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食問題2023必看攻略!(持續更新)

Posted by Ben on June 3, 2020

剩食問題

如果將剩食轉為給予需要的人們,這些剩食的量可以養活18億的人口 。 根據統計,剩食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8%,假若將剩食當作一個國家來看待,他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就僅次於中國與美國之後,位居全世界第三,因此,剩食是氣候變遷與實現社會正義之間的難解問題之一,他的碳足跡不僅來自於運輸,加工、生產方面以及當作垃圾處理所需要消耗的能源、來自掩埋場所釋放的大量甲烷。 根據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研究顯示,全球食物生產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竟占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26% ,尤其畜牧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非常高。

剩食問題

從食物生產、加工、運送、販賣最終被浪費的過程,伴隨大量的碳排放,減少糧食浪費的行動不僅有助減緩地球升溫,也能創造一個提醒人們思考「糧食分配非患寡,而是患不均」的機會。 格外農品、環意有限公司與幸福食間 3 間社創團隊,在剩食與食物環保意識上各擅其場,也因此在 2020 年進駐了社會創新實驗中心。 為了避免浪費,柯詩語指出,惜食餐廳在替客人點餐時,會特別詢問客人是否有不吃的食物、份量需要多少,透過餐點跟客人說明惜食觀念。 除了供餐採用現點現做方式,餐廳內也有特別為「格外品」設計的餐點,像是利用菜梗結合馬鈴薯做成可樂餅,豆漿剩下的豆渣做成鬆餅。 提到經營此APP的理念,葉柏軍表示,過去只要提到環保,大家就會覺得很花錢,Tasteme希望能夠翻轉此觀念,讓更多的業者願意加入惜食行列,盼透過「良」食循環,讓每份食物都不被輕易放棄,並與業者、民眾、環境共同攜手合作,走向三贏,打造永續新未來。

剩食問題: 侯郭頻打關公牌 黃越綏批:荒謬絕倫!別再「利用關公當公關」搏版面

過程中,楊七喜曾想將紙膠帶發出去給街友販售,但心中一直存著疑惑:「街友真的需要這個企劃嗎?」若是不需要,那這項企畫根本沒有意義,因此決定去接觸街友。 2018 年,格外農品與中國人壽投入的偏鄉教育、送餐行動結合,由偏鄉小朋友提供畫作,再印製成格外農品的產品包裝,成為保險業務拜訪客戶的禮品,行銷同時也進行了食農教育。 同年,格外農品也與王品台菜「風和日麗」合作,由於風和日麗要求食材有 50% 要使用格外品,理念相同之下,團隊一拍即合。 游子昂說,王品不僅提供生產流程的建議,成為他們的供應商,更增加自身品牌的可信度。 食物出自土地再回歸土地是一種良性循環再利用方式,透過農業堆肥技術,藉由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並控制環境條件,將食品廢棄物的有機物分解、腐熱,轉換有機土壤,可提供植物多元養分,降低蔬果的病害,更對於資源回收工作的推動及農綠地肥力的回復有極大助益,幫助我們實現土地永續發展。 上月開始,加盟業者發起「一店寄一箱(廢棄食物)」活動,到環保署、立法院以及民間團體陳情,希望迫使政府與超商總公司,正視食物浪費與損失的嚴重性,並要求超商總公司減少進貨數量,不追求「豐富陳列」及「好看」,以適量為原則,避免銷售不佳、浪費食物。

剩食問題

義大利也跟隨法國的腳步,在2016年頒布《反食品浪費法》,鼓勵企業及農場捐贈過期卻可食用的食物給慈善團體,丹麥也在同年開設全球第一間專賣過期食品的超市。 根據環保署的統計資料庫,光是2016年10月,全台就製造了4萬6千公噸的廚餘,這還不包括未被回收的廚餘量,這驚人的數據顯示出了國人龐大的食物浪費量,而禍害的源頭包括現今台灣最為嚴重的三大浪費――分別是吃到飽餐廳桌面食物成災、學校營養午餐廚餘過剩、市場及賣場丟棄剩食未充分利用。 剩食問題 「糧食危機迫在眉睫嗎?食物生產鏈必定會崩塌?」周志輝指出真正造成缺糧的原因主要是以下4個:天災、戰爭、政治衝突、貧窮,但這些不是無法預測,就是因為涉及許多社會結構性問題,很難以真正根治解決。 通過解決農場,雜貨店和家庭中的剩食,我們有可能養活數十億人口,並遏止製造食物和最終進入垃圾填埋場的剩食所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對於食物浪費,有一些非常簡單的解決方法,例如:消費者列出購物清單、判別食物是否真的變質、實施簡易堆肥措施。 倘若我們避免食物浪費,那麼我們將於解決氣候變化和減輕世界飢餓的方向獲得進展。

剩食問題: 生活能源

不過其他國家有不同的做法,德國擬取消日期標示、法國禁止超市銷毀未出售食品,都是為了減少食物浪費的問題。 聯合國環境署2021年發表的糧食浪費指數報告中指出,全球生產的食物中有三分之一遭到丟棄。 而根據台灣環保署統計,每人平均每年生產150公斤的廚餘,2020年就浪費約360萬噸的食物,在這些浪費背後,台灣仍有60萬個邊緣家庭無法溫飽。 再來達到永續飲食的第三個方法,也是全球目前面臨的重要議題之一,就是減少剩食。 減少食物浪費不只是要減少餐桌上的食物浪費,據聯合國的統計,多達50%的食材在收成到達市場前就會損失,大部分人都喜歡挑選外觀無受損的食材,而那些採收時有碰撞或傷痕的食材,就會再被送到市場前先被淘汰掉,這也是造成食物浪費的原因之一。

  • 而根據台灣環保署統計,每人平均每年生產150公斤的廚餘,2020年就浪費約360萬噸的食物,在這些浪費背後,台灣仍有60萬個邊緣家庭無法溫飽。
  •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
  • 勞動一個小時就可以換取三點,一點等於現金五十塊,每天工作四個小時就可以換取吃、住,也可以換取商品,甚至還可以購買清潔用品。
  • 台灣和中國差了50至100倍,呼籲政府要給予更多協助,如租稅獎勵等,否則很難對抗中國以國家之力發起的價格戰。
  • 本期頭題為張筠婕的《面對離婚 怎麼做才好?》,文筆通暢、結構完整,同時富含議題與教育性質,值得讓大家一看。

在訪談前一天,楊七喜參加了一個名叫「Vegan」的餐演,Vegan就是一種不傷害地球的生活方式。 在餐演中,楊七喜利用蔬果的果肉做成料理,以果皮作為裝盛食物的容器,完全沒有產出任何一次性的東西,達到無塑、零廢棄的呈現。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理事長劉宜中表示,其實在民法的捐贈部分,就已經有相關的免責條款,也稱「善良撒瑪利亞人法」,如果善意救助造成損害,提供救助者是可以免責的。 當然,他也理解業者擔憂的不只是法律上的免責與否,更在意的是商譽。 栽植農產品的過程中,善導書院也會留意水源、土地的使用是否合理、有機,在產品包裝等採購上,也會考慮到環保,甚至導入永續經營農法。 陳文靜舉例,如果使用以電池為動能的割草機,使用後的廢棄電池會造成土地污染,但若是拉線式,又很麻煩,因此善導書院建造簡易機械,讓割草機可以透過水力而發電,兼顧實用與環保。

剩食問題: 環保署

韓國政府自103年起便採取重量收費制,來控管廚餘的數量,除了秤重收費外,首爾市政府從94年起推動的「安裝RFID廚餘桶」,更是能有效的改善人們管理廚餘的行為。 但老闆娘也提到這樣的情形會有例外,雖然平常的廚餘量不多,但若是遇到宴會和酒席,有些比較傳統的訂餐者,會希望裝盤的時候,有足夠的量,才能讓被宴請的客人都吃飽,通常這種時候廚餘的量就會增加。

「30」是指在聚會開始的30分鐘先各自享用美食,再起身和人交際互動;而「10」代表的就是最後10分鐘要回到座位,品嘗尚未入口的食物,並將剩餘的食物打包,降低浪費。 目前草案已送達立法院等待審議,衛福部提到,假如「實物給付」專章順利入法,地方政府便能建構因地制宜的服務,讓更多民間資源投入,也能夠更加保障經濟弱勢民眾的基本生活。 關於台灣剩食相關法令,衛福部以書面方式說明,法律制化部分,主要依據國內現況,並參考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歐洲國家辦理食物銀行之經驗,擬據《社會救助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增列「實物給付專章」。 Tasteme則是推出「良」食福袋,讓民眾用50元就可購買到店家當天剩餘的餐點。 惜食軟體的出現不僅讓捐贈剩食的行為更具系統,也讓需要幫助的人更方便取得閒置食物以減少生活開支。

剩食問題: 剩食危機重重 解決刻不容緩

大潤發郭建志指出,目前已有不少民間團體及地方政府積極邀請合作,但業者仍擔憂「捐贈即期食品,出了問題要找誰?」郭建志表示,目前中央與地方政府還沒有規範,對於剩食,每個業者、社福團體、地方政府的定義與處理方法不同,卻向業者要求「先捐再說」,滿口「不會有究責問題」,但他們仍不知可否相信。 對於業者來說,在流程還沒統一起來的狀況下,他們卻得花很多心力、時間與人力成本在處理每個受贈單位的不同需求,簡直可說是變相懲罰。 當在各界議論紛紛討論食安議題與防範時,這些食物的流向與終點顯得更需要被關注並透明化。

去(2023)年10月政府組織的電動車國家隊,格斯科技就是其中一員。 當時在美國辦形象展,格斯的科技引起了美國議員的注意,甚至邀請董事長張忠傑單獨會談,盼能夠促成更多的合作。 今日落成啟用的電池芯廠房,是全台首座GWh級規格電池芯超級工廠,投資新台幣40億元,實現鋰電池生產規模化。 中壢廠區規劃2023年第3季開始投產,產能將從250MWh一路成長,預計2024年第二季將達到1GWh以上,預計每月可生產50萬顆,年產能全開則達到600萬顆電池芯。

剩食問題: 生鮮時效短 業者盼統一規範、釐清責任

在特定的節慶日期間,因為應節的特定食物(如:年糕、粽子、月餅等)過期而要丟棄的食物,亦是廢棄食物的最大數。 根據香港環保團體綠色力量在2009年中秋節發表的調查指出,單單是香港在2008年丟棄的月餅數量,推算出來有280萬個;而在中秋節中的燒烤活動中丟棄或浪費掉的肉腸、肉排等食物,更可讓一個三人家庭飽餐82年[22]。 社員可以自己帶廢棄物去實施創意再生,也可以協助處理對外回收的廢棄物,轉化後的手作藝品或生活用品,可以選擇帶回家或捐出,捐出的成品可以讓社員換成點數,或是作為街賣的商品,交由街賣者或是想要創業的年輕人販售,讓他們成為環境議題的推廣者共同回饋社會,不再是被人看輕的對象。 她表示,APP上線後,除了能使用APP將客戶串聯、將環保局與各攤菜販的資料收集並資訊化外,還能和菜販合作,將剩食成為菜販的促銷方案進而推廣。 再者,透過菜販和個人消耗剩食的數量,能近一步解決因季節性問題而導致的剩食問題。 「剩食本身就帶動了水源、空氣、土地甚至是經濟上的損失,除了汙染以外,剩食產生的碳排放量非常可怕。」因此如何從尾端剩食回溯到產地剩食,必須要集結大家的力量。

剩食問題

一般宴會型餐廳會藉由這種建議客人的方式,來避免食物浪費,而且也有不少客人會將剩食打包帶走,但吃到飽型態的餐廳無法以相同的方式避免剩食量過多。 2.依目前市場狀況,同一支基金之下又會區分不同級別,本排行只取同一基金下績效表現最佳的級別,進行評比,其他級別,則忽略不計。 林右昌指出,大家都知道預防災害比事後救災更重要,把握時間進行災害預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8月3日與8月4日中央連續多次發佈土石流黃、紅色警戒,目的就是要為民眾爭取撤離的時間,否則當發現土石流來的時候,要跑根本來不及,他強調:「人命關天,分秒必爭!所以,土石流黃、紅警戒一發佈後,就應該依照應變機制立即積極準備並進行強制撤離工作才是」。 林右昌指稱,8月4日晚間9點多,鄭文燦曾親自打電話給許淑華,特別提醒南投可能會有災情,並請南投縣災害應變中心一定要特別注意,有搶救災需求中央都會全力支援,當晚南投雨大,鄭文燦打電話時,許淑華還在外面餐廳跑攤,人並不在應變中心,對於可能的災損情形,也不清楚。 購物時,也可以先列好購買清單,有計劃的消費,減少衝動購物造成浪費。

剩食問題: 處理與應用

取自中文與日文的諧音含義,「格外農品」於 2015 年創辦,希望那些賣相不佳,但品質仍然優秀的農產品不被浪費。 游子昂說:「整個水果生產過程中,有 15% 的水果因為外觀不佳而遭到剔除,這些被剔除的格外品有 1/3 ,將近全部農產品的 5%。這些其實都可以拿來做加工,創造更多價值。」因外觀而被剔除的農產品,除了作為飼料餵食家畜, 在龐大的產量基數中,5% 的價值不容小覷。 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表示,已開發國家的食物浪費,大多來自消費端,這些年來各國都著重如何降低食物浪費,例如日本通路為減少食物浪費,食品只標示最佳賞味期,過了這個期限還是能吃;法國則立法規定賣場不能丟棄食物,須媒合至社福團體等。 對此,李應元今天也說,超商大賣場可以透過物流體系、庫存管理等下手,經過數據收集來掌控食物進、出貨數量。 環保署也將與衛福部討論,食物賞味期至有效期限之間可以怎麼利用、怎麼連結慈善團體讓需要的人享用、減少食物浪費。 「1/3潛規則」是指通路拒收超過效期三分之一的食品,而消費者也較傾向不買效期不到三分之一的食品。

剩食問題

他們用一個禮拜的時間,拜訪德國所有的最重要的車廠,像是賓士、福斯和保時捷等大廠,受到高度關注。 格斯強調,廠內設備經改良後每年可節省超過7000萬度電;廠區同步設有廢水回收再利用機制,有效節省水資源;廠區更嚴格執行碳足跡檢驗以符合國際標準。 格斯指出,自主技術開發的鋰電池兼具高安全性、高倍率放電、高蓄電力、寬溫域的工作溫度區間及長循環壽命等特性,搭配高度客製化的優勢,使格斯科技符合國際整體發展趨勢。 格斯科技26日於中壢工業區舉辦中壢廠區啟用典禮,象徵台灣鋰電池產業進入新的里程碑。 而本座工廠是台灣首座GWh規格電池芯超級工廠,主攻鈦酸鋰(LTO)及高鎳三元材料系統,而其對大的特色就是「台灣國產的軟包電芯技術」。

剩食問題: 台灣釀酒史的無形文化財 橫越百年歷史終成佳釀的吉野1號米

「Pick Food Up扌合生態廚房」(讀音:手和)是由曾在義大利攻讀慢食碩士的黃尹宣所創辦,主要推廣剩食運動及格外品(食物分級後難以賣出的產品)的再造。 因為希望打破一般人對於「剩食=壞掉的食物」 的刻板印象,黃尹宣所使用的剩食,其實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以今年 12 月因應聖誕節所推出的「2021 聖誕甜點禮盒」為例,其中的「紅柿香料」磅蛋糕,採用包裝有瑕疵或抽檢後仍可食用的食材,如石柿、過熟香蕉、有機鷹嘴豆等,進行食材再利用,並搭配具聖誕節氛圍的香料,打造令人驚豔的甜點成品。 剩食量逐年提升,以及糧食危機越來越嚴重,各國政府積極提倡永續飲食,也推動政策減少全球廚餘回收量。 其實永續飲食的定義最早是來自於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一開始是在討論未來世代是否有安全的生態環境,其中面向多元也包含生態、飲食等,討論到的議題非常廣泛。

就以廚餘回收為例,在美國會有把家裡吃不完的菜分享給鄰居的習慣,但由於文化習慣不同,台灣民眾對此可能接受度不會太高,且台灣民眾外食率高,因此減少剩食的政策從餐廳開始,可能才是適合台灣的作法。 例如在紐西蘭會要求有庭園的家庭利用蚯蚓農場來分解廚餘成為堆肥;在韓國,從2000年代開始,廚餘要從一般家居廢物中分開,另外放入一個回收桶內。 此外,由於熟食經烹飪後常會含有鹽分,因此熟廚餘在堆肥時應另行處理,不移送入焚化爐(不利戴奧辛控制)[11]或直接堆肥(造成土壤鹽化)。

剩食問題: 台灣每年廚餘量可堆成1.3萬座101大樓!從產銷供應鏈層層控管降低糧食浪費

台灣超商剩食每年報廢食物價值超過70億台幣,根據聯合國報告,全球被浪費掉的1/3食物,讓碳排量高達44萬噸,食物浪費造成大量經濟損失且加劇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危機。 最早由美國開始建立的食物銀行計畫,是針對較弱勢的群體,提供食物和生活用品,減輕他們生活上的困境。 台灣也有公益組織持續發起類似行動,像是財團法人新漾基金會 2021 年推出的「食愛銀行」。 以類似便利超商的陳列方式,將附近商家提供的惜食商品整理上架,透過「伙伴會員」機制,讓需要的對象可以用點數兌換物資。

老闆Spencer Hudson提到生產動物蛋白所需的能量比生產植物蛋白要大得多,所以綠色餐廳要減少使用動物製產品。 然而綠色餐廳不像一般餐廳,食材的供應來源很多,因此在食材選用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剩食問題 宋秉明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認為,若要達成永續飲食目標,只單靠減少廚餘量,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永續飲食是一個包含多面向的概念,而減少食物浪費只是目標之一。 但剩食的確是可以做某一程度的減少,連帶地會影響生產量也不需要那麼多,這是一個循環的概念。 營養師Ariel認為,台灣吃東西價錢很便宜,外食也很方便,相較歐美外食一餐就要一千多塊台幣,在台灣一餐頂多一百多塊就能解決。

剩食問題: 台灣超商有多浪費?每年有70億台幣白白丟進垃圾桶

「我們兩個是工科人,專長就是發現問題、找出解法,也許我們沒有其他社創活潑,但我們希望把專業、技術、品牌、製造都留在台灣。」陳世成說,他連在跑工廠的過程都搭大眾捷運,實踐減少碳足跡的理念。 合法配合再利用處理廠:環保署核定合法廢棄物清理公司配合,提供更全面的食品報廢清運方案,快速、專業、合法! GPS清運路線軌跡記錄:專業清運廠商車輛皆配有影像車機系統,可提供即時監控影像與GPS清運路徑軌跡,確保完整記錄食品報廢銷毀過程。 食品銷毀報告書:清運完成後,提供食品報廢報告書,使客戶可以快速地查看相關食品銷毀數據與結案報告。

剩食問題

立委吳焜裕認為,各立委聯署立專法的目的就是要提出來討論,看大家討論的結果,如果達成共識,那就可以立法;由於法案是由經濟委員會負責提案與審查,且食物銀行算是屬於食品業者,未來可能要一併考慮到食品安全衛生管理的規範,是比較重要的問題。 剩食過多的危機漸漸引起國人關注,但廚餘的處理方式及相關配套措施還有改善空間,劉君豪說明,雖然目前政府尚未訂定相關法規,仍將持續和法院研議,目前以宣導的方式去推行,同時舉辦了許多活動讓民眾參與並深入了解剩食的重要性和即期品的安全性,擁有惜食良好的觀念。 不僅僅是外食,陳美惠也積極在校內舉辦各項活動,鼓勵學生將飯菜吃光減少浪費,她認為自立午餐能控制食材的多寡,更可以提供精緻食材降低運送的碳排放量,相對而言廚餘的比例也能比一般團膳降低許多。 然而國中、小營養午餐也是三大浪費之一,新北市北大國小營養師陳美惠表示,一般團膳業者提供四菜一湯,自立午餐提供三菜一湯,二者的菜單設計皆符合教育部「學校午餐內容及營養基準」原則,但因團膳業者的契約書中有規範供應量不足的罰則,因此整個廚餘量相對自立午餐的三菜一湯多。

剩食問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與過期食品不同,即期食品是在有效期限內的食物,是可以被食用的,卻往往因為消費者的偏好而被丟棄,因此造成不少即期品的食物浪費。 食物損失是指食物在進入市場前,因供應鏈中的管理或技術限制而導致數量或質量下降。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11年的統計,全球有將近三分之二的食物被丟棄,被統稱為「剩食」,其又可分成兩大種類,分別是食物損失以及食物浪費。

  • 經歷 2 年前後 7 次改良,環意推出「RE Green 居家製肥機」。
  • 陳文靜舉例,如果使用以電池為動能的割草機,使用後的廢棄電池會造成土地污染,但若是拉線式,又很麻煩,因此善導書院建造簡易機械,讓割草機可以透過水力而發電,兼顧實用與環保。
  • 經過這幾年的調整,目前享食台灣有兩個社區冰箱、並與兩間麵包店持續合作,維持每日的剩食領取。
  • 不管是在運送的途中,還是在餐桌上,被浪費的食物數量越來越多,而這也是全球碳排放增加的原因之一,為了達到環保的目的,近年來由聯合國開始,逐漸提倡永續飲食的概念。
  • 蘇國澤認為,業者將剩食捐贈給食物銀行雖然必要投入人力去整理,但也少去了剩食成了廢棄物之後的處理費用,兩者相比之下,應是前者較為有利。

根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2030 剩食問題2023 年以前,期望將零售與消費者階層上的全球糧食浪費減少一半。 食安管理從良心自律之源頭種植業者、初級加工廠商、製造廠商、通路商,彼此環環相扣,產業鏈中只要一個環節出了差錯,所影響層面將如骨牌效應蔓延。 除了交給政府機關嚴格把關,消費者也必須了解正確食安知識:針對上游廠商,藉由政府監管食品製程,減少廢棄食品產生;並且透過「再生利用」,把可回收的報廢食品做最大化使用,有效珍惜資源、尊重食物。 剩食問題 《公視新聞網》報導,目前環保署僅要求全台1273家生鮮量販店、超市申報廚餘量,不過台灣超商每年過期食物報廢量也很驚人,IFRA、中華國際連鎖加盟者交流暨權益促進會就指出,台灣平均每家超商,每天報廢食品約1600元到2000元,估計每年超過70億台幣。

剩食問題: 食物浪費

透過將剩食轉換成可口點心,黃尹宣想讓更多人知道,許多剩食只是因在錯誤的生產消費體系中成了淘汰品,但營養價值跟新鮮程度並不輸正常品,只要經過精心烹煮,一樣可以成為令人垂涎的美好料理。 Tasteme使用者林先生也表示,一開始領取「良」食福袋時,非常擔心會拿到不新鮮的食物,但實際使用一段時間後,顛覆他對剩食的看法,每次領取到的福袋都非常划算且超值。 Tasteme創辦人葉柏軍回憶,有一次去配合店家詢問合作狀況時,看到一名職業為外送員的母親正在領取「良」食福袋,那名媽媽說,福袋真的幫助她的家庭很多,因為用極便宜的價格便可滿足家中用餐需求,她自己也減少許多為家中長輩和小孩準備三餐的疲憊。

但其實綠色餐廳還是會有廚餘產生,多數是來自客人的餐桌上,老闆認為除了減少餐點份量,還是要提升顧客的環保意識,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近來台灣也出現許多推動惜食的民間團體,無論是推動共享食物的平台,或是提倡惜食,似乎都有不錯的成果。 「享食台灣」就是一個台灣知名的共享食物平台,透過與餐廳及咖啡廳等餐飲業者合作,搶救即將過期被丟棄的食物,目的是希望有效減少食物浪費。 合作的餐廳提供冰箱以及即將成為剩食的食物,讓參與平台的志工可以自由索取,同時,店家也享有免責申明,志工們必須自行評估且負責食物食用後可能產生的風險。

居家製肥機的體積不大,可以隨意置放在廚房角落,將果皮、剩菜等廚餘剁碎投入後,以使用咖啡研磨機的方式轉動手把,廚餘就會掉入中段生成桶,加入酵素後,即可靜置等待堆肥生成。 廚餘可以批次加入,每天廚餘會產出液肥,稀釋後可以澆花或作農藝營養使用,約 4 週後投入的廚餘會產出有機肥。 此外,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指出,今(2023)年2月8號,於高雄有一座鈦酸鋰(LTO)材料電子負極材料的工廠,舉行了上樑典禮,未來這些材料也會供應給格斯。 張忠傑說,格斯有核心技術,未來將以高階與客製化的研發能力,讓台灣在國際能源市場中可以佔領關鍵地位,世界將看到台灣電池研發創新力及製造實力。 格斯早於2022年與歐洲頂規電動車電池研發公司InoBat Auto進行合作,此外還有日本鐘淵化學(Kaneka Corporation)電子研究所鋰電池團隊。 格斯董事長張忠傑表示,格斯以Made in Taiwan(MIT)為自豪,此座台灣首座GWh的鋰電池超級工廠從設計、製造流程以及場地規劃都是在地。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