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8大著數2023!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Tim on October 1, 2020

淨零

此外,大型跨國企業如蘋果、聯合利華等,也陸續開始要求產業鏈需達到一定程度的低碳生產(如RE100的承諾)。 淨零2023 上述所提到的那些碳排放源就是屬於正排放這一部分,所以為了要達成「淨零」,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兩種方法,第一就是儘量減少正排放的量,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要節能減碳,目標就是要把正排放的量降低。 以方法論而言,就是要盡可能的減少生產過程中各種的碳排放,像是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節省製程設備和空調的能源、省電等。

透過工作圈的協作,所採取的行動應優先考慮可以產生共同效益者,過程中則可從多重角度釐清行動方案關鍵與迫切的下一步。 因此,淨零目標的達成,不會只是能源部門的事情,推動過程也將帶來社會、經濟與環境衝擊的挑戰與機會。 而四大支柱雖然將減碳議題做區分,但各支柱間也同時具有互相關聯的協作特性。 儘管從能源生產端去碳化可大幅接近淨零排放,但消費端的能源使用方式多元,要真正達到淨零排放需考量終端用戶的能源使用方式與結構的改變,例如:暖氣、烤箱、熱水器,從使用天然氣改用電力;運輸工具從內燃機引擎改成電動車;產業端,如煉鋼、水泥業等要大幅降低排放,更是需要高能效製程與負碳技術的導入。 林敏聰:另一方面,台灣出口導向式的經濟特性,讓我們的產業和衍伸的就業緊密扣連國際市場。 歐盟預計要在2023年開始導入碳邊境稅以減少碳洩漏(carbon leakage)現象,日本與美國也有相關規劃,依據2019年(未受疫情影響)的貿易統計資料,此三經濟體就約佔台灣出口貿易量的三成(經濟部,2021)。

淨零: 淨零永續人才育成班開訓 培育企業永續人才

淨零排放指透過植樹造林、碳捕捉與封存等方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淨零2023 現在各國和國際大公司都要轉型成再生能源,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想要跟這化石能源共存亡,因此,企業紛紛選擇超前部署。 隨著聯合國和各類權威機構的宣導,「淨零」變成了一個主流意識,當我們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全球暖化的問題,人類必須大幅減少因為經濟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避免給人類和其他生物帶來無可挽回的悲劇。

李明旭:四大支柱如何達成淨零排放目標,並不在於四個支柱各貢獻多少,由於能源的使用與生產過程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因此淨零目標的達成主要還是涉及能源供給與使用的問題。 四大支柱的前三項,主要還是在減少排放,透過「減少」能源生產、運具使用、產業生產等過程的排放,而第四大支柱負碳技術,則是以「移除」排放去抵銷前三大支柱努力後仍無法減少的排放。 林敏聰:能源轉型在淨零路徑上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過去國內在推動能源轉型過程著實面對許多挑戰與爭議。 轉型的發生,技術發展與商轉可行性相當重要,技術面台灣過去傾向橫向移植,缺少自主發展,最近幾年則在科技研發與創新的投資上有逐年增加,政府部門也積極協助學術與民間單位的產學合作。 因全球暖化問題嚴重,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評估報告指出,各國須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才能讓地球免於氣候災難。 因此,推動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共識,目前已超過130多個國家宣示或規劃以淨零(Net Zero)或碳中和(Carbon Neutral)為目標並承諾減碳,其中法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已立法通過將於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而蔡總統也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

淨零: 「淨零」該如何達成?

淨零科技方案將集結跨部會的資源,並擴大民間與產業參與,以落實相關研發與執行,打造臺灣成為淨零科技典範國家。 上述不同產業的減碳的重點項目,雖然減碳的執行細節不同,但都和「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提出的產業轉型:製程改善、能源提效及轉換和循環經濟三大面向的主軸相同。 數位科技可以達成ESG中提到,根據精實管理中減少浪費的核心精神,很多企業是利用工業4.0或智慧製造的技術,不只做到提質、增效、降本、減存等提升生產效益,更同時達到環境永續。 淨零2023 台灣的國家發展委員會在2022年3月底發佈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中,說明台灣希望能在2050年朝向零碳發展,執行的四大策略為產業轉型、能源轉型、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等。 面對如此的複雜性,TSH對淨零排放路徑的系統性論述為以四大支柱的概念來達成。 2012年發表在Science 期刊的一篇文章指出,達到深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需要透過三個能源轉型策略:能源效率、去碳能源與電氣化。

綠色和平小教室: 碳定價(carbon pricing),指為溫室氣體排放制定價格,向排放源(政府、企業、個人)收取費用,以達到節能減碳,減緩氣候變遷的目的。 碳定價的方式相當多元,目前國際間主要推動碳稅(carbon tax)及碳交易制度(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兩種方式。 氣候峰會前夕,臺灣總統蔡英文也宣布了「2050 淨零轉型也是臺灣的目標」。 2020 年底環保署提出《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草案,其中,訂定更積極的減碳目標和有效的碳定價,推動安全而永續的能源轉型是各界關注的焦點。

淨零: 臺灣如何做到淨零排放?

先由政府提出政策、廣邀各界參與討論、檢視現況與問題,最後回饋意見並調整政策方向。 政府除了利用各種政策工具促成排放者主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還要鼓勵大家移除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才能達成淨零排放。 國家與產業競爭力大師 Michael Porter 在 1991 年提出「波特假說」(Porter hypothesis),他觀察 1970 年代以來,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的環保政策對產業的影響,發現嚴格的環保政策能促使產業創新,不但減少污染,還能提高生產效率與競爭力。 過去200年化石能源長成了一個什麼樣的巨獸,全球能源體系被少數幾個產地把持,就算不論碳排放,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這些化石能源,像是煤炭、石油、天然氣,我們要淘汰它的重點在於化石能源會用完,除了煤炭還有100年的產量,石油和天然氣都只剩下50年的產量。

以能源供給端為例,電力方面目前以燃氣取代排碳量較高的燃煤,是可以短期內降低發電碳排的方法,但從長遠來看仍必須面對淨零排放的要求;光電與離岸風電作為再生能源的主力發展,則是一方面有天然條件與外資投入的誘因,另一方面則必須克服能源生產與土地及海洋的整體規劃、生態保育等不同價值之間的衝突。 林敏聰:面對台灣在地的問題,純粹橫向移植他國政策很難對症下藥解決台灣的問題,必需釐清在地問題的根源與各種特性才能摸索出適合台灣的解方。 另一方面,這些台灣特性卻也形塑台灣科學與技術的邊界條件 (boundary conditions),這樣的框架同時也是機會,台灣由這些條件與需求所發展出的獨特優勢與知識和技術將可以提供國際社會作為轉型路徑的參考。 隨全球氣候變遷帶來衝擊,各國紛紛開始重視環境及社會的永續發展,金管會於2020年啟動「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透過5大主軸建構永續環境,讓所有上市櫃公司意識到永續治理的重要性。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建議,要守住攝氏 1.5 度的升溫臨界值,全球必須在 2030 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至少 43%(相較工業革命前水準)、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才能夠避免不可逆的大規模氣候災難。 綜觀全球的減碳進程,已有 198 個國家及 713 個地區承諾淨零目標,東亞地區的中國、日本、韓國則於 2020 年相繼宣布預計 2060 年或 2050 年達成。

淨零: 相關檔案

去年政府啟動排放路徑及策略計畫後,與公協會、公民團體溝通,舉辦57場工作說明,獲得大致雛型後,再與工商團體舉行6場座談會,與公民團體舉行4場說明會,過程中得益於中研院與工研院的專業協助,才形成臺灣的淨零路徑規畫,國發會稍後也將公布80多頁的文件,更詳細說明淨零路徑規畫供外界參考。 對於外界關心,政府推動淨零轉型,是否可能導致缺電問題,從路徑規畫中可看到,對2050年電力需求成長預估成長2%,足以因應未來產業發展用電需求。 (一) 路徑規劃 ■ 電力能源去碳化:總電力60–70%為再生能源、9–12%之氫能,加上碳捕捉之火力發電20–27%,達成整體電力供應的去碳化。 ■ 非電力能源去碳化:除加速電氣化進程外,亦將投入創新潔淨能源之開發,如氫能與生質能以取代化石燃料,並搭配碳捕存再利用技術;同時積極規劃山林溼地保育,擴增自然碳匯。 (二) 淨零 4個目標 ■ 能源轉型更安全:藉由擴大再生能源設置,提升自產能源占比,翻轉高進口能源依賴風險,使進口能源依存度由110年97.4%,降至139年50%以下,降低國際能源市場衝擊與價格波動對我國能源安全影響。 持續推動綠能布建提供足夠綠電外,同步帶動綠能產業鏈及本土供應鏈成長。

淨零

法制基礎主要為完善氣候法制環境,包括目前正在推動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納入2050淨零排放的長遠目標、碳關稅、碳計價機制等等。 其他需完善的法制,還有能源管理法、電業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等。 行政院長陳建仁15日主持「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第35次委員會議」時表示,政府已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納入《氣候變遷因應法》,各部會將據以陸續推行徵收碳費、成立碳權交易所等配套方案,並透過「12項關鍵戰略」協助產業鏈、全體國民邁向淨零。 此外,為照顧經濟不利處境家庭,政院也整合跨部會資源,以惜食、扶貧和防災為方向,加強推廣實(食)物銀行政策,期盼推動台灣成為亞洲地區及全世界永續發展的典範。 本署持續協請地方政府依溫管法第15條規定,依據中央所訂之推動方案及各部門行動方案訂定「溫室氣體管制執行方案」,期能發展因地制宜減碳策略,透過地方治理落實執行。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我國公私部門掌握「碳治理」(carbon governance)的發展趨勢,主動積極而有效地推進從碳盤查到淨零排碳完整系統的策略性行動,不但可以提升企業與社會的共生效益,並且能創造更優質而獨特的價值網絡,塑造台灣成為全球永續治理的新典範。

淨零: 「淨零」是什麼?對人類重要性何在

你先收著放口袋,需要解毒、淨化的時候拿出來寫一寫、念一念、想一想,心魔很快會退去。 新氣候研究所(NewClimate Institute)負責人Niklas Höhne 指出,來自美國、歐盟、英國、中國和日本等排放大國的新目標看似振奮人心,但雷聲大雨點小,全球目標差距仍大。 1.「台灣ESG永續基金排名」是以台灣金管會「ESG基金專區」內認可的國內外ESG基金,為評比的主要母體,再依各基金每周的績效表現,進行排行。 目前全球正在運行中的商業的碳捕捉利用和封存,也就是CCUS的裝置差不多只有30座,然後每一年的碳捕捉量差不多是4,000萬噸,2030年的預計會翻倍變成8,000萬噸,雖然8,000萬噸聽起來好像很多,但其實並不多。 就2021年來說,人類每年就有363億噸的碳排放量,所以這個效果還是很有限的。

淨零

李明旭:如前所述,能源的使用造成整體排放的90.75%,因此是不是以再生能源取代所有能源供給,就可以達成淨零排放呢? 答案恐怕不是這麼簡單,原因可以從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現況去說明,依據環保署2020年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內2018年的統計資料,溫室氣體排放最主要的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約占95.38%,而依據終端電力用戶計算,各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占比如圖3。 目前以現有市場需求為導引的產業策略,無法兼顧自然和社會資源的可承受性與世代公平正義,這樣的價值從長遠的永續性來看已經逐漸受到挑戰。 以永續為核心價值才能真正處理永續社會所需的平等、包容與韌性,並且以系統性的規劃,藉由跨領域的知識創新,透過跨部門與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參與與協作,來勾勒達成淨零排放所需要的具體實踐路徑。 本期首先專訪科技部林敏聰政務次長與自然司永續學門李明旭召集人,從台灣的在地特性切入,分享如何借重國際經驗以減碳四大支柱有系統性的面對減碳所涉及的複雜問題,點出在淨零路徑規劃與執行上應注意的關鍵要素,揭開台灣邁向淨零目標的可能性。 這張圖是台灣2020部門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占比,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真正碳排放量前三名就是工業、運輸和能源,這裡的能源主要是民生電力的部分。

淨零: 使用可回收材料:

建立紡織業綠色供應鏈-低碳無毒微生物靛藍染料丹寧產業所使用靛藍染料99%為化學合成方式生產,石化來源原料與過程產生之中間體,多具毒性與致癌風險,對環境與人員有害。 工研院整合生物化工、紡織工程技術的團隊投入研發能量,並選定具有大量研究基礎、生長速度快的大腸桿菌作為研究菌株,研發出具產業革命性的低碳無毒微生物靛藍染料生產技術,勇奪2021年愛迪生獎銀獎榮譽。 AI數位減碳解決方案-兩大核心智慧力爆發工研院開發「AI數位減碳解決方案」,具備智慧排程、參數優化兩大核心技術,是一套針對高耗能產業各自製程特性,快速研發不需花費高成本更新設備的方案。 透過智慧排程技術,加值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產業軟體升級,幫助ERP業者如鼎基資訊的金屬加工等客戶,優化工廠人、機、料資源配置提升生產效率。 網購綠色精算師-循環包材及物流調度平台為改善網購產生的大量包材廢棄物,工研院以循環經濟角度切入,首創循環包材回收物流調度平台,規劃與電商平台、物流業合作,制定共同袋箱規格以減少採購成本,並增加回收據點以提高使用者回收的意願。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