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蘋果日報停刊7大分析2023!(小編貼心推薦)

Posted by Jason on August 18, 2023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

由於近年越來越多人改看免費網上新聞,收費報紙銷量下跌,而《蘋果日報》的網上蘋果動新聞則創下瀏覽量新高。 我們很努力,但也努力不夠,愧對讀者;作為管理者,我更愧對同事,我已向行政總裁表示,即日起辭去董事、台蘋社長、紙媒總編輯,並把自己也列入被資遣名單,與紙媒同事共進退。 台蘋說:「每一句你們的指摘都是『壹蘋』的動力,讓我們可以做得更好,『蘋果』團隊19年就是如此走過來的,未來也會抱持同樣的信念,在『壹蘋新聞網』為你服務」。 台蘋坦言,雖因營運資金斷鏈,不得不小別讀者,但「壹蘋新聞網」的出現,無疑肩負起相同的社會責任,仍然秉持正義之劍,監督社會上的不公不義,並邀請各種顏色的網軍轉移陣地,等待大家的鞭策與指教。 壹傳媒大樓內,亦有蘋果員工用燈光回應,並大聲叫「多謝」、「行家加油」。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

而對於招致負面評價的八卦內容,也有人認為這樣的新聞正滿足社會大眾需求,反應時代風氣。 有讀者與民眾認為,《蘋果日報》的內容有過多無關緊要的花邊、八卦新聞,不但與公眾利益不相符、也傷害人權。 《蘋果日報》在2003年5月2日在台灣發行第一份報紙後,開啟了台灣四大報的時代,當時上市以每份5元促銷,直到同年6月才調整到每份10元,這也使《聯合報》和《中國時報》跟著調整價格到每份10元。 當年《蘋果日報》還隨報附贈明星海報,而每周還會有《蘋果派生活美語》VCD,這也增加了閱聽眾的黏著度。 直至2005年9月才將售價調回新臺幣15元、2019年1月1日起調整為每份20元。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 內容

壹傳媒董事會今午發新聞稿稱,遺憾地宣布《蘋果日報》將不遲於周六(26日)印出最後一份,而其網上網本則不遲於周六晚上11時59分停止運作,該公司感謝讀者忠實的支持,以及旗下記者、員工和廣告商過去26年的信任。 「香港政治局勢的加速惡化,民主蒙塵,新聞自由更是遭受全面打壓。創辦人黎智英為追求民主,卻因言論獲罪,如今繫獄於香港監獄。親中勢力封殺各種廣告資源,使香港《蘋果日報》營運萬分艱辛,幸賴讀者追求自由的信念支持,依然守住新聞自由最重要的堡壘。 《自由時報》加入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後,結果稽核報告證明於2007年3月期間每日平均實銷量超過72萬份,大幅領先同時期的《蘋果日報》約21萬5千份,並由公信會正式認證為「稽核期內」第一大報。 但《蘋果日報》在便利商店的銷售量比《自由時報》還高很多(自由時報以訂閱取勝),因此台灣報紙的佔有率統計數據是:《蘋果日報》和《自由時報》互爭第一名,而《聯合報》、《中國時報》則落於三、四名間競爭。 由於《蘋果日報》由香港壹傳媒管理,故帶有非常濃厚的壹傳媒風格,也就是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之報導方式,且常以大版面之圖或照片置於頭版,吸引讀者;另外,《蘋果日報》亦相當重視八卦新聞,常以頭版或大篇幅報導之,此一特色常引起台灣社會上對該報紙的爭議。 蘋果日報工會發布聲明表示,台灣《蘋果日報》宣布將停刊紙本,並擬大量裁員,近年來公司基於目前環境下面臨虧損,已數次進行裁員,但員工這幾年一路配合公司轉型,最後卻由員工承擔後果,工會表達非常遺憾與不解。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

因營運上虧損持續,在非常不得已的情況下,董事會決定《台灣蘋果日報》紙本停刊,集中資源發展《蘋果新聞網》。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營運上虧損持續,壹傳媒集團在今(14)日投下震撼彈,宣布將於5月17日起出刊最後一次報紙,於5月18日結束營運長達18年的《台灣蘋果日報》紙本,並將集中資源在《蘋果新聞網》,同時宣布將在801名員工中資遣326人。 [21]蘋果日報副刊-果籽,在同日晚上刊登停止運作通知並上載大量經剪接而未播出的動新聞影片。 當天晚上,蘋果日報如常播放賽馬節目「賽馬直播|競馬Fact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2023 Check」 此節目是直播九場HKJC香港賽馬會快活谷草地夜馬,提供即場貼士、AI模擬賽果及排隊馬,此節目是《蘋果》最後一個直播節目。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 有線新聞、香港電台、立場新聞及多間外國媒體通訊社均獲准進入蘋果日報大樓內直播最後一次《蘋果》校對工作。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 專欄

陳裕鑫也解釋,因事出急迫,無法更早通知各位同事是公司感到很抱歉的地方。 公司會在本月16日前通知相關被資遣的同事,依照《勞基法》辦理應得的資遣費,並且仍會給付從17日起至5月底的薪資,6月1日起再加計他們依年資應得的預告工資薪資。 鶯歌工商校長顏龍源說,相較文科,近年資訊、電子等相關的代理、代課變得難找,除正式缺額變多,代理教師轉正以外,也因晶片、AI科技發展大勢,讓擁有該專業的老師轉投入業界,獲取更好的薪資待遇,畢竟文理科老師薪資待遇沒有差別,但業界差距較大。 暑假將進入尾聲,學校即將開學,然而新北市部分學校已9招還是找不到代理、代課老師,甚至有國小班導懸缺,讓家長擔憂孩子受教品質。

不過壹傳媒反而變本加厲地以批判性的角度報道無綫電視的諸多事件等,並用「大台」、「CCTVB」等極具爭議色彩的稱呼來稱呼無綫電視。 當有無綫藝員約滿離巢,《蘋果日報》更會大字標題兼大篇幅報道「XXX離開TVB」並放在娛樂頭條。 《蘋果日報》推動了偵查報道,主動「發掘」新聞,更屢次揭發社會、高官、建制派醜聞等,部分更導致高官下台。 《蘋果日報》自梁振英成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後,不時將梁特首的管治班子貶稱為「港共政權」,因梁振英的獲得的票數是689票,所以蘋果日報戲稱梁振英為「689」、因梁振英沒有兌現競選承諾,所以蘋果日報戲稱梁振英為「大話英」。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 台灣蘋果新聞網8/31確定停更!買家潘杰賢強調「五不一絕對」原則:9/1將另起爐灶

(中央社記者王心妤台北14日電)台灣蘋果日報今天傍晚透過App發表「給讀者的公開信」,宣布因不堪虧損,以及香港局勢惡化,親中勢力封殺各種廣告資源,決定自18日起停止紙本發行,集中資源發展網站。 2013年後的兩次調查分別於2016年,即後雨傘時期,及2019年8月,反修例運動期間進行。 作為政治立場鮮明的報章,《蘋果》在政治動盪時期反而收獲市民肯定,反映了市民越來越認同《蘋果》作為惟一會高調刊登政治異議的報章在香港社會的價值。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

但,偏偏壹傳媒原本就已處於虧損,且五年來股價已經跌掉近九成,轉型訂閱制的財務陣痛,恐是難以承受之痛。 訂閱經濟中,短期利潤變得不再重要,財務指標得改成估計訂閱合約的年均總價值、退出率,設法留住用戶。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2023 例如軟體廠商奧多比(Adobe)轉型訂閱的第一年,淨利便衰退35%。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 太胖陷泥裏? 金正恩視察水災 批評官員尸位素餐 氣到當場開除局長

台灣《蘋果日報》宣布紙本停刊,我們這些長期為紙媒撰寫專欄的人,也成為了稀有動物。 《蘋果日報》對讀者的公開信提到,「數位洪流超乎我們想像,尤其是Google、Facebook等數位平台的壟斷,造成廣告資源的大量流失,對紙媒不啻是沉痛打擊。」這段話中的幾個關鍵字,容我來進一步補充說明。 (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台北21日電)外媒報導,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的顧問賽門(Mark Simon)說,香港蘋果日報「幾天內」將被迫停刊。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

停播之前每集節目由一位主播主持,星期一至四通常由曾美華或陳美茵主持,其餘日子由《蘋果日報》記者黃珮琳、于健民、王春怡、鄧溢禧、方榆汶、盧熙林、玲笙或謝馨怡主持。 《壹蘋新聞網》也在網站中刊出「五不一絕對」原則,會堅守「不用品牌、不用網址、不接觸個資、不使用資產、不介入新聞中立、絕對遵守法律」,希望建立一家時時創新、中立理性客觀、堅持爆料的關鍵媒體,也希望事實的澄清能讓歷時數個月的紛擾劃下句點。 應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之邀,臺灣國樂團將參加加拿大臺灣文化節演出,樂團將以小型絲竹樂與獨奏形式,帶來充滿台灣文化特色的國樂饗宴,展現台灣國樂發展精緻之美。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 台糖加油站加盟中油體系後,除維持原來台糖會員權益和大宗客戶優惠之外,未來消費者至台糖加油站可使用中油VIP會員卡、中油聯名卡、中油PAY、中油捷利卡、計程車優惠卡及禮物卡等加油服務,同時各站也提供中油、台糖各種多角化商品。 關於結盟緣起,台糖告訴中央社記者,最初是中油先發起台糖加盟想法,希望擴大中油加油站站點,並讓中小型加油站後台會員資料得以共享,壯大彼此力量,相關改裝費用由中油支付。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 新聞留言

十八年前的五月二日,台灣SARS疫情最嚴重之際,《台灣蘋果日報》宣布創刊。 18年前的5月2日,台灣SARS疫情最嚴重之際,《台灣蘋果日報》宣布創刊。 如今造化弄人,新冠肺炎在台灣進入社區感染,造成疫情全台恐慌之時,今天要向各位讀者沉痛的宣布:《台灣蘋果日報》紙本在5月17日出刊最後一次報紙後,將在18日起停刊。 勞動局表示,對於資遣費,工會會再和公司積極爭取更優的條件,目前正與資方協商資遣條件中;另外截至目前,勞動局尚無收到蘋果日報員工的勞資爭議申訴,但仍會密切注意並持續聯繫、關心,若有員工申訴,勞動局便會啟動相關行政流程。

他表示,晴報停刊只是冰山一角,長久以來媒體電子化已經成為報業大趨勢。 以紐約時報為例,根據其年報顯示,目前擁有大約1000萬的付費用戶,但其中只有不足一成是紙媒用戶,餘下近九成都已轉向電子版。 (中央社台北22日電)一名香港學生承認違反港區國安法「煽動他人分裂國家罪」,但未獲減免1/3刑期而上訴,今天被終審法院判敗訴,意味國安法設有最低刑期。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 報紙

潘杰賢目前正以「投創」(以投資進行創業)角色,透過個人成立的家族辦公室龍丞資本(Turn Capital)積極投資台灣與新加坡新創公司和創業家。 攤開壹傳媒集團截至2019年9月底的半年報顯示,訂閱制上路後,虧損仍持續擴大。 去年上半財年共虧損約3.1億港幣(約合新台幣11.8億元),較2018年同期增加9%、約2,580萬港幣(約合新台幣9,800萬元)。

公司會在本月十六日之前通知相關被資遣的同事,依照勞基法辦理應得的資遣費,並且仍會給付從十七日起至五月底的薪資,六月一日起再加計他們依年資應得的預告工資薪資。 潘杰賢召開記者會說明「壹蘋新聞網」成立消息,並將接收原本8月31日要被台蘋新聞網遣散的96%員工。 台蘋新聞網在官網以「不是說再見而是道珍重、不喟嘆昔日且待話未來」為題,發出如下聲明。 至近晚上8時左右,香港科技園公司發聲明,指蘋果日報印刷有限公司在將軍澳工業邨的運作涉及多項違規行為,該公司已按照契約條款,採取相應行動,向蘋果日報印刷有限公司發出違反契約條款通知,啟動重收程序。 臺灣國樂團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臺灣國樂團呼應「臺灣文化節」與世界對話主題,回顧20世紀初萌芽「現代國樂」的概念,以現代國樂角度,透過當代音樂家的視角用國樂與世界對話。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 史話》黨外雜誌興衰史 台灣反對勢力的崛起(歐陽聖恩)

在去年8月10日及今年6月17日,《蘋果》兩度被警方國安處搜查,高層被捕。 翌日,《蘋果》均印刷逾50萬份報紙,有市民從凌晨起排隊,有人購買多份讓他人取閱,社區及網絡充滿「哪家便利店可以買到《蘋果》?」的情報交流。 《蘋果》揉合精英報章的政治、文藝內容及小報的娛樂、馬經、波經,用傳播學者李金銓的講法,是「各式矛盾的混合體」⋯⋯本地及台灣學者均以「蘋果化」形容當時《蘋果》為兩地報界帶來的特殊影響。

  • 《台灣蘋果日報》提到,紙媒以創新的內容改變台灣媒體環境,但今天,我們也被媒體環境所改變。
  • 黎智英以外的人在2020年8月11日晚間陸續獲准保釋,他則在隔日以台幣約190萬元交保。
  • 《蘋果》不單打破市場共識,以2元發售,採用全彩色印刷,排版使用大量圖片,在報紙檔上另樹一幟。
  • 今年9月蘋果即將發表iPhone 15系列新機,因應歐盟要求2024年統一充電規格規定,此次iPhone 15系列新機將會採用Type C接頭,近日最新款USB-C to C編織傳輸線在網路上曝光,市場傳出其編織線原料主要供應商為力麗。

同年1月27日,該報頭條為「公投五俠選票起義第一擊,冒著土共炮火前進」,將兩黨公投參選人視為「五俠」,親中國大陸當局人士及建制派政黨稱作「土共」。 2006年8月21日開始,《蘋果日報》在新聞版推出「news@pple網聞」,輯錄網際網路的熱門話題、奇聞怪事、貼文等,又接受讀者「爆料」,同時開香港同業先河,在主要新聞報導中加入網民意見,後來又取消此功能。 2021年6月23日,壹週刊宣布結束營運,同日警方國安處以涉嫌違反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拘捕《蘋果》社論撰寫員楊清奇(筆名李平)。 同日壹傳媒有限公司董事會宣布,基於香港當前情況,《蘋果》印刷版不遲於6月26日(周六)最後一期結束,電子版亦不遲於6月26日晚上11時59分停用。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2023 —2013年3月,台灣壹傳媒賣盤案衍生反媒體壟斷運動後,黎智英表示,不會再賣「台灣蘋果日報」與「壹週刊」等平面媒體。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 讀者投書

蘋果著重高階市場,預預料9月推出iPhone 15系列產品,可能在同月稍晚或10月初即開始銷售。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梁天卓18日在信報撰文表示,晴報停刊再次確認香港紙媒銷量正經歷前所未有的下滑。 根據經濟日報集團2021/2022年報,截至2022年3月31日,發行收入較之前一個年度減少11%,主要由於大部份印刷刊物發行量減少。 蘋果日報案中,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6名前高層被控國安法下「串謀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 呂世瑜案是香港首宗針對國安法刑期分級制的上訴案,日後恐會影響多宗國安法案件,包括蘋果日報案及立法會初選案。

可惜,事與願違,經歷香港2019年反修例運動,香港《蘋果日報》在2021年被迫熄燈之前,2021年5月18日,台灣《蘋果日報》停止紙本發行,只剩下台灣《蘋果新聞網》。 三是,廣告資源的大幅流失,才是臉書與谷歌真正的「壟斷」,這兩家公司強占將近8成的數位廣告。 根據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DMA)的最新統計,台灣去年數位廣告市場規模達482.56億,「社交媒體平台」廣告額為182.07億,其中的162.8億則是來自移動終端。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 「多維新聞」宣布停止運作 部分員工併入「香港01」

受訪對象說,知道《蘋果》有滅亡的一日,但這份報章能多印刷一天便是一天,相比以往追逐點擊的文化,《蘋果》上下更在乎對香港社會的責任。 《蘋果》早期依賴龐大讀者基礎,即使受到部份親中資本的杯葛,仍能吸引足夠的廣告收入。 但到了2014年雨傘運動,本地銀行界及商界亦開始抽起在《蘋果》刊登的廣告,網絡廣告收入又被Facebook及Google等平台壟斷,廣告收入萎縮,無法有效盈利。 實際上,時至今日,全球報業均面對網絡轉型的難題,《蘋果》亦早陷入經營困難,收入從1999年的21億元跌至2019年的13億元。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2023 實體報章的商品性質殆盡,《蘋果》在2008年開始積極轉型,發展網絡,推出「蘋果動新聞」,又於2019年推出會員訂閱制,至今累積超過60萬付費會員,但近年《蘋果》未能達到收支平衡,存續危機早已浮現。

  • 2021年6月17日,警方國安處拘捕5名《蘋果日報》董事,包括壹傳媒集團行政總裁張劍虹、營運總裁周達權、《蘋果日報》總編輯羅偉光、副社長陳沛敏及執行總編輯張志偉。
  • 由於營運上虧損持續,於2021年5月17日發行最後一期紙本報紙後於次日停刊,集中發展線上新聞網[3]。
  • 2022年9月1日,《蘋果新聞網》暫停更新,新加坡商人潘傑賢在收購計劃失敗之後,轉而聘用《蘋果新聞網》200多名員工,建立另一個名字非常相近的新平台《壹蘋新聞網》。
  • 蔡英文表示,很遺憾看見香港《蘋果日報》,在創辦人黎智英被拘、金流遭斷、高層接連被捕、記者人心惶惶的情況下,今日被迫停止營運,出版最後一刊。
  • 但作為市場上最敢言的報章,《蘋果》的存在試探著權力對政治批評的包容底線,為同業拉闊了政治批評的空間。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