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排2023詳細攻略!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Jack on January 7, 2023

零碳排

李明旭:台灣整體溫室氣體排放的90.75%來自能源的使用,談淨零排放路徑,應該先了解我國能源與產業結構的特殊性。 依據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手冊,2020年進口能源在我國整體能源供給達97.8%,主要為原油、煤與天然氣,屬於能源供給端;能源消費端主要有石油產品、電力、煤及煤產品、天然氣(圖2)。 而不論從減碳或維持能源供給穩定的角度,發展去碳與再生能源都是明確要採行的路徑,不發展再生能源則沒有達成淨零的可能性。 常見措施除了發展再生能源外,考量交通做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汽車產業也不意外連帶成了開刀對象。 零碳排 多數主要已開發國家近來不僅提出更嚴格的排放規範,包含台灣在內的不少國家也接連宣布計畫於20年內陸續禁售燃油動力新車,並不約而同地以「2050年實現碳中和」為目標推動減碳政策。

零碳排

包含企業在外部生產時所有的溫室排放,如員工通勤、商務出差、原物料開發、外包生產、生產廢棄物及產品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部分。 碳足跡(減量)標籤制度是為了鼓勵企業,將1件產品可能產生溫室氣體的數值標示出來,作為後續實質減碳的基準。 當1件產品標示碳足跡標籤,代表該企業願意公開產品的碳排放數值,讓消費者選擇有決心減碳企業的碳標籤產品。 科技巨頭Google宣布早在2007年公司就已達成碳中和,並於2017年完成百分百再生能源使用,2020年則已抵銷自公司成立至今所有的碳足跡。 然而,碳抵換並未實際上消除企業與組織排放進大氣中的碳,只是提供企業更彈性的減碳管道,藉此逐步降低碳排放量。 因此PAS 2060建議,重點仍在於轉型採用低碳排的營運模式,才是真正的永續之道。

零碳排: 臺灣2050淨零排放

根據《台灣企業氣候行動調查》,大型企業因法規與供應鏈壓力,有在積極進行盤查與揭露資訊,年營收50億以下的中小企業,腳步則相對落後,目前僅有1/4的企業已有進行碳盤查。 為了釐清臺灣中小製造業對淨零的期許以及態度,綠色和平委託時勢公司發表「2022臺灣中小製造業碳管制意向調查報告」。 本次民調結果發現 1)多數企業期待碳費用於補助設備升級、碳盤查及發展再生能源;2)將近8成受訪企業接受碳費擴大徵收範圍,願意與排碳大戶共同承擔轉型責任;3) 超過5成受訪企業支持碳費接軌國際,徵收每噸至少300元新臺幣。 內政部透過深耕「綠建築標章」制度、推動「建築能效標示」及舉辦全國綠建築繪畫徵圖比賽等,讓「淨零建築」目標之推動規劃由公有建築物帶頭做起,引導民間建築跟進,並藉由繪畫比賽,在下一代種下綠建築的推廣種子。 隨著企業對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零碳排 Governance, ESG)的日益重視下,民間企業開始紛紛響應政府綠建築政策,現已有許多民間案件陸續完成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共同為推動2050淨零建築目標而努力。 例如,雖然Net Zero Tracker未提到日韓的淨零目標中涵蓋所有排放範疇的因應措施,但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於2021年初整理的《G20零碳政策評比》報告中,日韓在G20國家中,對於邁向「碳中和」而言表現亮眼(王涵、施怡君,2022)。

零碳排

上述所提到的那些碳排放源就是屬於正排放這一部分,所以為了要達成「淨零」,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兩種方法,第一就是儘量減少正排放的量,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要節能減碳,目標就是要把正排放的量降低。 以方法論而言,就是要盡可能的減少生產過程中各種的碳排放,像是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節省製程設備和空調的能源、省電等。 根據盤查結果,類別四-「組織使用的產品帶來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占總排放量的98.14%,為排放源中占比最高,主要來自於購買大宗物料的間接碳足跡,以及處理營建廢棄物產生的排放量。 對此,遠雄建設已積極展開多項減碳行動,例如,在台中新案《遠雄藝舍》的規劃設計,建築主結構混凝土配比中以高爐石替代部分水泥,並取得合格級低碳建築候選BCFd認證;為了減少處理營建廢棄物所產生的碳排放,遠雄建設致力於研發廢棄物再利用技術,將工地廢棄物再製成建材及傢俱,並已廣泛應用於總部辦公大樓裝修。 「以臺灣的產業為例,面對歐盟的碳邊境調整稅,政府準備工作,包括碳管理機制、碳足跡的認可,這些認證能量到位之後,產品出口才有機會爭取貿易協商空間。此外,彈性提供企業取得充足的綠電、降低產品碳足跡,也是政府的責任,企業本身也要主動積極透過各式減碳路徑,才有機會維持國際競爭力,」翁素真說明。

零碳排: 減碳

在這樣的環境與脈絡下,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主要會在科技研發和氣候法制的幫助下,達到以下4大目標,分別是安全能源、強化產業、永續生活和韌性社會。 報告指出,國際合作也十分重要,如果各國只在國內實現凈零排放並不夠,還需要通過協調的行動來應對全球挑戰。 各國政府必須展現有效的互利合作,跨國實施一致的措施,包括平衡國內新增就業機會、本國商業優勢,以及全球對於乾淨能源技術部署的整體需求。

  • 碳權其實是一個經濟概念,提供企業、組織用錢抵換那些無法避免的碳排,藉此達成碳中和。
  • 企業管理和揭露環境風險的國際非營利組織「CDP(碳揭露計畫)」,於2021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一間公司整個供應鏈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即指範疇三,其他間接的溫室氣體排放源,比公司自身營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多出11.4倍。
  • 值得注意的是,淨零排放目標已成為全球的共識,不再只停留在國家層級,城市、企業等非國家行為者也積極參與淨零倡議與行動。
  • 此外,包含美國在內的 20 多個國家和金融機構更同意,在 2022 年底前停止向全球未減少使用化石燃料的能源部門提供新的公共投資,並且將公共投資優先用於全面支持潔淨能源轉型,此舉無疑是為化石燃料業者敲響喪鐘。
  • 淨零碳排服務團積極鏈結全臺灣重要產業公協會,如台灣循環經濟大聯盟(TCE100)、鑄造公會、臺灣平面顯示器材料與元件產業協會(TDMDA)等,協助企業提升淨零碳排意識與導入減碳作法。
  • 各國政府必須展現有效的互利合作,跨國實施一致的措施,包括平衡國內新增就業機會、本國商業優勢,以及全球對於乾淨能源技術部署的整體需求。

也建議政府制定碳定價必須參考競爭對象的碳訂價和策略,避免臺灣廠商受到不平等競爭,同時將課碳費用於協助業者更新設備、取得綠電,提供培訓課程,以及引進新技術設備來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 據統計,截至今(2022)年9月,全台通過該標章認證的「綠建築」數量已達1萬1,024件,總計每年約可減少相當於3.4個台北市面積(約9萬公頃)的人造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效卓越。 而「綠建築」本身所蘊含的「生態、節能、減廢、健康」之環境永續理念,不僅已成為政府、學界、產業界在建築設計及環境規劃時的重要思維,甚至在國中小教科書當中也看得到對「綠建築政策」的探討。 零碳排2023 可以說,「綠建築標章」制度在台灣歷經了20多個年頭的推廣與落實,不但擁有豐碩的成果,其對環境及社會的影響力也正持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根茁壯。 安道爾在2021年公布的長程策略,目的是採取目標和行動,達到2050碳中和目標。

零碳排: 歐盟:《歐洲綠色政綱》將帶領全歐實現2050 年碳中和

工研院更與臺灣雲端協會會員合作,建置日本在地解決方案,電力使用效率PUE值(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PUE)達到平均1.07,優於傳統機房的1.6,單一機櫃之耗電量減少逾4成、使用空間少60%,今年也將進入商用場域服務驗證。 根據工研院的估算,長榮海運運用船隊、辦公室、碼頭靠泊等資訊,結合大數據資料分析,加強對船舶營運能效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即時測算船舶的碳強度指標(Carbon Intensity Indicator;CII)等相關資訊,一年可省3%~5%的燃油費用及減少10%~15%碳排放量。 長榮海運在2008年碳排放強度為97.42g/teu-km,2020年已降37%達到60.66 g/teu-km,希望在2025年年減60%達到35-40g/teu-km目標,2030年降幅40%目標。

  • 該技術目前已串聯日本、美國、臺灣相關供應鏈至少22家廠商,如伺服器、電腦設備、伺服器系統冷卻槽、冷卻液、監控軟體系統等,打造全套解決方案,並已成功完成在亞熱帶氣候下之測試營運。
  • 企業響應減碳及永續發展並非單純付諸理念而行動,更重要的是面對全球減碳趨勢帶來的生存壓力,像是蘋果公司要求旗下的供應鏈100%使用綠能,便促使台積電著手推動能源轉型;歐盟最快將於2023年施行碳關稅,針對高碳排商品課徵碳排費用,對於出口導向的我國產業將帶來巨大衝擊。
  • 負碳技術:包含碳捕獲碳封存與再利用(CCSU)、結合生質能捕獲(BECCS)、直接從大氣捕獲(DACCS)等之技術發展,以及透過土地管理技術來提高農林碳匯的潛力與提升海洋碳匯潛能等。
  • 面對全世界邁向零碳排的趨勢,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今天表示,減碳、降低製程排碳量、國營事業轉型及交通事業電子化,都是為未來政府優先推動方向,且「負碳技術」的投資與開發將是未來關鍵政策之一。
  • 一旦吸附材料飽和,可將金屬脫附分離,加以回收使用;或者已吸附金屬的孔洞材料可轉做其他應用,例如吸水抗菌材料等等。
  • CBAM可能造成國家貿易關係的緊張,好處則在於能平衡國內製造商間的競爭環境,因為無論產品是在哪裏生產,都必須繳納碳稅。
  • 自然的溫室效應是必要的,不然地球表面溫度將會降到冰點以下,人類也無法生存,上述的氣候改善目標,重點都在於減少人為擴大的自然溫室效應,阻止地球持續升溫。
  • 塑膠、紙類等是快速消費品最常用的包裝材質,若是提供原料的供應鏈廠商,在生產過程中就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能源的浪費,或是做好包裝材料等,後續循環回收的設計,就可能降低約2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全球參與淨零排放的國家中,由於不丹和蘇利南共和國的產業結構,本就不以重工業為主,再加上國土面積以森林居多,因此目前已達到負碳排。 從食材種植的方式、食品製造流程的優化和能源的使用,和食物運輸載具的能源選擇,都會影響溫室氣體排放的狀況。 若在產品設計時,就不使用原始材料,而選擇環保回收的材質,像是PET、PVC、PE、PP、PS等經過回收再製的塑膠材料,就可以減少1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註:截至截稿前,《溫管法》修正及更名的程序仍在立法院進行中,修正後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將寫定何項減碳目標有待觀察。

零碳排: 減碳名詞大集合,一次搞懂減碳相關概念

尤其國際社會認真執行減排、零碳排,不再淪於口號,政府再不強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企業將在全球供應鏈中,失去競爭力。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結束,全球關注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減排,台灣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計劃,未見路徑規劃,策略未明,日媒「日經亞洲」,建議台灣應加強節能減碳,保護地球,防止企業因碳稅問題,失去競爭力。 (中央社記者管瑞平苗栗縣9日電)經濟部次長陳正祺今天表示,面臨國際淨零碳排趨勢,產業須朝低碳化、智慧化轉型因應,政府將透過免費課程、輔導及補助資源,協助企業培訓人才、提升永續發展。 紡織及服裝的材料製造過程,原本都使用燃煤、燃油等高碳排的石化工業技術進行。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建議,2023年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需降至現在總量的57%,並於2025年達成零排放,才能達到永續環境的目標,避免各地因氣候變遷,使飢荒、水患和火災不斷上演,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安全。 用電、用水、各項生產工具,連一張紙都要達標,企業必須全部購買再生能源,問題是台灣名列全球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綠電供應只達全台需求量6%,台積電用電量即佔5%,企業只有想辦法投入鉅資,自建太陽能發電廠,電動車怎麼辦呢? 上述內政部規劃的淨零建築路徑,是以綠建築節能設計至少20%以上為基礎,進一步提升至50%達近零碳建築,惟建築物無法不使用電力,若其餘用電可使用再生能源碳中和至零碳排,即能於2050年時達成淨零建築。 因此,我國淨零建築路徑概念,仍結合建築節能50%之近零碳建築路徑(內政部推動)及綠能歸零50%之再生能源路徑(經濟部推動),最終於2050年達成碳中和之淨零建築目標,如下圖所示。 台灣推動「綠建築標章」制度已超過20年,具有生態、節能、減廢及健康之綜合效益,同時是我國打造建築節能和邁向建築永續管理的最有力推手。 根據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內政部負責淨零建築路徑規劃及推動,經參酌國際間推動建築節能策略之新趨勢,及我國亞熱帶高濕高熱氣候條件與國情,於成效良好的綠建築標章基礎上,推動綠建築之淨零轉型,建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以作為評定建築能效等級之方法。

零碳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國際對於 2050 年對於淨零碳排的倡議,企業除了減碳以外,國際間逐漸承認以課徵碳稅或購買碳權的方式支付日益昂貴的碳排成本,全球的碳權市場市值在近幾年也迎來成長,根據 Refinitiv 報告, 2022 年市值達到 8650 億歐元。 碳排放也是空氣污染物的一種, 更準確地說,碳排放泛指溫室氣體排放,包括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臭氧等,主要來自於燃燒以煤炭、石油與天然氣為主的化石燃料,因組成以二氧化碳為主,又稱為「碳排放」。 雖然大多無色無味,不像 PM2.5 會對人體產生直接影響,卻會使全球暖化的速度加快,助長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加劇等氣候危機,衝擊您我生活。 在減碳排的具體執行上,中國也於今年7月16日啟動了全國碳排放權上線交易體系。 根據資料,截至2021年 3月,試點階段的碳市場共覆蓋鋼鐵、電力、水泥等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企業,累計覆蓋4.4億噸碳排放量,累計成交金額約104.7億元。

無論是碳中和、淨零排放或未來更多的創新詞彙,其實都是為了源頭減少碳排放和能源轉型,以達到真正減緩氣候變遷的目的,唯有真正讓碳排放歸零、甚至達到「負碳排」,才能讓地球不再升溫、改寫氣候未來。 同時,政府所收取的碳費應可作為轉型基金,用以投資各種低碳設備、挹注地方氣候預算、照顧能源轉型過程中所產生的就業及社會弱勢。 然而,碳中和概念專注於控制驟增的二氧化碳(CO2),卻忽略了甲烷(CH4)、氧化亞氮(N2O)等暖化潛力更高的溫室氣體,取而代之的淨零排放(Net Zero)成為減緩氣候變遷主要訴求,目的在於讓所有種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削減量達到平衡。 甫落幕的 COP26 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包括福特汽車、通用汽車、捷豹路虎(Jaguar Land Rover)、賓士(Mercedes-Benz)、富豪汽車(Volvo)在內的 11 家汽車製造商,承諾在 2035 年前,主要市場全部銷售零碳新車。 在資源永續性方面,儘管豐田在回收和再利用電池上做出了努力,但電動車在年銷售量中佔的比例太小,幾乎沒有帶來任何影響。

零碳排: 成為龍頭企業的綠色供應鏈

順帶一提,若碳足跡夠低,以至於碳排放額度在抵銷後仍有剩餘,即稱做「負碳排放」。 華航會事先聯繫旅客,請旅客自行攜帶環保杯在機上使用,還建議他們不要開車,改搭大眾交通工具;該航班只限網路報到,沒有實體機票,只有一個登機的QR Code,且該航班主推的是低碳排的蔬食餐。 枕頭、毛毯是用咖啡渣等再生環保材質製造;旅行包則是用華航淘汰的救生衣再製而成。 當官方強制進行總量管制碳排量,或在自願性市場中,企業可以透過購買其他企業釋出的碳權,以抵銷自身超過官方總量管制上限的碳排量。 完成註冊後,企業在印度銀行開戶也困難重重,除公司註冊證書、公司識別碼、稅務人身分外,還要配合銀行繳交客戶辨識文件及反洗錢審查,預估從公司註冊申請到完成銀行開戶,最起碼需要半年。 另外,印度企業投資及勞動法規的繁瑣,也常造成外商在申請證照、購地、稅務及雇用勞工等遇上麻煩,而請印度代辦或人力資源公司,也常傳出受騙的事件。

零碳排

例如,如果 A 國關閉鋼鐵生產等能源密集型行業,它的排放量可能會降低,但 A 國需要鋼材,便從 B 國進口,那麼 A 實際上是把碳排放量轉到 B ,碳排放總量沒有減少。 與會各國同意2022年底提交更雄心勃勃的碳減排目標及更高的氣候融資承諾,定期審評減排計劃,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財政援助。 他指出,我國靠現有技術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十分困難,尤其台灣地小人稠、製造業耗能高,要擁有新技術才有可能,而負碳排技術正是關鍵。

零碳排: 使用再生能源:

進行全民對話鼓勵大眾調整生活型態,推廣「使用取代擁有」、「零浪費低碳飲食」原則,居住空間導入「淨零循環建築」概念,通勤過程使用「低碳網路運輸」。 此外,Google也訂下2030年目標,承諾屆時將全天候使用零排放能源(24/7 carbon-free energy)。 此外,PAS 2060也將協助公司衡量碳排放、制定減碳標準、審查碳抵銷,並提供由獨立第三方核准的國際認證。 為了避免全球暖化加劇,人類意識到要管控人為活動的碳排放量、提高碳清除量,試圖減少大氣層內溫室氣體的含量,淨零、碳中和、負碳排等詞彙因而誕生。 2020年10月26日前,僅有166個自治體宣布零碳城市的目標,但在日本首相宣布碳中和之後,表明2050年零碳的城市迅速增加。 統計至2021年12月底,東京、京都等共514個自治體(40個都道府縣、306個市、14個特別區、130個町、24個村)為零碳城市,這些地方政府總人口約1億1250萬,佔日本總人口數的88.5%(環境省,2021b)。

零碳排

莊競程也指出,過去二年,他一直強調要讓產業界理解「今天不做,明天就沒有生意做」的問題。 所以希望有關部門,包括經濟部、財政部等相關部會,應該趕緊制定「臺版綠色轉型方案」,以具體行動去激勵企業邁向低碳轉型。 在轉型過程中,不只政府預算會扮演關鍵角色,也可以透過稅制改革,增加誘因,讓業者積極參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未來取得近零碳建築等級之建築物,約可節能50%,若其餘用電量能使用再生能源碳中和至零排放者,則為淨零建築。 最後,臺灣於今年3月30日發布的「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是否也屬於「含有具體淨零路徑與措施」的國家?

零碳排: 全球第二大自行車零件廠速聯 傳大量解雇300名派遣工

工研院作為產業科技研發機構,率先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工研院副院長,同時身兼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主任的彭裕民,援引英國、日本減碳政策,從中盤點出臺灣已有基礎或極具潛力的新興科技,透過加強研發,引導產業綠色轉型。 台灣科技產業本(11)月初,由台積電、友達、宏碁、華碩、和碩、台達電、台灣微軟、光寶科等企業,共同在格拉斯哥附近酒店,成立「台灣氣候聯盟」,發表「綠色製造」建議,然而,節能減碳不可僅有企業覺醒,政府節能減碳步伐應加快,才能跟上全球環保要求。 如何配合國際加強對抗氣候變遷,政府應視為當務之急,將氣候政策擺在施政核心。

这个是比碳中和、近零排放更为宏大的一个概念,还需要考虑区域或局部的地球物理效应,例如辐射效应(比如来自飞机凝结轨迹的辐射效应)。 而我国的“3060双碳目标”,“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首先我们可以暂且把这些分为两类,一个是“排放”,一个是“碳”,其中“排放”主要为温室气体排放,包括碳排放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

零碳排: 減碳有賴科技力 國際路徑在地化

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同時也是工總副理事長的苗豐強指出,全球已經有65項碳定價機制,「歐盟CBAM上路後,進口產品要繳很多稅,將對外銷導向的台灣產業造成劇烈影響。」他說,特別是電子、石化、金屬等產業,就業人口佔全國65%,影響層面很廣。 台塑企業總管理處總經理林善志表示,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正在盤點2050年淨零碳排的可行路徑,會於適當時間對外完整說明。 二、工業局「碳排金好算」工具:針對製造業開發,輸入燃料(包括天然氣、汽柴油、電力等)、冷媒使用數據,概算公司的直接與間接碳排放量,掌握自身碳排放輪廓。 為協助中小企業迅速估算碳排放量,政府提供下列計算工具,以掌握自身碳排情形。 零碳排2023 一、入門:針對較無直接淨零碳壓力的中小企業,可從日常減碳做起,包含不需要投入資金的行為改變策略,以及僅需要投入小額資金且能夠快速回收成本的設備汰換與定期保養。

零碳排

為提升國內綠色能源與能源效率,工研院以需求使用、能源供給、低碳製造、環境永續四大面向前瞻技術,帶領產業從製造低碳化邁向低碳製造之道。 另一方面,工研院推出產業淨零轉型服務團、鏈結國際淨零趨勢、淨零專利服務、培育綠領人才等創新服務,全面網羅產業邁向淨零的必備關鍵,協助產業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邁向零碳排最後一哩路。 脫碳,即把全球能源系統從依賴化石燃料轉變為清潔技術主導的能源系統,對實現當前的氣候目標至關重要。 到 2050 年,如果各國要實現淨零排放目標,風能和太陽能將需要主導能源結構。

零碳排: 零碳排4大目標,9000億台幣積極推動淨零轉型

然而,這些國家政府的政策組合普遍不完整,平均得分為50%(Ibid.)。 儘管《格拉斯哥氣候公約》中向企業與政府妥協,將「逐步淘汰」改為「逐步取消」對煤炭和化石燃料補助,但這是第一次在 COP 最終文本中出現減少煤炭的呼籲。 對此,台中區域立委同時也是立法院副院長的蔡其昌給出的說法是「前瞻計畫 是競爭性的預算,市府必須提出完整計畫爭取補助。」弔詭的是,關於台中捷運藍線綜合規劃已送至交通部審查,卻六度被退回! 從 110 年至今,就已延宕兩年的時間不只,時任行政院長的蘇貞昌對此回應:「台中捷運藍線路線大改, 經費暴增新台幣 633 億元,中央本來就要更加審慎。」對於公共建設的預算發 放審慎評估,無可厚非!

為了有效降低氣候變化風險與影響, 2015年通過《巴黎協定》,協議未來將一起努力讓地球氣溫的上升幅度,控制在與前工業時代相比最多攝氏2度內的範圍,且應努力追求前述升溫幅度標準續減至攝氏1.5度內的目標,並且每五年將檢討各國的貢獻。 而2021年11月的第26屆締約方大會(COP26)氣候高峰會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更促使全球加速減碳行動,致力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綠色新政由四大核心組成,第一、「調適五五」方案,意即55%減碳目標,作法包括碳邊境調整機制、能源稅和再生能源;第二、綠色能源如甲烷、氫氣等;第三、促進循環經濟的措施,例如永續電池、紡織品等;最後為涉及農業的策略,涵蓋農場到餐桌、生物多樣性或森林濫伐等議題。 第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帶動淨零永續議題持續延燒,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2021年全球太陽能、風能與儲能產值合計預期達3,313億美元,較2020年成長18.6%;在國際減碳趨勢下,預期太陽能與風電至2030年前都是各國發展主力。 氣候變遷無疆界,伴隨天災與污染而來的環境與經濟議題,更與您我的生活息息相關。

零碳排: 不減碳就出局 政府應助企業轉型

該研究以加州為例,提出要在2050年達到相對於1990年80%的深度減排目標,去碳電力將成為主要的能源供給,但僅靠去碳能源與能源效率的提升是不夠的,還需搭配廣泛的電氣化(包含運具及終端能源使用的電氣化)。 林敏聰:從環境特性來看,台灣是一個海島,深受海洋影響,當海水溫度隨著氣候變化上升,極端高溫、乾旱、強降雨等天然災害明顯增加。 又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和西北太平洋颱風熱區,加上土地開發集中,人口密集度高,這些都讓台灣成為災害高風險地區。 因此從環境與天然災害的角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避免極端氣候事件的衝擊,對我們而言不僅是做為地球公民一份子應共同承擔的責任,更是攸關全民性命與財產的事。 首先要了解,這些與「碳」有關的專有名詞中,其所指的正是我們小學便曾學到的「二氧化碳(CO2)」,同時也是溫室氣體的一種,因此通常我們聽到的「節能減碳」措施,主要都是以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為目標來執行。 此外,也能依照不同產業屬性及其能源使用,於試算區填入燃料、冷媒等其他可能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製程數據(製造業),或填寫燈具、空調、冰箱等常用設備使用情形(服務業),即可全面了解運用能源的種類與分布,計算出更精確的碳排放量。

捕獲的二氧化碳可作為原料,轉化為高經濟價值的新型的聚氨酯樹脂材料,除具有更優異的化學及物理性能外,不使用高毒性異氰酸酯,兼具有環保減碳效果,可廣泛應用民生化工領域,製成鞋子衣服等產品,目前已與國內石化業大廠合作開發,達到永續碳循環再利用。 另一方面,二氧化碳並可應用於微藻養殖,除生產生質燃料外,並可進行高值化微藻應用(如雨生紅球藻生產蝦紅素)。 五、服務:1.淨零碳排服務團 企業最佳減碳夥伴工研院淨零碳排服務團於2021年9月成立,結合政府政策、國際脈動及產業趨勢,從企業教育、碳排健檢到技術導入,一站式減碳服務,協助企業檢視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狀況,掌握減碳競爭力。 目前提供三大服務範疇,一,淨零碳管理實踐研習,以國際趨勢、實踐知識及實作工作坊,讓企業建構淨零碳知識與能量,並輔以實務方法,搭配線上教材,深化企業減碳路徑。 二、諮詢診斷業務,運用永續碳管理(碳估算)平台,協助企業進行碳排放估算,輔以專業跨域顧問團,提供企業全方位淨零轉型之諮詢診斷服務。

零碳排: 仰賴行爲改變 2030年所有新居應是「零碳排準備建築」

三、深度減碳輔導,導入淨零技術與新商業模式,提升整體產業綠色競爭力。 2.永續碳管理平台 零碳排 協助企業低碳製造與低碳設計淨零碳排目標在即,面對歐盟等國碳關稅的要求,臺灣許多企業在碳排計算、增加減碳能力上十分焦慮,工研院所開創之「永續碳管理平台」能提供企業一站式服務,並具備產品碳足跡盤查計算、跨產業資料庫以及智慧減碳設計三大核心功能,可線上計算產品碳足跡。 其中工研院藉由十多年來輔導上百家企業經驗,建立超過一萬筆本土係數資料,並且橫跨近20種產業類別的本土化產業應用資料庫。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