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顯斌2023必看介紹!內含蔣顯斌絕密資料

Posted by John on April 27, 2021

蔣顯斌

現在坐擁 6 億註冊使用者的新浪網前身,真的始自一件「小事」。 文屬於知識腦力,這在台灣教育已得到非常多鍛鍊,武的部分比較少磨練到。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誰的文章寫到第一,誰說都不准;但武一定有勝負,到商業上一定有勝負,如何磨練到這兩部分,在台灣教育其實很不容易關注與磨練這部分。 對此,蔣顯斌只能苦笑表示,網路世界一個月都等不了,必須無縫接軌,因此他也決定往自己的路走,想給自己另外一個可能性。

蔣顯斌

沈育德說,「你知道這市場是無比的大嗎?」因為中國是6個大人養1個小孩,資源是瘋狂砸在這小孩身上,要給最好,花錢不手軟。 但是卻沒有好的教材可用,那誰可以創造出這樣的條件,台灣當然無法推辭。 後來,蔣顯斌又轉戰到山東、杭州等地,本來以為自己酒量還行的他,更大開了眼界,因為居然有客戶是從中午一直喝到晚上9點,讓他現在回想起來,都不太敢相信自己曾經這麼走過來。 蔣顯斌 他以為這是謙虛,但那位老總說:「在我們河南,還沒有人敢說酒量還行,我們今天就來瞧一瞧。」結果當天,他們喝到同事倒在桌上。 此後新浪的其他主管去河南移動出差,也都是直的進去、橫的出來,甚至連怎麼上飛機都不知道。 對於逐漸縮短的片長,蔣顯斌倒也正面看待,「因為它會讓紀錄片越來越百花齊放,光譜會越大、越廣。」他近一步解釋,如果用書籍來比喻,劇情片就是小說,散文、記敘文、抒情文、報導文學等,都是非虛構文類,籠統來講就是紀實文本,從廣義的紀錄片或紀實文藝來講,裡頭有非常多不同樣貌,可以有人蹲點6年,也有人可以寫極短篇。

蔣顯斌: 北京逃生記( 絕處逢生 背水一戰——搖身一變 預審傻眼

可以獨尊台灣市場,也可以行遍美、日、韓、新加坡等地,但不一樣的行業有不同的衡量,如果台灣的市場對自己已經夠大,在台灣站穩腳步前,先別心急地望向其他國家與市場。 「現在是超短,以前90分鐘是電影院,45或60分鐘是電視,電腦、網路出來以後,開始就是30分鐘,再到手機後,就是5分鐘,10分鐘可能還太長。」面對越來越加速的影像世界,CNEX董事長蔣顯斌如此分析。 蔣顯斌解釋,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後,族群撕裂到達前所未有的狀態,而中國則是經濟掛帥,天天高唱愛拼才會贏;台灣當時解嚴也才10多年,是在實驗民主這件事,中國是碰上民族與民生的實驗,思考的是兩者如何找到平衡,並讓第一批人先富起來,此外網路的進入,也逐漸解構傳遞訊息的方式,民間的資訊逐漸打開。 隔年,年紀輕輕的他們勇於拓荒,制度化後卻在管理上出現瓶頸。

蔣顯斌

他所遭遇過最艱鉅的挑戰,莫過於 2000 年新浪才剛歡慶上市,卻旋即遭受網路泡沫破裂衝擊,股價自 40 美金在飛快驟跌至 1.6 美金。 歷經裁員、縮編、重新追求獲利,他形容,為了應對資本市場的運作邏輯,投資人在上市前餵完胡蘿蔔、上市後掏出鞭子抽打,那些年就像疾駛在快車道上,然而即使公司本身穩定成長、卻仍只能眼睜睜看著股市受全球拖累。 他們只能更加拚命,壯士斷腕般日以繼夜燒肝,在最短時間暴發最多收入。 一輩子沉浸在書法藝術世界裡,寫下許多令人驚嘆好字的董陽孜,這些年,卻只花心思在一個字,為它四處奔走,起因只是因為不甘心……。 蔣顯斌認為,大小規模不是問題,「重要的是否能賺錢,並可將經驗不斷複製。」複製有時是創業者血液裡會流的DNA,甚至有想改變社會的一個憧憬與社會責任。 如果經驗無法複製,頂多只是個在地工匠,做個達人,每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若真心為台灣而做,而且可複製,是很有機會的。

蔣顯斌: 蔣顯斌 看好台灣音樂 再5年將呈現不一樣的風貌

委員會認為全片以獨特敘事形式探討當代隨機殺人的暴力議題,淺入深出反映虛實混淆的普世現象,在人性善惡論述上體現東方思維,開放式結尾令人驚豔。 「創業家,是個後設的字眼,」蔣顯斌說,「當你成功了,你才能當創業家」。 蔣顯斌2023 在創業過程中是冥頑不靈,還是堅忍不拔;是大夢想家,還是大說謊家,都只看結果。 「第一次2004的刀比較容易,但我2013年意外發現,有個動脈瘤,開了7個小時的手術,把我主動脈換成人工的,裝了心臟起搏器,現在百分之90的心臟,是靠它在跳。」蔣顯斌回憶,當時開完刀後,他身體等於全部「歸零」,連下床、坐椅子都有困難,中間還經歷一次小中風,花了2、3年,才終於能走樓梯。 憑著在台灣找合作對象的經驗累積了人脈,蔣顯斌自願返台尋求資金協助,但他開了個條件:「所有人都要斷掉後路,不可以留安全網」。

蔣顯斌

「我覺得我們寶島有愛,但更需要一個字:誠。」董陽孜振振有詞說著,也把這個誠字嵌進心底。 殊不知,台灣社會在後來的幾年裡,紛擾不斷,在在都強化她提出這個「一字之諫」的決心。 董陽孜的大女兒何思芃說:「我媽媽屬馬,她常像匹脫繮的野馬,一有想做的事情就會一下衝很快。」從靈光乍現到完成初步構想,董陽孜幾乎是以光速進展;但實際上「湊字」的過程卻讓她想快也快不了。 直到一一年春天,位於苗栗通霄的一家木雕廠內,董陽孜費時四年,中間一度停擺二年的這個「誠」字木雕悄然立起。

蔣顯斌: 對話 : 董陽孜書法作品展 Dialogues : 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by Yang-Tze TONG — 互動動畫設計

2002 年,重心拉到北京,蔣顯斌被賦予新浪無線總經理的大任,乘上手機簡訊爆炸性成長的大浪,從一季總營收 700 萬美金、行動僅佔 30 萬,2004 年暴增到單季營收 5000 萬美金,其中 3000 萬來自行動貢獻,飆漲 10 倍,佔總營收 6 成,新浪終於起死回生。 回頭望剩下6個人,只能先把辦公室退掉,另外兩位合夥人還互相打氣說,「大不了我們去接案,一人一個月賺20萬,把2千萬還掉。」沈育德說,當戶頭是零時,只好想辦法找方向。 最後透過姊姊朋友關係,輾轉認識電話邦團隊,被收購後才能全身而退。 沈育德細數創業維艱,「WhatsTheNumber」上架一個禮拜就有10萬人下載,組了20幾人的團隊,融資約2千多萬台幣,也有很多金主願意投資,不過2014年夏天錢就燒完,5月裁了1/3員工,算一算資金可以用到8月,最終錢終於燒光了,戶頭是零,因此只好再裁1/3員工,現在想起來還餘悸猶存。

  • 但天生脾氣倔強的董陽孜,沒把父親的話當一回事,也多虧她有個觀念開放的母親,鼓勵她「女孩子也要勇敢追求自己想做的事」。
  • 蔣顯斌坦言,從小就愛看科幻片和紀錄片,反而不愛看劇情片。
  • 「第一次2004的刀比較容易,但我2013年意外發現,有個動脈瘤,開了7個小時的手術,把我主動脈換成人工的,裝了心臟起搏器,現在百分之90的心臟,是靠它在跳。」蔣顯斌回憶,當時開完刀後,他身體等於全部「歸零」,連下床、坐椅子都有困難,中間還經歷一次小中風,花了2、3年,才終於能走樓梯。
  • 邰中和引薦了趨勢科技總裁姜豐年擔綱起 CEO 的領導職位,很快為華淵帶來廣告收益。
  • 數據化—精準生產 精準庫存 降低成本在數據化的部分,瀚荃已經應用大數據進行銷售預測、庫存管理。

蔣顯斌認為,現在說故事的方法越來越放開,大家越來越不介意,用有劇情的方法,來說紀錄片的故事,紀錄片越拍越有劇情感,劇情片越拍越往寫實走,大家開始往中間靠,非常有意思。 蔣顯斌指出,進入最後一哩,就是看提案導演的題目、人物、處理能力、對社會的影響,然後CNEX去認養,成為製片跟監製,並帶資源、顧問進去幫助,10年100部的目標,平均每年要10部,後來拉到平均2年,也有些特殊計畫是要等5年、7年,但還是可以做到的目標。 2006年,他遇上了陳玲珍與張釗維,志同道合的3人,最初原本是想拍一部影片,紀錄當時兩岸的社會情況,但終究覺得一部影片影響有限,還是要有個組織推動,CNEX基金會於是成立。 蔣顯斌2023 2002年,蔣顯斌移居北京,但事實上或許該說,他是移居整個中國比較貼切。 彼時中國站在經濟崛起的浪潮上,亟需重振的新浪跟著高歌猛進的腳步,靠手機簡訊打下一片天,蔣顯斌回顧,那時中國的手機正盛行,是Nokia的時代,鄉村拉電話線,得要一個個電線桿拉,但手機可以一步到位,已經變成中下階層必備產品。 蔣顯斌接著,又看了探討中華文化,遇上西方文明境況的《河殤》,「重新佈建我對於台灣或華人的理解」,也因為找到了尋覓已久的解答,對紀錄片,開始產生依戀。

蔣顯斌: 「當時台灣氛圍,就是要建設」 蔣顯斌憧憬文組但仍讀理工

找了校園附近由台灣移民開設的中式餐館「戰略合作」,蔣顯斌徒手敲出訂購網頁,每天四菜一飯,供學生訂餐,下午列印訂單傳真給餐館,金流、物流服務付之闕如,就由老闆娘傍晚親自提著大量便當到校「貨到付款」;而現在非常普遍的 email 認證,是因為太多學生訂餐後卻放鴿子才設計的機制。 那年各自等待入學或求職的空檔,三人團隊抱著玩票心態探索網路的可能性。 他們鎖定大企業無暇顧及的台灣人市場,採取最直接而實際的方式:發問卷、找問題,發現令異國學子最痛的是,吃不到家鄉味。 那時還是數據機撥接的年代,如同新生兒的嗚咽卻將敲碎世界藩籬,許多新興公司前進學校招生,勾勒「www 改變世界」的大好前景瀰漫在西岸校園,吸引許多已然預見未來的菁英學子奮不顧身解開網路的謎底。 蔣顯斌 微軟因應網路崛起重新定義產品,Yahoo 剛從基金會晉級商業公司,Google 兩年後在加州另外一座車庫破繭而出。 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過去曾在台灣創業,於2011年推出WhatsTheNumber號碼查詢產品,在台灣獲得一百多萬下載人次。

想起那時候的生活,蔣顯斌說:「一週裡面只有一、兩天能回家,每天都在出差、敲門,想辦法拓展業務。」最終拯救新浪 SINA 的是中國的簡訊業務,開始在 2002 年後谷底反彈。 辛苦創業得到的不只成功,就連噩耗也隨之而來,蔣顯斌此時經歷了心導管手術,有了重新思考人生的喘息時間。 儘管在新浪 SINA 的過程相當迷人,不過夾在科技與資本中求生存,似乎無法說服他為下一個 20 年努力奮鬥,因此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繪製未來的可能性,最終,他選擇要做紀錄片。 「我要讓華人成為文化的貢獻者,這就是我的聖杯」蔣顯斌說。 原來在蔣顯斌的求學過程中,適逢經歷解嚴,對於動盪的台灣他並沒有信心,在看了導演符昌鋒與小野的《尋找台灣生命力》後,他搖擺的心才根落台灣。 就連創業過程中,他也找了許多西方企業紀錄片,試圖從血淋淋的案例中找到批判的角度與方法,作為自己創業中參考。

蔣顯斌: 台灣古典詩:人工智慧熱潮(二)

由於服務內容與新浪有相當的重疊,所以與新浪成為競爭關係。 每一年,CNEX 都會訂定主題,包含金錢、夢想與希望、網路與人生,十年時間提出了十個問題,打算拍攝 100 部紀錄片。 蔣顯斌 除此之外也不斷舉辦影展,動員更多的人來思考,也帶著華人紀錄片接軌國際,增加影響力。

蔣顯斌

很多人覺得沃爾瑪怎麼這麼厲害,在偏壤鄉村開創商場而非在最熱鬧的城鎮,卻還可成功。 蔣顯斌說,他讀到創辦人傳記時才知道,原來是創辦人的太太拒絕住在都市,希望住在1萬人以下的小城市,創辦人也發現,在許多美國小鎮,想要買東西都必須要開很久的車到遙遠的大商場,因此開設了一個針對1萬人以下城市的小百貨商店,雖然很小,但是卻有實質獲利,於是就開始在美國各地小鎮複製,最終沃爾瑪變成最大的通路。 回顧過去做新浪網,蔣顯斌說,自己也是包山包海,最後總結出一個心得。 蔣顯斌坦言,從小就愛看科幻片和紀錄片,反而不愛看劇情片。 尤其是紀錄片,可以記錄華人世界的各種實驗,由於華人並沒有很認真地做紀錄片,很多資料反而要藉由外國人拍攝的紀錄片去探查,或許會失真,因此蔣顯斌決定由華人自己拍攝屬於自己的紀錄片。 蔣顯斌在Podcast節目《馬力歐陪你喝一杯》裡,難得再聊起當年在「新浪網」奮鬥的過程,其中的驚滔駭浪和不順利,每每都讓他幸運地熬過去,也如同打怪升級般,讓「新浪網」更加穩健成功。

蔣顯斌: 人生急轉彎!蔣顯斌重新踏上年輕時錯過的紀錄片之路

她興致勃勃地透露:「還沒結束呢,我還有很多好玩的計畫!」 蔣顯斌2023 在暢聊的四個小時中,我們又得知她的更多堅持:不演講、不開課、不受訪、不上電視、不出書(但這回她為了替「誠」字之旅做結案報告,破了不少例),還有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不拍照。 他記得最早2006年剛開始出發時,是用非營利性基金的方式成立「紀錄片平台CNEX」,雖然大多是靠捐款,但也建立了好口碑,並且完成他的第一個目標:用10年投資多位獨立導演拍100部紀錄片! 像大家耳熟能詳的《不老騎士》、《沖天》、《街舞狂潮》等等,都為這個時代留下了第一批影像素材。 而CNEX的好口碑,也引來商業資金,許多新的案子或企業影片,會想找CNEX製作,讓他們有更多資金去贊助導演們。

蔣顯斌

邰中和引薦了趨勢科技總裁姜豐年擔綱起 CEO 的領導職位,很快為華淵帶來廣告收益。 同時也在他任內執行華淵與中國四通利方的合併,1998 年 11 月,新浪網正式成立。 沈育德認為,這中間有些東西未必是可以比的,因為整個國家的心態是不一樣的。 他指出,台灣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就是「幼兒教育」;在中國給小朋友看的卡通,真的是非常的糟。 但台灣政府一直以來,沒有好好重視台灣幼教,這個非常有潛力與優勢的領域。 然而,他卻在36歲時生了一場病、開了心臟手術之後,發現「新浪網」不再用他了,於是思考自己人生下一個10年想做的事,又成立了紀錄片平台「CNEX」,為華人的紀錄片發聲。

蔣顯斌: 提升網路頻寬傳輸 數位部開放WiFi 6E頻段

1997年,趨勢科技總裁姜豐年加入華淵生活資訊網,華淵於是與北京四通利方在線合併,更名為新浪網。 新浪網是當時橫跨中港台美華文最大入口網站,並於2000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入口網站。 蔣顯斌 從一個「玩玩」的訂便當網站開始,到一度成為最受數十億華人最愛的入口網站。

「但華人紀錄片太少了」蔣顯斌說,他給自己所創立的紀錄片文創組織 CNEX 下了一個註解「給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期望能夠記錄下華人世界的樣子,華人在面對這整個世界的樣子。 後來董陽孜打聽到,讓她忿忿不平的這四個字母,竟是一○一大樓內的某家企業花了幾百萬元請來。 「『愛』是個好觀念,但西方人講『愛』講得氾濫了。那我們最在乎什麼呢?」不甘見到西方人率先把文字立體化成為公共藝術,董陽孜與潘氏夫婦熱烈討論,一場把書法「3D化」的計畫就此展開。

蔣顯斌: 中國勞工抗爭增2.1倍 台國防院:中共強硬治理將引發更多挑戰

楊奕康舉例,之前公司的 Email 為 PST 檔,同仁離職後 PST 轉檔、複製後總是會消失,無法掌握與客人談判的重要情資,反觀客戶採用雲端電子郵件,保存當初談判的所有合作細節,瀚荃變得只能被動回應,因此瀚荃與遠傳顧問團隊諮商,導入雲端解決方案,將 Email 無痛上雲,完整保留所有書信往來紀錄。 本來只是「玩玩看嘛」的他們,對網路的魔力上了癮,決定再接再厲,一樣以電子郵件調查,但擴大到北美台灣與中國同學會。 排除「吃」,大家最大的困擾是無法即時收到家鄉新聞,畢竟當年報紙、電視仍是最主要的資訊傳遞媒介,但送到海外時都已成過期舊聞了,即使連上網路,中文也都會變亂碼。 新浪網共同創辦人蔣顯斌這麼描述 20 年前的網路,仍像未知的宇宙,簡單的一小步就足以在後來形成巨大效應。 台灣未來若有想要支持創業這塊的憧憬與企圖,應該想辦法,文的部分現在大家都在修練,武的話怎麼辦?

  • 如果經驗無法複製,頂多只是個在地工匠,做個達人,每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若真心為台灣而做,而且可複製,是很有機會的。
  • 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過去曾在台灣創業,於2011年推出WhatsTheNumber號碼查詢產品,在台灣獲得一百多萬下載人次。
  • 「醫生檢查出來後說,從現在到開刀都要很小心,上下樓梯、開會、打牌自摸都要小心,只要血壓一高就可能爆掉。」蔣顯斌談的,是2013年診斷出的心臟動脈瘤。
  • 新浪網是當時橫跨中港台美華文最大入口網站,並於2000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入口網站。
  • 2002年,蔣顯斌移居北京,但事實上或許該說,他是移居整個中國比較貼切。
  • 回憶起選擇數位轉型合作夥伴的關鍵時刻,楊超群強調,瀚荃非常願意嘗試新概念與新系統,遠傳則提供了 One Stop Solution(一站式解決方案),遠傳顧問團隊在產品多元性、網路穩定性與異地備援、服務效率、互動溝通等面向都讓瀚荃滿意。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