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碳排產業2023詳細懶人包!(小編貼心推薦)

Posted by John on August 5, 2019

高碳排產業

碳中和概念,不只帶動資本市場,更涉及產業結構、企業營運、消費模式、生活方式。 硬體部份,廠房建築物需取得內政部綠建築標章;軟體部份,生產營運管理則需通過工業局「清潔生產評估」,評估其製程節能、環境友善設計或社會責任等指標。 倫敦的啤酒廠「Gipsy Hill Brewery 」,於2023年7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真正」負碳排啤酒,他們所使用的原料是再生大麥和再利用的啤酒花,讓他們的啤酒從原料種植到釀造、包裝,從大氣中消除的溫室氣體,都多過於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 碳交所表示,本次課程共吸引80位上市企業代表,以及數十位學校教職員參與,獲得與會學員廣泛好評。

高碳排產業

本次調查是以能源局、台電公布資料,經臺大風險中心計算之碳排密集度、電力密集度、總碳排、總用電加上電費佔成本比例五項指標篩選,擇資本額為新台幣100萬元以上之特定產業別企業作為母體。 高碳排產業 本次公布之調查結果以政府統計產業受僱人數做加權計算,並保留未加權資料。 第三,已進行TCFD的企業更容易開始採取低碳策略行動,但台灣企業整體進行低碳轉型策略尚待加強。

高碳排產業: 減少肉食、聰明消費、無塑生活

被稱為「工業之母」的鋼鐵業,雖在70~80年代帶來可觀成長,卻也使得產業型態被桎梏於高碳排技術,不易大步邁向低碳轉型。 但歐盟將於2023年上路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就讓東亞鋼鐵業熟悉的生產模式面臨挑戰。 臺大風險中心針對此關鍵議題,於今年11月進行「臺灣高碳排產業之公正轉型意識調查」,並於12月14日發表對我國公正轉型問題第一份基於實證調查研究之政策建議。 該調查委託中華徵信所進行,以受衝擊的高碳排產業為調查對象,針對不同職位層級的受訪者—包含主管、員工、負責人—進行調查,進一步瞭解產業對公正轉型的看法與執行現況,共完成533份電訪成功樣本。

高碳排產業

且像是台泥規劃未來幾年除將投資數十億,汰換舊有的熟料冷卻機及廢熱發電為最先進設備,進一步降低燃料用量,提高能源效率外,也積極建設再生能源及儲能。 並引進富氧燃燒技術,可提高替代燃料使用比率,循環利用更多廢棄物,還能結合捕碳設計,進一步降低碳排量。 高碳排產業 低碳經濟已經是全球大勢所趨,在此目標下,全球不管是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乃至社會大眾,都致力以各種方式推動減碳作為,以實現低碳經濟的目標。 而傳統上被大眾視為高耗能、高碳排的石油、燃氣與化學產業,無可避免會受到此波減碳浪潮的衝擊。

高碳排產業: 企業避免碳關稅最佳方法不是繳碳費  而是降低碳排放

適逢集團60週年,富邦金控擬定全新ESG四大策略主軸:低碳、數位、激勵與影響。 今日富邦金控正式宣布,力行「低碳」策略,持續深化氣候變遷因應作為並作出具體承諾,針對電廠、煤礦業、水泥業、石化業及鋼鐵業等五大高碳排敏感性產業擬定准入及撤資標準。 未來五年,富邦金控也將戮力達成以下目標:承作綠色金融餘額達2.45兆元、提供氣候相關保險商品與服務達70億元、綠債市場承銷參與率提升至34%,帶動價值鏈永續轉型。 期待透過金融市場的力量,引導投資人及企業重視永續發展,發揮金融業正向影響力。 臺大風險中心繼去年(2022)首發臺灣企業TCFD調查後,於今年擴大抽樣範圍,再度進行此重要調查。

高碳排產業

2015年聯合國終於通過《巴黎氣候協議》(The Paris Agreement),各國首次同意「本世紀末以前,必須控制地球升溫於攝氏 2 度以內」,並且各國每五年必須檢討「國家自定減碳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s)。 儘管兩位學者在 50 年前即精準預言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可惜人類耗費太多時間猜疑氣候變遷真偽,無端錯過阻止氣候變遷加劇的黃金時機,此刻只能加倍積極展開減碳工作,才能避免氣候變遷模型中最差的情況發生。 獲獎的三名得主之一、美籍日裔學者真鍋淑郎,在 1960 年代就建立了氣候變遷模型來預測全球氣候狀態,人們所熟知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提高,會提高地球表面均溫」即是奠基於他的研究。

高碳排產業: 企業碳盤查成本增,3大關卡增加落實難度

張志鵬表示,亞泥積極推廣低碳水泥的使用,目前觀察國際做法之後,目標三年就可望與國際接軌,而且目前是台灣唯一生產低碳墁砌水泥和卜特蘭石灰石的水泥業者,同時積極研發碳捕捉再利用,期望透過低碳製程做到低碳混凝土和負碳混凝土。 台灣循環經濟學會理事長呂良正分享,歐盟通過 CBAM 碳邊界調整機制法規,預計 2026 年正式實施,未來歐盟對進口到當地的碳密集型產品,將依據碳排量,進口商必須完成採購相對應的 CBAM 憑證,因此尋找水泥的替代原料、替代燃料已經成為國際趨勢。 行政院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表示,2050 淨零碳排是必須要做的轉型,雖然水泥產業有優勢存在,但製造過程產生廢棄物必須處理,關鍵在於資源循環,做為水泥的燃料是一定要走的路,因此環保署成立「資源循環辦公室」,期望帶動台灣低碳水泥的發展。 這五本報告書的公布,代表著台灣的氣候相關資訊揭露已經踏出關鍵的第一步。 雖然揭露的資訊仍有進步的空間,但已經可以作為企業內部自身管理氣候變遷因應的依據,而這項意義應與揭露資訊給外部利害關係人——投資人、消費者、立法者,乃至社會大眾的意義一樣重要。

高碳排產業

「你看歐洲的城市,大部分都是舊市區,但卻是人行環境最好的地方,」這些國家並沒有拆掉老房子,卻能成為行人天堂,怎麼做到的? 其實就是將市區馬路,從以車為主改為以人為主而已,而原本道路的穿越性功能,就由外環行人較少的道路承擔。 台灣早期做很多外圍的繞道公路,但卻沒有將市區的道路改為以人為主,空間仍未還給行人,導致人車爭道的險象環生。 當然,道路若全部以人為主,塞車問題可能更加惡化,因此政府必須從中做出取捨。

高碳排產業: 協助高碳排產業轉型!二年投入37億,碳捕捉試驗場域,台中電廠先行

由於極端氣候的威脅,近年永續趨勢已從ESG風險管理,提升為企業韌性與轉型調適能力,尤其能源、石化、鋼鐵、水泥及半導體等高碳排產業首當其衝。 例如在企業持續營運的部分,美國德州年初遭受百年暴風雪襲擊,嚴重影響電力、供水系統,衝擊全球汽車、資通訊、民生等供應鏈及終端商品補給。 其次,由圖4中可知企業進行TCFD的主觀效益,結果顯示有超過八成五(85.7%)的企業表示進行TCFD可以提升企業形象;超過七成(71.4%)企業認為可以增加產業競爭力;近七成(68.6%)認為可以降低利害關係人的壓力;而且超過六成五(65.7%)認為可以減緩氣候變遷造成的財務風險。 高碳排產業2023 透過本調查得知,企業進行TCFD不僅會增進企業形象,也會增加企業競爭優勢,同時也能夠減低外部相關利害關係人的壓力,進一步地透過揭露氣候相關財務風險,可以使得企業達到永續經營的效益,這些因素都是企業進行TCFD的重要驅動力。 氣候變遷對於生態環境與人文社會的影響已是無法改變的態勢,不僅不斷為人類健康帶來不良影響(Ahmad & Hossain, 2015),甚至很難計算因應氣候變遷所產生的經濟代價(Bolton et al., 2020)。

像今年台泥最重要的環保項目,就是和平的再生資源中心即將動工,預計明年完工以後,可以幫花蓮縣甚至是其他縣市處理廢棄物,這些廢棄物也將成為低碳原料。 洪昇邦說明,在法國、瑞士等國家,碳價費率都清楚寫在母法中,但環保署目前的草案卻沒有訂價機制,只有模糊的文字授權給行政機關另行公告。 「若環保署碳費太低,無法提高企業減碳誘因,減碳目標注定跳票。」洪昇邦指出,環保署每年跟企業收取過低的空污費,而民眾依然生活在空氣污染中,就是環保署全權制定費率失能的例子。 因此實踐無塑生活、少用一次性的塑膠製品,就是減少抽取石油和製造塑膠所需耗費的資源,更能有效助於減緩氣候變遷。 光是守住這 0.5 度,就能使全球面臨缺水危機的人口減少50%、上億人能避免因氣候而貧窮、農作損失一半的機率減少2倍、1 千萬人不遭海平面上升影響、4億2千萬人避免受到熱浪襲擊、防止150至250萬平方公里的永凍土融化、以及保護無數動植物面臨絕種危機。

高碳排產業: 歐盟提出減碳轉型自有財源籌資方案

內部人員指出,去(2020)年已經針對電力、鋼鐵、造紙、煉油、石化、水泥和電子產業,召開了多場會議,且邀請民間團體座談。 《聯合報》引述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表示,除了環保署徵收碳稅外,財政部也應修法,徵收碳稅、能源稅及碳邊境稅等;且碳稅總額也要每年遞增,例如:每公噸收取300元,每年成長1成,達到國際水準。 歐洲執行委員會於今(2021)年7月14日,正式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高碳排產業2023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將對五大能源密集產業課徵碳稅。 在經濟理論上,碳稅是一個污染稅,與過去以法令、規範來明確禁止、限制污染者不同。 碳稅是藉由「市場機制」找出減少污染的最有效方法,而這種稅法除了能鼓勵節能外,還能使得再生能源更具市場競爭力。

高碳排產業

歐盟將實施的「碳邊境調整制度」,促使全球各國開始檢討自身的碳邊境及碳定價制度。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副總經理狄佳瑩表示,溫室氣體排放已不再僅是環保議題,碳排放成為經濟貿易重要議題,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未來將關乎企業國際貿易競爭力。 狄佳瑩舉例,加拿大正在研議碳邊境調整制度,今年8月加拿大政府啟動碳邊境調整(BCAs)諮詢,目前討論可能的做法有兩種:針對進口商品來自碳訂價較低或沒有碳定價的國家,需要支付與國內商品相同的碳成本;或是向加拿大出口商提供退稅,使國內生產商品可和其他來自碳訂價較低、或沒有碳定價國家的商品競爭。 美國民主黨則提議碳關稅並獲白宮支持,擬於2024年開始實施在石油、天然氣、媒、鋁、鋼鐵、水泥等高碳排產品。 四、政府應主動協助公司治理轉型  高碳排、高耗電產業即將面對更高的減碳壓力。

高碳排產業: 「台灣樂活永續協會」第一屆會員大會召開 號召全民實踐樂活永續價值

因此未來台灣在推動時,需要驗證相關試驗狀況,並找尋合適場所進行後續碳利用及碳封存。 國發會宣示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其中火力發電排的碳量成為台灣主要碳排放來源,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同時也要發展電廠碳捕捉計畫,不過由於相關技術及現實規範並未健全,因此規劃2030年要先建立小型試驗,後續視科技進步再做調整。 高碳排產業 未來不只這287家企業須強制碳盤查,據經濟部統計,全台登記的中小企業有154萬家,其中約19萬家可能被供應鏈要求或外銷歐盟必須做碳盤查,涵蓋電子、紡織、運輸、食品、鋼鐵、金屬製品等行業。

高碳排產業

永豐ESG低碳高息ETF(00930)基金經理人張怡琳表示,全球淨零碳排趨勢下,企業低碳力受國外投資機構高度重視,台灣也預計明年啟動碳費徵收機制,近來不少投資人注意到這股趨勢,選擇參與00930,快速掌握碳金趨勢。 以投資人熟悉最具代表性的ETF0050為例,根據永豐投顧的PCAF財務碳排計算機計算出2021年其財務碳排為16.2(噸/元),其中以塑膠工業溫室氣體占比20%為最高,其次為鋼鐵業19%。 李學詩強調,財務碳排計算器是為投資人量身打造,定期、簡易、快速追蹤,協助將資金引導至減碳有成並兼顧成長的優質企業。

高碳排產業: 環境部掛牌 首任部長薛富盛:貫徹2050淨零排放推動

臺大風險中心主張,雖然臺灣長期以褐色經濟模式驅動GDP成長,低油、電、水價、犧牲環境和健康的成長模式,在1980年代對臺灣經濟起飛有其不可抹滅的歷史貢獻,但褐色經濟模式至2000年後全球展開低碳轉型,讓臺灣錯失不少產業、經濟、社會轉型的機會。 目前,政府以大帶小的產業鍊減碳策略為正確的第一步,優先協助高碳排、耗電企業轉型,尤其協助作為大企業範疇三之15萬家中小企業之高碳排製造業轉型,也是要務。 二、應辨識弱勢、中間所得和脆弱群體,進行嚴謹的衝擊影響評估 高碳排產業2023  2050年淨零路徑中能源轉型為其關鍵核心之一,就再生能源、新式智慧電網和儲能系統以及新能源技術開發,都需要投入龐大的建設和研發成本,這些成本可能導致在電價、油價、稅金或物價的上漲而讓弱勢族群生活更艱難。 臺大風險中心執行的前瞻情境顯示,弱勢族群面對的未來情境與現在大不相同,因少子化導致的扶養比提高、氣候異常導致室內空調、空氣潔淨的需求增加、運輸電動化、數位學習的情境,都需要重新評估弱勢族群生活基本需求的基線。 例如本次受訪對象,中間所得者和基層主管對於電價影響生計和政策影響油電價尤為擔憂,這個現象在法國黃背心運動和臺灣柴油車抗爭事件中也看到,在高碳排、高耗電產業中,所得穩定但不夠高,卻又不能納入社會救濟範圍的群體,政府應特別留意。 在政策評估與執行上,應擴展到中間所得者的真實受影響情況和主觀感受,才能準確辨識並規劃公正轉型施政方針。

  • 碳稅針對「價格」,碳交易著重「碳排放量」,前者成效關鍵在於稅制高低及各界協商結果,後者由政府設立總量管制目標,減碳狀況與結果較能控制。
  • 水泥業界強調,政府先訂定時程、目標及做法,才去談碳費機制,民間企業才能配合政府要求去落實;半導體龍頭台積電則鼓勵供應鏈一起做,且呼籲政府要加緊腳步,讓台灣早日有本土碳權交易平台,跟上國際趨勢。
  • 「策略」所鑑別出的氣候風險與機會類型,必須透過「風險管理」的機制,做細部的程度分類,以擬定應對的具體「策略」,再進一步透過質化與量化的「指標和目標」來管理,以檢視達成情形;若有必要,則須再回到「風險管理」機制或「策略」做滾動式修正。
  • 記憶體半導體產業受產能過剩、下游重複下單及終端需求轉弱等利空影響,開始邁入「庫存調整期」,本文將帶你從存貨金額及週轉天數觀察半導體產業近期動態。
  • 他也呼籲台塑和長春集團應納入「循環經濟」觀念,以大帶小,協助中下游產業重新設計塑膠產品,不僅能減碳,也能解決長期為人詬病的塑膠污染與空污問題。
  • Deloitte 亞太(Deloitte AP)是一家私人擔保有限公司,也是DTTL的一家會員所。
  • 台灣的國家發展委員會在2022年3月底發佈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中,說明台灣希望能在2050年朝向零碳發展,執行的四大策略為產業轉型、能源轉型、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等。
  • 如果有人認為這只是在測試市場很好騙的手段,Lundin Energy的執行長Nick Walker已很明確地表示,公司的目標是「打造低碳和淨零碳排油品與天然氣的市場」。

若依每噸300元徵收,每年2.27億噸的碳排放,估計約有681億的碳費收入,目前環保署規劃,這筆錢將優先用於研究溫室氣體減量技術,輔導、補助及獎勵辦理排放源的減碳工作,以及用於氣候變遷調適等。 海洋吸收了氣候系統中 90% 的多餘熱量,除了提供或調節地球上大部分的雨水、飲用水、食物和天氣系統之外,海洋更從地球大氣中吸收 20%至 30% 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儲存在海洋中,是抵禦氣候變遷帶來嚴重影響的重要屏障。 KPMG安侯建業顧問部執行副總經理陳其愷進一步說明,在全球淨零共識下,永續競爭力已成企業長久經營的致勝關鍵,企業可以運用「智能數位工具」將永續目標可視化,邁向精準減碳、驅動營運再升級。 陳其愷建議,企業可以聚焦於優化產品效率、建立完善供應鏈ESG制度、開發產品替代料及逐步替換高能耗設備四大構面來建立自主碳管理能力。 富邦金控永續績效表現屢屢斬獲國際大獎,連續四年入選DJSI道瓊永續指數最高等級世界指數成分股、連續五年入選DJSI道瓊永續新興市場指數成分股及MSCI永續指數成分股。 台泥副總經理王建全分享,水泥的工藝製程已到極限,台泥熱效率更是做到亞洲第一,勝過歐洲和日本的水泥,但是因為受到很多標準規範和使用限制,達到 2050 淨零碳排的過程中,所有減碳都必須符合「經濟可行性」和「市場接受度」,否則怎麼減碳都沒有用。

高碳排產業: 台灣的淨零碳排政策

由於時間緊、任務重,這需要政府部門要發揮「指揮棒」的作用,完善行業排放標準、建立碳稅徵收機制、建立健全碳權交易市場以及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等,實施一系列碳減排政策,為企業發展碳減排新技術,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與引導。 本集團透過各項節能行動方案,包含汰換高耗能設備、換裝LED節能燈具、感應式照明、管制電力設備的使用、能耗智慧監控、空調系統升級、建築隔熱設計、汰換老舊車輛及新大樓設置電動車充電樁等,同時透過教育宣導,加強員工對於節能減碳及環境保護的意識,以降低公司營運排碳之潛在風險,並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程度。 本集團於服務過程中使用的能源以外購電力為大宗,透過系統化的管理架構與流程落實節能計畫,有效改善能源績效,並減少能源費用、降低環境衝擊。

高碳排產業

利用方式分為直接利用、間接利用,前者如透過高濃度二氧化碳生物養殖,或加壓製成滅火器、乾冰等;後者則轉化成甲醇、甲烷等化工原料,或儲存在地質構造中。 第二種碳權是碳信用(carbon credit)的概念,經過聯合國或其認可組織所認證的條件下,國家或企業減少碳排時,而獲得可進入碳交易市場的碳排放計量單位。 舉例來說,如果開發中國家的廠商減少 1 噸的二氧化碳排量,可獲得 1 個碳信用額度,若解決某種不知名、對氣候影響甚大的廢氣,就能獲得 1.1 萬個碳信用額度。 執行碳中和的過程中,用來抵銷碳排放量的動作,而抵銷的「碳」可透過購買碳額度之形式取得,最常看到是旅客計算搭乘飛機的碳足跡後,選擇支持植樹或保育森林等碳補償計畫,但對於企業減碳的約束力不強,無法真正有效延緩氣候變遷。

高碳排產業: 碳費跟誰收? 初步鎖定287家碳排大戶 產業界喊不公平

陳良棟強調,標章評審由各領域專家學者組成,能通過的工廠都是國內佼佼者。 他也透露,基於產業轉型「大帶小」的策略,不排除於耗水費等徵收規則上,給予綠色工廠優惠。 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農業碳排放量佔據了美國總碳排放量的11%,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極端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全球開始有許多企業正在努力做出改變。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