認證的培訓單位,首辦醫材技術人員認證訓練,透過認證培訓課程,迄今鏈結了臺灣北中南醫材廠商207家。 2011年,成大成立「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是臺灣第一個鎖定醫療器材創新產品、新創事業為目標的中心,掀起了國內創新醫材風潮,也劃下了臺灣傳統醫材往高階醫材發展的分水嶺。

李建謀進一步表示,富禾生醫的循環腫瘤細胞分析為液態活檢(liquid biopsy),精準度高於微流體晶片,加上擁有獨特抗體設計及高品質的免疫細胞偵測平台,透過大數據分析給予病人合併治療的最佳建議。 公司已取得17項免疫細胞相關專利,未來將免疫細胞療法應用於癌症合併治療,朝精準醫療分析、癌症免疫治療及再生醫學領域推進。 阮大同進一步指出,生產病毒載體的製造過程複雜、成本昂貴且受優良製造規範 (GMP) 生醫產業2023 等級高標準管控,加上細胞與基因治療中使用的病毒載體,具有高度多樣性和複雜性,大量製造非常耗時且仰賴高度的專業人才,需數年才能構建相關的專業知識體系。 啓弘生技早於2019年即建立病毒載體的GMP等級製造代工廠,能協助客戶的GMP廠產品檢驗延伸到病毒製造,且因熟悉國際相關法規需求,還能配合其他環繞的內部檢驗能量,提供一站式製造與檢驗平台服務。 生醫產業2023 台灣在生醫材料領域的專利數也是偏低,金屬合金材料有93件(1.18%)、陶瓷材料有14件(0.62%)及高分子材料有23件(0.26%),顯示台灣較專注於金屬合金材料的發展。 此外,全球專利的分析結果亦顯示法國在金屬合金材料、英國在陶瓷材料以及以色列在高分子材料都有相對較高的專利發展表現,可作為後續具發展潛力之觀察國家。

生醫產業: 生技製藥產業的數位轉型:以跳躍式數位創新脫穎而出

他以自身研究經驗為例,早在2015年發生的八仙塵爆事件,就開啟國內首次應用新興細胞治療產品的契機,衛福部當時核准日本已上市、台灣尚未核准的自體培養表皮細胞(JACE),提供嚴重且大範圍燒燙傷的病人緊急使用,創下台日再生醫學國際醫療合作首例。 日前,日本新藥開發公司「瑞格國際生技」宣布,看好台灣生技資本市場及產業環境,決定將營運總部遷至台灣,並登記為台灣的生技公司,成為新藥領域首例,未來更有意在台掛牌上市。 新冠肺炎疫情從2020年爆發以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全球經濟已損失14兆美元,對人類社會造成巨大衝擊。 天下文化事業群今天主辦「借鏡國際新冠疫苗-台灣生醫創新願景高峰論壇」,邀集產官學研界專家,共同盤點台灣生醫產業發展優勢。 後疫情時代使全球醫療照護與生技產業的動盪與復甦備受矚目,在《2023年全球醫療照護和生技投資前景》調查報告中,分析了醫療照護與生技領域中8個子產業走過疫情後的表現,並探討在全球景氣低迷之下,對這些產業未來的交易活動預測與展望。

近年來,傳統小分子藥物的發展已趨成熟,其中以蛋白質降解藥物(Protein degrader)備受各界期待,可藉由去除與疾病相關的蛋白質,治療過去難以標靶或容易出現抗藥性的疾病(如癌症、神經退化性疾病及老化),被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列為新一代明星療法。 長期耕耘智慧醫療、血液透析、醫療設備耗材與醫療服務等四大領域的佳世達,要藉由丁丁藥局大坪數商場的優勢,擴大銷售通路。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日前公布「2023年台灣生醫併購白皮書」就提到,大型生醫公司不惜舉債,也要提出更具吸引力的價格,併購公司以增加產品線並調整投資組合。 相較臺灣電子產業的發展規模與歷史,國內不少電子大廠除了自行投入研發,也能善用與國外資源的連結,積極卡位這波跨生醫大戰。 晶圓廠龍頭台積電,也挾帶技術優勢,打進全球基因產業龍頭Illumina的供應鏈,該公司定序儀器的核心晶片,都是由台積電製造。

生醫產業: 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

今年3月,達爾發表第一臺由臺灣自行研發、製造的全新微型電腦斷層掃描儀DELPet-μCT,可提供活體高解析度之電腦斷層影像,鎖定基礎醫學研究、新藥開發與轉譯醫學研究等應用。 生醫產業2023 目前,該產品已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核准,預計今年底,就能獲得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認證,進軍兩岸醫療市場。 但隨著疫情影響,搭上「抗疫」題材順風車的生醫產業類股,2020年躍居市場關注焦點,緊接著國產疫苗通過EUA、幾家檢測公司營銷因疫情爆漲、臺灣出現生醫國際授權案、新藥取得美國FDA藥證等等。 保留營利事業股東享有投資金額20%之投資抵減稅額優惠,增訂營利事業股東投資抵減每年最高抵減稅額以應納稅額50%為限。 為因應生醫公司為持續研發創新品項之長期巨額資金需求,新增「天使投資人」租稅優惠借助民間游資來投資生技醫藥產業,因此增訂個人股東對同一生技醫藥公司當年度投資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則可就投資金額50%,自持股滿3年之當年度起2年內減免所得額之天使投資人租稅優惠,惟每年得減除之金額以500萬元為限。 「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自111年1月1日起施行,並陸續增訂(修訂)相關8項辦法。

生醫產業

在技術發展中,金屬合金材料中以「外科儀器、設備或方法如止血帶,保持傷口張開之器械如牽引器,縫合傷口用之器械如針或縫合材料之包裝」的應用佔比較高;陶瓷材料則以「電療法及其所用的線路,如心臟電極或用於監測、保護、控制或指示用之設備或線路等」的應用佔比較高;高分子材料則是以「可植入血管中之過濾器、假肢體、用於假肢體與人體相連的器械與支架」的應用佔比最高。 在各國的投入中,還是以美國為主要技術發展國,其專利的佔有率達到七成以上,其次則為德國、日本及瑞士,這樣的現況也將是其他國家在技術發展上的重大挑戰。 台灣在生醫材料技術領域的發展中,金屬合金材料、陶瓷材料及高分子材料三類材料主要都是應用於「可植入血管中之過濾器、假肢體、用於假肢體與人體相連的器械與支架」的技術發展;高分子材料亦有在「繃帶或敷料」及「以特殊物理形態為特徵之醫藥配製品」之技術有較多專利的發展。 由於本研究採用之研究標的為美國之USPTO專利資料庫,使得美國在各項研究分析中,佔有一定之分析優勢,可視為本研究之研究限制之一。 據統計,全球智慧醫材市場在2028年底將成長至701億美元,而醫療器材軟體(SaMD)市場更是熱議的焦點。

生醫產業: 生技醫療產業展望

而目前研議修正中的再生醫療三法,包括「再生醫療發展法」、「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以及「再生醫療施行管理條例」,將能與「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構成3+1的法規生態系,將會是一個又有高度、廣度以及連結度的一個整體發展制度。 故新興醫療科技除了再生醫療外,精準醫療及數位醫療也同樣納入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中,故結合台灣的資通訊優勢、大數據及優質醫療將會建立起第二座護國神山。 根據本次調查,51%的投資專家表示,因應新法規下調整了收購目標與估值,並考慮以影響較小的新模式進行投資。 整體而言,相較其他產業,生醫產業發展較不受景氣影響,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病醫療需求增加,並隨著解封後,慢性病人口回歸醫院就診、處方藥物需求回升,以及多年的沉潛後台灣生醫企業技術研發陸續開花結果,預計2023年台灣生醫產業持續成長,國境解封後也可望帶來更活絡的交易活動。 勤業眾信《2022生醫合作交易白皮書》提及全球疫情所帶來的產業變革、資本市場的變動,以及各公司間資源互通的競合都將是驅動市場的原因。 然而2023年總體經濟發展放緩,估值與收購溢價的波動甚鉅,台灣生醫業者宜多加注意。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