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大戶名單9大著數2023!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Eric on April 7, 2020

碳排大戶名單

分析20家企業近年的排碳狀況,因2020年的疫情,多數企業的碳排都有下降,但到了2021年,隨著經濟復甦,企業的生產與排碳也隨之升高。 從各家企業2021年永續報告書所揭露的碳排放量可以看到,長春集團、南亞、台泥、中鋼、中龍鋼鐵、東和鋼鐵、正隆等公司在2021年的碳排放皆回歸2019年的排放量,甚至來到新高點。 碳排大戶名單 關心氣候議題的各公民團體,5月4日召開記者會說明十大碳排企業排放現況、檢視這些企業的減碳承諾,並從企業所在地居民的角度,總體性地檢視這些企業造成的環境成本。 公民團體呼籲企業排碳大戶善盡社會責任,積極投資減碳行動促成產業鏈淨零轉型,並支持、響應對減緩氣候變遷有積極意義的政策與國際倡議。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正在進行修法作業,目前確定納入碳定價機制,環保署長張子敬今(13日)於立法院進一步表示,規範碳費相關徵收辦法的子法,最快可在2023年公布實施,而碳費收取對象初步以年排放量逾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排碳大戶」為主。 根據能源局統計,2021年我國總用電量共2834億度,其中工業部門用電就高達1614億度,占57%。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調查,2021年度國內碳排放量前20大的企業之中,僅少數業者有建置再生能源自用,其中綠電占比最高者是台積電,使用量超過4%,而其他企業綠電占比連1%都不到。 薛富盛表示,第一階段會推動碳排每年2.5萬噸、約500家企業率先實施,這幾個月環保署與業界召開會議討論,目前環境部也積極整理各產業提出的建議,當有比較具體的數據時,會盡快報告。 環保署指出,行政院召集各部會成立淨零排放路徑評估工作組,以「去碳能源」、「產業及能源效率」、「綠運輸及運具電氣化」、「負碳技術」及「治理」等工作圈進行評估及藍圖規劃,業納入檢討原訂2030年減量目標(NDC),後續將以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時程,於2022年底前檢討完成 。 周志宏指出,台達的產品非常多元,上千家的供應商當中包含了許多規模較小的公司。

碳排大戶名單: 全球與區域

張子敬進一步說明,面對歐盟開徵碳關稅壓力,我國的碳定價機制「不能拖」,待母法通過後加緊研擬子法,希望最快能在2023年訂出碳費子法並實施收費。 至於收費對象,初步規劃從每年排放2.5萬公噸CO2e以上的「排碳大戶」開始徵收,因這些產業就佔了我國碳排放量八成以上;短時間內不會對中小企業課徵碳費。 但工總近期要求不該只針對大戶收碳費,應一視同仁,有排碳就要收碳費,環保署官員指出,徵收對象仍在討論當中,將納入工總意見具體評估,不過即使要公平也不可能一次對所有業者徵收,因為碳費是減碳的經濟工具,原則上還是「從大到小」,先促使大排放源減碳,才能真正達到效果。 《關鍵評論網》詢問環保署內部人員表示,針對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工作仍持續進行,推動徵收碳費機制,如費率、減免、補助甚至獎勵等,都在徵詢各界意見,提供產業競爭力。 呼籲企業排碳大戶應該檢討淨零承諾的設定,提出具體的製程改善與再生能源規劃。

碳排大戶名單

舉例而言,中油雖然宣示了「2025及2030年排放量較2005年減量40.6%及49.5%之中期目標」,但經過換算,中油2025年的目標排放量相較於2021年僅減量10.5%,2030更只減量23.9%,與對外承諾的49.5%相差甚遠。 同樣有此狀況的公司還有以2007作為基準年的台塑集團的台塑化、南亞以及用2005年為基準年的中石化與東和鋼鐵。 張子敬表示,環保署正在積極進行《溫管法》修法作業,要將「2050淨零碳排」納入法規、訂定碳定價機制,再加上現有溫室氣體盤查登錄機制,協助產業掌握碳排放量。 環保署官員表示,俟今年完成修法,明年再來訂定碳費費率、徵收對象子法,2024年開始收取。 有關碳費費率,目前有主張比照鄰近國家每噸新台幣100元、每噸300元起跳、甚至有人主張每噸2,000元以上,不過,經濟部則認為每噸300元太高,恐影響產業競爭力。 而在台灣的總用電量當中,又以工業用電的占比最高,去年約佔57%,總量更達到1614億度,突破史上最高。

碳排大戶名單: 中小企業「碳盤查」不再霧煞煞 環保署解答3大常見問題

行政院已審查完成「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將2050淨零目標入法,建立碳定價機制,分階段徵收碳費,先大後小,先從大排放源收取碳費,徵收對象包含國內直接或間接排放源及高碳含量之進口產品,並採差別費率,最快2024年開始徵收。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高茹萍秘書長表示:依據本次評比結果,可發現目前已有多家企業設定再生能源目標跟淨零碳排目標,在資訊揭露上也更為明確,無論是公司的總用電量、再生能源的配置等等,都比兩年前的更為友善。 碳排大戶名單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以下稱TRENA)調查全台前20大排碳大戶的綠電使用資料。 希望藉此督促政府制定更積極的再生能源規範,也鼓勵用電大戶要跟上國際腳步,加速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以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成立36年的環保署昨日升格為環境部,蔡英文總統、行政院長陳建仁均出席揭牌典禮,蔡總統表示,環境部成立後有三個重要任務,首先是加速推動碳定價,新設氣候變遷署將統籌因應氣候變遷、溫室氣體減量等工作,碳交所已成立,未來碳費機制與相關法規修訂能加速進行。

碳排大戶名單

環保署指出,美國與歐盟在COP26擴大簽署「全球甲烷承諾」,希望各國設法從廢棄物、農業的甲烷排放,以及天然氣於生產及運輸過程造成的甲烷逸散排放予以減少,其目標是2030年要比2020年減少30%排放量,並非減少使用量。 依環保署規劃,初期將以碳排大戶為碳費收取的對象,包含電力、鋼鐵、煉油、水泥、光電半導體等產業首當其衝,年排放量超過2.5萬噸為首波收費的標準,預估全台有278家排碳大戶將被收取碳費。 高茹萍秘書長認為目前國家規範的再生能源目標,在訂定2050淨零碳排目標後有必要更積極訂定短中長期目標,並應更加強要求用電大戶訂定短中長期使用更高比例再生能源的義務量。 目前能源局預估用電大戶條款僅能在2025增加再生能源發電設備1GW,將離我國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還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間。

碳排大戶名單: 全球最大電池交換網能否吸引機車族轉投乾淨能源?

以行業別而言,電力業之排放量為最大宗,累計約115.39百萬公噸CO2,占總排放之50.85 %,其次則為鋼鐵業 (詳下圖)。 本公開資訊針對完成盤查登錄及查證作業之排放源進行現況分析,第一批排放源之直接排放量共累計230.22百萬公噸CO2e。 以行業別而言,電力業之排放量為最大宗,累計約120.54百萬公噸CO2e,占總排放之52.36 %,其次則為鋼鐵業 (詳下圖)。

碳排大戶名單

去年小英總統宣布淨零碳排目標後,接下來立法院有必要再進行一波系列性的修法,包含電業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能管法的修法等等,以吻合淨零目標所需要的政策工具、市場情境跟監管治理的創新。 環保署原規劃以2023年排碳為收費基礎、2024年首度開徵碳費,如今時程再延一年,是否會對企業因應歐盟CBAM造成影響? 蔡玲儀表示,歐盟今年10月試行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又稱碳關稅)、明年1月需申報產品碳含量,2026年才正式實施,台灣收費時程尚可順利銜接。 而台塑化汽電共生機組應承諾並提出具體「燃煤轉燃氣轉氫能」,並加速天然氣做為橋接能源的時程或是選擇「燃煤轉生質能」的能源轉型路徑。 此一改變,不僅能大幅度減碳,也能改善中部居民長期困擾的空污問題,更能回應2021年4月麥寮居民發起「土炭換瓦斯-促台塑改燃天然氣」的連署行動。 「乙烯減量」是石化業減碳的最重要策略,唯有從源頭減量,減少生產塑膠製品,才有辦法大規模減碳,台塑和長春集團應納入「循環經濟」觀念,以大帶小,協助中下游產業重新設計塑膠產品,不僅能減碳,也能解決長期詬病的塑膠污染與空污問題。

碳排大戶名單: 環保署:2021年排碳大戶共289家、排碳量占比82%

亞泥表示,等碳費上路後,預計將新增近10億元的碳費成本,不過對此並不擔心,會透過自願減量產生碳權,成為未來交易所交易的供給方,並透過「碳捕捉、再利用」改善製程技術,也呼籲主管機關儘快將遊戲規則定清楚,才能加速推動減碳作為。 盛大啟動開幕儀式,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陳建仁都到場見證台灣碳權交易所正式掛牌成立,這也象徵台灣進入碳交易時代,預計在2024年啟動課徵碳費,尤其國內289家的「排碳大戶」更是極度關心,像水泥業就是碳排很高的產業。 惠譽信評今(23)日舉行「惠譽看台灣」,其中針對國內全年GDP成長預測為1%,惠譽表示,經濟成長動能在全球走勢疲軟,雖經... 環境部昨(22)日揭牌,外界關注碳費徵收,氣候變遷署表示,確定將以2024年全年排碳量為計費基礎,企業首度繳納碳費時間將延後一年至2025年,將有助企業因應。 環境部昨(22)日揭牌,外界關注碳費徵收,氣候變遷署表示,確定將以2024年全年排碳量為計費基礎,企業首度繳納碳費時間將... 王美花強調,經濟部會持續協助中小企業永續轉型,也期盼透過國內緊密的供應鏈,以「大帶小」方式,由大企業協助中小企業減碳轉型。

環境部今正式成立,行政院長陳建仁出席參與環境部長薛富盛布達,而總統蔡英文則出席揭牌儀式,蔡英文及陳建仁致詞都提及加速碳定價,而薛富盛則強調貫徹2050淨零排放路徑推動。 針對碳費及相關子法的時程,薛富盛表示,會盡快公布子法,並持續與企業討論,盼討論出一個讓大家都能接受的碳費價格。 蔡玲儀指出,依氣候法規定,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符合規定,將可適用碳費優惠費率,這也是目前與業界溝通重點,針對不同產業將依據其排放特性,量身訂定多重指標的自主減量標準。 樂見臺灣高排碳企業,呼應國際工業去碳化趨勢,多數已提出2050淨零排放承諾,但若跟國際同業在2030年前均已要促使零碳製程市場化相比較,可見在十大排碳企業的實質減碳作為仍有不足(參見圖五)。 在此呼籲各企業除了設定符合2050年淨零的階段性目標外,亦須具體說明未來製程汰換規劃,方能確保淨零承諾並非空中樓閣。

碳排大戶名單: 美媒曝台灣正打造國防供應鏈 這些台企入榜

龔明鑫說明,歐盟的碳關稅機制,初期只針對水泥、電力、肥料、鋼鐵、鋁等五大高碳洩漏風險產業,但只要在出口國內已課徵相關碳成本費用即可減免,因此政府會優先輔導這些將受衝擊的出口導向製造業。 關於母法訂費率問題,他對此解釋,費率關於環保、產業等綜合性問題,必須要積極尋求社會共識,才能夠加速減碳的工作。 而亞洲鄰近國家,日本、新加坡、韓國以及中國近年來已實施碳定價,台灣要必須加速應對,確保產業優勢。 環保署加速「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今(23)日舉辦民間研商會議表示,目前鎖定每年碳排超過2.5萬噸的「排碳大戶」。 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表示,要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首要減碳基本功就是溫室氣體盤查;而在法規研商會中,業者及相關政府單位並未提出太大意見。

在重要的國際倡議上,只有台積電加入使用百分之百再生能源的RE100倡議,也只有台泥通過科學為基礎的減量目標倡議(SBTi)。 最後,十大碳排企業都是產業龍頭,不只自己要減碳,也要負起管理供應鏈的責任。 重要的國際企業減碳評比氣候行動100+已將上下游排碳(範疇三)淨零納入評比項目,SBTi也要求範疇三佔比較高的企業,提出符合淨零路徑的承諾。

碳排大戶名單: 最快2023年開徵碳費 環保署:初期徵收對象鎖定「排碳大戶」

環保署加速「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今(23)日舉辦民間研商會議表示,目前鎖定每年碳排超過2.5萬噸的「排碳大戶」,產業涵蓋:電力、鋼鐵、造紙、煉油、石化、水泥和電子產業等,業者多持正面態度,且呼籲政府要有相關配套。 〔記者羅綺/台北報導〕2050淨零排放目標下,為加快減碳步伐,環保署擬擴大碳盤查對象,包括化石燃料及電力排放溫室氣體達2.5萬公噸以上的製造業,都將被視為「排碳大戶」,必須強制執行碳盤查。 環保署表示,第2批碳盤查對象約有300家,若加上第1批的287家,共有約600家,預計最快明年起進行盤查。

而目前各企業提出的2030減量目標,均遠低於聯合國IPCC報告中建議減量43%的目標,也低於綠盟與美國西北太平洋實驗室合作研究提出的台灣製造業淨零路徑,製造業部門要減碳50%的目標。 環保團體呼籲這些碳排大戶應提出更積極的減碳目標與減碳計畫,帶動上下游產業邁向淨零,並從企業的角度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才能達到2050目標。 民國104年之第一批排放源已全數完成盤查、登錄及查證作業,共計285家 (廠家名單)。 碳排大戶名單2023 本公開資訊針對完成盤查登錄及查證作業之排放源進行現況分析,第一批排放源之直接排放量共累計226.90百萬公噸CO2e。

碳排大戶名單: 行動是關鍵 環團籲企業提製程減碳規劃

王敏玲副執行長強調:歷年來高雄市碳排放的最大宗都是工業部門,雖然2020年中鋼、中油比起2019年已有減排,但仍高居高雄工業部門的冠、亞軍,也是空污大戶。 數十年來,高屏民眾承受嚴重空污之苦,因此,當台灣決定與全世界共同走向淨零,高屏社會對這些大廠有很大的期待,呼籲中鋼、中油應儘速改變、加速產業轉型,高雄要洗刷高碳城市的污名,也要擺脫空污之苦。 碳排大戶名單 環保署今(1)日指出,去年應盤查登錄2021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排放大戶共289家,溫室氣體直接排放量約234百萬公噸CO2e(二氧化碳當量),占全國八成二。

碳排大戶名單

經濟部今(23)日發布7月工業生產指數85.44,年減15.2%,其中製造業生產指數年減15.68%,雙雙創下連續第14... [3] 台塑集團(台塑石化、麥寮汽電、台化、台塑、南亞、福懋興業等,依排放量順序排列)2020年共排放 48,686,650.30 噸CO2e/年(約 4,868.7萬噸CO2e/年)。 主計總處昨天更新最新經濟預測,今年全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為百分之一點六一,創八年來最低,「保二」確定無望,主因... 為幫助有意學習雲端的初學者深入認識,並從中找到職涯發展的機遇,AWS即將於9月07日下午舉辦完全免費的雲端入門課程「AWS線上雲端培訓日(AWSome day)」。 活動中,除了基本雲端概念、運算、儲存服務及安全性等,也會介紹時下熱門的AI應用,並帶領參與者認識AWS多元的雲端解決方案,獲得能夠即時應用的雲端實戰力。

碳排大戶名單: 雲端服務

外界關注碳費課徵,薛富盛說,首波徵收對象鎖定直接加間接年排放量達2.5萬噸以上的製造業、電力業排碳大戶,約500廠家,目前正在整合業界意見,環境部會儘快推出方案。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表示,前十大碳排企業中,有五家與高雄密切相關:中鋼、中油、台塑工業、南亞塑膠、長春石化,在高雄小港、林園、仁武、大寮設有工廠。 碳排大戶名單 此外環保署也已公告第二批盤查登錄對象,針對直接排碳加間接排碳合計達2.5萬噸的排放源,預計增加 碳排大戶名單 239 家事業,電力間接排放量增加14百萬公CO2e,可提升用電排放量之掌握度。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