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缺電解決方法2023詳細攻略!(持續更新)

Posted by Dave on June 23, 2022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

賴清德7月27日在總統府接受「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專訪,訪談影片於台北時間8月15日清晨首播。 賴清德曾自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被問及是否希望台獨,賴清德重申,所謂的務實是台灣已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稱是中華民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不必另外宣布獨立。 另一智庫「蘭德公司」資深防衛分析師葛羅斯曼(Derek Grossman)則說,印度「向東看」政策始於1991年,遠比中國日益自信的態度在東南亞地區帶來問題還要早,而莫迪2014年開始採行「向東行動」政策時,明顯就是為了應對逐漸尋求對外展現權勢的習近平治下的中國。 〔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美國財經媒體《CNBC》14日報導,印度逐漸改變對東南亞地區的戰略考量,正大步擴大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將有助於東南亞國家對抗中國的主導地位。

今年智慧城市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 ICF),將全球首座完整認證智慧城市頒發給新北市,2022年智慧城市Top 1首獎,同樣也由新北市獲得,印證了新北打造的數位科技與綠能永續智慧城,不只與國際接軌,更是走在最前線。 17日下午2點,台電甚至還拜託台塑的麥寮3號機提前供電(原計19日上線),依舊無法避免分區停電的命運。 另外,很重要的日月潭、明潭、大觀「水力抽蓄」發電廠,總發電量260萬瓩。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 中國洪災!蔡總統「簡體字」慰問展現高度

不過許舒博強調,今年景氣並未如預期樂觀,外銷跌幅達17%,進口也衰退20%,製造業接單不順,導致無薪假勞工人數飆高、破萬人;許舒博呼籲,勞動部除了研議基本工資調漲,也應關注無薪假可能造成的連鎖反應。 許舒博今天出席第5屆品牌金舶獎頒獎典禮會前受訪表示,工資漲幅達3%是可以接受的,尤其商業服務業面臨缺工窘境,許多企業已祭出超越基本工資的加薪幅度招聘員工,基本工資調漲有助改善缺工問題。 (中央社記者劉千綾台北2023年08月17日電)基本工資審議會議預計9月初召開。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 台灣議題研究中心(TPOC)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進行分析,發現抗疫口號「看好了世界」的網路聲量,短短5天半被「缺水缺電缺疫苗」拉開一波近5倍的差距,前者聲量僅有1萬9359則,後者卻高達11萬853則。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

丹麥、英國、日本對於離岸風電業與漁業活動之調和經驗,不是完全單靠漁業補償制度,而是也會考慮到如何增進利害關係人的廣泛參與,以及提供公民多元且彈性的方式參與再生能源投資,有助於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及提高公民對再生能源的認同,值得臺灣借鏡。 因應2050淨零碳排目標,地熱、海洋能與氫能需要盡快啟動。 台電公司指出,這是因繩索飛落纏繞在林口至南崁間一條十六萬一千伏特的輸電線上,造成線路跳脫,南崁變電所大停電,事故發生後已派供電小組搶修,並轉供部分饋線,大部分公司行號在下午三時許已恢復供電,而剩下六千餘用戶晚間也會陸續恢復正常供輸。 此次蘇力颱風全台各地均有停電災情,受到蘇力颱風強風的影響,許多路樹倒塌壓在電線上甚至扯斷電線或電桿而造成停電,由於倒塌的樹木必須先切割、清理後,台電工程人員才能搶修受損的線路或設備,致少部分地區停電時間較長。 綠色和平小教室 孤島運轉(islanding operation),也就是當微電網檢測出電網外部發生故障,或電力品質不符要求時,電網將即時與市電(Mains electricity,提供給家用或企業使用的一般性交流電)解聯,並獨立運轉的情況。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2023 「橫向廣度」是指空間軸上,電力市場應盡可能吸納產業鏈的各方利害關係人,如發電業、售電業及消費者,相互競合以確保電力系統的彈性與靈活度。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 台灣的「基本是非」被這批人摧殘的體無完膚--論高虹安「詐領助理費案」

這樣的情境並非台灣特有,如同年初德州大雪造成的缺電一般,未來氣候變遷、極端氣候事件對電網的挑戰都更難預期,有沒有比備轉容量率更好的風險管理、計算方式,更彈性應對極端風險與快速恢復電力的能力,都值得檢討,另外精準的天氣預報,也是增添我們應對能力的關鍵。 近4年過後,在政府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並提升燃氣發電比率下,台灣的能源結構樣貌早已和815停電時截然不同,但為何仍發生意外? 由於電力供給是否穩定,牽涉國家整體能源政策走向,朝野政治領袖針對「台灣究竟缺不缺電」這個命題,再度激烈交鋒。 長時間來說,要花至少800億,在建照過期、需要重做環差、還得在蓋出符合福島後的耐震係數電廠、找零件、找廠商、安全測試等條件下,2030年前都無法發電,同時,108年監察院的調查又再次有學者證明核四蓋在斷層帶上風險極高,又無法處理核廢料。 同樣的錢跟時間放在其他發電設備建設,甚至節能設備的補助,都一定有更好的效果與減輕不必要的風險。

假使決定續建,並重啟核四,在一切平安運作的前提下,臺灣將會由 2030 年代開始使用核電至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2023 2090 年代,甚至 2110 年代。 坊間所聞的「重啟核四」看似簡單,彷彿按個按鈕,核電廠就能開始運作,然而事實絕非如此。 核四議題,絕不只是買不買汽水而已,而是要不要繼續興建這座汽水廠。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 超過30年沒電影院 加薩沙灘露天影院讓巴勒斯坦人意猶未盡

李敏發現從17日上午就一直發電到下午6點,但在水情嚴峻的此刻,明潭水庫卻從晚上八點起開始放水,透露出不尋常的訊息。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進一步分析,3號機裝置容量55萬瓩,對供電備轉容量率貢獻度不過1.5%。 但台電整體備轉容量率在10%以上(綠燈),竟然不甩2000萬鉅額罰款與增加空汙的罵名,硬踩中市府不准重啟的底線,「這也讓過去兩年多的供電充裕假象,徹底破了功」。 此外,國內天然氣接收站負載率偏高,且遠高於國際正常水準,安全存量則遠低於國際水準,梁啟源認為,一旦遇到海運受阻將不只有能源風險,更有國安風險。 媒體提問對安樂死的看法,柯文哲指出,這是很複雜的議題,過去擔任17年台大外科加護病房主任,看過很多人在生命末期接受很多不必要治療,死亡的定義要倒過來看,怎麼樣才算是活著,若是靠插管、接呼吸器維持心電圖,並不贊成維持這樣的生命。

近期高溫讓我們用電量不斷創下史上5月新高,缺水則讓抽蓄水力發電無法發揮效果,導致救援失靈。 但任何發電設備的故障都應該重視,屆齡除役的興達電廠縱使有好的歲修,故障的機率仍偏高。 電力設備的「浴缸曲線」,指其使用時,剛開始用跟快屆臨除役時,較容易發生問題。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 台灣危機》4圖組看用電供需真實面

趙家緯估算,三接延後,若再生能源又只能達到原定目標的8成,「那2025年燃煤發電量,就只能降到占比35%。」也就是原本要降至27%的減煤目標,極可能跳票。 這是全球在極端氣候下的能源課題——要如何建立具有對抗極端氣候韌性的能源系統? 因此,看供給面時,不能只看裝置容量總數,而要檢視用電尖峰時的電力調度能力。 所謂空間調度,就是常說的「南電北送」,讓發電仍有餘裕的南部,支援時常有用電缺口的北部、東部。 「少數電價比我們便宜的,是中國、墨西哥、馬來西亞,但人家是能源生產國,台灣的能源有98%都要靠進口,我們有什麼條件當電價最便宜的國家?」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特聘教授張木彬說。 [3] 目前我國電力終端使用者(end-user)智慧調度仍然缺乏。

  • 「今天的狀況,我們面對到當所有最壞狀況疊在一起時,我們可能真的應付不來。」曾文生當天記者會發言,恰好可以成為「台灣究竟缺不缺電」的解答:若沒發生意外(人為疏失造成跳電),且最壞的狀況沒疊在一起(高用電、缺水、綠電量不如預期),台灣確實不缺電。
  • 當多數人都遠距上班、孩子被迫在家學習時,用電量一定激增,加上5月高溫不斷、水情又吃緊,17日即創下歷史5月用電新高紀錄,甚至連入夜後至晚上7點半,理應下降的用電量,仍維持在3500萬瓩,台電不得不在8點50分,祭出停電措施。
  • 就在今年513大停電的前一天,經濟部能源局公布了「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再一次上修了至2027年的全台用電需求預測:年均成長率2.5%。
  • 若我們想像的「不缺電」,是全球前五低的民生電費、工業用電下,所有人冷氣調成16度,高耗電產業無止盡擴張都不缺電,那土地有限的台灣面對需索無度的用電量,終究可能缺電。
  • 連續2天南下台中,侯友宜未與台中市長盧秀燕合體,侯友宜說,因盧秀燕身體微恙,2人擁有革命情感,一起合作,台灣才會更好,這次主要傾聽民眾心聲。

2025 年能源轉型的目標已迫在眉睫,但續建核四所需的時間,無論是台電的官方預測,以至參考國際續建核電的先例,均證明核四不可能在 2025 年前完成。 所以,核四根本無法因應臺灣現今用電的急迫性,支持核四,也等同要求民眾至少得忍受高碳排、高污染,及缺電的情況至 2030 年。 近日停電事件中,擁核派操弄核三廠的安全問題,若以上述供電調度的比喻,核三就是個做領高薪的過氣明星球員,該要他上場的時候那邊痛、這邊痛,拖累整支球隊。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 更多「氣候」主題...

能源政策牽涉範圍甚廣,在面對氣候變遷,全球拼減碳的架構下,台灣的能源轉型方向是正確的,且為了未來30年的發展得徹底執行的,排除掉危險核電與逐步降低汙染的燃煤。 除了發電外,還需要健全的電網與智慧電表,並搭配節電的政策與方向,讓全民理解電力系統增添應對彈性,而作為調度電力總教練的政府、台電,更應該記取教訓與損失,讓台灣有穩定與乾淨、進步的電力。 若簡單回答問題,就是5月用電量超乎預期、台電的電力調度出問題、缺水讓水力無力救援,加上臨時的機組故障的複合因素下造成的狀況。 電力的特質是要即發即用,如果沒有儲存電力的設備,那多發也就是浪費,少發就會缺電,但每天不同時刻的台灣整體用電量都不同,如何控制好發電、用電之間的平衡,是穩定供電的基本要素。

新電源的開發不會僅有再生能源,在轉型過程中,可彈性搭配再生能源使用,快速升降載的燃氣發電也應該好好布建,譬如台中新燃氣電廠,又或者桃園大潭的三接計畫。 而本來壞掉的燃煤發電機因為升降載慢,電力從午後修好到晚上還沒全部回來,所以必須分區限電50分鐘。 若當時還有抽蓄水力可以用,或許就能撐過去,但我們最終只能等待燃煤機組回來,並且用電量下降,才得以緩解。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 民眾、政府只知需求不知供給

電力設備的「浴缸曲線」,指其使用時,剛開始用、跟快屆臨除役時,較容易發生問題。 所以台灣5年內使用期限到期要除役的老舊電廠,如:興達燃煤、大林五號機、核二、核三、協和電廠,都應該好好安全檢查。 以經濟部工業局產業低碳科技應用補助計畫,於 2017 至 2019 年間節電的 10 個項目計算,包括:空壓機多機連鎖、空調冰機汰舊更新及智慧化監控、落實區域用電自主管理、導入 ISO50001 能源管理系統、釐清水洗機內部電力接線等,共花費新臺幣 4,827 萬元。 一旦全民選擇續建核四,就等於放棄了 16,573 個節電項目,這些節電項目可使每年節電量達 324 億度電。 「從低碳角度看,再生能源很好;但從實體風險(如暴風雨、極端乾燥等)看,再生能源就比較脆弱。燃煤有高碳、汙染問題,但機組相對能對抗極端氣候;核能有核廢汙染問題,但也相對穩定。」李堅明主張,燃煤、核能等發電來源都該保留。 興達電廠開關場人為操作失誤,導致南部地區電力供需失衡,「龍崎超高壓變電所」以南機組跳脫。

  • 賴清德被追問台獨路線圖後說,個人責任是維持台海現狀,保護台灣,維護民主、和平與繁榮,追求獨立的架構並不存在,「我們必須致力維持和平現狀,因為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國家」。
  • 再者,在綠電市場開放的狀況下,所有人都不只是電力消費者(consumer),更能夠成為「產銷者」(prosumer)。
  • 長時間來說,要花至少800億,在建照過期、需要重做環差、還得在蓋出符合福島後的耐震係數電廠、找零件、找廠商、安全測試等條件下,2030年前都無法發電,同時,108年監察院的調查又再次有學者證明核四蓋在斷層帶上風險極高,又無法處理核廢料。
  • 近日國內發生史上第二例俗稱「食腦變形蟲」的「阿米巴腦膜腦炎」病例,為新北市30多歲女性,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今年7月26日出現症狀,旋即於8月1日死亡,病程進展快速,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 抽蓄水力發電為「負值」,是臨時缺電的最大救援 (圖片來源:台電系統各機組發電量) 通常日尖峰(也就是一天用電最多的時刻)因為有太陽光電,越熱用電量越高,光電發電量也越高,所以真正尖峰可以撐過去。
  • 考量時間成本,臺灣應該選擇建設時間更短的節能設施,或者是再生能源。

「你那邊停電了嗎?」 20年前網際網路、手機還不盛行的時代,每逢颱風天家裡總會準備蠟燭,在風雨交夾的時刻擔心停電的到來,那些漆黑的夜晚,一般市用電話仍可通話,親友間透過通訊連結,等待復電。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 曾幾何時,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在一周內分區限電兩次,差別是有國家警報的響起,但社群媒體上哀嚎不止,店家擔心冰箱裡的食材壞去,工廠煩惱產業鏈斷掉,瞬間跳電對電器用品的傷害,燥熱天氣無法降溫,憤怒的情緒直指政府。 (中央社記者張祈花蓮縣17日電)副總統賴清德日前指出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民眾黨主席、總統參選人柯文哲今天指出,賴清德過去是務實台獨工作者,看到賴清德這段時間很努力轉彎,「現在只看到他務實的一面,後面不見了」。 能源專家梁啟源昨為侯友宜背書,指政府的備轉容量率預測過於樂觀,強調今、明兩年台灣的備轉容量率低於六%,且機組沒有如期上線運轉,「明年就會限電」。 台電提出數據反駁,指今年為止,日尖峰、甚至是夜尖峰的備轉容量率都有維持在六%以上。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 侯友宜「核四」吹皺宜蘭一池春水 藍綠立委參選人激辯

台灣電力公司一條高壓輸電線清晨斷落,造成花蓮縣南區玉里鎮、瑞穗鄉、富里鄉和光復鄉部分地區無預警大停電,約兩萬六千多用戶受到影響。 台電公司派員搶修後,下午一時卅三分全面恢復供電,但玉里鎮與光復、池上相距長達五、六十公里,無法藉由配電線長距離轉供,再加上斷線部分為山林中特高壓鐵塔線路,搶修困難度比一般配電線路高,所以直到下午才全面恢復供電,約停電七小時。 從供給面而言,除了傳統集中式電源之外,也要廣納各種分散式電源,例如地面型及屋頂型太陽能發電系統、大型及微型風力發電機組等,發揮各種設備的不同特性,提供能量、容量及輔助服務。 未來園區一、二期共計8.4公頃的空間,有望帶動周邊4,700個就業機會,以及159億元年產值。 台灣五天內兩次停電,行政院長蘇貞昌二度向全民道歉,連台電都呼籲民眾共體時艱,節約用電。

而綠電建設更刻不容緩,近年因為政府大力發展太陽光電,所以在5月17日事件中,幸好有太陽光電,否則無法撐到晚上才限電,在太陽光電的發展下,不到三年內這次的夜尖峰(少了太陽後)缺電將是供電穩定主要課題。 5/17停電事件中,下午因為興達一號機故障,面對尖峰時先使用了抽蓄水力,但因極端氣候下的缺水,準備了十組抽蓄發電僅有不到五個可以使用,而僅有的水力已經被釋放完撐過第一輪,面對次尖峰已經無力救援。 而本來壞掉的燃煤因為升降載慢,電力從午後修好但到晚上還沒全部回來,所以必須分區限電50分鐘,若當時還有抽蓄水力可以用,或許就能撐過去,但我們最終只能等待燃煤機組回來,並且用電量下降,才得以緩解。 「我們要在尖峰時充分使用再生能源,如太陽光電與風力,但它會受到氣候條件變化而影響,」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解釋,有時沒太陽、有時水情不佳,加上未來再生能源占比升高後,一旦突然因氣候因素無法供電,就需要快速調動火力發電機組來幫忙。 5月17日停電事件中,下午因為興達一號機故障,面對尖峰時先使用了抽蓄水力,但因極端氣候下的缺水,準備了十組抽蓄發電僅有不到五個可以使用,而僅有的水力已經被釋放完撐過第一輪,面對次尖峰已經無力救援。 照經濟部目前公布的資訊,5/13的停電事件,是因為人為誤觸,使得在高雄路竹的變電所匯流排故障,進而導致鄰近這個變電所的興達電廠及遠處的通霄電廠部分因為安全關係而跳脫,類似家裡冷氣、微波爐、烤箱一起開,瞬間用電量大增,保險絲燒掉所以跳電的概念,但發電設備沒有故障。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 面對疫情仍要淨零,臺灣以綠能導向的能源轉型之路,必須堅定向前

5月13日下午,全台就迎來「815大停電」(2017年8月15日)後的首次限電,影響擴及400萬用戶;四天後的5月17日傍晚,許多人的手機傳來「電力中斷通知」簡訊。 從今年5月1日起,台電的系統電壓與頻率開始出現異常,每15分鐘一次的紀錄顯示,電壓、頻率均不斷下降,「顯示發電系統早就瀕臨崩潰邊緣,限電只是早晚的事情,」一位退休的台電工程師說。 5月13日下午3點,台電緊急實施分區輪流停電;5月17日,本土確診案例創歷史新高333例,晚上8點50分,台電再次執行限電。 任誰都想不到,新冠疫情會成為壓垮台電的最後一根稻草,逼出台灣「缺電」現形記。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

它與2017年時預測的年均成長率1.3%相比,翻了近1倍;也比2019年官方修正後的數據再增高。 台電表示,丹恩颱風造成線路受損的情形為,電桿全倒三百七十根、半倒一千七百五十三根、饋線約七千八百三十條檔吹斷、變壓器毀損五十六台、處理樹倒兩萬三千四百九十株,另小樹不計其數。 東北季風吹來飽含鹽分的海風,使得台電公司架設在西濱公路林口至南崁段的輸電線路,遭受嚴重「鹽霧害」,昨天二度出現線路跳脫,造成蘆竹、桃園市南崁一帶七、八千工廠、營業場所和用戶停電達八小時。 南部地區外海和陸地,昨天颳起罕見的龍捲風;昨晚七時廿分,龍捲風捲起一輛貨車,扯斷一條高壓電纜,造成大高雄地區卅四萬戶停電,雖然約10分鐘左右就恢復,但位於前鎮的高雄加工區高科技廠商損失近億元,由於依昔日經驗,業者求償成立的機會不高,對台電怨聲載道。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 安慰女生的方式 解決負面情緒

龍王颱風來襲,造成宜蘭、花蓮、台東三縣共17萬餘戶停電,停電情況最嚴重的地區在花蓮縣,共有14萬五千餘戶停電,佔全縣16萬用電戶的九成,估計要三天才能完全修復。 莫拉克颱風第2天在中縣威力減弱,但大甲變電所高壓電絕緣體「高壓礙子」遭鐵片插入造成漏電,大甲地區3萬用戶大停電。 從2016年5月20日以來,台電從上到下,為達總統蔡英文「不缺電」的承諾,隨時緊盯「電力通報」系統,連身經百戰的資深員工都倍感壓力。 當多數人都遠距上班、孩子被迫在家學習時,用電量一定激增,加上5月高溫不斷、水情又吃緊,17日即創下歷史5月用電新高紀錄,甚至連入夜後至晚上7點半,理應下降的用電量,仍維持在3500萬瓩,台電不得不在8點50分,祭出停電措施。 2.依目前市場狀況,同一支基金之下又會區分不同級別,本排行只取同一基金下績效表現最佳的級別,進行評比,其他級別,則忽略不計。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

經濟部公佈,未來2021~2027年用電需求年均成長率約 2.5%。 然而,2.5%用電仍太高,應反省合理的經濟與電力成長規模,全面強化工業用電管理,要求企業大舉增加節能投資,達到每年電力密集度進步2%,則當GDP成長3%時,用電成長率仍可抑制在1.3%左右。 [註5] 2019年全國用電成長 0.4%,2020年成長 2.1% 政府預估國內半導體產業相繼啟動擴產計畫,與臺商回流所帶動的產業投資量能,及車輛電動化政策推動下,未來2021~2027 年用電需求年均成長率約 2.5%。 依據風險中心掌握最新能源局統計數據表示,2021年度電力消費較2020年度成長3.91%,[註6] 2021年度工業部門用電消費更較2020年度成長7.08%。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 貿易壁壘調查 中國:初步顯示台灣違反世貿規則

而綠電建設更刻不容緩,近年因為政府大力發展太陽光電,所以在5/17事件中,幸好有太陽光電,否則無法撐到晚上才限電,在太陽光電的發展下,不到三年內這次的夜尖峰(少了太陽後)缺電將是供電穩定主要課題。 新電源的開發不會僅有再生能源,在轉型過程中,可彈性搭配再生能源使用,快速升降載的燃氣發電也應該好好佈建,譬如始終被盧秀燕市長阻擋的台中新燃氣電廠,又或者桃園大潭的三接計畫。 考量時間成本,臺灣應該選擇建設時間更短的節能設施,或者是再生能源。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2023 能源局規畫未來太陽光電於 2026 至 2030 年,每年新增 1GW,離岸風電則是 2026 至 2035 年間,每年開發容量 1.5 GW。 換句話說,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在 2026 年後,每年的發展規模就等於是一座核四。 重要的是,可能這些能源都比核四更快完工,真正快速回應臺灣的電力需求。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

官方說法為台商回流、半導體擴大投資等因素,經濟與用電需求大幅增長,近年延遲原因為受疫情影響導致離岸風電建設落後。 面對動盪的國際能源風險,臺灣應提高戰備能源儲備,降低風險。 燃煤儲備亦必須提升,以應付最緊急情況;需評估氫能列入儲備,讓臺灣能應付國際局勢與地緣政治衝突時能源安全。 國際局勢以及地緣政治對於能源進口有相當大的影響,分散能源進口國家以及發展在地綠能能夠避免被進口國局勢影響能源穩定供應。 工作人員錯誤操作隔離開關,導致高雄路竹興達電廠匯流排故障。 另外,半年前預測五月的負載嚴重失準,安排大量機組進行歲修,導致無法立即支援電力,顯示出台灣在系統風險管理上的不足。

無論是否認知停電事件的原因為缺電,台灣社會特別的是,每逢電力設備出狀況的同時,最容易引起的討論,是近期尖峰用電中占不到10%供電量的核能。 在工業端,當用電吃緊時,政府需量競價機制應該更早、更謹慎地進場,讓尖峰用電得以抑制。 更嚴肅地,無論工業或民生端,政治人物應該有勇氣謹慎討論,調整合理電價的議題,讓以價制量的效果得以發生。

台灣缺電解決方法: 全球正在衰退的汽水和核電

龍興派出所呼籲,民眾千萬不要加入任何來路不明的股票投資LINE群組,許多詐騙集團冒用帥哥美女頭像邀請進入投資群組,並主打高獲利、高報酬等話語來欺騙民眾,民眾千萬不要進入也不要相信,避免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龍興派出所表示,陳女誤信網路上投資廣告,因而加入LINE上的股票投資群組,詐騙集團聲稱「一般股票抽籤就算抽中,能認購的張數也不多,但如果透過他們團隊抽籤,抽中的話可以認購很多張股票」,並告知陳女「你中籤了,趕快補資金」。 陳女不疑有他,依照指示補140萬資金,過程中詐騙集團還讓她獲利50萬,使其越陷越深。 隨後詐騙集團再度要求陳女補資金,稱可以認購更多股票,陳女才驚覺受騙,隨即報警處理。 警方獲報後立即擬定相關計畫,埋伏於後寮一路一帶,趁詐騙集團車手與陳女面交取款時,立即上前逮補56歲王姓男子,並於現場查扣17張各式偽造投顧公司的識別證,以及2份偽造的合作契約等證物。 有媒體問到,總統選舉目前民調墊底的看法,柯文哲說,選舉到了,民調就開始操作,民調數字會隨樣本不同、取樣方法不同而有差別,媒體掌握在別人手中,要怎麼做他也沒辦法。



Related Posts