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10大分析2023!(小編貼心推薦)

Posted by Tommy on March 21, 2023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她指無論水、營養奶都要放到雪櫃,才能夠較容易吞嚥。 今屆「創新科技獎學金」頒獎典禮於今日(13日)舉行,嘉許25位在創科方面的本地大學優才。 其中有獲獎者深感疫情下社會需要,善用言語治療知識幫助低收入家庭兒童;亦有獲獎者接觸生物科技後,試將研究結果深入淺出轉化讓大眾了解。 鼻咽手術有時候會波及附近的神經,形成耳痺、牙關硬化、口腔疼痛乾燥、頸硬等。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透過友人的介紹,我認識了我的先生,在彼此相互了解之後,我們墜入了愛河。 在交往的過程中,我對我的健康狀況也據實以告,而他告訴我,他愛我,他能包容我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2023 的一切,何況在治療後已過了那麼多年,已經算是康復了,一切都會沒事的。 於是抱持這樣樂觀的信心下,我們步入結婚的殿堂,開始了婚姻的生活。 經過台中榮總確定我是罹患鼻咽癌後,就開始了一連串的治療。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鼻咽癌治療後

這期間一直有在寫治療日記,寫到今天也一萬多個字了,希望可以提供給遇到相同 ... 電腦掃描利用較强劑量的X光射線,從多角度拍攝人體内部影像,再由先進的電腦技術合併多組極薄的橫切面影像,組成清晰的三維影像,以顯示身體內器官的狀況。 醫生會透過臨床檢查,觸摸頭頸位置是否有異常,例如頸兩側、淋巴位置是否有腫塊;血液測試則檢查身體是否存在抗EBV病毒的抗體。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2023 鼻咽位於喉嚨的上端,加上鼻咽癌的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容易誤以為相關症狀只是長期喉嚨痛,而忽略背後可能隱藏的罹癌危機。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由於免疫力減低,亦會令病人較易受到細菌感染,影響腎功能等。 雖然流鼻血、帶血分泌或任何鼻部徵狀,未必一定與鼻咽癌有關,可觀察 2 星期再決定應否求醫。 不過,如果徵狀持續出現超過 2 星期,或者同時出現耳鳴或聽覺失靈等病徵,甚至頸側淋巴結脹大,則必須儘快找耳鼻喉科醫生檢查,以免延誤。 治療過程他說極痛苦,因為受化療和電療的影響,治療期間喉嚨潰爛,無口水分泌,引致吞嚥困難;同時味覺受影響,吃東西感覺有怪味,吃肉類全部變了腐肉味,吃完隨即嘔吐,一日嘔十幾次。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治療方法

我聽了後相當的驚訝,因為我一直認為當初我發現時是第二期,當下為了之前的處境感到驚恐不已。 而翁醫師告訴我,就算當初是第三期,但是已經過了十四年,好了就是好了,就算當初發現時是初期,之後再復發也是有可能的,並要我不要太放在心上。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用高能量射線來殺死癌細胞,是鼻咽癌主要的療法。 體外電療用大型儀器發出射線,對準腫瘤照射,通常只需幾十分鐘。 體內電療則將放射性幼針或導線植入癌腫部位,讓高劑量射線連續幾天近距離攻擊癌腫。

  • 可能是樂於學習的原因,在大學時,我在學業上的表現也很優秀,而得到多筆的獎學金。
  • Victor回想因左頸的隆起一大塊首次求醫,兩個多月見腫瘤愈來愈大仍未確診,等了又等的焦急心情,決定盡快治療。
  • 每天早上睜開眼睛,我對一天抱著了期待,在工作上、生活中,充滿了新鮮、快樂、有趣的事情,對於我喜歡的事情,我也會 “很用力”的去把它做好,並享受其中的快樂!
  • 免疫治療透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和T細胞,令免疫系統重新辨認和攻擊癌細胞,從而縮小腫瘤或減慢其生長。
  • 鼻咽癌的病發率有地區性,中國尤其華南、廣東地區一帶的病發率明顯較高,故鼻咽癌也有「廣東癌」之稱。

香港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2023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化學治療影響正常細胞的分裂,病人會出現嘔吐、脫髮、腹瀉、食慾不振、皮疹、手腳麻痺、貧血、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鼻咽癌的分期

考上英文系後,我接受紮實的英語口語訓練,浸淫在西方文學的殿堂中,並且在多次的英語戲劇表演中飾演要 角,在大學的這幾年,是我一生中很快樂、充實的時光! 可能是樂於學習的原因,在大學時,我在學業上的表現也很優秀,而得到多筆的獎學金。 在過去的 10 年中,男性的發病率(經年齡標準化後)平均每年下降了 1.9%,女性則下降了 4.3%。

有別於利用電離輻射的X光,磁力共振掃描是一種利用磁場及共振頻率的造影技術。 磁力共振在檢查身體軟組織和神經組織方面較優勝,可應用於鼻咽腫瘤有可能波及的部位及軟組織,例如扁桃腺、舌底或附近的淋巴結。 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簡稱正電子掃描或 PET-CT掃描,透過結合正電子掃描和電腦掃描技術,可以偵測鼻咽有否早期癌細胞病變、癌細胞有否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以及癌細胞的擴散程度。 部分研究顯示,鼻咽癌的區域性與當地飲食習慣有關,例如華南地區較常進食含鹽量高的醃鹹魚和鹹肉,而這些飲食習慣都會增加患鼻咽癌風險,但當飲食習慣逐漸西方化,鼻咽癌的發病率便有所下降。 研究亦發現部分飲食習慣,如攝取較多堅果、豆類、水果和蔬菜,少吃乳製品和肉類的飲食,有助降低患鼻咽癌的風險。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鼻咽癌治療方法

若有直系親屬曾經患上鼻咽癌,其他家庭成員罹患鼻咽癌的風險會較一般人高。 不過,這種風險未必源於家族遺傳,亦有可能因為環境因素,例如居住在相同地區,擁有類近的飲食習慣所致。 由於鼻咽部位於頭部深處,必須使用特殊的醫療設備和技術來清楚地檢查它。 如果你出現以下症狀或任何不尋常的變化,請盡快就醫。 在香港,鼻咽癌是男性中第 7 大常見癌症,也是女性中第 17 大常見癌症。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登記處的數據,2019年新增病例791例,其中男性588例,女性203例,男女比例約為2.9比1。

針對早期病期,一般會使用放射治療殺死癌細胞;但如果癌細胞已蔓延至其他器官,則會再配合化學藥物治療以控制擴散程度。 慈善籌款節目《慈善星輝仁濟夜》日前播出,當中,早年不幸確診鼻咽癌的張達明(圖右)是座上客之餘,也和仁濟醫院董事局葉恭正主席,一同探望因工傷意外,被鐵板壓傷腰部導致下肢癱瘓的莫建喜。 其後,身為仁濟醫院總理的鐘培生(圖左)在社交網上載二人合照,張達明身材明顯瘦弱了不少,面頰更瘦到凹陷,不過精神尚可,並獲不少網民留言打氣。 現年58歲的張達明於2011年不幸確診鼻咽癌,經過長達7年的抗癌期,病情終於穩定,可是在治療期間不慎金屬中毒,抗癌成功後仍留下大量後遺症。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鼻咽癌治療日記

政府醫院除了會安排療程外,還會安排其他週邊配套,例如牙醫、營養師、言語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和內科等等,如果在等候時間上能夠壓縮多一點就更加好了。 Victor完成所有療程後也有到政府醫院跟進其後病情,因為醫療開支實在沉重,在私家看醫生及做療程已用了約70萬元。 比正常高八、九倍,診所醫生即刻寫紙,我當日下午去睇耳鼻喉專科,做了初步內窺鏡檢查,醫生指好大機會係鼻咽癌,當時腦袋一片空白。 Dorothy回憶指,當時治療副作用令她不時想吃一些較清新或冰凍的食物,緩解口腔的不適。

鼻咽癌的確切病因未明,但相信與EB 病毒(EBV, Epstein-Barr Virus)感染有關。 EB 病毒有可能引致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但人體的免疫系統一般能夠識別和消滅病毒,而患者在康復後亦甚少留下長期的後遺症,也不會因此而患上鼻咽癌。 不過,在某些罕見情況下,EB病毒的DNA會與鼻咽細胞的DNA混合,病毒基因會指令鼻咽細胞異常分裂和生長,引發癌變。 現時並無研究指出鼻竇炎患者有較高風險患上鼻咽癌,只是鼻咽癌的初期症狀,像是鼻塞、鼻涕帶血等,與一般人常患的鼻竇炎症狀類似。 不過,若鼻涕帶血等症狀持續1至2星期,建議可找醫生進行檢查。 他說我的癒後情況良好,並問及我的近況,在聊天時他無意間告訴我,我當初在發現得癌症時,已經是第三期。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鼻咽癌治療經驗分享- 看板Anti

由於鼻咽的位置比較隱蔽,所以醫生需抽血液樣本以及用內窺鏡檢查鼻咽是否有異常,甚至有機會需抽取組織進行化驗。 他看私家耳鼻喉專科醫生,翌日進行MRI(磁力共震)和Pet Scan(正電子掃描),當晚已有報告,原來他鼻咽位置有兩個腫瘤,一個5cm、一個3cm,確診第3期。 每天早上睜開眼睛,我對一天抱著了期待,在工作上、生活中,充滿了新鮮、快樂、有趣的事情,對於我喜歡的事情,我也會 “很用力”的去把它做好,並享受其中的快樂! 在鼻咽癌癒後已是十四年,這七千多個日子,每一天都是上天給我的恩賜,所以每一天早上醒來,我都要感恩,感恩上天,並感謝我所擁有的一切! 志願服務計劃如果能有機會能當選抗癌鬥士,我希望能繼續幫癌症基金會翻譯國外的醫學論文,與癌症的治療新知,而能讓最新的治療與預防的知識,能夠引進台灣。 去年年初我被診斷出一期鼻咽癌,治療、追蹤到現在也快要一年了。

免疫治療與傳統化療相比,除了病人對免疫治療的耐受性良好,且較少出現嚴重副作用外,對一些鼻咽癌患者亦具有持久的臨床功效,就是「長尾效應」。 隨著醫學技術日新月異,隨了傳統的鼻咽癌治療方法外,近年更因為癌症免疫學(Cancer Immunology)發展迅速,而出現「免疫治療」這種新興的癌症治療方法。 利用連接鏡頭的幼軟導管,從口或鼻插入鼻咽進行檢查,查看鼻咽內有否變異跡象,如發現懷疑變異,醫生一般會鉗取活組織作病理化驗,以確定病因。 鼻咽癌的病發率有地區性,中國尤其華南、廣東地區一帶的病發率明顯較高,故鼻咽癌也有「廣東癌」之稱。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鼻咽癌

鼻咽癌約有 80% 機會於康復後 2 年內復發,此後逐年遞減,5 年之後復發的機會便低於 5%。 然而,復發位置不一定在鼻咽,有時鼻咽黏膜上可以毫不察覺有復發跡象,腫瘤卻深藏在附近的顱底組織裏,頸部淋巴亦很常見。 此外,部分完成治療超過 10 年以上的患者也會出現一些另類腫瘤,像是鱗狀細胞癌或惡性肉瘤。 據癌症資訊網問卷調查顯示,96%的癌症病人在接受治療後都會出現不同的口腔副作用。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因為爸爸本身是藥師,除了西藥以外,他也研讀科學中藥,在我做射線治療時,我服用了他調劑給我的科學中藥,來減輕副作用及提升免疫力。 他不論何時,臉上總是帶著笑容,並充滿了幽默感,在治療的過程中,對於我的疑問與恐懼,他也耐心的一一解答,使我能安心的接受治療。 由於有很多淋巴管從鼻咽通向頸部,鼻咽癌擴散的第一個症狀可能是頸部的淋巴結腫脹。 等到癌腫脹得太大,甚至擴散至肺、肝臟及骨骼,治癒就比較棘手。 例如,鼻咽癌俗稱「廣東癌」,因為廣東、福建、港澳、台灣等南方沿海地區的人特多。 一種常見的說明認為是華南居民愛吃鹹魚等醃製的食物所致。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鼻咽癌blog

如化療期間出現不適需立即通知醫生,醫生會就不同副作用制定舒緩方案,或調整用藥。 29歲註冊護士Dorothy在一次覆診檢查下發現自己患上鼻咽癌,自此就踏上抗癌路。 她不但經歷了33次電療及3次化療,同時亦需面對治療所帶來的口腔潰爛、味覺改變等副作用,又出現吞嚥困難,體重因此下降7公斤。 但她努力面對,堅持飲營養奶補充營養,在經歷3個月的治療後,目前情況穩定。 她勉勵所有癌症病友要保持心境開朗,才能有足夠精神去面對病情。 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的蔡鹿怡則注意到在第五波疫情期間,本港幼稚園及小學爆發多宗「鼻病毒」感染個案,故在上年(2022年)暑假於香港兒童醫院進行比較三株「鼻病毒」傳染性的研究。

此外,病人在完成治療之後仍需定期覆診,監察治療後的身體狀況。 在完成治療後的首兩年內,醫生大約每隔數個月會替病人診症,其間會為病人進行臨床檢查,以及其他有需要的造影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或正電子電腦掃描,以了解鼻咽和頸部的情況,並監察癌症是否有復發迹象。 部份鼻咽癌帶有高於正常水平的「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研究顯示這種因子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速度。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香港島 )

癌症的五年存活率是一個相對存活率,用於比較不同階段的癌症患者與總人口的生存率。 即使患上一樣期數的鼻咽癌,由於每位患者的癌細胞特質及其基因組合都不同,治療方案亦會有所差異,因此五年存活率只供參考,不同患者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用作推斷患者的預期壽命。 此測試具有極高的靈敏度(高於97%)和極低的假陽性率(0.7%),可為受檢測人士提供更加準確和可靠的結果。 鼻咽癌是於鼻咽腔部位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惡性腫瘤,是本港最常見的頭頸部癌症,以男性居多。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但在電療的同時,也會兼用藥物來加強療效,亦即化學治療(Chemotherapy,化療)。 患者的頭頸部位接受放射治療後或會出現各種短期及長遠的後遺症。 一些常見的短期副作用包括皮膚紅腫或起水泡、噁心嘔吐、疲勞、口腔潰瘍、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及味覺喪失等,長遠後遺症則包括聽力或視力下降、甲狀腺受損、腦下垂體受損、頸動脈損傷等。 隨著近年放射治療的精準度大幅提升,鼻咽癌患者較以往承受較少的副作用,而各種副作用亦有相應方法舒緩,詳情可諮詢醫生意見。 若病人的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每年需要檢查一至兩次甲狀腺功能。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鼻咽癌成因

報告上鼻組織同淋巴組織都找不到癌細胞,Victor開心了一陣子,但醫生指有時抽一次組織未必抽到,需再抽一次細針,於是又要再等兩星期。 這次傳來壞消息,驗出有鼻咽癌,轉介1星期後去政府醫院見腫瘤科。 「長尾效應」是治療鼻咽癌的未來展望,指患者透過免疫治療法有效治療病情的同時,產生的效果可以長期持續,讓晚期患者的病情得到更長久的控制,令存活時間延長。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RT)同樣具備強度調控及影像導航的元素,能精準以高劑量照射腫瘤,避免影響週邊的正常組織。 至於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士,曾有研究顯示,每年進行EBV血清檢測和鼻咽鏡檢查,可提升於第一期確診的比例,但也有説法指相關研究欠缺嚴謹標準,建議高危人士諮詢醫生意見,了解篩查的詳情和利弊。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鼻咽癌上班

如果我成為選抗癌鬥士,我會用獎勵金一部分用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如身心有障礙的弱勢朋友,和這次八八水災的受災戶家園的重建,以及其是孩子們未來的教育基金。 大學畢業後,我考取了靜宜大學英語研究所,在唸研究所時,也完成了台中教育大學國小英語師資班的學分與實習。 承蒙上天眷顧,我通過了競爭激烈的教師甄試,成為一名國小的英文老師,並且也拿到了英文碩士。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放射治療

透過使用標靶藥物「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抑制劑」,可阻斷EGFR接收指令細胞生長和分裂的訊號,減慢或阻止腫瘤生長。 標靶藥物在鼻咽癌治療中的確切作用仍在研究中,當癌細胞擴散、復發或患者接受化療後腫瘤仍繼續生長,醫生便會考慮將標靶藥與放射治療或化療一同使用。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2023 鼻咽癌主要用放射療法(Radiotherapy,俗稱電療)來治理,借輻射來殺死癌細胞。

完成治療後也可考慮進行一次牙科檢查;聽力、言語和吞咽情况等可能受治療影響的部份,情況也需密切注視,若發現治療副作用持續未有改善,甚至有新的症狀出現,病人應盡快告知醫生,並作進一步檢查。 免疫治療透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和T細胞,令免疫系統重新辨認和攻擊癌細胞,從而縮小腫瘤或減慢其生長。 免疫治療藥物主要用於化療失療或癌細胞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鼻咽癌患者,亦有免疫治療藥物可用於一線治療。 化療的副作用要視乎使用藥物的類型及劑量,常見副作用包括脫髮、口腔潰瘍、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增加感染風險(白血球下降)、容易瘀傷或出血(血小板數量低)等。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部分藥物可能影響神經末梢,導致手腳感覺麻痺,甚至令手部靈活性降低,影響日常生活。

視乎神經損傷的程度,這些手術後遺症有可能在數個月後消失,但亦有可能屬永久性。 醫生會在不同情況下使用化療治療鼻咽癌,例如晚期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為同步放化療,由於部分化療藥物能夠增加癌細胞對放射治療的敏感度,因此有助加強治療效果。 若癌細胞擴散到肺、骨或肝等遠端器官,醫生或會考慮單獨使用化療或與放射治療一併使用。 化療也可用於輔助治療,即放射治療後進行,減低復發風險;部份醫生也會採用誘導化療,即於同步放化療前先單獨使用化療。 鼻咽癌病人完成所有癌症治療後,還需要因應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和後遺症,接受各種復康支援。

早期鼻咽癌的治癒率很高,第一期的治癒率高達90%。 沈寶恩表示,透過在網上平台的互動和遊戲教導小朋友講故事,既能激發兒童的創意思維,亦能配合不方便帶兒童參與面授課程的家長。 她表示,「義補」活動已進行三年,幫助了逾200名兒童和40個低收入家庭,親自見證學生語言系統的成長和進步,讓她感受到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義。 就讀香港大學言語及聽覺科學系的沈寶恩兼職補習導師,疫情期間無奈停課。 正是這個契機讓她創立網上平台「Bon Speech Studio」及推出「疫境同行義補活動」,聯同一班義工同學為低收入家庭學生補習,助他們準備小五及小六呈分試,照顧他們的學習需要。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