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9大優勢2023!(震驚真相)

Posted by Eric on June 17, 2019

年終

「談到錢就傷感情」這種舊思維早已不符合現代的職場需求,「有利可圖」才能驅駛企業和員工不斷地往前。 當企業擁有好的獲利,站在照顧員工的角度,願意主動提供加薪、優於水準的年終獎金. 讓員工享有更好的薪資福利,這樣不僅提升團隊工作效率,更能改善勞資關係。

  • 台灣人大多不知道其細微的差異, basic salary 只是base salary 的一小部分,回到月薪5萬的員工為例,你的底薪應是4萬多元左右,年終保2個月好了,你估計會領到8到9萬,而這些錢呢?
  • 展覽3天共吸引來自各界超過1.5萬人次的參觀者,創造8241萬美元的商機。
  • 舉兆豐銀為例,兆豐金雖受防疫保單影響,獲利較前年同期減少25%,但兆豐銀去年獲利較前年同期成長逾2成,因此年終獎金行情,應該還是有7個月水準。
  • 如果公司發的年終獎金少於 84,501 元,公司就不會預先扣繳,會等到隔年 5 月所得稅報稅時,跟其他個人所得一起計算。
  • 尤雨溪說,Vue當然希望提升用戶數量,但百家齊放不失一件好事,因為不同背景出身者,開發習慣和觀念本就不同。

台塑企業總管理處1月10日宣布,按照獎金計算原則,2022年台塑企業四大公司平均每股稅前盈餘3.37元,核發年終獎金月數是4.06個月本薪。 海運業2022年獲利普遍優於2021年,多數船公司年終獎金應該不比去年差。 另外,受矚目的員工分紅(員工酬勞),是按稅前獲利撥放一定比例,陽明最高達1%,長榮約0.5%、萬海約0.6%,陽明員工在分紅這部分可能領較多。

年終: 長榮海、航運年終兩樣情! 法人分析「合理」:EPS差200多倍

按台塑獎金計算原則,將發放4.06個月年終獎金,雖然與去年7個月有些落差,但以台塑以平均薪資5萬7963元計算,員工仍可拿到約莫23.54萬元。 而國內首屈一指的頂級度假飯店桃園大溪笠復威斯汀,去年創下超過六億營收的歷史新高,為表彰全體員工的優異表現,宣布發放2個月年終獎金及1萬元賀歲獎金。 根據《勞動基本法》第 29 年終 條規定:事業單位於營業年度終了結算,如有盈餘,除繳納稅捐、彌補虧損及提列股息、公積金外,對於全年工作並無過失之勞工,應給與獎金或分配紅利。 一般公司都是選擇在過年前幾天才發放年終獎金就會跟薪水分開發,由於2023農曆過年(1/20)較早,年終獎金可能在1月中就能領到了,讓員工可以在過年前領到年終獎金來採辦年貨好過年,由於實際時間還是要依照公司公告或詢問行政部門獎金發放時間。 是否發放年終獎金法令並沒有硬性規定,主管機關在解釋上也認為這類獎金的發放屬於「恩惠性給與」(註3),雇主可以選擇發或不發,如果雇主仍選擇發給年終獎金則屬於「獎金」(勞基法施行細則第10條第2款),非工資。 大多數的工作合約都會載明年終獎金發放的條件,例如發放年終獎金時必須在職。

年終

只不過,因為涉及非工資契約,一旦雇主未發放年終,勞工提出申訴或檢舉,主管機關只能以勞資爭議調解,或向法院提起給付訴訟方式請求。 年終2023 長榮海運(2603)今年獲利推估最少3,500億元,年終獎金公布,答案是最高「52個月」,改寫去年由長榮海運寫下的上市櫃年終獎金40個月的記錄。 專家也提醒,有些工作年終獎金不固定,規劃時應多加留意,以免減少或中斷,影響到財務狀況。

年終: 年終獎金領多少要扣稅?要繳多少稅?

薪水穩定,企業文化偏古板,只要遵守公司規定,絕對是可以待到退休的公司,算是適合養老。 根據《比薪水》薪資情報統計分析,「長榮海運」在桃園的工作機會占了54.1%,該地平均薪資為4萬8303元,雙北的工作機會占42.2%,該地平均薪資為4萬2403元,在高雄的工作機會占比為3.7%,該地平均薪資為 3萬8334元。 加上去年,員工2年來拿到的年終獎金就達到了85個月,若是加上年中的分紅獎金,員工2年來已經拿超過100個月的獎金。 長榮海運今年年中獲利提撥員工酬勞13億0346萬5685元,給員工分紅,以2300位員工來算,平均每人可拿56.67萬的分紅,大約是10個月。 一名網友在Dcard表示,他今(2022)年8月到公司至今工作半年想提離職,可是公司1月要辦尾牙,如果他12月底就提離職,會不會領不到年終,因為自己初出社會不太了解職場,所以想問職場前輩們的意見。 職場前輩B:(不妨再次比較確認「現職」&「新工作」的詳細待遇)如果公司薪水比人家少很多,老闆做人還不好,員工早就跑光了。

年終

明年還有長榮公司章程訂了公司盈餘的0.5%必須提撥當作員工福利金,以目前獲利數字推估最少也還有10個月。 年終獎金有兩種形式,分別是「經常性給予」和「勞動性給予」。 所謂「經常性給予」就是最開始的契約中就有包含如「保障年薪 14 個月」或是「固定給予年終獎金 1 個月」的文字內容。

年終: 找對象「月薪6萬」及格嗎?一票都看1關鍵

根據主計處公布,去年各行業受僱員工平均年終獎金為71,968元(約1.63個月),較前年增加1,586元。 以發放月數來看,前三名為金融保險業3.67個月、不動產業2.45個月、製造業1.88個月;若以平均金額排行,仍以金融保險業24萬9629元居冠,其次是不動產業10萬7192元,運輸倉儲業7萬8843元排名第三。 更不用說因為疫情,很多公司不可能在財務面達到損益平衡,估計也是年終無望。 年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雖然大部分法律文章都認為年終獎金是「恩惠性給與」,除非是勞僱契約事先約定了(例如:保障每年14個月)。

我認為年終獎金是個過時的激勵手段,沒什麼實際效果,早就應該取消。 最多,它就是一種彩頭,是一個陽光普照獎,跟業績關係不大,相當於讓員工拿個紅包開開心心回家過年。 年終獎金一般分為兩種:有些公司會把一部分人,尤其是高層薪資的 20 ~ 30 %留到年底,如果績效達標,會 100 %或者超額收益,這種年終獎金一般寫在合約里;另一種是,公司為了激勵員工,到了年底會依據業績情況額外獲得的獎勵。

年終: 手搖飲料有12個月年終,是幸福企業、還是公關炒作?她用3點戳破「年終12個月」的真相

台灣唯一曾歷練法官、勞動局長、金控公司董事職務的律師,有著自各個角度觀察勞資糾紛的豐富經驗,現為執業律師,以勞動法、金融法及證券交易法等為主要執業領域,目前並擔任臺北律師公會勞動法委員會主委。 另一方面,當「技術」成為最大化商業應用與人才價值的關鍵,不只開發者與技術人才成為世界趨勢的造浪者,企業之間的合作、應用也牽動著整體大局的走向,於是,本次年會也將在台北、高雄兩地,現場展示新創與企業實際落地的商業案例。 2023年9月,一年一度的「DevDays Asia亞太技術年會」即將於台北、高雄盛大舉辦,邀請美國微軟總部的頂尖專家、相關產業高階經理人以及各行各業的資深開發者共襄盛舉。 518職場熊報是以職場生活為主軸的資訊型媒體,提供時事新聞、面試技巧、求職規劃與勞工權益等議題,希望溫暖陪伴每一位上班族的職場人生。 主計總處昨天更新最新經濟預測,今年全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為百分之一點六一,創八年來最低,「保二」確定無望,主因...

  • 只不過,因為涉及非工資契約,一旦雇主未發放年終,勞工提出申訴或檢舉,主管機關只能以勞資爭議調解,或向法院提起給付訴訟方式請求。
  • 後來這多發的錢沒得到員工的感激,反倒給公司造成了不少傷害。
  • 另一方面,當「技術」成為最大化商業應用與人才價值的關鍵,不只開發者與技術人才成為世界趨勢的造浪者,企業之間的合作、應用也牽動著整體大局的走向,於是,本次年會也將在台北、高雄兩地,現場展示新創與企業實際落地的商業案例。
  • 目前已知,包括台銀、土銀兩大國營銀行,由於獲利早已超過原訂的預算目標,因此已可穩拿4.4個月年終,包括2個月固定獎金,以及2.4個月的績效獎金。

根據此條「工資推定條款」,只要勞工提出薪資證明,主張過去年底都自雇主處因勞動關係而受領給付(年終獎金),便會推定該筆給付為工資之性質。 這和過去必須由勞工舉證具備勞務對價性及給付經常性的情形,可說是完全相反,變成必須由雇主負起舉證責任,證明年終獎金不具備勞務對價性及給付經常性的責任。 倘若雇主無法提出有力的反證,法院便會將雇主給勞工的所有給付皆認定為工資之性質,這自然也包括年終獎金在內。 如果雇主在聘任函或勞動契約中,明白承諾保障年薪14個月或年終獎金1個月,端午、中秋各半個月,則雇主已經將「年終獎金」及「三節獎金」納入契約義務中,因此雇主在法律上就有依約給付年終獎金的義務,這種年終獎金就屬於經常性給與而非恩惠性給與。 這些都是雇主可以片面決定的事情,雇主沒有義務一定要給年終獎金,而且年終獎金每年的金額都不一樣,因此是一種恩惠性給與,而不是經常性給與。 六角2022年前三季EPS達4.47元,已賺贏2021年整年,公司12月28日除斥資千萬元擴大舉辦尾牙,大方發出最高6個月的年終獎金,表現優異事業單位團體獎金100萬元,員工平均年獎達2.2個月,門市店長若績效達成,年薪最高可領16至17個月。

年終: 領到年終馬上辭職,會太過分嗎?職場前輩告訴你:「提離職」最好時機是…

工作合約上會載明年終獎金發放的條件,如發放年終獎金時必須在職。 但如果工作合約上載明「年薪 O O 個月」 ,公司還是應照比例給予年終 。 例如合約上載明年薪 14 個月,則有兩個月就應拆分成 年終 12 等分,按照離職前的工作時間比例給予。 到了歲末年終時,上班族最關心的話題就是「年終多少」,據日前人力銀行公布,2018年度企業發放的年終獎金平均為1.27個月,但仍有不少上班族是沒有年終可領的,不過實際上,勞基法第29條有規定,若公司有賺錢,應給予員工獎金或紅利。 長榮海運最關心的年終獎金今天揭曉,以基層員工月薪4~5萬元計算,考績好的人約領到45個月,在今早已200多萬元落袋,推估區間約在10-45個月,有些同仁最高領到52個月。

至於各產業表現,年終前三高依序為:金融業2.07個月,12年11連霸,半導體業1.78個月,營建業1.68個月。 最現較弱的是住宿餐飲業,10.9%沒有年終,89.1%的住宿餐飲餐有年終,平均發放0.85個月,居各產業之末,不過,與去年相比已略有好轉。 去年同期的調查,24.7%的住宿餐飲業沒有發放年終,有發年終的企業平均發0.5個月,住宿餐飲業今年已逐步走出疫情陰霾。

年終: 1. 企業收入主要來源者,受組織器重

都必須納入應稅所得,中華民國萬萬稅,你身為雇員,倒是一毛也別想逃。 公司要設法留住人才,看似有很多不同激勵工具:薪資、獎金、年終、分紅,但其實各個不同工具,各有不同激勵效果。 年終 AY是我的好朋友,擔任服務業小主管,因為績效良好,跟我說領到三個月年終,開心的不得了,於是偷偷跟我說一個秘密,說她的同事只領到一個月,氣到準備閃人,她在一旁竊喜,故作姿態,演演戲,我相信這一定是年末各家公司上演的場景,結果就像放榜,幾家歡樂幾家愁。

年終

我自己的初心是希望員工付出努力後,能得到相應的回報,甚至在創業之初就制定計劃,每增加 100 個加盟商,員工整體薪資會提高 10 %,而且已經寫進合約了。 我的風格就是,底薪保持正常水平水平行,要讓員工的收入以績效或抽成主,不然真的容易被慣壞,員工如果安穩掙份薪資,一閒下來公司是非就多。 但是有句話是對的,就算公司賺錢了,老闆一定也要有危機感。 經過 2020 年這麼一鬧,有幾個老闆敢拍著胸脯說 2021 年公司一定活得更好? 如果吃了教訓的老闆,來年犯同樣的毛病,那不怪疫情,不怪黑天鵝,只能代表老闆的經營和決策出了問題。 到帳的那幾分鐘,我特意透過窗戶觀察大家,看到幾個同事眉來眼去,很開心的樣子。

年終: 開發盛會

當時把公司的營收統一核算,去掉成本,拿出 10 %使用發年終獎金。 明顯感覺到大家很開心,他們拿到年終獎金之後,都入股了我們內部孵化的一個項目,然後發朋友圈分享。 管理層提出的思路後,再細化成四五種方案,大家選擇,每年都會更新,基本上員工不會有疑義。 一是年後離職率高,人員變化可能會比較大;其次是疫情會帶來不確定性,不知道員工休假後的返工情況如何;最重要的是, 2020 年整體的營收不算好,雖然不取代,但考慮後續發展,還是得留有後手。 對高層和核心團隊,我對他們的激勵機制是期權,他們手頭有期權,都算是公司的股東,也不需要年終獎金這種激勵,看重的是公司整年的業績和紅利。 年終獎金,是對員工努力工作一年的鼓勵和認可,如果公司不發年終獎金,一定要做到坦誠溝通,經營狀況好與不好都要和員工講清楚。

年終

「我對自己的技術能力評價不是很高。」不過,尤雨溪認為,設計背景讓他更重視使用者具體需求,再將其落實到產品開發與設計上,這或許是相較於「有任務就接」的埋頭苦幹,他能夠走到今天的原因。 尤雨溪說,Vue當然希望提升用戶數量,但百家齊放不失一件好事,因為不同背景出身者,開發習慣和觀念本就不同。 長榮與陽明在台灣的工作機會,不像半導體業集中在特定地區,兩大龍頭算是各據一方。

年終: 年終獎金是什麼?何時發?我一定可以領年終獎金嗎?

長庚醫院13日宣布,為獎勵員工在疫情期間的辛勞,今年加碼年終獎金,每人除5個月年終外,還加上2萬元紅包,金額比去年多出1萬元,合計砸下44.5億元。 台灣高鐵2021年受疫情影響,發1.8個月年終獎金,引發員工不滿。 1月9日,台灣高鐵表示,2022下半年起國內整體防疫政策走向逐步解封,運量逐漸回溫,公告年終獎金為2個月。

除了Lucky draw這種比較通俗的說法外,raffle也是很常見的抽獎用法。 例如股票的股利dividend、分紅/抽傭commission,而這些都可以歸類為獎金bonus。 年終獎金就用年末或是每年的說法,為year-end bonus或是annual bonus。 回到月薪5萬的員工為例,你的底薪應是4萬多元左右,年終保2個月好了,你估計會領到8到9萬,而這些錢呢?

年終: 薪資

2022年第四季國際油價再現急跌、石化低檔盤整超乎預期,不僅台塑化營運虧損壓力升高,台塑、南亞及台化也因沒現金股息一次性挹注,石化、電子材料本業動能趨緩,轉投資收益縮減,第四季獲利季減幅度恐將加大,集團年終獎金4.5個月基準目標不保。 以兆豐銀為例,兆豐金獲利雖受防疫保單導致產險鉅虧之累,較2021年同期減少25%,但兆豐銀行2022年獲利較2021年同期成長逾2成,因此估計其年終獎金行情,應該有7個月的水準。 在調查報告中也可看到有4.1%企業沒有年終,17大產業中有10.9%住宿餐飲業沒有年終,占全產業中最多,但以比去年減少了13.8個百分點。 當然,在台灣最常見的year-end bonus就是尾牙Year-end party或是year-end banquet,不過因為台灣的尾牙實在跟國外的年終晚宴有過大的差異,所以連外媒也已經給了尾牙「Weiya」這種拼音直接翻譯的稱呼了。

年終

而如果發薪日在月底,不可能等到過完年 1 月 31 日才發放,所以月底領薪水的公司,應該會在 1 月 22 日,也就是放假前一天,連同薪水一同發放。 A:部份公司以「全薪」計算;為工作未滿一年,多按比例計算(實際到職天數X日薪;或是到職月數X月薪)。 放眼全球高科技產業趨勢與脈動,生成式AI、5G、物聯網,種種頂流技術的迭代,掀起撼動世界的大浪。 不只越來越多硬體、服務導入AI運算、流程機器人(RPA)等引發產業創新,過去未曾想像的產業應用也接連開發。 不過,技術革新並非無中生有,產學各界的開發者與技術人才,才是促成技術突破的根基。 舉例來說,小雯今年的年終領了10萬元,就會先被預扣 5%,也就是5千元,不過也別太過擔心,因為這5千元會列入小雯下個年度報稅時已經繳納的所得稅中。

年終: 年終獎金放大術!掌握這次創造被動收入「基」會 明年不要再喊窮

對此,就有鄉民在《批踢踢實業坊》好奇提問:「現在放棄年終、離職的人在想甚麼?」內行人回2關鍵超中肯。 至於年終,從過來人的所提供的資訊來看,《比薪水》觀察最大的關鍵就在於「市場供需」,在2019年以前別說什麼40個月年終,不論是長榮還是陽明,幾乎所有分享薪資情報的員工都有提到,產業景氣低迷,並無好的發展,甚至還有不少人說,公司應該都處在虧錢狀態。 海運龍頭長榮海運(2603)去年大手筆發出40個月的年終,引發各界熱烈討論,今年獲利突破3000億元,先前傳出年終可能上看60個月,現在年終正式開獎「開出45個月」,比去年的40個月還多,大手筆犒勞員工引發外界羨慕。

年終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